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因数》教学反思
赵瑞霞
这节课上下来以后我感想很多,感触也很深。回顾整堂课的教学
过程,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
能不断地完善教学思路,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说说我对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本节内容在编排上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差异,教材刚开始在认识
“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
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消除“整除”的数
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有出现“整除”一词,
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在
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
而言,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
12 的因数”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拼长方形,让学生们直接感知
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 12 的几种情况,使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
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
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 12 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 12
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
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
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
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
问题,我也不由得佩服这些孩子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这个环节的处
理上,教材的本意是先由教师提出“想一想,几和几相乘得 12 ?”
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概念,用乘法来找因数,而我考虑到本班孩子的学
情(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找到求因数的方法),如教师
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想几和几相乘,势必会造成先入为主,妨碍学生
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用已有的经验自主建构新知是提高学生学习能
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促思(促进学生思维发
展)、提能(提高学习能力)是我的教学策略主要内容。至于这两种
方法孰重孰轻,的确难以定论。实际上,对于数字较小的数(口诀表
内的),用乘法来求因数还是比较容易,但是超出口诀表范围的数用
除法则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
学习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结果,
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专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和创造条件,真正实
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
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
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
如:18÷1=18,18÷2=9,18÷3=6,18÷6=3,18÷9=2,18÷18=1
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
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
易写漏,而且学生们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
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
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
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
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
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