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复习作文题及精选范文汇展: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附精点细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高考作文复习作文题及精选范文汇展: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附精点细评)

ID:695159

大小:31.18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5-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作文(50 分)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英)约翰·多恩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 以上诗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社会,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 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不许抄袭,不许套作,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 700 字。 补充题目中诗歌的出处 :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 (英)约翰·多恩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击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无论谁死了 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为我,也为你 没有人是座孤岛 41 陈伯夏 没有人是座孤岛。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这样写道:“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 成整个陆地。”是的,在我看来,每一个人都不应当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只有团结一致,齐 心协作,才能共渡难关,共铸辉煌。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绝不仅仅只是锦上添花,反而更多的还应是雪中送炭。在面对严峻 的、重大的困难险境时才会知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多么紧密,才会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团 结是多么牢靠。无论是汶川救援灾情,还是武汉抗击疫情,当一方有难,八方必定支援。当 一拨又一拨的医疗队伍直抵武汉疫情一线,当一辆接一辆的救援物资车驶入湖北各个市县医 院,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众志成城,什么是共度难关。团结所带给众人的不仅仅只有力量, 还有更多的是信心与希望。所以在报道疫情抗争时,没有一个人是心怀绝望,反而更多的是 苦中作乐、心怀感恩。(?)因为他们已经知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团结一致带给了他们 无穷的信心与希望,让他们拥有勇气共度难关。 相互联系,不单单是人与人,更多的在于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构建起一带一路, 组织好上合峰会,传播命运共同体的观念,都是中国用来巩固民族、国家间的联系的强有力 的举措与办法。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相比国际上的单边政策,霸权主义,中 国以及中华民族向外传播弘扬的宽容与帮助,更会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其他民族的信赖。 因为他们清楚,没有人是座孤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独立于整个世界。每一个人 民、国家都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共铸辉煌。(最好也联系一下当下背景,比如各国对中 国的援助)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的,只有团结一致,牢固坚守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才能让我们共 度难关,才能让我们共铸辉煌。(结尾重复,缺乏对上面论证层次的总结) 【老师意见】 议论文写得比较稳妥,保险,符合题意要求,关联现时。但缺乏独立新颖的思考。人与 人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应该是守望相助、雪中送炭。全文这个立意更加突显出来会更好, 目前有的地方有些游移。全文要更加以抗击疫情为落脚点,写其他论据要归拢在这里。一些 当下最感人的相关性的论据要适当引用。 联系造就成功 39 分 孙一凡 正如约翰·多恩所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现代经济科技的快速 发展,大大拉近了各类事物的距离。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这无论是对个 人的进步,还是社会、国家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于个人而言,与他人的联系能够扩大我们的视野,促进我们进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 的思想家,他的儒家思想在诸子百家中有着重要地位,可孔子并不因此便局限于自己的学说 之中,自说自话,而是仍不断向老子、师襄等人请教,从而汲取了各家之长,才有了儒家的 真正繁荣。由此看来,善于利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可以加快我们成功的步伐。