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时评:袁隆平、吴孟超逝世,人民日报:他们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
1、袁隆平:知识报国的时代榜样
光明日报客户端田畋 05-22 19:42:19
作者:田畋
袁隆平逝世的消息瞬时传遍中国,哀悼之声回荡在他为之播撒种子的国土上。这个裤
脚常常沾满泥土的研究杂交水稻的科技工作者,在最近几十年已然成为知识报国的时代榜
样。
是因为杂交水稻的科技成果可以秤称斗量么?是因为水稻的增产而致白米饭成为中国
人餐桌上的主食么?是因为高产杂交稻的推广而使中国人的饭碗抓得更加牢靠么?是,但
又似乎不完全。袁隆平在人们几乎每日都要摄取的粮食作物领域,在农民千百年来耕种的
土地上,以人们看得到的辛勤劳作的方式,魔术师般地让粮食丰收增产,将知识报国的拳
拳之心具象化为无数晶莹剔透的粒粒粮食。有此等杰作的人,焉能不成为社会的公共偶像!
偶像就是榜样,榜样即为力量。袁隆平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丰碑
上。
2、送别袁隆平: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梁言品 2021-05-22 20:17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91 岁的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
国人哀痛!世人悲恸!让我们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默哀!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
优势的科学家。袁老的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实现这一宏愿,他
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并将其推广至全世界。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播撒智
慧,收获富足。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老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世界上,“吃饭的事情最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亲历过饥馑岁月的袁隆平决心学农。
母亲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袁老却“死活要学”:“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
饭吃,人类怎么生存?”那时起,袁老把自己比作种子,不管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一
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大半辈子都与水稻打交道的袁老,一直在为中国人吃饭而奋斗着。
曾经,有美国学者质疑:“21 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袁老决心向“饥饿恶魔”挑
战。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从选种、
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如此反复,经历了一次次“曲折的寻找之旅”,
又经过了一个个“穿行在磨难之中”的试验过程,终在这条崎岖的科学道路上取得成功。
袁老研发的杂交稻被誉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成就被认为“给
世界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这是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的评价。“他看上去更像一
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是农民朋友的赞誉。他常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
就在试验田的路上”。人们看到的袁老,总是挽着裤腿下稻田的形象,无论播种季还是收获
季。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但即便是在获得国家最高荣
誉的当天,袁老还下地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拿着水稻说:“花开得好好”。
成就与尊荣的背后,恰是脚踏实地的奋斗、敢为人先的创新、鞠躬尽瘁的坚守。
有人说,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水稻杂种,曾有不少国家科学家研
究过,并未成功。根据实践,袁老以科学的胆识和眼光,无惧“这是对遗传学无知”的嘲
笑,投身这一研究。充分尊重科学规律,也敢于提出设想、勇于探索,依据事实、发现真
理、验证真理伴随袁老一生。1964 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 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
年、2004 年、2011 年、2014 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 10.5 吨、12 吨、13.5 吨、15
吨的目标,2020 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 3000 斤的攻关目标……“一粒良种,千粒好粮。”
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一条条亩产攀升曲线,让杂交水稻技术冲破了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
缚,证明这是科学,更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有梦想,了不起。袁老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
球梦。如今,水稻高产的梦想变成现实,杂交水稻也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
等国家大面积种植。为了实现梦想,袁老和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
美国一位学者说,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
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历史、对文明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袁隆平等 25 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
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在田间地头、在试验场地,袁老顶着夏天的烈日、
走过秋天的泥泞、踏着冬天的风雪,教人们“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带更多人迎
来春天的朝阳。袁老说,“我始终觉得,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刻警惕。”今天,继续加强农
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
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位于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各国水稻科研工作者心中的“圣
地”。这里的创始人袁隆平,把人生视为一盘下不完的棋,并把自己“当做一个过河卒子,
拼命前进,永不后退”。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正当追梦不止、前进不止、奋斗
不止!
