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海闵行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附:文题解析及范文展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上海闵行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附:文题解析及范文展示)

ID:694860

大小:27.8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5-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上海闵行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附:文题解析及范文展示) 【原题】 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是否会使人形成两面性?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 少于 800 字。 【解析】 1.抓关键词 审题首先要审出题目当中的关键词,这个作文题当中的关键词非常的明显,审 题时要抓住“方正”“圆融”“两面性”。 2.看情感倾向 “是否会使人形成两面性”明显地流露出出题人的情感倾向,出题人希望我们回 答“不会”,既如此我们就要思考什么是“方正”,什么是“圆融”,如何找到二者 之间的平衡。 3. 界定内涵、寻找平衡 方正:不偏不歪;正直;有原则。 圆融:指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 (1)方正做事,圆融做人 做事要方正,是说做事要遵循规律,遵循法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 所不为才可有所为”,就是“方”这个道理。 做人要圆融。这种圆融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 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 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而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 情况下都不会随波逐流,对别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 人……这需要极高的素质,需要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2)方正做人,圆融做事 方正做人: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 所左右。 圆融做事: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 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4.逐步分析、构建文章 (1)方正做事,圆融做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要想实现预期的目的, 就必须按其规律行事,否则就会遭到惩罚。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人 们总是要在规与矩所成形的范围内活动。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 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 非常糟糕的事。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每个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都要同各 种各样的关系打交道。做一个圆融之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 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赤不露中成就事业,不仅可以让人在卑 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 (2)方正做人,圆融做事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这是一个价值多元,充满诱惑的时 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更要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坚守自己的尊严。能接受批评, 但要拒绝侮辱;可以不被重视,但要杜绝藐视;不怕有人误解,但绝不能让人泼脏水; 能接受当面指责,但绝不允许背后使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底线,就会失去 尊严。 圆融做事,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凡事留有余地,把握好事物的度,灵 活处理意外情况,让自己在任何情况都能游刃有余。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 中。