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ID:694944

大小:48.89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1-05-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诗的表达,就是一种修辞技巧;诗意,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诗,说到底,就是以修辞手段建构的诗 意。 中国古典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诗意呈现方式,那就是对“情境”的强调。以情造境是古代最常见的修辞 手法,所谓“寓情于景”,学者朱良志说王维的诗歌短短几句,看似内容单调,实则是以情造出了一个“境”, 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独自构成了一个个清静自足但内里蕴含生意 的世界,是一个个完整又鲜活的“境”。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更是非常普遍的诗歌技巧。“境”,可以理解为古代常说的“景”,也可理解为现 代诗学中的“现场感”,即具体场景。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情耶景耶,难以细分,情景皆哀,浓郁而深沉。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神 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现代诗对情的理解,与古典诗歌有所不同,除了情感,还有情绪、情形、情况。现代诗里的情绪有时 是故意渲染、夸大和铺张的,铺张到甚至铺天盖地。情绪不同于情感,情绪更加个人化,是对当下现时的 行为过程的具体体验。现代诗多侧重写情绪,写个体情绪的即时发散、渗透和蔓延,因此修辞也呈现出个 人独特性。比如,同是写现代人的孤寂之静,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所阿的写法是“世界上所有人迹罕至 的寂静,此刻都跑来跟我坐在了一起”,一种深沉的孤独感,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 斯特罗姆则如此写,飞机在降落时,“直升机嗡嗡的声音让大地宁静”,很有现代感,突出飞机降落时的轰 鸣与人内心渴望回到安稳大地以求安心的对比……这些诗,都将各自感受到的情绪渲染到极致,突出了一 种深入骨髓的寂寞。这是一种现代诗的诗意。 无论是情感还是情绪,都有情的要素与元素,“情境”这一概念完全可以借用于当代诗歌创作。当代生 活由于移动区域扩大,空间感和时间感都改变了,细节、具体场景、瞬间感受,都可以作为一个个“情境” 单元,成为诗的主题和关照对象。以诗的方式保存情感、感受和意义,截取一个个“境”,以诗的方式做现 实的切片,来储存一切,并使之永远保留。诗的方式,就是修辞方式。 (摘编自李少君《以修辞建构诗意》) 材料二: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诗歌大国,产生了独特的诗意审美文化。可以说,诗意的审美是通过感官察觉万物, 经由人的心理感受到的。诗意审美的产生和良好的接受不同于普通的审美,它不仅仅是“经由感官觉察” 就可以了,它的产生和感受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它是强调自由的精神与环境的协调而产生的一 种情绪,于文艺上则需要转化为意境,没有意境难言诗意。艺术家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的多样,导致他们 对诗意的理解与表现也是各有侧重的,但总体来说,应该包括“情景交融”“和谐自由”“超越自然”“生命 精神”等品格。 在绘画中,诗意的形式是指用点、线、面、光影、肌理等形式语言体现出来的这些诗意的品.格、意境。 这些品格、意境在曾经的传统艺术表现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笔墨形式。民国时期,林风眠等油画家在内容 和形式上力求一改陈旧气,加入社会生活和当代艺术的新气象,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突破。 首先,林风眠等人大多保留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由于这些艺术家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至 青年时期,他们又从传统中走出来留学海外,系统接收了扎实的西方造型语言的体系训练,学习了西方现 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这些并未改变他们在精神上、文化.上和传统的天然联系。表现在作品中, 他们会顺其自然地流露出中国的传统审美取向,寓情于物,寄情山水,对自然有极强的感受能力,经常表 现与诗词意境相近的美感,甚至直接源取自古典文学艺术。 其次,林风眠等人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传统的文人画家以梅兰竹菊或山水、仕女等有象征意味的物 象来传达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品格。至民国时期,时代生活的变化需要新的精神滋养,那种长期僵化 不变的艺术思想,泥古不化的画风,与古趋同的意境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精神需求。如林风眠 1928 年在《徒 呼奈何是不行的一国立杭州艺专纪念周讲演》中疾呼:“我们祖先的创造力以及独来独往的风尚,亦都淹灭 涣散到不可收拾”,而“因袭前代的成法,为其致命之伤”。