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最后冲刺:古代文化常识专项整理(附:近六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真题集锦)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
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
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
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
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
“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
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
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
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
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
称国家。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
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
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
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后多用“阳春
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
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
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
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
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
子”。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
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
表”就是此意。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古代对其有多种说法。
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
如终成刎颈之交。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
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
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
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
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
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婴儿。
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
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
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
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百姓的尊称。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
B.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死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
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
号也是一种敬称。
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
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
D.“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
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
在“黄昏”之前。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月兔”,借指月亮。古代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
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C.“惠存”是敬辞,指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D.“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谨庠序之教。”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樽”,指酒杯。如李白《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
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
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其中“案”指书案。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如“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
B.“道”,唐代时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
五道。
C.“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D.“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生之间
的伦理关系。
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
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中:“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
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
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
青冢向黄昏。”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
京应试的举人。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明代。
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
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
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
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
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
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批判性质的称号。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
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
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
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
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
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
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
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
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
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
仕”。
2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
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
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
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
《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小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
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迂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
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
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
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
不讳地通称“死”。
2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从“薄父死山阴”的交待来看,薄姬的父亲不是官宦,也不是读书人,只是个
普通的百姓而已。
B.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
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C.霸陵,汉孝文帝刘恒陵寝,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河上有桥,名灞桥。因霸
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灞桥两边杨柳掩映,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也就成了
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D.《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
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2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临幸”,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
D.“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3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
是谦称。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
“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
“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
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
3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
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
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3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
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
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
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D.“遗民”有亡国之民、沦陷区的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劫后余留的人民
等义,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的百姓。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
命令文体。
B. 古代举行仪式,授予官职称作“拜”如《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拜相如
为上大夫”。
C. 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
专指帝王之死。
D. 嗣在古文里常作动词,意为继承、继位等。如嗣王,意为继位之王;嗣君,意为继
位的君主。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
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
的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37.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
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B.“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中“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的宗教人士,对年长的当尊
称悬壶、法师、师父。
C.“赠卫大将军”中“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
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D.“诏班乐府”中“乐府”是音乐行政机关,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
改编与创作音乐等。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
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
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
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
僚。
39.下列对文言文知识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
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
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4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
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
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
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41.下面关于文言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B.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至德,唐肃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D.表: 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用以陈说忠心和愿望。如《出师表》《陈情表》
等。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
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
迁谪等。
4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44.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岁稔不足支数日”中“稔”意思是“庄稼成熟”。
B.“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中“绥辑”意思是安抚集聚。
C.“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中“厘”意思是治理处理。
D.“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
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授”“迁”“起”“擢”“进”“改”“兼”均指升官。
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
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
管的监狱。
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
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
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
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47.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
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
“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
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
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
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
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
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
以陆路运输。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
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
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
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
仕”。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 18 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
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 岁才为成年。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
阳。
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5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
(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
廷”。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
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5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
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
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
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5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
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 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 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5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 20
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有取字的权利。
B. 沙门,是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
“觉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C.“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
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
D.《春秋公羊》是《春秋三传》之一,《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如无注释,
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
