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模考卷(一)(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云南省大姚县实验中学 2021 届高三十一月语文模考卷(一)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搞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天下”进入地球“天下”以来,传入了西方“人性恶”的人类哲学思想,以及 与之相匹配的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因为人性本源是恶的,因此必须配之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国家制度。 这种关于“人性恶”的人类哲学观点,中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已有之,代表人物便是诸子百家之 一的荀子。荀子持“人性恶”观点,而同时代的孟子则持“人性善”的观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各种哲学流派,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按故往历史中国十分惯常思维的“大是大非” 原则来看,人性的善与恶,是两个绝然相反的人类社会哲学元素,荀子与孟子应被归为两个不同的学说流 派。但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学术却把两位持泾渭分明哲学观点的人,同称为“儒家”。不知两位已作古二 千多年的大学者会不会在黄土之下跃骨而起? 仔细想来,把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们归于“一家”的文化现象,也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情理之中。 中国数千年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与行政一统论相匹配的学术一元论,也就不得不把为华夏人类思 想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各流派人物都归入相同的彀中。在归入“一家”之后,再予以分门别类,作内部清算, 谓之“一家”之内的不同“路线斗争”,再或逐“师门”,斥之学术叛徙、学术内奸。那个时代的这种学 术的历史发展逻辑,同样与封建社会一统皇权独裁之下的“羁縻”臣僚、清算各派臣僚的行政制度,完全 匹配。但显然,两者本来就不在一个学术流派中,而这正是符合近代以来人们认同的人类历史“学术多元 论”观点的。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古代中国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读书做 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和独木桥,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 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 春秋末期,早于荀子孟子一百年的孔子仅谈到了人类哲学“仁”的思想,而荀孟则开始了人性恶和人 性善的争论。众所周知,自后两千多年中国皇朝历史遵循了孔孟之道,而荀子的“性恶”人类哲学思想早 已被皇朝历史自我消弭于无形之中。有当代考古学家指出,人类文明历史数千年以来,人们的物质与观念 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性情几无改变。笔者以为,人类历史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 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 这就像表决心发誓要克服自我一样。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提到孔子“仁”思想时这么说:“按 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先天”(黄仁宇著《万历十 五年》)。 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受到“性恶”遏制,说“性善”则可以使一部分“圣人”免于遏制。这在今天 的人看来,道理很简单。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轻视实践的古人先给予认知上 的定义,再寻找“理”;现代人在实践中寻找“理”),那么,今天的人如果再提“性善”论,则别有它图 了——人类历史证明:提倡“善”的人就是“善人”,那是一种是人都不信的鬼话。正如明代哲学家李贽 所揭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 (选自《关于人性的善与恶》,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人是持“人性恶”的哲学观点的,与之相匹配的是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B. 作者认为,“人性恶”和“人性善”是两个绝然相反的哲学观念,不应该将分别持有这两种观念的代表 人物荀子和孟子归属于同一个哲学流派——儒家。 C. 把分属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归于“一家”是为了顺应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因为中国数千年来实行的是 皇权行政一统论,而学术一统论是与之相匹配的。 D. 作者认为,现代人再提“性善”论,就是另有所图,而古人提“性善”论只是因为认识论的局限,入了 “先给予认识上的定义,而寻找‘理’的偏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近代西方“性恶论”哲学思想流入中国为引子,探讨了“人性恶”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悠久的历 史。 B. 作者引用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话是为了证明,儒家大师孔子从本质上讲也是持“人性恶”的观点 的。 C. 作者在论证中国古代“人性恶”的哲学思想不应该被湮没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 法。 D. 作者指出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流派的“奇特现象”,是为了阐明“性恶论”在中国历史中湮没无闻的政治 历史原因:皇权行政一统论形成了学术一统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否则,中国古代的文 化哲学思想一定会丰富多彩。 B. 明代哲学家李贽认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指出儒家成为某些人追求荣 华富贵的工具,否定了儒家作为一个流派存在的必要性。 C. 人类历史从来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作者认为儒家提倡的“性 善”论正是如此:人类缺少“善”,所以提倡“性善”。 D. 中国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哲学思辨,历史悠久“性恶论”消弭于无形主要是“性恶”论的理 论缺陷: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要受到“性恶”的遏制。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 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而 古人提“性善”论只是因为认识论的局限,入了“先给予认识上的定义,而寻找‘理’的偏门””曲解文 意,原文说“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只是假设,不是事实。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 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作者引用著名华裔 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话是为了证明,儒家大师孔子从本质上讲也是持“人性恶”的观点的”理解错误,结合 文本内容,是为了证明"人类历史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 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 项,“否则,中国 古代的文化哲学思想一定会丰富多彩”说法绝对,原文说“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 了学术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B 项“否定了 儒家作为一个流派存在的必要性”说法无中生有,于文无据。