想要做到更好,便需要懂得顺势而为。“势”并不是说要被动的等待时机,而是 要主动认识事情的形势和本质,并且懂得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为我所用。荀子云:“登 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范文】 以内心支撑多面而统一的人性(63 分) 木心在狱中仍追求他的艺术事业,在手绘钢琴上无声演奏莫扎特,用写交代材料的 白纸写满 66 页的《狱中札记》,并为此作一首排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木心的执拗可谓特点,然其亦有不得不圆融妥协之时,将方正与圆融性格集于一身 是否会使人形成两面性?我认为非也。 人是社会性、复杂化、多面性的动物,随环境变化做出不同选择。圆融是融入社会 的必要条件,方正恰是在时代大流中坚守自我的体现。 在高度先进性与复杂性的社会中,我们现代人需要同时具有方正与圆融的性格。对 于社会而言,正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所写,“生活的富足,我们追求;道德的崇 高,我们坚持。”现今时代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商业为吸引人们眼球以盈利不择手 段。圆融迎合时代,赢取财富,提高生活质量固然没有问题,但有时我们也需“方正” 坚守底线与原则。 对于我们知识分子而言,则须明时代所需的同时,晓自身追求。万维钢在《智识分 子》中提到,没有真正兴趣方向的学生在精英教育下只会成为“优秀的绵羊”。他们 学识过人,却不知学习的真正乐趣;他们一味迎合世俗价值导向,却不愿以自己的意 愿潜心研究一个领域。徒有圆融外壳而没有坚硬内核的人将迷失方向,在“内卷”的 时代中越陷越深。 那么,真正的“两面性”究竟是什么? 人的方正与圆融的性格看似对立实则统一;进一步说,人的这些多“面”实际上都 合而为一构成了个体。原则与本心就是冲突的性格的接合剂。内心没有坚定原则的人 面对同一情况会做出不同选择,有些人面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袖手旁观, 在屏幕背后却对新闻中见死不救的路人“义正辞严”地道德绑架,何尝不是两面性的 体现?一些国际潮流服装品牌表面为满足消费者环保的需求而称使用“绿色”面料, 背地里却将工业垃圾出口至欠发达国家,无视环境污染,何尝不是两面性的体现? 性格归根结底源于人的内心。黑塞说,外物靠其内在结构起作用。爱因斯坦被美国 强行“邀请”离开祖国时,他仍选择在异国潜心研究核物理,因为他认为“科学没有 国界”;而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普法战争时愤然辞去曾引以为傲的柏林大学终身教授 职位,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爱因斯坦因其对科学的执着而被赞 许,巴斯德因其爱国情怀而被敬仰。二者面对差不多的情况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这却都体现了他们有所妥协圆融又有所坚持方正不退让的性格。其实,是内心的底线, 原则与追求决定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以内心的方正保持自己的形状,以圆融与外界相合,立于万千世界,保持多面统一 人格。我们,都还在路上。 真正的外圆内方(63 分) 自古以来“方圆之用”一直是文人骚客津津乐道的话题。孔子方,庄子圆,似乎在 大多数人眼中“方与圆不可兼容”,必将一面方一面圆。私以为,两面性的方圆不可 称为集于一身,真正将二者结合的“外圆内方”之人不会使人形成两面性。 何为“方正”?布鲁诺宁可于鲜花广场化身灰烬也坚持真理的光辉可谓方正;刘胡 兰为保护国家和士兵闭口不透军情的坚毅不拔可谓方正;为中国几十年卫星科研献身 的总工程师谢军可谓方正。方正是坚、硬、正、直、刚、强、法、棱,方正使人挺拔, 使人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谓“圆融”?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于医院门口 创办爱心厨房的关怀善良可谓“圆融”;梭罗逃离世俗的棱角栖身湖畔的畅达可谓“圆 融”;“注音心声体”的网络新生修辞的婉转智慧亦为“圆融”。圆融是圆、润、滑、 柔、轻、软、智、变,“圆融”使人富有同情心,使人“以理行事,以情服人”,游 于社会而不露锋芒。 然而,集此二者于一身的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应环 境改变而改变的虚假“方圆之人”;二是心中以原则至上,法规为尊,外表柔和素雅, 善于交际、变通的真正“外圆内方”之人。前者将形成两面性,而后者将以内化的统 一尺度展现同一种人格。 对于前者,我们不可妄加贬谪,因为其实身处社会洪流的我们,大多数属于这一类。 当法律管控,或许我们待人对物展现出“方正”的一面,这是受迫的反馈,而非“慎 独”;当交际于职场,或许出于利益至上原则的人又展现出圆滑的一面,这是功利趋 势的应付,而非智慧通情的“圆融”。因此,基于人是社会性动物的理论,我们不难 理解,在环境改变、对象改变、目的改变的时候,人的两面性将暴露于世俗之下。 对于前文所言的后者,即为“真正的外圆内方”之人,我们可标之为“大师”不过 矣!唐太宗李世民即为典范,以外圣内王的原则,将方圆融于一身。秉持“以民为本” 的原则,广开言路,兴旺社会,他也有亲民的拜访“百姓”,又有严厉的惩黑除恶, 但原则至上,处事圆融,令人佩服。