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天津市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天津市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含答案

ID:696167

大小:167.64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1-05-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学科 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 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Ⅰ卷 本卷共 11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3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 尽管在线 “云展览”,人们无法体会线下展览的真实感,但能看到更多在线下难得一见的稀世 珍品,并且可以对展品的细节静心细品。比如,在敦煌研究院 VR 线上展厅,观众就可以看到平时难得一见 的莫高窟第 217 窟、285 窟和 322 窟三大经典 洞窟。在故宫线上展览的“故宫名画记”中,王希孟的 《千里江山图》可以看清山间的房屋,赵信的《听琴图》人物神态 ,韩滉的《五牛图》甚至可以看 清牛眼睛上的毛。随着互联网及云技术的出现,为文艺作品打开无限的传播空间和传播渠道,并且大大刺 激了文艺生产力。疫情暴发后,各种以抗疫为主的美术、书法、音乐作品以及诗歌、快板、短视频等 , 几乎人人都可以从事文艺创作并“发表”自己的作品,由此带来空前的艺术民主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汤面。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全都恰当的是( ) A.观赏 典型性 惟妙惟肖 汗牛充栋 B.欣赏 典型性 尽收眼底 铺天盖地 C.欣赏 代表性 惟妙惟肖 汗牛充栋 D.观赏 代表性 尽收眼底 铺天盖地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互联网及云技术的出现,为文艺作品开辟了无限的传播空间和传播渠道,从而大大刺激了文艺生产 力。 B.互联网及云技术的出现,大大刺激了文艺生产力,并且为文艺作品开辟了无限的传播空间和传播渠道。 C.互联网及云技术的出现,为文艺作品开辟了无限的传播空间和传播渠道,从而大大刺激了文艺生产力。 D.互联网及云技术的出现,为文艺作品开通了无限的传播空间和传播渠道,并且大大刺激了文艺生产力。 3.下面所列文学作品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雷雨》 现代 老舍 戏剧 周朴园 B 《高老头》 法国 巴尔扎克 小说 拉斯蒂涅 C 《张衡传》 西晋 范晔 纪传体 侯风地动仪 D 《长恨歌》 唐代 白居易 近体诗 李杨爱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 材料一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 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 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 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 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 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 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 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 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但可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 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 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 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是以血缘、地缘、 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 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的乡愁 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 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 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 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 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选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 材料二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 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 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现代阿勒泰地区的人们仍以此为雪地出行方式。这是人类发现最 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这个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 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室韦”“拔悉弥”等古代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 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且滑雪板的形状前部演化为尖翅状。而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 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雪上休闲活动,尤其是北方各民族发展出了各类雪上民俗 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都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 技运动项目。唐代,北方民族以滑冰开展狩猎活动,有些以木棍为杖滑行代步,也开始制作一些冰车、冰 橇等,形成了原始的滑冰器具:宋代以后,滑冰运动被称为“冰嬉”,并且以人力牵拉的“冰床”作为滑冰 工具已非常成熟;元代,冰床扩展为动物牵拉的形式;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了狗拉冰橇的情况: 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冰上活动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中,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 女真部落时,依靠高超的滑冰技术赢得了数场战役,满族的“靰鞡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提高了冰上活 动的技术。