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专题:袁隆平、吴孟超 (附:模拟试题及范文点评)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近日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 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致辞,且全
程脱稿,发音认真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除了英
语流利,袁隆平俄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网友们纷纷点赞道:原来
你是这样的袁隆平。
在致辞中,袁隆平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
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更多地与国际友人沟通,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
决粮食问题,袁隆平勤于练习英语。
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袁隆平,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空闲时练习小提
琴,他不光是一名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振
华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
考,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解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考生首先要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一是
袁隆平在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用英语致辞,获得网友点赞;一是袁隆平不满足
于已有成就,不断学习,不知疲倦,苦练英语。综合分析材料,我们可以感知到袁隆
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勤奋好学的精神与他对生活的热爱,彰显了他“老
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
其次,考生的文章要突出“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在褒扬大师风范的同
时,不忘对实现个人梦想的表达,且要注意二者的有机融合。
切题立意:
1.奋斗打造亮丽人生。2.放飞梦想,永不满足。3.追求让生命华丽绽放。
4.致敬大师,让梦飞翔。5.追梦青春,尽显芳华。6.胸怀世界,放飞自我。7.学
习大师,放飞青春。
追慕大师风范,让青春闪闪发光
山西太原古交一中张俊梅老师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能参加由振华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大师,放飞青春”
的主题座谈会,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发言的题目是《追慕大师风范,让青春闪闪发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耄耋之年的袁隆平不断追逐自己的“禾下乘凉梦”和“杂
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心中梦想澎湃如昨,奋斗热情依旧高涨,这位“当代神农”,
不仅让更多人远离了食不果腹之忧,还以自身经历给了世人另一种精神财富:对科研
的忘我投入与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不断学习、不断突破,对未来充满希望,为理想倾
尽毕生精力,让自己活出闪闪发光的样子。
心系天下苍生的袁隆平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发现
水稻“杂种优势”,攻克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难关等,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
色神话。在 89 岁高龄之时,袁隆平用发音清晰的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尽显大师
风范。袁隆平在致辞中表示,自己努力练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友人沟通,
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这种胸怀世界、胸怀人类的思想正是大师的情怀和风
范,值得世人致敬!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
命”。袁隆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美国的摩西奶奶认为“人生
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热爱生命的她,70 岁拿起画笔,80 岁首次开个人画展,她
坚持绘画,不断创作,活出了勇于挑战自我的境界。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对于一个
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
我们正值青春年华,面对未来和自我的挑战,只有放飞理想,青春才能变得色彩
斑斓!只有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拿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姿态,我们的
每一天才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追梦的路上怎能不跌跌撞撞?唯有一路向前,才能让
青春在梦想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当我们用辛勤的汗水铺成通往理想的大道,越过泥泞
奋勇向前,高扬青春的旗帜,才能让青春的颜色变得多姿多彩,让青春的价值在进取
中彰显。
大师终会老去,手握历史接力棒的青年人,理应责无旁贷地扛起使命,不负青春
年华,追逐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在人生的航程不断劈波斩浪,用奋斗书写辉煌
的明天。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其他题目范文:
禾下乘凉,至美奋斗
——致袁隆平爷爷的一封信
巩义一高 郑俊彩
尊敬的袁隆平爷爷:
您好!