D 项,“历史悠久“性恶论”消弭于无形主要 是“性恶”论的理论缺陷”曲解文意,原文只说“荀子的“性恶”人类哲学思想早已被皇朝历史自我消弭 于无形之中”,只说消失了,没提理论缺陷。故选 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 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 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 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 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 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 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时下热播的、由作家猫腻网络小说《庆余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引发全网热议。除了改编 尊重原著、表演到位、制作精良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原著将千百年的中华传 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展现在众人眼前,用文化的力量引发读者深深的情感共鸣。有些精彩篇章,如庄墨 韩与范闲“朝堂斗诗”的情节,直接取用古代诗词的精粹制造故事爽点,在弘扬传统文化之美上有着“点 穴”之功。 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 入选“中国网络文学 20 年 20 部”的《诛仙》是一部东方玄幻仙侠小说,作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 万物为刍狗”为基本立意,采用蕴含东方文化神韵的故事来架构。在人物描写、氛围营造和语言表达上,《诛 仙》吸收和化用了《山海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元素。作者在创作中又受到《蜀山奇侠传》《鹿鼎记》等现代 仙侠武侠小说影响,将其神韵融入作品血脉,使《诛仙》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艺术阐释。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代 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构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 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材料二:近年来,网络文学持续高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 位、纵深化发展。日渐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学,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中国网络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渊源,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发轫时就模仿经典或戏仿名 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一些早期作者,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莲青漪的《狼 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 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纵观当红的网络文学作品,如《琅 琊榜》《鹤唳华亭》等,往往营造一种古雅和精致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 追慕。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大多是酷爱古典文学之人,他们 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转化,让雅好此道的读者对其作品爱不释手。 许多网络作家想方设法吸收优秀传统文学创作经验,希望能够更为生动形象、更具中国风格地表现当 下中国人的处世方式、生活理念、美学追求,希望能更充分展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更广泛凝 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经验、生活智慧,更深刻容纳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在这些方面,网络文 学拥有观念后来居上和技术上弯道超车的优势。可以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 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例如, 在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得以更充分、更精彩、更接近青年读者阅读心理的阐发 与呈现。 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还在于其数量的庞大和产业转化的日益成熟,这使其在传播上具有 巨大优势。网络文学出现以来,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在文学生产与消费领域得到充 分发挥,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文学造成巨大 冲击和强烈影响,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语言形态、创作手段、审美元素、评论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 文学有所不同,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其重要 贡献。 (摘编自陈定家《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开掘宝贵资源,打造精品力作》) 材料三: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小说丰富的历史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小说 当作背景进行“演义”。《明朝那些事儿》尊重历史事实,以现代人的情感讲述明朝故事,在人情事理的基 础上还原历史。《后宫·甄嬛传》《芈月传》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构一段 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以中国人当下的社会视角来表达情感, 让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和启悟。 网络文学在作品的文化意蕴、虚拟世界的想象力、人物形象的精气神、作品的类型风格等方面,表达 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那些优秀网络作家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于精彩的故 事中,以艺术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网络作家们应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如 《木兰无长兄》向《木兰诗》致敬,《将夜》中的夫子及其弟子,保持着精神的独立,又有强烈的家国责任 意识。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如梦入神机的小说《佛 本是道》蕴含着“生命如同蝼蚁”的观念,跳舞的小说弘扬“丛林法则”等。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 并亟待及时纠偏。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们模仿文学史上的经典进行创作,这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极大 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B. 