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语文考前 10 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
小说阅读(二)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青衣
阎秀丽
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香玲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嘴角不由得翘起一弯笑,她把腮红又用指肚小心
地往下拉了拉,让她的圆脸显得修长了些。着装完毕,香玲静静地坐在木凳
上,不敢去看金凤。她知道金凤的眼睛里正在喷火,她能感觉到周身被灼伤
时的隐痛。
金凤是村里红透半边天的台柱子。
香玲是小剧团里名不见经传的配角。
金凤脸上的嗔、喜、笑、怒、伤感、娇羞,诠释着世间凡尘女子的烟火风
情。男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风月,女人似乎能从她那里找到自己的一
生。
所以,金凤有了架子,是角儿的架子。每次上台,都需要剧团里的几个头面
人物去请。要一请、二请,直到三请,金凤才笑着说:“哟,干吗还来好几个人
啊?让谁知会一声就行了。乡里乡亲的,哪来的那些说道儿!”
“您可千万别这么说,咱们的小剧团能少得了您吗?全指着您给撑场
呢。”
金凤嘴角便噙着淡淡的笑,摇摆着腰身出了门。
这是这些年唱戏时的规矩,人家金凤要的就是这个面儿!谁让村里人好这
口呢。正月没事,唱唱大戏,扭扭秧歌,人们便有滋有味地过完了年。
香玲喜欢青衣。青衣在舞台上水袖飞扬时的飘忽和眼眸流转时的风情让
香玲着迷。香玲看青衣,就像看自己。
而今天,她只是被临时抓来救场的。
老规矩,请了金凤三次。金凤托着腮,只是说嗓子疼了,开不得口,今儿是唱
不了。
头面人物中的九叔便急得跳了脚。唱戏有唱戏的规矩,锣鼓声已经在村里
密集地响起,这戏不能歇。但是,没有主角儿的戏是没人看的,何况今天是个
特殊的日子:正月十五!
年轻力壮的人过完年就都外出打工了,但村里该热闹还得热闹。正月十五
唱大戏,却不想金凤会撂挑子,难怪九叔跳脚了。
跳脚归跳脚,这戏还得唱,别的角儿都收拾妥当了,断不能临场改戏。九叔
思忖良久,心里便有了谱儿。
香玲!
金凤和香玲一个村东一个村西,一个主角一个配角。
金凤在县剧团学过一段时间,无论是扮相、身段,还是唱腔,都是专业水准,
能自然地演绎出青衣的一腔心事。香玲是山野里长出来的花儿,没有在县
剧团里熏陶过,却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唱起来低回婉转,别有一番风韵。
但是亏就亏在了脸蛋和做派上,香玲自是多了一份山野间的气息。所以无
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自然而然地成了金凤的专属角色。
九叔找到了香玲,香玲点头。香玲不想让九叔为难,九叔眉头紧锁着的疙
瘩让香玲的心也揪在了一起。
揪在一起的心会疼。看着九叔的背影,香玲轻轻地叹了口气。
九叔的眼睛里只有金凤,这是村里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儿,香玲也知道,但是
香玲的心还是会疼。
香玲出门的时候,外面下起了雪,雪花很大,把夜晚的村庄罩上了一层白色
的纱衣。
谁也没有想到,金凤会突然闯进来。
金凤面无表情,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站着。外面的雪花依然在飘,两扇门在
她身后尴尬地一张一合,挑衅似的吞吐着寒气。
香玲赶紧从坐着的椅子上挪到一个小木凳上,灯光明明暗暗地在她的脸上
滑过。
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旋即,另一个青衣装扮的人稳坐在灯光下,如冰如雪,凛然不可侵犯。
九叔挠了挠头,看了看金凤,张了张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又看了看香玲,还
是挠了挠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
外面的雪下得越发大了起来,孩子不扛冻,老人们便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
戏场。可九叔依然亮着嗓子吼:“开场!”
