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ID:694941

大小:57.92 KB

页数:34页

时间:2021-05-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语文考前 10 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篇幅不大,内容丰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其一, 没有清代词论那种浙派、常州派的门户之见,立论比较公允;其二,突破了中 国传统的诗话词话就事论事的框框,探索各种艺术的底蕴;其三,熔中国古典 文论和西方哲学、文学于一炉,成一家之言。因此,它虽为论词之作,却包含 有生动而丰富的美学思想,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美学论著。它的美学思想,主 要体现在以“境界”为中心的艺术论里。现择其要点略谈如下。 艺术形象论。所谓“境界”,就是具有“真景物、真感情”的艺术形象, 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我国古典文论中谈情景关系的像张戒、叶燮等不乏其 人,但他们都没有像王国维那样从主观和客观的哲学角度作深刻的分析。 王国维认为“境界”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又说:“昔人论诗 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谓“有我之境”,是指 偏于主观情感的显露,因此所描写的事物都有较重的“我”的主观色彩。 所谓“无我之境”,是指比较客观地描写事物,主观情感不直接显露,它看来 无情却有情,景中含情,触景生情。 创作方法论。“境界”的基本特征是情景交融,怎样写情,怎样写景,就 成为十分重要的创作方法问题。对此,王国维有“写境”和“造境”论,这 显然已接触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虽然王国维对这 两种创作方法的具体内容语焉不详,但毕竟看到了艺术创作中写实和理想 的倾向。这样的精辟见解是前无古人的。然而,王国维的卓见更在于他进 一步接触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问题。他认为“大诗人造境必 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王国维的这些观点,比较合乎艺 术创作实际,也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艺术真实论。王国维还从“境界”出发,探讨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 系,强调了艺术真实的重要性。他说“诗人对客观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 乎其外”。由于王国维看到了艺术真实的重要性,因此他强调:“政治家之 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 可用政治家之眼。”这里很正确地指出了诗人具有艺术概括的能力,指出 了艺术真实的基本特点。所有这些,都把诗人与现实的关系和艺术与生活 的关系剖析明白了,表明王国维在艺术与现实的根本问题上的确是既尊重 客观现实,又遵循艺术规律。 但是,《人间词话》也有一些缺憾。首先,他强分诗人为“客观之诗 人”和“主观之诗人”,是不恰当的。诗人应重视客观现实,又必须发挥主 观能动性,达到主客观的高度统一。其次,“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李 后主是也”等语,更是不当。诗人不阅世,就难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情。李后 主恰因是亡国之君,阅世很深,才有真切感受,写出了颇有“境界”的传世名 篇。 (摘编自姚全兴《略谈的艺术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人间词话》的观点相比,前人对情景关系的讨论没有从主、客观的角 度作深刻的分析,不合乎艺术创作的实际。 B.王国维既看到了艺术创作中写实和理想的倾向,更接触到现实主义和浪漫 主义相结合的问题,见解精辟,前无古人。 C.与政治家之眼相比,诗人之眼观生活真实,又不局限于具体的人、事,能贯 通古今,更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观人识物。 D."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的不当在于,主观诗人虽有丰富真实的感情,但 缺乏深刻的生活体验,这不利于文学创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论证《人间词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美学论著,因为它具有以"境界" 为中心的艺术论。 B.文章多次引用《人间词话》原文,论述对象明确,论据充分,有利于作者佐 证自己的观点。 C.文章明确指出《人间词话》的两点缺憾,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具有批判精 神,富有启发意义。 D.文章从著作特点、美学思想和缺憾三方面展开评述,各方面又分点展开, 纲举目张,重点突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人间词话》,可以尝试探索诗词和其它艺术门类的底蕴,也可以了 解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哲学、文学的区别。 B.清初学者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这 与王国维的艺术形象论有相通之处。 C.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客观人生要能入、能出,这说明诗人既要观察、体验生 活,又要善于凝炼生活,表现艺术的真实。 D."境界"可以有偏于主观或客观的划分,但不应将诗人作主、客观的区别, 诗人主客观统一,才能创作优秀的作品。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 其实都是人间的英雄或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女娲诸神的神格 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 甚至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分别发 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而黄帝及其周围的传说人物更被看 作中国古代各种生产技术及文化知识的发明者。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 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既然中华的先民们确信 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那么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其核心。追求人格的 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取向。 正因如此,先秦的诸子百家都以现实的人生为关怀对象。孔子为了实 现其政治理想,席不暇暖;在政治活动失败后,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 学术与教育活动。