许多网络文学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原作者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他们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借用和转化,得到 读者的认可。 C. 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既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又给 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D. 悠久的中华历史给网络文学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和广阔的想象空间,网络文学能从中获得新的生命 力。 5.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诛仙》还是《将夜》,都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同时,将现代思想融入其中,体现了现代观念与 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 B. 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作家们不再关注唯美语言和写作技巧这类浅层的形式,而是注重对思想与精 神的开掘。 C. 如果网络作家意识不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作的重要性,那么他的作品将不会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D. 网络作家应当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从而表达出鲜明的中华文 化立场。 6. 网络文学要想打造精品力作,应该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4. C 5. A 6. ①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 脉”)。②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接受经典的引领。③还原和再造传统文 化中的经典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④不仅关注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 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更注重对内涵和精神内里的纵深开掘。⑤植根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以现代观念重 新观照传统文化。⑥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警惕创作中出现的文化糟粕并及时纠偏。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C 项,“新媒介……又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错误,由材料二最后一段“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给 传统文学造成巨大冲击和强烈影响,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语言形态、创作手段、审美元素、评论手段等 诸多方面都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可知,给传统文学注 入新活力的是“网络文学”,而不是“新媒介”。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整合和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B 项,“网络作家们不再关注唯美语言和写作技巧这类浅层的形式,而是注重对思想与精神的开掘”错误, 由原文材料二第 5 段“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 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可知,表层要关注,内里更应该注重,二 者是递进关系,不是“不再关注……而是注重”。 C 项,“那么他的作品将不会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错误,“将不会”错,太绝对,改成“难以”更好。 D 项,“网络作家应当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错误,从材料三最 后一段“但我们也应看到”可知,前后内容应该是转折关系,也就是说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是用现代观 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时出现的值得警惕的反面现象,并不是说“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是解决问 题的方法。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 由“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 因”“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 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可以概括出“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 因”。由“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莲青 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 爱”可以概括出“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由“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 是原作者大多是酷爱古典文学之人,他们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转化, 让雅好此道的读者对其作品爱不释手”可以概括出“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 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由“可以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 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可以概括 出“不仅关注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更注重对内涵和精神内里的纵深开掘”。由“网络 文学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文学造成巨大冲击和强烈影响,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语言形态、创作手段、审 美元素、评论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其重要贡献”可以概括出“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警惕创作中出现 的文化糟粕并及时纠偏”。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网络作家们应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以现代 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如《木兰无长兄》向《木兰诗》致敬,《将夜》中的夫子及其弟子,保持着精神的 独立,又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意识。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 糟粕,如梦入神机的小说《佛本是道》蕴含着‘生命如同蝼蚁’的观念,跳舞的小说弘扬‘丛林法则’等。 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可以概括出“植根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以现代观念重新 观照传统文化”。