锣鼓声响,响彻了整个村子。
村子瞬间变得热闹起来,锣鼓声和丝弦声挤满了空荡荡的村庄。
雪花飞舞着,和台上红红绿绿的戏服相衬,竟然有着说不清的魅惑。
两个“青衣”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青衫鼓荡,水袖飘忽,一个云手,一个盘
腕,随着丝弦声起,咿咿呀呀地唱起来。
九叔把胡弦的调门儿调得高,金凤使足了劲头儿,香玲也毫不示弱。两个
青衣的唱音势如裂帛,穿透飘舞着的雪花,穿透莽莽的群山,绵延不绝。
不知在什么时候,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另一个自己。娇俏的
兰花指,妩丽的面庞,水袖轻颤,眼波流转,亦真亦幻,是她的形,也是她的魂,如
人间尤物,风情万种。金凤的心颤了一下。
金凤的声音愈发清脆高亢,香玲的声音低回婉转,掺杂在一起,竟然有着意
想不到的和谐。那和谐让金凤的心又颤了一下,仿佛自己和自己的戏都与
以往有了不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九叔眼里飘进了雪。
他转头望了望台下,低下头,雪花从眼里流出来,变成点点晶莹,落在他的弦
弓上。
台下早已空无一人,那些零星的脚印已经被大雪掩盖。
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在漫天飞雪中如三月杨花袭人面。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了香玲和金凤的"笑",虽然二人笑的原因不同,但情感极为相似,均
表现出了得意和满足。
B."全指着您给撑场呢"一句话令人回味,既反映了对金风演技的认可,也流露
出对金凤摆架子的不满。
C."香玲赶紧从坐着的椅子上挪到一个小木凳上"一句以动作显心理,表现了
香玲在金风面前心有卑怯的一面
D.金凤、香玲同台演绎,精彩顿生,共同诠释了青衣的全新境界,这令九叔欣
喜、感动乃至落泪。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凤和香玲"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时,情节随之发生突转,将小说推向高潮,
金凤这人物形象由此发生了变化
B.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如两次提到金凤的心"颤"了一下,先
是惊叹于香玲的才艺,后是惊讶于戏台上两人的和谐。
C."台下早已空无一人"与"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形成视觉上的反差,通过台
上与台下的对比,突出表现了两位艺人的忘我与陶醉。
D.小说中多处关于雪的描写,既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又渲染了两位艺人
间的紧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
(3).请简要分析小说的叙述方式。
(4).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创作出的美不能脱离真而独立存在。请结合
小说中的两个人物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黄 河
周立波
二十一日,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颂的黄
河,这就是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澎湃之声的黄
河。
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
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 迅急地奔流。它们互相冲击
着,发出嚓嚓的声音。
等待渡河的时候,我到镇上去找开水喝,和老百姓聊天。他们说,原
先这里的房子要多些。日本鬼子几次打到了河东,毁了这里好多民房。依
靠八路军英勇的守卫,鬼子从来没有渡过河来。我们和鬼子只隔一条水,
但是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一块干净的土地,从来没有被日寇践踏。今天正在
渡河东去的王震将军的部队里,就有好多保卫黄河的英雄。
我们挨次下了船。每船水手十一人,船一解缆,水手使劲地荡桨,大
声地呼喊。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
激船头的声音。到了中流,船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们使尽
力量摇桨,使尽一切力量呼吼。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河风吹
着,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额。水手们只穿着单衣。脸上的汗竞像雨点
一样滴落。
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
久,不肯走开。我们已经离开陕甘宁边区了。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
在西岸指挥队伍,分拨船只。
我们沿着黄河走了十里路。才转入东边的山路。在河边看见的第一间
房子的砖墙上。写着"时刻准备反扫荡。坚决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我
记起了早晨在螅蜊峪看见有一堵墙上写着∶"展开赵占魁运动,发展手工
业。"隔一条黄河,一边是生产运动,一边是对敌斗争。
在河边,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头
上挽着干净的白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手榴弹, 另外一位腰间插
着一支土造地手枪。这是民兵。提着大手榴弹的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
的制服和武器,小声地对同伴说∶"咱们的人。"我们要他们带路,他们十
分高兴地走在前面,并且告诉我们,这里是临南县界。这里的民兵都会使
用地雷,每个村庄的大路和小路都挖了雷坑。敌人一出来。地雷就埋好。
我们经过的村庄。果然到处有雷坑。民,兵送了我们十来里路,我们怕走
得远了,耽误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请他们回去。但不料他们回去以后,我
们碰到了一点麻烦。