正是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 信,从而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并升华进入诗的境 界。庄子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希冀着超越现实环境的绝对自由,但 在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质享受这一点上则与儒家殊途同归。儒、 道两家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的态度, 就是诗意的人生观。因为那种执着而又潇洒的生活态度,那种基于自身道 德完善的愉悦感,那种对朴素单纯之美的领悟,那种融真善美为一体的价 值追求,除了“诗”这个词以外简直无以名之。 中华先民的诗歌创作是全民族陶写心声的普遍方式,中华大地也就成 了一个诗的国度。“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成为中华先民对诗歌本质的共同认识。儒、道两家分别从社 会功能和审美功能方面浇灌了历代诗人的心田。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无数 的志士仁人,这些志士仁人往往本身就是杰出的诗人,他们用优美的诗句 表达了内心对人生道德境界的追求,诗歌成为他们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文 化遗产。行吟泽畔的三闾大夫和漂泊江湖的少陵野老已经凭借其壮丽诗篇 在中国人民心中获得了永生,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已凝聚在“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诗中。到了近代,谭嗣同在狱中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两句诗宣示以身殉国的精神,留学 异国的鲁迅用“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句来表达对祖国的 满腔热爱。当我们诵读这些家喻户晓的诗歌名篇时,在获得审美愉悦感的 同时也在道德上接受了熏陶。这种熏陶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它会伴随着 优美的意境和动人的形象悄悄进入我们的内心,它像“随风潜入夜,润物 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悄然滋润我们的心田,推动我们的精神境界向着崇高 迈进。 (摘编自莫砺锋《中华文化是诗意人生的乐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诸神都是人间的英雄或氏族首领,而神格就是崇高伟 大人格的升华。 B.儒、道两家都以现实的人生为关怀对象,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 的基本人生思想。 C.历代诗人受儒家审美功能和道家社会功能的影响,用优美诗句表达对 道德境界的追求。 D.古代诗歌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诵读它们可以在获得审美愉悦感的同 时接受道德熏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介绍了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特点,目的是说明中华文化自古就以 人为核心。 B.文章充分肯定了孔子和庄子对人生的态度,并以此为基础引出下文对 诗的论述。 C.文章先分析中华文化特点,再诠释诗意人生观,最后指出中华大地是 诗的国度。 D.文章运用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形象阐述了唯有中华文化才是诗意人 生的乐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寄寓了中华先民们各种健康积极 的追求。 B.孔子人生态度积极,追求真与善,重视人生精神境界的提升,鄙薄物 质享受。 C.中国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也是杰出的诗人,能够用优美的诗句滋润我们 的心田。 D.诵读屈原、杜甫的壮丽诗篇,既能获得审美愉悦感,也能在道德上接 受熏陶。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 常规的车用燃料,但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 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 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 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如果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以 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1).4亿计 算,可以节约石油 3229万吨,相当于将汽车用油需求削减 2(2).7%。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召开节 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深入讨论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 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工作举措,明确了新 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2021年重点工作,要求做好全产业链协同、“车— 路—网—云”协同,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 量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规划》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目标和重 点任务,是中国工业领域第一个面向“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规 划,体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属于汽车工业领域的一个新赛 道,其成长潜力和想象空间十分丰富。借助政策扶持与技术攻关,新能源 汽车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能否获得更多消费者青睐,依然有赖于 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金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表示,与燃油车相比,新 能源汽车具有节能减排、使用成本低、维修保养方便、动力强、操控性好 等优点,但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整车成本偏高、性能不稳定、充 电不够方便等问题。这是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依靠更 高水平的发展去解决。 (摘自《新能源汽车加速“跑起来”》、《中国青年报》2021年 2月 23 日) 材料三 据美国《纽约时报》1月 28日报道,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宣 布,该公司计划到 2035年时,只生产和销售“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 报道介绍,目前,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行业增长最快的部分,但在新车 销量中仍只占很小一部分。据国际能源署统计,新能源车约占全球汽车总 量的 3%。去年,此类汽车在欧洲和中国的销量猛增,但它们在美国仍是 小众产品,购买它们的主要是富裕的“尝鲜者”以及具有环保意识的消费 者。 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玛丽•巴拉在一份声明中说:“通用汽车 公司正与全球各国政府和企业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更安全、更绿色、更美好 的世界。”我们鼓励其他国家效仿,对我们的产业和整个经济产生重大影 响。” 报道指出,通用汽车股价在消息公布后大涨,这反映出投资者越来越 一致的看法——新能源汽车代表着未来。特斯拉和其他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最终将主宰汽车业,而没有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汽车企业将表现不佳。 (摘自《不造新能源汽车没前途?》,《参考消息》2021年 2月 20日) (1).下列对新能源汽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能源汽车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在使用常规燃料 时采用新型车载 动力装置,技术原理先进,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B.新能源汽车属于汽车工业领域的一个新赛道,有很大的成长潜力和想 象空间。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扶持,必将取得显著的成 效。 C.新能源汽车目前是汽车行业增长最快的部分,但在新车销量中只占很 小一部分,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其总量在全球汽车总量中所占比例也很 小。 D.新能源汽车能缓解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但据统计,它们在美国仍然是 小众产品,当前的主要消费者是富裕的“尝鲜者”以及具有环保意识的 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快速发展,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按 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1).4亿计算,这能节约大量石油,有利于保护 环境。 B.《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 业未来发展目标和 重点任务,是我国工业领域的具有长时期性质的发展规划。 C.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减排、使用成本低等优点,但产 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只有依靠更高水平的发展才能解决 的问题。 D.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计划到 2035年时只生产和销售“零排放”的新能源 汽车的消息公布后,通用汽车的股价大涨,这说明投资者看好新能源汽车 的前景。 (3).请结合材料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社会和文化社会的变化,构筑文学理论 的核心“文学性”概念已悄然发生变化。从单纯的文学文本到广泛的社会 文本,从审美性、文学性到政治性、文化性,“文学性的扩张”已成为不争 的事实。它和当代媒体文化、视觉文化的发达不无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原 因则是 90年代以来社会结构同时也是社会话语系统的转型。这就要求我 们突破过去文学观念的种种局限。 局限之一是精英文学观。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 反思。实际上,所谓“精英文学观”,并不是认为精英文学/大众文学有绝 对的分野——在延安时代的赵树理文学也是一种精英文学——而更多是一 种要扶持某种文学类型、 文学势力以及文学创作成为正统主流的姿态。 这种“扶正”会扼杀多样性,因为它会使文学陷入一种单一标准统摄的、 忽视个体独特性的模式中。 局限之二是文学文本化。传统的文学研究要么把“文学”理解为“思 想”,要么理解为“语言”,要么是合二为一,但都是悬空建立在文本基础_ 上。 这种虚化的文本,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传统的文学研究从 来不关注文学的物质载体,比如说书籍报刊,比如说图书的装帧、印刷、出 版、发行等等。以鲁迅的小说为例,小说集《呐喊》中多篇作品是先刊印 在《新青年》杂志上的,那么从杂志刊行到最后辑成单本出版其间是否有 变化?《呐喊》 的装帧设计、装订形式、书籍用纸等又是如何?现代文学 的研究者认为这些问题是“小道”,往往不予关注,但事实上,洋装本还是 线装本,往往暗藏着思想文化的交锋。 另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活动性”。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 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 形式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在文学创作中,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 而是已深深嵌入写作者的思维与表达。所谓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 具等,显然是就文本而言的,但这个文本不是凭空产生的,作为文化产品它 是有生产过程的,不仅有生产,同时还有消费过程,以及这之间的传播过 程。但是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这些是最被忽略的。相反在新文化史中,阅 读史、图书史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门类。美国著名新文化史学者罗伯特·达 恩顿就以研究阅读史而闻名,他曾经谈到自己的研究主要是“我感兴趣的 是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考察书籍的历史,讨论印刷品是如何进入普通人的 日常生活的这一核心问题”。显然,在文学作品如何被阅读、如何进入普 通读者生活这方面,文学研究做得还远远不够。 对活动的关注,也就是对“过程”的关注。学者周武就认为,以往的文 化史基本上是结果(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新文化史更专注于过程的研究。 所谓结果的研究,指的是对最终事实的研究,即对已成为事实的唯一可能性 的研究,对思想家或学人而言,这个最终事实就是思考的文本化成果。所谓 过程的研究,则是对文本化成果的探索与思考过程的研究。