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立 正 许行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起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 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巴掌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啥,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 “我看你要陪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那个俘虏连 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 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ー下子来了个立正。 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 “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 调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马上就来个立 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到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 从那以后落下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开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 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顿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 停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这可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宇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的 这些话的真诚。 他闹得我有些傻眼了,不知该怎么办啦。 1948 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连以下的 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到竟遇到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求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方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啊!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那么…”我心生忐忑。 “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 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使打发回了家。 事隔 30 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他,他坐在一个轮椅里, 隔老就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个毛 病没有改,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句话,差一点就要没命啦! 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的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 改造方法。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说: “你这一辈子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啊!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将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提, 做了个立正的姿势。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更成为 主人公命运的见证人和思考者。 B. 面对主人公“文革”中的遭遇,“我”的“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的感慨,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引 导读者开掘小说更深层次的内涵。 C. 结尾的细节描写,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凸显了人物形象,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可谓“言有尽而意 无穷”。 D. 小说情节的脉络为:不惯立正一被迫立正一习惯立正一一因立正断腿一一轮椅立正,这些情节塑造了一 个顽固不化的战俘形象。 8. 小说写的是一个改造战俘的故事,有人认为以“改造”为题会更好。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从不同的角 度说出你的理由。 9. 有评论家评论《孔乙己》说:“孔乙己断的不只是腿。"这话也适用于本文主人公。请结合此文本和《孔 乙己》分析,两人除了腿,还“断”了什么? 【答案】7. D 8. 答案一:更喜欢原题,理由如下:①结构上,“立正”这一动作贯穿全文,小说紧紧 围绕这个点,以连环式情节链贯串全篇,一波三折,曲折有致。②人物塑造上,通过一次次“立正”,人 物形象不断丰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不断加深。③主旨上,主人公的命运因“立正”而起伏跌宕,凸显了 历史与社会的洪流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④表达技巧上,因“立正”而被彻底剥夺“站立”的资格,形成 了反讽、荒诞与黑色幽默的效果。 答案二:更喜欢“改造”,理由如下:①内容上,小说的主体是一个改造战俘的故事,围绕“改造”是否 成功来展开情节。②主旨上,主人公被打断双腿,上身仍在轮椅上立正,宣告“改造”彻底失败,凸显了 历史与社会的洪流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③人物塑造上,在一次次“改造”中,逐步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 形象,突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9. ①孔乙己除了断腿,还“断”了(丧失了)谋生能力与做人的尊严。他百无一用,穷困潦倒,最终因“窃 书”被打断双腿,被人践踏、嘲笑。②本文主人公除了断腿,还被扭曲、摧残了人性,“断”了(丧失了) 思考的能力和完整的人格。主人公历经数次“改造”先被打成条件反射式地“立正”,积习难改,最终因 “立正”被彻底剥夺了“站立”的资格。人性、思想和尊严被“立正”、被扭曲、被摧残。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 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 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D 项,“顽固不化”表述不当。由原文“要改造思想, 我要重新做人”,而且哭着请求“我”打他一顿,帮他改正一听到蒋介石就“立正”的习惯,可知主人公 并不是顽固不化,他想改造成一个新人。小说中“不惯立正一被迫立正一习惯立正一一因立正断腿一一轮 椅立正”这些情节深刻揭示了历史和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故选 D 项。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 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结合文本或联系现实作答。本题要求答出“改造”和“立正”哪一个标题更好, 考生需要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本,从小说内容、情节结构、主旨表达、人物形象等角度进行分析。答 案不唯一,考生可答更喜欢“立正”,也可答更喜欢“改造”。如答更喜欢“立正”,可答出“立正”贯 穿了全文,串起了全文的情节,又使情节发展曲折有波澜;主人公的命运与“立正”紧密相关,他由不习 惯立正,到被迫立正,到习惯立正,再到因立正而被打断腿,最后在轮椅上还在立正,人物形象不断发展, 悲剧性不断加深;揭示了历史与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的主题;具有反讽意味等。