中国的绘画艺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最后,林风眠等人的创新带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色彩。他们大多自觉地深根于传统文化时又求学西方,目 的是改变中国在文化上的贏弱现状,而非否定一切传统艺术文化。他们的诗意表现作品拓宽了表现内容, 引入了西方绘画语言体系,尤其是西方的形式语言和哲学观念。 总之,他们的诗意作品的形式无论如何变化,“情景交融”“和谐自由”“超越自然”“生命精神”等品 格和内涵是基本相同的追求。 (摘编自柴佳《民国油画家对诗意美的形式与技法探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古典诗歌强调“情境”,把它作为自己特有的诗意呈现方式,这一概念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可借鉴使用。 B.与古典诗歌不同,现代诗的情更侧重于故意渲染、夸大的情绪,这种情绪是对当下行为过程的具体体验。 C.基于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自由的精神在和环境的协调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才可能是诗意的审美。 D.林风眠等人将西方绘画语言体系引人进来,力求改变我国文化贏弱的现状,这是有民族自尊心的创新。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古典诗歌中,无论是寓情于景还是触景生情,都是需要营造一个具体的“景”来承载要表现的“情”。 B.作者引经据典,先后引用了王夫之、王国维的相关言论,剖析论证了诗歌中“情境”的概念,很有说服 力。 C.费尔南多和托马斯以不同的诗句写出了让人感到深入骨髓的孤独寂寞,是因为他们的修辞有个性,将情 绪渲染到极点。 D.林风眠在 20 世纪 20 年代就已经意识到我国传统绘画的山水、仕女等选材已存在着致命性的问题,所以 才放声疾呼改革。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绘画大师李可染评价说:“我个人觉得林风眠老师的画摆在世界现代绘画里,就是从文艺复兴之后到印象 派的画家之中,也是毫无逊色的,甚至超过他们。” B.林风眠的画特点鲜明,尤其是彩墨画,有着油画般的光色表现力,呈现出含蓄朦胧的东方意境,被艾青 评价为“彩色的诗”。 C.中国画大师李可染,将意境作为审美标准,在创作中会将自身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追求画面意境的完美 表达。 D.齐白石在传统画法的基础上,摸索出“为万虫写照,百兽传神”的笔墨技巧,坚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4.材料二中,论证林风眠等民国油画家对诗意美的探索时既有纵向分析又有横向对比,请简要分析。(4 分) 5.材料一观点为“诗就是以修辞手段建构的诗意”;材料二则认为“艺术家眼中的诗意总体应包括‘情景交 融’”等四种品格。有人认为两则材料提及的诗意风马牛不相及,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金钢 陆颖墨 [前情概说:金钢本是西沙守岛部队的军犬,跟随礁长钟金泽已经五年零八个月。军犬为西沙守岛立下 了汗马功劳。南沙的守礁部队也试着让军犬上岗,但是没有一只军犬能在南沙呆够两个月的试训期。为了 打消部队领导准备研究“电子狗”来代替军犬的念头,钟金泽在用了六个月时间熟悉南沙环境后,才带着 金钢来到南沙守礁,希望金钢能突破极限,呆满三个月的轮换期,守礁成功。但金钢在最后几天却因恶劣 环境失去控制,做出伤人行为。因为台风,不能用船只撒离岛礁,只能按照命令就地处理(击毙)。但钟金 泽希望金钢能够自已顺着海流漂回西沙] 战士们都到了平台,钟金泽看了一下表。哦,该升旗了。升旗时间是太阳升起的时间。;南沙的纬度在 祖国的最南端,而这个礁盘,经度和北京相当。所以战士们常说,他们天天参加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今天, 钟金泽破例让金钢站在他的前面,离国旗最近的地方。 钟金泽仰望和太阳一道升起的国旗,心里一动。在队部,有几十面崭新的国旗,还有六面换下来的国 旗。这些国旗飘扬的时间,多的二十多天,少的也有几天。一直被紫外线照射的,红色.变淡;雨打日晒的, 颜色就不均匀了;也有经历狂风巨浪的,旗面会有破损。每一面国旗,在钟金;泽眼里就是一个故事,都 有一种沧桑的壮美。每一个守礁士兵回大陆时,都会得到一面换下来的国旗。上次守礁六个月,钟金泽从 中挑出了一起经历台风的那面国旗。 早饭后,他把金钢领到救生筏前,开始布置任务。 金钢很快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它沉默了一会儿,轻轻地用脸靠近钟金泽的腿,无声地接受了指令。钟 金泽突然意识到,也许这是金钢最后一次接受他的命令。回想起这么多年一次次给它下达命令,金钢总是 这么无条件地接受。 接下来,钟金泽和刘岩立即带着金钢到筏子上,开始复习漂流中的各种训练科目,包括筏子被巨浪打 翻后怎么从筏子底部逃生等。金钢都熟练地完成了。 傍晚,为了让金钢好好休息、积聚体能,钟金泽给它吃了两片安眠药。 “三点五十五了!”刘岩提醒钟金泽。钟金泽回过神来,看了下表,告诉自己:金钢漂流出发的时间到 了。橡皮筏子上,老兵按天数用绳子系好了一包包食品和软包装的饮料、淡水。绳子很牢,即使浪把筏子 打翻,食品也不会丢失。用前爪配合牙齿解开绳结,是金钢干了很多年的老把式了。刘岩终于叫醒了金钢, 他真不忍心。昨天的安眠药,让它睡了个好觉。 一片乌云突然从西边过来,渐渐地遮住了半边星空,也遮住了半个海面。下雨了,和自己膝盖预测的 一样,是毛毛细雨,这小雨要持续两天,像是暴风雨的前兆。但对于金钢来说,在这炎热的南海海面,小 雨就是甘霖。钟金泽觉得这是个好兆头,对刘岩说:“送行吧。” 刘岩叫了声“金钢”,金钢晃了晃脑袋,知道自己该走了。作为饯行,刘岩拿出一个食品包,金钢熟练 地打开,几分钟就把它们消灭了,而后精神抖擞地站起身、扬起头,面朝大海。 橡皮筏子已在水中,金钢跳了上去。刘岩解开缆绳。 “等一下!”