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时,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
红缨枪,不让我们走,索看路条。我们说∶"咱们是八路军,从河西来
的,没有带路条。"一个为首的孩子说;"你们是八路军,咱们欢迎。可是
八路军也,得有路条。"我们又告诉他∶"你们的民兵哥儿还送了我们一
程,刚走。"他说∶"咱不管,只要路条看一看。"我们被阻拦着,幸亏村里
出来一个人,问什么事, 知道我们是从河西来的八路军以后,他叫孩子
们赶快让开路,让我们前进。一路上,我们赞赏着村民组织的严密,有着
这样的人民组织的地方,敌人是不容易逞凶的。我们走了五十五里路,到
了临南县府所在地刘家会。县政府把镇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给我们
住。晚上,睡在炕上,我们谈起了今天在黄河岸上发生的一件事情——
张米贵是一大队的战士,参加八路军已经有七年。他母亲听说儿子要
经过家门,就拄着一根拐杖,来到黄河边上,等了三天,真就看见儿子
了。她流眼泪,说不出话来。张米贵抱着枪伴着她坐了一会儿,要她好好
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回家。最后,他站起来说∶"打日本鬼
子,打那些反动派,是大事。娘,你回去吧。"于是,他赶快走开,怕她
看见自己的眼睛。
就是这样, 他别了母亲,赶上队伍,把一切经过报告了班长。从家
门经过,他没有回家。
(摘编自《南下记》,有删改)
文本二∶
小品文很小,人家或以为它只配供人消遣,不能载道。我则以为除供
人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不过道也有一个分别。假如我
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
义。"这未免太艰深了。小品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易于明白的道理。
世间有不少长篇大论,因其太长太大,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有工夫
去读它。又因其说理复杂曲折,也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能读得懂。
很好的小品文,就形式说,第一个原则,当为短小。近来常见一些小品
文, 其开张白往往占一两百字,太不经济。不过经济之极,也足以使小
品文丧失其文章之"文"。小品文毕竟是"文"章。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
严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一句抽象之道理,可以写三两句具体之
说明,正面说了,还可以说反面。总而言之,小品虽经济,然而是"文"
章。
(摘编自周谷城《泛说小品文》)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水浪奔流、阳光灿烂、冰雪团块明亮,这些景物烘托了作者
看到黄河的激动
心情,表现出对取得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心。
B."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但船上的水手们"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
落",对比中生动地表现出水手们奋力划船时的艰难。
C. 提大手榴弹的民兵说∶"咱们的人。"这简短而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
显示出充分的信
任,反映了八路军与农民的亲密关系。
D.文章以"黄河"为题目,一方面是因为故事确实发生在黄河边,另一方面
是把黄河作为一种象征,寄寓刚毅、勇敢等民族精神。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音乐作品,文本提到
它,旨在引出对渡河
时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场面的描写。
B. 陕甘宁边区是以陕北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王首道遥望河西, 透露出
思念党中央、保卫党中央、不甘心放弃根据地的心理。
C.张米贵是一名普通战士,为了抗战,他从家门口经过都没有回家。文本
记述他。是要表现
这位战士超出其他士兵的家国情怀。
D.周谷城在文中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等抽象艰深的句子为例,来说明
小品文不应该晦
涩而应该明白易懂,很有说服力。
(3). 文本一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对表达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
本内容简要赏析。
(4).周谷城认为优秀的小品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请就其中
一方面对文本一做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珠海望远
冯英子
到珠海的第二天,珠海度假村的副董事长吴兆声先生在中餐部的楼上请
我们吃晚饭。餐厅靠海那边,是一式的大玻璃窗,从窗中望出去,海上风光非
常美丽,澳门历历在望,九洲港外的横州岛和细岗岛,也隐约可见。我忽然想
到,这个楼才是地地道道的望海楼。
从这个楼上望出去,极目千里,尽是南海风光。珠海市在珠江的出海口,
与新会的座门为邻。厓门的山叫作厓山,1279 年,宋元的最后一战,就发生在
这里。那一年,宋将张世杰与元军主帅张弘范在此会战,不幸战败。宰相陆
秀夫恐被俘受辱,负着小皇帝跳入海中,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
国,这是赵宋历史上最悲惨的一页。想不到如此平静、如此美好的海域,当
年曾经是决定两个朝代胜败的场所。在珠海几天,我几乎一直在思考着这
段历史。
从珠海的香洲区到拱北区,有一段路是沿海而筑,人少,路静,海浪拍击着
堤岸,发出哗哗”的声音。我几次徘徊在这条迷人的路上,有时站在海边的
礁石上,一阵风浪,衣履尽湿,浑身感到凉意。想到杜牧那句“折戟沉沙铁未
销”的诗,我也很想能够找一点儿沉沙的折戟,追思一下前朝的战争,为什么
江山如此美丽,人民如此勤劳,有着 200 多年统治经验的赵宋,却敌不住新兴
的政权?为什么甘为对方奔走的,有许多赵宋王朝的将军?