如答“改造”更好, 则可从人物战俘的身份,需要改造;小说主要内容写的是对一个战俘的改造过程;改造失败凸显了社会扭 曲人性的主题等角度进行阐述。注意,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言之成理,自 圆其说。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和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此文本和《孔乙己》分析,两 人除了腿,还‘断’了什么”,这里的“断”指的是精神和能力的缺失,也就是要求考生分别结合《孔乙 己》和本文分析出孔乙己和本文主人公在精神和能力方向丧失了哪些正常人应该具备的东西。《孔乙己》中 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 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可见他丧失了谋生和能力和做人的尊严。本文主人公听到“蒋介石”三个字 就会条件反射地立正,无法控制自己,最终因“立正”而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了,可见他的人性被 摧残,思想和尊严都被践踏了。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 2 题是一道探究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赏析。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 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 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 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第四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 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五,综合上述思考确定是原标题好还是新标题好,得出结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浔阳王(萧)大心,字仁恕。幼而聪朗,善属文。中大通...四年,以皇孙封当阳公,邑.一千五百户。大 同元年,出为使持节、都督郢、南、北司、定、新五州诸军事、轻车将军、郢州刺史..。时年十三太宗以其 幼恐未达民情,戒之曰“事无大小,悉委行事,纤毫不须措怀。”大心虽不亲州务,发言每合于理,众皆 惊服。七年,征为侍中、兼石头戍军事。太清元年,出为云麾将军、江州刺史。二年,侯景寇京邑。大心 招集士卒,远近归之,众至数万,与上流诸军赴援宫阙。三年,城陷,上甲侯萧部南奔,宣密诏,加散骑 常侍,进号平南将军。大宝元年,封寻阳王,邑二千户。初,历阳太守庄铁以城降侯景,既而又奉其母来 奔,大心以铁旧将,厚为其礼,军旅之事,悉以委之,仍以为豫章内史..。侯景数遣军西上寇抄,大心辄令 铁击破之,贼不能进。时鄱阳王(萧)范率众弃合肥,屯于栅口,待援兵总集,欲俱进。大心闻之,遣要 范西上,以湓城处之,廪馈甚厚,与戮力共除祸难。会庄铁据豫章反,大心令中兵参军韦约等将军击之, 铁败绩,又乞降。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因称其人才略从横且旧将也欲举大事当资其力若降江州必不全其 首领嗣请援之范从之,乃遣将侯瑱率精甲五千往救铁,夜袭破韦约等营。大心闻之大惧,于是二籓衅起, 人心离贰。景将任约略地至于湓城,大心遣司马韦质拒战,败绩。时帐下犹有勇士千余人,咸说曰:“既 无粮储,难以守固。若轻骑往建州,以图后举,策之上者也。”大心未决,其母陈淑容曰:“即日圣御年 尊,储宫万福,汝久奉违颜色,不念拜谒阙庭,且吾已老,而欲远涉险路,粮储不给,岂谓孝子?吾终不 行。”因抚胸恸哭,大心乃止。遂与约和。二年秋,遇害,时年二十九。 (选自《梁书·浔阳王大心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因/称其人才略/从横且旧/将也欲举大事/当资其力/若降江州/必不全其首领/ 嗣请援之/ B. 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因称其人才略从横/且旧将也/欲举大事当资/其力若/降江州/必不全其首领/嗣 请援之/ C. 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因称其人才略从横/且旧将也/欲举大事/当资其力/若降江州/必不全其首领/嗣 请援之/ D. 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因称其人才略从横/且旧将也/欲举大/事当资其力/若降江州/必不全其首/领嗣 请援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大通”是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令和”。 B. “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的封地,因以邑为食禄,故又称为食邑。 C. “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 106 年)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D. “内史”,东晋时职责相当于郡太守,如会稽内史;南朝的宋、齐、梁、陈承袭晋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大心天资聪颖,深得宠爱。他贵为皇孙,又擅长作文,朝廷宠遇优渥,授爵封地,不及弱冠,就让他 出任五州都督。 B. 萧大心很有才华,众人信服。出任五州都督期间,发表意见,符合道理,众人佩服;侯景之乱时,远近 的人都来归附。 C. 萧大心宅心仁厚,待人真诚。历阳太守庄铁先降侯景,后来投奔,萧大心委以重任,给予厚禄,因此庄 铁愿意忠心不贰。 D. 萧大心做事犹豫,感情用事。本来可以前往建州,东山再起,但他犹豫不决,加上母亲反对,就与对手 签约讲和,以致失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心闻之,遣要范西上,以湓城处之,廪馈甚厚,与戮力共除祸难。 (2)既无粮储,难以守固。若轻骑往建州,以图后举,策之上者也。 【答案】10. C 11. C 12. C 13. (1)萧大心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邀请萧范向西进军,把湓城给他,让他驻扎,提供充足的军饷,馈 赠丰厚的礼物,和他合力共同扫除祸患,平定国难。 (2)既没有粮食储备,又没有天险可以固守。如果(我们)轻装骑马前往建州,来做以后的打算,这才是 上策。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 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 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因称其人才略从横,且旧将也,欲举大事,当 资其力,若降江州,必不全其首领,嗣请援之”,这段话是说“鄱阳王儿子萧嗣先前与庄铁有交往,这时 他就向鄱阳王称赞庄铁的才华谋略,而且又是宿将,如果想要干大事,就应当借助他的力量,如果投降江 州,一定无法保全他性命,萧嗣请求支援他”,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鄱阳世子”“嗣”“铁”“旧 将”“大事”力“”江州“之”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是说“鄱 阳王儿子萧嗣先前与庄铁有交往”,如断成“鄱阳世子嗣先与”,则介词“与”缺少宾语,句子不完整, 且“鄱阳世子”和“嗣”指的是同一人,故不能断开,排除 AB 两项;“举”的宾语是“大事”,且“大” 是形容词,是“事”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 D 项。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本题中,C 项,“刺史……军事长官”错误,应为“军政长官”,即地方军事行政长官,不仅仅是“军 事”。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 “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 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 项,“庄铁愿意忠心不贰”错误,文中说“既而又奉其母来奔,大心以铁旧将, 厚为其礼,军旅之事,悉以委之”“会庄铁据豫章反,大心令中兵参军韦约等将军击之,铁败绩,又乞降”, 可见一开始庄铁投奔萧大心,后来反叛,被打败后又“乞降”,可见“忠心不贰”一说错误。