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ID:694952

大小:56.6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1-05-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语文考前 10 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诗人应该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社会的进步, 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这种曾是 少数精英写作的“文学皇冠”艺术,变成了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繁荣和杂 芜共存,多样与无序同在,先锋与通俗携手。诗歌这门艺术,其边界被各种突 破和探索改变,在一些人那里,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更有激 进者和无知者进行无底线的尝试,以惊世骇俗的语言涂鸦从事所谓的诗歌 写作。因此,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 回应时代的呼唤,写出无愧时代的诗篇,这是诗人的天职与担当。 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是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所证明 的诗之大道。百年中国新诗的合法性,就是真实地记录并表达了中华民族 奋起反抗、争取自由解放的百年心路历程,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振兴中华的 情感史。中国新诗在民族危亡和社会变革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代表 性的诗人。在“五四”时期,有胡适、郭沫若、徐志摩、李金发、冰心、 冯至等;抗战时期,有艾青、田汉等;新中国成立之初,贺敬之、郭小川、邵燕 祥、闻捷、公刘等;直到改革开放,重新歌唱的牛汉、绿原等老诗人,以及舒 婷、顾城……百年新诗历史中,对于与时代与民族紧密联系的诗人,可以列 一个长长的单子。坚守中国新诗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中国新诗与中华 民族同呼吸、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的使命,中国诗歌产生了无愧时 代的伟大诗篇。 努力开拓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是中国诗人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所做的 最重要工作,也是诗人今后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诗坛空前繁荣纷杂,认真 梳理一下,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以下三种创作主潮深化了中国诗歌的题材, 值得总结经验,以推动诗歌健康发展。其一,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自 20世 纪末以来,中国孕育了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中国诗歌的复苏,缘 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外开放让中国年轻一代有机会接受现 代文学思潮。中国有现代主义倾向的新诗潮被称为“朦胧诗”,这个称呼 表明了这些诗歌在传统读者眼中是一个形象模糊的角色,同时由于中国传 统诗歌美学和现代诗所借鉴的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差异,朦胧诗的出现,也 产生了读者疏离诗歌的效应。中国的现代主义思潮,在不断的争论中发 展。其二,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向下面对脚下土地的写实主义和民间的 姿态,经过近四十年多次流变而成为诗坛主要的新写实主义诗潮。20世纪 70年代后期,一批老诗人重新回到文坛,同时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诗 人。这两部分诗人在七八十年代发表了大量表现大众生活、呼唤思想解放 的诗篇。这种潮流受到了读者的追捧,在推进思想解放运动中起到了鼓动 作用,同时其文学资源和诗歌元素大多来自生活,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与现代 主义形成并立潮流。到 20世纪 90年代,诗坛这种关注现实的诗歌发生流变, 出现了新乡土诗、城市打工诗以及口语写作等。这些作品不拒绝在表现手 法上向西方学习,但诗歌的元素和资源是目光向下,面对本土。及物写作与 表现自我之结合,成为诗坛的新主潮。其三,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坚守古 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在诗 坛没有缺席。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多喜爱者,尽管这种用文言写作的格律诗 词,在今天很难有新的超越,但仍有大量习作者,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 者,令人敬重。 努力锤炼诗歌语言的艺术精度,是每个中国诗人的天职与担当。诗歌是 一门与语言有关的艺术。悠久的诗歌发展史,也是诗歌语言越来越典雅精 美并且富于活力的过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 及近现代出现的新诗等中国诗歌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美绝伦,成为 今天中国诗人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而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 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空话套话的侵蚀,不仅考验每 个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百年新诗 发展中,有追求有担当的中国诗人们创造了诗歌的奇迹。在新时代,创造中 国新诗“高峰”的希望,仍将寄托在关注时代潜心写作的诗人们身上。 (摘编自叶延滨《回应时代的呼唤是诗人的天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创作大众化,就会让诗歌变得繁杂、无序,甚至会突破底线,让诗歌变 成快餐产品。 B.中国百年新诗的发展历程证明了其与中华民族的时代使命紧密契合的必 要性。 C.中国诗歌的现代主义倾向,让诗歌与读者产生隔阂,引起争论,阻碍了诗歌 的发展。 D.坚守传统的姿态让诗歌难有新的超越,这与诗歌表现时代精神之间的矛盾 始终存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现实出发,提出了诗人的天职和担当,重点参照中国新诗百年历程,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B.文章主体部分采取并列式论证结构,侧重从诗歌的精神、题材和语言等方 面展开论证。 C.文章提到 20世纪 70年代后期诗人的创作,主要论证新写实主义面对现实 的向下姿态的特点。 D.文章认为锤炼诗歌语言艺术精度,就是只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 命的语言。