大师即像我们心中渴望成为的目标,但现实却是 总也摆脱不了心中过多的杂虑。我们告诉自己康德的告诫:“位我上者,灿烂星空; 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以此约束自己,这是好的开始。但我们若依然以世俗的功利, 或工具理性为终极目的使自己成为“外圆内方”之人,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 因此,我确信,当我们抛下众说纷纭的社会负担,努力去实现更好的自己,活出心 中“方圆之人”理想的样子,靠近尼采所言“婴儿”境界或青源禅师所言“看山仍是 山,看水依旧水”的畅达豁朗,方可接近真正的“外圆内方”之人,而远离“两面性”。 方圆之用,颇具玩味;方圆相集,正身立德。 莫让生活磨平了棱角(62 分) 曾有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人方正是传承已久的古训, 在当下,却有越来越多人被生活磨平了模角、被社会打磨得圆滑,方正的性格已然难 觅。 诚然,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不同于曾经,圆融的性格甚至是生存的必需— —作为别人眼中的弱者,惟有圆融,才能周转各方之间,夹缝求生。 然而,方正与圆融的性格不能集于一身吗?看似是对立的两面,却也正随着时代的 变迁渐向统一,社会将我们打磨成了一个个趋向于球的多面体,每一棱、每一角,只 在需要的时候分别体现其圆融与方正——能屈能伸,大丈夫是也。 由此可见,方正的性格与圆融的性格,虽然对立,却并不互相排斥。惟有将它们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合适的时机让合适的人看到球体或多面体。 毫无疑问,生活是残酷的。在生活之中,人们渐失了年少时的锐气,棱角随着岁月 而渐平滑,锋利的性格被打磨,就此成了一个圆融的人,圆于各种场合,融于万千情 境,再也找不回曾经的自己。可叹又可悲!然而,这一份圆融却同样表达着成长,他 心底的方正所在从未消逝消失——各种场合,万千情境,他慎独而又慎众,所以从未 迷失于圆融的球体,他还是他,一个方正但不外显、形似球体的多面体。 反观当下,无数人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被磨平了棱角,最终连多面体的尊严都失 去了,成了彻底光滑圆融的球,不甘地滚动于社会之中,满身被时代浸满了痕迹而不 自知。他对自己八面玲珑而自鸣得意,却再难做回最初那个敢作敢为、棱角锋锐的自 己。他当然成长了,只是最终在摸爬滚打里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无独有偶,另一种极端现在并不多见,但身边却常有他们的传说。“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古代的方正刻印在了每一代人的灵魂里,从每一个人的基因中表达出来, 宁死不屈、宁折不弯,他们方正到了极点,锋利的棱角刺痛了敌人,却也损伤了自己 ——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对于他们每一个人,我们都报以最崇高的尊敬,从项羽 到司马迁,再到上世纪的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先烈,他们用自己的棱角为武器和 信念,被障碍粉碎也在所不惜。这,难道不值得尊敬吗? 方正与圆融的性格可以共存,但大多时候只能表达两者之一。这是一份艰难而苦痛 的抉择。曾经的人们在站着死与跪着生之间徘徊,新时达的我们却没有这么多危险要 面对。跟从自己的心罢——方正、圆融,只在一念之间;球体?还是多面体?无论如 何,莫让生活磨平了棱角。 外圆内方(65 分) 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是大风范者所能及的风度,是内含而外显的品质。 言及方正、圆融,往往教人先联想到刚正、圆滑,这是普遍意义上的“两面”,倘 左一套说辞,右一副面孔,两者对于同一事件的应对方式不同,也就可见其人格不一 致,确成了假的正直,实则乡愿(原文如此)的两面派了。 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倒不应是表象上的对立二元,而是内在的精神纲领与外显的处 世态度。具体来说,人首先拥有坚定的内心,始终怀有方正的人生价值尺度,由此指 导其生活行事,人们目见其方正的态度;与此同时,其与世交流的过程是其对自身生 命的领会学习,与世界相互影响,同时具有融入世界的力量。得以关怀到他人,传递 出对人类、人性的体察与抚照。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正是在其与外界交互中不 断凸显,而非贴标签似的“非圆即方”的盖棺定论。 这一过程的要点在于,内心追求与表现行为的一致性。当其心中有坚守一生的事业 时,与他人互动及给他人的感受中都包含了其对这一终极目标的理念与践行,这一一 致性取消了所谓的“两面性”,而表现了“人性”。 心中的方正的尺度,因而有方,有支点,像圆规般立足得以画出艺术品般的圆。此 圆融亦是积极投身世界活动,于其领域内游弋,对他人有外在影响的表现。 虽世人都不理解,或对此不屑,但大家者必然遵循其内心之方正行事,留世界以乐 之融融。诸如人有批胡适主张让地者,有斥西南联大教授逃亡者,但其未必能理解这 些大风范者之言“土地可以没了,但中国的文化没了那就全没了”,这是对敌侵的不 妥协与对核心要义的坚守,是一种“勿丧”的品质。