“泪是酸的,血是红的,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陈衡哲教授如是说。汗是咸
的,心是热的,奋斗来的荣誉是金色的,您如是做。尊敬的袁隆平爷爷,奋斗如您,
为梦想,笃躬行,勇担当,让我对“奋斗”有了新的认识,请允许我班门弄斧,强颜
论之。
“星辰大海,云月长空”——奋斗,如您,当始于梦想。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尊敬的袁隆平爷爷,
这也是您的“快乐”吧。您说您的梦想是“禾下乘凉”,是“覆盖全球”,而您为了
这梦想不是在实验田,就是在去实验田的路上,正如那鲲鹏,梦想是“抟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便不像那蜩与学鸠“控于地而已矣”,便不像那斥鷃“翱翔蓬蒿之间”,
只是奋斗,让自己水里三千;只是奋斗,让自己去以六月息。尊敬的袁隆平爷爷,这
便是奋斗吧,因梦想而有动力。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奋斗,如您,当融于躬行。
新时代领路人曾引言:“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而您让
我懂得,梦有远近,行之者达。专家质疑,您说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稻株难寻,您
在酷暑时节扎身稻田,烈日不改,失败不舍。正如那“天眼之父”南仁东,基地难找,
他便许身山沟;身患重病,他仍舟车劳顿。“踏平坎坷艰难寻‘它’”,是您,是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您,是他。尊敬的袁隆平爷爷,这便是奋斗吧,因躬行
而致远方。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奋斗,如您,当归于担当。
陆放翁是“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尊敬的袁隆平爷爷,您是万里
寰宇忧无粮,一片丹心酬四海。世界 7%的耕地,却养活了全世界 21%的人口,这便是
您的奋斗,这便是您的担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您“用一辈子,守护好”;世界
公民,天地境界,您用奋斗让杂交水稻飞过太平洋。正如那“拂云百丈青松柯”,阳
骄叶阴以娱人,岁老弥壮为栋梁。尊敬的袁隆平爷爷,这便是奋斗吧,因担当而显崇
高。
尊敬的袁隆平爷爷,至美奋斗,便是这样吧,因梦想而有动力,因躬行而致远方,
因担当而显崇高。我辈青年,敬您,更该学您奋斗——立凌云志,笃勤苦行,担家国
责,待来日,如您,禾下乘凉,山顶一览!
此致
敬礼
高二学生:李华
2020 年 10 月 10 日
二
【素材解读】
吴孟超 1922 年 8 月 31 日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1940 年进入同济附中学习,1949
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9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75 年成功切除世界
上最大的 18 公斤重肝海绵状血管瘤,2005 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1 年 5 月,中国将 17606 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2012 年 2 月 3 日,
吴孟超光荣当选感动中国 2011 年度人物。
在浩瀚星空中,有一颗小行星名为“吴孟超星”。吴孟超何许人也?他有“中国
肝胆外科之父”的美誉,是我国肝胆外科的重要开拓者;他又有中国肝胆外科“第一
刀”之称,是病人眼中妙手回春的救命神。2011 年,为了纪念吴孟超,我国以他的名
字为 17606 号小行星命名。
吴孟超,一个医学领域肝脏外科无人不晓的名字,如神话一般创造出无数的医学
奇迹。为中国的肝胆外科治疗做出了开创性贡献,长达 75 年的从医生涯里,他拯救
了超过 16000 名患者的生命!
吴孟超,开启了肝癌治疗的一个新时代
20 世纪 50 年代,那时候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肝癌毫不夸张地说真的可谓是绝
症,中国肝胆外科还是一片空白,没有一个肝脏模型,没有确切的肝癌治疗手段……
可偏偏中国又是肝脏疾病的高发地区,医学需求迫切需要进展。
师从“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吴孟超听取裘教授的建议后深耕肝脏外科领域,
经过他一点一滴的努力填平了肝脏外科的一片片空白。
1958 年,吴孟超翻译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专著——《肝脏外科入
门》。
在当时全中国没有一个肝脏模型的背景下,不了解肝脏的具体构造,无法进行下
一步的肝脏解剖研究,吴孟超毅然决然,利用乒乓球的原料赛璐珞和颜料制作出了中
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包括肝脏血管结构、肝动脉、肝静脉、门静
脉和胆管等。全靠一人手工制作,实属令人震撼。
通过制作上百个肝脏标本后,吴孟超对肝脏内部对肝脏内部构造以及血管走向了
如指掌,烂熟于心,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
的解剖学理论,为后世的医生奠定了肝脏医学基础!