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大众化,形成多样而复杂的局面,势必破坏其固有的优点,造成中 国诗歌精神的迷失。 B.中国新诗只有坚守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为中华民族担当的使命,才能 产生无愧时代的伟大篇章。 C.在传统读者眼中,西方现代主义美学与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融合形成的朦 胧诗是一个形象模糊的角色。 D.锤炼诗歌语言需要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让诗歌的语言越来越典雅 精美,富有活力。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 盛玉雷 ①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 “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 赞”的简单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 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 表达。 ②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 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 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 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 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 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 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③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 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 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 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 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 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④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 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 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 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 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 随手复制粘贴就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 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 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 量。 ⑤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 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 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 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 言的经典。 ⑥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 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 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 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 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 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 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 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人民日报》2019年 4月 3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春光,古人诗兴大发,吟咏盎然春意;今人却词语匮乏,只能简 单感叹。 B.汉语表达上的优越性,不只体现在古诗词中,日常用语中也体现得淋 漓尽致。 C.网络语言既简化了语言,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蕴含着语言 的力量。 D.称谓之争、古音讨论,反映出语言生活的活跃和复杂,以及吐故纳新 的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条分缕析地进 行论述。 B.文章以“笑”的多样表达为例,阐明汉语表达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 特点。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论述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网络语言只能风 行一时。 D.结论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指出语言常用常新,需要咬文嚼字,更好 地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陷入窘境,根本原因是网络语言风靡、文化 内涵缺失。 B.不会运用精妙的修辞,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势必造成自己语 言的贫乏。 C.直面内心感受,准确说出所思所想,追求表达的差异化,就能造就语 言的经典。 D.善用语言可以更好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增进沟通,营造丰富多元的 文化氛围。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明威的作品语言简练,具有电报风格,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被概括为“冰 山理论”。作品中还大量运用象征来展示深刻的内涵。这些写作风格使其 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既具有西方传统的深沉特点,又具有东方的含蓄色彩。 电报风格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叙述事实、 铺陈景物、对 话,还是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见其痕迹。 《老人与海》的语言是简 洁的,而所表达的思想又十分深刻。