身后传来一声叫喊,一听就是小周。不知什么时候,所有的战士都站在了身后。 “金钢!”小周顺着台阶,冲到小码头上。金钢也回过身去,跳上了码头,和小周紧紧拥抱起来。“金 钢,记住,你给我好好地漂流,退伍了咱们在一起做邻居。”小周哽咽着说。 时间不等人。钟金泽假装没事人一样走下去,大声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漂流一回,还能难倒 咱金钢?过了台风期,还能见面。”他的声音很轻松,像是在安慰小周,其实他是在安慰自己。 像预测的那样,海流跟着寒流准时来了。黑色的筏子一下漂了出去,五米、十米、二十米,几分钟后 已到了百米之外。“是向北!是向北!”大家都欢呼起来。 一片更大的乌云过来,遮住了整个天空,海面也失去了光亮。救生筏看不见了,十二名官兵依然站着, 一动不动地目送。凉凉的细雨拂打着他们的脸庞。 不知过了多久,钟金泽轻声说:“回去休息吧。”部队没有动,他又大声说了一句,“解散!” 部队还是没有动,一名战士捧出一面国旗说:“礁长,升旗的时间到了。”还是这面国旗。钟金泽马上 说:“‘换一面新国旗。”他把战士手里的国旗接过、收好。这一面国旗,钟金泽是为金钢保存的。 忽然,钟金泽的心头一紧;在礁盘的边际泛起了一道道白线,凭经验,白线的距离告诉他浪高在八十 厘米左右。浪突然来了,金钢的漂流将加快,而风浪还会不会加大呢? 钟金泽久久伫立在平台上,透过蒙蒙的细雨,牢牢盯着礁盘那边一道追着一道的白浪……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金钢在西沙守岛守了五年多,到了南沙守礁后却连三个月的轮换期都坚持不下来,这是由于金钢的军犬 生涯太长的缘故。 B.小说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故事情节,在看似平实安静的叙述中,却蕴含着战士们对金钢强烈的不舍和担忧 之情。 C.“刘岩终于叫醒了金钢,他真不忍心。”一方面是不忍心打扰金钢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不忍心让金钢独自 漂流回西沙。 D.小说中描绘了南沙岛礁上陌生的环境,讲述了守礁战士和军犬的传奇故事,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鲜、陌生 的阅读体验。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将守礁战士和军犬金钢合起来写,互为补充,表现出中国边防战士这一群体昂扬不.屈的精神风貌和 对祖国的绝对忠诚。 B.小说中画横线文字对海上的天气状况做了描绘,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了在金钢独自漂流大 海前紧张、压抑的氛围。 C.小说采用开放式结尾,以钟金泽盯着白浪结束,表明了他对金钢的绝对信任,也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 空间,有回味无穷之效。 D.小说的文字朴实而灵动,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如猎猎飘扬的国旗、台风来临前的大海、临走前金钢的动 作神态等,都历历在目。 8.小说对六面换下来的国旗进行了细致地描绘,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4 分) 9.本文节选自《蓝海金钢》,被评为“写给儿童的军旅传奇”,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儿童小说。请结合文本, 从儿童成长、教育和接受角度谈谈作品有哪些优秀之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 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高祖东下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大通初,魏北海王 元灏以本朝大乱,自拔来降,求立为魏主。高祖纳之,以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送元颢还北。颢于涣水 即魏帝号,授庆之前军大都督,发自铚县,进拔荥城,遂至睢阳。魏将丘大千有众七万,分筑九城以相拒。 庆之攻之,自旦至申.,陷其三垒,大千乃降。时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庶子二万人来救梁、宋, 进屯考城,城四面萦水,守备严固。庆之命浮水筑垒,攻陷其城,生擒晖业,获租车七千八百辆。仍趋大 梁,望旗归款。魏左仆射杨昱率众,据荥阳拒颢。兵既精强,城又险固,庆之攻未能拔。魏将元天穆大军 复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五千,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骑一万,据虎牢。天穆、 吐没儿前后继至,旗鼓相望。时荥阳未拔,士众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众曰:“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 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一鼓悉使登城,遂克之。俄而魏阵外合,庆之 率骑三千背城逆战,大破之。自发侄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大同二年, 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没,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箋赴援 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熏走庆之收之以归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六。