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 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个“之”,代词, 这件事,第二个 “之”是代词,他;“遣要”,派人邀请,“要”同“邀”,邀请;“西”,方位名词做状语,向西,“上”, 方位名词做动词,进军;“以”,把;“廪馈”,军饷,馈赠;“与”后省略代词“之”;“戮力”,合 力;“共”,共同;“除”,扫除。第二句中,“粮储”,粮食储备;两个“以”,连词,来;“若”, 如果;“图”,做……打算;“策”,策略;“策之上者也”,定语后置句,判断句,“策之上”即“上 之策”。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 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 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 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 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 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 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 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 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 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 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 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 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 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 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 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 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浔阳王(萧)大心,字仁恕。少时聪明颖悟,擅长写文章。中大通四年,因为皇孙身份被封为当阳公, 食邑一千五百户。大同元年,出京任使持节,并都督郢、南、北司、定、新五州的军事、轻车将军、郢州 刺史。那年他只有十三岁,太宗因为他年幼,担心他不能通达民情,告诫他说:“政事无论大小,全部委 托给底下办事的官吏,什么事都不要问,不用一丝一毫多费心思。”萧大心虽不亲自处理州中政务,每次 发言都合乎道理,众人都惊叹佩服。中大通七年,被征召担任侍中,兼管石头成军事。太清元年,出任云 麾将军、江州刺史。太清二年,侯景叛军侵犯京邑。萧大心招集士卒,远近的人归附他,人数达到数万, 与长江上游诸军奔赴驰援朝廷。太清三年,京邑城被攻陷,上甲侯萧韶南逃,秘密宣诏,任命萧大心为散 骑常侍,进号平南将军。大宝元年,任命萧大心为寻阳王,食邑二千户。当初,历阳太守庄铁献城池,投 降侯景,不久又因要侍奉着母亲来投奔,萧大心认为庄铁是旧将,厚礼接纳,军旅之事,全部委托给他, 仍让他担任豫章内史。侯景多次派道军队向西侵扰,萧大心就命令庄铁击败他们,叛军不能前进。当时鄱 阳王萧范率人放弃合肥,在栅口屯兵,想要等待援兵全部聚集,一起前进。萧大心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 邀请萧范向西进军,把湓城给他,让他驻扎,提供充足的军饱,馈赠丰厚的礼物,和他合力共同扫除祸患, 平定国难。正好遇到庄铁占据豫章叛乱,萧大心命令中兵参军韦约等率领军队进攻,庄铁战败,又乞求投 降。鄱阳王儿子萧嗣先前与庄铁有交往,这时他就向鄱阳王称赞庄铁的才华谋略,而且又是宿将,如果想 要干大事,就应当借助他的力量,如果投降江州,一定无法保全他性命,萧嗣请求支援他。萧范听从了建 议,就派遣将军侯瑱率领五千精兵前往救庄铁,夜间突破韦约等人的军营。萧大心听说后十分害怕,这时 两藩之间产生矛盾,人心离散。侯景的将军任约攻城略地打到湓城,萧大心派道司马韦质迎战,被打败。 当时萧大心帐下仍有一千多名勇士,都劝说:“既没有粮食储备,又没有天险可以固守。如果(我们)轻 装骑马前往建州,来做以后的打算,这才是上策。”萧大心还没有决断,他的母亲陈淑容说:“现在皇上 年龄尊贵,储宫中有万福,你长期以来不听父皇的意见,不考虑去朝廷拜谒,况且我也老了,却想走又远 又险的道路,粮食也供应不上,怎么能叫孝子?我最终不愿远行。”说完抚胸恸哭,萧大心只好停止。就 与敌军签约讲和。大宝二年秋,萧大心遇害,时年二十九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能得……请余赋诗(节选) 杜甫 雪飞玉立尽清秋,不惜奇毛恣远游。 在野只教心力破,千人何事网罗求。 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鞲[注]。 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穴莫深忧。 [注]下鞲,驾驭老鹰所用的臂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雪飞玉立”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白鹰的形象。 B. “不惜奇毛恣远游”写白鹰爱好于清秋时节肆意远游。 C. 颔联说白鹰在野外邀游之际,千方百计躲避人们的抓捕。 D. 尾联进一步借大鹏、狡兔来衬托白鹰高超的本领。 15. 请解释颈联的意思并分析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4. C 15. 意思:白鹰一生可自行猎取食物,天下无敌,具有百发百中的本领,怎能让它不鄙 视被役使的命运。 情感:诗人通过对白鹰傲视众生、不受奴役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不甘于命运摆布的雄心壮志。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 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千方百计躲避人们的抓捕”说法错误。“只教心力破”的意思是白鹰让想抓它的人绞尽脑汁,想 尽办法,而不是白鹰“千方百计躲避人们的抓捕”,选项曲解诗歌意思。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 本题“解释颈联的意思并分析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解释颈联的 意思,另一个问题是分析颈联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来解释诗句含义,并结合全篇体会颈联 的情感。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白鹰的形象特点,然后探讨 诗人的情感。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鞲”,结合前面可知,这两句的主 语是“白鹰”;“无敌”“百中”是形容白鹰的本领,“无敌”意思是“天下无敌”,“百中”意思是“百 发百中”;“争能”意思是“怎能”,“下鞲”指“驾驭老鹰所用的臂套”,结合颔联“千人何事网罗求” 可知,“争能耻下鞲”是说白鹰怎能甘愿被役使,怎能不鄙视被役使的命运。考生可以结合这些理解诗句 的意思。 然后体会颈联的情感。这首诗歌集中笔墨塑造了白鹰的形象,如“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等展现了白 鹰的本领之高,而“争能耻下鞲”又表现白鹰不甘心受奴役的心志,对于这样的白鹰,诗人是赞美的;但 诗人塑造白鹰的形象不仅仅是着眼于物,而是借助对物象的刻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白鹰其实是诗人的 自比,诗人借助白鹰的追求来表达自己的追求,借助白鹰的心志来表达自己的心志,所以白鹰“争能耻下 鞲”其实是表现诗人不甘心被命运摆布的雄心壮志。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突出桃花源中人们社会生活幸福快乐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3)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者与客在船上望到的山水环绕、一片 苍翠的景象。 【答案】 (1). 黄发垂髫 (2). 并怡然自乐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山川相缪 (6). 郁乎苍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 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 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 髫、怡、湍、瀑、喧、豗、砯、壑、缪、苍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贫穷落魄的多。