我们往往把目 光集中到文本本身,因此对文本的处理,对文本的梳理与解说,就成了以往 文化史研究的中心环节。这种状况现在正在发生变化,开始慢慢走出单纯 的文本研究的方式,开始关注这些观念、态度、学术、思潮是在什么样的 语境下出现的?在特定的语境里面又是怎么变化的?它的传播渠道是什么? 它的读者又是哪些人?哪些人出于怎样的理由接受或者反对?简单来说,这 一类型的文学研究关注的是一种充满了细节的过程。 显然,如果“文学”不作为这样一种文化活动的过程来理解,它始终是 无法获得-种超越纸面的立体感的。 (摘编自邓金明《“新文化史”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材料二: 其实,作品写成以后,文学并没有完成,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和阐释才完 成了文学的使命。真正的文学史不仅应该包括作家和作品,而且应该包括 作品和作家不断被阐释的历史。没有作品被阐释的曲折历程,很难算得上 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史。这一点长期被忽略,真有点令人奇怪。现象学的文 论早已把读者放在中心,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部把读者放在一定地位上 (就更不要说中心地位了)的文学史。试想,如果现代文学史,能够把对于 《阿 Q 正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元阐释考虑进去,将给文学史增添多少 深邃的内涵。作家加作品的文学史模式一统天下的现状,使我们的文学史 常常缺乏历史感。 许多匆匆忙忙投入文学史编写的人士,并没有认真研究过文学史与文学 评论之间的巨大差异,把文学史与文学评论混同,已经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 的一种流行病。文学评论,代表作者当前的观念,是一种静态的评价;而文 学史的分析则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评价,它不但要表述作者本人评价,而且 还要概括出作品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评价,有了历史的过程,才能达到历史 的高度。文学史的评价,不能离开评价的历史。 (摘编自孙绍振《文学史的写法和文学批评的写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何为"文学性"的理解是构筑文学理论的核心,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前, 我们并没有形成对"文学性"这一概念的清哳界定。 B."精英文学观"的泛滥,容易使文学创作处于一种单一标准的模仿与反复, 不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不利于文学多样性的发展。 C.传统的文学研究只关注文学作品的文本本身,或由文本深究作品承载的 意义,或分析文本的语言构成,这都是把文本虚化的表现。 D.对于何为"文学史",并没有形成清晰而准确的认识,这影响了中国当代文 学史的研究与分析,导致文学史编写工作难以开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话语体系也由单一而 至多元,因此我们的文学观念也应有所更新变化。 B.同一篇文学作品,当其发表的刊物不同,或者其装帧设计、装订形式等发 生变化时,作品的立场与意义也有可能随之变化。 C.生产、消费、传播过程的不同,这是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最大的区别,在 传统的文学研究中,很多学者往往忽略这个区别。 D.鲁迅的不少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着多元的诠释,这些多元诠释 反过来又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提升了作品的价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论据不符合“所谓过程的研究”观点的一项是 ( ) A.明清时期,《西游记》 的传播方式主要以书籍文本为主,而到了现当代, 戏曲、电视等艺术形式以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传播演绎《西游记》。 B.《红楼梦》以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 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 C.由曹禺先生创作的戏剧《雷雨》直到今天依然常演不衰,在不同的时期, 观众总能从这部作品里感受到人性的力量,并找到与戏剧美的共鸣。 D.对于《儒林外史》的态度,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文人往往对《儒林外 史》给予很高的评价,而一般的大众读者却对《儒林外史》反应平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对于文学史研究,请依据文本谈谈邓金明与孙绍振观点的异同。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材料一: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大多数人将不再需要拥有或驾驶汽车,而是依靠安 全便捷的自动驾驶车辆提供服务,前往想去的地方。出行服务公司将提供 全方位的交通服务,我们不用再操心停车、清洁、保养和充电。拥有汽车 后给我们带来的各种麻烦都将消失。我们不再需要买车、按揭和投保,也 不再需要花时间开车、停车或加油。交通也不会再令人头痛。我们可以选 择乘坐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共享车辆;也可以选择支付更多费用,拥有专属的 自动驾驶“服务员”,不仅可以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提供门到门服务,还可以 派出去跑腿或接送家人朋友。 只需点一下手机,就可以召车。召来的车辆没有方向盘、油门和刹车踏板, 大部分都是舒适的两座电动汽车,因为通常我们都是一人或两人一起出 行。所有这些都将大大缩减我们的交通成本。 (摘编自《自动时代:无人驾驶重塑世界》2020.6) 材料二: 同传统驾驶相比,无人驾驶汽车有如下优势:首先是安全,交通事故被 列为人类第五大死亡原因,而无人驾驶汽车具备主动避开交通事故的能力, 有潜力将交通事故降低为零;其次是节约资源,每个美国人每天要花 1 小时 开车上下班,无人驾驶汽车不仅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将大大减少交 通拥堵和寻找车位的时间,更环保节能。 (摘编自管克江《无人驾驶近在眼前》) 材料三: 截至 2020 年 5月 31 日,北京市自动驾驶安全测试里程超过 145 万公里,测 试里程全国领先。目前,除北京、上海外,全国开放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城 市中,已开放载人测试许可的城市还有广州、长沙、武汉和沧州。自动驾 驶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显然,自动驾驶有望成为自智能手机问世以来,对 我们生活方式最具革命性的改变。 7 月 3日深夜,国际通信技术标准组织 3GPP 宣布冻结我国提供的 5GR16 版本。每版标准的冻结,都代表全球通信行业在相关技术上达成共 识,也意味着相关技术已经全部成形,可以初步投入商用,这是 5G 相关应用 真正走向产业化的基石。 (摘编自《5G新标冻结无人驾驶再近一步》《广州日报》2020.7.11) 材料四: 目前,针对无人驾驶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现有的道路交通法规不能适 应无人驾驶汽车的行车条件。无人驾驶汽车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也存在缺失, 目前车企难以获得无人驾驶汽车生产资质,即便是对传统车辆进行智能改 装,《道路交通安全法》亦明令禁止。虽然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 下,自动驾驶测试车辆上路牌照落地有了新进展,但还面临不少法规方面的 难题。 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平台牵头部门多,资源不聚焦。目前包括国家发改 委、工信部、国资委等为代表的多家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分别牵头,主导 相关企业成立了多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车企及其他关联企业 也在多线投入,整个产业链资源投放分散,不仅不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还 容易导致形成无序竞争的不良格局。 城市道路与其他道路相比,环境更为复杂,车辆数量多且种类复杂,不 同路段车速差异大,非机动车交通流量大,道路交叉点多且密集。城市环境 对无人驾驶汽车的首要挑战是技术上的挑战。在硬件方面,相关的传感器 是否能够精确无误的进行判断和操作,目前较大的技术难点就是感知。在 软件方面,在保证传感数据准确性的基础上,无人驾驶汽车需要对数据做出 准确预测和判断,除了基本逻辑判断,更多是突发情况的处理,这不仅需要 程序有足够的稳定性和计算速度,还需要更加高级的计算机智能算法和技 术。 当前智能道路设施的普及率并不高,大量在建基础设施缺乏对专用路 测通信系统等网络设施的顶层设计与部署,车、人、路之间不能互联互通, 无法满足路测和应用无人驾驶技术的要求。面向无人驾驶汽车的数据交互 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开发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不同车辆、企 业、行业管理之间的平台数据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无 人驾驶汽车大规模应用。 (摘编自《中国无人驾驶行业发展痛点分析》搜狐新闻 2020.(1).25) (1).下列对“自动驾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动驾驶技术能为我们节省交通成本,给我们今后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 利。 B.自动驾驶技术将使多数人告别驾驶员身份,并完全摆脱日常开车的各种烦 恼。 C.自动驾驶有望成为自智能手机问世以来对于我们当下生活方式最具革命 性的变革。 D.自动驾驶车辆的出现将大大缩减时间成本、资金成本、交通成本等交通 成本。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市自动驾驶安全测试里程全国领先,说明了自动驾驶在北京得到了超 常发展,成为了北京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B.车辆数量多且种类复杂、非机动车交通流量大、道路交叉点多且密集等 复杂的城市环境,是对无人驾驶汽车的首要挑战。 C.国际通信技术标准组织 3GPP宣布冻结 5GR16版本,这意味着我们在自 动驾驶技术设计上存在巨大的优势,已进入商用。 D.自动驾驶的大力发展,引发无人驾驶行业的全新变革,但是无人驾驶行业 仍存在技术、政策、制度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如何解决中国无人驾驶行业发展的“痛点”?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的酒杯 苏童 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 三家人住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气似乎总忙着竞争,我们家有烟味, 但我的两个舅舅家经常飘出酒香来,酒香自然轻松胜出。这是我小时候便 懂得的常识。 我大舅家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舅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 我大舅必然要喝一盅。他们家的晚餐桌上酒香与肉香齐飞,喧嚣着飞到我 们家。我总是被肉香吸引,吸引得不能自已。舅舅就是舅舅,一块红烧肉会 被我大舅夹在筷子上,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籁般的声音,来,吃一块。我现 在一直在回忆一件事,我大舅当年喝的是什么酒?可我怎么也记不起来了, 只能确定是白酒。我脑子里只惦记着红烧肉,当然记不住他喝的是什么酒 了。 我三舅家餐桌上的东西与我家的差不多,白菜青菜咸菜之类的,无甚 风景,但他人穷志不短,爱喝几口酒。是五加皮。我对他家的餐桌没兴趣, 轻蔑地望过去,忽略一切,就记住了桌上的那个酒瓶子。 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有个黑龙江的同学来自体工队, 爱吃朝鲜冷面,爱喝啤酒。他带我们去府右街附近那家延吉冷面馆去吃冷 面,就在当时的首都图书馆斜对面。一群大学生不进图书馆,一头扎进冷面 馆,毫不汗颜。我们随同学点单,每次都各要一碗冷面,伴以一扎散装啤 酒。啤酒装在大塑料杯里,泛着白色的泡沫,一如虚荣的泡沫。要喝,喝下 去太平无事,但就是没有实际意义,还胀肚子。我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一直 想着教室二楼的厕所,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离北师大的大门最近的厕所。 第一次醉酒是在大四那年了。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下到河北山区植 树劳动,大家天天觉得饿。忘了是哪个同学饿得“揭竿而起”,提议大家去 县城上饭馆,打牙祭。我现在已经忘了在那个小饭馆里吃了什么,却记得席 间的那瓶酒。 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粮食烧酒,名字竟然叫白兰地,极其洋气。我们都 清楚那不是白兰地,但那烧酒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醇厚,颇有劲道。恰逢 我们的杨敏如老师刚刚给我们讲过李清照,她太爱李清照了,或许也是爱喝 几口的人,讲起“薄醉”,怕学生不懂其意蕴,竟然言传身教,在讲台上摇摇 摆摆地走了几步,强调说,薄醉是舒服的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我们在小 酒馆里谈论杨敏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 欣喜的是,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 听见我的同学都在喊,薄醉了,薄醉了! 毕业工作之后,一张巨大的社会大酒席召唤着你,一般来说,绕开它是很难 的,何况你不一定想绕开它。喝酒喝酒喝酒!干了干了干了!无论走到哪里 聚会作客,那个声音都会像空气一样追随你,不同的人对那个声音有不同的 好恶,要么像苍蝇,要么像福音。 饮酒之事,在我看来更像一种刑罚,所谓薄醉的滋味,竟无法与之重 逢。如果一个人想起酒来,想到的是酒臭与呕吐,不免令人沮丧,是酒的遗 憾,也是人的过错。