(论据不恰 当) 于社会而言,每个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使社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并推动社会前进。正所谓 “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就像如今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 中,钟南山院士固然对于疫情的判断和指导有巨大的贡献,可真正将疫情逐渐控制下来的却 是那一个个冲进战场的白衣逆行者,一个个日夜奋战的建筑工人,以及放弃假期提前返工的 人们……是他们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产生的紧密联系爆发出了巨大的力量,使我们能够去与 疫情抵抗。“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紧密联 系造就了社会的强大与繁荣。(不要作比较,而应谈大家都行动起来,团结在一起,共同抗 击疫情) 于国家而言,联系更是强盛的助推器。(话不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的关 系变得越来越紧密,老一套的与邻为壑、拒绝联系的思想已经落后,甚至将会限制国家的进 一步发展。而中国选择的发起“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是加强国家 之间联系的积极尝试和践行,也必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议论有些空 泛) 加强联系,便是增强力量。让我们一起构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更紧密的联系,一同创 造更辉煌的明天。 【老师意见】 这篇议论文写得较好。第二段去掉,与全文意境有游离,联系不紧密。不必要硬性分层, 分层不要不自然。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要互相依存互相支持,这样写就可以。分层 要有实质意义。“联系”这个词,比较弱一些,可以换为,先写互相依存,再写互相支持。 写出依存和支持两层内容,这样分层就好了。联系当下抗疫的事情还要加强些。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38 分 邹学平 从去年 12 月疫情被确认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四万五千人确认感 染,近十万人被隔离在全国各地的医院中,而原本繁荣的街道上也只剩下零星带着口罩匆匆 而过的路人。的确,疫情使人与人肉体的距离被拉开了,但是在这个危急的时刻“没有人是 一座孤岛”,每一个中国人都被这艰巨的战“疫”联系在了一起。(这不是中心论点)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新型冠状病毒使中国人的心都凝聚在那个奇迹 之地——武汉。武汉封城后,一封封全国各地医护人员支援武汉的请战书被批准,数千医务 人员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分为几批奔赴武汉。伟大的“逆行者”义无反顾地冲入了战 “疫”的最前线,支持他们的是心中对武汉的牵挂,更有着为民担当、为国奉献的家国情怀。 半个月来,各省支援武汉数十万防护用品,甚至远在美国的华侨冒着雪在街上为武汉募 捐……武汉这个疫区中的孤岛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十几亿中华儿女注视着这里发出共同的 声音“武汉加油!”。(事例和表达皆佳,但论证哪个道理不明显)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场上,每一个中国 人都是一名士兵,只要我们团结在一起形成合力,我们必胜。四川雅安是当年汶川大地震时 武汉的对口援助对象,得知武汉疫情使城内蔬菜短缺,菜农们自发组织在一起“他们的日子 一定不好过”,他们将自家原本要上市的新鲜蔬菜无偿捐向武汉,百余吨新鲜蔬菜,令武汉 人民感受到了同胞的温暖。从个人到集体再到国家,全体中国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团结起来, 万众 一心众志成城,我们终将战疫情胜。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因为众多小岛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整片陆地。每个人做好自己的职责, 贡献自己的力量,摆脱“小我”的束缚,找到“大我”的寄托。(终于出现像观点的句子了) 武汉火神山医院, 5000 名工人把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工地上,从图纸到交 付只用了短短的 10 天时间,成为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他们的名字不会为外人所知, 他们只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但是他们知道,只要自己做好自己的活,扎好每一束钢筋,接 好每一根电线,这场战“疫”就能早一点胜利。(可惜没有落脚在观点上) 在无数英雄在战“疫”一线拼搏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我们多 出一份力,前线的英雄们就能少流一些汗和血。我们始终相信,战“疫”面前,没有人是一 座孤岛,只要团结起来,共同为了胜利而奋斗,冠状病毒的丧钟必将响彻中国大地。 【老师意见】 全文都针对抗击疫情来写,内容充实,所写内容也符合题意要求。可以改进的地方,议 论文文体要明显一些,以说理和论证为特质,不要写成新闻稿件了,观点要明确,论证要明 显。更重要的是,全文条理再清楚一些。可以前半部分写“不是孤岛”,写不抛弃不放弃; 后半部分写“大陆”,写集中力量在一起守望相助。要有意识地写出层次,也要有意识地让 老师看出层次,当前层次是平面的,有重复。 8、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38 分 孙天乐 我们生活在几十亿人的人类社会中,我们看似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但实际上我 们用心把彼此联系在一起。 在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社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可能会面临许多困难与挫折,也会 经历许多精彩的瞬间。