这也表现了现代艺术的走向和审美情 趣——“越少,也就越多”。 就用词而言,海明威喜欢用动词和名词写作, 可以直抵事物本身,而少用形容词,并且几乎所有的动词和名词都简明、易 懂。 他摒弃空洞、浮泛的夸饰性文字,习惯于选用具体的感性的表达方式, 从而使作者、对象与读者三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 “冰山有八分之七在水下,只有八分之一是显露出来的。 任何你知道的, 你都可以省去不写,这只会增强你的冰山。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部 分。”“冰山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含蓄,它对所提出的事实不加评论、解 释,让读者从简洁平淡的叙述中去慢慢品味、猜想。 海明威的小说在结构上往往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时间点,以集中反 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历史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 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在谈到 《老人与海》的创作时,他说:“本来可 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一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 怎样受教育、 生孩子等等一切过程。”但最后小说却只是集中描写老人 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只有区区五万字。 象征主义是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的又一大特色。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 思想变成具体的物象,再让读者从具体的物象激发经验想象和情感,去挖掘 其中的意蕴。在《老人与海》中, 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主人公桑地亚 哥是“生命英雄”的象征。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在与大海、大 马林鱼和鲨鱼的较量中,他以自信、勇敢、强悍的英雄形象奏响了一曲深 沉低回的大提琴协奏曲。而鲨鱼则是掠夺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 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的恶势力的象征。 由于海明威借助“冰山”原则进行创作,他的悲剧作品也就显得极为含 蓄。海明威自己认为《永别了,武器》是一部悲剧作品,然而,我们并没有 感到悲哀。这种悲的情怀,由于“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七”的区别而显 得更加含而不露。海明威是个感情奔放的人,但在具体创作中却极力控制 自己的感情,使自己那丰富的情感不会在作品中毫无节制地宣泄,尽量使自 己与作品保持距离,写得冷静而不露声色。 英国作家贝茨说,海明威“在貌似粗硬枯燥的文风外壳下, 流动着极其 深沉的节奏,宛然炽热的火山熔岩”。这一“火山熔岩”的控制,所流露的 含蓄蕴藉,一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激情与中庸, 同时存在于海明威的悲剧作品中。 (选自苏伟丽《海明威的作品风格及其悲剧意识》,有删改) (1).下列对海明威作品中“冰山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山理论”是对海明威小说叙事手法的概括,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思 想情感表达含蓄。 B.“冰山理论”需要借助显露出来的八分之一,通过读者的品味、猜想,去 理解没有显露出的八分之七。 C.“冰山理论”还体现在海明威小说的结构上,就是截取一个时间段(点) 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 D.“冰山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使用象征主义手法,让读者借助具体物象激 发经验想象和情感,使情感表达含蓄不张扬。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明威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其作品具有包含西方传统的深沉特点又有东方 含蓄色彩的悲剧意识。 B.“越少,也就越多”这种艺术走向与审美情趣具有辩证思维,表现在文学 作品中就是简洁的语言反而能隐含深刻的思想。 C.海明威喜欢用简明、易懂的动词和名词而少用形容词去写作,这是其语 言运用上的个性特点,与“冰山理论” 无关。 D.由于借鉴了中国古典美学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思想,使得海 明威的悲剧作品同时存在着激情与中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简练是海明威作品的外部特点,情感丰富含蓄则是其作品的内部特 征,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冰山理论”。 B.正是因为作者表达方式具体、感性,准确而不夸饰,从而使读者对作者所 描写的对象能够准确理解和产生共鸣。 C.海明威在小说中,常常对所提出的事实不加评论、解释,或尽量简化历史 经过和历史背景,这都是其作品简练的原因。 D.“冰山理论”的过度使用,使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悲的情怀不能 充分表达,以致读者在阅读时并不感到悲哀。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猎狼 梁亚平 猎人枪口对着一个花狼,三点一线,准备扣机。忽然听到砰一声枪响,又 砰砰几声。 听到枪声,花狼一下子窜进树林里去了。 猎人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侧耳细听,听到的还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张眼 细看,看到的还是茂密的丛林与荆棘。过了很久,确定安全了,猎人才从地上 爬起来,提起猎枪,拎着刚才打的兔子,向家的方向走去。 地上躺着一个人!猎人提高警惕,放慢脚步,双手握枪,手指扳着扳机,一步 一步探着上前。粗布衣服,衣服上满是血迹,显然是受伤——难道是野狼游 击队?猎人左手提枪,腾出右手,一探鼻息,人还没死!怎么办?猎人解开这人的 纽扣,胸口上纹着狼头!猎人在周边找到一些止血消炎的草药,放在嘴里,嚼烂, 用手敷在伤口上,又在身上扯下一块破布,包扎伤口,血终于止住了。 前几天,猎人救过一人,说他是野狼游击队的,叫陈虎,胸口上就纹着狼 头。 野狼游击队,在这一带活动频繁,经常在山下伏击敌人,敌人来了,就撤到 山里,敌人多次搜索,都无功而返。 不知什么时候,这人醒了,对猎人说:“是你救我的?” 猎人倒过一杯水,递过去。 这人接过水,说:“谢谢。” “都是中国人,客气什么?” 沉默一会儿,猎人问:“你是野狼游击队?” “是呀,你也知道野狼游击队?” “你们野狼游击队在这一带打鬼子,谁人不知。”猎人说,“我还认识你 们队里一个叫陈虎的呢。” “他是我们队长,人称头狼——你怎么认识我们队长?” 猎人说:“前几天,我在打猎,听到枪声,发现一个人被鬼子追赶,还受了伤, 我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山林里捉迷藏,甩开鬼子,再来救这个人,后来才知 道,他是野狼游击队的陈虎。”