这恐怕要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谈起了。他惩于五代军人的拥兵
自重,用此计消除割据,集兵力于自己手中。赵宋以后,藩镇割据之局不再存
在,大将奉命出征,回师部队上缴,兵不识将,将难拥兵,节度使之类不过是个
空名罢了。从集权这点来看,自然不是坏事,可惜他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就是
只管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忽略了外部的敌人。中央虽然膨胀,四肢却相对萎
缩,缺少了缓冲和中间地带,金兵一出,可以直捣东京,赵宋君臣,望风披靡,地
称臣,以儿皇帝自保。元军来犯,他们也是打一仗、败一仗,逃到海边,终至灭
亡。说得透彻一点儿,历史自有它发展的规律,非个人的主观意志可左右,座
山的败亡,正是赵匡胤自己撒下的种子。
当然,也有人看到了这个危机,文天祥就是其中之一,他任兵部尚书后,就
主张“分境内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数日齐备,有进而无退,日夜以
图之”。可惜被认为是“迁阔”。一个人病入膏育,却总是“自我感觉良
好”,良、平不能用,扁鹊、华佗也只能束手,赵宋之亡,不在于厓山之战,而
在于自缚其手足。
张弘范覆亡赵宋之后,在座山立过一块碑,大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
于此”,来歌颂自己的功劳。这种如此高调的行为引起遗民以及后世的谩
骂,人们纷纷对他进行谴责。有传闻说,后世有人在“镇国”前加了一个
“宋”字,变成“宋镇国大将军灭宋于此”。所谓的“宋”将张弘范灭宋,
其实是后人的一个美好愿望,但实际上张弘范没有当过一天宋臣。自古一
朝天子一朝臣,张弘范孝忠元朝,无可非议。腐朽没落的王朝必然被新兴王
朝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解放以后,原来刻有张弘范题字的石碑被航
道部门炸毁,直到 1964 年秋,当地政府请田汉先生题写了“宋少帝与丞相陆
秀夫殉国于此”13 个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以纪念这悲壮的历史。
珠海的风景实在很美,有海,有山,有湾,有滩,有四季常青之树、八节盛开
之花,每一个宾馆、每一家酒店都是一个小小的花园,这么多小花园又组成
了珠海的大花园,花团锦簇,光辉灿烂,而且古代建筑的巍峨同现代的富丽调
和在一起,九洲城是天安门的缩影,珠海宾馆却是江南园林的再造。总的说
来,它比深圳典雅,比厦门开阔,作为一个经济特区,也确实具有许多有利条
件。
我望着珠海新会间的海域,一直想着厓山之战的情景,但历史决不会重复,
看来我倒是忧天的杞人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小品文是很小的。人家或以为它太小了,只配供人消遣,不能载道。我则
以为除供人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不过,道也有个分别,假如我
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所说
倘真是道,也未免太艰深了。小品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应该明白而且都
能明白之道理,那便有普及的价值了。世间不少长篇大论,因太长太大,只有
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有工夫去读它;又因其说理复杂曲折,也只有以读文
章为职业的人才能读得懂,这便没有普及的价值。小品文短小,读来不甚费
时,所述之理浅显,读来不甚难懂。有此两个长处,小品文可作普及文化与教
育之良好工具。要小品文能载道,又要它能普及,便须文章作得很好。就形
式说,当为短小。短小之法,我也可以举一些,曰,不要导论,不要结论;反之,只
要一个本论。近来常见三五百字之小品文,其开端便占一两百字,太不经
济。小品文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严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一句
抽象之道理,可以写三两句具体之说明,正面说了,还可以说反面。总而言之,
小品虽经济·然而是“文”章。
(节选自周谷城《泛说小品文》)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先叙述作者在珠海餐厅眺望大海,照应文章的题目,接着由珠
海市引出厓门,又由厓门引出厓山,层次井然。
B.文章第三段接连两问,表达了作者对赵宋王朝灭亡的深深遗憾之情,这不
仅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也为后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C.文中句子"中央虽然膨胀,四肢却相对萎缩"把道理说得形象因而容易理解;
朝廷掌握军队,很有力量,边防军数量却极少。
D.文章写珠海的山、水、花、树,赞赏其新貌,强调了其作为经济特区的有
利条件,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在文中暗示作者在想到元与宋的战争时,渴盼从水
中捞一件当年的兵器以抒怀古之幽情。
B.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
出他誓死不降的决心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C.文本一"良、平不能用"意为宋朝统治者用不了西汉初年的张良、陈平这
样的人才,只能从本朝发现和任用人才。
D.周谷城在指出小品文就是文章时,特意把"文"字加了引号,是在强调小品
文相比其他类文章更要有华美的文采。
(3).文艺批评家全鸥说《珠海望远》是“触景生情,以古鉴今”,你对此如何理
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4).根据文本二,我们应该主要从哪些角度对文本一进行赏析?请简要解说。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
[匈牙利]米克沙特
关于阿尔弗勒德平原的“土财主”,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描述的。他们的
收入不算多,但他们拥有的财产倒不亚于摩洛哥王子呢。讲到巴基先生,故
事有一大堆呢!的确,事情真是稀奇古怪:这些身穿大棉袄,其貌不扬的人物,
遇到他们高兴的时候也会悠然自得地叼着烟斗,坐上四轮马车,,招摇过市呢!