每当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感觉到我们不是在孤军奋战或是独享喜悦, 而是在共同承担一同分享。社会由每一个个体构成,社会的前进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奉献与奋 斗。(“喜”的方面提几句,重点应放在面对灾难上人们的患难与共) 中华民族正面临过磨难,2020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爆发,此时的武汉,就如同大 海上的那座孤岛,面临着困境,事实上,其他省份的小岛正在向武汉靠近。(别扭的说法) 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我们控制了湖北许多城市的人员进出,医护力量和生活物资成为了困 扰湖北的最大难题,这个时刻,很多来自各个省份的医疗小组自愿报名,冒着被感染的生命 风险毅然请求支援一线;驾驶“汶川感谢您,武汉要雄起”的六位汶川村民载着自家的 100 吨蔬菜运往武汉。在海外的华人跑遍了大街小巷把世界各地的口罩运回了家乡。面对着困难 我们万众一心,共同应对。我们也曾经历喜悦,2001 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喜悦感染着 整个中国,全国人民举国欢庆,每一个中国人分享着这份喜悦。(没必要写) 那么,是什么使我们有难同当、有乐同享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着极强的凝聚 力,我们深知,14 亿人是一个共同的整体,我们共进退,每一个人都有着责任感和为国贡 献的积极态度,同时,我们拥有勇气与信心,我们坚信任何困难都能被我们所克服,每个人 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可以创造无尽的力量。依靠这种力量,在灾难来临时不分你我,我们定 能取得胜利。我们擅于分享喜悦,只有所有中国人民得到喜悦,才能换来我们最大的满足。 (莫名其妙的话,删)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也应该懂得自己对于国家的意义,明白自己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 份子,困难来临,我们带领人民一同克服,喜悦来到,我们与人民一同分享。我们是中华大 地上的一小块泥土,但我们和身边的泥土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代表着国家。我们积 极的态度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中华民族会带领着世界一同前进。(换句话,这句话不准 确,国与国是命运共同体,一起进步) 【老师意见】 后两段没有必要,显得幼龄化,可以舍去。其他,整体感很不错,符合题意要求,主题 明确。也写出了有意义的层次。不足之处,对议论文说理集中火力和逻辑严密性,把握得不 好,随时会有散乱或跳出的文字。“喜”的方面可以安排,但内容要准确,比如一带一路, 命运共同体中共享繁华等,而且应比攻克时艰比例小一些。 孤岛与陆地 33 分 (典型失误文) 柴东伯 自 2019 年年末,一场关于疫情的战争在武汉打响,新冠病毒迅速席卷了整个神州大 地。武汉当地迅速部署,实行封城措施,关闭对外交通道等往来。然而有些人说武汉此时已 经成为了一座被隔离的孤岛,孤立无援,“灾害中独踞”。然而事实证明了武汉非但不是孤 岛,反而成为了陆地中心,是人类命运共同的整体,。(语句的重心落到“爱在其中把每一 个人连接”上很危险,容易让人觉得偏离题意) 由孤岛形成陆地,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与奋斗,每一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小到几 乎微不足道。但是当十四亿块,甚至是七十亿块相互连接时,便成为了一块巨大的陆地。即 使是再汹涌的海浪也冲不垮摧不毁这陆地,(以上几句都符合题意)因为在其中连接的是无 私的关爱。(最后一句又偏离题意了) 武汉选择封城,是为了隔离病毒以防止其蔓延,但是不会隔离爱。陆地的构建来自于无 数奋进者们、逆行者们的主动连接。他们身处全国各地,接受任务后主动驰援武汉,给予医 疗帮助,给予温暖的关爱。每一名医生护士都争分夺秒地救治病人,与死神抗争;每一名科 研工作者都不舍昼夜的测试研发疫苗。相信是他们内心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的大爱激励他们不断地奋斗着。“陆地”的构建更来自于社会中每一个人的默默的 关爱与坚持。当我看到那些平日里节衣缩食的普通工作者们毅然在公安局里留下一笔“巨款” 后马上转身离开时,我的内心被深深的感动到了。那些钱款物资,对于整个疫情来说可能是 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个人,尤其是那些生活并不富裕的人而言,钱款的背后是值千金的爱。 正是社会中每一个人把爱都无私的奉献,让世人看到了人性中最璀璨的善良。相信在疫情的 重灾区人们感受到关爱的这份力量,比金钱上的援助还要重要。(事例很好,但议论的落脚 点不是“连接”而是关爱,偏离了论证中心) 在佛罗伦萨的街头,人们给予中国小伙以温暖的拥抱并给他摘下口罩;在日本党内活动 中,每位议员都捐助出个人补贴中的 5000 元给中国。彼此之间素未谋面,相隔万里,却因 为心底最无私的关爱而仅仅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守护在武汉的周围,铸就成牢固的陆地抵 御着病魔的侵袭。(这个事例也很好,但议论仍然落在“无私关爱上了”,应该说不同地区 不同国家的人们守望相助,汇集成坚实的陆地等) 在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共同携手,以爱相连,将泥土连成 陆地,共同迎接风浪的退去。相信在那以爱滋养的大地上,鲜花终究会繁茂而盛开的绽放。 【老师评语】 这篇议论文,全文专注以抗击疫情为背景,大胆,但专注。全文对孤岛和陆地这个题意 要求,把握得很准确,写出了两者之间的关联。但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议论的观点不准确,重 心没有安排好,影响得分,甚至会被当做跑题文处理,很危险,考场作文切忌让判卷老师犹 豫琢磨,要把观点牢牢压住材料所提供的重点语句上,找出其中的关系,围绕它来论证。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