20 世纪 60 年代,国内的整体外科手术水平都不高,肝胆外科手术水平更是落后,
其中面临着最难以解决的一大问题:肝脏血管密集,肝脏手术最大的危险就是大出血。
1960 年,他开创性的发明了常温下间隙肝门阻断切肝法。用止血带扎住为肝脏供血的
肝动脉和门静脉,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打开止血带保证肝脏的供血。这一办法在此
后一直被沿用,甚至在 20 世纪 80 年代达到了 100%的成功率。
同年,他完成了原二军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的第一例成功肝脏手术!患者是一位右
肝叶患恶性肿瘤的中年妇女,手术前,恩师赵宝琦教授将自己的主刀位置让给了时年
39 岁的吴孟超,这也是吴孟超第一次主刀。他凭着精湛的刀法,尤其是对肝脏构造及
其血管走向的熟稔于心,成功完成首例肝癌切除手术!三个星期后,病人痊愈出院。
从此,“吴氏刀法”在国内外医学界声名鹊起。
凭借着吴孟超的一双手,从 1960 年至 1986 年已完成了肝叶切除术 1019 例,成
功率高达 97%,肝癌也不再是“人人恐惧、避而不谈”的绝症了。
“人民军医要把挽救病人生命作为终身追求”
肝脏是人体的“营养库”和“化工厂”,由于肝脏血管极其丰富,解剖极其复杂,
一直被视作外科手术的禁区。吴孟超不畏惧风险,经过对肝脏构造和血管的深入研究,
不被“禁区”束缚,创造了肝胆外科的多个历史奇谈。
1975 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挺着像临产孕妇一样的大肚子来求治,被吴孟超诊断为
肝巨大血管瘤。血管瘤像个马蜂窝,容易破裂导致患者死亡。吴孟超带着 40 人的医
疗团队,决心手术,手术整整做了 12 个小时,切下的瘤子重 18 千克。直到今天,这
仍是一个世界之最。
吴孟超说,“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
帮助一个个病人度过难关。”
1983 年,吴孟超成功为一名仅 4 个月的女婴切除了重达 600 克的肝母细胞瘤,瘤
子的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紧接着
他开展的一系列小儿肝脏外科研究与临床实践,让中国肝胆外科的声誉更令人瞩目。
2004 年,82 岁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
这名叫甜甜的女孩肝脏肿瘤比篮球还大,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这一条路可保命。
同事偷偷劝吴孟超,说别人都不敢切,你切了,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
而吴孟超却完全未听取同事的建议,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
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2018 年,96 岁的吴孟超被邀请走上《朗读者》的舞台。主持人董卿几度哽咽,
读出了护士长写给吴孟超的信:“很多人看到您是个传奇,但只有我看到过手术后躺
在椅子上的您,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朝上的双手在微
微颤抖……”
96 岁的吴孟超,依然坚持每周至少完成三台手术,并且是比较复杂的手术。“我
自己身体还可以,而且主要是为了带教年轻人,培养年轻医生。”他将他的一生奉献
于治病救人的职责和工作中。
2019 年,已 98 岁高龄的吴孟超院士光荣退休,而就在他退休的前一周,吴老仍
奋战在手术台上。从医 70 余年来,他经历了大小手术 20000 余场,救治 1.6 万肝胆
病人,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
“只要能拿得动手术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上。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
那也许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但是,如果我不能保证完成手术的话,也绝不再上手术台。
因为,我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逞强。”他一生治病救人,以患者至上,早已成为传奇。
而即便是退休,也并非意味着退下战场:“只要我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被甩入太
平洋,我还会继续战斗下去!”
他还曾说过期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在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率、降低手术复发率上下
功夫,早日找到解决肝癌问题的最佳办法,以造福更多的肝胆疾病患者。游刃于肝胆
之间,也与患者肝胆相照,他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何为仁者寿!