不过,他们很少闹出这种排场。巴基先生总是坐普通的农民马车来佩
斯。在车上,他的午饭是面包夹腊肉,他兴致勃勃地用他那把弗赫堡小刀切
肉片;他要是想把味道调得好一些,就把腊肉放在火上烤,让猪油慢慢地滴在
面包片上面。这样可口的饭菜,连国王也没有吃过呢!
然而,有谁认为阿尔弗勒德的富农是吝啬鬼,他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
也是很会装阔气的,只不过表现不一样罢了。因为老爷死了,在地狱里也还
是老爷。在酒店里,碰巧他的兴头上来了,4 个吉卜赛人为他拉一段忧伤的小
提琴曲调时,他就吆喝着吩咐堂倌:
“去给这些吉卜赛人抬 4 桶酒来。”
我们用什么东西侍候你呢?巴基先生!”
“给我抬半桶黑咖啡来好了。”
遵照巴基先生吩咐,堂倌在露天用一口大锅煮咖啡。整个酒店的人都忙
碌地围着他转。他知道,人们正在干一件大蠢事。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
表现出他的豪爽。只要是巴基先生的吩咐,即便是一件蠢事,也大可不必去
计较。他之所以叫巴基先生,是因为他有大笔财产,至于他的话对与不对,都
是无所谓的。
这位阿尔弗勒德的农民头子对于能挤进本地上层人物的圈子,感到非常
得意。但是,要想得到更高的地位,就先要获取好的名声。
巴基先生经常交好运,原因是他常跟老爷式的人物打交道;他家里的佣
人可算得上高贵人物,他们谈吐文雅,又有匈牙利式的健全的头脑。——因
此,他的佣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
这件事情发生在巴勒时代①。当时,有位新州长到诺格拉蒂州上任,他决
定庆祝一番:举行一次午宴,宴请全州的达官要人。
从哪儿知道什么人是州里最尊贵的人物呢?再没有比查地产登记簿更清
楚的了。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科学著作”啊!谁要是从头到尾将它通读
一遍,那么,在他面前不会有什么事情是“模糊不清”的了。
州长秘书就是根据土地登记簿开列出应邀客人的名单。巴基先生当然
是在被邀请之列,几乎还是属于最前面的名次呢!
请帖发出去了。伟大的日子终于来临。州府大厦重新装饰过,焕然一新,
这项工程是在州长亲自指导下进行的啊!他准备把这次宴会办得豪华而又
丰富多彩,使它成为空前绝后的大事件。他吩咐仆役们,说:只有穿燕尾服的
客人,才允许进去参加这次在阿尔弗勒德地区举行的极为盛大的宴会。
呵!几乎所有的客人都穿着燕尾服来了。唯独巴基先生穿着农民的节日
服装;是的,为了准备参加这次宴会,这套服装经过了一番洗刷。他的裤兜里
特地放了一条粉红色的、有些油污的手帕,稍稍露在兜口外面,这够庄严的
啦!
“你到这儿来干吗?你是谁?”等候在门口的管家对他大声地问道。
“我么?我就是巴基呀!”他说,英武地挺直胸脯,大衣前襟上有笔直的 3
排纯银纽扣。
“巴基!现在不许到州长那儿去。他正在里面宴请客人。”
“我就是来参加午宴的呀!”
管家睁大了眼睛。
“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他说道。
巴基先生从口袋里拿出请帖,管家把眼睛瞪得大大地、惊讶地注视着;
但是,他还是这样说:
“这不顶事。只让穿燕尾服的人进去。这是命令。这里是沙龙,只有穿
礼服的人才配进去。”
巴基先生生气地转身走了。他观察了管家的神色,立刻赶到一家裁缝铺
去,人们按照规格给他穿上燕尾服。现在,在圣悌斯地方的人们,还常常谈起
巴基先生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燕尾服时可笑的模样哪!
