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爷爷”袁隆平,不知疲倦,永远向前
据新华社及多家媒体证实:“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
袁隆平,1930 年 9 月 7 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
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 年 4 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 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 年获
得马哈蒂尔科学奖。袁隆平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阅读。
袁隆平的故事概括
1 、让自己的科研成果逃过劫难
1960 年 7 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
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 1964 年和 1965 年找到了 6 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 60 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 年 2 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
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
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
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
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 600 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 年 5 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
他又捡回了 5 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
"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等到第二年 6 月,他又被派往 100 公里外的溆浦县低庄煤矿"宣传毛泽东思想"。两个月后,因为
两个助手写信向上面反映,引起省科委和农业厅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科研协作组,才把他调往长沙工
作。
2 、立志学农,袁隆平为梦奋斗
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
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
路。19 岁的袁隆平,已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他想:第一,父亲要自己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是希望
自己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对此,袁隆平毫无兴趣。第二,想赴重庆求学。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
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 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
第三,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
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考虑。当然最后还得由你自己作主!”
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袁隆平就这样
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
袁老接受专访,谈到招收学生条件:
“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乍听起来充满土味儿的“门规”,是袁老一直践行的科研姿态,某种程度上也是他成功的关键:
——脚踏实地、不辞辛苦。
这条朴素且颠扑不破的品质在袁老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1959 年至 1961 年三年困难时期,中国遭受了无比严重的自然灾害:
饿殍遍地,人命如蝼蚁般廉价;
抢树皮,抢毒草,抢泥土……
凡是能用来填肚子的,不管有没有毒,都往肚里塞;
就算中毒,也能挨个十多天;
不吃,一天都撑不过去。
“饿死人”这段梦魇,“吃不饱”的恐惧感,常常萦绕在袁老脑海中。
想我泱泱大国,却被一粒小小的米困住了。
从此,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让更多的人吃饱饭!
2
水稻就像他的孩子一样,常常被挂念着:
领奖前他会特意去跟超级稻告别:“你们乖乖的哇,我过段时间就回来啦! ”
晚上做梦也在念叨这些宝贝:“哎呀,今天外面下雨,不知道长得怎么样了! ”
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田野里看它们:“好久不见呀,我真的太想你们啦!”
它们还常常出现在袁隆平的梦里:
他梦见试验田里的水稻高得像高粱,稻穗长得像扫帚,谷粒大得像花生米,他和助手就坐在瀑布一样
的稻穗下乘凉……
这个真实存在梦,老人将它称为:禾下乘凉梦。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梦:覆盖全球梦。
世界上 50%的水稻田都种上了杂交水稻,全球稻米产量再增加 1.5 亿吨,增产的粮食能多养活四五亿
人。
在他眼里,我们只有 18 亿亩耕地,18 亿亩能不能保得住还是个问题,这也远不能喂饱 14 亿人口。
为了这两个梦,老人投入了他的一生,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他却喂饱了全世界 21%的人。
养活数亿人的袁隆平,今年 9 月就要过 90 岁大寿。
这么大年纪了,却依旧很“贪心”:还要继续钻研农作物种植,只为自己更大的梦想:
高产!更高产!超高产!
