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阅读材料红色经典作品
《红日》
《红日》是当代作家吴强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以 1947 年发生在江苏的涟水,山东的莱
芜、孟良崮三次战役为主线,详略得当地描述了这三次战争。书中先写了涟水战役,由于
国共双方力量悬殊,结果国民党占领了涟水,而解放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后来解放军重整军队,
改变了不利的局面,在接下来的莱芜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并在最后的孟良崮战役中全歼了国民党
的74 师。如此转败为胜的结局更加真实而独特地再现了解放军取得胜利的不易。
【内容简介】
1946 年深秋,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开始向华东解放区疯狂进攻,中国人民解
放军沈振新所部一个军奋起抗击,杀退了敌人。面对敌人第二次更加猛烈的进攻,经过一番苦战,
涟水终于失守。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撤退,北上山东,实行战略转移。涟水战役失败后,中国人民解
放军指战员思想一度处于愤怒和压抑的状态。军长沈振新的心情和战士们一样沉重,以致坐卧不安,
懊恼异常。这位英勇善战的将领渴望带领自己的部队有朝一日与七十四师再度交手,一决雌雄。
沈振新带领部队进入山东北部休整待命。大家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认识,以求进一
步增强战斗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部队战斗情绪重又进入昂扬奋发的状态。这时,蒋介石也下定
了最后的决心,发动了全国攻势,妄图以优势兵力,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战场三十万大军逼至山东
沂蒙山区,以求最后决战。在敌军南北夹击的形势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经过缜密
布置,决心分批吃掉敌人,以求打开缺口,粉碎敌人合围的计划。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目标
首先确定在对以莱芜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上。沈振新奉命率部参战,战士们冒着严寒,踏着高
低不平的山路,经过急行军,准时到达莱芜城北吐丝口附近地区,与友邻部队一起完成了对敌李仙
洲部五万余人的包围。
莱芜战役打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三十里长的战线上发起进攻。沈振新部迅速攻占
吐丝口外围阵地。但敌人凭借坚固的地堡攻势和精良的武器装置,仍在负隅顽抗,与中国人民解放军
不断纠缠,双方一度处于僵持状态。在这关键时刻,沈振新根据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指示,把作
为预备队的刘胜、陈坚的“老虎团”调往前沿,组成一支突击队,越过敌前沿,冲破火力网,插入吐
丝口心腹地区。“老虎团”指战员奋不顾身地 继续向前突进,很快冲破最后防线,攻占敌军师
指挥所。敌师长何葬见大势已去,仓惶化装出逃,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发现生擒活捉。吐丝口失守,
迫使龟缩在莱芜城中的李仙洲率部突围。但在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伏击圈后,终于走投无路,司令官
李仙洲也被活捉。莱芜战役在不到三天时间内就取得了胜利,歼敌五万六千余人,从而瓦解了国民党
军队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逼围攻。
蒋介石为了在华东战场上挽回败局,飞抵济南,亲自督战,又命令他的王牌军七十四
师,回苏北长驱直入山东境内,企图以它为核心摆成龟形阵势,在孟良崮一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
东野战军进行决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站军决定对单兵冒进的七十四师进行包围,坚决消灭它
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七十四师是蒋介石手下的特等精锐部队,师长张灵甫号称“常胜将军”。
此人凭借与蒋介石的亲密关系,加上装备精良,因此骄横异常。
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眼下的危机。仍然以孟良崮一带为据守中心,试图通过“中间开 花”
的形式,让其他部队配合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主力部队。与此同时,中国人民 解
放军沈振新部接到命令,从鲁南星夜兼程赶往沂蒙山区参加会战。全体指战员斗志昂扬,
为报涟水失败之仇,欲与七十四师一比高下。
孟良崮战役开始后,在副军长梁波直接指挥下的刘胜、陈坚“老虎团”歼灭了七十
四师一个辎重连,又抢占了垛庄与孟良崮之间的一个重要高地,堵住了敌人逃生的
最后一个缺口。他们与友邻部队组成的一个坚强的包围圈对敌人形成了最严重的威
胁。这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放回的敌营长孙小甫回部队劝降,七十四师的侧翼八
十三师又失掉了万泉山阵地。这一切使张灵甫大为恼怒,于是调动大批飞机,对围攻的解放军阵
地狂轰滥炸,以图报复。包围七十四师的口袋进一步收缩,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军长沈振新亲
临前线指挥战斗,刘胜、陈坚的总部队首先攻上了山腰,敌军仍在顽抗。中国人民解放军发扬了大
无畏的战斗精神,前仆后继,拼命向前。团长刘胜在激战中壮烈牺牲,更加激起了战士们的情绪,
奋不顾身攻占了孟良崮最主要阵地玉皇顶。我军以一部坚守玉皇顶阵地,以有利地形对付前来增援
的敌人,同时又派出一支精干的队伍,从绝壁悬崖上踏出一条路来,直捣敌人的指挥机关。战斗进
入到最后阶段,孟良崮山头的敌人还在作垂死掐扎。”攻上去!“军长一声令下,绿色信号弹
射向空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像离统之箭冲向敌人的阵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山上大部分
敌人被消灭,最后仅剩下张灵甫盘据的山洞。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小分队在杨军带领下出奇制胜,
机智勇敢地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与洞外及洞里的敌人展开了血肉的拼杀。张灵甫仍在负隅顽抗,战
士们向洞中射出一排排愤怒的子弹。“张灵甫,出来!”山洞里除去枪声和战士们怒吼的回
音之外,没有别的声音。当战士们冲进山洞时,发现狂妄骄横、不可一世的张灵甫已被乱枪打死。
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终于全军覆没,中国人民解放军夺取了孟良崮战役的最后胜利。孟良崮的主峰
上扬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的旗帜。
【人物介绍】
张灵甫:国民党王牌师整编七十四师的师长,七十四师是蒋介石用美式装备武装
起来的嫡系王牌部队,号称“天之骄子”,身为这样一个部队的首领,绝非等闲之辈,
被称为“常胜将军”、“名将之花”。他在攻占涟水城后显得不可一世,甚至在他已陷
入了解 放军的重围之中时,仍然气焰器张,叫嚣着要创造惊人奇迹,一举解决山东战场,这充
分显示了他狂妄骄横、刚愎自用的性格。作品也展示了他性格的多重性,如作为王牌师师长的指挥
才能,精明强干,指挥若定,但身陷重围无人接应时又惊恐万分。这个“常 胜将军”的失败结局,