一生敬奉“治病救人,无有贵贱。患者至上,敬畏生命”。他,既是生命的守望
人,更是世纪神话的创造者。致敬为肝癌患者不停战斗的吴孟超院士!
【事迹与写作运用】
“ 我 不 过 就 是 一 个 吴 孟 超 ”
出于对名声和业绩的考虑,很多医院和医生不敢接收失败风险较大的病患。但是,
吴孟超却不会拒绝这种病人,这并非因为他对治愈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而是因为他认
定了要治病救人。
2004 年,一位名为“甜甜”的病人找到吴孟超,她的肝脏生长出了一个巨大的肿
瘤,但是很多医院都不愿收治,最终,是吴孟超用十个小时的时间为她摘除了肿瘤,
让她重获新生。许多同行劝他谨慎收病人,以免因为一个病例的失误就摧毁了多年积
累下来的杏林声望,对于同行的这种劝告,吴孟超表示:“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一
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用法解析:适用于坚守自我,坚守初心,自我定位等主题,如 2015 年上海卷
《造就和谐自我》,2013 年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
示例:人生在世,总容易往自己身上加太多担子——名声、钱财、权力……担子
加得太重,往往让人步履蹒跚,畏首畏尾。“中国肝胆外科第一刀”吴孟超老先生或
许是这个名利社会中的一股清流,其在行医生涯中,占据第一位的永远是医生的本分
——治病救人,而非名声、外貌等身外之物。面对被多家医院拒收的病人,面对自己
多年积累的杏林声望,他坚定信念——“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
人是我的天职。”
热 爱 是 最 大 的 动 力
2019 年 1 月,吴孟超退休,他表示:“虽然退休了,但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人
需要,我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我觉得我身体还可以,所以我有信心,也有
决心。”吴孟超此言应当不虚,在退休前一年,这位中国“肝胆外科第一刀”依然奋
斗在临床一线,每周组织 3 台手术。
为了保持手的灵活性,他甚至设计了一套保健操,每天一有空闲就做。在电视节
目《朗读者》上,与吴孟超并肩作战多年的护士长通过一封信向观众展示了吴孟超的
辛苦:他每次手术后,手术衣都被汗水湿透,双手都会不停颤抖。但是,正因为心怀
对治病救人的热爱,吴孟超表示,在手术室倒下,也是他的幸福。
用法解析:适用于热爱,工作与生活,理想等主题,如 2015 年北京卷《深入
灵魂的热爱》,2010 年辽宁卷《幸福是____》。
示例:心中有热爱,人生的许多“难”都不再苦。我国“肝胆外科第一刀”吴孟
超老先生的一双手因常年操作手术刀而变形。但是他却甘之如饴,坚守岗位。如果吴
老心中没有对医疗的热爱,这种由工作导致的身体变化只会成为他抱怨的源泉。正因
他心怀热爱,这双变形的双手成为了他从医生涯的不朽勋章之一。
想病 人所 想,急 病人 所急
面对当下日益严峻的医患关系,我们总呼吁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营造良好就
医环境。对于医生而言,精湛医术以外,最重要的或许就是设身处地为病患着想,铭
记入行的初心。只要遇到求助的病人,即使不在工作时间,吴孟超也会尽心帮助。在
日常行医过程中,他更是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减轻负担。吴孟超主
张为病人节约,认为:“医生应该想怎样解决好患者的病,让全家人都高兴,不能再
给病人添麻烦,再从患者口袋掏钱。”他对科室医生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患者
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 1000 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用法解析:适用于社会反思,同情心,职业道德等主题,如 2013 年广东卷《捐
助》,2011 年四川卷《总有一种期待》。
示例:“在其位,谋其职。”正如医学泰斗吴孟超所言,医生“不能再给病人添
麻烦”,应尽最大努力体谅病人的需求。面对缺乏关爱的病人,他献出了慈父慈母般
的关怀;面对经济困难的病患,他用手缝线代替机器缝线,为病人尽可能节省开销。
医者仁心,他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也更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吴孟超: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
2011 年感动中国颁奖词:60 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
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
他都是一座丰碑。
在中国医学界,肝脏医学曾长期处于荒芜。上世纪 50 年代,从同济医学院毕业
的吴孟超投入了肝脏外科研究,与同事做出了中国第一个肝脏解剖标本,提出了“五
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1960 年 3 月 1 日,他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
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1999 年建立
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每年收治逾万名患者,年均手术量达 4000 例。肝癌术后五年
的生存率,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16%上升到今天的 53%。
