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ID:694950

大小:49.61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1-05-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语文考前 10 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繁盛 李娟 ①我常常想,一百多年前,最早决定定居此处的那个农人,一定再无 路可走了。他一路向北,在茫茫沙漠中没日没夜地跋涉。后来走上一处高 地,突然看到前方视野尽头陷落大地的绿色河谷,顿时倒落在地,痛哭出 声。 ②他随身带着种子,那是漫长的流浪中唯一不曾放弃的事物。他以羊 肠灌水,制成简陋的水平仪勘测地势,垦荒,开渠。在第一个春天的灌溉 期,他日夜守在渠边。每当水流不畅,就用铁锹把堵塞在水阀口的鱼群铲 开。 ③那时,鱼还不知河流已经被打开缺口,更不知何为农田。它们肥 大,笨拙,无忧无虑,争先恐后涌入水渠,然后纷纷搁浅在秧苗初生的土 地上。秧苗单薄,天地寂静。阳光下,枯萎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 地上唯一的繁盛。冬天,河面冰封。人们凿开冰窟,将长长的红绳垂放水 中。虽然无饵无钩,仍很快有鱼咬着绳子被拖出水面。它们愤怒却迷惑。 世界改变了。 ④春天,鱼群逆流产卵。鱼苗蓬勃,河流拐弯处的浅水里,如堆满了 珠宝,璀璨耀眼。若在此处取水,一桶水里有半桶都是细碎小鱼。人们大 量捕捞小鱼,晾干,喂养牲畜。牲畜吃得浑身鱼腥气。冬天,牲畜被宰杀 炖熟后,肉汤都是腥的。世界改变了。 ⑤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耕地不断扩张,沿着唯一的河流两岸上 下漫延。才开始它们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后来如吸吮鲜血般吸吮河 流。再后来,河流被截断,强行引往荒野深处。在那里,新开垦的土地一 望无垠。无论在种子播下之后,还是农作物丰收之时,那片土地看上去总 是空旷而荒凉。而失去水源的下游湖泊迅速萎缩,短短几年便由淡水湖变 成咸水湖。从此,再也没有鱼了。世界改变了。 ⑥又过去了很多很多年,我们一家才来到这里。我们面对的又是一片 逾万亩的新垦土地。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路也是新的,水渠也是新的, 仿佛一切刚刚开始。只有那条河旧了,老了,远在数公里之外。河床开 阔,水流窄浅。而鱼又回来了。它们彼此间一条远离一条,深深隐蔽在水 底阴影处。 ⑦和这块土地上的其他种植户一样,我们也在自己承包的地上种满了 向日葵。这块土地也许并不适合种植这种作物,它过于贫瘠。而向日葵油 性大,太损耗地力。但是,与其他寥寥几种能存活此处的作物相比,向日 葵的收益最大。 ⑧记得第一年,我们全家上阵。我们连夜处理种子。我妈和我叔叔两 人用铁锹不停翻动种子,使之均匀沾染红色的农药汁液。我在旁边帮忙打 着手电筒。手电筒的光芒静止不动,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 它们隔天就要被深埋大地。这是种子的红色军团,在地底庄严列队,横平 竖直。而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在地底深处遇到这些红色种子,它们 绕其左右,饥饿而畏惧。后来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 ⑨此时此刻,我妈和我叔叔的紧张与忧虑也渗入红色之中。同时渗入 的还有我的悲哀,我的疲惫。我一动不动举着手电。手电筒的光芒在无边 黑暗中撑开一道小小缝隙。荒野中远远近近的流浪之物都向这道光芒靠 拢。我手持手电一动也不敢动,仿佛眼下这团光芒,是世间最最脆弱的容 器。 ⑩第一年,我跟着去到地头,刚播完种子就离开了。那一年非常不 顺。主要是缺水。平时种植户之间都客客气气,还能做到互助互利。可一 到灌溉时节,一个个争水争得快要操起铁锹拼命。轮到我家用水时常常已 经到了半夜。我妈整夜不敢睡觉,不时出门查看,提防水被下游截走。尽 管如此,我家承包的两百亩地还是给旱死了几十亩。接下来又病虫害不 断。那片葵花地无一幸免。田间地头堆满花花绿绿的农药瓶。 ⑪ 冬天我才回家。我问我妈赔了多少钱。她说:“幸亏咱家穷,种的 少也赔的少。最后打下来的那点葵花好歹留够了种子,明年老子接着种! 老子就不信,哪能年年都这么倒霉?” ⑫ 整个冬天,小小的村庄洁白而寂静。我独自出门向北,朝河谷走 去。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我看到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我 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③④段中,对“人们凿开冰窟,将长长的红绳垂放水中”“人们 大量捕捞小鱼”等行为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生态的破坏。 B.承包土地的第一年,作者全家一起处理种子,作者描述其为“红色军 团”,凸显了作者对收获的期待和担忧。 C.平时互助互利的种植户因引水灌溉引发争斗,既表现了生存环境的残 酷,又批判了人们在利益面前的自私冷漠。 D.倒数第二段中,妈妈的话透露出她的庆幸和无奈,也透露出她的坚强, 她仍然对土地抱有希望,期待收获。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运用想象手法,刻画了一百多年前先人发现这片河谷并在此定居、 垦荒、开渠的情形,写出了先人的坚忍与辛劳。 B.文中多次出现“世界改变了”一句,这一反复手法强调了世界的改变, 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改变出现后的无奈。 C.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渲染了村庄 寂静的氛围,引发出作者的想象和思考。 D.本文语言简洁而优美,选取原生态的素材,用朴素的笔触描写了人们辛 苦耕耘的场景,旨在表达对父辈的赞扬。 (3).文章⑧⑨两段在语言表达上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标题“繁盛”的意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轻松 明晓东 “王县长,都准备好了,您看什么时间出发?”