揭露了一切反动派色厉内荏的本质,有力地衬托出中国人民解放 军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沈振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高级指挥员、军长沈振新,是一位参加过长征、身经百战
的老革命。作品中塑造了他沉着、冷静、果敢的意志品质,突出他作为一名优秀指挥员的风采。同
时,作品还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对牺牲的战友的沉痛思念,对犯了错误的部下
既严厉批评又热情帮助,对妻子满怀思念之情,……这些都真实地展示出这个运筹帷幄决
胜千里的指挥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梁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高级指挥员、副军长梁波,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军事指挥
员,军长比较严肃,而梁波比较风趣,作者通过涟水战役失利后梁波的到来、羊角庄侦察、吐口丝
战斗和他的情感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的性格魅力:他既有军事指挥员的谋略,又有政治家的气度,
既有理论水准,又能平易近人。
石东根:连长石东根,是战场上叱咤风云、雷霆万钧的英雄人物,但也存在着人性的弱点:幼稚、
浮躁,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莱芜大捷后,因为他的连队在此次战役中战果辉煌,在庆功会上他喝
得酩酊大醉,得意忘形,一时酒醉纵马,着一身缴获而来的敌军军官装束,狂奔乱喊,受到军长的
严厉批评。但经过官兵们的帮助及战争的锤炼,石东根逐渐改掉了“火烧屁股”的毛躁性格。作品细
致地描绘了他在革命战争的磨炼之下,逐渐克服自身弱点不断成长的过程。
刘胜:团长,忠诚、勇敢、嫉恶如仇。
【主题思想】
《红日》的基本主题即歌颂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基本观
点,即人民战争。人民的军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战的;人民也正是战争的主力,他们是人民
军克敌制胜的基础,离开了人民的支持,人民军将一事无成。《红日》无论写涟水战役的守卫战,
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包围战、攻坚战,还是写在这期间零星发生的各种中小型的战斗,无不
写到了战争与人民的关系,突出了人民的力量。
【艺术特色】
这部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军人形象系列。在这个形象系列中,军长
沈振新和副军长梁波尤为光彩照人。沈振新是我军经过万里长征锻炼和考验的高级军事指挥
员,他身经百战,高瞻远瞩,总是从战争的大局、全局思考问题,作出决定; 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率领全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全歼敌七十四师。长期的战争生活和军指挥员的特殊地位,形成
了沈振新深沉内向、刚毅威严的性格。他治军极严,而对部下却关怀备至,处理问题通情达理。为了
更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以一定的篇幅描写沈振新的家庭、婚姻、爱情生活,写出他的喜
怒哀乐和兴趣爱好,从而把他塑造成一个既有高度的原则精神又有浓厚的人情味的血肉丰满的艺术形
象。
与沈振新的深沉内向不同,副军长梁波性格开朗,平易近人,说话风趣幽默,即使批评
人也不疾言厉色。他同样是高级指挥员,却更多地表现出政治家风度和儒将风采,别具魅力。
团长刘胜和连长石东根是我军中下级指挥员的英雄形象。他们都是农家子弟,有不
少相似之处,忠诚、勇敢、嫉恶如仇。但农民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又在他们的英雄性格里表出不和谐
的杂色,如刘胜求战心切的急躁、石东根醉酒纵马的浮躁等。作者善于从对立和对比中写人,以显示
他们迥异的个性,沈振新与梁波相映成趣,刘胜和石东根同中有异,都充分体现了人物描写上的这一
特色。
小说的另一重要艺术成就是对于革命战争的史诗式描写。作品描写的几次重大战役、
战役的大体过程、敌我双方的战略部署等,都是有史实根据的;而具体的战斗细节、大部分人物及其
活动,则是根据实际生活发挥充分的艺术想象虚构而成,从而达到写作战史与艺术创造的巧妙结合。
小说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整个山东战场的全局,但由于把敌我双方的高级指挥员作为主要人物,借助于
人物在战争中处于中心位置的特殊地位,通过他们对战争态势的分析和估量,对具体战役的部署和指
挥,从敌我双方军、师一级大兵团作战的角度来描写,所以大体能够反映出整个战争的全貌。这种全
局性的描写是构成一部革命史诗所不可缺少的。作品以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战役为主干,其问
又穿插许多军队日常生活画面,这不仅使小说的结构布局疏密得当、疾徐有致、张驰结合,而且通过
对军队生活的多方面描绘,避免了把一部革命战争史诗写成单纯的作战史。
《红岩》
《红岩》是当代作家罗广斌和杨益言所创造的长篇小说。《红岩》是一部描写重庆解放前
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的小说。作品真实地展现了国民党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
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成功地塑造了以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的英雄形象,热情讴歌了他们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仰。
红岩是重庆的一处地名——红岩村。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
所在地,小说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也在这附近。当时,投奔延安的青年来寻中共中
央机关时,如果不熟悉红岩,很容易被特务引到监狱里面。后来中央机关撤走,监狱一直还是用来关
押政治犯人。红色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小说以“红岩”为题,喻指革命者在狱
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就像红色的岩石一样。
【故事梗概】
1948 年,重庆大学的学生运动和长江兵工厂的工人运动正在蓬勃发展,敌我斗争正处
在短兵相接的严重时刻。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许云峰联络地下党员成岗、江雪琴(江姐),决定
出版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刊物,取名《挺进报》。与此同时,许云峰还领导了一个备用联络站——“沙
坪书店”。《挺进报》一出刊就深得人心,广为流传。有时也通过
“沙坪书店”向工人学生中传送。这就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
因工作需要,江姐被调到川北华蓥山游击队去工作。在城门口,她发现城门上悬挂着被敌人杀害
的自己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头颅,把揪心的痛苦和彻骨的仇恨深埋在心底,坚毅地向游
击队驻地走去。山上,游击队在双枪老太婆的领导下,准备和敌人作拼死斗争,为死难烈士报仇。这
使江姐感到很大欣慰。
重庆老街 32 号,是国民党西南长官公署第二处所在地。它名为“慈居”,实际上是个
杀人魔窟。新任处长徐鹏飞是能指挥军、警、宪、特人员的老牌特务。这次他下定决心,要把重庆党
的地下组织一网打尽,斩草除根。首先打击的目标就是“沙坪书店”。私心很重的书店负责人甫志高,