猎人咬着牙说:“两年前,孩子他娘遭鬼子杀 害,我就自制了一把猎枪,杀了两个鬼子,为孩子娘报了仇,就带着孩子躲到山 里来了。” “鬼子太可恶了。” “如果不是孩子还小,要人照顾,我还想跟你们野狠游击队打鬼子呢。” 谈话中,猎人了解到,这人在野狼游击队里,人称刀狼,猎人说:“子弹要赶 快取出来,否则伤口会发炎。” 刀狼说:“你来吧!我忍得住。” 猎人取来一把小刀,把刀放到灶火上烘烧,又到门外找来消炎止血草药, 放到碗里捣烂,再递给刀狼一块毛巾,说:“咬住它。” 子弹取出来了,猎人把草药敷在伤口上,包扎好,说:“安心在这里养 伤。” 刀狼在茅屋里住了下来。 一天,刀狼说:“我伤口没事了,我要回去找队伍。” 二天,刀狼又说:“我方向感差,虽然整天在大山里跑,还是认不得去石镇 的路。” 三天,猎人也不挽留,拿出一件上衣,说:“你的衣服穿了几个洞,你换上我 这件吧,虽然破旧,可已经补好。” 四天,猎人又说:“这是你们队长的衣服,我给他补好了,你带回给他 吧。” 五天,猎人还包了几个准备做午餐的煎饼,说:“带上路上吃。” 六天,猎人叫来 10岁的儿子,吩咐:“你带叔叔去石镇。” 儿子在山林里生活了两年,大山就像自己家里一样熟悉。 “后会有期。”刀狼一抱拳,跟着孩子走了。 山高林密,孩子带着刀郎,在没有路的山上,左拐右拐,上山,下山,来到一个 小山坡上,孩子指着前面的大山说:“沿着山脚一直走,走出大山,就到石 镇。”说完就转身回家。 突然一声枪响,刀狼应声而倒。 猎人提着枪口还冒烟的猎枪走来,孩子问:“爹,你干吗打死野狼游击队 叔叔?” 猎人说:“他不是游击队叔叔,他是鬼子。” “鬼子?你怎么知道他是鬼子?” “刚才他想杀你。” 孩子一看,刀郎手上果然握着一把爹帮他取子弹的小刀。 “爹,他胸口不是也纹着狼头吗?” “狼头谁都可以纹上去的,你还记得前几天我救的那位叔叔吗?他的衣 服破了,把我的给他穿,他不要,他说共产党的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个 刀狼,他说大山里的路不熟悉,我就怀疑他不是野狼游击队。野狼游击队,就 是依靠大山,与鬼子周旋,怎么可能认不得山路?我给衣服,是试探他,他穿了, 我让他带衣服给队长,也是试探他,他也接了,他连队长穿什么衣服都不知道, 就更加可疑了。我给他煎饼,他也拿了,这就更加证实我的判断。我让你带 路,我就远远跟着,如果他是鬼子,一定在认得路之后,对你下手,果然,你一转 身,他就拔刀。” 猎人踹一脚鬼子的尸体,狠狠地说:“真是一点人性都没有的狼,老子救 了你,你还要杀我孩子。”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9年第 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突如其来的枪声,渲染了一种紧张危险的气氛,巧妙地设置 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小说从"一天"写到"六天",并独立成段,看似繁琐实则巧妙:不但线索清晰, 形式整饬,而且自然展现了时间的推移、情节的推进。 C.小说中野狼游击队队长陈虎虽没有正面出场,但透过猎人之口,读者仍可 以看到一个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军人生动形象。 D.小说以"猎狼"为题,一语双关:既指在大山里与敌周旋的野狼游击队,又喻 猎人猎杀像狼一样"一点人性都没有的"、恩将仇报的鬼子。 (2).小说中的猎人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画横线的文字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异乡① 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②的深秋冷飕飕的, 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愜意。商店门外挂着许 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 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 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 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 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 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 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 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 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 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得不长,所以没有得到 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 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 “RATELLANZA”“ABNEGAZIONE”③,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 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 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 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 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 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 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 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 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 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 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 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 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 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 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 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 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 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 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 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 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 “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 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 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 