《满洲老档秘录》记载,努尔哈赤于 1625 年举办了冰上比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 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 “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发展,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留下的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风采。让我们从传统 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各地冰雪文化活动的展演形式多样,但大多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缺乏对冰雪文化的深度 挖掘和个性化展示。 B.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很重要,我们要做实它们,还要在传 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C.冰雪运动自诞生之初起就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相连,而随着滑雪工具的改良,娱乐性、竞技性 则成为了冰雪运动追求的主要目标。 D.我国有许多传统冰雪文化运动的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它们体现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 意义十分重大。 5.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对于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要有文化自觉意识,要实现这一点,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实 践还原冰雪场景是唯一途径。 B.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是村落乡土文化优质资源,它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基础,因此它的开展会引发 所有人对乡愁的记忆。 C.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滑雪图像,是世界上最早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发现,这一发现为现代滑雪运 动发源地的认定提供了依据。 D.从历史发展来看,在唐宋时期我国冰雪运动中使用的滑冰工具已非常成熟:元明时期,冰上运动发展更为 专业化、多样化。 6.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各个地区的冰雪文化展演在设计上都力求立足地域传统文化特点,赋予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新的生命,这 让今天的大众冰雪运动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B.随着冬奥会的临近,各种各样的冰雪运动渐受大众喜爱。春节期间,游客来到秦皇岛市老君顶景区等地 体验冰雪项目,感受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 C.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奧会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工作使命 光荣、意义重大。 D.伊犁冬季开展的冰雪运动项目越来越多,内容更丰富多彩,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大美 伊犁的知名度,促进了伊犁的经济发展。 三、(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甲)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 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 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 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 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 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 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 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乙)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 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 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 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粟者,民之所归也: 粟者,财之所归也;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 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 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 务乘之功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枯竭 B.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通“疲”,疲乏 C.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安抚 D.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拜访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四体康且.直 B.国胡以.相恤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 若属皆且为.所虏 D.粟者.,地之所归也 求人可使报秦者.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 命/将泛莫之振救 B.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 命将泛/莫之振救 C.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 命将泛/莫之振救 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 命/将泛莫之振救 10.