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作文时评素材:送别袁隆平: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1、送别袁隆平: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人民日报)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91 岁的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长沙逝世。国人哀痛!世人悲恸!让我们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默哀!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
优势的科学家。袁老的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实现这一宏愿,他
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并将其推广至全世界。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播撒智
慧,收获富足。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老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世界上,“吃饭的事情最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亲历过饥馑岁月的袁隆平决心学农。
母亲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袁老却“死活要学”:“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
饭吃,人类怎么生存?”那时起,袁老把自己比作种子,不管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一晃
五十多年过去了,大半辈子都与水稻打交道的袁老,一直在为中国人吃饭而奋斗着。
曾经,有美国学者质疑:“21 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袁老决心向“饥饿恶魔”挑战。
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从选种、试
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如此反复,经历了一次次“曲折的寻找之旅”,
又经过了一个个“穿行在磨难之中”的试验过程,终在这条崎岖的科学道路上取得成功。
袁老研发的杂交稻被誉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成就被认为“给
世界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这是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的评价。“他看上去更像一
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是农民朋友的赞誉。他常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
就在试验田的路上”。人们看到的袁老,总是挽着裤腿下稻田的形象,无论播种季还是收获
季。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但即便是在获得国家最高荣
誉的当天,袁老还下地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拿着水稻说:“花开得好好”。
成就与尊荣的背后,恰是脚踏实地的奋斗、敢为人先的创新、鞠躬尽瘁的坚守。
有人说,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水稻杂种,曾有不少国家科学家研
究过,并未成功。根据实践,袁老以科学的胆识和眼光,无惧“这是对遗传学无知”的嘲
笑,投身这一研究。充分尊重科学规律,也敢于提出设想、勇于探索,依据事实、发现真
理、验证真理伴随袁老一生。1964 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 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
年、2004 年、2011 年、2014 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 10.5 吨、12 吨、13.5 吨、15
吨的目标,2020 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 3000 斤的攻关目标……“一粒良种,千粒好粮。”
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一条条亩产攀升曲线,让杂交水稻技术冲破了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
缚,证明这是科学,更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有梦想,了不起。袁老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
球梦。如今,水稻高产的梦想变成现实,杂交水稻也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
等国家大面积种植。为了实现梦想,袁老和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
美国一位学者说,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
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历史、对文明的贡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在田间地头、在试验场
地,袁老顶着夏天的烈日、走过秋天的泥泞、踏着冬天的风雪,教人们“用最好的技术种
出最好的粮食”,带更多人迎来春天的朝阳。袁老说,“我始终觉得,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
刻警惕。”今天,继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位于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各国水稻科研工作者心中的“圣
地”。这里的创始人袁隆平,把人生视为一盘下不完的棋,并把自己“当做一个过河卒子,
拼命前进,永不后退”。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正当追梦不止、前进不止、奋斗
不止!
2、像袁隆平那样,做一粒“种子”
(芙蓉评论)袁隆平与世长辞,全国人民悲痛不已,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追思与缅
怀。他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
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斯人已去,巨星陨落。在表达沉痛哀思的同时,关键要学习弘扬袁隆平同志身上的高
贵品质和崇高风范,立足本职工作岗位,砥砺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
拼搏,开拓前进。
学习弘扬袁隆平的高贵品质。袁隆平的一生始终心怀祖国和人民,从小他就立志要当
一名农业科学家。19 岁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报考农学系,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之后,他主动
扎根基层,当一名农校教员。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挫折,袁隆平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
农业科学家的初心使命。他把自己的青春和年华献给了毕生追求的杂交水稻事业,他把心
血与汗水献给了一方稻田。袁隆平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却熠熠闪光。我们缅怀和纪念他,
就是要学习他这种从小立志为国为民的博大情怀,就是学习他矢志不渝追梦筑梦的高贵品
质。
学习弘扬袁隆平的崇高风范。“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
士,袁隆平的一生获得了各种荣誉与奖励。面对鲜花与掌声,他始终“专注于田畴,淡泊
名利”。“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梦想,他一
辈子躬耕田野,无论是在青春年少时,还是在功成名就时,或者是在耄耋之年,始终以祖
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
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下田,既是袁隆平对年轻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