司机看着王小毛说。 王小毛抬头看了司机一眼,合上厚厚的文件夹说:“准备妥了就走 吧。” 王小毛起身看了看窗外,大院里静悄悄的,天边暮云四合,霞光照得 大地一片通红。这时,叮咚一声,短信来了:“到省城后打这个号码,这 是应急号,一般人不知道,事情办妥了得请兄弟吃饭哦。”后面是一串电 话号码。王小毛笑了笑,连忙回复:“必须的,你和老大都是贵人,此生 没齿难忘啊!” 发完短信,王小毛小心翼翼地拿起书柜里昨晚未来得及看完的书,拿 出里面夹着的一张银行卡装进口袋。放书的时候,一封信掉了出来。王小 毛俯身捡起,稚嫩的字迹映入眼帘,王小毛想起来了,这是一所偏僻的山 村小学的学生李晖寄来的。 信中说他爷爷因患脑梗瘫痪在床,母亲因为忍受不了贫穷而离家出 走,在外打工的父亲辞职回家照顾爷爷,却被查出肺癌晚期,现在家里只 有十一岁的小李晖照顾爷爷和父亲。王小毛想起来了,李晖家是自己包扶 的贫困户,上次李晖爷爷住院的时候自己因为要开会派秘书去看过,还给 了五千块钱。 王小毛再次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李晖的信,眼眶瞬间湿润了,一股愧 疚之情从心底升了起来。王小毛本打算去看看李晖,可是这段时间传出消 息,他将接替即将离任的书记的工作,很快上边就要派人来考察。在这个 节骨眼上,自然是马虎不得。打点完方方面面的关系,现在只剩“老大” 家里没去了。下午正在开会时,王小毛收到大学时上铺的兄弟、现任“老 大”的秘书方远的短信,说“老大”晚上在省城的家里秘密举行家宴为老 母亲祝寿,这个机会岂能错过?方远还告诉王小毛,知道消息的只有几个 人,其中就有王小毛的竞争对手张大兴。其中的利害关系自是不必明说。 王小毛早早结束了下午的会,准备妥当,打算趁着夜色赶往省城。 楼下,司机已经发动车子,正在等他。王小毛咬咬嘴唇,把那封信再 次夹进书里,拿起包迅速下楼。车子快速驶出政府大院,融入滚滚的车流 之中。拐过县医院门口的时候,王小毛看到那里围了一圈人,一个瘦弱的 小男孩跪在地上,手里举着一块硬纸板做成的牌子,旁边的凉席上摊着一 床破被子,一个男人正蜷缩在被子里昏睡。王小毛按下车窗,看见牌子上 写着:“捐款 10 元模仿动物爬行一次,捐 50 元钻裆一次,捐 20 万元为 父亲交住院费者,本人愿意今生做你的儿子,随你姓……” 是李晖! “又是骗钱的!”司机嘟哝了一句。 王小毛说:“停车!” 司机不解地看了王小毛一眼,停下了车子。 王小毛下了车,人群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句:“县长来了!”顿时,人 们齐刷刷地看向王小毛。 王小毛弯腰扶起李晖,接过李晖手里的牌子扔进旁边的垃圾桶。然后 对围观的人们说:“请大家放心,这个孩子交给我了。” 人们将信将疑,不愿离去。 “大家搭把手,把孩子的父亲抬到我车上,我送他去省城最好的医 院。”王小毛说。 人们一下子围了过来,七手八脚地和司机一起把李晖的父亲抬上车。 王小毛又给县医院院长打电话,安排了医护人员随行。 看着车子缓缓启动,人群才慢慢散去。 把李晖的父亲送进省人民医院后,王小毛拍拍李晖的头说:“别怕孩 子,有王伯伯在。” 李晖抬头看了王小毛一眼,眼泪顺着黝黑的脸颊滚了下来。王小毛掏 出口袋里的银行卡放在李晖手上,然后蹲下身子抱了抱李晖说:“伯伯会 帮你承担一切费用,不用你给我当儿子。不,你就是伯伯的儿子,不过你 不用随伯伯姓。”说完,王小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看看手机,已经是凌晨一点了。王小毛示意司机开车返回,司机看了 王小毛一眼说:“您的事情不办了?” 王小毛摇摇头,说:“先回吧。” 路上,王小毛翻看未读短信,全是方远发的。方远在短信里说:“兄 弟,咋还没到呢?我跟老大说了你要来,老大很开心,老大一直都很欣赏 你呢。”方远在最后一条短信说:“兄弟,张大兴和老大正聊得热火,如 果你有事给我说一声啊,我替你跟老大解释一下,这么好的机会,别让老 大失望。” 王小毛苦笑着摇摇头,给方远回了短信:“兄弟,十分抱歉,路上发 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没赶过来,让你操心了,原谅我。”然后,王 小毛一条一条地删除了短信,靠在座位上打起盹来。 这时,电话响了起来,接着一个声音传来:“明天考察组就来了,据 说考察对象是张大兴。”王小毛平静地说:“知道了,按正常程序接 待。” 这一晚,王小毛躺在床上,又看了一遍李晖写给他的信,心里是前所 未有的轻松。这一晚,失眠突然好了,他睡得十分踏实。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长王小毛对扶贫对象李晖家的扶助,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扶贫理 念,赞美了领导的责任意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B.小说交代县长王小毛准备去省城打点关系,最后因意外未能成行而错失 机会的经历,批判了当下社会的不良风气。 C.小说通过县长王小毛对自己包扶的贫困家庭的一再救助,体现了新时代 领导干部的人性美和党性美。 D.小说虽然没有点明,但李晖为了得到捐款,医治父亲,要“模仿动物爬 行”“钻裆”“做你的儿子,随你姓”,可以看出李晖在成长过程中已受 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明丽典雅,与人物身份相符。比如“伯伯会帮你承担一切费 用,不用你给我当儿子……不过你不用随伯伯姓”,突出了王小毛在脱贫 路上作为一县之长的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 B.本文开头写王小毛“拿出里面夹着的一张银行卡装进口袋”,为下文他 把李晖的父亲安排住进省城最好的医院,并承担一切费用埋下了伏笔。 C.本文以“信”为线索:“一封信”的线索讲述县长王小毛与李晖家的扶 贫故事,“短信”的线索交代县长王小毛有关“关系”的活动。双线交 织,意蕴深刻。 D.“然后,王小毛一条一条地删除了短信”这一描写,把王小毛作为党的 儿子的形象刻画得更加丰满而真实,让党性与人性的光辉更具现实意义。 (3).细节描写能够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感情,是最 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请从文中找到两处细节描写并加以分析。 (4).文章的最后一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 [匈牙利]米克沙特 关于阿尔弗勒德平原的“土财主”,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描述的。