而如熊培云先生,其指出社会弊 病,不留情面,为人方正,不饰缺陷,但其正可贵于他的“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 他在黑暗中为自己,为他人掌灯,在一个糟糕的世界里依然乐于生活并怀有希望,要 改造这世界,又不妨言,改造自己。他于世界分解了,于是达成生命的圆融。 因而重要的是关照人的内心,心中有正道,头顶三尺有神灵,先做到内心清明方正, 以此为尺度,丈量何处可行,以获得人处事的圆融,与世界整体的圆融。应包容目见 的表象,探求内心的坚定之思。 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人。 方正与圆融 世上的人都各有其性格,或张扬肆意,或温和隐忍,或整齐凛然,或圆滑温润,人 们常常会因一些人方正而圆融感到矛盾,甚至觉得其是一个两面性的人。 这种认知来源于对“方正”、“圆融”的误解,而认为“方正”与“圆融”是对反 义词。 “方正”似乎总与“一板一眼”、“古板”等词联系在一起,认为方正的人均是一些 恪守规矩的死板之人。事实上方正是对原则的坚守,对世间黑暗的不屑。著名清官包 拯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判案清明,不因对方的身份而对其网开一面。但如此方正之 人,亦会因他人的实际情况增减刑罚,方正并非一板一眼,圆融亦可以存于方正之中。 而圆融似乎也常与“阿谀奉承”、“巴结权贵”、“卑躬屈膝”相联系。何谓圆融? 圆融是在他人尴尬时不动声色解围的体贴,是面对高压时淡定自若的从容,是经历风 霜后内敛的修养。与圆融之人相处,如同与好脾气的长辈相处,他会包容所有的小错 误,会倾听你的烦恼。哪怕最炎热的盛夏,亦能感受到清凉的微风。 是以,坚守原则与良好修养集于一身,又怎会使人形成两面性呢? 圆融而不失方正,是对自我的坚守。“玉可碎不可改其白,竹可焚不可毁其节”的 方正固然让人敬佩,可如小草一般顺从着风的方向却从未离开脚下的土地也一样令人 动容。 方正而不失圆融,则是自我的一种成熟。余秋雨曾说过,“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耀眼 的光辉,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在坚守原则的同时,保持圆融,如同清风拂面,给 人以温暖。“一个肌肉紧绷的人,如同一朵无色无味的花朵”,同样,一个拒绝圆融 的人,也拒绝了所有为自己增添光彩的机会。 一代诤臣魏征,在唐玄宗继任前是一个有名的奸臣,从未提出过任何有建设性的意 见,而在唐玄宗继位后却尽心竭力为治理国家添砖加瓦,他的前半生圆融,他的后半 生方正。他的圆融让他在唐玄宗面前能够方正。方正与圆融的结合更是一种难得的智 慧。 方正能让人走得更稳。若无方正,脚下的每一步都为虚无,一不小心,便会跌入万 丈深渊。圆融则能让人走得更顺。若无圆融,便如同在光明的大道旁开辟一条布满荆 棘的小路,或许亦能到达终点,但更多的人却半途夭折了。同时具有方正与圆融并非 为人的两面性,只不过是一个方正的人,拥有了过人的涵养。 上善若水任方圆 方正与圆融建有,是人的复杂性。兼有方圆,才如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形态 多变而善处事、利万物。 方正者,也解为处事有方法,为人持刚正。圆融者,可当作行事有圆润,做人兼包 容。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方正与圆融有一定相通之处。而两面性指的是互相对立排斥, 有如伪君子般的不可共在,实则大误。 圆融而无方正,则做人无底线,反而害了自身。“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 命”的王熙凤圆融四方,玲珑八面,下场却又是何其凄凉!方正是为人的基本尺寸, 做人应有的节操秉性,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无方正而只知世事变通,古代有 那秦桧,由人唾弃。所以,只有圆融是无底线的妥协与放纵,不可如此。 方正而无圆融,则处事无变通,亦不能成事,有如韩非子,秉笔直书却反遭殒命, 多少人是因遇事不知变通圆融,不照顾他人情绪,不从他人角度着想,反而好心办成 了坏事。圆融也是人人应有的灵活机动,只有方正而无圆融,常常处处碰壁,甚至还 会落得一“低情商”之名称。 方正与圆融兼有不难理解,它不仅是对人性的复杂的基本阐述,也是古今之成事的 必要。于个人,豪放刚正有如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挥毫万里,却也是“花褪残红青 杏小”的优柔;“梧桐更兼细雨”是李清照的细腻,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也是易安的刚毅。于国家,包纳四海。兼取并收,曲折低调做事的圆融与坚持独立自 主的“篪”与“毅”的方正刚强发声,置之一起,岂有违和、两面性? 于此中看,方正与圆融兼有,不会使人有两面性,反而是英雄的亮节与大国的体现。 相反,方正与圆融若失其中之一者,则不具备向上的品质。 方正与圆融兼有之事,不仅给予我们一种不轻易草率评价他人的特人特事的视角, 更是教导规劝做人做事的方法。真正良好的人性理应如此,兼有方正之中的刚毅,也 有圆融之中灵活,行事也应多角度,行事也应多角度、多层次,不失礼度而灵活将事 做好。做人也应多角度、多层次,玲珑有致而不失底线,是一种大智慧。 正是上善若水,兼有方圆。 方正于内,圆融于外 “方正”与“圆融”看似截然相反,但谈及为人处世的性情之时,我私以为,其能 够和谐地共处于一个人的性格之上,各司其职,只要分工得当,不会使人形成两面性。 那么,方正与圆融应当如何以不同的形式显现在处世的过程之中?我的答案是:方 正于内,圆融于外。