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代 文 学
元代文学概说
¡ 一、元朝的断限
1、享国130年。如果自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
方算起,到惠宗妥欢帖木儿至正二十八年(1368),明
兵攻下大都,元室北迁,统一的元王朝宣告灭亡为
止,计有一百三十四年。
2、享国97年。如果自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
(1271)改国号为“大元”算起,则为九十七年。
3、享国92年。如果自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占
领临安,宋室投降,元王朝统一全国算起,只有九
十二年。
元朝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206- 1234 ) :大蒙古国——灭金。
第二阶段(1234—1276) :灭金——占领临安。
第三阶段(1276—1368) :占领临安——退出大都。
通常所说的元代文学,主要是指后两个阶段
的一百三十多年间,包括各民族人士用汉语从
事的文学创作。
¡ 元代文学的分期
元代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仁宗爱育黎拔力
八达延祐年间为界,分作前后两期。
前期:
杂剧趋向鼎盛。诗歌中出现的新变——“宗
唐得古”风气在前期形成。
后期:
杂剧渐趋衰微。诗歌后期继续发展而越显
后劲。散文益发重视经世致用。
周易·乾
乾:元、亨、利、贞。〔卦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
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
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若干历史地理文化背景:
1、元朝的疆域和交通
《元史·地理志》: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
统治范围到达中亚,西亚、东欧及俄罗斯,建立了钦
察汗、伊利汗,察合台汗等汗国,并征服过东亚、南
亚诸国。蒙古的兴起、元朝的建立,是影响世界历史
的一件大事。
中国同欧洲、中亚、东南亚的交通极其便利,中外
交往非常活跃。中国的印刷术、火药、造纸术、指南
针,都是在元代传入欧洲的。而遍布全国的驿站,东
南沿海航道的开辟,都促进了地区之间物资与文化的
交流。著名的黄道婆把海南的植棉和棉纺技术引进松
江,即与便利的海道有关。
¡ 2、多民族融合
蒙古民族:成吉思汗统十诸部后,具有不同特征的各部草原
牧民,逐渐形成共同以蒙古为名,并一致使用蒙古语的蒙古
民族。
回族:从中亚、西亚来到我国内地的许多民族,由于共同信
奉伊斯兰教,逐渐形成回族。
维族:(畏吾儿)等西北民族是蒙古统治的主要助力,不少
上层人物居于政权的上层,并且具有很高的汉文化修养。
藏族:一二四四年西藏萨班携八思巴、恰那前赴凉州,一二
四七年与阔端太子商妥了乌新藏归顺蒙古的条件,并发回了
有名的致乌斯藏纳里的僧俗首领的信。西藏从此成为中国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在西藏设立了十三个万户府。藏族成
为中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西南地区民族:元世祖忽必烈平大理国和设置云南行省,奠定
西南郡县的版图,对西南地区民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东北女真:元朝对东北女真采取「设官牧民,随俗而治」的办
法,鼓励开荒屯田,加强和内地的联系,也促进了女真地区
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回教世界通行的语言是波斯语,故元
朝官方使用的文字是汉文、蒙古文、波斯文。所以,元代文
化的多样性是显著的。
教祖:王喆,号重阳子。
七大弟子 :马钰、谭处端、刘处玄、
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
王重阳、丘处机、李志常三人分别代
表全真建教近百年的三个阶段。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
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古代戏曲主
要指元明清戏曲.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
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一)叙事文学的繁盛 :南戏 杂剧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代有一代之
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
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
莫能继焉者也。”
文学特点
(二)抒情文学的新样式 :散曲
(三)传统诗文的衰落
前期:刘因、赵孟頫 后期 :王冕、杨维桢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pēng 、揭傒斯
(四)审美情趣的新变化 :元蒙民族特有的质朴粗
犷、豪放率直的性格注入作品的形象之中
元代诗文概述
诗:宗唐(近体)得古(古体) 唐诗、魏晋古诗
审美情趣:显而畅
总体趋势:急剧衰落
代表作家:
前期:刘因、戴表元、赵孟頫
中期: “元诗四家” 虞集、杨载、范椁、揭傒
斯
后期:王冕、萨都剌和杨维桢
刘因,字梦吉,号静修,保定容城
(今属河北)人。是著名的元代理学
家。他虽非宋人,却因爱汉族文化而
眷念故宋,诗作多沉痛的故国之思。
在诗歌艺术上受元好问影响,风格豪
健而沉郁。
萨都剌 ( 1305 ?-1355?)字天锡,号直斋。
回 (一说蒙古)族人。其祖与父均为武臣,以
世勋镇守云、代,遂以雁门(代州即山西代县)
为籍。少年时家道中落。元泰定四年(1327)
中进士后,主要在南方任地方官职,也曾入翰
林国史院。晚年致仕,寓居杭州,后结庐安庆
司空山终老。工诗文词,有《雁门集》。
元代散曲
一、什么是散曲
元曲:剧曲(北杂剧 ) 散曲
剧曲:戏剧的曲辞,是戏剧这一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
术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二、散曲的起源:
宋金对立时期,北方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
曲与汉族北方地区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产生了
散曲这种新的诗歌形式。
三、散曲的体制
1、小令: “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重头小令,又称联章体,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
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张可久[中吕 卖花声]《四时乐兴》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
体制特征: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
同押一韵部;结尾部分有[尾声]
3、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连缀而成,曲牌最多不超过三首。
四、散曲的艺术特点
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衬字” :就是在曲调规定的字数之外自由加添的字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曲中[黄钟尾]: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
腾腾)千层锦套头”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俗语 蛮语(少数民族语言) 谑语(戏谑调侃之语)嗑语(唠叨琐
屑之语)市语(行话、隐语、谜语)方言常用语多入于散曲中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七煞]懒设设牵下槽, 意迟迟背后随, 气忿忿懒把鞍来鞲。 我沉吟
了半晌语不语, 不晓事颓人知不知。 他又不是不精细, 道不得“他
人弓莫挽,他人马莫骑。”
[六煞]不骑啊, 西棚下凉处栓。 骑时节拣地皮平处骑。 将青青嫩草
频频的喂。 歇时节肚带松松放, 怕坐的困尻包儿款款移, 勤觑着鞍
和辔, 牢踏着宝镫, 前口儿休提。
[五煞]饥时节喂些草, 渴时节饮些水, 着皮肤休使粗毡屈。 三山骨
休使鞭来打, 砖瓦上休教稳着足。 有口话你明明记:饱时休走,饮
时休驰。
马致远[般涉调 耍孩儿 借马] :
四、元散曲作家的流派和分期
豪放派:马致远 张养浩 贯云石
清丽派:张可久 白朴 乔吉
前期:大都 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白朴、卢挚、张养
浩
后期:杭州 张可久、乔吉、贯云石、睢景臣
[双调·夜行船]《秋思》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
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耶?知他
是晋耶?
[落梅风] 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富家儿更做道你心似铁,争
辜负了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不争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
莫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 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
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 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
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
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登高节?