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
“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守丧期间从
军作战称为“墨绖从戎”。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
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
蛮、北狄。
C.“增峻城隍”,“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 宗
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
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
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56.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和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B.“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
都有百姓的意思。
C.“传”字在文中位于“乘”字后,应该为名词,《说文》中提到:“传,遽也,驿递
曰传。”因此传有驿传车马之义,古者以车驾马,乘诣京师,谓之传车。
D.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
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
和皇子公主等。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
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
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D.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
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
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5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
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
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
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
有“众多”的意思。
6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
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
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
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
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
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
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6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
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6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
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
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
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
禄位于君”。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
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6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6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66.下列对原文加点字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
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
B.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
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
轻也。”《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属于这类人。
C.放郑,《论语•卫灵公》:“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后以“放郑”谓弃绝淫靡之音。
D.典籍,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名录之总称,在不同的领域,
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资治通鉴》是史学典籍,《水经注》是地学典籍。
6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
C.“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中的“幸”含义相同。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 129 年卫青打击朔方
(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6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
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合法的。
B.《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
到任为下车”。“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车”指王猛刚到任。
C.“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坚遣猛于六州
之内听以便宜从事”一句可见苻坚对王猛的信任。
D.“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书台”,有官吏任免的权利。“授讫,言台除正”
是说王猛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王猛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
命。
6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清代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B.“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黜陟”指人才的进退,
官吏的升降。
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
的一种专业运输。
D.“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7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7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7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7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
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
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
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
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7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
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
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
问题的分析。
7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
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
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7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
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以定甲第。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依次称为状元、探花、榜眼。
C.“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
事”。古代官员一般在 70 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D.“壬子”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
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
7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达”是司马孚的字,古代男子行加冠礼时取字,可供平辈之间称呼,以示尊重。
B.“上表”指上奏章,“表”是古代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提出按劾的一种特殊文体。
C.“晏驾”指车驾晚出,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文中“崩”“薨”也是死的委婉说法。
D.“受禅”指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7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秩”,指的是变更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其中“秩”是指古代官吏的俸禄。
B.“进直”,指的是官员因为业绩突出,被直接提拔调任,一般限于有特殊贡献的官员。
C.“授”“除”,这两个词都与官职的调动变迁有关,均可理解为“授予官职”。
D.“赐谥”,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李光被授予的谥号为“庄
简”。
7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左”江淮西部,“淮右”就是江淮东部。古人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看地图的方式
相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失律”中国古典诗词对仗中的不合平仄关系规则的句子,文中指战事失利。
C.“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
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
D.“河南”黄河以南,与 “河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8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解下平民所穿的布衣,换上官服。“褐”即粗布或粗布衣,古时贫贱人穿的
衣服,褐衣借指平民。
B.“绯鱼”是唐宋时朝官的服饰。官服分颜色也是从唐朝开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
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皇帝一般给予某位大
臣奖励,就根据其品级赐予相应的服饰。
C.“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寡人之于国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句中,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河内即黄
河以西的地方。
D.“豪右”是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8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尉”之“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
“权”“假”“守”等。
B.“檄”与“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其中“檄文”多用于声讨
和征伐;“牒书”与“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统属的各官府之间的行文,“牒书”上行、下行、
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种平行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居丧”“苫块”“服阕”。
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让,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
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D.“宸翰”,指帝王的墨迹(文章或手书)。《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三字之后
的又一行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也是此意。
8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对”在文中是指大臣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这是皇帝考查官员的重要形式
之一,是提拔官员的唯一凭借。
B.“满秩”,也称“秩满”,官吏任期结束的意思。
C.“衣冠之士”在文中借指读书人。
D.“慎独”是一种情操,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
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
8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鼓”就是二更天,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二鼓便是二更的意思。
相当于现在的晚上 9 点至 11 点。
B.“国子生”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但一般为官员子弟。
C.“尚书”为各部的部长,副手为侍郎,吏部尚书就相当于人事部部长。
D.“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也就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8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
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 20 岁。古代男子 20 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
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
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
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8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
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8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
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8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8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
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
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
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
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
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8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
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
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
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
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9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
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
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
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9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9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
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
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
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
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
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
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
范文正公。
9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中,表时间,中午 12 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94.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
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
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
帝王对臣下而言。
9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
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
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9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 60 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9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
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
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
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
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
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9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9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
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
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
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
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
“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
“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100.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
得,清静无为”之意。
B. 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
