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ID:694951

大小:65.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5-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度崇左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缘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礼”。中华文明实际 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而凝聚这一丛体的正是“礼”。 “礼”推动中国最终成为文明之邦。云南元谋县、陕西蓝田县等地的猿人化石可证明从那时起有了中 华民族的先祖。文明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 7000 多处文化遗址,表明当时已经 出现了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华文明诞生了。从物质层面表现而言,一是建立在 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出现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的城市;四是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心性城市出现大型建筑。从精神层面表现而言,“礼”贯穿始终。 有学者认为,从红山时代的大巫师到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际上都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 大巫。伴随着神权走向王权,巫的祭祀演变为王的仪礼,祭祀礼仪演化出政治典章,原始歌舞演化出文学 艺术。中华文明由此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传承至今,并不断祛魅,走向 实用理性,成就今天的礼仪之邦。 中华文明在早期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于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文化区、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文化区 和燕辽文化区等的接触中,“礼”被延伸,从部落到国家,从家族到民族,因而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 因。基因生成后,中华文明至少经历了三次基因大调节,有效发挥了阻遏作用、激活作用。第一次是秦灭 六国之后,由百家争鸣走向文化大一统,自汉武帝起,奠定了实用主义倾向的儒家思想统治模式。第二次 是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家、道家融合,至隋唐,儒释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第 三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形成了方克立总结的“马魂、中体、 西用”的综合创新。 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 兼收并蓄。的确如此,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较为广阔的根基,先祖在这里狩猎、放牧, 原始农耕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 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 大的辐射性影响;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礼”的基因,一脉相承,延绵不辍。 (摘编自张恒军《“礼”:中华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展开的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礼”就此孕育而生。 B. 中华文明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制度等传承至今,助推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C. 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也必将会延续“礼”的基因而传承下去。 D. 中华文明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等的交汇融通中,逐渐铸就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指出中华文明是基于两个层面的表现而诞生的,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 B. 文章对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追根溯源,清晰阐述了“礼”是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 C. 文章以中华文明经历的三次基因调节为前提,论证了“礼”的阻遏与激活作用。 D. 文章分析论证了“礼”的产生和衍化的过程,是按从历史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中华文明核心精神之一的“礼”的认知,有助于促进当今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 B. 随着由神权向王权转轨,“礼”也在不断衍化,并致力于中华文明的建构。 C. 虽然中国共产党主导了中华文明的综合创新,但“礼”的基因减缓了文明的进程。 D. 中华文明在与多元文化的交锋中练就了兼容并包的本领,才不致于被外来文明吞没。 【答案】1. C 2. A 3.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 年,是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30 周年。30 年来,在联合国危险动荡的维和任务区,中国 维和军人履行使命,守护和平。截至目前,中国军队已累计参加 25 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 4 万多人次。电影《蓝色防线》首次以战地纪实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这群为国出征的中国军人在南苏丹执行 维和任务的日常战斗生活,从军人视角出发,用镜头捕捉其直面残酷战场、历经战火淬炼的英雄之魂,直 击人心,令人震撼。 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南苏丹深受战乱困扰,电影海报上战机盘旋、战车交锋的场面在现实中时 常上演。预告片中,难民遭受屠杀和妇女儿童流离失所的画面,也诉说着不断的种族冲突带来的人道主义 灾难。