赠.散骑常侍、左卫 将军,鼓吹..一部。谥日武。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 其死力。 (选自《梁书•陈庆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景仍进军/滩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 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B.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 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C.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 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D.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 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申,十二时辰之一。干支计时中十五时到十七时为申时,也称作“黄昏”。 B.羽林,皇帝禁卫军。后改名“羽林骑”,取“如羽之疾,如林之多”意。 C.赠,古代皇帝对故去的官员或其父祖的加封。文中指为陈庆之追封官爵。 D.鼓吹,即鼓吹乐,古代一种器乐合奏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庆之忠心耿耿,深受高祖赏识。高祖喜欢下棋,常常通宵达且,其余侍从都因疲倦睡着了,只有陈庆 之通宵伺候闻呼即至,得到高祖的亲信、赏识。 B.陈庆之孤军北上,护送元颢北归。北魏北海王元颢因本朝动乱,便投降梁朝,想借梁朝之力自立;陈庆 之在高祖的任命下率军北上,护送元颢北归。 C.陈庆之能征惯战,屡次摧折强敌。睢阳之战,敌人分筑九个城垒抗拒,陈庆之攻陷其中三个后,敌人终 于投降;荥阳之战,陈庆之生擒敌军主帅。 D.陈庆之善于抚慰,军士愿意效死。陈庆之性格戒慎小心,射箭不能穿过盔甲,骑的马也不敏捷,但陈庆 之善于抚慰将士,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死尽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从高祖东下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4 分) (2)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4 分) 14.荥阳一战,陈庆之是如何消除将土们的恐惧的?结果如何?(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送王简卿归天台① 刘过 枚数人才难倒指,有如公者又东归。 班行②失士国轻重,道路不言心是非。 载酒③青山随处饮,谈诗玉麈④为谁挥? 归期趁得东风早,莫放梅花一片飞。 [注]①王简卿:南宋诗人刘过的少年之交,此诗为王简卿罢官东归时,诗人为其送别而作。②班行:班列, 朝廷内文武官员上朝时的行列。③载酒:化用毕卓“酒船”的典故,语出《晋书•毕卓传》,“卓尝谓人曰: 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④玉麈:指 玉柄拂麈,又称麈尾,古代名士清谈时常执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倒指,指屈指点数,首联一针见血地抨击当朝者,也从侧面赞扬了王简卿是难得的人才。 B.颔联写朝廷不能任用人才,人们只能道路相见,以目示意,显得深刻而沉痛,尖锐而愤懑。 C.颈联陡转笔锋,化用典故,实写友人诗酒隐逸的生活,反映出友人清高雅洁的品格。 D.本诗名为送别,实则借送友人抒写自己对国势江河日下的愤懑,思想性、时代性强烈。 16.简要赏析尾联蕴含的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作者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两句是“ ▲ ,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美好的时光总是随随便便地度过的两句是“ ▲ , ▲ ”。 (3)苏轼《赤壁赋》中,引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两句诗,这两句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虽是八月下旬,还有金黄的麦子在阳光下翻涌,油菜花开得正艳。草原上,一群群牛羊自由地散落在 草地上,一派祥和富饶的北国风光。可以看见远一点的草原,却又将绿色的生机折叠起来,打成了一个个 草卷,和大兴安岭波浪起伏的地形相呼应。当地人对我们一行人介绍说,( ▲ ),等到白雪覆盖大地, 这些草卷便是牛羊过冬的饲料。 大自然的美,总会启发和造就具有艺术气质的人们。画家、雕刻家、摄影家如此,就连许多建筑大师, 也是自然的崇尚者。著名的美国草原式住宅设计者赖特设计草原式建筑被人们奉为经典并成为建筑样本。 无论哪一类艺术家,其作品创作都出于对生命的热爱。但凡我们去欣赏一种事物的时候,只要融入生命主 题,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出塔尔气镇往南一拐,一个意想不到的画面冲击了视野。只见层层白云簇拥着不见边际的森林;有的 树木隐藏在云雾中,有的站在白云上。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那些鲜草是用机器卷起的草卷,放在地里晒干 B.那些草卷是放在地里晒干的鲜草,用机器卷起 C.用机器卷起的鲜草放在地里晒干,成为那些草卷 D.那些草卷是用机器卷起的鲜草,放在地里晒干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B.