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 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 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 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 “RATELLANZA”“ABNEGAZIONE” :意大利语, 意为“友爱”“克 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 使故事真实可信,同吋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 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 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 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 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 (2)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孤独者(节选) 鲁迅 山阳的教育事业的状况很不佳。我到校两月,得不到一文薪水,只得连烟 卷也节省起来。但是学校里的人们, 虽是月薪十五六元的小职员,也没有 一个不是乐天知命的,仗着逐渐打熬成功的铜筋铁骨,面黄肌瘦地从早办公 一直到夜,其间看见名位较高的人物,还得恭恭敬敬地站起,实在都是不必 “衣食足而知礼节”的人民。我每看见这情状,不知怎的总记起连殳临别 托付我的话来。他那时生计更其不堪了,窘相时时显露,看去似乎已没有往 时的深沉,知道我就要动身,深夜来访,迟疑了许久,才吞吞吐吐地说道—— “不知道那边可有法子想?——便是钞写,一月二三十块钱的也可以的。 我……” 我很诧异了,还不料他竟肯这样的迁就,一时说不出话来。 “我……我还得活几天……” “那边去看一看,一定竭力去设法罢。” 这是我当日一口承当的答话,后来常常自己听见,眼前也同时浮出连殳的 相貌,而且吞吞吐吐地说道“我还得活几天”。到这些时,我便设法向各处 推荐一番;但有什么效验呢,事少人多,结果是别人给我几句抱歉的话,我就 给他几句抱歉的信。到一学期将完的时候,那情形就更加坏了起来。那地 方的几个绅士所办的《学理周报》上,竟开始攻击我了,自然是决不指名的, 但措辞很巧妙,使人一见就觉得我是在挑剔学潮,连推荐连殳的事,也算是 呼朋引类。 我只好一动不动,除上课之外,便关起门来躲着,有时连烟卷的烟钻出窗 隙去,也怕犯了挑剔学潮的嫌疑。连殳的事,自然更是无从说起了。这样地 一直到深冬。 下了一天雪,到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极,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我 在小小的灯火光中,闭目枯坐,如见雪花片片飘坠,来增补这一望无际的雪 堆;故乡也准备过年了, 人们忙得很;我自己还是一个儿童,在后园的平坦 处和一伙小朋友塑雪罗汉。雪罗汉的眼睛是用两块小炭嵌出来的, 颜色很 黑,这一闪动,便变了连殳的眼睛。 “我还得活几天!”仍是这样的声音。 “为什么呢?”我无端地这样问,立刻连自己也觉得可笑了。 这可笑的问题使我清醒,坐直了身子,点起一支烟卷来;推窗一望,雪果然 下得更大了。听得有人叩门;不一会, 一个人走进来,但是听熟的客寓杂役 的脚步。他推开我的房门,交给我一封六寸多长的信,字迹很潦草,然而一 瞥便认出“魏缄”两个字,是连殳寄来的。 这是从我离开 S城以后他给我的第一封信。我知道他疏懒,本不以杳无 消息为奇,但有时也颇怨他不给一点消息。待到接了这信,可又无端地觉得 奇怪了,慌忙拆开来。里面也用了一样潦草的字体,写着这样的话—— 申飞…… 我称你什么呢?我空着。你自己愿意称什么,你自己添上去罢。我都可以 的。 别后共得三信,没有复。这原因很简单:我连买邮票的钱也没有。 你或者愿意知道些我的消息,现在简直告诉你罢:我失败了。先前,我自 以为是失败者,现在知道那并不,现在才真是失败者了。先前,还有人愿意 我活几天,我自己也还想活几天的时候,活不下去;现在,大可以无须了,然 而要活下去…… 然而就活下去么? 愿意我活几天的,自己就活不下去。这人已被敌人诱杀了。谁杀的呢?谁 也不知道。 人生的变化多么迅速呵!这半年来,我几乎求乞了,实际,也可以算得已经 求乞。然而我还有所为,我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 但灭亡是不愿意的。你看,有一个愿意我活几天的,那力量就这么大。然而 现在是没有了,连这一个也没有了。 同时,我自己也觉得不配活下去;别人 呢?也不配的。同时,我自己又觉得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 好在愿意我好好地活下去的已经没有了,再没有谁痛心。使这样的人痛心, 我是不愿意的。然而现在是没有了,连这一个也没有了。快活极了,舒服极 了;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 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 你以为我发了疯么?你以为我成了英雄或伟人了么?不,不的。这事情很 简单:我近来已经做了杜师长的顾问,每月的薪水就有现洋八十元了。 申飞…… 你将以我为什么东西呢,你自己定就是,我都可以的。 你大约还记得我旧时的客厅罢,我们在城中初见和将别时候的客厅。现 在我还用着这客厅。这里有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新的钻营,新的 破头和打拱,新的打牌和猜拳,新的冷眼和恶心,新的失眠和吐血你前信说 你教书很不如意。你愿意也做顾问么? 可以告诉我,我给你办。其实是做 门房也不妨,一样地有新的宾客和新的馈赠,新的颂扬…… 我这里下大雪了。你那里怎样?现在已是深夜, 吐了两口血,使我清醒起 来。记得你竟从秋天以来陆续给了我三封信,这是怎样的可以惊异的事 呵。我必须寄给你一点消息,你或者不至于倒抽一口冷气罢。 此后,我大约不再写信的了,我这习惯是你早已知道的。 何时回来呢?倘早,当能相见。——但我想,我们大概究竟不是一路的;那 么,请你忘记我罢。我从我的真心感谢你先前常替我筹划生计。但是现在 忘记我罢;我现在已经“好”了。 连殳。十二月十四曰。 (选自《彷徨》,有改动) (1).小说中穿插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连殳给“我”的信中两次提到“我都可以的”“可以”分别 指的是什么?连殳为什么要这样说? (3).如何理解“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这句话? (4).为文中画线语段“我在小小的灯火光中……便变了连殳的眼睛”写一 段赏析文字。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 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锤般一物,却 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东西?有甚用呢?”正呆时,陡 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接着又是一连八 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 的忙起身,说:“刘姥姥只管坐着,等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迎出去 了。