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ID:694837

大小:89.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5-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年级(2023 届)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 92 万个,并正以每天 1.6 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 月 10 日发布的 《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 心村”现象等。 ②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 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 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 “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 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③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 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 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 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 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④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 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 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 700 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 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 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 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⑤“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 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 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 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 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 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D. 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 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 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吉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D. 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 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D. 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说法有误。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 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好古村 落,选项曲解文意。 C.“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的说法有误,原文为“这就意味着保护古 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选项逻辑关系不当。 D.“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错误,原文说的是“村落不可能也不应 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 的根”。选项逻辑关系错误,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说法有误。结合原文内容“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 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村落承 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可知,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 重要意义。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 自农村,来自泥土”,选项的范围扩大了。 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 2013 年年底作出“精准扶贫”重 要指示以来,习近平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 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目前,我国扶贫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实现到 2020 年让 7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从某种程度上 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是充分利用贫困 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 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 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泰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 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转移的培训力度。 (选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三: 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 7 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新的反 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 定。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基 本社会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产生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 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分配,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因为是通过分配方式进行,经常导致村民“阶级” 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庭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 涉及利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在很 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精准扶贫”是一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易造成新的隔离 和新的对立。 (选自“和讯网”,有删改) 材料四: 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能够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小康社会。 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就经济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 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接 受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数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 差,不愿意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是也就产生了困难,一般不大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 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 重要。 (选自《科学与财富》期刊,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如果要在 2020 年基本实现“脱贫”的目标,就必须在“扶贫”的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B.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扶技”是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 C. 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一旦涉及利益分配,就容易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 D.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的“精准扶贫”,却常被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误解,有些村民不愿意接受。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则材料都关注到精准扶贫所产生的困惑与难题,但对实现扶贫目标并没有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 B. 四则材料都没有注重对新闻事实的“点”上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面”上对精准扶贫进行了深入思考。 C. 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网站,有杂志,但都捕捉到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的实效性。 D. 对于“精准扶贫”的新闻报道,材料一重在理论支撑,材料二重在“扶技”问题,后两则重在产生的难 题。 6. 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况。 【答案】4. B 5. A 6. ①以“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②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 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③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 尽量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④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 扶贫参与度。