不顾许云峰的提醒和教育,违反纪律私自回家,结果被特务们绑架而去。
由于甫志高的叛变,《挺进报》暴露了,许云峰和成岗也相继被捕。
为了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摇撼许云峰的意志,徐鹏飞当夜即开始审讯。然而不管
敌人如何威胁利诱,许云峰都凛然不为所动。被重弄折磨得血肉模糊的成岗也大义凛
然,视死如归,不肯吐出一个字的有用材料,徐鹏飞又用丰盛的宴席来宴请许云峰,想以跟许云峰
碰杯言欢的照片向外宣传迷惑人心,但得到的只是许云峰的厉声斥责。黔驴技穷的徐鹏飞只好对许云
峰施加重刑。
狱中的革命者受尽折磨,但一个个都坚强不屈,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集体绝食以抗
议对政治犯的虐待,为死难的烈士开追悼会,共同的对敌斗争使他们更为团结、坚强。
甫志高又带领特务到游击队所在地诱捕了江姐。但同时他也被双枪老太婆带领的游
击队截获并处决。
又是一个深沉的暗夜。徐鹏飞在审讯江姐,江姐庄重无畏地回答:“上级的姓名、 住
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中
得到任何材料!”她微笑着,充满胜利的信心,这使敌人束手无策,又怕又恨。于是竹签钉
进了她的手指,鲜血不断地滴落下来。
1949 年元旦前夕,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相继胜利,国民党重新要求和谈的消息传到狱
中,狱中沸腾了,难友们准备过一个欢乐的元旦,庆祝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这天,难友
们穿戴整齐,互相拜年,赠礼物,写对联,欢歌笑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在革命胜利
消息的鼓舞下,难友们在狱中又办起了《挺进报》,与敌人进行更积极主动的斗争。
在狱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头,疯疯癫癫,每天风雨无阻地练长跑。他叫华子良,
原是华蓥山根椐地党委书记。十五年前,他和省委书记罗世文等人同时被捕。因为敌人没抓到证
据,他一直被作为不重要的嫌疑犯看管。1946 年罗世文等人被害,他是陪杀场的。他接受罗
世文的指示,枪声一响,便伪装疯癫,后长期隐蔽下来。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和别人讲话。现在处于
紧急关头,他开始做交通,为狱中党组织和重庆市委取得联系。这使齐晓轩十分感激。
许云峰被关在秘密地窖中。他发现了一处条石接缝较宽的地方,决心掘开一条通向
外面的道路。许多日子过去了,他用早已磨破的双手坚持着这场特殊的战斗。他和华子良取得了联系,
心里装着明郎宽广的远景。
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挺进大西南,重庆的解放指日可待。敌人也加紧了对革命的大规模的
破坏。重庆地下党组织领导工人开展护厂斗争,组织游击队和狱中革命者里应外合,进行敌人大屠杀
前的越狱准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狱中,难友们群情激奋。就在这欢呼胜利的时刻,江姐
被特务叫了出去。她知道自己要和人间永别了,心情异常宁静,没有激动,更没有恐惧和悲戚。她梳
好头发,换好衣服,深情地告别了同志,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末日将临,徐鹏飞更露出了狰狞
的面日。他狞笑着问即将就义的许云峰是何心情,
许云峰从容地笑道:“……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
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那是无上的光荣!”他面对特务,大声命令:“走!前面带路。”
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解放山城的炮火传到了狱中。越狱开始了。难友们在齐晓轩的领导下,有
计划有秩序地沿着许云峰打通的道路往外走。为了更多的战友逃脱虎口,齐晓轩毅然屹立在红岩上,
为同志们断后。这时,华子良带领解放军和游击队在狱外接应。许多同志脱险了,也有许多同志又倒
在敌人罪恶的枪弹下。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绚丽的朝霞,映红了山城的天空。
【人物简评】
江姐:江姐是政治上成熟的共产党员。她稳重、精细,安详、深沉,坚强,处处表现出纯洁的党
性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贞,深受同志们的爱戴。就义前,她从容地向同志们告别,庄严地实践了自己的
世界观和人生观。她第一次出现在成岗家里,就表现出地下工作者机敏干练的特有风度。去川北的路
上,她看到挂在城头的丈夫的头颅,顿时热泪盈眶,禁不住要痛苦出声。但她一想到当时的处境和新
的战斗任务,很快就控制了悲痛的感情,更英勇地投入了新的战斗。既突出了作为妻子的江姐所具有
的丰富感情,又表现了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
许云峰:许云峰是一个工人出身,长期从事地下党工运领导工作,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党的领导人
形象。果断,沉着冷静,有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机智。在沙坪书店一出场就显示出她高度的革命警惕
性和处理意外情况的果断,镇静。在监狱中与狡猾的特务投头子徐鹏飞面对面的斗争中,他沉着冷静,
巧妙地把敌人引入错误的判断,保护了同志和组织。最后,他以顽强的意志在潮湿阴森的地窖里用手
指挖通了石壁,把越狱的通道留给了同志们。自己则带着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从容就义。
成岗:16 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编辑、印刷和发行工作,在工作间被
捕,关押于渣滓洞、白公馆看守所,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坚持自己的气节,在狱中坚持出版《挺进
报》。后被枪杀。
刘思扬:他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他却投身革命,为信仰劳碌奔波。是知识分子中的楷模。他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坚定的革命信仰,至死没有玷污党的荣誉。
小萝卜头:他是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6 岁时在黄将军的帮助
下学习。学习非常刻苦,记忆力很强,,非常尊敬老师,经常帮助大人做秘密工作。他遇害时不满9 岁,
但在监狱中被关了八年。
华子良:潜伏最深的共产党员,忍辱负重、忠贞不屈。因装疯卖傻而被特务称为
“疯老头”,被关押在白公馆。特务对他比较放心,常让他去磁器口买菜。得知“提
前分批密裁”的罪恶计划后逃到了解放区,为越狱的计划作了巨大的贡献。
甫志高:原为重庆地下党员,后因被捕不堪严刑拷打而叛变,交出了许云峰、江姐等人对地下
党网络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是贪图享乐,没有革命精神的典型。
《红旗谱》
《红旗谱》是现代作家梁斌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老兰父子两
代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冀中地区“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 学生爱国运动,真实地
反映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到“九·一 八”事变时期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
展现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红旗谱》在
