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习:齐桓晋文之事(附:拓展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学习:齐桓晋文之事(附:拓展练习)

ID:694887

大小:31.6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5-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学习:齐桓晋文之事(附:拓展练习) 齐桓晋文之事步步高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桓(huán) 胡龁(Hé) 觳觫(shù) 忖度(duó) B.挟太山(jiá) 庖厨(páo) 戚戚(qī) 褊小(biǎn) C.吾惛(hūn) 开辟(pì) 舆薪(xīn) 便嬖(biàn) D.商贾(gǔ) 彘肩(zhì) 恒产(héng) 庠序(xiáng)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无以,则王乎 王说:曰------ B、为长者折枝 于我心有戚戚焉 C、刑于寡妻 盖亦反其本也 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下列各项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指中原地区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力足以举百钧 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④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A.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 C.度,然后知长短 度:丈量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恒:长久不变 6、下列各句中,对“之”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牛何之 ②反而求之 ③舆薪之不见 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⑤然后驱而之善 ⑥莫之能御也 A.①⑤/②⑥/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⑥/④⑤ 7、下列对各句中加粗的古今异义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连接并列词组 C.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 D.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接着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臣未之闻也 C.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D.何由知吾可也 9、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不是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D.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权,然后知轻重 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C.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孟子(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 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 30 岁左右收徒讲学,40 多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元文宗 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 《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 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取材依据。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使“民之从之也轻”,首先应做到制民之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齐 桓 晋 文 之 事 》 中 , 孟 子 强 调 重 视 学 校 教 育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桓晋文之事》中,体现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 《 齐 桓 晋 文 之 事 》 中 , 强 调 应 该 将 敬 老 护 幼 之 心 推 己 及 人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齐 桓 晋 文 之 事 》 中 , 说 明 以 身 作 则 可 以 推 广 到 治 理 国 家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 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 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 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复于王者曰 复:禀报 B.以御于家邦 御:治理 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诸:各个 D.度,然后知长短 度:丈量 1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 ③百姓之不见保 ④以及人之老 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庄暴见孟子 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②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 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 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 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庄子。②庶几:差不多。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 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B.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 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C.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 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 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之乐:古代贤王所制作的音乐,即清静典雅的音乐,和世俗之乐相对。 B.管籥之音:这里泛指音乐。管、籥,两种管乐器,形状跟笛子相似。 C.田猎:在田野里劳作。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 D.羽旄: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雉羽、牦牛尾装饰旗杆。 18、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 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B.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欣欣然有 喜色”等。 C.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 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D.在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放置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 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的无言以对,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 高明。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孟子在最后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说服大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22、有人认为《孟子》之于中国散文,犹如《诗经》之于中国诗歌,可见《孟子》文学地位之 高。联系所学过的孟子的文章,用对联的形式概括《孟子》的艺术特点。 