他们的 收入不算多,但他们拥有的财产倒不亚于摩洛哥王子呢。讲到巴基先生,故 事有一大堆呢!的确,事情真是稀奇古怪:这些身穿大棉袄,其貌不扬的人物, 遇到他们高兴的时候也会悠然自得地叼着烟斗,坐上四轮马车,,招摇过市呢! 不过,他们很少闹出这种排场。巴基先生总是坐普通的农民马车来佩 斯。在车上,他的午饭是面包夹腊肉,他兴致勃勃地用他那把弗赫堡小刀切 肉片;他要是想把味道调得好一些,就把腊肉放在火上烤,让猪油慢慢地滴在 面包片上面。这样可口的饭菜,连国王也没有吃过呢! 然而,有谁认为阿尔弗勒德的富农是吝啬鬼,他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 也是很会装阔气的,只不过表现不一样罢了。因为老爷死了,在地狱里也还 是老爷。在酒店里,碰巧他的兴头上来了,4 个吉卜赛人为他拉一段忧伤的小 提琴曲调时,他就吆喝着吩咐堂倌: “去给这些吉卜赛人抬 4 桶酒来。” 我们用什么东西侍候你呢?巴基先生!” “给我抬半桶黑咖啡来好了。” 遵照巴基先生吩咐,堂倌在露天用一口大锅煮咖啡。整个酒店的人都忙 碌地围着他转。他知道,人们正在干一件大蠢事。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 表现出他的豪爽。只要是巴基先生的吩咐,即便是一件蠢事,也大可不必去 计较。他之所以叫巴基先生,是因为他有大笔财产,至于他的话对与不对,都 是无所谓的。 这位阿尔弗勒德的农民头子对于能挤进本地上层人物的圈子,感到非常 得意。但是,要想得到更高的地位,就先要获取好的名声。 巴基先生经常交好运,原因是他常跟老爷式的人物打交道;他家里的佣 人可算得上高贵人物,他们谈吐文雅,又有匈牙利式的健全的头脑。——因 此,他的佣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 这件事情发生在巴勒时代①。当时,有位新州长到诺格拉蒂州上任,他决 定庆祝一番:举行一次午宴,宴请全州的达官要人。 从哪儿知道什么人是州里最尊贵的人物呢?再没有比查地产登记簿更清 楚的了。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科学著作”啊!谁要是从头到尾将它通读 一遍,那么,在他面前不会有什么事情是“模糊不清”的了。 州长秘书就是根据土地登记簿开列出应邀客人的名单。巴基先生当然 是在被邀请之列,几乎还是属于最前面的名次呢! 请帖发出去了。伟大的日子终于来临。州府大厦重新装饰过,焕然一新, 这项工程是在州长亲自指导下进行的啊!他准备把这次宴会办得豪华而又 丰富多彩,使它成为空前绝后的大事件。他吩咐仆役们,说:只有穿燕尾服的 客人,才允许进去参加这次在阿尔弗勒德地区举行的极为盛大的宴会。 呵!几乎所有的客人都穿着燕尾服来了。唯独巴基先生穿着农民的节日 服装;是的,为了准备参加这次宴会,这套服装经过了一番洗刷。他的裤兜里 特地放了一条粉红色的、有些油污的手帕,稍稍露在兜口外面,这够庄严的 啦! “你到这儿来干吗?你是谁?”等候在门口的管家对他大声地问道。 “我么?我就是巴基呀!”他说,英武地挺直胸脯,大衣前襟上有笔直的 3 排纯银纽扣。 “巴基!现在不许到州长那儿去。他正在里面宴请客人。” “我就是来参加午宴的呀!” 管家睁大了眼睛。 “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他说道。 巴基先生从口袋里拿出请帖,管家把眼睛瞪得大大地、惊讶地注视着; 但是,他还是这样说: “这不顶事。只让穿燕尾服的人进去。这是命令。这里是沙龙,只有穿 礼服的人才配进去。” 巴基先生生气地转身走了。他观察了管家的神色,立刻赶到一家裁缝铺 去,人们按照规格给他穿上燕尾服。现在,在圣悌斯地方的人们,还常常谈起 巴基先生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燕尾服时可笑的模样哪! 巴基先生在宴会上故意找茬,出气。当客人围着大桌子坐好,仆役们首先 端上汤时,巴基先生皱着眉头,呆板地瞧着那只盛汤的大盆,故意把匙子弄得 叮当响以引起大家的注意,然后低下头,撩起他那套新买的燕尾服的右襟,漫 到菜汤里去。 “你干吗?巴基先生!我的上帝,你到底要干吗?!”周围的客人目瞪口呆, 过了好一会儿才诘问他,他们还以为他疯了呢! “哦!我请我的燕尾服喝汤哪!”巴基先生谦逊、安详地说,“因为我发 现,不是请我,是请它来参加宴会的。” 州长马上理解这件事情的原委。从此以后,他也很乐意招待身穿农民棉 大褂的巴基先生了。 [注]①匈牙利 1848 年革命失败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实行残酷的黑暗统 治,当时负责具体执行反动政策的是内政部长巴勒·山陀尔。因此,人们惯 称 1849-1867 年为巴勒时代。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人巴基先生不是一个特别讲究排场的人,他在马车上吃着简单的食物, 但却兴致勃勃。 B.小说写不管巴基先生的话对不对,众人都照办,反映出当时的人对金钱的 崇拜和屈从。 C.除了巴基先生,几乎所有的客人都穿着燕尾服,这是因为巴基先生觉得穿 燕尾服可笑。 D.结尾写州长知道原委后,很乐意招待没有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可见巴基 先生的影响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叙述巴基先生在酒店里"吆喝着吩咐"堂倌给为他拉小提琴曲的吉 普赛人抬上 4 桶酒,意在表现他为人豪爽、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 B."因此,他的佣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这一句看似闲笔, 实则是作者的用心之笔,与下文州府管家阻挠巴基人场形成鲜明对比。 C.小说以"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为题,起到突出主要人物、点明叙事线索、 揭示形象性格、暗示主题意蕴的作用;"燕尾服"成为阶级身份的象征。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详写巴基先生应新州长之邀参加午宴的始末,由 此可以窥见十九世纪中叶匈牙利社会的趋炎附势、邀荣固宠、追名逐利之 风。 (3).管家与巴基先生的对话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从故事 情节、人物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4).