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 近代学人对元杂剧的分类也有多种说法,比
较常见的是以爱情婚姻剧、神仙道化剧、公
案剧,社会剧和历史剧这类名称来叙说元杂
剧的内容,这种分类虽然也未必十分妥当,
但大抵约定俗成。
¡ 爱情婚姻剧
《西厢记》(金代)、《拜月亭》、《墙头马
上》和《倩女离魂》。
¡ 特征:
其一是剧中的书生的身份多半为命运不济的晦气
的穷秀才,女子一方却多半出身富贵门第,或有大家
闺秀一般的文化素养的“上厅行首”,双方的实际生
活地位(穷和富)往往高下悬殊。
其二是故事情节多半是青年男女竭诚相爱,而中
间有外力进行干扰,或鸨bǎo母嫌贫爱富,或商人加
以破坏,或女方父母出于门第观念的考虑进行阻挠。
其三是剧中的女子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在反抗外
来阻碍,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中,常常表现了一种积
极的主动精神。
¡ 神仙道化剧
内容大抵是或敷演道祖、真人悟道飞升的故事,
或描述真人度脱凡夫俗子和精怪鬼魅的传说。不管
故事的具体内容和表现的角度有多么纷繁的变化,
这些作品大都是以对仙道境界的肯定和对人世红尘
的否定,构成它们内容上的总特点。
《黄粱梦》、《竹叶舟》
特征:
其一、仙道和隐逸常常交织在一起。
其二、这些真人谴责的对象也往往是豪门中人物。
其三、这些道祖们指点的榜样,常常是著名的退隐儒
生。
¡ 神仙道化剧出现上述特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元代社会的知识分子比较普遍地存在着
的苦闷甚至绝望的思想情绪,是神仙道化戏涌现的
重要原因 。
其次,宋元时,一批儒生出身的道家,对原来
讲究飞升炼化之术、祭醮jiào禳ránɡ禁之科的天师
道进行了改革,设立了新道教一一全真教。他们以
“忍辱含垢,苦己利人”为宗,提倡摒弃名利,
“渊静以明志”,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因此,
神仙道化戏中屡屡提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
隐”,只要丢掉名缰利锁,便可返本归真,得到解
脱。
¡ 公案剧
元代公案剧大致可归为两类:
第一类主要写权豪势要欺压无辜百姓,清
官惩治豪强,为百姓申冤昭雪,诸如《鲁斋
郎》、《蝴蝶梦》和《陈州粜米》等。
第二类多写恶人图财害命,或因家庭问题,
财产继承问题引起争执,良善受欺受诬,由
清官伸张正义。如《灰栏记》、《盆儿鬼》、
《神奴儿》、《魔合罗》和《勘头巾》等。
¡ 水浒戏:
公案剧中的一个分支。现存元人水浒剧
的内容基本上属于一类:良善的平人遭到强
人、恶霸的欺凌或百姓之间发生纠纷时,弱
者受侮,梁山好汉扶弱抑强,诛恶锄奸。
元人水浒剧中的梁山泊像是一个惩恶扬
善的公正的法庭。
《燕青博鱼》
¡ 社会剧
《窦娥冤》、《酷寒亭》、《合汗衫》,《货郎
旦》、《罗李郎》,《看钱奴》、《冤家债主》、
《东堂老》,《老生儿》
特征:
其一、它们普遍地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和描写
了当时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生活现象,揭露了社会
的各种弊病。
其二、通过对不同社会现象的描写,交织成一
幅世态众生相。
其三、这些剧本从不同的角度揭露社会弊端时,
笔触是相当尖锐的,但作者们提出的解决方法,大
都仍然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
其四、在这些社会剧中出现的财主形象有的是
商人,他们的生活、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 历史剧
《赵氏孤儿》、《冻苏秦》、《马陵道》、《谇范
叔》、《气英布》、《单鞭夺槊》、《渑池会》、
《王粲登楼》、《贬夜郎》、《贬黄州》、《梧桐
雨》
特征:
其一、作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念和情绪,在史料
的选择上作了有利于这种表达的选择和改造。
其二、在少量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扩展
和虚构。
其三、还有一部分作品,在史料的运用上,是相
当“忠实”的。从作品的思想情绪来看,史料似乎
只是提供了作家艺术地表现他的情感的躯壳。
¡ 综上所述,元杂剧的内容非常广阔,它真实地
反映了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鲜明地展示出丰
富多样的作家的个性和精神世界。整个元杂剧
以它们的艺术力量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
家庭制度、官僚制度和其他各种社会弊端,揭
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和上层人物的残暴、腐朽。
荒淫和虚伪,同时把深厚的同情给予了不幸的
被压迫者和牺牲者,并且歌颂了他们的美好性
格,表达了他们的正义呼声,再现了他们的英
勇抗争,从中还透露出反传统的新的思想光芒。
因此不妨这么说:元杂剧是元代社会生活的百
科全书。
¡ 唐代仅有歌舞剧及滑稽剧,至宋金二代而
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故虽谓真正之戏剧起于
宋代,无不可也。然宋金演剧之结构,虽略如
上,而其本则无一存,故当日已有代言体之戏
曲否,已不可知。而论真正之戏曲,不 能不
从元杂剧始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 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兴起
¡ 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 (一)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属于戏曲的萌芽期
原始歌舞 --- 周朝“优人”伎艺 --- 汉代“百戏”
之角抵
¡ (二)唐和宋、金时期是戏曲的形成期
唐参军戏 --- 宋杂剧 --- 金院本 --- 诸宫调
¡ (三)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
元杂剧
原始歌舞
图腾崇拜
巫祝活动
宫廷歌舞
汉
代
百
戏
隋
唐
戏
文
宋
金
杂
剧
南
宋
戏
文
元
代
杂
剧
明
清
传
奇
萌 芽 期 形 成 期 繁 荣 期
《尚书·舜典》:“予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
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
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
谷,五曰敬天常,六曰
建帝功,七曰依地德,
八曰总禽兽之极”。
“载民”的“载”字当
“始”讲。这一阙似乎
是歌咏祖先的由来,
“玄鸟”当是一种传说。
以下接着歌咏草木、五
谷的生长。这首古乐总
的说来是反映生产劳动
和原始宗教信仰。它有
歌有舞,“投足”是一
种舞姿,手里拿着牛尾,
象征着耕作的动作。由
此可以看到原始时代的
文学艺术活动经常和生
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
歌舞和音乐也总是互相
结合的。
“百戏”(又称散乐,与
宫廷中的“雅乐”相对应),
它实际上是汉代民间歌舞、
杂技、武术、魔术的总称。
“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
《汉文帝篡要》载:“百戏
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
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
等也。”可见百戏是对民间
诸技的称呼,尤以杂技为主。
李尤《平安观赋》中有
“歌舞俳优,连笑伎戏”的
记载,逗笑说唱的俳优当是
“百戏”中仅有的曲艺节目。
至南北朝时,“散乐”与
“百戏”合称“散乐百戏”,
涵盖面更加广泛。
角抵戏《东海黄公》
《东海黄公》
西汉角抵戏中的一个节目,取材于民
间故事。
《西京杂记》卷三:
余所知有鞠道龙,善为幻术,向余説
古昔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昔为术,能制蛇
御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髮,立兴云雾,
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
不能復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於东海,黄公
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
焉。
《东海黄公》表现人虎搏斗,但它不像
一般的角抵戏那样,由两个演员上场竞技,
以强弱决定输赢,而是根据特定的人物故事
演出的一段情节。戏里人物的造型、冲突的
情境、胜负的结局都是预先规定好的,其间
还有举刀祝祷、人虎相搏等舞蹈化的动作。
它第一个突破古代倡优即兴随意的逗乐与讽
刺,把戏曲表演的几种因素初步融合起来,
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角抵戏在百戏集演之中,有一
种运用技艺的戏剧化的表演,这就是
角抵戏。角抵原是两个人角力以强弱
定胜负的技艺表演,后世的相扑、摔
跤即源于此。它有着很好的观赏性和
娱乐性。当时的艺人力图用角抵的技
艺去表现生活故事。这样就促使角抵
向戏剧的转化,成为角抵戏。
《拨头》——或作《钵
头》,《通典》卷一百
四十六记述:“《拨头》
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
噬,其子求兽杀之,为
此舞以象也。”《乐府
杂录》“鼓架部”的记
载较详,并说:“山有
八折,故曲八叠。戏者
披发,素衣,面作啼,
盖遭丧之状也。”等。
《太平御览》卷569“倡
优”类引《赵书》曰:
“(后赵)石勒参军周延,
为馆陶令,断官绢数百匹,
下狱,以八议宥(yòu,宽恕)之。
后每大会,使俳优著介帻,
黄绢单衣。优问:‘汝何官,
在我辈中?’曰:‘我本馆
陶令。’斗擞单衣曰:‘正
坐取是,故入汝辈中。’以
为笑。”这个例子可能才是
参军戏的真正起始,其时间
是东晋时期。
参军戏
宋人绘宋代杂剧演出场面绢画(故宫博物院)
右方一人,背后插一扇,上书“末色”二字,是
宋杂剧中副末色专用的道具;左方一人头戴诨裹,
有斗笠等道具置于地上,似为副净色。两人均作打
拱状。这两幅绢画反映了宋杂剧一般的演出形式
宋人绘宋代杂剧《眼药酸》演出场面绢画(故宫博物院)
宋杂剧绢画,戏曲文物。
宋无名氏绘制。共存两幅,
现藏故宫博物院。一为宋杂
剧《眼药酸》图,此幅高
23.8厘米,宽24.5厘米,所
画内容与周密《武林旧事》
“官本杂剧段数”中记载的
《眼药酸》相同。画中右方
一人腰间所插扇上有草书的
“诨”字,当是副末色;左
方一人头戴高帽,身着大袖
宽袍,衣帽上均画有眼睛图
案,扮眼科医生形象,当为
宋杂剧中发乔的副净色。这
两幅绢画反映了宋杂剧一般
的演出形式。
金院本—— 金代演出的戏曲称院本,院即行院,是娼妓住的地方,院本
是行院中伎艺人演出的节目。院本的体制、内容、规格大体上和宋杂剧相同,
《辍耕录》载:“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其结构为:艳段、正院本、杂