艺术上风格雄浑而又亲切朴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风格、篇章结构、叙事手法也呈现鲜明
的民族特色。
【情节介绍】
清末某年秋天的冀中平原的锁井镇。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 48 村防汛筑堤集资购地
48 亩地的凭证——古铜钟滹沱河畔的千里堤上,柳树林中,见义勇为的朱老巩挥着明晃晃
的铡刀,赤膊上阵保护古钟,严老祥也挥斧助战。冯兰池砸钟难以得逞,他请来地主严老尚调虎离山,
骗走了朱老巩,砸毁了古钟。朱老巩悲愤交加,吐血而死。他死后,冯兰池又想斩草除根,逼死了他的女儿,
逼得他15 岁的儿子朱小虎离乡背井去闯关东。
30 年后的初春,当年的小虎子——朱老忠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怀着复仇的强烈愿望
返回了故乡。在保定火车站,他遇到了童年的伙伴严志和。严志和不堪忍受冯兰池的压迫,正要去
闯关东。朱老忠劝说严志和:天塌下来有我朱老忠接着,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咱拧成一股绳和
冯老兰干,非报这份血仇不可!朱老忠回到家乡的消息传到冯家大院,冯老兰十分惊恐,他的儿子冯
贵堂劝他对村民施行小恩小惠。
这年秋天,严志和的大儿子运涛、江涛,朱老忠的儿子大贵、二贵在地里劳动时,逮到一只非
常名贵的脯红鸟,他们希望以鸟换车马。冯老兰见到这只鸟后,非常渴望得到这只鸟,但却遭到了
孩子们的拒绝。冯老兰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指使人将大贵抓去当壮丁。朱老忠明知是报复,但强
压住心中的愤怒,想实现一文一武的复仇计划,忍痛割爱,让大贵去当兵。
第二年春天,出外做工的运涛偶遇中共地下县委书记贾湘农,在其引导之下,懂得了革命的道理,
共产党就是穷人党,并开始在村里宣传革命道理,与他相爱的姑娘春兰大胆地穿起了绣有“革命”
二字的衣服。二人的感情越来越好,不怀好意的冯老兰为了娶春兰“做小”,乘机中伤。大家非常
生气。
大革命的汹涌澎湃,运涛受党派遣南下参加了北伐军。临行前,他与春兰海誓山
盟,依依昔别,运涛在北伐军中任见习连长,给家里的第一封信报告了北伐军节节胜利的大好消息。
第二封信却告诉家人,他已于1928 年 4 月被捕,被关押在济南监狱。严志和为了探监,卖了
二亩宝地,正欲起程,运涛的奶奶得知了孙子被捕的消息,暴病而死。严志和的精神几乎崩溃,一
病不起。朱老忠帮助严志和办完了丧事,又陪江涛到济南探监。他们见到了以政治犯身份被判无期
徒刑的运涛。运涛告诉他们,他是堂堂正正的共产党员,是被背叛革命的蒋介石投入大牢的。此时
已是共青团员的江涛决心像哥哥一样,为阶级的解放而斗争。
1929 年冬天,中国共产党保定特委贾湘农和江涛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根据广大农民的要求,
在年关发动群众抗捐抗税,组织农民进行反割头税斗争。按照特委部署,江涛回到所井镇,发动群众。
朱老忠、朱老明、朱老星、严志和、武老拔以及当兵归来的大贵都积极投入到斗争之中。腊月二十五
大集那天,按照贾湘农的指示,锁井镇的农民在江涛的带领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张嘉庆
带领纠察队担任保卫,朱老忠等人紧紧地护卫着江涛、贾湘农。江涛、大贵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
县政府迫于压力,屈服了。反割头税斗争取得了胜利,农民认识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纷纷要求加入
农会。朱老忠、严志和、大贵等在斗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 年秋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入侵中国东三省。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和敌寇的暴行
激怒了中国人民,保定二师也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学潮斗争。江涛、张嘉庆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二师学
潮涉及到全市,13 所学校罢课,要求停止剿共,枪口对外。省府宣布解散学校,开除了数十名
学生,并派军队包围了学校,形式十分严峻。为了突出敌人的包围,朱老忠、严志和给保二师送来了
米面。但敌人提前冲破了学生的防线,血腥镇压了保二师学潮,学生死伤多人,江涛被捕入狱,张嘉
庆受伤被关进教会医院。严志和因二儿子又被捕入狱,悲痛欲绝,想跳河自杀。朱老忠鼓励他要挺住,
为孩子的报仇。学潮失败的第二天,朱老忠装扮成三轮车夫,从教会医院救出了张嘉庆。
【主题思想】
《红旗谱》所反映的时代正是中国农民几千年的历史悲剧即将结束,新的觉醒、新的斗争序幕已
经拉开的新旧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北伐战争,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九一八”
事变,革命由高潮转入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但是,中
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革命从低潮走向高潮。《红旗谱》就是在这样
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冀中平原锁井镇朱严两家农民三代人和冯家地主两代人之间尖锐的斗
争的描写,谱写了一部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作者把农民反抗地主的斗争上
溯到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精心描绘了“朱老巩大闹柳树林”惊心动魄的一幕。地主冯
兰池为独吞公产,指使人砸钟灭口,农民朱老巩、严老祥为维护四十八村的利益挺身而出,
拼死护钟,大闹柳树林。但古钟终于没能逃脱被毁灭的命运,朱老巩气得口吐鲜血而死,严老祥被迫
远走他乡,朱老巩十五岁的儿子虎子被逼只身闯荡关东,它为后文以朱老忠为代表的农民的反抗斗争
铺设了一个宏阔的历史背景。二十五年之后,当年的虎子,如今已是人到中年的朱老忠携妻带子重返
家乡,由此揭开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矛盾斗争新的一页,小说也进入正文。在小说的正文,作家梁斌描
写了运涛南下北伐,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运涛入狱,江涛领导反割头税运动,保定二师学潮等情节,把乡村与城
市,锁井镇与全中国的革命斗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以
及农民英勇不屈、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并揭示出农民的斗争如不汇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洪
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只有与无产阶级革命结合在一起,才会形成汹涌之势不可阻挡。从而
也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最终获得自身的解
放。
《红旗谱》通过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形象的塑造,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感人至深的英雄
谱系,艺术地概括了中国近、现代农民的斗争道路。朱老巩、严老祥是小说塑造的第一代农民形象,
他们是中国农民传统性格的化身,嫉恶如仇,遇到不平揭竿而起,赤膊上阵。朱老忠、严志和是第二
代农民形象,他们是从自发反抗走向自觉革命的一代农民,他们一方面继承了父辈身上嫉恶如仇、豪