刘姥姥只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 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 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 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道: “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 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 “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已在地下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 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甚么辈数,不敢称呼。” 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个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 炕沿上坐下了。板儿便躲在他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了几句闲话时,就有家下许多媳 妇儿管事的来回话。周瑞家的回了太太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 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一样的。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的 说,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的说,不过是来瞧瞧 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情分。”周瑞家的便道:“没有甚说的便罢; 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 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道: “论理,今日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少不 得说了……我今日带了你侄儿,也不为别的,只因他爷娘在家里,连吃的都 没有,天气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 爹在家里怎么教你的?打发咱们来作什么的?只顾吃果子么!”凤姐早已明 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 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馔来…… 刘姥姥已吃完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唇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 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也知道了。论亲戚之间,原该不 待上门来,就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中事情太多,太太上了年纪,一时想不 到是有的。况我接着管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亲戚们。一则外面看着虽然烈 烈轰轰,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与人也未必信呢。今你既大远的来了,又是 头一次儿向我张口,怎好教你空手回去?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 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不嫌少,且先拿了去用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苦,只当是没想头了,又听见给他二十两银子,喜得 又眉开眼笑道:“我们也知艰难的,但俗语道:‘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 些。’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周瑞家的在旁听 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笑而不睬,叫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 来,再拿一串钱来,都送至刘姥姥跟前。凤姐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 这孩子们作件冬衣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 了,不虚留你们了。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到家该问好的都问个好 儿。”……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拿了银钱,随周瑞家的走至外厢,仍从后 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 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 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 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 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 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 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2).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 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 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 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 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 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 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 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 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 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 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 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 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 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 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 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 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 