3
在自我坚守的同时,他也将这种性格传承给子子辈辈。
1963 年,33 岁袁隆平与小自己 8 岁的邓哲结为夫妻。
两人从恋爱到结婚总共不到一个月。
“闪婚”+“晚婚”,都阻挡不住他成为宠妻狂魔。
给妻子邓哲写情诗:
“一个人如同一粒尘土,无论怎样飞扬,怎样喧嚣,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
一个丈夫如同一片落叶,无论他怎样张扬,怎样的由绿变红、变黄,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己妻子身
边……”
老两口出门购物,袁老想帮妻子换手表,但是嫌贵没买成,出门的那一刻,他说:“不要手表了,然
后剥了一个山楂片给她吃。”
结婚没几年,大儿子袁安定出生,受父亲影响,从小就爱读书学习,大学考取管理学,毕业后被分配
到湖南种子公司。
不甘平庸的他,工作几年后就主动跳出国企,放弃“铁饭碗”,选择自主创业。
虽然创业之路坎坷崎岖,但传承了父亲品质的袁安定,不灰心、不放弃,凭借他坚韧与努力,如今已
是农业领域知名的企业家。
1968 年,二儿子袁定江出生。
1991 年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他选择南下到珠海,先后担任农民委主办会计、市局世界银行贷款项
目组业务主办、市府办秘书。
和哥哥一样不满现状,他选择在工作之余继续攻读武汉大学 EMBA 课程。
父亲不善经商,对此也没给他任何指点,但骨子里性格与父亲一脉相承,不急不躁,朝着目标步步迈
进,成为上市公司副总裁。
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但这份得天独厚的资源没用在两个儿子身上。
袁老不觉惋惜,因为他从不强迫孩子必须“子承父业”,反而特别尊重他们自主选择权。
1970 年小儿子袁定阳出生,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展现出对农学的兴趣。1990 年报考广西农学院(现
为广西大学)农学专业。
4 年后毕业,进入父亲的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担任助理研究员。
袁老也毫不吝啬对小儿子的帮助,也毫不避讳对儿子的提携:
“我的老三还可以,他肯学习(农学),我就给他创造条件。”
除去课本上的专业技能,他表示自己从父亲那里感受最深的便是: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勇于探索
的宝贵精神。
目前,他已是研究所当中的首席创新专家,和父亲一起研究杂交水稻,为喂饱十四亿人这个“小目标”
而努力。
4
认识袁隆平,是在课本上,是在新闻里:
这位高高在上的科学家,潜心钻研的水稻专家,审慎言行的教育者。
却很少有人知道,生活中的袁隆平,极具生活情趣、还是个不服老的“梗王”。
提到保持身材的秘诀——“不要吃太多肥肉!”
不带博士生的原因——“这麻烦得很,死脑细胞的!”
获奖感言非常“不屑”——“我得的奖太多了,我不在乎这些。”
看到稻田边的鸭子,跟它们叫几声——嘎嘎嘎,这些来源于大自然的小事都能成为袁老的快乐源泉。
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的年轻人,会被称为“斜杠青年”,那么袁隆平就是妥妥的“斜杠爷爷”,
他会拉小提琴,是一个游泳健将、排球老将。
曾获得市游泳比赛金牌及省比赛的银牌,还多次抢救溺水者。他说自己:“打球二流货色,游泳那才
是一流的。”
当然还是个语言天才……长段英文演讲顺手拈来,常常刷屏全网。
会唱俄文歌曲《喀秋莎》,还曾教了一学期的俄文。
在纪录片中,袁老的孙女还专门提到过爷爷的语言天赋:
爷爷最关心的科目是什么?
——英语,因为爷爷英语很好!
爷爷还关心什么科目?
——数学,因为爷爷数学好像不好,哈哈哈哈……
(爷爷大学选择学农,就是因为可以不学数学。)
大米(袁有清)和小米(袁有明)是袁隆平的孙女。
大米小米是袁老亲自为姐妹俩取的小名,他毕生的梦:
“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全都融入家人血液之中。
5
袁老工作极忙,对家人和孩子生活上的照顾很少,更没有多少时间指导孩子的学习。
但他低调为人、吃苦精神、坚韧品格却一直对孩子们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这也是孩子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在孙女眼里,爷爷根本不是那么“高大上”的人物,小时候根本不知道爷爷是干啥的,因为爷爷每天准
时观看天气预报,便以为爷爷只是个看天气预报的。
那是因为爷爷身体力行在教育他们:做人高调不得,但搞事业的时候就得全身心投入进去。
所以再有钱,袁老也不随意挥霍,但科研经费一投就是几千万。
孙女们耳濡目染,一直践行爷爷的教诲。
从来不会炫耀自己的家庭和背景,日常注重坚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积极乐观地看待身边发生地一
切。
将所学知识进行输出分享。
在采访中,也是衣着朴素,聊起天来更是落落大方,乐于分享,亲切可爱的邻家女孩。
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庭背景而展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
6
袁隆平像极了一个「问天要粮」的侠客。看着他用岁月压弯的腰背,换我们和孩子如今挺拔成长。
袁老有个心愿: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老的妻子有个心愿:陪着他,叫声袁先生,就是一辈子。
袁老的儿子有个梦想:能和父亲战斗在一起,喂饱全国十四亿人,造福全世界。
袁老的孙女有个梦想:我们也要成为像爷爷那样有“坚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