巴基先生在宴会上故意找茬,出气。当客人围着大桌子坐好,仆役们首先
端上汤时,巴基先生皱着眉头,呆板地瞧着那只盛汤的大盆,故意把匙子弄得
叮当响以引起大家的注意,然后低下头,撩起他那套新买的燕尾服的右襟,漫
到菜汤里去。
“你干吗?巴基先生!我的上帝,你到底要干吗?!”周围的客人目瞪口呆,
过了好一会儿才诘问他,他们还以为他疯了呢!
“哦!我请我的燕尾服喝汤哪!”巴基先生谦逊、安详地说,“因为我发
现,不是请我,是请它来参加宴会的。”
州长马上理解这件事情的原委。从此以后,他也很乐意招待身穿农民棉
大褂的巴基先生了。
[注]①匈牙利 1848 年革命失败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实行残酷的黑暗统
治,当时负责具体执行反动政策的是内政部长巴勒·山陀尔。因此,人们惯
称 1849-1867 年为巴勒时代。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人巴基先生不是一个特别讲究排场的人,他在马车上吃着简单的食物,
但却兴致勃勃。
B.小说写不管巴基先生的话对不对,众人都照办,反映出当时的人对金钱的
崇拜和屈从。
C.除了巴基先生,几乎所有的客人都穿着燕尾服,这是因为巴基先生觉得穿
燕尾服可笑。
D.结尾写州长知道原委后,很乐意招待没有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可见巴基
先生的影响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叙述巴基先生在酒店里"吆喝着吩咐"堂倌给为他拉小提琴曲的吉
普赛人抬上 4 桶酒,意在表现他为人豪爽、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
B."因此,他的佣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这一句看似闲笔,
实则是作者的用心之笔,与下文州府管家阻挠巴基人场形成鲜明对比。
C.小说以"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为题,起到突出主要人物、点明叙事线索、
揭示形象性格、暗示主题意蕴的作用;"燕尾服"成为阶级身份的象征。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详写巴基先生应新州长之邀参加午宴的始末,由
此可以窥见十九世纪中叶匈牙利社会的趋炎附势、邀荣固宠、追名逐利之
风。
(3).管家与巴基先生的对话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从故事情
节、人物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4).米克沙特的小说具有寓褒贬于幽默诙谐之中的风格。请结合作品具体
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
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
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窗外的田垄上,娃们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了。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
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
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
接近尾声。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
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
的任何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 3C 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 12 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
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蛙赶紧把盆接到他嘴
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
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
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道道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 3 号行星。
3 号行星检测,检测 30 个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
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1 号随机点检测。”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 3C 级文明测试。”
1 号测试未通过,2 号测试未通过……10 号测试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11 号测试题未通过!
12 号测试题未通过!
“3C 文明测试试题 13 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
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
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 文明测试试题 13 号通过!3C 文明测试试题 14 号……”
“3C 文明测试试题 14 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
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
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 文明测试试题 14 号通过!3C 文明测试试题 15 号:对于一个物
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
量成反比!”
“3C 文明测试试题 15 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
500921473 的 3 号行星上存在 3C 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在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
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
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
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
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 3C 级,是 5B 级!!”参议员惊呼起
来。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
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
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
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大?”
“每秒 1 至 10 比特。”
“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
相互间用声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 1 至 10 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
种,能创造出 5B 级文明?!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
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
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
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
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让我们大概了解了李老师的基本情况,包
括身体情况、工作情况、经济状况和他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B.本文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是老师上课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另一条是碳基
联邦舰队在建立隔离带时找寻并保留 3C 文明。双线互为呼应,并行不
乱。
C.天上地下截然不同的场景转换和故事内容,给小说带来了奇幻的色彩,
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科幻小说独有的体验。
D.文中李老师这个乡村教师卑微不幸,作为一个悲情角色,他恰如其分地表
现了小说的悲剧主题,引发了我们对其深深的同情。
(2).文中画线句子“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
上”有何作用?
(3).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本文蕴含了哪些人
文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晩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
荷叶。但月光很妤,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
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
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
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
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
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
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
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
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
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
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
亮着,倒映在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
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
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
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
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
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
“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
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
禁拾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竞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
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
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
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
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
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
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
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
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
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
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
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
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
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
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
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
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
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
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
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
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
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
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
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
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
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那
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
药。
⑪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
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
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
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
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想象中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
空灵洒脱。
C.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
一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
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的
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2).第②段中“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滑”能不能改为“掠”?为什么?