而维和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在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之下,制止冲突、恢复和平,并帮助 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平民百姓。在电影《蓝色防线》中,观众可以全方位近景式地了解我国第二批赴南苏 丹维和步兵营官兵们执行维和任务的具体行动。 (乌铭琪《中国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电影9 月 18 日燃情上映》,中国军网) 材料二: 电影《蓝色防线》为中国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全体官兵亲历记录,横跨中国和非洲大陆,首次 以战地纪实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这群为国出征的中国军人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日常战斗生活,用镜头 捕捉其直面残酷战场、历经战火淬炼的英雄之魂。 “我们的故事主角是抗美援朝的英雄部队一‘杨根思部队’,我们想以影像纪实的方式讲好这个故事, 让更多人知道不仅仅在 70 年前有先辈军人为我们流血牺牲,在和平年代,中国军人也在海外为我们建立了 一道蓝色防线,这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在首映式现场,《蓝色防线》出品人温文川对本报记者说,“70 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和平而斗争。现在,中国军人出 国保护其他国家的平民,依然是维护世界和平。在我看来,英雄的中国军人一直在为保卫祖国安全、维护 世界和平这项崇高的使命而战,而我能做的就是用影像的方式讲好他们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并记住他 们。” 电影中的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官兵,主体是从“杨根思部队”抽调的,“杨根思部队”的前身 是在抗美援朝时期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部队“杨根思连”。1950 年 10 月,该连入朝参战,在二次战役分 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的战斗中,时任连长杨根思奉命带 1 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 1071 高地东南小高岭,负 贵切断美军南逃之路。在杨根思的指挥下,全排顽强抗击,接连击退美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 8 次集团 冲锋。最后,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另外两名伤员,子弹也打光了。这时,又有 40 多个美陆战一师的士兵 围攻上来。杨根思命令伤员带着重机枪撒下阵地,自已从容地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扑 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敌人同归于尽。战后,志愿军总部授予杨根思“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并命名连队 为“杨根思连”。 (摘编自杨俊峰《用影像讲述维和故事》,2020 年 11 月 19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蓝色防线》从军人视角出发,用镜头捕捉其直面残酷战场、历经战火淬炼的英雄之魂,直击人心, 无虚构、无特效、客观真实地展现海外维和战地的枪林弹雨,战争的真实残酷令人不寒而栗,而中国军人 同生共死的真挚兄弟情,以及为国出征的热血豪迈,更是让众多网友忍不住热泪盈眶。 观影结束后,许多观众纷纷打出 10 星好评:“战友牺牲时,心中的愤恨和无奈,都让人揪心”,“发 生在和平年代的真人真事,有笑有泪,有揪心有感动”,“没有对比就不知道和平有多么的珍贵,看哭了 好几次,生命的意义、和平的珍贵,值得我们珍惜”。 有记者表示:“战地纪实电影很稀缺,因为这都是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它带来的震撼性远远超 过普通的战争故事片,这种真实性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军人们的牺牲奉献,也让 我们更加珍视和平。”大家看到维和部队方队成员们头戴蓝色贝雷帽、身着战斗迷彩服,在 70 周年国庆阅 兵式上英姿飒爽阔步前行的身影,又热血沸腾,赞叹“中国军人好样的!”。 (摘编自《电影(蓝色防线)全国点映获行业内外一致好评》,新浪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30 年来,中国军队已累计参加 25 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 4 万多人次,《蓝色防线》取材 于其中的一项,即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 B. 《蓝色防线》电影海报上战机盘旋、战车交锋,预告片中难民遭受屠杀和妇女儿童流离失所等场面,都 不只是艺术家们虚构,还有真实场景记录。 C. “杨根思连”在抗美援朝血与火中孕育诞生,杨根思奉命执行一项艰巨任务,他带领全排接连击退敌八 次集团冲锋,最后孤身与围攻之敌同归于尽。 D. 杨根思牺牲后,志愿军总部授予他“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命名连队为“杨根思连”,该连就是《蓝色 防线》所讲故事的主角“杨根思部队”的前身。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将《蓝色防线》放在几十年来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大背景下,从而巧妙地赋予了《蓝 色防线》以典型性。 B. 材料二侧重讲《蓝色防线》所讲故事的主角及其背景,能从历史的深度揭示中国军队精神之高贵,让读 者对电影感触更深。 C. 材料三侧重讲观众观影后的感受,照应材料二,说明“用影像的方式讲好他们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并 记住他们”目标达成。 D. 三则材料虽然都是围绕《蓝色防线》来展开,但侧重事实和所选角度同中有异,整个文本令人有“横看 成岭侧成峰”之感。 6. 《蓝色防线》赢得高度认可和普遍赞誉,原因主要有哪些?请根据上述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D 6. (1)战地纪实特点,从军人视角出发,用镜头捕捉其直面残酷战场、历经战火淬炼后的英雄之魂,直击 人心,令人震撼;(2)选材典型厚重,它的主角是杨根思部队,是在新苏丹这个特殊的国度执行极其艰巨 的维和任务,素材有典型性和历史的厚重感;(3)主旨凝练震撼人心,既凸显维和部队执行维和任务的巨 大价值和深远意义,也热情讴歌中国军人同生共死的真挚兄弟情、为国出征的热血豪迈和传承革命英雄主 义精神的自觉与担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老橡树的歌 (韩)赵南柱 时间应该足够通过人行道,可是出租车就开始减速,没等红灯亮起,就停在了等待线前。 “想听首歌吗?” 突然,年纪大概有 60 多岁的出租车司机拿起放在副驾驶位置的木吉他,开始演奏。