辈子的追求。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我们要主动
扎根基层,始终坚守工作岗位,心怀祖国与人民,脚踏实地,把业绩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今年是建党 100 周年,全国各地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要把学习袁隆平的高贵
品质与崇高风范作为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公开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赓续袁
隆平身上的宝贵精神,始终保持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3、送别袁隆平,长记稻中真义
(封面评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24 日上午,袁隆平院士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
各地群众手持鲜花吊唁,现场庄严肃穆。
送别,终有一别;悲拗,久久难息。袁隆平院士的传奇一生,自此画上句点。传奇落
幕,而荣耀永恒。毕其一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袁隆平,早就与田野融为一体。作
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如此之深地改变了现代农业,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状态,改变了这个世
界的形态。袁隆平的巨大贡献,超越时空,亘古不灭。
科学家永远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奔跑逐梦,而袁隆平院士则将他的杂交水稻科研征途,
跑成了一场终生的马拉松。一路走来,留下无数的惊喜与奇迹。自从在 1974 年培育出第一
代秧苗,在 40 年间,袁隆平已培育了数代“超级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 20%,年种植
面积超过 2.4 亿亩,每年可多养活 7000 万中国人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袁隆平的才
华与勤奋,专注与坚守,收成满满,功德无量。
矢志不渝,无比简单无比纯粹,始终将水稻“高产更高产”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作
为学者的袁隆平,与作为耕耘者的袁隆平,在“水稻”这一古老的物种上重叠跃升,最终
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这种“力量”,足可撼动经典科学理论的桎梏,足可让中国人端牢饭
碗,足可让全球消除饥饿见到希望。“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一稻济世,仁
士仁心。大师巨擘,成就斐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同样追逐梦想的人们,有了更大的
可能性。
我们都受惠于袁隆平的成果,我们都感念于袁隆平的品格。现实的相关性,情感的接
近性,让无数人从四处赶去送袁老最后一程。常怀感恩之心,长记稻中真义,这注定是一
场漫长的送别。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须知饭碗里的粮食,都其来有自。国士无双,先
生千古!再送一程,愿直抵星辰,愿照耀前路。
4、做一粒奋斗种子 接续伟大中国梦
(中国教育报)5 月 22 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
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一餐一饭,粒粒缅怀;国士远去,影音长留。
我们缅怀这位共和国的建设者、奉献者,因为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无论是爱国情操
还是科学精神,都令我们这些后来者高山仰止。民以食为天,没有他,粮食饭碗可能不能
完全“端在我们自己手中”。袁隆平见过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灾荒,看见过路边饥肠辘辘的穷
人,他深知粮食对于中国是多么重要,并暗暗发誓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如今,诺
言早已兑现,他的一生就是勤奋者的一生、奋斗者的一生、教育者的一生。
我们要向袁隆平学习立志做大事的勇气担当。袁隆平生于炮火纷飞的年代,幼年和青
少年时期颠沛流离,随父母辗转于北京、天津、重庆、江西、湖北等地,但他一心向学,
立志做大事。为了让中国人吃饱饭,他不断超越梦想:实现水稻亩产 1000 公斤,保障我国
粮食安全,他做到了;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饥荒作贡献,他做到
了;2020 年,“超优千号”耐盐水稻在江苏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进行测产,达到了 802.9 公斤,
在我国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的梦想也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对世
界的贡献,也是对历史、对文明的贡献。可以说,袁隆平是一个敢想敢为的人,一个为国
家、为民族、为世界做大事的人。
我们要向袁隆平学习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袁隆平喜欢农业,违拗父母的安排,毅然
选择水稻杂交作为他一生的事业方向。他的执着体现在他的不屈不挠,他日复一日、年复
一年地下田实践。他每天在田里,头顶烈日,浸泡在水中,一行行、一垄垄、一簇簇地耕
耘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一找就是 6 年。在研究“中国超级杂交水稻”时,他的目标定
在亩产 1000 公斤以上,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钻研,“不是在稻田里,
就是去稻田的路上”,这就是袁隆平的日常生活。科学总是回报给有心人,科学总是向执着
者低头。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最终获得丰厚的回报。2019 年,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
勋章”。
我们要向袁隆平学习甘于平凡的耕耘精神。袁隆平虽然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家庭
教育得天独厚,父母希望他有更好的选择,如从医等。可是,他选择了最“底层”、最“土
气”的农业作为终生志业,因为他想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他的国家和民族。从 1953 年
到 1966 年的 12 年时间,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具有震撼意义。衣着
朴素、一生简朴的袁隆平用他平凡的经历、耕耘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科研之
余,他兢兢业业、勤恳育人,带出了一代又一代学人。正如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对他质朴
而又深刻的评价:“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
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
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西南大学有一座袁隆平的雕像。袁隆平去世后,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留下朵朵鲜
花,雕像前聚成了鲜花的海洋、鲜花的城墙,表达着无数师生的哀思。一个个青年走来了,
一朵朵鲜花盛开了,这是青年的承诺!这是民族的精神!当附近的菊花已经销售一空,一
名“00 后”学生就拿着稻穗来缅怀袁爷爷。民众的纪念是心灵的纪念,也是动力的源泉,
是追忆先生之风骨,也是继承其精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
代的青年,我们要拿起接力棒,继续践行袁隆平为实现家国梦想而从未停止探索步伐的勇
气与毅力,继续践行脚踏实地、抓住真问题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精神,奋力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项科学成就都离不开精神支撑。而
何为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就是充分尊重科学规律,也敢于提出设想、勇于探索,依据
事实、发现真理,这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更是引领一代代青
年砥砺奋进、成就一番事业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