(3).作者在第⑩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
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参考答案
1.答案:(1).A; (2).D; (3).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把香玲准备上台、金凤怒火
中烧的情节提到前面。一方面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表达效果;另一方面
也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运用插叙的叙述方式,插叙部分补充介绍了金凤、香玲的角色地位、演唱
特色等内容,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背景、原因,对人物间的“矛
盾”作了侧面说明。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
的了解;便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便于突出文章的
主题。
(4).示例:小说中人物的美,离不开人物的真。
金凤因是村里红透半边天的台柱子而摆架子,眼见香玲要抢去“主角”地位而
怒火中烧,小说正是再现了生活的真实,再现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才更凸显了
金凤在舞台上看到香玲的“美”、内心发生转变、二人共同演绎青衣进入全
新境界的艺术形象之美,才使得她技艺精湛、热爱艺术的形象格外能打动
人、感染人。
香玲虽是小剧团里名不见经传的配角,却依然对角色着迷;虽然她知道金凤
的眼睛里正在喷火,面对金凤心有卑怯,却依然认真装扮,不想失去扮演“主
角”的机会;到了舞台上,金凤使足了劲头儿,香玲也毫不示弱。正是香玲内心
对“青衣”的热爱、对主角的渴望、对艺术的追求的真实,才使得她在舞台上
如人间尤物、风情万种的艺术形象产生震撼人心的“美”。
2.答案:(1).A; (2).D; (3).目然环境描写,集中体现在对黄河的描写上,作者从
视觉、听觉、河岸元观、河上亲历等角度,渲染黄河雄浑的气势,象征中华
民族不屈的力量。
②社会环境描写,以村庄被轰炸的场景、黄河两岸村庄标语等体现抗战的
大环境;以王首道、张米贵等构成军人形象群体,以民兵、查路条的孩子等
构成民众形象群体,营造了军民团结、保家卫国的全民族抗战的浓厚氛围,
表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4).特点∶ ①内容上,要载道且道理要浅显易懂。
②形式上,要短小且有严密的组织。
①内容∶通过记述一次行军中的见闻,展现了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
精神风貌,道理浅显易懂。
②形式∶篇幅短小,以作者行踪为线索,记述所见所闻,层次分明,结构严密。
解析:(1)."表现出对取得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心"错,表现的是黄河的雄浑。
(2).A 项错在"旨在"。B 项于文无据,错在"放弃根据地"。C 项错在"超出其
他士兵的家国情怀",文中张米贵是普通士兵的代表。
3.答案:(1).C; (2).B; (3).①触景生情:作者在珠海远望,望到海景,就想到赵宋
在崖山覆灭,不由得生出了许多情感,有感而发,遂成此文。②以古鉴今:作者
议论赵宋灭亡之因,对于今天的治国用人有借鉴意义。
(4).①文本一是载道之文。它论述了治国之策,指出了宋亡的深层原因,寓意
深刻,发人深思。②文本一有普及价值。它明白晓畅,说理透彻,能做教育之
良好工具。③文本一极为精粹。它短小,且内部结构严谨,是一篇佳作。
解析:(1).“中央虽然膨胀,四肢却相对萎缩”的真正意思是中央掌控着军权,
兵不识将,将难拥兵,军队战斗力不强。它的意思不是边防军数量少。
(2).A 项错在“渴盼从水中捞一件当年的兵器以抒怀古之幽情”,文中“想到杜
牧那句'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诗,我也很想能够找一点儿沉沙的折戟”,是引出
议论的手段,并非真的想得到一件当年的兵器。C 项对句意的解释错
误,“良、平不能用”在文中是批评统治者不重用文天祥这样的人才。D 项错
在“强调小品文相比其他类文章更要有华美的文采”,加引号的“文”不是文采
的意思,从上文可以看出它指的是文章内部有严密的组织,结构上要起承转
合等。
4.答案:(1).C; (2).A; (3).①(从情节组织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巴基先生的自以为是,管家的照章办事、坚守原则,将小说情节逐步推向高
潮,为引出下文巴基先生换穿燕尾服和请燕尾服喝汤的情节做了充分的铺
垫。②(从人物塑造看)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巴基先生与管家对话时
的言辞与神态等细节描写,可以进一步看出他的固执自傲、自以为是的个
性特点。
(4).①于细节特写中见幽默诙谐。文中写巴基先生稍稍露在兜口外的“有
些油污”的粉红手帕的装饰细节的勾勒,以及在筵席上故意做出滑稽动作
而引人注口的行为,这些都为作品增添了耐人玩味的谐趣。②以叙述者议
