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练习一数学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天津市宝坻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练习一数学试题(解析版)

ID:696192

大小:1.92 M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5-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宝坻区高三数学练习(一)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 ,A B 互斥,那么 ( ) ( ) ( )  P A B P A P B . 如果事件 ,A B 相互独立,那么 ( ) ( ) ( )P AB P A P B . 柱体的体积公式V Sh ,其中S 表示柱体的底面面积,h 表示柱体的高. 锥体的体积公式 1 3V Sh ,其中S 表示锥体的底面面积,h 表示锥体的高. 第 I 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2.本卷共 9 个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5 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集合  1 3A x x    ,  1,0,1,2B   ,则 A B  ( ) A.  0,1 B.  1,0,1 C.  0,1,2 D. { }1,0,1,2-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交集定义直接求解即可. 【详解】  1 3A x x    ,  1,0,1,2B   ,  A B   0,1,2 . 故选:C. 2. 设 xR ,则“ 2 4x  ”是“ 2 2 0x x  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解出不等式 2 4x  、 2 2 0x x   即可. 【详解】由 2 4x  可得 2x  ,由 2 2 0x x   可得 1 2x   所以“ 2 4x  ”是“ 2 2 0x x  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故选:B 3. 已知双曲线 2 2 2 2 1( 0, 0)x y a ba b     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 3y x ,焦距为8 ,则双曲线的方程为 ( ) A. 2 2 14 12 x y  B. 2 2 112 4 x y  C. 2 2 13 9 x y  D. 2 2 19 3 x y 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 3y x ,得到 3b a ,再由双曲线的焦距为8 ,得到 4c  ,结 合 2 2 2c a b  ,求得 2 2,a b 的值,即可求解. 【详解】由题意,双曲线 2 2 2 2 1x y a b   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 3y x ,可得 3b a  ,即 3b a 又由双曲线的焦距为8 ,可得 2 8c  ,即 4c  , 因为 2 2 2c a b  ,即 2 2( 3 ) 16a a  ,解得 2 4a  ,所以 2 12b  , 所以双曲线的方程为 2 2 14 12 x y  . 故选:A. 4. 2020 年初,湖北出现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为防止病毒蔓延,各级政府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一级响应,全国人心抗击疫情.下图表示1月 21日至 3 月 7 日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单日新增治愈和 新增确诊病例数,则下列中表述错误..的是( ) A. 2 月下旬新增确诊人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B. 随着全国医疗救治力度逐渐加大, 2 月下旬单日治愈人数超过确诊人数 C. 2 月10日至 2 月14日新增确诊人数波动最大 D. 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累计确诊人数在 2 月12 日左右达到峰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新增确诊曲线的走势可判断 A 选项的正误;根据新增确诊曲线与新增治愈曲线的位置关系可判断 B 选 项的正误;根据 2 月10日至 2 月14日新增确诊曲线的走势可判断 C 选项的正误;根据新增确诊人数的变化 可判断 D 选项的正误.综合可得出结论. 【详解】对于 A 选项,由图象可知, 2 月下旬新增确诊人数呈波动下降趋势,A 选项正确; 对于 B 选项,由图象可知,随着全国医疗救治力度逐渐加大, 2 月下旬单日治愈人数超过确诊人数,B 选 项正确; 对于 C 选项,由图象可知, 2 月10日至 2 月14日新增确诊人数波动最大,C 选项正确; 对于 D 选项,在 2 月16 日及以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增确诊人数大于新增治愈人数,我国新型冠状 病毒肺炎累计确诊人数不在 2 月12 日左右达到峰值,D 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统计图表的应用,考查数据处理能力,属于基础题. 5. 已知函数    2 2 ln | |x xf x x  的图象大致为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函数的性质以及特殊点的位置,即可根据排除法解出. 