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 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 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 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 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 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 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 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 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 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 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 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 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 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 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 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 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 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 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 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B.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 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C.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 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D.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 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 空的现实意义。 E.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 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 构完整,中心突出。 (2).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 处。 参考答案 1.答案:(1).B;(2).D;(3).A 解析:(1).A项因果错误。C项偷换对象,引起争论的是中西美学的差异, 但这种差异并不阻碍诗歌的发展,相反中国的现代主义思潮在不断争论中 发展。D项坚守传统的姿态并不必然让诗歌难有新的超越。 (2).根据文意“《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近现代 出现的新诗等中国诗歌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美绝伦,成为今天中国 诗人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以往的诗歌的语言也是诗歌语 言艺术精度锤炼的丰富资源。 (3).A项“势必”必然性错误。 2.答案:(1).B;(2).C;(3).D 3.答案:(1).D; (2).B; (3).D 解析:(1).象征主义是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的又一大特色,不属于“冰 山理论”的范畴。另外,象征主义手法与“情感表达含蓄不张扬"不构成必 然联系。 (2).A.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不会使其作品必然带有“悲剧意识”,原文说 的是其写作风格使其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具有某种特点。C.使用动词、 名词而少用形容词,也是“冰山理论"的一部分。D.海明威并没有借鉴中国 古典美学思想,只是恰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有相通之处。 (3).“过度使用”'冰山理论的说法不合适;另外,情感“表达含蓄”与 “不能充分表达”在意义上也不相同。 4.答案:(1).D;(2).①警惕性高:听到枪声后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确定安 全后才离开;救人时提高警惕,保持戒备状态。 ②勇敢机智:先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山林里捉迷藏以甩开鬼子,然后再来 救陈虎;多次试探并正确识别最后成功除掉鬼子假冒的游击队员。 ③爱憎分明:热爱妻子、孩子和游击队员,冒死营救游击队员;对鬼子充满仇 恨,毫不留情。 ④富有生活智慧:会用草药止血消炎疗伤,能取出身体内的子弹。 (3).①照应前文相关内容,使小说情节前后呼应,结构严密; ②借助语言描写,突出猎人的机智、精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③运用对比,揭示共产党的队伍与鬼子的区别,表达了对共产党队伍的赞颂 之情,拓展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1).“既指在大山里与敌周旋的野狼游击队”不正确。应是指猎人 猎杀花狼。 (2).“猎人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侧耳细听““放慢脚步,双手握枪,手指扳着扳 机,一步一步探着上前”,听到枪声后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确定安全后才离开。 这些都可见猎人警惕性高。“我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在山林里捉速藏,甩 开了,再来救这个人,后来才知道,他是野狼游击队的陈虎。’“这个刀狼,他说 大山里的路不熟悉,我就怀疑他不是野狼游击队。“这些可见猎人勇敢机 智。猎人对待疑似游击队员悉心救治,对待游击队长陈虎,他舍命相救,当发 现鬼子假扮游击队员时果断将其打死。可见其爱僧分明。“猎人在周边找 一些止血消炎的草药,放在嘴里,嚼烂,用手敷在伤口上,又在身上扯下一块破 布,包扎伤口,血终于止住了。‘,他还能自己动手帮助伤者取下身上的子弹。 可见猎人富有生活智慧。 (3).划线句子是猎人给孩子讲述辨别并除掉假冒游击队员的鬼子的整个 过程。这部分内容,与前文伤者被救时的情形形成对照,前后呼应。“这个刀 狼,他说大山里的路不熟悉,我就怀疑他不是野狼游击队。”“我给衣服,是试 探他,他穿了,我让他带衣服给队长,也是试探他,他也接了,他连队长穿什么 衣服都不知道,就更加可疑了。”“我给他煎饼,他也拿了,这更加证实我的判 断。”