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可见‘扶技’是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错误,原文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 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四则材料都关注到精准扶贫所产生的困惑与难题”错误,分析四则材料可以发现,材料一没有提到精 准扶贫的困惑和难题,而是指出精准扶贫要遵循有关理论,并要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中“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 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目前,我国扶贫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可概括出: 以“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根据材料二中“从我国当前形势看,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 贫奔富最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可 概括出: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 根据材料三中“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产生着新的问 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因为 是通过分配方式进行,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可概括出: 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公平”,尽量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 根据材料四中“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可概括出为:发展农 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贫参与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霞光灿烂的早晨 陈忠实 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 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 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 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 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 放到碗里,摇啊搅啊。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 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手一匹马或一 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 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无数个日日夜夜, 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 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一听见别 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颤。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 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那是杨云山嘛!狗东西,杨庄第一 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 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 得住么?回,赶紧回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光!” “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当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看看——” 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他给你家去看牛病,谁给他记 工分?” “你这人——”老八瞪起眼,盯着老伴。这样的话,居然能说得出口来,还说她贤明哩! “嗨呀!我说笑话嘛!”八婶勉强笑笑,算是圆了场,转身走了。 牛只是夜里受了凉,没什么大碍。八老汉给牛扎了针,又叮嘱了几句。婆媳二人要留他吃饭,挽留不 住,说着感恩戴德的话,送到门口。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如今 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 老远就看见公社郑书记站在自家门口的粪堆前,帮老伴敲碎冻结的粪疙瘩,还笑着说着什么。郑书记 一大早到村里来,有啥事呢? “老杨,听说你舍不得那些牛马,还落了泪?”郑书记哈哈笑着,“是吗?” 老八咧着嘴,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信哩!你为那些四条腿熬费过心血,有感情哩!”郑书记蹲下来,掏出烟袋。“分了牲畜后,现 在好多三十来岁的年轻社员不会喂牲畜。问题很普遍。我今日来,想请你到咱公社广播站,讲讲牛马经。” “我说不了话……”老八着实慌了。 “好多人要求请你讲哩!”郑书记说,“我还得找队长,要帮社员安排好牲畜棚圈。一言为定,明天 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等你。讲一小时两块,按教授级付款!” 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 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 “跟你商量一件事。”恒老八对着扑出灶堂的火焰点着旱烟,给老伴说,“咱得买牛。庄稼人不养牛, 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 嗨嗨……” 老伴端出一碗荷包蛋,放到老八面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居然嗔声媚气地说: “吃吧!吃得精神大了,再满村跑着去给人家看牛看马……” 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了夜深难眠的恒老八对抓阄场景、饲养员生涯的回忆,以复杂纷乱的内心活动,暗示了乡村 变革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B. 恒老八多年饲养牛马,又为离开牲畜而流泪,也十分渴望抓到母牛,最后打算自己买牛,表明他始终不 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 C. 小说对郑书记着墨不多,但从他请恒老八讲牛马经、要帮社员安排牲畜棚圈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是个关 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 D. 八婶“嗔声媚气”的语气包含着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嗔怪丈夫去帮人“看牛看马”,在心里她肯定丈夫 的专长,也十分认可他的想法。 8. 乡村的变革使恒老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环境描写,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1)更积极,特别有干劲。他看到懒民的变化后,就想着赶紧干活去。(2)更自信, 充满成就感(或: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凭着自己的专长,他受到村民的款待,又接到郑书记的邀请。(3) 更乐观,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认为凭自己的本事一定可以发家致富。(4)更机智,学会审时度势。以前他 只懂养牛,如今能根据市场需求找到致富门路。 9. (1)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形象。夜里的寂静氛围,烘托出恒老八内心的不平静。(或:清晨的微光与寒 冷烘托出懒汉的变化、恒老八的勤劳。)(2)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连贯。景物的变化反映了时间的推移,也反 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想法渐趋明朗的过程。(3)照应题目,象征着小说的主题。霞光灿烂的景象,象征着在 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乡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结合重要 词句分析人物形象。B 项,“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对恒老八的形象、小说主题的理 解均不恰当。结合小说的写作背景来看,恒老八从样牛马到渴望抓到一头牛,表现从旧生活走出来的恒老 八对新生活的渴望。帮人看牛病虽然也体现了他的善良,但目的是为了使他的专长得到人们的认可。最后 打算买牛,是为了写他渴望通过专长过上好日子。这些情节,意在反映在乡村生产方式发生变革以后,人 们渴望凭借自己的劳动与才干来过上美好生活的积极心态。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整体感知文意,然后找出老八精神面貌发生变化的语句,然后 进行分析。“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可惜!没有抓 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表现了老八没有抓到 牛之后的失望的心情;“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 紧回去。”写老八准备积极的干农活了”;“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 了。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一言为定,明天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 等你。讲一小时两块,按教授级付款’!”表现了老八收到乡亲和书记的尊重后的成就感;“咱得买牛。 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我没旁 的本事,喂牛嘛,嗨嗨……”表现了老八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感知文意,结合文章内容,从氛围营造、情节推 选、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以及特殊的手法等角度分析。答题时首先找到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屋 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 啼”“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 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 光里”。从内容看前面的三处“写夜里的寂静氛围,烘托出恒老八内心的不平静”,最后一处注意从“象 征着在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乡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这一主旨的角度分析。结构上综合看这些景 物描写写出时间的推移,同时也是人物的心理的变化过程;结尾的部分照应标题“霞光灿烂的早晨”。 