年近 90 岁,他依然坚守在一线。据统计,吴孟超做了 1.4 万余例肝脏手术,完
成的肝癌切除手术 9300 多例,成功率达到 98.5%。2006 年 1 月,他获得“国家最高
科学技术奖”。
吴孟超是医院院长,平时不但忙于院务,还要经常外出主持学术会议。即便如此,
他仍坚持在每个星期二的上午看门诊,若是出差错过了,回来还得补上。
从医近 70 载,吴孟超始终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德”是他挑选弟子的首要标
准。吴孟超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
查。据说这样做,每年能给病人节省 7000 多万元。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A 国医院因呼吸机不够用,不再给 80 岁以上处危
重状态的病人吸氧,而是使用助眠产品和镇静药物采取“姑息疗法”。所谓姑息疗法,
指的是仅为病人减轻痛苦,并给予临终关怀。有人赞同,因为这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更
有可能生存的人,从而使整体健康最大化;有人反对,因为生命面前人人平等,这样
做太急功近利,太冷酷;也有人认为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都可以理解,还有人在思
索有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给 A 国医院写一封信,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例文:
生命,是一种信仰
敬爱的 A 国医院医生:
您好,感谢您于百忙中抽空读我的来信,我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中国学生。
听闻贵医院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因呼吸机不够用,不再给 80 岁以上
处危重状态的病人吸氧,而是采取“姑息疗法”。可能作为医者会更理性些,尽量让
利益最大化,把生的希望留给更有希望生存的人。但生命面前人人平等,这样做未免
让人觉得太急功近利,太冷酷,我在想有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呢?
在一个充斥着对生命亵渎和损害的时代,还有什么比对生命的尊重和勇气更能让
人敬畏和爱戴?吴孟超这个名字,您应该也熟悉吧,在医学领域尤其是肝脏外科领域
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他的遗言是“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
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
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医者仁心,这是最难
能可贵的,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有一口气就有一线生机,谁也不能放弃。
为了给一个男子切除了长达 63 厘米的巨大肿瘤,吴老曾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 12
个小时,硬生生将一个患了不治之症的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他还曾用了 5 个小时的时间,为一个 4 个月大的女婴摘除了肝母细胞瘤,婴儿的
器官稚嫩,手术途中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直面风险,吴孟超毅然拿起手术刀,要
为这个孩子奋力与死神一搏。终其一生,他始终行走在肝脏外科的风口浪尖。
82 岁高龄时,吴老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手术
对象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在旁人
在乎“晚节”大过天的年纪,吴老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是一个
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吴老又用了整整十个小时的手术,给
女孩切掉了肿瘤。
医生是一部交融着生命和情感的大书,每一粒药,每一针剂,每一台手术,都沉
浸着沉甸甸的生命含量,都是庄重生命的宣言,都是至情人性的升华,都是高贵灵魂
的悲歌和赞歌。这样的职业唯有真情,唯有高贵,唯有真实,才显得其精神的富足,
灵魂的高尚,人格的高度,才彰显了人类无限的精神求索与信仰追求。
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在死亡的道路上人人平等,或者表述为:在死亡和生
命面前人人平等。当一位病人在盛年突然被宣告了死亡的到来,当好端端的家庭遭遇
到顶梁柱身染重病的巨变时,在生命刚刚要展开美好的图景被宣告癌肿晚期,且不能
动手术,只能靠保守治疗来延缓生命跟死亡的和解之时,他们自己该是多么的痛苦而
无奈,该是多么地渴望活着和被治愈。
怎么办?这是一个个难题,也许仅仅是个生存问题,仅仅是个生命长度的问题,
生或者死,或许只是一个医生一念间的选择,不放弃便有希望。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
不管这个信仰来自哪里。信仰是面不倒的旗,是植根在灵魂高处不朽的高地,可以创
造奇迹。作为病人,在信仰的福音里可以获得重生;作为医生,在信念的坚守里能拯
救一个病患,甚至救助一个贫弱的家庭。
当然,这也是善良、正直、公平的力量。所以,我希望咱们 A 国医院的医生们都
拥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生命信仰,能想尽各种办法倾尽全力救治每一位病人,不论年龄、
身份、病情,平等相待。就此止笔,祝每一位白衣天使工作顺心如意!