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 一首常听的歌。《老橡树上的黄丝带》,这是结束监狱生活回家的男人送给妻子的歌。他对妻子说,如 果你还在等我回家,那么请在村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条黄丝带。我记得很久以前在杂志上读过。绿灯亮起, 司机赶忙把吉他放回副驾驶位置,重新握起方向盘。 “做歌手是我的梦想,以前还谱过曲,现在彻底放弃了。” “原来是这样啊。” 我喝醉了,只是礼节性地回答。 司机并不介意,继续说道:“我想唱歌,也有想见的人。如果您不喜欢听,请告诉我。” 我偶尔会以大学生记者的身份在新闻网站上传文章,突然觉得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可以成为新闻主人 公。在交叉路口,在人行道旁,我又听了几段,到达家门口的时候,我正式做了自我介绍,并且说我还想 和他多聊会儿。司机有些尴尬,我决定不关里程表,问他想见的人是谁。 “我那时很不像话,说要做音乐,一分钱也不给家里,还指手画脚……” 很长时间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加入组合,前往音乐咖啡厅和活动现场唱歌,可是连零花钱都赚 不够。也曾带着试音带找过多家唱片公司,最终也没有得到机会。他对通过媒人介绍认识的妻子没有丝毫 感情。双胞胎女儿出生的瞬间,他还在和一起做音乐的人通宵喝酒,抱怨这个世界让他怀才不遇。即使如 此,妻子也没有埋怨过他,而是独立抚养着两个女儿。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妻子当时是怎样维持生计的。 除了这些,他还出过轨。任何情况下都没发过牢骚的妻子,唯独这件事不肯放过他。闻味道,翻口袋, 不让他换电话。他外出的时候,妻子悄悄尾随,带着两个女儿去音乐咖啡厅,从早到晚监视他。有一天, 妻子和两个女儿突然失踪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没和亲戚朋友联系。这已经是 20 多年前的事了。 “现在我知道她们在哪儿。女儿们还是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也帮不上忙,怎么好意思主动联 系她们呢?我盼着她们偶然坐上我的车,我曾经在孩子们的学校附近转来转去,一次也没遇到,可能她们 不坐出租车。我应该去开公交车……” 他搔着后脑勺,难为情地笑了。车费持续上涨,我说我想把歌听完。他又拿起吉他。 我觉得他可能会不喜欢露出自己的脸,就主动要拍摄他弹奏的手和轮廓。 “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 唱到“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的时候,他的眼角含着泪水。我也有点儿感动。付他的车费比 平时高出 3 万韩元。 报道反响不错,还上了门户网站的主页。大部分评论都说自已重新思考了家庭的意义,或者希望得到 妻子的谅解,希望妻子幸福。几家电视台想要采访出租车司机,可我并不知道司机的联系方式。故事似乎 就在余韵中结束了。 傍晚时分,有人留言说见过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前面的头发已经花白的出租车司机,副驾驶位置 上放着木吉他,每次等信号灯时都会弹唱经典老歌。不过每段留言提到的故事都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 母反对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为了寻找贫穷而从小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 样,为了把歌听完而多付车费,有的只是想帮助他而随手给他些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 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最后我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来的报道。 我感到气愤而羞耻!我给留言的网友发邮件,向私人出租车工会咨询,辗转出租车停车场四处打听, 还是没能找到他。当时为什么没想到记下他的车牌号呢?现在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 这样做。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不论真假,我们总被忏悔者的真诚所打 动。但又有谁在忏悔者背后蜷缩着,无辜地承受着更多的伤痛?我讨厌自己的疏忽和无情。 从那之后,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仍然在寻找那夜的出租车司机。 (节选自中信出版社《她的名字是》,有删改) 文本二: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我必须知道有哪些东西还属于我/若你收到了我的信/告诉你我将重获自由 /那么,你知道该怎么做/如果你还要我的话/在老橡树上系条黄丝带/漫长的三年过去了/你还要我吗/如果 我看见老橡树上没有系黄丝带的话/我会留在巴士上/忘了我俩的过去/责怪我自己/如果我看见老橡树上没 有系黄丝带的话/司机先生/请帮我看一下/因为我无法承受即将看到的/我其实仍在监牢/只有吾爱握有钥 匙/我需要的仅是黄丝带/即可将我释放/我已写信告诉过她/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 到的/我要回家/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 (《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歌词) 7.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足够通过人行道,但出租车却减速停车,可见司机的心里非常想在乘客的面前演奏一曲。 B. 面对弹唱,“我”开始并不感兴趣,打算继续聊是因为“我”认为司机适合做新闻的主人公。 C. 在到家之后,“我”仍想跟司机聊聊,而对陌生人突然好奇自己的过往经历,司机感到尴尬。 D. 虽然司机有编故事谋钱财之嫌,但故事内容引发广泛共鸣,这说明社会生活中存在类似问题。 8. 撤回报道后,“我”为什么会感到气愤、羞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请根据你对文本二歌词的理解,谈谈文本一中引用歌词的作用。 【答案】7. C 8. ①气愤:因自己付出精力与钱财,却原来是被司机欺骗,引来反对留言与抗议电话而不 得不撤回道歉。②羞耻:既因被骗受辱而感到羞耻,又因自己的疏忽与无情而羞耻,不论事件是否属实, 自己把他人的不幸当做素材写成故事传播,对故事中的受害者也是一种伤害。 9. ①推动情节发展,歌曲背景故事为后文我受到触动、司机形象的反转等情节做铺垫。②表现人物形象, 司机把曲中浪子与生活中的追梦者的曲折人生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行骗时的精明。 ③暗示主题意蕴,歌曲引发“我”关于家庭关系、对“无辜的人承受着更多的伤痛”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①,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 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 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甚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喜从游,遇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 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 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 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 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 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 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注:①豭(jiā)豚:猪。这里借指以缎豚皮装饰的剑。獭,公猪。豚,小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 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B.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 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C.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 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D.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 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11. 下列各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语录 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录。 B. 楚狂接舆以凤鸟来比孔子。据说凤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而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因此说“德衰”。 李白诗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便是用到了这个典故。 C.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大国。在古代,兵车的多少意味着国家的大小强弱。 D.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 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如晋文公、秦穆公、卫灵公等。 12.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路性格粗野,刚直好胜。他曾经欺凌孔子,后来却被孔子的伟大人格感化,并拜孔子为师。 B. 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可以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的军政。 C. 子路善于听从教诲,学有所得。他跟从孔子学习,学会了如何处理政事,懂得礼节,坚守正义,很有才 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只登堂未入室。 D. 子路遵守礼仪,至死不渝。卫国政乱中,子路临死之前仍不忘整理帽缨,从容死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 子的学生。 (2)穿着用乱麻絮做的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第二句的“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人格追求。 B. 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 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 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 关。 15. 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概括。 【答案】14. A 15.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 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阐释为“________, _______” 。 (2)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任,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自勉。 (3)孔子警醒我们在跟人相处时“______,____”,我们没有必要一味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跟他人 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严已宽人。 【答案】 (1). 己所不欲 (2). 勿施于人 (3). 士不可以不弘毅 (4). 任重而道远 (5). 躬自厚 而薄责于人 (6). 则远怨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_________,至今依旧有大量优秀文化习俗留存。如何提炼传统节日的现代内核, 找到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________的新体验方式,是更好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技术 的干预是我国多元化文化传承有益的又一尝试。数字技术通过全面接入跨场景、跨时间、跨区域的数字化 触点,让传统文化因技术加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弘扬。在近年来社会各界的诸多探索中,将节日文 化进行数字化、互动化、现代化的创新传承,是一个已经经过验证的可靠方向。比如“荣耀中国节”项目 开展至今,目前已经形成了由线上游戏活动、主题内容、线下城市活动、衍生品组成的新文创矩阵。如今 探索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和突破在许多行业里都已_________,那么传统文化也完全可以借助当今最热门 的娱乐方式,通过最直接的渠道,来触及更广泛的人群,以年轻人_________、更易接受的数字化方式,弘 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源远流长 喜闻乐见 风靡一时 侧目而视 B. 源清流洁 脍炙人口 风靡一时 青睐有加 C. 源远流长 喜闻乐见 蔚然成风 青睐有加 D. 源清流洁 脍炙人口 蔚然成风 侧目而视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数字技术的干预是我国多元化文化传承的又一有益试探。 