下列《汉书•食货志》中的各句全都属于其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①仓廪实而知礼节 ②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③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④以攻 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⑤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⑥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 击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食货志》中,作者分析了当时国家的局势和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提出了加强积贮的根 本措施。 B.《汉书•食货志》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害,从而有力地支撑 了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 C.《管子•治国》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措施,能“兴利 除害”则能得到民心归附。 D.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 了发展国家的建议。 第Ⅱ卷 本卷共 14 小题,共 117 分。请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四、(25 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2 分) (2)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3 分) (3)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3 分) 13.甲乙两文的内容中提到哪些“粟多”的好处?(3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做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 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 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14.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3 分)( )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 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 游人。“更无一点尘”尽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 悦之情。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 却久久不愿离去。 15、(1)“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2)细读全诗,思考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 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 分) (1)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过秦论》) (2)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3)淇则有岸,__________。(《氓》) (4)__________,枉用相存。(《短歌行》) (5)“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五、(2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21 题。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 张晓风 在中国,错误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诗人愁予有首诗,题目就叫《错误》,末段那句“我达达的马蹄是 美丽的错误”四十年来像一支名笛,不知被多少嘴唇呜然吹响。 《三国志》里记载周瑜雅擅音律,即使酒后也仍然轻易可以辨出乐工的错误。当时民间有首歌谣唱 道:“曲有误,周郎顾”,诗人多事,故意翻写了两句:“欲使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是无限机趣,描述 弹琴的女孩贪看周郎的眉目,故意多弹错几个音,害他频频回首,风流俊赏的周郎哪料到自己竟中了弹琴 素手甜蜜的机关。 在中国,故事里的错误也仿佛是那弹琴女子在略施巧计,是善意而美丽的——想想如果不错它几个音, 又焉能赚得你的回眸呢?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须了。如果你看到《花田错》《风筝误》《误 入桃源》这样的戏目不要觉得古怪,如果不错它一错,哪来的故事呢! 我们先来讲《红楼梦》吧,女娲炼石补天,偏偏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本来三万六千五百是个完 整的数目,非常精准正确,可以刚刚补好残天。女娲既是神明,她心里其实是雪亮的,但她存心要让一向 正确的自己错它一次,要让一向精明的手段错它一点。“正确”,只应是对工作的要求,“错误”,才是 她乐于留给自己的一道难题,她要看看那块多余的石头,究竟会怎么样往返人世,出入虚实,并且历经情 劫。 就是这一点点的谬错,于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便有了一块顽石,而由于有了这块顽石,又牵出 了日后的通灵宝玉。 整个一部《红楼梦》原来恰恰只是数学上三万六千五百分之一的差误而滑移出来的轨迹,并且逐步演 化出一串荒唐幽渺的情节。世上的错误往往不美丽,而美丽又每每不错误,惟独运气好碰上“美丽的错误” 才可以生发出歌哭交感的故事。 《水浒传》禊子里的铸错则和希腊神话“潘朵拉的盒子”有些类似,都是禁不住好奇,去窥探人类不 该追究的奥秘。但相较之下,洪太尉“揭封”又比潘朵拉“开盒子”复杂得多。他走完了三清殿,到了右 廊后一所去处,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建筑:门缝上交叉贴着十几道封纸,上面高悬着“伏魔之殿”四个字,据 说从唐朝以来八九代天师每一代都亲自再贴一层封皮,锁孔里还灌了铜汁。洪太尉禁不住引诱,竟打烂了锁, 撕下封条,踢倒大门,撞进去掘石碣,搬走石龟,最后又扛起一丈见方的大青石板,这才看到下面原来是万 丈深渊。刹那间,黑烟上腾,散成金光,激射而出。仅此一念之差,他放走了三十六座天罡星和七十二座 地煞星,合共一百零八个魔王…… 《水浒传》里一百零八个好汉便是这样来的。 中国的历史当然不该少了尧舜孔孟,但如果不是洪太尉伏魔殿那一搅和,我们就要失掉夜奔的林冲或 醉打山门的鲁智深,想来那也是怪可惜的呢! 一部《镜花缘》又是怎么样的来由?说来也是因为百花仙子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因此便有了众位花仙 贬入凡尘的情节。犯了错,并且以长长的一生去弥补,这其实也正是部分的人间故事吧! 