爽仗义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他们具有了比父辈们更高的思想境界。
运涛、江涛等是第三代农民形象,在他们身上,既流淌着父辈们反抗精神的血液,又注入了无产阶级
崭新的生命因子,并以他们身上新鲜的生命活力去影响父辈们,一经投身革命,便成为坚定不移的革
命者。这样看来,作者在序幕中浓墨重彩所描绘的“朱老巩大闹柳树林”的故事就不单是为农民朱严
两家与地主冯家的世代矛盾作铺垫,作者更倾向于把它作为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反抗斗争及命运的缩影。
朱老巩手抡铡刀力护古钟的壮举使他成为一代农民英雄,但又只是一个草莽英雄,他像中国历史,上
无数揭竿而起的农民一样,虽然惊天动地,但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说,“朱老巩大闹柳
树林”对于《红旗谱》的情节而言是第一个故事,而对于几千年的农民起义英雄来说是最
后一个故事。它形象地说明了即使像朱老巩这样最勇敢的农民,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
凭个人的单枪匹马,其结局只能是一幕惨烈的悲剧。所以,当以朱老忠为代表的农民一经找到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便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从此,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全新的斗争,作
品所描写的“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学潮”两大内容正是这一全新斗争的深刻 表
现。
【艺术特色】
《红旗谱》在艺术上注重民族形式,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作品的主题和题材上。《红旗谱》真实描绘了中国北方的农村生活、风土人
情,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持斗争的伟大精神和性格。朱老巩大闹柳树林、朱老明三
告冯兰池、脯红鸟事件等所表现出的壮烈情怀、侠肝义胆,鲜明地体现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土”
的文化传统。物上。小说结构虽然不是章回体,却有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技巧,每章六七千字,相
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全书围绕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反割头税斗争、保定二师学潮三大主要事件,精
心编织了脯红鸟事件、大贵被抓壮丁、江涛上学、济南探监、料理丧事等无数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层
次分明,环环相扣。此外,作品还善于以行动、语言刻画人物,如朱老忠的手抡铡刀、严志和的跺跺
脚、朱老明的仰天大笑等,无不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个性。人物的语言更能充分而直接地表现出人物
的性格,如朱老忠的口头禅
“出水才见两腿泥”刻画了他不逞一时之勇、深谋远虑的性格,“咱们什么也别扑摸,
低着脑袋过日子吧”正是严志和胆小怕事性格的体现。
最后,作品的民族风格表现在语言的朴实生动、浑厚有力、富于个性化和地域色彩上。作品的叙
事简洁流畅,如小说的开头:“平地一声雷,震动了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
‘ 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这古钟了!’”开门见山,又给读者留下悬念。作品在描
写朱老忠在保定车站听到严志和说冯兰池还是那样霸道时写道:“心里那个火球,一下子
蹿上天灵盖,脸上腾地红起来。闪开襟怀,把茶碗在桌子上一顿。伸手拍拍头顶,倒背手走来走去。”
这是从群众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流畅,有力,并洋溢着浓郁的泥 土气息。作者在表
现这一切时,又写到了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如杀年猪、过除夕、喝胜利酒等,无不具有冀中平原的
地方色彩。
《创业史》
《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
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情节介绍】
1929 年,亦即民国 18 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冬天,哀鸿遍野,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
下堡村蛤蟆滩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齐整干净,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灾民群中穿行。梁三年过四十,
妻子新丧,大家当然明白他的企图。果不其然,梁三将宝娃子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院。他抚摸着
宝娃子的头,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壮誓言。宝娃至此改姓梁,大号叫梁生宝。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
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
祸,接踵而来,连祖上传给的三间房也变卖了,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如今,饥荒又给他送来了
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男娃,潜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然而,创业艰难。梁三苦苦
劳动十年,光景依然如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咙里永远咳不完的痰。
创业的担子,历史地落到了生宝的肩上。
梁生宝与郭振山的矛盾冲突核心是谁应该主宰蛤蟆滩社会生活的沉浮,掌握蛤蟆滩
人生活的方向盘。他俩的矛盾斗争在《创业史》的第一部已经展开,只是居于次要地位,到第二部就
上升为主要矛盾。“能人”郭振山在旧社会走街串巷卖瓦罐,有着商人的精明,土改时立了功,
外号“轰炸机”。梁生宝与贫雇农互助合作初期,蛤蟆滩很多人私下里“几乎一致的看法是,要是代
表主任郭振山出头领导那样一个互助组,也许还有点门路。”在蛤蟆滩人的眼里,“论办事能力,
郭振山不在乡支书卢明昌之下”,然而,郭振山这位蛤蟆滩最早的党员,挂着代表主任的牌子,
只想享受代表主任的荣誉,却不想承担代表主任为贫雇农生存发展操心的重任。他把富裕户郭世富当
成自己的榜样,他给自己制定了五年计划,按人口平均,土地面积赶上郭世富。高增福互助组缺少畜
力,想吸收两户中农,托他去做工作,他劝高增福,应该打自个儿过光景的主意。梁生宝垫钱为互助
组买新稻种,他却暗中贯彻执行自己的五年计划,私下里投资韩万祥的砖瓦窑,事后还埋怨梁生宝没
有给他留新稻种,忘了他这个入党介绍人。梁生宝冒着危险带领群众进山割竹子,帮助困难户度春荒,
他却埋头改旱地为水田,拼命追赶富裕户郭世富。此后,梁生宝克服各种困难,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
立灯塔社,他就搞假的互助联组,与梁生宝对抗。
梁生宝搞牲畜合槽,进行互助合作示范,他就杀猪卖肉,显示互助联组的优越性,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然而,郭振山虽然聪明过人,却目光短浅,始终只看眼前,不知放眼未来。他既爱面子,又捞实惠的
