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押题:梦想中的未来中国(附:原创文题及范文点评)
【原创押题】
1932 年 11 月,著名期刊《东方杂志》编辑部发起了一次“征集新年梦想”的活动。
活动得到知识界人士积极响应,来稿数量众多。“新年梦想”稿件分为“梦想中的未来中
国”和“梦想的个人生活”两大类。其中参与畅谈“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尤为踊跃,投稿者
当中不乏社会各界名流,如茅盾、老舍、徐悲鸿、柳亚子等。来稿者以未来中国为遐
想主题,各抒己见。1933 年 1 月,《东方杂志》以《新年的梦想》特号专刊的形式做
了刊载。
当时的《现代》杂志主编施蛰存写道:“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却与每一个小百姓
所梦想着的一样,完全一样!是一个太平的国家,富足,强盛。百姓们都舒服,说一
句古话:‘熙熙然如登春台。’中国人走到外国去不被轻视。”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历史,展望未来,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或思
考?请结合材料,联系自身实际,完成这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本则作文材料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历史材料,“征集新年梦想”征稿活动。这个活
动有以下角度可切入。
1. 其中参与畅谈“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尤为踊跃。对“梦想中的未来中国”的关系远
远高于对“梦想的个人生活”的关注,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们热忱的家国情怀,
对国家时局深深的忧虑。
2. “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既是文化精英关注的,也与每一个普通百姓的命运密切相关。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论是精英还是民众,命运都系于这个国家与民族,是同根同脉
同命运的。可以体现“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的对立统一关系。
3. “一个太平的国家,富足,强盛。百姓们都舒服”,不仅是那段历史中人们的梦想,
也是其他各个时代的人的梦想,一代一代人,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为这个目
标而奋斗、奉献、牺牲,每个人都了不起,都是英雄,都在创造历史。
4. 结合时代,我们可以看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梦”重点在于解决“积贫积弱”
的问题,我们之前的人们通过奋斗已基本解决了。今天的我们要继续前行,继续实现
我们“梦想中的未来中国”,“中国梦”亘古常新。
第二部分是作文的要求。是“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历史,展望未
来”,这就提醒同学们,回望历史,是为了学习经验总结教训,形成我们伟大的历史财
富;展望未来,是要充分利用从历史中获得的财富来继续进步,“交汇点”就是我们的
今天,就是我们生活的当下。历史、现实与未来构成一个时间与空间的传承与递进关
系,历史之视今日,犹如今日之视未来;未来之视今日,又如今日之视历史。这样就
把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关联体现出来了。同学们在具体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
需要,协调好“回望历史”与“展望未来”的篇幅比例成分,重点可以放在“回望历史”上,
也可以放在“展望未来”上,但历史与未来绝不可缺少任何一方。
在写作时,同学们还可以合理想象:我们今天许多方面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
当年人们的“梦想”,靠的是什么?是奋斗、奉献、牺牲、传承、上下齐心、民族精神、
文化精髓等,我们要继续前行,也得依靠这些因素。
强力素材
1.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两段戏非常感人:一段是陈独秀泪别妻儿,奔
赴五四战场那一段,泪水与酒水交织,激情与亲情碰撞,看得人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另一段是陈独秀在京师警察厅的看守所里高唱苏东坡的《定风波》,当真是豪情万丈,
一众警察都被惊倒!
素材点拨:要知道,当时李大钊每月薪水 200 大洋,陈独秀 300 大洋,而当时北
京四合院每平米仅仅两块大洋——他们抛头洒血,把牢底坐穿到底图什么?!