【点睛】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 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 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 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 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 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 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 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 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 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 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 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 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 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 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 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 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 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 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 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 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1.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 30 岁左右收徒讲学。44 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 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B. 孟子(前 372-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 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C. 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 (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D. 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12. 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 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C.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D. 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这就能够让百姓供养活着的人为死人发丧没有什么不满了。 (2)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 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 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 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 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不知发”后省略宾语“粮仓”,之后断开,排除 AC; “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之后断开,排除 B。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错误,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错误,用五十步笑百步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 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 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胜,尽,完;是,这样;养生丧死,供养活着的人为死人发丧;憾,遗憾。 (2)谨,形容词作动词,这里指认真从事;申,反复陈述;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负戴,背着东西头 顶着东西。 【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 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 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 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 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 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 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 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网不进池塘捕鱼, 鱼鳖就不会吃完。按照季节砍伐树木,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这就能够 让百姓供养活着的人为死人发丧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 端了。”“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 狗等家禽、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 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 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 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猪狗吃人所吃 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 “‘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 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注)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颖州(今安徽省阜阳 市)西湖时所作。 14.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 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 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 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 西湖的幽静。 D. “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15.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 之情。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错误,下阙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显静,不是“以 静衬动”。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从不同侧面描写了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 雅心理。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 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主要写“绿水逶迤”。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船动惊 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 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 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 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之情。 (三)(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6. 名句名篇默写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3)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 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流露出对权贵的蔑视,同时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精神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李煜《虞美人》) 【答案】 (1). 为国以礼 (2). 其言不让 (3). 吾与点也 (4). 择其善者而从之 (5). 道之所存 (6). 师之所存也 (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8). 使我不得开心颜 (9). 问君能有几多愁 (10).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与”“择”“摧”“事”。 三、语文文字运用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高铁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十几年前,高铁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 中。中国冲破技术封锁,弯道超车, ,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 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一步一个台阶,中国高铁企业苦练内功、 ,实现了国人高铁 产业腾飞的梦想。以高铁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 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 ,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中 国铁路凤凰涅盘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 0.01 毫米 以内;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我们做了 18 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仅仿 真计算生成的结果数据就高达 5000G。解码中国高铁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 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讳言 舍近求远 B. 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讳言 舍本逐末 C. 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置疑 舍近求远 D. 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置疑 舍本逐末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 B.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 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D. 外国提供了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 0.01 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 18 种 概念模型 B.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 0.01 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 18 种概念模型 C.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约 0.01 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 18 种概 念模型 D.