示例:德合乾坤,集群贤之大成;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3、请根据文意续写两个句子,保持与前文结构上的一致。 孟子,你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历寒暑,驱车马,宣仁政,置安危荣辱于度外。贫贱不能动摇 你坚定的意志,纵使两袖清风,你仍然胸怀一腔浩气;富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威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伟丈夫! 24、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某校开展了阅读名著系列活动。下面是某班同学写的一段名著 导读推荐词,这一段推荐词存在两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孟子》·推荐词 它是散文的典范,文化的经典,智慧的宝库。它用智慧把一道道尘封的门开启,用教诲铸造 了一柄柄锋利的斧。于是,千百年来孟子和《孟子》所代表的儒学,往往在构建汉民族文化心 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总是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一、基础知识 1、【答案】D【解析】 A 项,“觫”读 sù;B 项,“挟”读 xié;C 项,“便”读 pián。 2、【答案】B【解析】 B 项,①“枝”同“肢”,肢体。A 项,①“以”同“已”,止;②“说” 同“悦”,高兴。C 项,①“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②“盖”同“盍”, 何不;“反”同“返”,回到。D 项,①“涂”同“途”,道路;②“颁”同“斑”。 3、【答案】D【解析】是故:因此。 4、【答案】D【解析】①举:擎,手向上托着。②举:拿。③④中“明”的意思都为“视力”。 5、【答案】B【解析】 B 项,超:跃过。 6、【答案】A【解析】 ①⑤动词,到,往。②⑥代词,它/他。③宾语前置标志词。④助词,的。 7、【答案】B【解析】以及:从而推广到。 8、【答案】A【解析】 A 项,介词短语后置句,B、C、D 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9、【答案】D【解析】A 项,名词作动词,种植;B 项,名词作动词,称王,统治天下;C 项,名词作动词,做榜样;D 项,“王”是名词,大王。 10、【答案】B【解析】 A 项,“权”,秤锤,这里用作动词,称量;C 项,“罔”,同“网”,用作动 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D 项,“衣”,用作动词,穿。 11、【答案】A【解析】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12、【答案】(1)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13、【答案】C【解析】诸:兼词,“之于”。 14、【答案】A【解析】“以及”的古义为“从而推广到”,“妻子”的古义为“妻子儿女”, 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 15、【答案】(1)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 (2)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 的孩子。 16、【答案】D【解析】作答本题注意抓住关键词,如“曰”“与”“也”。“吾王”是“庶 几无疾病与”的主语,整句是“曰”的宾语,故“吾王”与“曰”中间要断开。“庶几”的意 思是“可能”“大概”,其修饰的是“无疾病”,故“吾王”与“庶几”之间不能断开。第一 个“与”为句末语气词,故“与”后要断开。“无他”为固定结构,不能被割裂开。故原文标 点应是: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 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17、【答案】C【解析】 C 项,“田猎”指在野外打猎。 18、【答案】C【解析】 C 项,本文开门见山切入好乐话题,但没有摆出论点,论点在结尾。 19、【答案】(1)如果大王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2)我们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 子儿女流离失散。 【解析】注意关键词“之”“极”的翻译,另外注意古今异义词“至于”“妻子”。 20、【答案】对比和重复。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 运用的是对比手法。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 和“举欣欣然……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于此……之音”和“今王田猎于此…… 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 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参考译文] 庄暴拜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把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我,我不知怎样应答。”接 着说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如果大王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 多了吧!” 过了些日子,孟子在觐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把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庄暴,有这回事 吗?” 宣王变了脸色,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如果大王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多了!现在的俗乐如同古代 的雅乐。” 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是快乐的,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是快乐的,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很快乐,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很快乐,哪个更快 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音乐吧!假如现在大王在此演奏音乐,百姓们听到大王 演奏音乐的声音,都感到头疼,皱着眉,互相议论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 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流离失散。’假如现在大王在此围猎, 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感到头疼,皱着眉,互相议论说:‘我们大王喜 欢打猎,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流离失 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不和民众同乐的缘故。” “假如现在大王在此演奏音乐,百姓们听到大王演奏音乐的声音,都高高兴兴、面带喜色 地互相议论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大王在此围猎,百 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高高兴兴、面带喜色地互相议论说:‘我们大王 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民众同乐的缘故。现在大王如果 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四、语言运用 21、【答案】D 【解析】②句中有“也”字,应该放在①后才合适,故排除 A 项。③“今人冯友兰”的说法 应区别于其他四项另述,故应该考虑在 B、D 两项中作选择。④①都含有“既有”“则有”, 排列在一起有整句效果,故选 D 项。 22、【答案】气势磅礴,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比喻贴切,结构工巧,富有说服力。 23、【答案】不能腐蚀你纯净的心灵;纵使黄金万两;你仍然不改一世清白;不能压低你高 昂的头颅;纵使泰山压顶;你仍然坚守一脉正义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要注意横线前句子的特点,即模仿“……不 能……你……,纵使……,你仍然……”的形式来进行仿写。 24、【答案】(1)“把一道道尘封的门开启”改为“开启了一道道尘封的门”。(2)“往往在 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改为“在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或将“总是起着无可替代” 改为“起着无可替代”。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