砌三部分。
金墓戏乐俑说明,那时杂剧、院本的演出已很普遍。其演出作场已搬上
舞台,初步具备了舞台表演形制,完全采用代言体。有舞有做,一人主唱,
其他演员唱少,主要是宾白,并退居次要"杂色"。演唱系不同宫调,为曲艺
中诸宫调与金院本的结合。表演上"插科打诨"的滑稽逗乐成份减少,代之以
突出人物故事、戏剧性,但演出规制仍很简陋,人员较少。
山
西
稷
山
马
村
金
段
氏
墓
群
砖
雕
刘知远白兔记诸宫调
元人绘元代戏班赶路图(绢画部分)
(山西省博物馆藏)
元代戏台(山西临汾魏村牛王庙元代戏台,
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
¡ 元杂剧
1、概念:元杂剧是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流
行并产生了众多作家和大量文学剧本的戏剧样
式。当时也有人称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
散曲一起称为“北曲”。
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的泛称各
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概念,也是为了区
别于宋、金杂剧的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
元曲或北杂剧。
¡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
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 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
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
方面发展。
¡ 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视
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 以上种种情况在客观上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展,
元杂剧应运而兴盛起来。
¡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和形式特点
¡ 南北方戏剧圈:
¡ (一)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
大部分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杰
出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
等。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
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
感受。
¡ (二)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
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
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 元曲四大家:
¡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
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
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
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
“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
说“马、关、白、郑”(《曲论》)。但关、
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
议者只是王与郑。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元代不同时期不
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
大家”。
¡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
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
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
的《拜月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
《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
《白兔记》、《拜月庭》(不是关汉卿写的)
和《杀狗记》。
三、元杂剧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 (一)题材多样,反映社会生活面广。
特别是把大量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作为
正面主人公形象来突出塑造,这是前代文学所
罕有的现象。
¡ (二)时代色彩鲜明强烈。
元杂剧:愤怒的艺术
¡ (三)风格流派丰富多彩。开放性、多元化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刊杂剧三十种
新校》
杂剧的体制
折、楔xiē子和本
元杂剧剧本结构通常分为四折一楔子,合为一本。
个别作品也有一本分五折、六折,还有一些作品用两
个楔子。
一折一场景:如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只有一个
场景:杜家妓院。
一折二场景:《望江亭》第一折就有两个场景:清
安观观内和观外。
一折三场景:《窦娥冤》第一折却有三个场景:赛
卢医药铺、从药铺到‘‘庄上’’的荒僻所在和蔡婆
婆家。
这种场景(时间,地点)即刻变化,相应的故事情节
迅速转换的手法,一直影响到后世各种戏曲,“连场
戏”成为我国民族戏曲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一章 关汉卿
¡ 一种新的文艺样式往往需要伟
大的作家将它提高和定型。
¡ 对于元杂剧来说,关汉卿不仅
是创作年代最早的作家之一,
而且作品数量和类型最多,总
体上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为
杰出。
¡ 钟嗣成《录鬼簿》列关汉卿为
杂剧家之首,贾仲明对关氏的
吊词尊之为“杂剧班头”,朱
权《太和正音谱》说他“初为
杂剧之始”。虽然元代前期与
关氏年辈相近的作家还有好几
位,但他无疑是元杂剧最重要
的奠基人。
¡ 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 关于关汉卿的评论资料:
¡ 1、元•熊自得《析津志》:生而倜傥,博学能文,
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 2、明•臧晋叔《元曲选序》:关汉卿辈争挟长技
自见,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
偶倡优而不辞者。
¡ 3、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关汉卿之词,如琼
筵醉客。
¡ 4、天一阁本《录鬼簿》于传末附贾仲明《凌
波仙》吊词: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即
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风月情忒惯熟,姓
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
捻杂剧班头。
¡ 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之《窦娥
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
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 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一空倚傍,
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
当为元人第一。
生平与个性
¡ 生平情况,只能以现存的一些片断材料推知大概。
¡ 《录鬼簿》说他是大都人,号已斋叟,曾任太医院尹。
¡ 关于他的籍贯,此外还有祁州(今河北安国)、解州(
今山西运城)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通常以《录鬼簿》
为据。
¡ 关于他的仕宦情况,由于元代太医院并无院尹官名,关
汉卿叙及本人生活情况的散曲亦全无与此有关的痕迹,
邾经《青楼集序》又说他入元后“不屑仕进”,所以颇
有些可疑,如说这指金代官职,也难以解释。
¡ 关汉卿的生卒年也很难推断。《青楼集序》把他和杜善
夫、白朴都列为“金之遗民”《录鬼簿》将他列为“前
辈已死名公才人”,他由金入元当是可以肯定的。关汉
卿传世有散曲《大德歌》,是以元成宗大德年号(始于
1297)为题。假定他在1300年前后去世,也必须享寿
达到90左右,才有可能在金代已经做官。这在古代是很
特别的情况,通常会在与他有关的资料中反映出来,但
实际上却没有,所以我们认为说他仕于金也有难以解释
的地方。
¡ 大体上只能肯定他出生于金的晚期或末年,根据杨维桢
称他为“士大夫”以及他所具有的文化修养来看,其家
庭在金代当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入元后很可能是并未出
仕,而仅是以一个剧作家兼艺人的身份活跃于大都的戏
剧界。
¡ 关汉卿是元代最早从事剧本创作的作家之一
,他和同时代的杂剧名家王和卿、杨显之、
梁进之、费君祥等有较密切的交往,常在一
起商酌文辞,评改作品;他长期生活于勾栏
瓦肆,与一些著名艺人也相当熟悉,今尚存
有他赠朱帘秀的套数。
¡ 元统一全国后,关汉卿曾到过杭州,在《南
吕一枝花·杭州景》套数中描绘了这座南方城
市的秀丽风光和繁华生活。
¡ 关于关汉卿的为人和个性,元人熊自得《析
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
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更狂傲倔强地表示:
¡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
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
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
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
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
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