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用柿子制作的油漆, ① ,所以确是相当环保。化工油漆中含有甲醛及其他许多对人体有害的成 分。因此日本研究人员还研究,在柿漆的基础上,加入胡麻油、桐油、米蜡等其他纯天然材料,形成别的 天然油漆产品。 原先的柿漆工艺,在传统中国适用范围广泛。例如在竹编工艺中也会用到,有的人家在女儿的嫁妆中, 常有针线匾、火熄、食品篮等几样竹制品。在清漆与树脂漆尚未流行、涂染料工艺也没有普及的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柿漆 ② 。 柿染作为古老的民间工艺,作用非常大。它常常用于编织渔网、染色纸张,并用其制作成蒲扇、衣服、 伞等各种适用于柿染的日常用品。只要使用了柿染工艺的物件,便可防水、防腐、防蛀,从而, ③ , 有的甚至长达几百年。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个字。 (6 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1929 年 5 月 4 日,笔名为“醉梦人”的读者向上海《生活》周刊投稿,展望“未来之中国”,提出“吾 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 吾国何时可产巨量之钢铁、枪炮、舰船,供给吾国之边防军?”等十问。 材料二: 1935 年在狱中饱经折磨的方志敏,于人生的最后时刻表达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朋友,我相信,到 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 代替了贫穷……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说:“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必将由我们 继续书写下去。” 如今,当年“醉梦人”的“十问”和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已悉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展现 在眼前。作为当代新青年,你对此肯定深有感触。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学校拟以“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为主题进行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体现自己的认识 与思考。 (2)请在“醉梦人”和方志敏等革命先辈中选一个作为叙说对象,写一篇文章参加某杂志社举办的“XXX, 我想对您说”专栏征文活动,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现代诗里的情绪有时是故意渲染、夸 大和铺张的”可知,情绪“有时”是这种故意的表现,并非全都是这样。 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山水、仕女等选材”偷换概念,应改为“画风”。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这些艺术家诗意作品的形式无 论怎样变化,但其“品格和内涵是基本相同的追求”。A 项是李可染对林风眠绘画成就的评价,并不涉及其 具体的品格和内涵的表述,故最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4.①纵向分析:第 3 段林风眠等人自身的纵向分析。小时候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刻,青年时又接受了西方 的现代艺术。第 5 段写他们的创新,带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色彩,也属于纵向分析。②横向对比:第 4 段 将林风眠等人和传统文人画家进行对比。传统文人画家以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来传达情绪表现品格,而他 们则认为必须改革中国的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强烈。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题干,文中论证林风眠等民国油画家对诗意美的 探索主要是在材料二的第 3-5 段,由“首先……其次……最后……”可判断分了三个层次,再根据“纵向 分析”“横向对比”进行筛选。从内容上可看,第 3 段主要就林风眠等人自身文化传统在不同年龄段进行了 纵向分析,第 4 段主要是写林风眠等人和传统文人画家的横向对比,第 5 段写他们的作品创新,带有较强 的民族自尊心色彩,属于纵向分析的内容。注意回答时先总括,再分析,这样显得答案更规范。[评分细则: 每点 2分,意思答对即可] 5.示例一:不同意。①它们看似没什么关联,实则是对诗意从不同的角度去关照,其本质是相同的。②材 料一认为诗意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无论是古代诗歌中的意境还是现代当代诗歌中的情感情绪等,都需要 借助一定的具体的“境”表达出来,诗只是一种表现形式。③材料二从艺术家的角度解读诗意,诗意的美 感需要借助意境来完成,离开了具体的艺术形式,也就无法产生诗意的美感,也让人无从体验这一美感, 艺术也是诗意的不同表现形式。 示例二:同意。①材料一中的诗意是就诗歌这种文体而言的,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或当代诗歌,都离 不开以某些技巧手段的建构,这样的建构于诗歌而言就是修辞。