米克沙特的小说具有寓褒贬于幽默诙谐之中的风格。请结合作品具 体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 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 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窗外的田垄上,娃们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了。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 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 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 接近尾声。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 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 的任何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 3C 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 12 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 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蛙赶紧把盆接到他嘴 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 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 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道道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 3 号行星。 3 号行星检测,检测 30 个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 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1 号随机点检测。”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 3C 级文明测试。” 1 号测试未通过,2 号测试未通过……10 号测试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11 号测试题未通过! 12 号测试题未通过! “3C 文明测试试题 13 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 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 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 文明测试试题 13 号通过!3C 文明测试试题 14 号……” “3C 文明测试试题 14 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 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 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 文明测试试题 14 号通过!3C 文明测试试题 15 号:对于一个物 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 量成反比!” “3C 文明测试试题 15 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 500921473 的 3 号行星上存在 3C 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在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 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 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 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 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 3C 级,是 5B 级!!”参议员惊呼起 来。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 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 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 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大?” “每秒 1 至 10 比特。” “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 相互间用声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 1 至 10 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 种,能创造出 5B 级文明?!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 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 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 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 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让我们大概了解了李老师的基本情况,包 括身体情况、工作情况、经济状况和他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B.本文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是老师上课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另一条是碳基 联邦舰队在建立隔离带时找寻并保留 3C 文明。双线互为呼应,并行不 乱。 C.天上地下截然不同的场景转换和故事内容,给小说带来了奇幻的色彩, 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科幻小说独有的体验。 D.文中李老师这个乡村教师卑微不幸,作为一个悲情角色,他恰如其分地表 现了小说的悲剧主题,引发了我们对其深深的同情。 (2).文中画线句子“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 上”有何作用? (3).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本文蕴含了哪些 人文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晩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 荷叶。但月光很妤,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 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 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 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 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 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 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 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 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 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 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 亮着,倒映在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 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 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 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 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 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 “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 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 禁拾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竞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 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 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 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 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 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 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 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 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 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 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 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 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 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 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 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 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 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 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 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 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 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 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 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 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 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那 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 药。 ⑪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 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 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 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 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想象中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 空灵洒脱。 C.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 一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 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的 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2).第②段中“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滑”能不能改为“掠”?为什么? (3).作者在第⑩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 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村庄的脊梁 李光彪 依我看,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有自己的脊粱。 我从小出生在云南楚雄千里彝山的脊背上,村庄的脊梁如母亲温暖的背, 用彝家刺绣的花裹被背着我长大。 故乡的村庄以一条三四百米长、近千级的石梯为轴,如一只巨人的手,把 古老的村庄举在半山腰。凸凹不平的石阶如祖先的脊梁,背负着山村厚重 的历史,岁月的沧桑。 村庄躺在山坡上,说大不算大,说小也不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至今,也只 有稀稀疏疏五十多户人家。分布在石梯左右的房屋和院落,就像村庄发达 的肌肉。从早到晚,春夏秋冬,石梯静静地承载着村庄的早晨与黄昏,承载着 村庄的快乐与忧伤。 在我枯萎的记忆里,那架从村脚延伸向村头的石梯,是村庄的主轴,是村 里人茶余饭后的乡村文化演展舞台。每天晚饭后,村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 都会不约而同陆陆续续来到石梯上,找块合适的石板坐下,三五成群凑在一 起,吹牛聊天,谈古论今。天南海北,家长里短,家事村事,好事坏事,真真假假, 虚虚实实,很多花边新闻,都会在石梯上联播,在石梯上群发。谁买了一套新 衣服、一双新胶鞋,谁家娶了新媳妇,谁家添人增口,都会在石梯上一一登台 亮相。人闲手不闲的村里人,有缝针线纳鞋帮的;有吸水烟筒抽烟、砸烟锅 吃草烟的;有吹竹箫、弹三弦、唱调子对山歌的。不论是谁,不分才艺高低, 那些无师自通的民歌手,都会在石梯上层出不穷,比拼展演。父亲是个二胡 手,经常在石梯上边拉二胡边唱放羊调、爬山调、过门调....悠扬的二胡声 响彻石梯,萦绕在山村的上空。 石梯是验证乡村人品德的试金石。谁家丢了一只鸡,几个鸡蛋,瓜菜水果 被人偷摘了,就会有人在石梯上拉开嗓门,高音喇叭似的指桑骂槐,骂那些手 脚不干净的人。这一招还真管用,骂过之后,知情的人就会悄悄提供线索,做 了亏心事的人,也会逐渐猛然醒悟,转过弯悄悄物归原主,慢慢变得干净起来, 和和睦睦相处。也有些人家,有时会端着腌菜、葵花瓜子等零食,一一散发 给来石梯上玩耍凑热闹的人吃。见者有份,哪怕是一块粑粑,一根甘蔗,只要 能进嘴的东西,寄生在石梯上的人,都可以尝到人情味。 石梯是村庄的主动脉。 从早到晚都有人从它的脊梁上走过,听到脚步 声、咳嗽声、说话声,远远的石梯也就能猜出是谁来了。出工收工、上山 砍柴、下田干活,牛羊出圈 、放牧归村,谁早谁迟,谁勤劳、谁懒惰,一切的 一切,夜以继日守候着村庄的石梯,都历历在目,铭记在心。 石梯从不嫌贫爱富。在石梯的眼里,没有贫富之分,不管你是穿皮鞋、布 鞋、胶鞋、凉鞋,还是赤脚从石梯上走过,石梯总是那样默默无语。来的都 是客,不管是谁,你看上石梯的哪一块石头,屁股一坐,就是最好的板凳。石梯 从不喜新厌旧,不管你离家多少年,不管你多长时间没来,天长日久迎接着一 茬茬降临人间的孩子,娶进门的媳妇,送走一茬茬命归黄泉的老人。岁月沉 浮,一代又一代,村庄的人去的去,来的来,石梯总是依旧躺在那里,毫无怨言 地在风雨中、在朝朝暮暮中静静地等着你。 村庄在老去,我也在长大。如今的村庄,很多人家都建盖了单家独院的新 房子,那一条条如石梯血管和肠道的村间道路,也不断变宽,打成了光滑的水 泥地板,连接到各家各户。村中那架曾经热闹非凡的石梯,也逐渐门可罗 雀。偶尔有人走过,几声稀疏的脚步,几乎再也看不见昔日全村人坐在石梯 上聊天吹牛,谈笑风生的情景。我一屁股坐在当年那块下棋的石板上,牛角 棋、豆腐棋盘的线纹还清晰可见。我等了很久,想等一个村里人下棋,一直 没有人来,只有一条狗伸长脖子向我汪汪狂吠。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有自己的脊梁"开头,既高度凝练地慨括 了作品的主旨,奠定了沉郁的基调,又自然引出下文对作者故乡的深情追 忆。 B.文章第五自然段写到村里人在石梯上吹牛聊天,谈古论今、纳鞋抽烟、 吹拉弹唱等生活情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富足和民风的淳朴。 C.做了亏心事的人,面对石阶会猛然醒悟;家有零食的人,会在石梯上散发 给玩耍的人吃。乡下人人性的丑陋与崇高由此彰显无遗。 D.本文以石梯为线索,融记叙、 描写、抒情于一体,描写故乡事,抒发故乡 情,语言朴实而贴切,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2).“村庄的脊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村庄的脊梁? (3).