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教学难点】
各地区域自然地理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读图、讲解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挂出“中国地图”让学生说说去过什么地方,与北京比起来有什么不同?
电脑显示“东北林海雪原”“海南岛热带风光”“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内蒙古草原景观”“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
以上几位同学的介绍,说明我国各地方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布是不均一的,有差异的。
新 课:
一、不同的地理区域(学生活动)
1、从复习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入手,说明根据不同的需要,可划分出不同的类型的区域。
(1)中国地理总论中学过哪些地要素?(行政区、地形、气候、河湖流域、农业、工业等)
(2)以北京为例,讨论其多种“身份”。
小结:
区域划分的依据有多种,区域的类型也有多种,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2、结合教材活动“尝试划分区域”,落实对区域的理解。
(1)粗读图中的等高线,河流和农作物及居民点分布。
(2)在图上划分出各种区域:山区、平原、林区、农耕区。
(3)提出问题:同学们划分的区域为什么不一致,以什么为依据。
3、结合教材活动“生活中的区域”,模拟打长途电话或信写地址和邮编,体会不
同尺度和不同的级别的区域。
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邮政编码“100009”“10”一级行政区划中的北京,“1000”下一级行政区划中东城区邮电局,“09”投递局的代码。
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1、屏幕显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通过界限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落实四大区域的位置。
2、根据教材活动“区域界线的判定”的提示,观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同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A,引导学生分析两界限的相似性,说明这里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季风影响)
学生活动:
讨论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体现出的区域特征。
(半湿润) (干旱)
3、根据教材活动“区域界线的判定”,观察界限B,其主导因素是什么?(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因素)
秦岭—淮河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4、根据教材活动“区域界线的判定”中地势阶梯与界线部分的示意图,观察界限C,说明影响因素 地理因素)
5、小结:完成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比较表格。
名称位置范围主要省区划分依据
北方地区我国季风区北部冬季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我国季风区南部冬季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非季风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寒冷。
【巩固练习】
选择题
1、下列区域中,属于我国一级行政区域的是:( )
A、长春市 B、东北地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北方地区
2、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界限突出的因素是:( )
A、气候因素 B、地形因素 C、行政因素 D、经济因素
3、我国四大区域中,平均海拔最高的是:( )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4、不属于秦岭-淮河的意义的是:( )
A、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分界限 B、亚热带与温带地区的分界限
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D、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5、“早穿棉袄午穿纱”描述的地区位于:(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6、北京市位于我国的:(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景观位于:( )
A、内蒙古自治区 B、西藏自治区 C、南方地区 D、东北地区
8、下列区域中,属于不同级别并且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城市、乡村、农田、森林 B、温带、热带、亚热带、寒带
C、省、市、县、乡 D、北方地区、东北地区、吉林省、华北地区
9、邮政编码的数字中,表示省级行政区的是:( )
A、第一、二位 B、第三、四位 C、第五、六位 D、第七、八位
10、北方地区的著名温带水果是:( )
A、香蕉 B、菠萝 C、柑橘 D、苹果
非选择题
一、连线题
请把下列地区与相应的民居连接起来:
北方地区 四合院
南方地区 竹楼
西北地区 碉房
青藏地区 蒙古包
二、探究题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其中在不同的区域之间界线都突出了哪些主导因素?
2、尝试说出秦岭与淮河的主要地理意义。
3、举例说明我国不同类型的区域以及划分这些区域的标准。
4、说明我国居民身份证数字编码的含义。
三、综合题:
1.根据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填出图中四个区域的名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① ② 两个区域的界线A其东段是________,西段是________。
3.联系所学过的农业地理知识回答:
①、②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④两个地区内有哪些牧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