,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
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
路儿上走!
¡ 这一套散曲既反映了关汉卿经常流连于市井和青楼的
生活面貌,同时又以“风流浪子”的自夸,成为叛逆
封建社会价值系统的大胆宣言。曲中所描绘的生活,
按照士大夫的传统人生取向标准来看,分明是“堕入
下流”,但关汉卿却欣喜于在这种生活中得以解脱了
功名利禄的“锦套头”而获得自由与快乐;他的如数
家珍的罗列炫耀,对于士大夫的传统分明带有“挑衅
”的意味。
¡ 这种人生选择固然是特定的历史环境所致,但关汉卿
的自述中充满昂扬、诙谐的情调,较之习惯于依附政
治权力的士人心理来说,这种热爱自由的精神是非常
可贵的。
¡ 当然,关汉卿不仅是一个“风流浪子”而已。他一方
面主张”人生贵适意”,主张及时享乐,“到头这一
身,难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双调
乔牌儿·无题》),同时(特别是在他的戏剧作品里
)又表现出对社会的强烈关怀,对于社会中弱小的受
压迫者的同情和赞颂,这和许多具有官员身份的文人
出于政治责任感所表现出的同情人民的态度有很大不
同,在这里很少有理念的成分,而更多地包含着个人
在社会中的切身感受,出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 二、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 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
情剧”和“历史剧”三类:
¡ (一)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
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
的社会矛盾。
¡ (二)以《望江亭》、《救风尘》为代表的爱
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
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 (三)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
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
动着时代的脉搏。
¡ (一)公案剧——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
暴,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 《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三剧
,为公案剧的代表,也有人把这几种归类为
“社会剧”。三剧均是通过梦境、魂示或神
示启发断案人找出线索,公正判决,从一
定侧面反映出了对现实中执法者的极度失
望。
¡ 这些剧作通过公案故事,揭示了深刻的社会
问题,尤其是黑暗的政治势力和邪恶的社会
势力对弱小者的残酷压迫,表现了广大民众
对于公平的社会秩序和安宁的生活的向往。
¡ 《窦娥冤》
¡ 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具有一种震撼人心
的悲剧力量,王国维认为,将它放在世界伟大
的悲剧中,也毫不逊色(《宋元戏曲史》)。
¡ 情节是从民间流传的”东海孝妇”故事演化而
来的。“东海孝妇”的故事,见于刘向说苑》
:东海郡孝妇,年轻守寡,尽心侍奉婆婆十年
,却被太守冤判了死刑,郡中因此大旱了三年
。后任太守昭雪了孝妇的冤案,立下大雨。晋
干宝《搜神记》对此亦有记载,情节略有不同
。
¡ 关汉卿借取“东海孝妇”的基本情节,从现实
生活中摄取思想内容,写出了这部震撼人心的
悲剧杰作。
¡ 剧情梗概
¡ 穷秀才窦天章向蔡婆借了20两银
子,一年本利要还40两。他无法
偿还,蔡婆要他年仅7岁的女儿端
云做童养媳抵债。窦天章无奈把
女儿送去,便上京应试去了。
¡ 13年后蔡婆家从楚州搬到了山阳
县,端云改名窦娥,已成了寡妇
,婆媳相依为命。
¡ 一天,蔡婆向赛卢医讨债。赛卢医为了赖债
,把蔡婆骗到郊外正要勒死,恰好遇到张驴
儿父子路过,蔡婆得救。张驴儿父子都是泼
皮无赖,得知蔡婆家里只有两个寡妇,就逼
蔡婆答应婆媳两个嫁给他们父子,否则也要
勒死她。蔡婆无奈,把他们带到家中。窦娥
对张驴儿的逼迫义正词严,坚执不从。但两
光棍就死赖在一对寡妇家中住下了,这一折
是故事开端,正式展开戏剧冲突。
¡ 张驴儿为霸占窦娥,从赛卢医处买来毒药放在羊肚汤里
,企图毒死蔡婆,逼窦娥就范。竟药死了他的老子。张
驴儿诬窦娥“药死公公”,逼窦娥顺服。窦娥不屈,情
愿见官,可是竟被贪官桃杌打得血肉淋漓。桃杌又要毒
打蔡婆,窦娥为救婆婆,屈担罪名,竟被冤判死刑。
¡ 窦娥含冤被杀,是悲剧的高潮。窦娥被押赴刑场,她一
腔悲愤如火,指天骂地,痛斥官府污吏“无心正法,使
百姓有口难言”。他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以昭示:冤屈
:要要血飞白练,二要六月飞雪,三要楚州大旱三年。
三桩誓愿感天动地,先后应验了。
¡ 窦娥死后三年,楚州就大旱了三年,这时窦天章做了提
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视察刑狱。窦娥冤魂向父亲控
诉了冤情,窦天章审清了案件,惩治了恶棍贪官,窦娥
冤案终于得到了昭雪。
《窦娥冤》
¡ 《窦娥冤》衍生作品
¡ 1.明代叶宪祖、袁于令将《窦娥冤》改编
为传奇《金锁记》,大团圆结尾,思想性被
削弱。
¡ 2.上世纪30年代,《窦娥冤》被京剧大师程
砚秋搬上舞台,易名《六月雪》,成为“程
派”保留剧目。
¡ 《窦娥冤》以元代社会生活为背景,通
过女主角窦娥悲惨的一生,深刻地揭露
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 高利贷的残酷剥削,流氓无赖横行,社
会秩序混乱,谋财行凶随时发生,衙门
暗无天日,贪官污吏草菅人命;下层知
识分子穷困潦倒,善良的人民饱受欺凌
,横遭虐杀。窦娥作为一个弱女寡妇,
她安分守己,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安排
和生活的煎熬,竟被飞来横祸卷进社会
矛盾冲突的旋涡里,最终被杀害。这说
明那个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复杂,任何
地方随时都可能出现不测风云。
¡ 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
¡ 1.高利贷的残酷剥削。
¡ 2.元代知识分子卑下的社会地位和困苦的生活处境,使窦天
章遭到高利贷剥削的逼勒,连唯一的小女儿也无法保住,致
使窦娥年幼抵债,骨肉分离。
¡ 3. 流氓地痞的欺凌。像张驴儿一类的恶棍无赖,在元代社会
上为数众多,他们到处横行,无恶不作。
¡ 4. “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是决定性的因素
。桃杌元代贪官污吏的代表,他把告状的都视为“衣食父母
”,肆意敲诈勒索;他把“人是贱虫,不打不招”作为审案
的信条。就是桃杌一类的昏官主宰着人民的生死命运,他们
贪赃枉法,草菅人命,致使冤狱遍布。
¡ 《窦娥冤》深刻地揭示了产生悲剧的社会的、阶级的根源。
¡ 窦娥这一典型人物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 窦娥是一位饱受封建压迫、苦难深重的妇女典型。他
的性格有善良温顺的一面,又有倔强反抗的一面。
¡ 她3岁丧母,7岁离父,被抵债做了童养媳,成亲不久
又死了丈夫,一连串的不幸都落到她的头上。但她安
于天命,恪守封建伦常。
¡ 她有善良温顺的个性。她孝顺婆婆,为救婆婆,她屈
打成招。被押赴刑场时,她还惦记婆婆,哀求刽子手
走后街,怕前街里被婆婆看见“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
”而哀伤。被冤杀死后,他的鬼魂还请求父亲收养婆
婆。作品这样描写的意义在于:像窦娥这样善良温顺
,甚至安于天命、遵守礼法的人,也要遭到迫害残杀
,那个社会是何等的不公平,是何等的昏暗!这是对
黑暗社会最有力的控诉!
¡ 窦娥还是一位具有斗争精神的人物,作品精心描写了
她的反抗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初非常信命,幻想官
府“明如镜,清如水”。残酷的现实把她的幻想撞得
粉碎,她终于觉醒了,她用生命的高昂代价换来了对
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而一旦觉醒过来,悲愤怒恨便
像火山爆发那样不可遏止。她被押赴刑场时,发出了
动地惊天的呼喊:
¡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
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
更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
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
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
涟涟。
¡ 她的指天骂地,实际上是对黑暗社会发出的强烈控诉和
抗议,这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批判和否定,唱出了封建
社会千千万万被压迫者的心声。临刑前,她发下的三桩
誓愿是对冤案的强烈抗议,又是对黑暗统治的挑战,她
不但要昭示冤枉,而且还要对残暴的统治者进行报复与
惩罚。这说明,被压迫人们是不甘受欺凌奴役的,他们
要报仇,要伸冤,这是作品闪耀着战斗锋芒之所在。
¡ 《窦娥冤》的核心问题,是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 作者从两方面加以强化,使这一点显得极其尖锐:一
方面,是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毫无过失:她是
个孤女,因父亲欠下高利贷无力偿还,被卖给蔡家作
童养媳,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尽心尽力地侍候着同是
寡妇的婆婆;在公堂上,因不忍见婆婆被拷打而承担
了被诬陷的罪名,临赴刑场时,还怕婆婆见到伤心,
特意请刽子手绕道而行。在这些情节中,也突出了窦
娥的“贞节”和“孝道”,但它在剧本中的主要意义
,却在于通过表现窦娥具有社会所赞同的一切德行,
来强调她的善良无辜。
¡ 另一方面则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造成她多重不幸
。
¡ 从孤儿到童养媳到寡妇,她的悲惨遭遇已经令人十分
同情,却偏又遇上地痞恶棍张驴儿父子的胁迫与诬害
;当她自信清白大胆走上公堂时,等在那里的是一个
昏聩愚蠢、视人命如虫蚁的太守。
¡ 实际上整个剧本中所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包括窦娥的
父亲和她所孝敬的婆婆,都或多或少、或间接或直接
地造成了窦娥无穷的不幸,而地痞恶棍加上昏庸贪婪
的官僚,最后把她送上了断头台。
¡ 这一结果彻底颠倒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所要求的善恶
各有所报的法则,无论在剧情本身还是在观众心理上
,都已掀起了巨大的感情浪涛,而最终从窦娥愤怒的