精明,不可能长久蒙蔽蛤蟆滩的群众。梁生宝与郭振山的冲突,表面看来是新旧两位代表主任的矛盾,
实质是对于代表主任职责的理解的冲突,是把“代表主任”看成公共利益的看守者,底层群众权益的
保护者,还是看成捞取个人荣誉的招牌,获取一己私利的通行证。梁生宝把自己当成底层群众的公仆,
办任何事情都以公字当先,为底层群众的利益着想。郭振山是一个缺乏公共意识,只关心自己利益的
人,不想为底层群众奉献,单想获取公仆的荣誉,到后来,连许家大院最信任他的改霞妈,也对他产
生怀疑,才使他认识到,一个普通的庄稼人,只有真心实意为集体谋福利,才能得到底层群众的信任,
如果在群众面前玩小聪明,利用共产党员的招牌,一边为自己捞取权势和荣誉,一边又痴迷于发家致
富,最终必然失去底层群众的信任,只剩下一个高大的肉身外型。
经过与郭世富和郭振山两位“能人”斗争的洗礼,梁生宝逐渐从蛤蟆滩的社会生活边
缘走向中心,逐步占领了蛤蟆滩人改造旧世界、开创新历史的舞台。虽然旧的生存方式及其代表人
物绝不愿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尽管他们机关算尽,采用各种手段阻止新生力量的成长,然而,这一
切反作用力,只能催生新生势力的代表梁生宝在开拓新生活的道路上愈挫愈勇、不断壮大。进一步
来说,新生力量的代表,也只有经历各种艰难打磨,挣脱各种困苦羁绊,才有能力挑得起新事业的
大梁。《创业史》共上、下两部。
【主要人物】
梁生宝:处于核心位置,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在他身上表现了既积极
工作,克己奉公又朴实憨厚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成长中的实干家形象。口头禅“有党的领导,我慌
啥?”表现了他的淳朴,写出了他的木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是他思想性格的核心,也是区别于
以梁三老汉为代表的老一代创业者的本质所在。小说就紧紧围绕这一性格核心,对人物进行了多侧
面的刻画,有理想化的色彩。总之,这是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产私有观念羁绊的新人形象,英雄形
象在他身上体现了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
梁三老汉:小说塑造最为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典型。旧社会创业失败(经历了三起三落,
精神和心理及性格留下了创伤。)解放后分了土地,重新唤起了他的创业热情,做一个“三合头,瓦
房院长者”。大儿子梁生宝合作化道路与他小农梦想相左。他便反对 集体事业(暴露了自私、落
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及顽固倔强的性格)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
质。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
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
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
郭振山:蛤蟆滩第一要紧人士,从土改积极分子蜕变为既得利益保护者。他虽然精明强干,头
脑灵活,但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使他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他明明走的是一
条错误道路,却装腔作势、强词夺理、指手画脚、咄咄逼人,一派家长作风。他一面对上级的号召
敷衍,一面又嫉妒梁生宝的积极,对他冷嘲热讽。小说通过他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告诉人
们:抱着个人主义动机在党内找出路,就要同党的方针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
损害,最终也会在政治上毁掉自己。
郭世富:富裕中农,蛤蟆滩最令人难琢磨的一个人。其人生理想是做一个五世同堂的家长,孔夫
子和朱夫子两位老人的忠实后代。为此,他这辈子三慢一快,走路慢,说话慢,思量慢,做活快。一
方面,他决心面上一辈子做“天公地道”的事情,和气生财,大方生财。另一方面又是“一个不
识字的经济专家”,精于心算,也精于在买卖中做手脚,有心与共产党较量,又时时提醒自己“一
辈子也不张狂,寸步要当心”。他是梁三老汉顶羡慕的人,中国农民的另一种典型外善内奸。
姚士杰:富农, 其人生信条“好汉厉害不在脸上,在心里头”。他很能干,却心
狠手辣。一方面他喜欢听借债人诉苦,另一方面在热心帮助困难户度春荒的幌子下,干着纠集力量
与共产党较量的勾当,同时阴险肮脏,如奸污妻侄女素芳并唆使她嫁祸与梁生宝,他的身上表现了
阶级敌人的反动本性。
【艺术成就】
1.将宏大的叙事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
2.时代风貌与地域风情的结合。
2.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不同性格。(不同人物之间,同一人物的前后变化)
【历史局限】
1.梁生宝的形象不如梁三老汉生动。
2.夸大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
3.当历史证明了梁三老汉、郭世富的价值其实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农民的价值观,
证明了合作化运动存在激进的偏颇时,作家依照当时的阶级理论来设计人物之间的矛
盾关系、褒贬人物的价值观念,就显得比较简单肤浅了。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当代作家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以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
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
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内容简介】
在从北平开出朝向海边驶去的列车上,独坐着一个素净、沉郁的少女,她的行李中
除了一些乐器别无他物,人们都注视着这个奇异的学生模样的女子。林道静在北戴河
车站下车,投奔她在附近村庄中教书的亲戚,然而,他们早些时候就离开了。道静无处可去,被这里
的校长暂时留了下来。道静的这次出行,实际上是离家出走。她生于北平一个大户人家,
父亲以教育为名,罗致了不少的声名和家财。她为庶出,自己的生母是佃户的女儿,被霸占来做
姨太太,生下孩子后被逐出门,含怨死去。道静自幼失怙,历尽冷暖,中学毕业前家中逼迫她嫁给有
财有势的胡局长,道静不肯从,于是连夜出走。
偶然的情形下,道静得知挽留自己的校长私心里别有所图,她又羞又怒,心灰意冷,
在雨夜里奔向大海……恍惚中道静看到一张热切的、焦灼的面孔,是这个青年把她从险地中
救了回来。余永泽出现在道静的生活中,他的关爱与抚慰,他的良好的文学素养,使道静心里产生了
绝处逢生的欣幸和喜悦。余永泽也爱慕着这个纯洁的少女,他把道静安置在小学做教员,依依不舍地
和她暂别,回到北大念书。
“九·一八”事变后,清寂的乡村从沉睡中惊醒,道静也对国家危亡的大事忧心如焚。她遇上了
有爱国激情的北大学生卢嘉川,在他身上有余永泽所没有的勇毅精神,很快地,卢嘉川投身到抗日示
威的学生运动中南下而去。
道静回到北平,生活四处碰壁。迷惘中她应允了余永泽的恳求,和他住到了一起。渐渐地,道静
的生活给琐细的家务缠绕起来,她无暇读书,她感到沉闷、窒息,更使她痛苦的是,余永泽原来是个
自私、平庸、只注重琐碎生活的人,道静又有些绝望了。在同一寓所的白莉萍房间里,道静结识了一
群热情洋溢的、以国家民族为已任的
青年学生,这其中就有她以前见过的卢嘉川。与他们的交往中,道静复活了她的青春,她明白了很
多现实的事情,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卢嘉川鼓励这个有正义感的女子走出
狭小的个人生活,融入到广阔的社会斗争中,道静开始逐渐向往革命。这时余永泽与道静的分歧越来