此致
敬礼
一名中国学生
2021 年 5 月 23 日
1.审题:这是一道时评兼任务驱动性质的材料作文题。任务指令为“给 A 国医院
写一封信,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可见要求写成书信体,接收者为 A 国医院,写作
时可以具体到院长或者医生。信的内容要与材料中所给事件有关,事件为在全球抗击
新冠肺炎的战役中,A 国医院因呼吸机不够用,不再给 80 岁以上处危重状态的病人吸
氧,而是采取“姑息疗法”,仅为病人减轻痛苦,并给予临终关怀。对此有人赞同,
有人反对,确定立意时可以直接用材料中的关键句子,比如“把生的希望留给更有可
能生存的人,从而使整体健康最大化”,或者“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医院不要太急功
近利,太冷酷”,抑或辩证而论“都可以理解”,当然也可以提出建设性意见或提供
更好的处理办法。
2.写作提示:注意书信格式,开头有敬语,结尾有落款,分两行,先注明写信者,
另起一行写明具体时间。行文过程中注意使用第二人称“您”,言谈要适度得体,不
要高高在上态度强硬咄咄逼人,语气要和缓,可以批评但不要过分指责,把握好火候
和分寸。在长辈面前不要讲大道理,娓娓道来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效果最佳,可以借助
故事或者名人列举法,在看似无意实则有意间把情感态度传递出去。
【立意】
1.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平等相待;
2.医者仁心,岂可唯利是图急功近利?
3.不抛弃不放弃,该是每一位医生的信仰;
4.病人面前作为医者理性应该大于感性。
【素材】
1. 华佗的医术虽未传下,但他的医德却对后世影响深远。己亥末,疫情爆发,
无数人奔赴一线,钟南山,82 岁,仍义无反顾地冲向一线。李兰娟,病毒爆发后,立
刻提出了“封一城人,保一国人”此建议如华佗“开颅”治疗风险之大,要知道,李
院士的建议倘若成功,那便是舍小为大,但要是失败,她便会背负千古骂名——国家
经济会变得萧条,人民生活水平降低,还可能会将扰乱民心的罪名扣在她头上,好在
现在的中国不仅是科技还是人民的整体素质,都得到了飞一般的提升,最终国家采纳
了她的建议,她的医者仁心使疫情得到了控制,这不正是华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
行”的精神吗!鼻祖华佗,一生救人无数,无论是贫穷富贵他都一视同仁认真治疗,
并且相信他人,我们应该和他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去报答全人类,让医者仁心传承下
去。
2. 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血肉之躯,坚守家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胞一
心,其利断金;医者仁心,可歌可泣。疫情的号角吹响的那一刻,全国各地的医护人
员整装待发,公安部队严格把守,政府部门火速做出一级响应,还有无数的普通人做
志愿者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这场“战疫”的主力军,不是浩浩汤汤、气吞山河的
精英部队,而是身着白色大褂,持针拿管的医护团队。医者仁心,勇者无敌。敢医敢
言,尽显医者本色;尽职尽责,彰显中国脊梁。一张“三山镇疫”的漫画使得民众肃
然起敬,热泪盈眶,“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两次“战疫”,钟南山作为领军
人物冲锋陷阵,驻扎“重灾区”,面对记者对他身体状况的担忧,他曾毫不犹豫地说:
“医院就是战场,我们就是战士。”这位精神抖擞、满腔热血、身体强健、意志坚定
的战士,谁可曾想过他已经 84 岁了!他是医者,更是勇者!