②材料二中的诗意是就艺术家这一群体而 言的,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和表现因表达内容和方式的多样而不同。③两则材料中的诗意的主体和客体均不 同,故实则是风马牛不相及。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的能力。本题体现了因文设题的考查特点,一方 面要求对材料信息内容加以整合,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理解加以判断和推理,有一定的灵活度。[评分细则: 每点 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A[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的能力。“这是由于金钢的军犬生涯太长的缘故”于文无据,从 文中可看出金钢训练有素,金钢在南沙不能坚持下来的原因是这里的环境太恶劣了。 7.C[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表现出的是担忧,是期待;并非绝对信 任。 8.①国旗和战士一样,虽然守礁时间短暂,但承受着极其恶劣的环境,消耗自己的生命。②国旗和战士一起 守礁,是战士英勇事迹的见证者,是对战士为国付出的褒奖。③国旗就是守礁战土精神的外在展示:不惧 风雨,绝对忠诚,钢铁般的意志。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重要物象作用的能力。小说重要物象作用答题思路:①环境(衬托环境,或者具有 象征意义) →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 →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等。[评分细则: 每点 2分,答对两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回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给分] 9.①立足于儿童成长:小说以海军战士钟金泽与军犬金钢为主人公,书写他们坚守南海岛礁、抛洒血汗收获 成长的动人故事,培育正气和理想,助孩子茁壮成长。②体现对儿童的教育:小说涉及海军生活、海洋气 候、动物等丰富知识,从而培养孩子们的海洋意识、环保意识和国防意识。③符合儿童阅读心理:小说情 节紧张有趣、人物鲜活立体,小说故事展开的背景也新奇陌生,又结合动物小说的内容要素,能够很好地 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要求从儿童成长、教育和接受角度 谈谈作品有哪些优秀之处,故只需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评分细则: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从其他 角度进行回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给分] 10.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 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11.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也称作‘黄昏’”解说错误,申时又称作哺时、日哺,“黄 昏”对应的是戌时,指十九时至二十一时。 12.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荥阳之战,陈庆之生擒敌军主帅”错误,应为 “考城之战”。 13.(1)陈庆之跟随高祖东下平定建邺,逐渐升任主书,他散家财招募士兵,常思发挥功能和作用。 (2)当敌骑未全到来时,须平定他的城垒,诸君不要狐疑,那样会自己贻误战机让人屠杀切成肉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有“从”,意为“跟从,跟随”;“稍”,意 为“逐渐”;“效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发挥功能和作用”。第(2)小题的关键点有“及”,意为“趁 着”;“无假狐疑”,意为“不要狐疑”;“屠脍”,表被动,意为“让人屠杀切成肉泥”。[评分细则:关键点 每点 1分,大意 1 分] 14.第一问:陈庆之解下马鞍喂饱战马,并向众人宣传解释。第二问:攻克了荥阳城,大破魏军。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先要找到问题的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探究,然后分 条作答。[评分细则: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两点得 3 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陈庆之,字子云,是义兴国山人。幼年就随从高祖。高祖喜好下棋,每次下棋都是通宵达旦不停止, 同辈都疲倦睡觉,只有陈庆之不睡觉,一听到呼唤就立即到达,很被亲信赏识。陈庆之跟随高祖东下平定 建邺,逐渐升任主书,他散家财招募士兵,常思发挥功能和作用。大通初年,北魏北海王元颢因本朝大乱, 主动摆脱困境来梁朝投降,请求梁朝立他为魏主。高祖接纳了他,任命陈庆之假节、飙勇将军,送元颢回 北方。元颢在涣水即魏帝号,授予陈庆之前军大都督职务,从经县出发,进取荥城,于是到了睢阳。北魏 将领丘大千有部众七万,分筑九个城垒相抗拒。陈庆之进攻他,自黎明至下午,攻陷了三个城垒,丘大千 于是投降。当时北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皇家卫军、有爵者的服役人共二万来救梁、宋两州,进驻考 城,城四面绕水,守备严固。陈庆之命浮水筑垒,攻陷其城,活捉元晖业,缴获输纳租赋的车辆有七千八 百辆。便直趋大梁,敌人望旗投降。