呼喊中喷泄而出。这是带普遍意义的控诉,是受压迫
者对黑暗的世间究竟有无公道可言的根本怀疑;只要
类似的不公正还存在,它就永远是惊心动魄的。
¡ 作品的结局,描写了鬼魂诉冤和清官断狱,
但这样一来,戏中原本异常强烈的悲剧色彩
未免被冲淡了,使得剧中的激情和尖锐的矛
盾冲突平息下去,这是对观众欣赏趣味的有
意无意的投合。毕竟,一般市民阶层的观众
,需要在看完一场戏以后仍能够保持心理的
平衡。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局限。作
者当时不可能找到改变现实的真正力量和办
法,只能采用这种方式来寄寓他的理想。
¡ 但是鬼魂诉冤和窦娥生前的反抗景象是一脉
相承的,这样描写也不无积极意义。
¡ 《窦娥冤》在艺术上堪称元杂剧的典范。
¡ 第一,戏剧情节安排上,矛盾高度集中,冲突迭起,
而又环环相扣。
¡ 作品写了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窦天章、窦娥与蔡婆
的矛盾;蔡婆与赛卢医的冲突;蔡婆与张驴儿父子的
冲突;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张驴儿与赛卢医的冲突
;窦娥与官府的冲突等,各种矛盾的冲突错综复杂。
¡ 但是,全剧布局的重点是放在黑暗的统治与被压迫者
的反抗上的。所以作品把矛盾集中在两条主线上:一
条是窦娥与以张驴儿为代表的社会恶势力的冲突,一
条是窦娥与贪官桃杌的冲突。又以后者为主,其他矛
盾都服从于主线的安排。
¡ “法场”一折,写窦娥含冤被杀,情节本来很
简单,但它是悲剧主旨所在。所以作品安排
了窦娥指天骂地、三桩誓愿等情节,大肆铺
张渲染,以表现窦娥的反抗性格与凛然正气
,真是泼墨如云。
¡ 戏剧情节安排十分紧凑,如蔡婆讨债,引出
了赛卢医;赛卢医与蔡婆的矛盾引出了张驴
儿父子;张驴儿父子与蔡婆的冲突又引出了
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接着张驴儿药死老子
嫁祸窦娥,于是经官,又引出了窦娥与昏官
桃杌的冲突,一环紧扣一环,出人意外,扣
人心弦。
¡ 第二,人物角色安排别具匠心。
¡ 如赛卢医在剧中是个次要人物,但他三次出
场就带出了三件大事:第一次上场引出了张
驴儿父子,导致了悲剧的发端;第二次出场
卖毒药给张驴儿导致人命案,把悲剧推向高
潮;第三次出场供出内情,使案情大白。一
个次要角色,关联着三个重大的戏剧情节,
推动了剧情发展。又如窦天章是窦娥的父亲
,是被迫卖窦娥的人,后来又是给窦娥昭雪
的清官,其间父女生离死遇,更增悲剧气氛
,可见作品构思的巧妙。
¡ 第三,写实与超现实描写的结合。
¡ 作品不仅描写窦娥所受的压迫和深重的苦难
,也不仅停留在表现窦娥的反抗上,而是让
窦娥的反抗精神支配天地,三桩誓愿感动天
地,使大自然改变常态,以显示窦娥正义抗
争的强大力量。舞台出现了奇异的景象:“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伏天气竟然
漫天大雪,纷纷扬扬。刽子手们惶恐地退下
去了,正气压住了邪恶。这样的描写具有浓
厚的浪漫色彩,加强了悲剧气氛,突出了窦
娥的反抗精神,深化了主题。
¡ 《蝴蝶梦》写皇亲葛彪平白无故打死平民
王老汉。王老汉三个儿子前去报仇,打死
葛彪后又被捉去抵命,后得包拯秉公仗义
才获赦免。
¡ 《鲁斋郎》写权豪势要鲁斋郎先后抢夺了
银匠李四和六案都孔目张圭的妻子,弄得
李、张两家妻离子散。后包公以“鱼齐即
”之名请得御批,智斩了鲁斋郎。
¡ 揭示苦难,最终又通过多少是令人快意的结局使剧中的
苦难有所消解,让观众既宣泄了内心中对社会对人生的
不满,又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的安慰和满足,这种结构方
法在包公戏《鲁斋郎》和《蝴蝶梦》中显得更为特出。
二剧通过“权豪势要”对平民甚至小官吏的肆意压迫描
绘出一幅昏乱黑暗、无法无天、全然没有公道和秩序可
言的社会景象。站在黑暗现实对面的,是刚正不阿的“
清官”包拯。但他也只能用瞒天过海、偷梁换柱的计策
,惩除凶顽,保护弱者。包拯的形象,表现着受迫害的
民众对封建“王法”所承诺的社会公正的期望,是他们
于黑暗中挣扎时所能够看到的一丝光明。正是在这个意
义上,关汉卿的创作代表了人民的理想。
¡ 二、爱情婚姻剧——反映妇女的生活和斗争,表现她
们在斗争中的勇敢机智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 同爱情、婚姻有关的题材在关汉卿剧作中占了较大的
比重。其中像《救风尘》、《望江亭》同时也反映了
弱者对社会中邪恶势力的反抗,带有“社会剧”的意
味。
¡ 《望江亭》写谭记儿面临杨衙内企图杀害她丈夫、强
娶她为妾的险境,机智地利用酒色将他愚弄,使之沦
为阶下囚的故事。
¡ 《拜月亭》讽刺了门第观念,歌颂男女之间患难真情;
¡ 《谢天香》、《玉镜台》着眼于同情读书人遭遇,希望天
下文人都享有美好婚姻。
¡ 《救风尘》由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恰好地配合成一
场喜剧:同是风尘女子的宋引章和赵盼儿,前者天真
轻信、贪慕虚荣,后者饱经风霜、世情练达;而另一
角色周舍,则是个轻薄浮浪又狡诈凶狠的恶棍。宋引
章被周舍所骗,赵盼儿利用周舍好色的习性,以身相
诱,将她救出火坑。
¡ 这两种剧本的特点,都是把恶势力的代表放在被愚弄
的地位上;他们虽然貌似强大,却由于自身的卑劣品
格而受到引诱、欺骗,终于大倒其霉,这无疑给普通
观众带来很大的快感。在这里,通常为社会道德所不
赞同的色相欺骗,成为代表正义一方的必要和合理的
报复手段,这显然反映出市民社会的道德观念,剧情
也因此变得十分活跃。
¡ 《拜月亭》名列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元
末施惠改编为南戏《拜月亭记》,列入四大
南戏之一。该剧以金元战乱为背景,是古代
戏曲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当代剧。
¡ 《拜月亭》是爱情婚姻剧。
¡ 《拜月亭》写尚书之女王瑞兰在战乱流离中与书生蒋世
隆结为夫妻,后来被父亲强硬拆散。相隔多年,王尚书
招进新科状元为女婿,却正是蒋世隆,夫妻终得团圆。
¡ 《调风月》写婢女燕燕委身于答应娶她作“小夫人”的
小千户,又被迫代小千户向一位贵族小姐莺莺说媒,恼
恨之余,大闹婚礼,使得小千户不得不实践诺言。
¡ 这两个剧本突出反映并肯定了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
。如王瑞兰被父亲逼迫回家,心中却咒骂父亲为“猛虎
狞狼,蝮蝎顽蛇”,为了自己的满足而弃“孝道”于不
顾。燕燕所追求的地位虽说仍是低下的,但为了维护自
己应得的利益,她同样作出了不顾一切的努力。
¡ 另外,《金线池》和《谢天香》都是写士子
与妓女的爱情,这是以前的其他类型文学中
经常涉及的题材。但在关汉卿的笔下,那种
彼此天涯沦落、相互怜惜的意味要更为浓厚
,这同元代文人的现实处境及关汉卿本人的
生活经历有关。尤其是剧中对杜蕊娘、谢天
香两个妓女的心理和性格,描写得真实而细
致,表现了作者对这一类人物的理解。
¡ 三、历史剧——歌颂历史英雄
¡ 在关汉卿的历史剧《单刀会》、《双赴梦》
、《哭存孝》中,在反映民间心理的同时,
比其他剧作更多地表现了作者个人的人生情
怀,带有较浓厚的文人化的气息。
¡ 像《双赴梦》写英雄无敌的关羽、张飞丧身
于不足挂齿的小人叛臣之手,阴魂不散,双
赴西蜀,托刘备为他们报仇;
¡ 《哭存孝》隐去史实中李存孝因反叛李克用
而被杀的情节,写他始终忠于李克用,却被
小人构陷,含冤而死,都充满了悲凉的气氛
。
¡ 我们应当注意到:关汉卿本人的性格无疑是很高傲的
,当他着意描绘历史上英雄人物的不幸遭遇,写他们
如何在命运的巨大压迫下被粉碎时,实际上也宣泄了
自己在那特殊的时代中所感受到的内心深处的悲凉。
¡ 至于《单刀会》,更有一种抒情诗剧的特点。它的剧
情很简单:鲁肃设宴约关羽过江,企图强迫他交出荆
州,关羽明知其意,却不肯示弱,单刀赴会,怒斥鲁
肃,智退伏兵,安然归去。《单刀会》强调“汉家基
业”,歌颂“汉家节”,寄寓了民族感情,具有一定
的现实意义。剧中通过描绘关羽的英雄业绩、慷慨豪
情,突出了英雄主义的主题。
¡ 同时,作品也突出地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对人生的深沉
感慨。如关羽过江时那一段脍炙人口的唱词,对于剧
情并不重要,实是作者借剧中人物来抒情:
¡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
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云)好一
派江景呵!(唱)[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
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
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由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
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 历史的行程是惨烈的,而惨烈的历史转首成空,这是
令人感到悲凉的地方;但是,即使如此,英雄也不能
放弃他们在历史中的行动,而必须在历史中建树自己
的业绩,这是令人感到亢奋的地方。所以,这一段唱
词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 总括关汉卿杂剧的题材、内容,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
¡ 1.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
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 2.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
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
¡ 3.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以及命运对个人的压迫的
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于美好人生的
执着追求。这既与关汉卿的个性相关,同时也与市民
社会积极乐观、注重现实的情绪有关。
¡ 以上三个特点,融汇和发展了传统的文人文学和市民
文学中最富有生气的成分,展开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新
面目。
¡ 但是,在关汉卿杂剧中也有若干陈腐的东西
。譬如在《裴度还带》和《陈母教子》中,
就颇有孔孟道统、三纲五常之类的说教。
¡ 再有,关汉卿在剧本中还常常表现出对商贾
的轻视,赞美攻读诗书、应试中举而得以“
立国安邦”、“青史标名”的人生道路。这
表明中国封建时代传统的价值观在当时社会
中仍有相当的势力,也从反面反映出元初知
识阶层失落的心态。
关汉卿作品的思想成就
¡ 一.关汉卿的作品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元代种种黑暗不
公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
¡ a——不合中原传统的官僚制(”以吏入仕”,造
成元代官员素质低下)
¡ 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
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
备奴使哉?”