3.医者仁心,保卫家园。他们,在密封环境连续十几天高强度工作,头上,是长
时间戴防护帽留下的一滴滴汗水;脸上,是长时间戴口罩留下的一道道勒痕;身为武
汉医生,身处“抗战一线”,以血肉之躯驻守家园。他们以其过硬的专业素养,敏锐
的判断能力,有序组织隔离,安排人员购置卫生用品;各院医生迅速集结,时刻准备
着!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愿春天的武汉樱花依旧烂漫,愿春天归来的“战士”
能欣慰地说:“武汉,别来无恙。”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白衣冲锋,人定胜天!医
者仁心,敢医敢言,敢作敢为;医者仁心,可谓可敬,可歌可泣!
精彩段落:
(一)成功=恪尽职守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他是悬壶济世的仁心医者——
吴孟超。
他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他翻译了第一部
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他创造了间
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他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他
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他说: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
缺乏权威,缺少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六十多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今年 96 岁的他仍旧
坚持每周至少三台手术,他从医 75 年,将超过 16000 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人有病症,一生有责!吴医生就是这样一位心有大爱、恪尽职
守矢志不渝的成功者。
人生若白驹过隙,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绽放最美的花?懂得人生的奥妙,探索人
生的价值。真正的成功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职务的高低,而在于自我价值的体现。让
我们一起努力,超越自我,实现成功人生吧!
(二)大写生的价值活的意义
丢掉炫目的光环, 如影视明星江一燕那样潇洒告别背景良好的家世,抛弃光彩
闪闪人前显贵的声誉,只身前往偏僻、落后、贫穷的山区,默默支教近 10 年;如收
藏家马未都那样将凭一己之力创办的价值几千万的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全部藏品
捐赠,在追名逐利的现实世界保持了一颗高洁而纯净的初心;如科学家袁隆平那样脱
下西装穿上布鞋,走向田问地头,继续杂交水稻研究;如感动中国人物吴孟超院士那
样,96 岁高龄依然站在救死扶伤的手术台上鞠躬尽瘁不舍昼夜……
丢掉炫目的光环,需要勇气和牺牲,却能让前进的脚步更轻盈,大写生的价值活
的意义。
(三)打磨人生的精度,让医者有仁心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他是悬壶济世的仁心医者——
吴孟超。
他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他翻译了第一部
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他创造了间
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他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他
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他说: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
缺乏权威,缺少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六十多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今年 96 岁的他仍旧
坚持每周至少三台手术,他从医 75 年,将超过 16000 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人有病症,一生有责!吴医生就是这样一位心有大爱、恪尽职
守矢志不渝的成功者。
人生若白驹过隙,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绽放最美的花?懂得人生的奥妙,探索人
生的价值。真正的成功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职务的高低,而在于自我价值的体现,让我
们一起努力,打磨人生的精度,超越自我,实现成功人生吧!
(四)怀有一颗信赖医务工作者的心
发生医患纠纷的原因之一,就是患者或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在成为医务人
员之前,他们寒窗苦读掌握医学及其他多方面知识,他们的专业度远远超过我们。而
且令他们最幸福最满意的时刻不就是患者健康迈出医院大门吗?吴孟超为更好了解
肝脏,制作上百个肝脏标本,为治好更多的病人,96 岁的他仍每周三台手术。医生
期待病人痊愈的心不亚于患者及其家属。所以,我们应该充分信赖他们,因为我们作
为外行相关方面的知识远少于他们,因为他们最大的心愿是病人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