越大,他阻拦道静参加有政治色彩的集会,同时不满于道静和卢嘉川的来往,更在危急的时候拒绝
救助被宪兵围捕的卢嘉川,使他落到了敌人的手上。道静终于和过去的生活决裂了。
卢嘉川牺牲了,道静在怀念中接过他未竟的事业,开始秘密地散发和张贴传单。她的斗争经验还
不够,加上党内叛徒戴愉的告密,道静很快就被捕了,原先那个要娶她的党部特务胡梦安趁势而入,
威胁道静嫁给自己。在朋友的安排下,道静逃脱了监视,潜入定县开展工作。不久,道静接触到组织
上派来发动农民斗争的江华,江华引导道静把革命的理想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深入乡村,组织起人
民的力量。道静对这个学识丰富又有实践经验的共产党员充满敬慕。这时戴愉的出现再次造成了严重
的破坏。江华和道静先后被迫撤回北平。
道静又一次地被捕,狱中她承受着酷刑,在共产党员林红的激励下坚定了革命的意
志。当她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真正地成长起来之后,道静终于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她和江华一起,
和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一起,汇入到革命和集体的洪流。
【主要人物】
林道静——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林道静的生命历程演绎着五四以来时代女性相似的命运和追求:林道静受过新的教
育,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启蒙,这使她不再认同传统中国女性在父权制下屈从、依附的地位和无奈的
历史宿命,而有了对个人自由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她特殊的身世,使她憎恶道貌岸然却强占了佃农
女儿的父亲,还有想把她当作摇钱树嫁给旧官僚的后母。封建家庭对她的冷漠和虐待使她形成了叛逆
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在遭遇失学、逼婚后,林道静选择了离家出走。然而,在整个社会的黑暗中,
她想寻求自由生活的幻想很快破灭。去北戴河投亲不遇,走投无路的她被小学校长余敬唐收留,却不
曾想又落入了新的陷阱里。余敬唐看林道静容貌秀丽又年轻,密谋用她去讨好当地的权贵。绝望之中
林道静想投海自杀,结果被已注意她多时的大学生余永泽所救。具有“诗人兼骑士”风度的余永泽,
俘获了涉世不深的林道静的心,他们相爱并同居。但逐渐地余永泽的庸俗和自私让林道静感到失望,
两人因为思想分歧和家庭矛盾多次发生冲突。林道静不愿过家庭妇女的生活,她想出去工作却一再受
挫,因而心里极度苦闷。在邻居那里林道静接触到北大的一些爱国学生,心灵受到很大触动。之后,
她遇到了共产党员卢嘉川,在他的指导下读进步书籍,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又在他的带领下去参加
游行集会。卢嘉川的被捕,使她下决心离开了余永泽,选择了革命,并且在共产党人江华和林红的引
导和影响下,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从此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余永泽——林道静的前任男友,地主少爷出身的北大学生
在回乡探亲时救起了投海自杀的林道静。回北平之前,余永泽通过关系,把林道静安排在杨
庄教书。和林道静同居后,很快暴露出他的自私、卑微和庸俗的个性。余永泽反对林道静和进步青年
来往,对林道静和卢嘉川的交往非常嫉妒,有意制造事端,使林道静感到难堪。二人终因政治
的分歧,追求的不同,感情的破裂而痛苦地分手。
江华——抗日救亡运动的领袖人物
一位经常失业的印刷工人的儿子。生活贫困,十二三岁的江华被迫过着流浪的生活。
后来,跟随父亲当了印刷厂的学徒工,在党组织的关怀下,进入党办中学读书,接学了革命教育。在
北大学习期间,他策划组织了唐山五矿工人大罢工。察北抗日同盟军刚成立,他又被党派到那里当军
事指挥员。同盟军遭失败后,江华转到农村从事农民运动,担任以河北定县为中心的周围几个县的县
委书记。与林道静认识后,两个人在共同的战斗中增进了友谊,产生了爱情,结成了伴侣。江华身材高大,
阅历丰富,举止敦厚,言谈质朴,待友细心关怀,工作严肃认真,是《青春之歌》这部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郑瑾——女共产党人形象
真名林红,早年,郑瑾就被作为政治犯而在苏州国民党监狱里呆过三年。出狱后从上海调到北平
工作,不幸叛徒告密,刚工作不久又被捕入狱。在狱中,郑瑾对因受重刑而生病的林道静关怀备至,
又如亲姐姐一般鼓励被无辜抓进监狱的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俞淑秀。共同的理想、事业、遭遇使她们很
快成为亲姐妹似的朋友。她教育林道静,被捕不是生命的终点,真正的革命者要有长久斗争的意志,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同时希望林道静将斗争进行到底,做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郑瑾最后英勇就
义。
卢嘉川——中国革命者的形象
一位小学教员的儿子,从小受李大钊同志的影响,思想十分活跃。早在中学时代,卢嘉川就参加
革命活动,考入北大后,很快成为一位党组织负责人。卢嘉川没有固定的住所,到处漂泊,在国民党
军警的严密搜捕下,他凭着自己的勇敢、机智、沉着一次次摆脱了敌人的盯梢。由于叛徒戴瑜的出卖,不
幸被捕。在狱中,卢嘉川受尽折磨,然而,他没有倒下,而是用残废的身躯,垂危的生命在狱中建立“狱
中支部”,组织领导了绝食斗争,后牺牲。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青春之歌》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从一个个人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
知识分子改造和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小说着力叙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
“成长史”。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须经历一个“再锻炼、再教
育和 再改造”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向无产阶级学习,逐步克服自身的阶级属性所带来的弱点, 才
有可能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小说以爱国青年为先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作为重点描写的事件,刻画了形
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所经历的生活道路和他们的思想风貌。他们中间有忠于党的事业、
无私无畏的无产阶级优秀的知识分子代表卢嘉川、林红、江华;有苦闷彷徨而又执著追求最后投身抗
日救亡运动的知识青年王晓燕、许宁等;有追求个人名利走整理国故道路的“老夫子”余永泽;也有
走向时代反面的甘于沉沦的知识分子如叛变投敌的戴愉、贪图物质享受而堕落自灭的白莉萍等。这些
成功的艺术形象丰富并深化了主题,给人以激励以警策。
《青春之歌》小说抓住“爱情”这一人类千古不变的主题,采用中国文学作品中“才
子佳人”和“英雄美人”两种古老模式演绎了林道静和三个男人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
林道静同余永泽的爱情,是典型的才子配佳人,“小姐落难,公子相救”,具有强烈的罗
曼蒂克色彩。卢嘉川坚毅勇敢、英俊潇洒、谈吐不凡,集革命和才气于一身,他的出现打破了林道静
爱情天平的平衡。他是革命英雄,她爱屋及乌也投身革命。相对于思想落后,立志靠读书谋个好职
业、过上安稳富足生活的余永泽,以国家民族安危为已任的卢嘉川愈发显得神采飞题、形
象高大。他同林道静完成了“英雄美人”的结合。卢嘉川被捕 牺牲后,“英雄”的角色