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请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参考答案 1.答案:(1).C;(2).D; (3).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如“这是种子的红 色军团,在地底庄严列队,横平竖直”。②运用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如 对“手电筒的光芒”的描写。③想象丰富,使人如临其境,如“种子的红 色军团”“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④语言有张力,富有韵味,如 “使之均匀沾染红色的农药汁液”“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笼罩 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 (4).①文中既指河流中鱼类的繁盛,也指定居此地的人的繁盛。②人们 为了庄稼的繁盛去开垦土地并苦心播种、灌溉,却换来干旱、病虫害及歉 收。③蕴含着作者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忧虑。 解析:(1).C 项,“又批判了人们在利益面前的自私冷漠”错,“平时 互助互利”说明并不冷漠。“引水灌溉引发争斗”主要反映的是生存环境 的残酷。 (2).D 项,“旨在表达对父辈的赞扬”错,本文主要表达的是对生存环 境恶化的担忧和对人类生存的忧虑。 (3).分析语言表达特色,一般可从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赏析。第 ⑧段中的“这是种子的红色军团,在地底庄严列队,横平竖直”,运用了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种子带着全家人的希望;第⑧段中 的“手电筒的光芒静止不动,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和第⑨ 段中的“手电筒的光芒在无边黑暗中撑开一道小小缝隙”属细节描写,描 写了黑夜中的手电筒的光芒;第⑧段中的“这是种子的红色军团……在地 底深处遇到这些红色种子,它们绕其左右,饥饿而畏惧”,是对地底情况 的想象;第⑧段中的“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和第⑨段中的“我妈 和我叔叔的紧张与忧虑也渗入红色之中。同时渗入的还有我的悲哀,我的 疲惫”等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语言富有张力和韵味。 (4).分析标题“繁盛”的意蕴,要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联系文章主旨进 行思考。由第③段中的“阳光下,枯萎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 唯一的繁盛”和第⑤段中的“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可知,“繁盛” 既指河流中鱼类的繁盛,也指定居此地的人的繁盛;文章主要讲的是人们 为了生存而开垦土地并苦心播种、灌溉,因此,“繁盛”是人们对庄稼的 期望,对生的期望;由文章最后写到病虫害、旱灾等致使庄稼收成不好, 最后一段“我看到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我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 又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可知,“繁盛”的愿望没有实现,表达了 作者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忧虑。 2.答案:(1).D;(2).A; (3).文中对于王小毛两次摇头的描写:第一次“摇摇头”回应司机的询 问,交代了王小毛的最终选择;第二次“苦笑着摇摇头”给方远回复,为 后面王小毛得知张大兴成为考察对象的消息时所表现的平静态度做了铺 垫。这两处细节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王小毛以人民急难为上、淡然面对个人 得失的正面形象。 (4).不能删去。①在结构上,最后一段与题目相呼应,以此收束全文使 情节完整,突出了县长王小毛作为领导干部对人民负责、以人为本的品 性。②在内容上,最后一段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但不失深刻,引人深 思。③在主旨表达上,结尾段对作为县令的王小毛通过“为国为民”达到 “轻松”状态的刻画,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1).“模仿动物爬行”“钻裆”“做你的儿子,随你姓”是十一 岁的李晖不得已的选择,“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无中生有。 (2).“小说语言明丽典雅”说法错误。本文无论是叙述性语言,还是人 物对话,都是自然平实的。 (3).细节描写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 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本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尤其是在塑造王小毛这一人物形象时,更是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刻画 其内心,如在处理好李晖父亲住院事宜之后的两次摇头,回应司机询问的 摇头体现了他的选择,回复方远前的摇头为后文他得知张大兴成为考察对 象时的平静做了铺垫。这两处细节描写塑造了王小毛以人民急难为上、淡 然面对个人得失的正面形象。作答时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4).作答本题,首先应明确态度,然后再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通读全文可知,文章最后一段不应删去。