二者看似并列,而真正能够决定人格是否受到双面性影响的,应 当主要体现在前者之上。 方正于内,表现在内心对于事物正确价值认识的坚定,对处世原则与信念的坚守。 人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倡导正义之风,在原则问题上毫不退 让,避免受到利益至上的“工具理性”的趋使,使得自身原则凌驾于一切上方,乃内 心方正者的处世特点。方孝孺——世称“正学先生”——何其效忠于大明王朝?然而 其面对篡位者明成祖朱棣的威逼利诱,宁愿拖着受到腰斩之刑的半截身子,在正午的 东门,以血书写下“篡”字血书,也不愿动笔为其写下即位诏书。从其身上折射出的, 乃是刚烈的“方正”二字。 但倘若在“外”与人相处时,事事苛求,寸土不让,即有狭隘心胸之嫌。当然,上 述情景,并非建立在原则性问题之上,倘若面对原则性问题,自然不可退让丝毫,“两 面性之谈,又从何而来?” 圆融于外,表现在处世过程中随和恭谦,善为他人的感受考虑,适当牺牲自身利益, 从而使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友善融洽。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曾说:“恰如其分地处世, 不做长满锐刺的人。”诚哉斯言!圆融并非油腔滑调,更非丧失原则,当圆融在与人 交往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能够极大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营造和谐的社 会氛围。正如德国前总理威利·勃兰特在波兰的建房仪式之上,行下惊世的“华沙之 跪”之举动,全然消解了德意志民族与波兰之间的世仇,如同春风化雨般,将波兰民 族心中的偏见与仇恨消解,同时不复存在的,还有德意志民族在世界人民心中不可一 世的狂傲姿态。圆融的益处,又何其之多。 同样的,倘若圆融于内心之中,表现为原则与信念的退让,那么将真正造成“双面人” 的严重后果。面对挑战、质疑与不和。在原则性问题,倘若民族主权、个人尊严等方 面,我们实应坚持方正,摒弃圆融,正如面对民族侵略时奋勇抗争的中华儿女,亦如 受到资本的诽谤时,万众一心,维护新疆棉的“中国心”。 综上所述,只有当方正于内,圆融于外时,其二者方能和谐共处,从而避免双面性 出现在我们的人格中,亦能使人们以更坚定、更从容的姿态处世。 在性格之河中流淌(55 分) 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处世方式与其对世界的基本知识。故有武断的割裂 性格之举,将复杂的性格以诸如“方正”、“圆融”之词来简单定义,并担心其是否 会导致个人产生如“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两面性。实际上,将“方正”与“圆融” 集于一身的人,才是在性格上完成统一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河流沉默不语,它只微笑着倾听,它包含万物,而它又是河流本身。”黑塞在《悉 达多》中如此赞誉河流,我们的性格又何尝不是一条河流,它可以包含方正,圆融, 甚至也可以包含内向或是外向,活泼或是内敛等等。正因为其具有复杂性,才不能以 割裂的视角来评判它。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在性格上也是如此。构成性格的诸要素是 河流中的“水”,而将其以何种方式展现出来的,便是各要素形成的何种结构,即“河 流的流向”。也正是如萨特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方正和圆融的集于一身,是性 格存在的体现。 而性格以何种方式展现出来,与个人与集体所处环境有所关联,而两面性是错误判 断之后所产生的假象。性格可以通过语言在小范围的社交活动中表达出来,个人的谈 吐决定了个人本身最基础的性格,但当活泼的氛围变为严肃的场合时,用语也会随之 改变。在中文环境下,我们会使用敬辞、谦辞;而在日语、德语中,更是有一整套的 敬语体系来满足用语的体现。这时性格又通过集体认识的方式展现出了它的方正与圆 融,这是刻印在每一个民族精神传承中的,而后又以此来影响个人性格之形成。可以 说,方正与圆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是人与集体联系之纽带。 “不要太近,好的思想和方法太多,他们便会相互阻挡。“所谓的两面性”也正是 尼采所述之情况下而产生的。错误的判断源自不适度的作为。 过度的方正与圆融会走向滥觞。诚然,凡事都讲究适度原则,性格之河不是涓涓细 流,因此,山洪爆发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自身理解方正与圆融之关系。 “理解然后美”,欧里庇德斯如是说道。方正是一种立世之态度,它是圆融的前提与 基础。立世便能向处世前进,圆融便是处世之态度,它体现了方正的准则,便更好地 改善了我们的社交关系。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性格中矛盾的两方面才能更好地推 动我们的发展。 回到性格这条河流上来,支流与水汇成了它本身,而最终的流向决定了个人的为人 处世。纵月寒日暖,或是莺初解语,正是一年春好处,这条河流始终在流淌着。方正 与圆融也不会致使两面性的产生,而更多意味上是一种成熟的入世态度。这条河流虽 缄默不语,但终有一天会声震人间,如同天上之浮云,也亦然会点燃闪电,以此让方 正与圆融为性格之河汇入理性之水。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