2.许多人并不知道,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
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
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素材点拨:他们或走得踉跄,或走得艰难,或走得迟疑,或走得急躁,或走得狼
狈,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真的想找到自己“梦想中的中国”。
3.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所写:“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素材点拨:分析时局,毛泽东认为,变革中国的方子开了不少,但都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做法,“俱从枝节入手”而“本源未得”,没有抓住病根。对于当时的军阀政
客,毛泽东认为他们“胸中茫然无有”,“如浮萍无根”,只剩“手腕智计”。
学生范文
微光
张琳琳
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曾说:“面对战争中的不可预见性,优秀指挥员必备的两大
要素:第一,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具有能够发现一线微光的慧眼。第二,敢于
跟随这一线微光前进的勇气。”
在我看来,这一线微光,便是梦想。
九十年前的那群人,或激愤,或悲怆,或无奈地各自写下自己“梦想中的未来中国”,
可他们面对的,又偏偏是随时都可能被亡国灭种的时局,他们的憋屈、愤懑、凄凉,
可想而知。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来路,我们更能发现,不管是在战争的枪林
弹雨中,还是创业的筚路蓝缕中,抑或是改革的浪潮澎湃里,梦想永远是支撑中国人
走过漫漫长路的第一源动力。
我看到了毛相林,他的梦想是带领全村脱贫致富。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两座大山,
凭着是一身肝胆……”看啊,那悲壮不屈的老下庄人,在村支书毛相林的带领下,向悬
崖绝壁宣战。七年来他们风餐露宿,前赴后继,绳锯木断,凭着钢钎、铁锤和炸药,
硬生生砸通一道道绝壁,修出一条天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毛相林敢于跟随那一线微光前进,最终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我看到了科研工作者们,他们的梦想是为祖国创造国之重器。
“绿巨人”复兴号,血统纯正的“中国制造”,标志着中国高铁迈出了“从追赶到领跑”
的关键一步;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成功入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又一探索深海的“国之重器”,无言地诉说“我们的信仰
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正是因为科研工作者们抓住了那一线微光,才有了
这些梦想的结晶,才能让中国在科学研究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
我又看到了我们自己,我们的梦想是向无数先驱前辈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与
勇气,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而不是站在局外空发议论。我
愿意做鲁迅笔下的“一木一石”,因为“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
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前辈们做了我们这一代的“一木一石”,现在轮到我们了!
生于华夏,生逢其时,何其有幸。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愿我们这些青年,有志向,有梦想,有热血,有才能,敢于追逐那一线“微光”,建设
青春中国!
评点
作者既写到了历史,也写到了现实与未来,而从篇幅上看,文章的重心是现实与
未来。文章先从克劳塞维茨名言切入,提出“微光”对于中国进步的巨大意义,进一步
从“微光”中提炼出“慧眼”与“勇气”,暗示我们的成就是在“微光”的激励与指引下取得
的,详写的毛相林与略写的中国各类科技成就,分别代表了人文成就与科技成就,顺
理成章地引出了“我”的梦想,最后借鲁迅的名言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形象化地
表达为“一木一石”,非常精彩。结尾整散句、长短句结合使用,扣题并升华,堪称豹
尾。
教师下水文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吴国梁
“倘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这恐怕是我们这个民族无数文化精
英的共同愿景。然而,如果不是“天下安乐”而是“盛世将倾,深渊在侧”呢?
九十年前那群人怀着无比愤懑痛彻的心写下自己“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时,他们将
“一个太平的国家,富足,强盛。百姓们都舒服,‘熙熙然如登春台。’”视为毕生追求
的梦想,一个可望却遥遥难及的梦想。
他们只是梦想着这个民族不再被凶残贪婪的列强环伺;梦想着这片土地上不再哀
鸿遍野,饿殍满地;梦想着这个国家的百姓不再被虐待奴役……
近日看《觉醒年代》一剧,被陈独秀的两段戏深深震撼:一段是陈独秀泪别妻儿,
奔赴五四运动现场那一段,泪水与酒水交织,激情与亲情碰撞,看得人心潮起伏,热
泪盈眶。另一段是陈独秀目送儿子陈乔年与陈延年留法的画面与他们慨然赴死的步伐
交相辉映,两位意气风发的中国少年,用鲜血踏出了一条为国为党为民的道路。以青
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要知道,陈独秀每月薪水 300 大洋,而当时北京四合院每平米仅仅两块大洋!他
们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不好吗?做一个体面的社会精英不好吗?可他们偏偏抛家舍业,
抛头颅洒热血到底图什么?
2021 年 4 月 30 日,在一个名为“时光之镜”的活动中,主办者让五位烈士借助虚拟
现实技术与观众进行互动。穿越时空而来的“方志敏”说:大约 100 年前,我看到门口
挂着“华人与狗不准入园”的牌子,感到奇耻大辱,热血沸腾,脸上都烧红了……很多
年以后,我牺牲那个地方建工厂、挖地基,挖出了一堆人骨。人们根据我的脚镣,认
出了我。我的家人就跟我的骨骼,拍了唯一的一张全家福……
最后,“方志敏”问:“朋友,请你告诉我,‘华人与狗不准入园’的牌子还在吗?在
我流血的地方,是不是已经长出了最美的花朵?为了这‘可爱的中国’,你还应该做些
什么?……”
无数的人当场涕泪横流,还有人在网上留言“我们习以为常的,却是你们浴血以求
的”,“你们自风雨和苦难中而来,如光般耀眼”“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如此江山,已令昔贤留姓氏;壮美天地,再将新局付英雄!
我们在前行时,回头看看来时的路,不要把自己的历史弄丢了,不要忘记我们如
今平稳的生活和抵御外面豺狼虎豹的底气,是成千上万的烈士用他们的鲜血浇灌的。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我踟蹰着,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仍在这广
大的山河中等待,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然而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