北魏左仆射杨昱率领人马,占据荥阳抗拒元题。北魏士兵既精强,城 又险固,陈庆之攻城未能拔取。北魏将领元天穆的大军又将至,先派他的驃骑将军尔朱吐没儿带领五千胡 骑,援助杨昱;又派右仆射尔朱世隆率一万骑兵,据守虎牢。天穆、吐没儿前后继至,旗鼓相望。当时荥 阳没有拔取,士众都很恐惧,陈庆之便解下马鞍喂饱战马,向众人宣传解释说:“我认为与敌骑不可在平原 以力气相竞争,当敌骑未全到来时,须平定他的城垒,诸君不要狐疑,那样会自己贻误战机让人屠杀切成 肉泥。”就一鼓作气全都登城,于是攻克城垒。不久北魏军队在城外合拢,陈庆之率骑兵三千背城迎战,大 破魏军。从经县出发至洛阳共一百四十天,削平三十二个城垒,交战四十七次,所去的地方,谁也阻挡不 住。大同二年,北魏遗将侯景率众七万侵犯楚州,刺史桓和陷没,侯景于是进军淮上,送信给陈庆之让他 投降。皇帝派遣湘潭侯萧退、右卫夏侯夔等人赴援,军至黎浆,陈庆之已击破侯景。当时下着大雪,侯景 丢弃军用物资败走,陈庆之收取而归。五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追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 给一部鼓吹。谥号为武。陈庆之性格恭敬而戒慎小心,衣不穿丝绸,不喜好音乐,射箭不能穿过盔甲,骑 的马并不敏捷,然而善于抚慰军士.因此他们都能效死尽力。 15.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这两句化用典故,想象友人 东归故里后的生活及品格,故不是实写而是虚写。 16.①对友人归乡的劝慰之情。尾联上句写诗人让朋友趁早远离京城,早日享取归乡清隐的乐趣,这是对友 人罢官东归的劝慰。②对友人继续保持节操的勉励之情。尾联下句写诗人劝朋友不要放过欣赏早春第一片 梅花飞落的情韵,从而以梅花的高洁勉励友人罢归后要继续保持高尚的爱国节操。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对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 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 内容。[评分细则:每点 3 分,概括情感 1 分,解析 2 分;只概括不解析的每点最多得 1分;不概括但解析 正确且比较详细的可得满分] 17.(1)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2)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3)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内容分别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白居易《琵琶行》、 苏轼《赤壁赋》,都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背诵推荐篇目。[评分细则:每空 1 分,有漏 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 18.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前面“打成了一个个草卷”的语境,这里应是“草卷”作主 语,而不是“鲜草”作主语,排除 A.C 两项;再根据后面“等到白雪覆盖大地”对应的应是“草卷”,而不 是“用机器卷起”,排除 B 项。 19.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只见层层白云簇拥着不见边际的森林, 有的树木隐藏在云雾中,有的站在白云上”,这里是拟人,用“簇拥”“隐藏”“站”等赋予“白云”“树木” 以人的行为。A项,设问,先提出“丞相祠堂”在什么地方找寻,然后以“锦官城外”回答。B项,拟人, 本联赋予白鹤、粉蝶以人的行为和情感。这里用“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 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用“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断魂。C 项,对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 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D 项,借代,用“丝 竹”借代音乐。 20.美国著名的草原式住宅设计者赖特设计的草原式建筑被人们奉为经典并成为建筑样本。或改为:美国著 名的草原式住宅设计者赖特,他设计的草原式建筑被人们奉为经典并成为建筑样本。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处为语序不当,“著名的”应放在“美国”的 后面;还有一处是句式杂糅,“草原式住宅设计者赖特设计草原式建筑”和“草原式建筑被人们奉为经典并 成为建筑样本”前勾后连,在“设计”的后面加“的”。[评分细则:改对一点得 1 分,改对两点得 3 分, 意思答对即可] 21.①因来自天然②常作为涂染料③用得长久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本题题干已明确指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且有“逻 辑严密”和“不超过 8 个字”的限制。第①空由后面“所以确是相当环保”的信息,可知这里应填其环保 的原因,可填“因来自天然”之类的内容;第②空由前面“在清漆与树脂漆尚未流行、涂染料工艺也没有 普及的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的信息,可知这里要填柿漆的用途,如“常作为涂染料”之类的内容;第③ 空由后面“有的甚至长达几百年”的信息可知,这里要填的是物件使用时间长的情况,因此可填“用得长 久”之类的内容。