论介人见幽默诙谐。文中对州长选定州里最尊贵人物的依据标准做了简洁
的议论,充满调侃、嘲讽的意味;还有对阿尔弗勒德平原“土财主”财产数
量与行事做派的点评,满含揶揄之意。③在遣词造句中见幽默诙谐。文中
运用令张手法、大词小用等修辞技巧,彰显幽默诙谐之意。如“这样可口
的饭菜,连国王也没有吃过呢”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科学著作'啊”使它成
为空前绝后的大事件”等等,都极尽冷嘲热讽之意。
解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这是因为巴基先生觉
得穿燕尾服可笑”依据不足,原文后面写巴基先生穿着燕尾服可笑的模样,
这是后话,与前文巴基先生不穿燕尾服缺乏必然的关联。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意在表现他为人豪
爽、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这分析不正确。从原文语境看,巴基先生在酒
店里的这番行为,只是为了“装阔气”,炫耀其富农的身份,博取所谓“出
手阔绰、慷慨大方”的好名声。
(3).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结构与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要求分
析文中管家与巴基先生的对话的作用。解答这一问题,应从情节结构安排
与人物形象刻画两个角度来分析。管家与巴基先生的对话属于小说情节的
发展部分,这一部分属于延迟叙事,即通过巴基先生执意不穿燕尾服去赴宴,
与管家照章办事、毫无通融余地的刻板,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了铺垫,于
是才有了巴基先生临时改穿燕尾服,以及请燕尾服喝汤的戏谑场景的出
现。同时,管家在作品中是个陪衬人物,他的行为是新任州长杈力意志的体
现,管家越是正经、严格,越可见出他的势利眼,越反衬出巴基先生这位新
兴富农的另类个性,从两人对话这一场景中巴基先生的言辞及其服饰、神
情细节的简洁勾勒,可见其人之固执自傲、自以为是的个性。
(4).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风格的欣赏与探究能力。题干明示米克沙特小说
“寓褒贬于幽獸诙谐之中”的风格,要求考生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解答此
题,须具体阐释米氏小说幽默风格形成的艺术手段,即经由哪些艺术表现手
法的路径建构这种幽默风格,须立足文本列举相关语例加以具体解说。通
过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其幽默诙谐凤格主要借助如下艺术表现手法:一是
在小说人物形象的细节特写中呈现幽默诙谐的色调。这可以从巴基先生的
言行举止、神态服饰等带有明显调侃意味的描写中看出。二是叙述者声音
(叙述者对小说中人事的议论)介人,彰显了幽默诙谐的色彩。文中对阿尔
弗勒德平原“土财主”阶层特点的简介,还有新任州长拟办盛大午宴与筛
选、邀请来宾的依据等事件的议论,这些叙述者议论的介亼都具有幽默调
侃的味道三是小说叙述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具有夸张意味,大词小用、多
用感叹句式等,从而突出其讽刺、戏谑之意。
5.答案:(1).D;
(2).①构思巧妙:画线句子是两条线索的交汇点,串接起了两个不同时空
的故事,即一方面,银河系碳基联邦舰队在建立隔离带的过程中探触 3C
级以上文明的恒星,小山村碰巧成为探测点;另一方面,在黄土高原上的
这个偏僻山村有师生间知识文明的传承。②制造悬念,让读者对情节发展
和人物命运更加关注。③突出主题:为山村小学的师生成为拯救地球的英
雄埋下伏笔,表现了悲情的英雄主义主题。
(3).①坚守使命:柔弱者在困境中用知识、良知、师德等坚守传承文明的
使命。②尊重文明:碳基联邦舰队在探测到 3C 级以上文明行星上的生命
迹象后让炸弹转向,以保护有 3C 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碳基联邦舰队惊
叹于地球的 5B 级文明及师生生命体之间知识的传承。③敬仰崇高:崇尚
教师的奉献坚守,乡村教师用微小的生命个体,用原始的方式艰辛地推动
地球人类文明进步,歌颂渺小的生命个体凭借崇高的精神传承至高的文
明。
解析:(1).对小说主题理解错误。小说歌颂的是教师的伟大以及教师对人
类知识传承的重要作用。
6.答案:(1).C; (2).①不能。
②因为“滑”字有“柔和”“灵巧”的特点,一方面写出了由于水草的漂动,在路灯
的映照下,“我”的身影更显轻捷之状,另一方面暗含了“我”对朱自清先生深
切的怀念之情。
③而“掠”有“轻轻擦过”“拂过”之意,有“快速擦过然后又离开”的效果(如“燕
子掠过水面”),这与“身影”投射到“水草”上不符。所以还是用“滑”比较好。
(3).①自觉地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坚守节操,洁身自好。
②因为过去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现在的人仍然需要面对并且回答这一问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