这一段段美丽的错误都好得令人艳羡称奇! 从比较文学的观点看来,有人以为中国故事里往往缺少叛逆英雄。像宙斯,那样弑父自立的神明,像 雅典娜,必须拿斧头开父亲脑袋自己才跳得出来的女神,在中国是不作兴有的。还算捣蛋精的哪吨太子, 一旦与父亲冲突,也万不敢“叛逆”,他只能“剔骨剜肉”以还父母罢了。 中国的故事总是从一个小小的错误开端,诸如多炼了一块石头,失手打了一件琉璃盏,太早揭开坛子 上有法力的封口。不是叛逆,是可以理解的小过小犯,是失手,是太意,是一时兴起或一时失察。“叛逆” 太强烈,那不是中国方式。中国故事只有“错”,而“错”这个既是“错误”之错,也是“交错”之错, 交错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只是两人或两事交互的作用一生在人与人的盘根错节间就算是错也不怎么样。像 百花之仙,待历经尘劫回来,依旧是仙,仍旧冰清玉洁馥馥郁郁,仍然像掌理军机令一样准确地依时开花。 就算在受刑期间,那也是一场美丽的受罚,她们是人间女儿,兰心葱质,生当大唐盛世,个个“纵其才而 横其艳”,直令千古以下,回首乍望的我忍不住意飞神驰。 年轻,有许多好处,其中最足以做视人者莫过于“有本钱去错”,年轻人犯错,你总得担待他三分— —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要他们每人念几十首诗,录在录音带上交来。有的学生念得极好,有时 又念又唱,极为精彩。有的却有口无心,苏东坡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不知怎么回事, 有好几个学生念成“一年好景须君记”,我听了,一面摇头莞尔,一面觉得也罢,苏东坡大约也不会太生 气。本来的句子是“请你要记得这些好景致”,现在变成了“好景致得要你这种人来记”,这种错法反而 更见朋友之间相知相重之情了。 在中国,那些小小的差误,那些无心的过失,都有如偏离大道以后的岔路。岔路亦自有其可观的风景, “曲径”似乎反而理直气壮可以“通幽”。错有错着,生命和人世在其严厉的大制约和惨烈的大叛逆之外 也何妨采中国式的小差错小谬误或小小的不精确。让岔路可以是另一条大路的起点,容错误是中国故事里 的美丽情节。 (有删改) 17、下列对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文章第二段中“风流俊赏的周郎哪料到自己竟中了弹琴素手甜蜜的机关”这一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使 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 B.第三段中“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须了”,说明善意而美丽的错误是中国故事里普遍的 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演绎出美丽的故事。 C.文中谈道:“从比较文学的观点看来,有人以为中国故事里往往缺少叛逆英雄。”作者由此表现出对中国 故事缺乏叛逆精神的遗憾。 D.文章倒数第三段说“‘叛逆’太强烈,那不是中国方式”,“中国方式”指的是可以理解的小过小犯, 是失手,是大意,是一时兴起或一时失察的错误。 E.作者由前文故事中的错误写到倒数第二段生活中的错误,说明故事中的错误和精彩在生活中也有,这样写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8、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 分) 19、文章开头引用郑愁予的诗句,有何作用?(3 分) 20、在文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个中国故事中的“错误”?请分别加以概括。并根据这些内容,概括文中“错 误”的含义。(6 分) 21、赏析本文行文思路,并从文章主旨角度探究作者这样行文的好处。(6 分) 六、(10 分) 22、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请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写在序号处的横线上。(3 分)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 二季)开播,第一集主题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一路走来,总书记用一言一行对“我将无我”作出了 生动诠释。 ① 。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要把群众放进“心坎里”,捧在“手心上”。群众想 什么,盼什么,就抓什么,干什么,用心用劲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021 年 是建党 100 年,党员干部还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敢蹚没走过的路,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③ 。党员干部要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低头前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工作,默默 无闻付出,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各项工作干出一流水平,创造一流业绩。只要发扬“三牛”精神, 守好“责任田”,种好“自留地”,就能干出非凡事业,成就美丽人生。 A.“我将无我”体现了攻坚克难的“拓荒牛”精神 B.“我将无我”体现了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 C.“我将无我”体现了为民务实的“孺子牛”精神 23、阅读下面这两幅丰子恺先生分别题为《似虐之爱》和《似爱之虐》的漫画,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说明漫 画的寓意,不超过 50 个字。(2 分) 24、朋友圈是微信的一个社交功能。如果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使用微信朋友圈,他们会如何反映 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感受呢?请从《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这三部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帮他 (或她)写一段能发表在朋友圈中的文字。文字要与所选人物的具体经历相关,表达人物的主要感受,并符 合其性格特点,不少于 80 字。(5 分) 人物: 经历事件: 文案: 七、(60 分) 2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杜甫把李白作为自己追寻的偶像一一“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他为李白写了十几首诗来表达自 己对他的热爱,同时也努力汲取李白的优点来丰富自己,于是他的诗在沉郁中添加了豪放,于悲怆中又展 现了辽阔。 选秀节目中,演员们青春靓丽,能歌善舞,粉丝们努力去追寻他们各自的偶像。他们集资大量地购买 牛奶,只为获得牛奶制品瓶盖内的二维码,然后扫码投票为自己的偶像争取胜利,再将已经开盖却又喝不掉 的牛奶整箱整箱地倒掉。 偶像,本义是指用土木等雕塑的神像。远古时代,人们以神为偶像:后来,人也可以成为偶像。在那些 被树起来的偶像身上,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完美人格的向往与追求。 