我不怨自己的酒量,下意识地将其归咎于酒桌上的恐怖 主义。具体地说,我认为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酒 桌上的恐怖分子信奉“酒文化”。“酒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劝酒, 各地的劝法不同,但目标一致,劝到客人一醉方休,劝到客人烂醉如泥,只要 不喝出人命,都称其为喝好了、尽兴了。 我在杂志做编辑时,有一次采风途经六县,六个接待方对我们热情如火, 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每顿饭至少举杯三次,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 杯。你若是尊重地主讲究礼仪,每一顿至少要喝九杯。但这不过是个基 础。当地人的劝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子只喝九杯了事,因此有同乡喝三 杯,同龄喝三杯,属相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是相同性别的喝三 杯。我记得当年我是多么友善,又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 强充好汉,无奈酒量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酒喝下去,只好摸着翻江倒海的 胃冲去厕所,没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我还记得那时候 下苏北,总是这样一去一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歪 的满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 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复一年的酒,胜 似人生的年轮,喝起来滋味不一样,但总是越来越沧桑越来越绵厚的。有一 年前辈作家陆文夫到南京开会,晚上大家聚餐饮酒,我看见他独自喝酒,喝 得似乎很孤独,便热情地走过去要敬酒,结果一个同事拉住我说,千万别去, 他不接受敬酒,他很爱喝酒,但一向是自己慢慢喝的。 对于我那是醍醐灌顶的一刻,原来一个人喝酒是可以与他人无关的。 我至今难忘陆文夫坐在那里喝酒的姿态,如同坐禅。那种安静与享受,不是 出于对酒最大的尊敬,便是最深的爱了。 我爱酒多年,至今还经常奔北各种酒席与朋友一起喝酒。无朋不成席,这 是常识,但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 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很欣慰地发现,如今这也 快成常识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小时候虽然懂得酒香味胜过烟味的常识,却只被大舅家的肉香吸引, 说明那时"我"并未真正懂得喝酒的真谛。 B."我"第一次喝酒和第一次醉酒都是大学期间和同学一起,虽然记忆深刻,但 都只是少年轻狂的举动,没有实际意义。 C."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这句话表现出"酒文化"的 恶俗,表达了作者对它强烈的反感和批判。 D.作者说"无朋不成席,这是个常识",是对"无酒不成席"这句俗语的某种程度 的否定,厘清了酒席上人与酒的主次关系。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行文节奏舒缓,从"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的往事入笔,自然带出自己 喝酒的几次经历,最后点出文章的主题。 B.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如把舅舅的声存比作"天籁",其实并非表现声音动听, 而是准确刻画了儿童渴望吃肉的心理。 C.写"我"在苏北采风一段,综合运用比喻、排比、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将 接待方的"热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D.题目"往事的酒杯"是惯常表达"酒杯里的往事"的倒错运用,构思巧妙,意味 深长,且收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3).结尾处“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 (4).请根据作者关于喝酒的见闻和经历,简要分析,人们喝酒时的不同心 态。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文本一: 钻玉米地 张炜 无边无际的大玉米地里有什么?肥壮的玉米稞遮天蔽日,一片连着一 片。无数的刺猬、兔子、黄狼、草獾,还有狐狸,都从里面跑出来。各种乌 雀一群群钻进钻出,喧闹着。 我们钻进玉米地,就像刮了一阵风。呼啦啦,玉米棵儿一溜儿摇动,叶子 乱舞,大玉米穗子乱悠晃。如果趁月亮天里钻进去,那就更来劲了,各种声 音响个不停,从声音里你就可以明白,这里面的东西和故事多了。 小村里的人守着庄稼地过了一辈子,知道土地的脾性:能滋生各种东西, 也能招引来各种东西,更能埋藏下各种东西。所以你缺了什么不用愁,只管 跟土地要去。 小孩子们嘴馋,嚷着要吃瓜。哪里有钱去买?自己去找吧!玉米地藏下的 瓜儿多极了,但你得用心找才行。小炕理胆子很大,他敢一个人钻进钻出。 他在地里像个野猪一样,呼噜呼噜拱着,不知寻到了多少好东西。他还找到 了野葫芦,做了一个挺好的水瓢。 小炕理的奶奶喜欢养猫。自从老猫没了以后,炕理奶奶就想它,整天说: “我的猫呀! 我的猫呀!”炕理说:“奶奶,我设法到玉米地里找一只去!” 奶奶说:“胡诌! 地里什么都有呀?”小炕理就弄了一个暗扣绳下在地里, 又设法把一只小麻雀放在机关上。 坚持了十几天,有一天他正在地里打瞌睡,突然有喵喵的叫声,一声比一 声凄厉。他一下跳了起来,跑近一看,见套住了一只长爪儿黑白花小猫。小 猫胡乱蹬人,咬人,大嘶大叫,一看就知道是在野地里生活久了的东西。小 炕理把它绑上,带回了家来。开始几天不喂它,硬饿硬饿,后来才由老奶奶 喂一点点东西,再后来它终于死也不肯离开老人了,温顺得很,老人可以一 天到晚抱着它。 土成熬到了三十多岁,还是没有媳妇。土成焦急得很,动不动就发火。 他脸色发黄,不愿洗澡,身上灰尘很多。这样越发没有姑娘跟他了,大家都 说土成的事要麻烦。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常常去玉米地里了。有时一整天在里面瞎 蹿。大家说,他是想在里面找个媳妇也说不定呢。 一个秋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土成创造了个奇迹。 那是一个黄昏,他走出了玉米地,后面还跟着一个头发黄黄、瘦瘦薄薄 的姑娘。姑娘除了两眼有光,周身都是暗淡的。 原来姑娘是穷地方下来的,秋天蹿在玉米地里,走哪儿算哪儿。她有一 天见一条长虫爬近了睡着的土成,就替他赶开。他醒了,不敢相信眼前怎么 会有个姑娘。夜里土成揣了几个玉米饼钻进玉米地里,把东西放下,就回来 了。一连多少天过去,他终于把姑娘领回家了。 后来那个黄瘦姑娘渐渐胖了,像模像样了。土成也讲究起来,不仅按时 洗澡,过节时还要穿袜子,冬天戴护耳套。 小古妈妈是个小脚女人,男人早死了,小古妈妈不嫁人,安安静静守着小 古过日子。可是她越来越想小古爹,她做梦做他,说话说他。“过年过节孩 子他爹也不来家!”她埋怨。有人听了就说:“你老糊涂了, 人死如灯灭, 怎么还能回来?” 七姑建议小古妈妈不要闷在村里,不如到田里走走。那时正是秋天,是 玉米棵茂盛的时候。 小古妈妈提个篮子钻进去,她觉得无边无际的大玉米地里有一万种声息, 细碎而且渺远,在远处,好像有个男人在深长地喘息。 “小古爹!小古爹!”她呼叫着。 然后是倾听。有他的声音吗?似乎他在很遥远的地方哩。“你呀, 你不 来家,哎呀,还笑,笑什么?你不想我,也不想孩儿?你说说,啧啧啧啧!” 小古妈妈拍打着膝盖;数叨着,又惊喜又绝望。 “你走了多少年了?早不回来晚不回来,到了快收玉米的时候就往回 跑。我知道你是馋个秋天,馋又大又香的玉米棒子!” 小古妈妈笑哈哈地拍手:“俺这回可看见你了,你在玉米地里钻来钻去, 这回可瞒不过俺的眼去!我知道,你出门回来都是先看看庄稼,这样心里才 踏实。你这回看明白了吗?” 她数叨一会儿坐下来,闭着眼,一脸的皱纹飞快地活动。她这样说着,笑 着,走着,一直忙到天黑,这才恋恋不舍地往村里走去。 有人亲眼见到她在玉米地里干什么,回村里对人说:“小古妈妈痴 了。”七姑反驳说:“谁 的事情谁自己心里有数。她或许真的看到了自己的男人呢……” 玉米地的另一面是什么?走不到边,走不到边! 一个人只要耐住心性,只要信服大玉米地,大玉米地就会帮你。你要什 么?你只管跟它说,不用不好意思。不过你得是个好人,是个诚心诚意的 人。就是这样,嗯。 (有删改) 文本二: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中,情节当然是最主要的因素,而人物还要次之。那 是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一条情节链条,讲究伏笔、悬念、回环,什么“花 开两朵,各表一枝”,什么“且听下回分解”,什么“看官你道怎地”,都是 那样的小说作品不可或缺的佐料。这样的小说与其称之为文学作品,不如 称之为曲艺作品。我们这里是说它的品质靠近曲艺,而不是说曲艺就低于 文学多少。我们只是讲,它们是不同的两个大类。 现在的文学作品,已经是集哲学、美学、历史、小说于一体的散文。我 们认为,一个这样意义上的短篇小说,不妨称之为“短篇文学”,而中长篇 就可以称之为“中长篇文学”。戏剧、诗、散文、报告文学等等,都可沿 袭原来的叫法。而通俗小说则可固定为“小说”的叫法。这样既名副其实, 又清晰明了,有利于各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至于情节的重要与否,这就看它放在哪个门类当中了。如果属于我们以 上讲的“小说”类,那么它就是根,如果属于我们以上说的“文学”类,那 么它就是叶。 (摘编自张炜作品集《时代:阅读与仿制》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对玉米地环境的描写,诗意盎然, 妙趣横生,散发着原始生机与蓬勃 活力,为故事的上演提供了天然的舞台。 B.玉米地孕育了自然万物,既为村庄里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物质馈赠,更为 精神困顿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与慰藉。 C.文章的叙事方式富有个人特色,既像喃喃自语,又如对人倾诉,用炽热高 昂笔调表达了作者对大地的深情与热爱。 D.文章如同乡村童话,字句灵动活泼,作家淡化了苦难和贫穷,以夸张恣意 笔法,渲染了乡村大地上的和谐与希望。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桃花源记》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在描写乡村时只把自然视为寄 托人格的工具,而本文则凸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玉米地的"好"正是对人类用心伺弄的回报,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 呼吁人类开辟荒野,充满活力的自然也会回馈人类。 C.文章充分展现了人性之美、情感之美,在情感与主题表达上与张洁的 《捡麦穗》有异曲同工之妙,天真纯洁而又充满了温情。 D.小古妈妈在玉米地对丈夫的呼喊念叨,感人至深,这与鲁迅的《药》中夏 瑜母亲对逝去的夏瑜的呼告所表达的情绪是一致的。 (3).文章写到的人物众多且身份各异,但在人物行为及精神品质上却拥 有一些共同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依据文本,你认为张炜《钻玉米地》中情节的作用究竟是作品的 “根”还是“叶”?请回答并给出你的理由。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3题。 杏树下 路遥 他立在这杏树下。故乡山野的风带着春天的温暖,轻轻抚摸他夹杂着 几根白发的头,抚摸他的脸颊,抚摸他的心。 杏树,你应该认识我。尽管我们分别有许多岁月,但我可从来都没有 忘记过你。当我想起了你时,也想起了她,小萍;想起了我们小时候…… 他那时在村里上三年级。她也只念四年级。一家在村东,一家在村 西,平时谁也不见谁。就是上了学,两个年级不说,在这种年龄,男孩和 女孩的界限是很严格的,他们往往都生活在各自的天地里,互不交往,互 不侵犯。 但是,我敢肯定地说,和小萍这样生疏,还不仅仅是这些原因。那 时,学校也有一些集体活动和游戏,不分年级,不分大小,不分男女…… 我和她的这种生疏是由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所决定的。那时我是这学校穿 戴最破烂的学生。可小萍呢?虽说她母亲也在农村,可她父亲是县城里的 医生。她经常穿戴得像一位小公主,无疑是学校最尊贵的学生。 他当时虽然只有十一岁,但已经懂得为自己的寒酸而害臊了。因此专 意躲避那些穿戴体面的同学,尤其是躲避小萍。在他看来,她大概时刻都 在笑话他。别人也躲避他,就是那些家境不怎好的同学也尽量不和他为 伍,以便证明比他高一等。他常常孤孤单单一个人…… 可是,就在那天,就在这棵杏树下,发生了那样的事…… 你记得,那是四月的一天。你靠在这棵杏树干上,看同学们玩得多快 乐呀,可是当时你脊背靠在这树干上动也不敢动。谁也不知道你为什么不 去玩。你也无法说出不去玩的原因。 一直到大家都回学校了,我仍然没动。杏树下,只剩下我和她。 “你怎啦?”她问。 我不敢看她,也不回答。 她走近我,大胆地用手在我汗淋淋的额头上摸了摸,大概是看我发不 发烧。 我感到额头像被烧红的烙铁烫了一下。 我扭过头,不看她,说:“我没病。” “那怎啦?有什么你给我说,好吗?”她的口气像大姐姐一样。 我犹豫了一下说:“那你不能给别人说。” “我肯定不说。” “……我的裤子……破了。” “哪儿破了?” “在后边……” “唉,倒说你不玩呢!让我看看。” “不。” “怕什么哩!我带着针线。我给你缝。” 她不管我同意不同意,已经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荷包,开始笨拙 地往针眼里穿线。鼓弄了很长时间,她才说她缝完了。我用手在后面摸了 摸,已经不露肉。 她像没事似的抬头望了望树上的青杏说:“毛杏子最好吃了,酸酸 的……现在咱们回吧?”她对我说。 “我先不回去,你走……” 她冲我笑了笑,就走了,消失在山下的小土路上。 我抬起头,望了望绿叶间那颗颗毛茸茸的青杏子。尽管我不太会上 树,但我还是挣扎着往这棵杏树上爬去。刚摘了一颗杏子,由于没站稳, 一下子从树上摔下来了。跌倒在地上时,我听见“嘶”的一声。天啊,刚 刚缝住的裤子又一次破了! 泪水顿时盈满了我的双眼。这使我伤心的是无法把手中的杏子送到小 萍手里了。正是为了报答她,我才冒险上树的。在地上呆呆地坐了一会, 我决定非把杏子送给她不可,于是硬着头皮从山里下来,磨蹭着来到学校 下边的小河边。我看见同学们正在院子里大扫除却不敢上去。突然,我看 见小萍到院畔上来倒垃圾。 她也看见了我,喊:“你快回来!” 我没动。 她站了一会,看我这样子,就从小路上转下来了。站在我面前,问: “你怎不回去?” “给!”我把杏子递到她面前。尽管这杏子已被我的汗手弄得又脏又 黑,小萍还是惊喜地一把夺过去,扔在自己的嘴巴里。她一边吃,一边 说:“真好吃,酸酸的……咱们回……” “我回家呀……” “现在还没放学呢!” “我的裤子又扯烂了!”我说完,掉转头就跑,并且没忘了用一只手 过去遮住…… 从那以后,我和小萍之间就渐渐产生了一种不协调的友谊——一个富 足人家的女儿和一个穷人家孩子的友谊。