B. 数字技术的介入是我国多元化文化传承的有益的又一尝试。 C. 数字技术的干预是我国多元化文化传承的有益的又一试探。 D. 数字技术的介入是我国多元化文化传承的又一有益尝试。 19.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几个“慈祥”的老板收集了莴苣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 疫情中,无数“90 后”“00 后”青年,用生命构筑起守护苍生的铜墙铁壁。 C.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出自于《尚书》,流传至今已经有二千多年了。 D. 古人写文章要求有物有序,“有物”即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求有条理。 【答案】17. C 18. D 19. B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8 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_______。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 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______,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_____,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答案】 (1). 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2). 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3). 通过质疑找出问题 的根源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5 个字。 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 23 日在成都召开。这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后,我国首次 举办的大型卫星导航交流盛会。本届年会为期 3 天,来自卫星导航及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将围 绕"科学与技术"和"应用与产业化"两个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展望北斗走向智能化万物互联应用的新趋势新 作为。目前,北斗相关产品已经出口 120 余个国家和地区,向亿级以上用户提供服务。 【答案】①23 日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成都召开 ②以“科学与技术”“应用与产业化”为主题 ③这是北斗三号系统建成开通后我国首次举办的大型交流会。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①马云演讲时曾说:做任何生意,必须想到三个赢,第一个是客户贏,第二个是合作伙伴贏,第三才 是你贏。三个贏,少任何一个,生意都没法做下去。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最了不起的利他主义。 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 义者”,他们问题的要害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已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没有责任感和承担意识, 必然将个人私欲作为唯一追求。 ③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院院长李森说:最善于利己的人,往往也最善于利他。与之相反,理想色 彩过重的人,在牺牲自己的时候,牺牲起别人也轻而易举。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自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精致利己,可行之 周国平说:每一个人终究是一个生物学上和心理学上的个体,最切己的痛痒唯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 由此可见,对每个人来说,他最关心的是他自己,世上最关心他的还是他自己。假如这个推理成立,那么 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彻底的利他主义是完全忽视人性的。 利己是人的本能,它自然,淳朴,符合生命规律。若是一味强调利人而完全忽视利己,那么推至极端 ——连生命都无法保证,又谈何利人?加缪《鼠疫》中的奥兰市民从封城的那一日起,便拥有了共同的厄 运——事实上的被流放,无一例外。若是将利他主义作为社会提倡的唯一价值观,而否定利己主义的合理 性,那么,我们也将如奥兰市民一样,只有集体的遭遇,不复有个人的命运。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 麻木至死,因为集体虽由个体组成,但是只强调集体而不重个体生命感受的集体,会使个人的感情、梦想 都显得微不足道。这种流放自我、毁灭自我的生活真的值得我们追求吗? 我不否认利他主义的崇高,丹柯式的英雄也固然令人敬仰,但在文明发展的今天,过度地倡导“利他 主义”未免太过呆板执拗。古希腊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被认为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那么,否认利己 主义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这次飞跃呢?何况,当今人们不断重申的人权,便是对生命个体在很多情 况下的利己行为的认同和保护。 但与此同时,不可忽略的是,生而为人,人有更高层次的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我所强调 的并非仅仅是利己的合理,而是精致利己的必要。 所谓“精致利己”,便是指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更精密而统一地使自己获得满足,尤以精神满足为 重。而获得精神上的充实与安逸,一是从科学文化层面让自己充实和提升,二是在思想道德层面让自己体 味心灵丰腴的快乐与幸福。 那么,当我们在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之后,我们也该自问:我们错过了多少比金钱、地位、名声更宝贵 的东西?譬如善良、丰富与高贵?若是真正以宏大的目光理解了利己的含义,成为一位真正的精致利己者, 那么我们就自然会理解马云在建立自己超级商业帝国时的“利他”主张,也就可以想见他看到自己除了拥 有巨大财富之外,还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推动着社会发展进程时的自足与得意。 最善于利己的人,往往也最善于利他。在利己利他的交会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这就是精致利己的 精髓。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