由江华来续演。江华更加成熟稳重,他不可遏制地爱着林道静, 她也没再犹豫地接受了他
的爱。如果说林道静与卢嘉川的爱情是精神的结合,那么她与江华之间的爱情则更多地建
立在革命和生活中相互扶持的基础之上。《青春之歌》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作者为美好的
爱情披上了革命的面纱,将真切感人的爱情置于革命斗争的宏大背景之下,以女性知识分子特有的敏
感细腻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的爱情生活。
【艺术特色】
人物塑造:小说塑造了林道静、卢嘉川、林红、余永泽、王晓燕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
人物形象,其中有为民族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有投机钻营以求平步青云的统治阶级的奴才,也
有叛徒、特务以及自甘堕落的青年,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展示,这又使得小说包含了广阔、
丰富的时代内涵。
《青春之歌》丰满人物形象的塑造,得益于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首先是细腻的心理描写,比
如林道静的赎罪意识,她一次次在内心告诉自己,她大地主阶级的父母家庭,对劳动人民犯下了滔
天罪恶,她要以她的革命斗争来赎清。其次是运用对比反衬,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
来刻画人物。对于革命,林道静最初是狂热的,而余永泽则沉浸于安逸甜蜜的爱情家庭生活,不愿
卷入外面的混乱,就连教授家庭出身的好朋友王晓燕,最初也坚信读书救国,对革命报以冷漠的态
度。如此相比之下,人物性格自然清晰明了。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手法之一。在描写余永泽因
嫉妒林道静和卢嘉川的热情会面时,作者写道:“他眼前闪过了那奕奕的神采、那潇洒不羁
的风姿,同时闪过了道静望着卢嘉川时那闪烁着的快活的热情的大眼睛,他又忍不住被
痛苦和忿恨攫住了。”而卢嘉川看着“余永泽那瘦骨峻峻的背影”。感觉他戴着呢帽的
头
“活像一个黑黑的大圆蘑菇”,身子“就像那细细的蘑菇柄”。这个细节把两个人物的
形象 刻画得淋漓尽致。正是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避免了处理人物形象时的简单片面化,能够
全面把握人物的多面性,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艺术特色上,整部作品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复杂,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作者避免了简单片面的
处理,而是以细腻的笔触伸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
人物的多重侧面,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风格:在语言风格上,作者以流畅、简练的叙述和热情的笔调行文,尤其是浓烈的抒情色
彩。小说第二部第二十章对林红的描写,第二十五章林道静对刘大姐的片段感想、对卢嘉川的深情
的缅怀等,写的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既真挚委婉、诗情洋溢,又曲折入微、纤毫毕见。而对各类
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得那么细腻真切、楚楚动人,又全仗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
《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是现代作家曲波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一直被视作
“革命通俗小说”的典型代表,并被誉为“新的政治思想和传统的表现形式互相结合”
的光辉典范。小说叙述了以年轻军官少剑波为首的由 36 个精锐战士组成的突击剿匪小分
队, 深入山林,与这些匪徒们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故事。于是,这些无畏的英雄们便用
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赞歌,展现了在这茫茫林海中和皑 皑雪原上的奔涌着
沸腾热血、在熊熊烈焰中重生的赤胆忠心。
【情节介绍】
《林海雪原》描写的是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的战斗。1946 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
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
山雕匪帮斗智斗勇。
1946 年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地区形成敌我对峙的局面。解放军为了巩固根据地,发
动人力物力支援解放战争,开始实行土地改革。但一小撮被击溃了的国民党匪首,逃进深山密林,
与当地的惯匪及地主恶霸相勾结,组成土匪武装,出没无常,进行疯狂的烧杀抢掠,破坏土地改革。
于是,上级研究决定组织小分队进山,实行小群动作,边侦察边打击敌人,侦打结合。作者和他的
战友们便承担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的一部分。他们于1946 年冬深入东北小兴安岭一带的
深山密林,与号称拥有几个旅的匪首展开了周旋。
由于党的英明领导和亲切关怀,由于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在这场突破险中险、经历难中难、
发挥智中智、战胜魔中魔的斗争中,作者和他的战友们的意志锻炼得更加坚强了,并在军事技术和
战斗策略上战胜了敌人,直至将匪徒消灭。在斗争中,他们发挥了解放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
胜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象不到的困难。他们有时在石洞里睡觉,和野兽为邻;有时钻
到雪窖里休息,地当床、天作被;跨谷飞涧、攀壁跳岩,突破天险,在气温低达零下38 至 40 度
的雪海里侦察战斗。
剑波的战友杨子荣当年是一个排长,他只身进入三代恶匪、国民党旅长座山雕的
营寨,以惊人的勇敢和超人的智慧,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从而调动了敌人,活捉了老奸巨猾的座山
雕。但不幸的是,在林海雪原战斗的最后日子里,杨子荣中了敌人的无声手枪而光荣牺牲。
【主要人物】
杨子荣:曲波以现实战斗中的真人为原型而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更是一位革命斗
争经验丰富、智勇双全的侦察英雄。小说通过讲述他智识小炉匠;化装成土匪胡彪,只身打人匪巢,
取得悍匪座山雕的信任;一次次战胜敌人的阴谋,舌战小炉匠,活捉座山雕,与战友里应外合智取
威虎山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英雄壮举,成功地表现了杨子荣超凡的智慧和胆气,深刻地揭示了其坚
定崇高的精神信仰和革命信念。
少剑波: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小分队的最高指挥员,少剑波深知自身所肩负的重任和所面临的
严峻斗争形势,但他始终对革命事业的胜利充满信心。在战斗中,他冷静地分析敌情,周密部署、屡
出奇兵,先后机智果断地率领小分队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并利用战斗的间隙消灭九彪等,这些
作战行动充分展现出少剑波足智多谋、胆识过人、指挥果敢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