¡ b——严厉的封建家长制
¡
关汉卿作品的思想成就
¡ c——罪恶的奴婢制、娼妓制
¡ d——无法解决的流民制
¡ e——万恶的高利贷制
¡ 后两点涉及到了民族歧视与压迫。
关汉卿作品的思想成就
¡ 二. 关汉卿的作品中寄托有一种强烈的斗争精
神,他不仅对下层小人物给予无限同情,更
赞扬他们反抗行为,并尽量为他们安排美好
结局,从而使观众看到理想与光明。
¡ 关汉卿在描写小人物的反抗时,重点表达他
们对光明政治、清明世道、公平社会的向往
与渴盼。
关汉卿作品的思想成就
¡ 1. “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
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
¡ ——《窦娥冤》
¡ 重在反抗贪官污吏,向往最高统治者的清明统
治,带有一定思想局限性。
¡ 2.有意识地超越现实,通过梦境魂报来做复仇
手段,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传统心理模式——
用梦境对现实进行鞭打。
关汉卿作品的思想成就
¡ 三.关汉卿善于描写女性,18部作品中有12部
是以女子为主角,她们几乎都具有窦娥那种
“争到头竞到底”的性格,关汉卿同情她们
的遭遇,支持她们的反抗,赞扬她们的勇敢,
给予她们最终的胜利。
¡ 作品多涉及到女子婚姻问题,体现出关汉卿
进步的婚姻观:
关汉卿作品的思想成就
¡ 1.重感情,爱情为婚姻基础,反对门当户对、
父母之命。
¡ “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不分离。”
——《拜月亭》
¡ 2. 支持离婚(《救风尘》);支持寡妇再嫁;
突破“从一而终”的封建传统观念,支持妓
女从良;支持妇女靠自己努力来维护幸福。
关汉卿作品的思想成就
¡ 四.历史剧主题明确。作者生活于蒙元时期,
外族入主,故国沦丧,身为文人,在社会的
最底层深受民族压迫,因此他的历史剧处处
折射民族反抗,敢于表现民族情绪。
“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且里倒不了俺
汉家节!”
¡ ——《单刀会》
关汉卿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 关汉卿的杂剧具有很强的艺术创造力。
¡ 作为一个向戏曲舞台提供演出剧本的“书会才人
”、专业作家,关汉卿很少为文人的传统习性所
囿,很少在炫耀辞采、驰骋才情上花费心血;他
的剧本,无论是选材与剧情安排,还是人物形象
的塑造和语言的运用,都很重视舞台演出效果,
适应观众的欣赏心理,以生气勃勃的艺术活力,
表现出新鲜的社会意识与人生追求。实际上,关
汉卿之所以能够成为元杂剧的奠基人,写作年代
早与作品数量多还在其次,充分地发挥戏剧这一
新兴文艺样式的长处,才是最重要的。
关汉卿作品的艺术成就
¡ 一.关汉卿的创作奠定了中国戏剧的成熟形式,建
构起悲剧、喜剧、正剧等审美范式。
¡ 1.基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的人生际遇,关汉
卿塑造的最成功的戏剧范式是悲剧,《窦娥冤》最
为典型。
¡ 关汉卿悲剧的基本特征——崇高的道德精神与坚强
的反抗精神融合起来,与不合理的“人道”和“天
道”做悲壮斗争。这种特征始终贯穿于中国古典悲
剧之中。
¡ 2.关汉卿继承了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喜剧因素,
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成熟的喜剧形式。他
通常选下层小人物为主角,对那些邪恶又愚
蠢的“大人物”进行肆意嘲讽,于诙谐幽默
中暴露丑恶,寄寓正义理想。如《望江亭》、
《救风尘》。
¡ 3.关汉卿的正剧对后世影响很大,《单刀会》
充分体现了角色与背景和谐,讴歌奋斗与胜
利等正剧特点,关羽豪迈的唱词成功抒发和
渲染了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
¡ 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得益彰。
¡ 关汉卿敢于描写现实中的反抗,同时经
过大胆夸张与合理想象(如窦娥的三桩誓愿、
梦境、魂报)来表现自己的理想。
¡ 关汉卿的创作,始终充溢着一份强烈的
愤怒之情,张扬着一种乐观的反抗精神,其
作品主人公无论是平民女性,还是历史英雄,
生者豪气千丈,死者强魂不散,始终保持着
永不屈服的斗士豪情,鞭伐黑暗,指点光明。
¡ 三.塑造众多平民人物来再现元代平民社会。
¡ 除历史剧题材限制外,关汉卿剧中多是
平民社会小人物。他写平民生活遭遇,写平
民苦难命运,写平民公案,写平民理想,展
示了元代平民社会的人物画廊,再现了元代
平民社会的真实,表现出显著的平民化戏曲
倾向。
¡ 人物塑造
¡ 关汉卿的杂剧中活跃着各种各样的人物,从大家闺秀到
风尘女子,从英雄烈士到市井小民,从权豪势要到地痞
恶棍,大多写得富于生气,表现出鲜明的性格。
¡ 这里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
¡ 1.关汉卿笔下的人物很少是概念化的产物,因而具有生
活中真实人物的多面性。如《窦娥冤》中的蔡婆婆,原
是个放高利贷的,窦娥实际是她的债权的抵押品,但她
和窦娥之间,却确有一种相依为命的真感情。又如《鲁
斋郎》中作为小官吏的张珪,一开始很有些威风体面和
想要伸张正义的气概,但在鲁斋郎的淫威下,他显得极
为怯懦软弱,而作者写出这一点的同时仍对他抱有相当
的同情。
¡ 2、作者对人性往往表现出比较宽泛的认可
。特别是对社会下层人物在其特殊处境中的
所作所为,绝不从传统道德的立场上加以丑
化和诋毁。如《金线池》中杜蕊娘的一段唱
词:
¡ 无钱的可要亲近,则除是驴生戟角瓮生根。
佛留下四百八门衣饭,俺占着七十二位凶神
。才定脚谢馆接迎新子弟,转回头霸陵谁识
旧将军。投奔我的都是些矜爷害娘、冻妻饿
子、折屋卖田、提瓦罐爻槌运。那些个慈悲
为本,多则是板障为门。(《混江龙》)
¡ 还有《救风尘》中赵盼儿对周舍指责她违背咒誓时的
回答:“遍花街请到娼家女,那一个不对着明香宝烛
,那一个不指着皇天后土,那一个不赌着鬼戮神诛,
若信这咒盟言,早死的绝门户。”在作者看来,妓女
们既然不被社会所尊重,那么,她们对一般寻花问柳
之徒唯利是图、送旧迎新、花言巧语,都是无可非议
的;至于用色相诱骗来作为反抗恶徒的手段,更是值
得赞美。
¡ 这显然不是统治者的道德、士大夫的道德,而是市民
社会的道德。而这一种思想观念,使得作者能够写出
活生生的、勇敢泼辣的人物。
¡ 有些人物,关汉卿是用了漫画式的笔法来
写的,如《窦娥冤》中见了告状人首先下
跪、称之为“衣食父母”的太守桃杌,《
望江亭》中粗陋可笑的杨衙内等。这既有
借科诨调节剧场气氛的作用,同时也通过
漫画式的夸张使这类人物成为黑暗邪恶势
力的象征。
¡ 四.语通天下本色当行
¡ 1.通俗化语言
¡ 元杂剧属于平民戏曲,元曲家生活在社会底层,
与世俗平民共命运,他们的创作往往有意无意地迎
合平民观众的关注,用平民观众熟悉的语言来演唱
他们熟悉的人物故事。所以关汉卿杂剧的曲词道白,
都运用了大量的宋元时期民间俗语,具有浓郁的生
活气息。
¡ 周舍云:奶奶,您孩儿肚肠是驴马的见识。我今家
去把媳妇休了呵,奶奶,你把肉吊窗儿放下来可不
嫁,我做的个尖担两头脱。奶奶,你说下个誓着。
¡ 赵盼儿云:周舍,你真个要我赌咒?你若休了媳妇,
我不嫁你呵,我着堂子里马踏杀,灯草打折臁儿骨。
你逼的我赌这般重咒哩?