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 0.01 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 18 种概念模型。 【答案】17. A 18. C 19. A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后发先至:指的是后出手但是先碰到对方;后来居上:指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根据语境,中国技 术超越发达国家,填入“后来居上”。 第二组,养精蓄锐:指养好精神准备战斗,侧重于休养;厚积薄发:指准备充分而获得大的成功,侧重在 “发”字上。根据语境,中国一步一个台阶,是准备充分,最后爆发,填入“厚积薄发”。 第三组,毋庸讳言: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置疑:指完全不需要怀疑,侧重指事情的确定 性。根据语境,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填入“毋庸讳言”。 第四组,舍本逐末:指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舍近求远:指放着近的去求远的。 语境说放弃国内的而去抢购国外的,填入“舍近求远”。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复位的能力。 根据上文“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括号里先谈“核心技术”,再说“奋力攻关”,与上文 保持一致,衔接更紧密,排除 AB; 上文“没有技术,就……”是条件复句,括号里也应用条件复句与之对称,排除 D。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两处错误,“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 0.01 毫米以内”,“精确到……以内”搭配不当,检验标 准应该是“精确”到某程度,后面只能是确数,排除 BC; “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成分残缺,应该“突破……技术”,排除 D。 故选 A。 20.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实体书店的发展,②许多地方出台了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一系列政策,③开 展了各式各样阅读活动。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 700 多个城市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⑤400 多个城市 设立了区域化的阅读节、阅读月(季),⑥实体书店的生存和发展培厚了沃土。⑦实体书店只有乘势而为、 开拓进取,⑧积极借助互联网等新科技打通传统书店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桥梁,⑨才能在创新中行稳致远。 【答案】(1)②句,语序不当,把“一系列”调到“出台了”后面;(2)④句,语意重复,删去“约”;(3)⑥ 句,成分残缺,在“实体书店”前加上“为”;(4)⑧句,搭配不当,把“桥梁”改为“通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 ②句,“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语序不当,把数量短语“一系列”调到动词短语“支持实体书 店发展”之前; ④句,“约 700 多个城市”语意重复,删去“约”或者“多”; ⑥句,“实体书店的生存和发展培厚了沃土”成分残缺,在“实体书店”前加上介词“为”; ⑧句,“打通……桥梁”动宾搭配不当,把“桥梁”改为“通道”。 21. 为空白处的文字排序,只填序号即可。 辛弃疾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 子,对待政治 。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 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①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 ②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 ③便再不染政。 ④亦政亦文。 ⑤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 【答案】⑤③②④①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该段文字介绍辛弃疾。联系上下文,和所给出的五个句子可知,⑤③句写的是苏轼与陶渊明的比较,②句 是与白居易的不同,所以这四个句子应排在一起,通过比较得出苏轼的特点④“亦政亦文”,这些照应上 文表现辛弃疾对待政治的态度。①“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与后文“他 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衔接紧密,前者为性格,后者为体现。可知语段除了提到辛弃 疾对待政治的态度,还应该有对待国家民族的态度,第①句是其对待国家民族的态度,应排在前四句后面。 故排列顺序为⑤③②④①。 四。作文(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 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 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 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画出最好的自己 致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你们问: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我想,其实一个人是怎样的,过去我认为别人的问答足够客观,我们应 当相信;后来我明白,一个人是什么样的,终究还是自己说了算。 学弟学妹们,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确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时代里,你们的自画像,该由你们自己画。 你们会绘出更好的理想中的自己。我们的价值如何实现?我们可以绘出那个理想的自我吗?当然,这 个时代赐予我们无数资源,我们亦可循着找到自己的光芒。写作、绘画、舞蹈,我们可尽情去学习。无数 人的价值正被看到与发掘,袁隆平扎根田间为苍生福祉,钟南山逆行武汉护国人,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 为云南山区的女孩带去希望……。你们会以此为镜,绘出那个你理想中的自己。如果没有实现,那也多问 自己:“我还需要做些什么?现在的我是我想要的样子吗?”答案其实就在你心底。 你们会绘出更好的现实中的自己。你们会在即将到来的高一遇见友谊、师生情。我希望你以他们为镜, 找出自己的不足。你或许更喜欢看网上周立波的那段“你的青春被狗吃了么”的激昂言论,你或许更喜欢 看网上关于某省高考状元从来不上课外补习班的报道,你或许看着班级后黑板上的倒计时,还在默默安慰 自己“没事,高考还早”……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高考状元或许比你少了那两三个小时的课外补习,但 他们比你多的,是高效的学习策略、良好的思考习惯,和自己默默的用功努力?你有没有担心过或许就是 那句安慰性的“没事,高考还早”,让你略过你不想做的那道函数放缩,而你放弃的这道题,可能就是 6 月你哭都哭不回来的 14 分……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人总是在他人身上才能够准确的认识自己,我希望在即 将到来的高一,你能找到自己的镜子,比照他们,画出更好的自己。 你们会在祖国的大背景中画出最好的自己。今年,将完成全面小康的目标,而祖国的明天,将由你们 来绘制。在今年,我们遭遇到了疫情,但是我们亦不畏惧,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漫长的冬天也会过 去,而祖国的明天,就在你我手中。习近平总书记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 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愿我们接继奋斗,共绘美丽 中国,也在为祖国的奋斗中,画出最好的自己。 学弟学妹们,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掌握,是老话,也是至理,以后,当你们遇见挫折,当你迷茫时,一 定要回头望,问自己,“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多找出适合自己的“镜子”,不断参照,不断反思。 唯有如此,才能画好自己的像。 《大秦帝国》里有句话:“敬那大争之世,敬这小酌之时。”希望我的话,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在这 个奔腾的时代里,愿你们,能绘出自己最好的自画像。 谢谢大家地聆听。 高三学姐 2020 年 7 月 7 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先看材料,“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 看到完整的自己”,说明还需要借助他人,即“镜子”全面的认识自我。要写好这篇作文,最重要的是紧 扣材料中的“镜子”。镜子有平面镜、曲面镜乃至哈哈镜之分,既可以直观呈现原初的模样,也可以曲线 反映客观场景,核心不仅在于镜子本身的质地,更取决于自我本身的认识与善于甄别的眼光。“镜子”可 以理解为为后浪起示范、榜样、引领作用的偶像、英雄,反观出自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可以 理解为与自己一起激扬文字、同窗苦读、相伴成长的平辈,映射出自我的劣势与优势;还可以是那些蝇营 狗苟、苟活偷生的奸佞之徒,警醒自己不要做怎样的人。 题目要求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 思考。考生作为高三学生写信给高一新生,书信方式是一个限制,书信体也因书信主体和书信对象之间的 关系而呈现出相应的差异性。写作的内容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要思考“如何”和“画好”,要切中 “为自己”。考生需要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思考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要 求考生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如高中三年生活怎样度过,如何在高中三年中过好学习生活,把 你的成功经验、教训传递给高一学生。 参考立意: 1.“内省”+“外省”=最好的自己; 2.在最好的年纪,请选择奋斗; 3.选好“镜子”,画出最好的自己; 参考素材: 1. 可以用到的材料,有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也可以有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子可以是现 实中的镜子也可以是历史,也可以是人。 2.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三年时间转眼悄然而逝。写到这里都有点想笑,想必这两句话大家写作文都快用滥 了吧?中考刚刚结束,经历过人生中的一次大考,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感觉。是终于可以好好玩了的放松? 是等待成绩的紧张?还是对高中新生活的期待?回想十五六岁的年纪,青春无敌,身边有太多的诱惑。你 会不会认为,在游戏中酣战,在漫画中陶醉,在偶像剧中沉迷……这些才是青春啊!我年轻我任性,好好 学习、天天向上什么的,见鬼去吧。 3.成就最好的自己,不轻言放弃,学会等待,学会豁达,为最好的那个自己奋斗。就像吉鸿昌说的:“路是 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用自己的脚步,为自己写一部 成长的史书。 参考结构:题目“画出最好的自己”。开头即阐明,画好自己的像,自己说了算。接着分出三个分论点来 论述:你们会绘出更好的理想中的自己,你们会绘出更好的现实中的自己,你们会在祖国的大背景中画出 最好的自己。这样层次清晰地阐明了“如何画出最好的自己”。画出理想中的自己,其实就是以英雄、偶 像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不断充实自己;画好现实的自己,就是要以身边那些优秀同学为榜样, 不断磨练自己;以祖国为背景画好自己,就是要在为祖国奋斗中成就最好的自己。结尾提出,“你要成为 什么样的人?”要多找出适合自己的“镜子”,不断参照,不断反思。唯有如此,才能画好自己的像。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