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 “左迁”“右迁”的说法,
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 100 练答案
1.C[“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2.B[“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错,应该是“常用
来指少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3.B[“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
4.C[“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
是“外亲”。]
5.C[“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6.B[“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7.C[“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
黎先生”。]
8.D[“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
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9.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豕,没有牛。]
10.A[“运气就好”错,应该是“运气不好”。]
11.D[“黔首”并不是“尊称”。]
12.B[“薨”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
13.D[这种姿势表示轻慢傲视对方。]
14.D[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山北为“阴”。]
15.C[“‘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
16.B[“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17.C[“案”并不指书案,而是指端饭的托盘。]
18.D[“师生”错,在“五常”中没有师生关系,应改为“朋友”。]
19.C[“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错,应改为“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20.C[“起于明代”错,应该是“起于隋朝”。]
21.D 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
22.B 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23.C“除”,任命官职。
24.C 左迁是贬官。
25.D《论语》不是“六经”。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六
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
《春秋》。
26.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27.A 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
28.C 灞桥折柳送别是唐朝的习俗。
29.D 博士:文中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30.A“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
31.B“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
32.D“七品十八级”错,应为“九品十八级”。
33.B 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34.D 根据语境分析,文中的“遗民”是原属金朝今属元朝的百姓,“不愿归顺元”的说
法没有根据。
35.C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36.D 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37.B“悬壶”,即悬壶济世,人们对医生行医的尊称。
38.D 无“肱股之臣”
39.A 股指的就是大腿。
40.D 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41.C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
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并追建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
成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 14 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42.C 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43.C 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44.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45.A 改是改任,表调动;兼是兼任,同时监管。
46.D 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
47.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48.D 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49. C 左迁是贬官。
50.A 古代男子 20 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 18 岁
51.D《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
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史,说法不一。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释义】正史:1.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
传体史书。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 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
二十五史。2.有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的。参见《明史.艺文志》。
52.A 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53.C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
到清朝。
54.A“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错。例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55.C 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56.B 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为孤,寡,
不谷。”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
妇人,庶人曰妻。”
57.C 幸也可泛指皇族亲临。
58.B“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包括谥号、
庙号、年号和尊号。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
呼。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年号,为最高统治者
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对明朝、清朝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
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
加。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参见“谥号”、“庙号”、“年号”。
59.C C 项错误在于,对“五行”的理解不对。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的是我国古
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60.C 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叫谥号。年号,是中
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用来纪年的一
种名号。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
61.C 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62.B 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63.C“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64.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65.A 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66.A 清朝好几代不是。
67.B 徙:此处意为调职。
68.D“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任命权力,王猛先授予某人官职,然后只
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对官吏的正式任命。
69.D“乞归养”理解不正确,应为“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70.C“左迁”为贬官。
71.A 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72.C 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
73.C 进士是殿试的及第者。
74.C 奉钱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资助之钱。其二是薪俸。此处是薪俸之意。
75.C“五人为伍”。
76.B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77.B“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
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
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
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
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
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
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
类的话。
78.B“进直”指的是官员入宫值班供职。此题也可以结合语境来看,“龙图阁”只是一
个部门,不是官职,明显是指让李光去这个部门任职。
79.A“淮左”江淮东部,“淮右”就是江淮西部。古人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看地图的方
式相反,“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80.C 河内是指在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
81.C 苫,草席;块,土块。古礼,居父母之丧,孝子以草荐为席,土块为枕,所以,
“苫块”是为父母守丧时的礼节。服阙:指服丧期满。
82.A“是提拔官员的唯一凭借”表述不当,只是主要凭借之一。
83.D“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叫庙号,和年号不同。
84. C“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85.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
儿子。
86.C“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87.A 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
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88.C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89.C“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
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90.A“左迁”必是降职。
91.D 皇帝的庙号。
92.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93.A(不是中午 12 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
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 11 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94.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
死当称为“崩”。
95.A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
96.B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
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 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97.A 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98.A《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99.D“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100.C“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近六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真题集锦
(2020•新课标卷 I)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2020•新课标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由此称。
(2020•新课标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获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2020•山东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承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2019•卷 I)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2019•卷Ⅱ)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2019•卷Ⅲ)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2018•卷Ⅰ)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 “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作为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 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2018•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2018•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 “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 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 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2017•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2017•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2017•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2016•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2016•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2016•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2015•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015•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图片
近六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真题答案
图片
图片
(2020•新课标卷Ⅰ)
答案:B 解析:“由丞相主持”错。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人才。
(2020•新课标卷Ⅱ)
答案:C 解析:“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错误,应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故选 C。
(2020•新课标卷Ⅲ)
答案:A 解析:“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
事务”说法错误。太守不负责掌管军事和科举,太守的职责是“治民、进贤、决讼、检奸,
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再说,本文主人公是晋代人,当时也无科举(隋朝开科举)。
故选 A。
(2020•山东卷)
答案:C 解析:“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说法有误。殿下是中国古代
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敬称,次对皇帝的敬称“陛下”。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
王储、王子、公主等的敬称。不能称丞相为“殿下”。故选 C。
(2019•卷Ⅰ)
答案:A 解析:“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而且汉代董仲舒倡导“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可知影响最深远的三家应该是“儒、法、道”而非“农”,故选 A。
(2019•卷Ⅱ)
答案:B 解析:“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易·革》中说“汤武革命,顺
乎天而应乎人。”汤武革命是指商汤与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的革命。商汤王起兵打败夏桀
王于鸣条之野,一举灭夏。商纣王时的牧野之战,武王伐纣成功。后人把夏商周之间的两
场革命称为汤武革命。故选 B。
(2019•卷Ⅲ)
答案:C 解析: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故选 C。
2018 年三套全国卷
(2018•卷Ⅰ)
答案:C 解析:践祚: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无“用
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之意。
(2018•卷Ⅱ)
答案:D 解析:“京师”两个字分开,“师”没有“国都”的意思。
(2018•卷Ⅲ)
答案:C 解析:“尹”会意字,左边一撇表示笔,右边是“又”(手),象手拿笔,以表
示治事;本义为治理,是官的通称。“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京
兆尹”为古代京师的地方长官。都不是“知府”的简称。
2017 年三套全国卷
(2017•卷Ⅰ)
答案:B 解析: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统关系的亲属。
二者性质完全不同。
(2017•卷Ⅱ)
答案:B 解析:“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误。考通“拷”,是“拷
问”之意。
(2017•卷Ⅲ)
答案:C 解析:“近侍”的官职未必就高,对帝王的影响也不一定大。
(2016•卷Ⅰ)
答案:C 解析:“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可译为“有关官员”,例如课文《廉颇蔺相如
列传》中有言“召有司案图”。
(2016•卷Ⅱ)
答案:D 解析: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不一定是受到
权臣诋毁。
(2016•卷Ⅲ)
答案:A 解析: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宴飨、科举等,掌管土地、户籍的是户部。
(2015•卷Ⅰ)
答案:D 解析:“太子”专指已确定继承皇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儿子。
(2015•卷Ⅱ)
答案:C 解析:C 项错在“长子继承”,应为“嫡长子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