¡ ——《救风尘》(三折)
¡ 二人对话,不仅完全是生活用语,而且是市井口气,
通俗生动,俗语、谚语、行话皆入曲,调侃机趣,
富有市井生活气息。
¡ 2.个性化语言
¡ 关汉卿剧作人物多,语言个性化很强。
¡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
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
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
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
好教我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单刀会》(四折)
¡ 曲调高昂气扬,语言豪放雄壮,充分显示出关羽有智有勇的
英雄豪气。
¡ 李存孝追述功业:“皇天可表,于家为国,多有功
劳。我也曾活拿了孟截海……此乃是我功劳也。今
日不用我了,就将我五裂了。
¡ (哭科,云)罢!罢!罢!志气凌云射斗牛,苍天教我
作公侯。舍死忘生扶社稷,苦征恶战统戈矛。旌旗
日影龙蛇动,野草闲花满地愁。英雄屈死黄泉下,
忠心孝义下场头。邓夫人也,兀的不苦痛杀我也。”
——《哭存孝》二折
¡ 呼天抢地,悲愤绝望,传达的是一位有
勇无谋之末路英雄悲壮又无奈的心理,与关
羽的豪情万丈形成鲜明对比。 两位英雄,
两种性格,两种心态,两种处境,关汉卿所
安排的语言风格也大不相同。
¡ 3.时代性语言
¡ 元杂剧是元代社会文化的产物,其语言
必然受时代影响,随着蒙元统一中国,大江
南北渐染胡语,明显受胡乐影响的元杂剧也
自然受到胡语影响,胡乐为曲,胡语入曲,
使元杂剧的音乐与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关汉
卿杂剧中常见胡语点缀,个别剧作中几乎胡
语连篇。
关汉卿作品的艺术成就
¡ 【黄钟尾】包龙图往常断事曾着数,今日为
官忒慕古。
¡ ——《蝴蝶梦》二折
¡ 【双调·新水令】双撒敦(亲戚)是部尚书,
女婿是世袭千户。
¡ ——《调风月》四折
¡ 总的说来,炼俗为雅,化雅为俗,雅俗兼收
,串合无痕,而始终新鲜活泼,生气蓬勃,
不失本色,是关汉卿戏剧语言最显著的特点
。元杂剧的语言在中国文学中别开生面,从
根本上影响了后代许多人对于文学创作原则
的认识,而关汉卿作为元杂剧的奠基人和典
范作家,他的贡献是值得歌颂的。
第二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 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 关于王实甫的评论资料:
¡ 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风月营密匝
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
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
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王实甫之词,
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
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
浦。
¡ 3、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批语:有人来说
《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
何也?《西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
¡ 4、王季思、黄秉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
传•王实甫》:王实甫以他的杰出杂剧《西厢
记》 耀中国古代剧坛。在元代堪与关汉卿比
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同屈原、
司马迁、李白、杜甫、罗贯中、施耐庵、汤
显祖、曹雪芹等并列。
“西厢”故事的演变(1)
¡ 唐·元稹《莺莺传》
¡ 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
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
君之惠也。”
¡ 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
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成宠娇,不
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
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
天下谬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
情。”
“西厢”故事的演变(2)
¡ 北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
秦观的《淮海词》,毛滂的《东堂
词》都曾歌咏崔、张恋爱故事。
¡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
的“说话”已有《莺莺传》名目;
周密《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
段数”中又有“莺莺六幺”。
“西厢”故事的演变(3)
¡ 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
式《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
约五万言,用了一百九十多个套数,实
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
说。它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在主
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
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有
独创性的新作。
诸 宫 调
¡诸宫调是以一人且说且
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
式。因唱的部分用多种
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
故名。
“西厢”故事的演变(4)
¡ 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
又将其改编成杂剧《西厢记》。
¡ 《西厢记》对传统杂剧的突破:突
破四折的通例,扩展为五本二十一
折;几个角色都可以唱;使用多种
宫调,用韵广泛多变。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 二、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
性格冲突。
¡ 一、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
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
者的矛盾;
¡ 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
《西厢记》戏剧冲突的四个高潮
¡ 佛店巧遇→老妇人不许→孙飞虎事
件→张生计退贼兵→老夫人赖婚
¡ 矛盾转移为张生、莺莺、红娘三人
之间的性格冲突
¡ 拷红 四两拨千斤
¡ 郑恒的“赖婚”,实则是老妇人的
又一次“赖婚”
¡ 三、《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和人物形象
¡ 反封建战斗性:
¡ (一)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
幸福的爱情生活。
¡ (二)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
情标准。
¡ 董解元强调“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
子。”而王实甫则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
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
属。”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
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 人物形象:
¡ 老夫人——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代表,封建礼教的维
护者。 赖婚,拷红,逼试。
¡ 莺莺——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贵族少女。
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佛殿
邂逅,隔墙和诗,道场传情,月夜听琴,传简约会,
自荐枕席。 闹简,赖简。
¡ 张生——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封建礼教叛逆
者。 执着诚挚,“傻角”、“疯魔汉”、“志诚
种”;软弱,“银样蜡枪头”。
¡ 红娘——封建礼教的拆除者,崔、张爱情的撮合者。
她是剧中最动人的形象。 聪明机智,勇敢泼辣,
富有正义感。传书递简,拷红。
¡ 四、《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 (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五本二十一折 多角色司唱
¡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
艺术整体。 双线复合结构
¡ (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烘托渲染
¡ (四)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文采与本色相生 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
¡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 (一)细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意味。
1、善于通过景物描绘,以景寓情;
2、善于通过人物情态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感情;
3、让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触处生愁,直抒胸臆。
¡ (二)优美的戏剧语言。
善于熔铸古典诗词的丽词雅句,又善于吸收和提
炼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形成一种含蓄凝炼、典
雅优美而又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第三章 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 元前期杂剧作家和作品
白朴
白朴
《梧桐雨》
¡一部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
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主
要抒发一种人生变幻、盛衰难
料的沧桑之感
“梧桐雨”的意象
¡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
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
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
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 第四折是全剧的高潮和重心所在。
写战乱平息后,历经患难、失去权
位的李隆基退居西宫养老的孤独生
活,着重表现他在秋夜雨声中回忆
往昔的凄楚悲凉的心理感受。梧桐
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
寂寞的意蕴。
¡ 《墙头马上》:
¡ 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一曲歌颂
婚姻自由的颂歌。
¡ 李千金:渴望爱情和婚姻,无媒自聘,离家
私奔,有胆有识敢作敢为;
反驳裴尚书,拒绝裴家父子,注重维护自己
的人格尊严,坚毅而又倔强。
¡ 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
马致远
¡ 关于马致远的评论资料:
¡ 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万花丛里马神仙,
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
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青衫
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齐
肩。
¡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马东篱之词,如朝
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
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
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
上。
¡ 3、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卷上:马致远号东篱,
元人曲中巨擘也。
¡ 《汉宫秋》:
¡ 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 “汉元帝不自由”:无力主宰自身命运的悲
剧
¡ 王昭君:乱臣贼子横行天下时代的牺牲品
¡ 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
能任由播弄的悲哀。
¡ 抒情感人,曲文优美。
¡ 关于纪君祥的评论资料:
¡ 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寿卿、廷玉