《儒林外史》是专写知识分子的小说。吴敬梓真是把 的 知识分子写活了。没有中举前的周进和范进等的形象,真是刻画得 ,至今还 。中国 历史上有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没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中国诗文和老百娃嘴中有 很多形容贫而瘦的穷人的话,什么“瘦骨嶙峋”,什么“骨瘦如柴”,又是什么“瘦得皮包骨头”,等等, 都与骨头有关。这一批人一无所有,最值钱的仅存的“财产”就是他们这一身瘦骨头。这是他们人生中最 后的一点“赌注”,轻易不能押上的,押上一输,他们也就“涅槃”了。然而他们却 喜欢拼命, 喜欢拼这一身瘦老骨头。 他们称这个为“骨气”。( )。 要举实际例子的话,那就可以举出很多 来。《三国演义》中的祢衡,就是这样一个人,结果被曹操假手黄祖给砍掉了脑袋瓜。近代有一个章太炎, 胸佩大勋章,赤足站在新华门外大骂袁世凯,袁世凯不敢动他一根毫毛,只好钦赠美名“章疯子”,聊以 挽回自己的一点面子。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穷苦潦倒 入木三分 栩栩如生 偏偏 B. 穷苦潦倒 力透纸背 惟妙惟肖 偏偏 C. 一穷二白 入木三分 惟妙惟肖 恰恰 D. 一穷二白 力透纸背 栩栩如生 恰恰 18.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批中国历史上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没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 B. 中国历史上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 C. 中国历史上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没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 D. 中国历史上有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 A. “骨气”同“面子”一样,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 B. “面子”同“骨气”一样,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 C. 同“面子”样,“骨气”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 D. 同“骨气”一样,“面子”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 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 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 义及用法。 穷苦潦例:走投无路,十分不如意。一穷二白:形容基础薄弱。语境是形容知识分子的,应用“穷苦潦倒”。 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现比喻人的见解、议论、分析得深刻。力通纸背:形容书法绘画 笔力遒劲有力。后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炼。语境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应用“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模仿、刻画、雕塑和扮演等非常逼真。“栩栩如生” 偏重于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偏重于精妙肖似。语境是说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应用“栩栩如生”。 偏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恰恰:刚好、正。语境“轻易不能押上的”“喜欢拼命”, 正是表达与期待相反,应用“偏偏”。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 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 项,“一批”语序不当,应放到“穷困的”前面;“决不会没有”否定不当; C 项,“决不会没有”否定不当; D 项,中途易辙,在“贫无立锥之地”前加上“他们”。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 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 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 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联系前后内容,这部分是在谈“骨气”,而 B、D 项将句子的语意变成了对“面子”一词的强调,与整段意 思不符,可先排除;A 项语意强调的是“是无法译成外文的”,下文“要举实际例子的话”证明的是“骨 气”是国粹,两者语意不衔接。 故选 C。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 太阳能与风能_________________,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加强;夏季阳光 强度大而风小,_________________。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常见的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_________________,在既有风又有 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更经济。 【答案】 (1). 在时间上和季节上具有互补性 (2). 冬季阳光强度弱而风大 (3). 晴天由太阳能发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结构判断是一个总起句,从第二句“这种互补性”判断,这里的关键词是“互补性”,再根 据后面“白天”“夜晚”“夏天”可以推出填入句子是“在时间上和季节上具有互补性”; 第二空,可以从前句“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很强”判断,这里的内容是相对的, “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的对立面就是“冬季阳光强度弱而风大”; 第三空,可以由“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判断,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根据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挥 作用,前面说了发电,后面对应的就是太阳能发电,故填入句子“晴天由太阳能发电”。 21. 下面是剪纸艺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作的两幅剪纸艺术作品,你更喜欢哪一幅?请根据构图要素及特 点,简要说明你选择的理由。不超过 100 个字。 【答案】示例一:第一幅,四只手的交握表达万众一心的主题,形象直观;四只手上巧妙呈现“戴口罩”“常 通风”“勤洗手”“多锻炼”等生活场景,以此来宣传抵抗病魔的良好生活习惯,内容具体生动,宣传效 果更好。 示例二:第二幅,一把剪刀剪除新冠病毒的构图,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战胜病毒的信念和豪情;剪刀手柄处 是戴口罩的女孩和鲜花图案,并环绕心形图案,表达了对春回大地的期盼和相互关爱的主题,寓意深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重点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剪纸艺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作的两幅剪纸 艺术作品,你更喜欢哪一幅? 请根据构图要素及特点,简要说明你选择的理由。不超过 100 个字”,然后 从中选择一幅图,结合构图的要素以及图的寓意来陈述理由。 首先构图要素,如第一幅,主要由四只呈现生活场景的手组成,每一只手展现一个生活画面,如戴口罩、 开窗通风、洗手、锻炼,这四只手又是紧握在一起的;如第二幅,这幅图由两个部分组成,下面是由戴口 罩的女孩和鲜花图案构成的剪刀,上面是新冠病毒的图形。 然后分析这些构图要素要展现的寓意,这就需要结合图的特点以及图使用的场合或者使用的目的来分析。 