《人民日报》评论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向往。作为即将走入社会的 青年,请谈谈你对“追寻偶像”的看法。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 2021 届高三年级语文高考模拟试卷答案 一、 1.D 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领略观赏,也指认为好和喜欢。根据语境,强调的是在线观看,应选 “观赏”。典型性指具有特殊性的个案;代表性,则是指事件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典型性”不合 语境,且与“经典”搭配不妥。故选“代表性”。惟妙惟肖,形容艺术技巧好,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尽 收眼底,指把景物全部看在眼里。此处形容线上展览,“惟妙惟肖”不合语境,故选“尽收眼底”。汗牛 充栋:形容藏书极多,存放时能充满整个屋宇,外运时能累得牛流汗;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到处都是。此处语境与书籍无关,故选“铺天盖地”。本题故选 D。 2.C A 项,主语残缺,去掉“随着”;B 项,语序不当,“大大刺激了文艺生产力”是结果,应放在后面; D 项,搭配不当,“开通”与“空间”不能搭配。故选 C。 3.B A 项,《雷雨》的作者是曹禺;C 项,《张衡传》的作者范晔是南朝宋文学家;D 项,《长恨歌》是古 体诗。故选 B。 二、 4.C C 项中,“随着滑雪工具的改良,娱乐性、竞技性则成为了冰雪运动追求的主要目标”分析不当。 根据文中“古代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且滑雪板的形状前部演化 为尖翅状”以及后面军事等方面的信息可知,“娱乐性、竞技性”并不是主要追求目标。 5.C A 项,“要实现这一点,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实践还原冰雪场景是唯一途径”以偏 概全。根据材料一中“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实践还原冰雪场景……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 雪文化的自觉性”的信息可知,应还有“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 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等措施。B 项,“它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 为基础”表述不当,原文中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是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 为联结的文化形态”;“因此它的开展会引发所有人对乡愁的记忆”表述不当,扩大了范围。原文中说的 是“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的乡愁追思”。D 项,“在唐宋时期我国冰雪运 动中使用的滑冰工具已非常成熟;元明时期,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表述不当,原文“唐代, 形成了原始的滑冰器具”,滑冰工具并未成熟;“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可见, 元明时期,冰上运动发展没有更加专业化、多样化。 6.A 材料一的观点是:冰雪运动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A 项,各地的冰雪文化展演设计与地域传 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使大众冰雪运动更丰富多彩。B 项,大众渐渐喜爱各种各样的冰雪运动。C 项,表达的 是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重大意义。D 项,体现的是冰雪运动项目带来的好处。因此,B、C、D 三项 跟文化传统无关,只有 A 项能够证明材料一中的“冰雪运动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一观点。 三、 7.D.“过:拜访”错误。“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的意思是“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所以“过” 的意思是“超过”。故选 D。 8.B A.且:将要;连词,并且。B.以:都是介词,用。C.为:介词,替;介词,被。D.者:判断句标志;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故选 B。 9.B “食者”是名词,作下一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残贼”作“公行”主语,中间不能 断开,排除 D。故选 B。 10.D ②是客观陈述汉代建国时间,没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也不是做法;③是客观表现年景不好百姓生 活的艰辛,没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也不是做法。⑥是战争和旱灾导致的后果,与观点或做法无关。排除 ②③⑥。故选 D。 11.C A.“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错误。原文分析的是汉代建国以来积贮少的情况和带来的危险, 没有分析汉代政策。B.“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错误。《汉书·食货志》一文的观点是“夫积贮 者,天下之大命也”。D.“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错误。两篇文章都是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没有驳 论。故选 C。 四、 12.(1)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不足:缺吃少穿。未之尝闻: 没有听说过这事。各 1 分) (2)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乃:才。图:谋划对付。有及:来得及。 各 1 分) (3)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严、 重:采用严重的……之:代词,他、舜。去:离开。各 1 分) 13.招来远人(人民归附)、国富、民安、聚物。(由“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 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 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可知,粟多的好处是:财力充裕,百姓安居乐业。 由“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 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可知,粟多的好处是:聚集物产,国富民安,安 乡爱家。可见粟多的好处是:人民归附,国富、民安、聚物。 