3、川观评论 | 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 91 岁。巨匠陨落,举世哀痛。他的辞
世,是中国和世界的科学界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
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
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
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
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
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
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
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
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
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
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
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
国外的巨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
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
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
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
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
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
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
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
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4、辛识平: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
辛识平/新华每日电讯
2021-05-23 07:06
这是让亿万中国人无比悲痛的一天——5 月 22 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和“杂
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继离世。一日之内痛失两位院士,人们的哀思如潮水般奔涌,向两
位科学巨匠致以崇高敬意。
他们的功勋,我们永远铭记。作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将水稻的杂交优势
成功地应用于生产,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作为
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吴孟超创立了肝脏“五叶四段”理论,使肝癌手术成功率由 16%
提高到 98%以上……一个是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一个是救人无数的大医,他们
在各自的领域追求卓越,为国为民创造了骄人的业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他们的精神,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袁隆平,我们看到了“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的志向,感悟到“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的境界,感动于“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
稻覆盖全球梦”的深厚情怀。因为吴孟超,我们领略了“于时闯肝胆,慷慨创新生”的担
当,感慨于大爱无疆、生命至上的仁心。无论是对国家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还是对生
命的敬畏,对后辈的关爱——正是炽热如火的赤子之心,让他们的人生精彩绽放,达到了
世人景仰的精神高度。
“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生老病死”,正因如此,两位科学家的离世,才
会如此拨动人们的情感之弦。5 月 22 日下午,当灵车缓缓驶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路边聚
满了闻讯自发前来送行的市民,“袁爷爷,一路走好”的呼喊不绝于耳。“我追的星陨落了,
救活无数人的老人,永远怀念您”——这是人民对良医的缅怀,也是时代对奉献者的回答。
“您这位‘90 后’没有完成的,还有今天的‘90 后’顶上”——这是青年与前辈的对话,
也是后来者接力奋斗的誓言。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两位科学巨匠离去,留下无尽的思念。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的
星辰,守护着这片热土,照亮我们砥砺前行的漫漫征途……
5、袁隆平、吴孟超逝世,人民日报:他们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
李洪兴/人民日报
2021-05-23 07:21
5 月 22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 99 岁。人们为两位院士逝去而悲
恸,深情缅怀两位杰出的科学家。
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
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
盖全球梦。如今,水稻高产的梦想变成现实,杂交水稻也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
巴西等国家大面积种植。面对外国人“21 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袁隆平决心向
“饥饿恶魔”挑战;为了实现梦想,袁隆平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让外国人惊叹“引导我
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历史、对文
明的贡献。
吴孟超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
吴孟超曾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从医 70 多年,吴
孟超完成了 1.6 万余台肝脏手术,自主创新了 30 多项重大医学成果,推动中国的肝病医学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到世
界领先水平。手中握刀,游刃肝胆,精准无误;满腔热忱,守望初心,矢志不渝。这是医
者仁心,也是一名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挚爱守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
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对杂交水稻研究难题,袁隆平在实践基础上,以过人胆识
和科学眼光投身其中,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伴随其一生。上世纪 50 年代,肝脏
还属于手术禁区,经过探索钻研,吴孟超创造性地提出肝脏外科“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同步发展,中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肝
脏外科发展道路。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尊重知识、崇尚科学才能热爱科学、献身科学;
科学家只有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才能服务人民、献身祖国,引领科技不断向广度和深度
进军。
科学家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坚守着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底色。1953 年,23 岁的袁
隆平立下誓言:“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这位“看上去更像农民”的科
学家,“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
国的大地上,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把挽救病人生命作为毕生追求的吴孟超,
视病人如亲人,冬天查房,他会先把听诊器焐热了再使用。吴孟超常说:“一个好医生,眼
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一切为了人民,他们以满腔热血和激情,尽好一份责任、捧
上一份心血,生动诠释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他们身上最闪光之
处,就是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让科学家精神熠熠生辉。
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两颗小行星,一颗是编号为 8117 的“袁隆平星”,一颗是编号为
17606 的“吴孟超星”——两位科学家对人民对人类的贡献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当前,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在新征程上,我们更
当从杰出科学家身上汲取力量,矢志创新、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6、新华网评:巨星陨落 梦想不灭
李 介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袁隆平院士逝世。
沉痛悼念!深深致敬!他是“杂交水稻之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更是真正的耕耘者,是梦想的引路人!
一粒种子,一生追梦。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用一生的不懈努力和追求,让梦想拔节而起,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巨星陨落,精神不朽,梦想不灭。他已经远行,但梦想的种子早已撒下。今天,在网
络上,很多人自发留言自发送别这位造梦人、追梦人,他的故事、他的寄语被广为传颂,
他的贡献将被永远铭记,他的梦想也必将一直延续……
袁老,一路走好,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7、经济日报:袁隆平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5 月 22 日在湖南逝世。噩耗传来,世
人哀悼。有人说,从此春种秋收均与怀念有关;有人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谢袁老;有
人称他“国士无双”,造福人类……这些发自肺腑的感言道出人们的缅怀与痛惜。袁老已逝,
他留给世间弥足珍贵的遗产,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感受到信心和担当。
中国人有信心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袁隆平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曾几何时,
中国人还为吃饱饭而犯愁。袁老潜心研究一辈子的杂交稻让人们不再饿肚子,并告诉世界
“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如今,我国已迈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三大主粮原生质体培
养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就以袁老毕生研究的水稻来说,中国已成为水稻育种技术最
先进的国家,种质资源最丰富,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世界领先。中国是大米产量最高
的国家,面积占全世界水稻面积的 20%,产量占全世界大米总产的近 40%。中国水稻地域
和种类最为丰富,早中晚稻分明,籼粳糯稻齐全。袁老坚定了中国粮食安全的道路自信,
即使面对国际粮食波动,中国人最有底气。
中国农业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将坚持创新和奋斗精神,这是袁隆平先生留给我们的遗
产。袁老生前常跟人说起他的两个梦,其中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在梦里,水稻长得跟高粱
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这显示了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尽管已经名满天下,但他仍埋头于田畴,执着耕耘探索,直至生命的最后岁月,他依然坚
持下田。他不停地追求高产、更高产和高品质、更高品质,从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到耐盐
碱水稻,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关。他以行动向人们证明,每一步前进,都是创新的结果
和奋斗的成果。这给我们以启迪,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无论是科研还是生产,只要有这
股劲,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乘风破浪,“卡脖子”现象终将改变。
中国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和担当,这是袁隆平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袁老的
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世人皆知,他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
影响了世界。他让饥饿远离中国人,也造福世界上那些还吃不饱饭的人们。如今,中国杂
交稻在亚洲、非洲推广种植面积超过 700 万公顷,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杂交水稻列为解决
粮食短缺的首选技术。这不仅仅是中国水稻育种家的骄傲,更是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不可
磨灭的贡献,蕴含着中国人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
斯人已逝,遗产永存。国士无双,风范常在。共和国永远铭记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