[评分细则:每处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22.①第一段:柿子油漆对人体没有伤害。②第二段:柿漆工艺适用范围不可谓不广。③第三段:柿染工艺 作用不可谓不大。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的选用和概括段意的能力。本题题干已明确指出需概括各段主要意思,且有“分别用 一个否定句”和“不超过 15 个字”的限制。第一段可以找出关键信息“所以确是相当环保”和“化工油漆 中含有甲醛及其他许多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形成别的天然油漆产品”,本段侧重讲柿子油漆十分环保。因 此用否定表达,可得出段意为“柿子油漆对人体没有伤害”。第二段先找到关键信息“原先的柿漆工艺,在 传统中国适用范围广泛",然后再用否定句概括,可得出段意为“柿漆工艺适用范围不可谓不广”。第三段 先找到关键信息“柿染作为古老的民间工艺,作用非常大”和“只要使用了柿染工艺的物件,便可防水、 防腐、防蛀”,可知这里是讲柿染工艺作用很大,然后再用否定句概括,可得出段意为“柿染工艺作用不可 谓不大”。[评分细则:用否定句且意思概括正确一句得 1分,两句得 3分,三句得 5分] 23.[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1.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三则材料是关于“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 革命烈士生前的愿望”的话题。材料一是“醉梦人”展望“未来之中国”的“十问”;材料二是方志敏烈士 对中国未来的憧憬;材料三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内涵有三:一是烈士的理想已实现,二是事业正在发展, 三是我们继承先烈精神书写历史)。 写作任务有二:一是要求为参加学校演讲比赛写一篇演讲稿,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二是以当代新青年 的名义参加某杂志社举办的“XXX,我想对您说”专栏征文活动,汇报如今国家的变化,表达自己的认识与 思考。二者任选其一。 写作要求:主要从标题、立意角度、身份要求、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 2.写作任务分解: (1)写演讲稿的任务分解: 任务一:主题一演讲稿 注意:必须明确回答引导语中的问题,体现对“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的认识和思考。写作过程中要 有明确的观点。否则,内容不得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 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 对材料体现的“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等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考生可以结合材料, 扣住引导语中“当代新青年”和演讲稿这一情境来写作。 任务三:写作者身份、听者对象 写作者身份为演讲者。听者对象是参与演讲比赛的观众(学生)。 任务四:文体以“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基本构成:标题,开头(称呼),正文(着重 阐述“对‘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的思考与认识”),结尾。语言:体现演讲稿的写作特色,语言准确 自然流畅,富有说服力。 (2)以当代新青年的名义参加某杂志社举办的“XXX,我想对您说”专栏征文活动任务分解: 任务一:主题一“XXX,我想对您说”专栏征文 注意:必须明确回答引导语中的问题,体现对“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的思考与认识。要有明确的观 点。否则,内容不得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 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 对材料体现的“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等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考生可以结合材料, 扣住专栏征文活动的要求“XXX,我想对您说”这一情境来写作。 任务二:写作者身份、读者对象 写作者身份.读者对象均为当代青年学生。 任务四:文体一议论文 基本构成:标题,开头(称呼、问候语),正文(着重阐述“对‘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的思考与认识”), 结尾。 语言:体现议论文的写作特色,语言准确自然流畅,富有文采和说服力。 3.立意参考: ①从材料主题“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中国今日辉煌,慰藉先烈愿望”“今日 中国,烈士愿望”“祖国在我心中”“爱国主义高于一切”“奉献自我,成就祖国”“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等。②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继承先烈精神,实现中华复兴”“肩负祖国伟大复兴 的历史责任”“中国未来的历史由我们新青年书写”等。③从过去“十间”与“未来之问”的角度辩证分析, 可立意为“过去‘十问’带给我们的思考”“中国未来之问,我来回答”“从今日出发,展望未来中国”等。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