借助语言描写,突出猎人的机智、精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通 过这个刀狼的行为与共产党人进行对比,他拿了群众的衣服,吃群众的煎饼, 运用对比,揭示共产党的队伍与鬼子的区别,表达了对共产党队伍的赞颂之 情,拓展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5.答案:(1)B; (2)环境特点:深秋迟暮、寒冷凄凉、萧瑟阴郁。 作用:营造了深秋寒冷萧瑟、满目沧桑的阴郁氛围,烘托出人物的迷茫、苦 闷、消沉、绝望,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沉重 的悲情基调。 (3)①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我”——个美国人来说,是异国 他乡; ②远离战场的米兰,对于经历了血与火的伤病员来说,是另一个世界,是“异 乡”; ③战争的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 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我’感到很伤心”于文无 据。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小说的环境描写及 其作用。对环境特点的概括,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如“深秋冷飕飕的”“天黑 得很早”“很冷的秋天”。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渲染气氛、暗示背景、烘托情感、奠定情感基调、推动情节发展等。 (3)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这是一道标题意藴 探究题,解答此题要结合文本,联系题目“在异乡”中“异乡”的含义,从多个角 度分析。如小说叙述者的角度、故事发生地米兰的角度、与正常人“隔绝” 的伤员的角度等。 6.答案:(1).小说穿插了两处环境描写,第一处写“雪景”, 渲染了 “我”内心的孤独。“我”“除上课之夕卜,便关起门来躲着”,暗示了社 会环境的凄冷。地方绅士攻击“我”,说“我” “挑剔学潮”。第二处写 “雪景”,推窗看雪,“我”听到了叩门声,接着写连殳的来信,引起下文, 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第一个“可以”指的是在“我”的名字后加上什么样的称谓, 连殳 认为都可以。第二个“可以”指的是对目前的自己,也就是当了杜师长参 谋的连殳,申飞如何评判都是可以的。 连殳第一次这样说是因为此时的连 殳已背弃了自己以往的做人准则,如果对申飞称兄道弟表示亲近的话,似乎 是对申飞的侮辱;如果对申飞称呼“先生”的话,又与申飞显得生疏。而且, 此时的连殳已如行尸走肉般地活着,没有了什么做人原则与是非标准,所以 “我都可以的”反映了他无所谓、 得过且过的心态。连殳第二次这样说 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批判,认为自己已没有了做人的准则,所以被人称作什么 东西都可以,反映出他内心的痛苦。 (3).“我已经真的失败”是指连殳已经躬行他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 切,拒斥他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为了生存,他拋弃了自己以往的 主张与立场,迎合了自己曾批判厌恶的事物。“然而我胜利了”是指在世 人的眼中连殳飞黄腾达了,在世俗层面上发迹了。 (4).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之景与回忆之景结合起来,营造出静 谧与孤独的氛围。回忆中的温馨与现实中的冷酷形成对比,更突出了 “我”目前生存环境的险恶。作者利用“雪罗汉的眼睛”与“连殳的眼 睛”的相似点,引出了人物,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过渡自 然。 7.答案:(1).A; (2).刘姥姥是一个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言语粗 俗,但又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的农村老妇人形象。 (3).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 (1)运用“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 (2)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 (3)运用了“嗔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 (1)运用了“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 (2)运用了“忙欲起身”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 (3)运用了多处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解析:(1).B 项,“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不当,实为一见面就张口求 人,情有所难。 C项,不是为了说明“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这与主题不符。 D项,“行乞的幌子”评价不当,“话语那么突兀”之说不当。 (2).可以从选文中对刘姥姥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直接描写,以及其他 人物的间接描写中,分析概括刘姥姥的形象。 (3).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其后要到选文中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信息, 并加以分析。 8.答案:(1).AE; (2).①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②杜甫的苦寒人生 ③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3).对比: 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 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 比。 好处: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惟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 容表现更加集中。 解析:B项,概括有误。文章列举了杜甫的许多著名诗篇,只是为了说明社 甫诗歌写作的巨大成就,从而说明“文章”和“命达”之间的关系,并没有 对这些诗篇的历史意义展开探讨。 C项,概括不准。文章的确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朝代,不顾个人生活的 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但是,这不是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层层对比来表达的。 D项,前一句分析不准。“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说波澜壮阔尚可,说体 现了“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则不准确。恰恰相反,“深潭照物”应该是 指真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是现实主义手法而不是浪漫主义手法。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