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名师课堂:同学莫慌,传主身上自带文化常识
在新高考中,文化常识是躲不开的考点。因为多而杂,同学们普遍感觉很难把握。但
是,同学们,莫要慌!从众多习题中不难发现,介绍传主时,主要从姓名字号、家族情况、
读书科举、为官过程、辞官归土、他人评价等方面写作。所以,我们依据这一思路,稍加
梳理,就可以梳理出一条文化常识的“线路”。
传主有名有姓。姓氏,上古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周代,贵族有姓氏,一般
平民没有。氏是明贵贱的,是别婚姻的。古人的名,是刚出生时父亲起,字则大多是成年
后长辈取。称呼时,尊对卑称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而号,类似今天的笔名。特别注意,
孟姜女,是姓姜,姜家的长女。以此类推,“季弟”是指最小的弟弟。
传主若为帝王,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称号,以褒贬善恶,为谥号;
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第一个皇帝一般为太祖、高祖,其后称为太宗、世宗等。年号,是
封建皇帝纪年的名称,而新君即位则改变年号,称为“改元”。近三年全国卷,传主均不是
君王。不过,仍需警惕啊。
其后,传主不断成长,参加科举考试。当然,在汉代,通过举荐方式为官,被举荐的
吏民经过皇帝“策问”后按等第高下授官。到了隋,设进士科取士。为了取得科举资格,
先参加童试,通过了,入学后成为秀才(生员),之后,他将经历乡试、会试和殿试。秀才
参加乡试(秋闱)得第一名,则成为解元。第二年春天,传主仍需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
若有幸得第一名,则为会元。最后一关,则是殿试,考策问,考中则为进士。如 2020 年全
国一卷《苏轼传》中“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苏轼获取的是
进士第二档。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在秦汉两代,传主若成为中央朝廷官员,他肯定知道中央机构主要为丞相府、太尉府
和御史府。丞相协理朝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相当于是君王的秘书长,后来有所变化。
例如,八省联考卷中《霍光传》,霍光不是丞相,却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辅理国政。又如,
到了东汉,尚书台成了实际的宰相府了。秦汉形成的“三公九卿”,到了隋唐,已经演化成
“三省六部制”。吏部分管官吏任免;户部管土地、财政等;礼部掌管典礼、科举等;兵部
管全国军政;而刑部管刑法、官司等;工部管建筑。考生需注意,六部分管任务不同,小
心选项有“炸”。
传主在科举考试后,还得进入翰林院学习之后才会被授予主事、知县等职。他的官职
名称,也会因为朝代不同而不同。若在隋唐,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或郡,一州之长称刺
史,一郡之长称太守。宋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宋代没有太守,刺史也是虚衔,地方
长官称为知州、通判。
我们再谈一谈这个传主的收入这个有趣的话题。谈收入之前,要看传主在哪一阶层,
纵观历代,表示阶层的总括为“品阶勋爵”。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一般
同姓封王,但是也有异性封王的情况,例如在《段太尉逸事状》中唐代郭子仪有军功,被
封为汾阳王。而品,是把官职分为若干等级的称法,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需要注意的是,汉代以禄石的多寡作为衡量官位高低的标志。九卿是二千石,刺史、
太守也是二千石,但是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不等。《李将军列传》中,“广从弟李蔡,亦为
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说明李将军的俸禄相当于一个县令的收入。现在禄石已经
成为官职的代称。唐代定官员身份等级的称号叫阶,并采用“勋级”作为酬赏军功的制度。
后代对唐制有所沿用。因此,传主的收入高低,主要看“品阶勋爵”。
传主去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合作的对象有皇帝、上级、平级、下级以及家
庭成员,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不管什么关系,都要行礼节事宜。臣子拜见皇帝,
行稽首礼。古人作揖是推手,根据对象不同,推手有高、平、下之别。对庶民、没有亲属
关系的,手稍微往下;对异性、有婚姻关系的,平手推;对同性、同一族,推手稍微举高。
官员之间,是行拜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传主和皇帝合
作时,会谈到皇帝登基,有专有名词为“即位、践阼、初立”等。当然和皇帝合作过程中,
要谨慎,因为有罢官和贬谪的危险。“谪、贬、左除、左迁、左转”均可表示贬谪,“罢、
黜、免、夺”等表示罢免官职。
追求仕途,实现人生抱负,是古代读书人的志向。这一志向大多体现在官职的升迁上,
因此,传主会对百姓采取一定的“行动”,比如“按(案)、治平、输、课、劝、风”,与传
主的治理有关;“劾、白、短、害、党、让、当、坐”等词汇,则是与同僚之间产生的关系……
这一切,传主做好后,“升、擢、拔、迁、陟、晋、拜、加”等升官词汇,对传主来说,则
是喜上眉头的事。
等到传主不想干了,“告老、解官、请老、乞骸骨、移病、致仕”等均表辞官。辞官回
乡后,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研究天文历法、研究文章辞学均有。直至死亡,官员用“卒”,
但是诸侯、有爵位的、宰相等人死亡,则称为“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传主的父母去世,
叫作“丁忧”,而称死去的父亲为“先考”,称死去的母亲为“先妣”。
同学们,莫要慌!文化常识,多却不乱,杂却有绪。我们在整理、识记时,需有条不
紊,注意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