首先,文章最后一段照应了题 目,它的存在使文章情节更完整,更能突出王小毛的人物形象;其次,最 后一段言有尽而意无穷,王小毛虽然失去了升职的机会,却得到了内心的 满足,更能引人深思。最后,能够深化主旨,王小毛原计划是去省城打通 关系谋求升职的,最终却改为送李晖父亲住院,最后一段关于他心态的描 写更能体现领导干部以民为本才能真正“轻松”的主题。 3.答案:(1).C; (2).A; (3).①(从情节组织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 发展。巴基先生的自以为是,管家的照章办事、坚守原则,将小说情节逐步 推向高潮,为引出下文巴基先生换穿燕尾服和请燕尾服喝汤的情节做了充 分的铺垫。②(从人物塑造看)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巴基先生与管家 对话时的言辞与神态等细节描写,可以进一步看出他的固执自傲、自以为 是的个性特点。 (4).①于细节特写中见幽默诙谐。文中写巴基先生稍稍露在兜口外的 “有些油污”的粉红手帕的装饰细节的勾勒,以及在筵席上故意做出滑稽 动作而引人注口的行为,这些都为作品增添了耐人玩味的谐趣。②以叙述 者议论介人见幽默诙谐。文中对州长选定州里最尊贵人物的依据标准做了 简洁的议论,充满调侃、嘲讽的意味;还有对阿尔弗勒德平原“土财主”财 产数量与行事做派的点评,满含揶揄之意。③在遣词造句中见幽默诙谐。 文中运用令张手法、大词小用等修辞技巧,彰显幽默诙谐之意。如“这样 可口的饭菜,连国王也没有吃过呢”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科学著作'啊”使 它成为空前绝后的大事件”等等,都极尽冷嘲热讽之意。 解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这是因为巴基先生 觉得穿燕尾服可笑”依据不足,原文后面写巴基先生穿着燕尾服可笑的模 样,这是后话,与前文巴基先生不穿燕尾服缺乏必然的关联。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意在表现他为人豪 爽、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这分析不正确。从原文语境看,巴基先生在酒 店里的这番行为,只是为了“装阔气”,炫耀其富农的身份,博取所谓“出 手阔绰、慷慨大方”的好名声。 (3).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结构与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要求 分析文中管家与巴基先生的对话的作用。解答这一问题,应从情节结构安 排与人物形象刻画两个角度来分析。管家与巴基先生的对话属于小说情节 的发展部分,这一部分属于延迟叙事,即通过巴基先生执意不穿燕尾服去赴 宴,与管家照章办事、毫无通融余地的刻板,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了铺垫, 于是才有了巴基先生临时改穿燕尾服,以及请燕尾服喝汤的戏谑场景的出 现。同时,管家在作品中是个陪衬人物,他的行为是新任州长杈力意志的体 现,管家越是正经、严格,越可见出他的势利眼,越反衬出巴基先生这位新 兴富农的另类个性,从两人对话这一场景中巴基先生的言辞及其服饰、神 情细节的简洁勾勒,可见其人之固执自傲、自以为是的个性。 (4).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风格的欣赏与探究能力。题干明示米克沙特小 说“寓褒贬于幽獸诙谐之中”的风格,要求考生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解答 此题,须具体阐释米氏小说幽默风格形成的艺术手段,即经由哪些艺术表现 手法的路径建构这种幽默风格,须立足文本列举相关语例加以具体解说。 通过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其幽默诙谐凤格主要借助如下艺术表现手法:一 是在小说人物形象的细节特写中呈现幽默诙谐的色调。这可以从巴基先生 的言行举止、神态服饰等带有明显调侃意味的描写中看出。二是叙述者声 音(叙述者对小说中人事的议论)介人,彰显了幽默诙谐的色彩。文中对阿 尔弗勒德平原“土财主”阶层特点的简介,还有新任州长拟办盛大午宴与 筛选、邀请来宾的依据等事件的议论,这些叙述者议论的介亼都具有幽默 调侃的味道三是小说叙述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具有夸张意味,大词小用、 多用感叹句式等,从而突出其讽刺、戏谑之意。 4.答案:(1).D; (2).①构思巧妙:画线句子是两条线索的交汇点,串接起了两个不同时 空的故事,即一方面,银河系碳基联邦舰队在建立隔离带的过程中探触 3C 级以上文明的恒星,小山村碰巧成为探测点;另一方面,在黄土高原 上的这个偏僻山村有师生间知识文明的传承。②制造悬念,让读者对情节 发展和人物命运更加关注。③突出主题:为山村小学的师生成为拯救地球 的英雄埋下伏笔,表现了悲情的英雄主义主题。 (3).①坚守使命:柔弱者在困境中用知识、良知、师德等坚守传承文明 的使命。②尊重文明:碳基联邦舰队在探测到 3C 级以上文明行星上的生 命迹象后让炸弹转向,以保护有 3C 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碳基联邦舰队 惊叹于地球的 5B 级文明及师生生命体之间知识的传承。③敬仰崇高:崇 尚教师的奉献坚守,乡村教师用微小的生命个体,用原始的方式艰辛地推 动地球人类文明进步,歌颂渺小的生命个体凭借崇高的精神传承至高的文 明。 解析:(1).对小说主题理解错误。小说歌颂的是教师的伟大以及教师对 人类知识传承的重要作用。 5.答案:(1).C; (2).①不能。 ②因为“滑”字有“柔和”“灵巧”的特点,一方面写出了由于水草的漂动,在路灯 的映照下,“我”的身影更显轻捷之状,另一方面暗含了“我”对朱自清先生深 切的怀念之情。 ③而“掠”有“轻轻擦过”“拂过”之意,有“快速擦过然后又离开”的效果(如“燕 子掠过水面”),这与“身影”投射到“水草”上不符。所以还是用“滑”比较好。 (3).①自觉地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坚守节操,洁身自好。 ②因为过去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现在的人仍然需要面对并且回答这一问 题。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