在同时,三度蓝关《韩退之》,《松阴梦》
里三生事。《驴皮记》,情意资。冤报冤,
《赵氏孤儿》。编成成传写上纸,表表于斯。
¡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纪君祥之词,
如雪里梅花。
¡ 3、明•孟称舜《酹江集》:此是千古最痛最
快之事,应有一篇极痛快文发之。读此觉太
史公传犹为寂寥,非大作手,不易办也。
《赵氏孤儿》插图
¡ 《赵氏孤儿》:
¡ 一部历史剧,主要依据《史记》敷演而成。
¡ 屠岸贾,邪恶的化身;程婴、公孙杵臼,正义力量的代
表。
¡ 最后以锄奸报仇结局,表达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 意义:1、民族意识;2、呼唤正义,讴歌为正义而献
身的自我牺牲精神,并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 艺术:1、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2、在尖锐的矛盾冲
突中凸现人物性格。
¡ 我国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剧著作之一。
¡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之《窦娥
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
人交搆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
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
愧色也。
¡ 康进之《李逵负荆》:
¡ 与高文秀(人称“小汉卿”)的《双献功》
堪称元代水浒戏的双璧。
¡ 闹山——展示李逵视梁山事业为生命,爱憎
分明,嫉恶如仇,同时又颇粗鲁莽撞的性格;
¡ 负荆——刻画李逵豁达的胸怀和勇于认错的
品质。
¡ 成功运用喜剧手法:误会
黑旋风李逵
¡ 石君宝《秋胡戏妻》:
¡ 故事源自汉代刘向《列女传》
¡ 罗梅英:勤劳、善良、具有坚贞操守和顽强
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典型。
¡ 反抗财主李大户的逼婚,表现了坚贞不屈、
视富贵如粪土的崇高品德;严词拒绝秋胡调
戏,弄清真相后誓与秋胡一刀两断,又显示
出其自尊自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 艺术:戏剧冲突尖锐;曲词本色泼辣。
¡ 二、元后期杂剧作家和作品
¡ 杂剧南移与衰落的原因:
¡ (一)大德以后社会安定,科举恢复,一部
分文人产生仕进幻想,剧作家中出现脱离现
实倾向,作品缺乏前期那种强烈的现实性和
战斗精神;
¡ (二)受南方观众欣赏习惯和南方绮丽文风
的影响,剧作家偏重于辞藻形式的追求;
¡ (三)杂剧本身体制上的缺陷,如一本杂剧
四折一楔子,由一人主唱的形式,对反映复
杂的生活内容和表演艺术,都有一定限制。
郑
光
祖
¡ 关于郑光祖的评论资料:
¡ 1、元•钟嗣成《录鬼簿》:(郑)光祖,平阳人,
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名闻天
下,声彻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
¡ 2、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郑德辉《倩女离魂》
[越调•圣药王]内:“近蓼花,缆钓槎,有折蒲衰柳
老蒹葭,过水洼,傍浅沙,遥望见,烟笼寒水月笼
沙,我只见茅舍两三家。”如此等语,清丽流便,
语入本色。然殊不秾郁,宜不谐于俗耳也。
¡ 3、明•孟称舜《柳枝集》评:酸楚哀怨,令人肠断。
昔时《西厢记》,近日《牡丹亭》,皆为传情绝调,
兼之者其此剧乎。《牡丹亭》格调原祖此,读者当
自见也。
倩女离魂
¡ 本事出于唐•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 张倩女——王文举
¡ 从两个方面叙写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
(一)倩女的魂魄,代表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
与追求;(二)现实中倩女的躯体,则只能承受
离愁别恨的熬煎,病体恹恹。
¡ 既渴求爱情婚姻,又面对礼教禁锢,这便是封建
时代女性的真实处境。
¡ 艺术:富于浪漫色彩;辞藻俊美,刻画人物细致
入微。
元杂剧中人物形象的矛盾(叠合)
¡ 窦娥:安分守己、忠于孝道、逆来顺受——
不屈的复仇者、反抗恶势力的烈妇。
¡ 蔡婆婆:放高利贷者,见利忘义,引狼入
室——善良、相依为命,刑场上痛心疾首。
¡ 红娘:丫鬟、奴仆——满口“子曰诗云”。
¡ 汉元帝:皇帝、富有三宫六院——对昭君怜
香惜玉,平民。
¡ 李逵:粗鲁汉子,草莽英雄——诗兴大发
¡ 一、南戏的源流和特点
¡ 南戏:
¡ 即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
成熟起来的,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
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
¡ 南戏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
(《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
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的一
种新兴艺术样式。
第四章 宋元南戏
¡ 南戏的体制特点:
¡ (一)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
则几出,多则几十出。
¡ (二)在表演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
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样严格。
¡ (三)在音乐上,以南曲演唱。王世贞《曲律引》:
“北曲主劲切雄丽,南曲主清峭柔远。”徐渭《南
词叙录》:“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
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
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
《琵琶记》插图
《琵琶记》
¡ 南戏之祖
¡ 元杂剧殿军
¡ 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 二、高明和《琵琶记》
¡ 关于高明的评论资料:
¡ 明•徐渭《南词叙录》:《赵贞女蔡二郎》,即旧伯
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实为戏文
之首。
¡ 明•徐渭《南词叙录》: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
而后成(指成《琵琶记》)。其足按拍处,板皆为
穿。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
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创“瑞光楼”旌之。
¡ 明•魏良辅《曲律》:《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虽
出于《拜月亭》之后,然自为曲祖,词意高古,音
韵精绝。
《琵琶记》故事的演变
¡ 历史上的蔡邕:文人,博学多才
¡ 《赵贞女蔡二郎》:书生忘恩负义
¡ 《琵琶记》:不忘糟糠之妻,忠孝
两全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
三辞三不从
¡辞试不从
¡辞官不从
¡辞婚不从
《琵琶记》的主题
¡ 作者原意:全忠全孝蔡伯喈
有贞有烈赵五娘
¡ 客观效果:忠孝不能两全
悲剧命运
¡ 艺术成就:
¡ (一)人物塑造取得较大成功。蔡伯喈优柔寡断、
委曲求全,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赵五
娘善良朴素,刻苦耐劳,糟糠自咽,剪发买葬,
体现中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德。
¡ (二)双线结构颇具特色。一条写蔡离家后的件
件遭遇;一条写赵在家中的种种苦难。两条线索
交叉进行,让不同的场景对比衔接,使贫富悬殊
的情景形成强烈反常。
¡ (三)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一线语言本
色;蔡一线辞藻华丽 。语言与环境、性格、心
理相协调。
讨论题
¡1、蔡伯喈——中国知识分子
的典型
¡2、赵五娘——中国劳动妇女
的典型
¡ 三、《荆》、《刘》、
《拜》、《杀》
¡ 元末四大传奇:
¡ 又称“四大南戏”。是
元末明初《荆钗记》、
《白兔记》、《拜月
亭》、《杀狗记》四部
南戏作品的并称,简称
“荆刘拜杀”。说见王
骥德《曲律》。
¡ 一、散曲的兴起和特点
¡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
位。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此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
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领组成,最多可达百支,
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
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
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第五章 元代散曲
¡带过曲: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
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
多不能超过三首。它是介于小
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 散曲的体裁特点:
¡ 散曲与词相比,其特点是:1、句式长短更为
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2、可以增加衬字
(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加添的字),既保持
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为酣
畅淋漓;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
通押,更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4、诗词力
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
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 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 (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 (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
格。
¡ (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 元·乔吉: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
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
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引)
¡ 二、元散曲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 元代散曲创作:
¡ 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
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期则向南方转移。
前期散曲多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薄,对封建
礼教的藐视,对山林隐逸生活的赞颂,对男
女爱情的歌唱,对自然风光的神往,同时也
不同程度地流露出逃避现实的情绪。艺术上
富有通俗化、口语化特点,饱含北方民歌犷
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调。代表作家是关汉
卿、王和卿、马致远和白朴等。
¡ 后期散曲缺少前期作家那种横溢
于作品中的牢骚和不平,在艺术
上刻意求工,用词典雅华美,且
追求格律严整,创作风格从前期
以豪放为主转变为以清丽为主。
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比较
重要的作家还有张养浩、睢景臣
和刘时中。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意境图
王和卿[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
¡ 元代诗文:
¡ 与前代相比,元代诗文显然处于低谷时
期。但元代的诗文作家和作品的数量相
当多,而且出现了许多擅长诗文的少数
民族作家。元代诗人鄙弃宋诗而专学唐
诗的风气,对明代诗歌有很大影响;元
代散文则沿着唐宋古文的道路发展,并
下启明代文风。
第七章 元代诗文
¡ 元诗四大家:
¡ 指元代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并称“虞杨范揭”。语见清·宋荦《漫堂说
诗》。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但作品多题咏寄
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崇尚“雅正”,宗法唐
诗,而风格各异。
¡ 铁崖体:
¡ 元末诗人杨维桢号铁崖,其诗作最具艺术个性。
他融汇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
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
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
颇为引人注目,故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