参考译文: (甲)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 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 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 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 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 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 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 了。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 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 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 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 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 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 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 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 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乙) 从嵩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四季皆种而五谷皆 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 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 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这样,农民专一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 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 人民就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 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建成“邑”,第二次迁 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 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所谓兴利, 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国家就富强,国 家富强人民就安于乡居、爱惜家园,安于乡居、爱惜家园则即使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 遣,到了杀戮人民的程度,人民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 (节选自《管子•治国》) 14、D“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错误,应该是“凄凉孤寂”。 15、(1)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1 分)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难见到, 只有云垂旷野,雪意浓浓。(1 分) (3)对比(或虚实结合),将记忆中杭州(江南)上元节热闹的情景与眼前密州凄凉寂寞的情景对比(1 分),抒 发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对现实生活感到孤独寂寞,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之情。(2 分,情感答出任意两点即 可) 16、(1)赢粮而景从(2)恨晨光之熹微(3)隰则有泮(4)越陌度阡(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 五、 17、BC 解析:B“只有这样”,过于绝对;C“作者由此表现出对中国故事缺乏叛逆精神的遗憾”,文章 无此意。 18、运用了比喻的修辞(1 分),把小小的差误、无心的过失比作偏离大道以后的岔路(1 分),生动形象 地阐明小错误也可以有美丽的情节(1 分)。 19、(1)证明观点;(2)引起后文;(3)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每点 1 分,共 3 分) 20、(1)由周瑜善于听出乐工的错误写到弹琴女子故意弹错,只为换得周郎的回顾。(2)《红楼梦》中 女娲故意多炼一块石头,才有了后面一系列歌哭交感的故事。(3)《水浒传》中洪太尉禁不住诱惑,放走 了一百零八个魔王,以至后面有了梁山好汉扶弱济贫的故事。(4)《镜花缘》中因为百花仙子犯了一点小 小的错误,因此便有了众位花仙贬入凡尘的情节。(以上 4 点每点 1 分,共 4 分)“错误”指中国故事开 端中(1 分)常见的善意而美丽的小小的差误、无心的过失(1 分)。 21、①文章认为在中国错误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是善意而美丽的,作者为了说明这一点,先从诗作《错 误》写起,再用中国故事来阐释,(1 分)并引用诗句,给文章增添文化内涵,增添趣味性。(1 分)②然 后将中国故事和外国文学进行比较,(1 分)创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1 分)③最后用现实生 活中的例子解释“在中国,那些小小的差误,那些无心的过失,都有如偏离大道以后的岔路”,(1 分)首 尾呼应,旨在告诉人们,不但要有容错的胸怀,还要懂得欣赏在错误后中国故事里急转直下的美丽情节。 (1 分) 六、 22、C A B(一空 1 分) 23、答案示例:父母不能一味迁就、无条件溺爱孩子,即使孩子哭闹,也要理性面对。父母不能没有原则 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要给予孩子理性的、有原则的爱。(言之成理即可,2 分) 24、答案示例:(人物和事件 1 分,文案与事件相关 1 分,有感受 1 分,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1 分,字数 1 分) 人物:刘备经历事件:青梅煮酒 文案:曹操真是窥探人心的行家里手。他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几乎吓破了我的胆子。幸亏天上 一声炸雷才遮掩了我的失态,不然后果难以预料。我虽然遮掩得当,想必曹操已然起疑,我必得要万事当 心。 人物:孔子经历事件:侍坐 今天和弟子聊他们的愿望,才发现真是人各有志。曾皙太懂我了,“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 正是国泰民安、礼乐昌明的状态吗?我多希望这愿望能成真,也不枉我周游列国传道之苦啊。 人物:王熙凤经历事件:林黛玉进贾府 文案:今天见到了林妹妹,真真是个妙人,可惜那么小就没了母亲,看起来还先天不足,真是可怜见的。 我居然忘了准备出衣料,亏得我随机应变,不然就太丢脸了,我可不能让别人笑话了去。 七、 25、略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