题干已经告诉考生“是剪纸艺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作的两幅剪纸艺术作品”,所以第一幅图中四个生 活画面中展现的其实是宣传抗击疫情的良好生活习惯,而握在一起的四只手则是展现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 主题,而第二幅图中剪刀剪新冠病毒则是传递战胜病魔的信念,鲜花以及环绕成的心形图案则是表达对春 回大地的期盼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爱。 考生从两幅图中选择一幅,并从这些方面陈述理由即可。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看见后,问他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举世皆浊 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既然举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 呢?既然众人皆醉,何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屈原反问道:“我怎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 的污染呢?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怀石投江而死。而汉代的贾谊认为,不 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楚国呢?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 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 上述材料中,屈原、渔父和贾谊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坚守高洁人格,做大生命价值 尊敬的屈大夫: 展信佳! 我是你两千多后的一个粉丝。说实话,我也和你一样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看到那些舞弊 作假者就伤脑筋,读到那些台上一套背后一套的“正人君子”就恼火。 我敬佩你一个皇家子弟,却能有忧民济国大志。你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家世高 贵显赫;“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蒙荫受名,身托厚望;“纷 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重视自我修养,决不给祖上抹黑,长大成人,就具有深沉的忧国忧民 思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誓要为君开道指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走上强国安邦的正途。 我更赞赏你坚持自我,宁遭放逐,也决不与污浊社会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发 展到今天,独步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你这样一大批爱国守身的正直人士。纵观历史长河,就在这 颠倒黑白、甚至黑暗灭顶之际,总会有一大批民族脊梁起来,掮住将倾的大厦: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决 不苟同于武王的伐纣之行,隐居首阳山;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姜小白,重用与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尊周 睦邻,一匡天下;你屈大夫,虽受嫉贤妒才小人的排挤,不是如渔父所言,随波逐流、推波助澜,苟活于 世,而是危言危行,葆我高洁,如荷一般出淤泥而不染。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你能听听贾谊之言。你有这么高贵的显赫家世,又有这么远大的理想抱负,放 在哪里都是一个国宝级人才,何必为了一个小小楚国就窒息自己的生命,让本该显示最大值的生命过早陨 落。你会说,我生是楚国人,死是楚国鬼,生于斯,长于斯,怎能放得下楚国?曾经沧海难为水,怎能舍 得楚国?但你讲情义,楚国没有给你讲情义。而跳出楚国看天下,当时多少仁人志士,异地为官,纵横天 下,张仪魏国人,为秦丞相,商鞅卫地人,变法富秦,乐毅中山人,重用于燕,燕昭王还设招贤台,广纳 天下贤才,何不就此赴身一任,实现大生命的最大值? 林中凤凰,翱翔千仞高空,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相信聪明的你, 肯定智比凤凰,理占情商。作为粉丝,我非常希望你在保守高洁人格的同时,又能做大生命的最大值。 热切等待你的新生! 你的一个粉丝 X 年 X 月 X 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写作本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材料内涵,准确把握材料中三个人的思想观点。屈原正道直行被流放,虽处 于困厄之中,但他为了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高洁的品质,宁可死去也不愿与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体现 出洁身自好、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渔父是作为与屈原对立的形象存在的。面对污浊的现实,他 主张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思想。汉代的贾谊则主张只要能辅佐君主 建功立业,不必拘泥于楚国,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体现出一种趋利避害的智慧。相 对来说,比屈原灵活变通,比渔父积极有为。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发掘其思想观点并表 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写作过程中,要能够对人物的思想观点进行辩证地评析,体现正确 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立意: 屈原角度:保持节操和高洁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等。 渔父角度:“佛系”生活;乐天知命等。 贾谊角度: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人需要有广阔的胸襟等。 参考素材: 1.《楚辞》中渔父是一个隐者的形象,代表了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他隐居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有点陶渊 明的风格;而屈原则与渔父相反,他有自己执着追求的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在《渔父》的最后一段中,渔父唱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 句话是一语双关,渔父告诫屈原,要依照周围环境选择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超脱自我的心态;不追求名 利,不受外界干扰,当时代清廉时,自己再出世有所作为。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而是一种应时事而 变,十分理智的做法。 3.其实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像渔父一样的人,他们崇尚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知难而退。例如诸葛亮刚出山 刘备的实力不强,所以诸葛亮毅然舍弃当时的总部新野。诸葛亮因为有像渔父一样知难而退的思想才使得 吴蜀汉三足鼎立之势。刘翔在奥运会上退赛被人们指责,但如果他坚持比赛就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捡了芝 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这种种的例子表明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懂得以退为进,不能一味蛮干。 结构层次: 选用书信体,切合当下高考盛行应用文体之局势,又拉近你我距离。扣题选取感触最深的屈原,穿越时空, 古今对话,既以己度人,褒扬屈原的正道直行,高洁清白,又敢于提出新见,保持高洁人格之外,又选择 舞台,做大人生价值,廓开眼界,引人深思。结合材料,用足材料,选写屈原,不脱材料,又让材料中的 渔父、贾谊一一现身,恰到好处地为行文服务。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