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人民日报评“AI 续写”,万物需有尺度(附:考场链接及片段示范)
《两小儿辩日》的结果竟是孔夫子骗小孩,组织儿童打架;《桃花源记》的结尾,为了
保守秘密村民竟然设计陷害到访的渔人;林黛玉大战孙悟空;蒲松龄笔下的狼袭击了多个
城市无人能敌……
最近,一些续写经典名著的故事,以有声形式在 B 站等播放平台上收获了一批拥趸,
引发了关注与热议。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熟悉又陌生”并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都
来自 AI 续写。
万万没想到,AI 写作能力已经这么强大了吗?人类作家饭碗还能保住吗?AI 创作到底
靠不靠谱?
01
有些故事很“惊人”!
在影响较大的蒲松龄《狼》AI 续写中,屠户被两只狼吃掉,两只狼随后咬死很多人,
甚至袭击了很多城市,县衙派出衙役捕捉,最后都被杀死,对此毫无办法,最后统治阶层
宣布不允许再谈论此事。
故事结尾称:最后有猎人发现了两只狼的尸体。60 年后,不再有两只狼袭击城市的事
情发生了。网友对此热议,“竟然有聊斋内味了”“最后结尾看的竟比人类还透彻”。
类似的 AI 续写还很多,比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垂杨柳开启反抗模式;林黛玉葬花
之时,曹雪芹乱入……这时,又有网友调侃道:“让它续写了几段四大名著,现在已经笑得
下巴脱臼了”。
而 AI 续写背后,当你在 B 站看到故事变成有声视频,甚至还有热心观众给出 AI 续写
宇宙的排名,不禁感慨:
当历史变成传说,传说变成神话,你听的这个故事又有多少真实成分呢?
02
AI 创作神奇在哪儿?
当你看到 AI 的故事续写,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内容,也并非是网友们对经典文学作品
的恶搞。
而由 AI 续写故事作为文本的视频在 B 站悄然流行开来,一些 UP 主利用市面上的 AI 创
作应用续写人们熟知的文学作品,再将新的作品以人声演绎,配上 BGM 后制成视频。
经过 AI 的一顿操作,名著成了爆款“爽文”,前有诸葛亮开战斗机,后有庄子研究“三
体”,各种平行世界信手拈来,AI 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本事,比过去的地摊文学还强。
其实,对于相关工具的使用者而言,用 AI 进行创作并没有技术门槛:只需输入文学作
品的某些片段,AI 创作机器就会根据给定文字的内容与风格对故事进行续写,这些经过 AI
二次创作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离奇,与原作的走向大相径庭,这种内容因为反常规和新
鲜感而受到一些网民的追捧。
AI 创作也就是机器人写作,这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实质上是指通过一定的计算机程
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分析、处理和加工,从而生成一篇较为完整的文章。总的
来说,今天流行的 AI 续写,其实已经算是比较成熟的能力。
03
人民日报评:万物的尺度
当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AI 续写到底靠谱吗?
有网友认为,“这就是文字堆砌,毫无逻辑”、“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一些网文日产几
万字,啧啧”;
也有网友认为,“写得不错,甚至有的内容很‘内涵’。例如在上述《狼》续写中,这
不就是在讽刺现实有些事情解决不了就不再谈了?”
还有网友认为,“AI 续写质量和人类差很远,但在构思和想象上,人类难以追赶。”
对此,学霸猫觉得《人民日报》的评论或许给出了一定的思考答案:
在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跟随前沿或许不够,将技术和它产出的产品纳入审美视野,
重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显得恰逢其时。而当机器批量复制的流水线成为常态,我们可能
反而会愈发珍惜凝结着个性才情、充满着人间烟火的创作。对于承载人类爱、情绪和希望
的艺术而言,尤其如此。
古今中外,举凡那些能够传之久远的文学作品,都不只有华丽的辞藻与精致的故事。
欣赏文学,更不能只看“表面文章”,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生平、联系现实烛照当下生活等,
才能领会字里乾坤……可以说,没有主观能动的人,就不存在艺术。无论技术如何进步,
人都是实践着的个体,是社会、历史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人的
延伸,可以“制造”属于自己的作品,但很难成为社会真正的主角。毕竟,这一切都由人
创造和规制,我们才是万物的尺度。
考场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手上和身上的智能穿戴正越来越多;生活中,无人驾驶、智能车间、机器人医生……,
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也正在被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赋能”。但在这些人工智能带来的变
化下面,也有一些现象正悄然发生: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变得无精打采,只因刷抖
音等玩意儿刷到凌晨五点;网上的大 V 公开声称不再需要“费力”学习外语,只因“搞一
支专业翻译团队就搞定了”;公路上的司机们会眼睁睁把车开进河里,只因 GPS 说继续保持
直行……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甚至用“人工愚蠢”来形容当代社会。
弘德中学准备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拟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
代表的意见。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
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1.“人工智能”不意味着放弃“自我智能”。
2. 别让“人工智能”导致“人工愚蠢”。
3. 驾驭人工智能,人类需要更智能。
4. 让“人工智能”赋能,而不是“娱乐至死”。
片段示范
当人类面对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并与之对弈时,除了技术高低的比拼,哪里能找到“闲
敲棋子落灯花”的情怀呢?科技的发达,通讯的便捷,使我们难以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
的浪漫;农业的机械化,让我们少了“带月荷锄归”的悠闲,难以感受“汗滴禾下土”的
劳苦;社交平台的百花齐放,让我们很少能体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
坚守。科技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将原本质朴美好的生活稀释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