直到现在我也说不清这一切,只 是感动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多么宝贵。 一年以后,小萍一家离开了村子。从此,我再也没有见到她。后来听 说她考上了医学院。再后来,我也考上了农林学院,毕业留了校,又当上 了副教授…… 副教授立在这杏树下,望着绿叶间那毛茸茸的青杏,两颗泪珠不知不 觉从眼角里滑了出来。为了那逝去的愉快和忧伤,为了那又酸又甜的回 忆,他微笑着哭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时贫寒的家庭状况,不仅给“我”带来孤孤单单的人生境遇,而 且也造成“我”自卑而敏感的心理。 B.为了赢得小萍的青睐,“我”虽不太会爬树,却奋不顾身地摘下青杏 子送给她,这确立了两人之间的友谊。 C.小说构思精巧,首尾描写既相互照应,又极具镜头感,使文本结构完 整,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有渐趋清晰之感。 D.小说以质朴的文字,深情的笔触,叙述了“我”少年时期的一段往 事,传达了对纯真美好情感的感动和珍视。 (2).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小萍这一人物形象的。 (3).小说以副教授的视角回忆往事,但文中却交互使用了“他”“你” “我”三个人称来叙述。请结合作品,从叙事的角度,简要分析这样写的 好处。 参考答案 1.答案:(1).B;(2).A;(3).A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A.“不合乎艺术创 作的实际”说法错误。原文,“我国古典文论中谈情景关系的像张戒、叶燮等 不乏其人,但他们都没有像王国维那样从主观和客观的哲学角度作深刻的 分析”“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见,原文 只是说前人对情景关系的讨论没有从观和客观的哲学角度作深刻的分析, 但是并没有说他们对情景关系的讨论不合乎艺术创作的实际。C.“更适用 于日常生活中的观人识物”错。原文,“他强调:‘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 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 这里很正确地指出了诗人具有艺术概括的能力,指出了艺术真实的基本特 点”。可见,原文只是说诗人观照的只是生活中的人、事,选项说“观人识物” 显然是扩大范围。D.“主观诗人虽有丰富真实的感情”错。原文,“诗人不阅 世,就难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情。李后主恰因是亡国之君,阅世很深,才有真切 感受,写出了颇有‘境界’的传世名篇”分析,可知:作者认为“主观之诗人不必 多阅世”的不当在于诗人不阅世,就难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情。而不是在于主 观诗人虽有丰富真实的感情,但缺乏深刻的生活体验,这不利于文学创作。 故选 B。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因为它具有以‘境 界’为中心的艺术论”错。根据原文“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篇幅不大,内容 丰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因此,它虽为论词之作,却包含有生动而丰富的 美学思想,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美学论著。它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境界’ 为中心的艺术论里”可知,原文首段论证《人间词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美 学论著,因为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以“境界”为中心的艺术论是《人间词 话》美学思想的主要体现,而不是其原因。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A.“也可以了解中国古典 文论和西方哲学、文学的区别”错。原文只是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熔 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哲学、文学于一炉,成一家之言”,但是由原文并没有说 “也可以了解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哲学、文学的区别”。故选 A。 2.答案:(1).B;(2).D;(3).C 解析:(1).A项“诸神都是人间的英雄或氏族首领”混淆概念,原文“神话 传说其实都是……文学表述”,神话中的诸神是文学形象而非现实人物。 C 项“儒家审美功能和道家社会功能”张冠李戴,原文是“儒、道两家分别从社 会功能和审美功能……”;且并非所有诗人都表达对道德境界的追求。 D项 “古代诗歌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诵读它们”的表述扩大范围,原文指的是作 为志士仁人的杰出诗人创作的诗歌名篇。 (2).“唯有……才”错误,文章论述了中华文化是诗意人生的乐土,但并未论 证其唯一性。 (3).“志士仁人也是杰出的诗人”的表述绝对化,原文用的是“往往就 是”;“用优美的诗句滋润我们的心田”曲解原文,这些诗人“用优美的诗句表 达……追求”,“滋润我们的心田”不是他们创作目的,是我们诵读的收获。 3.答案:(1).B;(2).A;(3).①(国家)做好全产业链协同、“车—路— 网—云”协同,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②(汽车企业)加强技术攻关,提高新能源汽车自身的技术“含金量”,降低整车 成本并提升性能稳定性。 ③(社会)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破解充电桩“进小区难”等问题,提高充电便 利性。 ④(消费者)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响应相关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解析:(1).“必将取得显著成效”错误,原文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取 得显著成效”。 (2).“正在快速发展,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错误,原文是“如果新 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能否获得更多消费者青睐”。 4.答案:(1).C;(2).C;(3).B;(4).①首先基于“文学性”概念的变化 和“文学性的扩张”的事实,进而提出要突破过去文学观念种种局限的观点。 (1分)②接着剖析过去的文学观念中的两大局限-精英文学观和文学文本化, 重点批驳了文学文本化的两个表现: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与“活动性”。(2 分)③最后针对忽视文学的“活动性”问题,强调要关注“过程”研究。 5.同:两者均认为文学史研究除了文本研究之外,还应重视阅读过程的研 究。 异:①邓金明认为文学史研究不能忽视文学的物质载体,并应转向更为细致 的文化活动的过程研究。 ②孙绍振认为文学史研究要强调读者的阅读和阐释,要注意文学评论与文 学史的区别。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