【详解】因为函数    2 2 ln | |x xf x x  定义域为   ,0 0,   ,且    f x f x  , 所以函数    2 2 ln | |x xf x x  为偶函数,其图象关于 y 轴对称,排除 D; 又因为  1 0f  ,可排除 C;    1 0f e f  ,可排除 A.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图象的识别,属于基础题. 6. 已知函数  y f x 在区间[0, ) 单调递增,且    f x f x  ,则( ) A.    2 1 2 1ln 2 log (log )3ef f f  B.    1 2 2 1ln 2 (log ) log3 f ef f  C.    2 1 2 1log ln 2 (log )3f f fe   D.    1 2 2 1(log ) log ln 23f f fe 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求得函数  f x 的奇偶性和单调性,再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求得 2()ln 2,logf e 和 1 2 1log 3 的大小关系,结合函数的性质,即可求解. 【详解】因为    f x f x  ,所以函数  y f x 为偶函数,图象关于 y 轴对称, 又由函数  f x 在区间[0, ) 单调递增,可得  f x 在区间 ( ,0) 单调递减, 根据对数函数的性质,可得 ln1 ln 2 lne  ,即 0 ln 2 1  , 又因为 1 2 2 1log log 33  ,且 2 2 2log 3 log log 2 1e   , 所以    2 2(log 3) log ln 2ef f f  ,即    1 2 2 1(log ) log ln 23f f fe  . 故选:D. 7. 已知四棱锥 P ABCD 底面为边长为 2 的正方形,顶点在底面的投影为底面的中心,若该四棱锥的体积 为 4 3 3 ,则它的表面积为( ) A. 8 B. 12 C. 4 8 3 D. 20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体积可求出四棱锥的高,再由此求出棱长,即可求出表面积. 【详解】如图,设底面中心为O , 则 1 4 32 23 3P ABCDV PO      ,可得 3PO  , 因为底面为正方形,则 2AO  , 2 3 5PA    , 则 PAB△ 的边 AB 边上的高为  2 25 1 2  , 则该四棱锥的表面积为 12 2 4 2 2 122       . 故选:B. 8. 函数    sinf x A x   (其中 0A  , 0 , 2   )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为 2  ,最大值为 2 ,将  f x 的图象向左平移 12  个单位长度后得到  g x 的图象,若  g x 为偶函数,则 =( ) A. 6  B. 3  C. 3  D. 5 12 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  f x 最大值可得 A ,由  f x 最小正周期为 可得 ,由三角函数图象平移变换可得  g x 解 析式,由  g x 为偶函数可得  3 k k Z    ,由 的范围可得结果. 【详解】  f x 最大值为 2 , 2A  ;   f x 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为 2  , 2 2 T     ,解得: 2  ;   2sin 2 2sin 212 12 6g x f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 x 为偶函数,  6 2 k k Z       ,解得:  3 k k Z    , 又 2   , 3   . 故选:C. 【点睛】方法点睛:由正弦型函数奇偶性求解参数值的基本方法如下: 若   sin 0y A x A     为奇函数,则  k k Z   ; 若   sin 0y A x A     为偶函数,则  2 k k Z    . 9. 已知函数  f x 满足  1 ( 1)f x f x   对任意 xR 都成立,且       1 2 3 1log 0,14 4 2 1,21 x x f x x xx            , 若方程  f x k kx  在区间 1,5 上有 6 个根,则实数 k 的范围是( ) A. 20, 5     B. 2 2,5 3     C. 2 2,5 3      D. 1 2,2 3      【答案】A 【解析】 【分析】判断函数  f x 的周期 2 ,作出函数  f x 的图象以及  1y k x  的图象,数形结合即可求解. 【详解】由函数  f x 满足  1 ( 1)f x f x   对任意 xR 都成立, 即   ( 2)f x f x  ,所以函数  f x 的周期 2T  ,  f x k kx  在区间 1,5 上有 6 个根, 即    1f x k x  在区间 1,5 上有 6 个根, 作出函数  y f x 在区间 1,5 上图象,如图: 由图象可知,当  y f x 的图象与  1y k x  的图象在区间 1,5 上有 6 个根, 则   2 0 20 4 1 5k     ,故实数 k 的范围是 20, 5     . 故选:A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本卷共 11 个小题,共 105 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30 分;答题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计算或推证过程. 10. 已知复数 1 2 12 iz i   ,i 为虚数单位,则| |z  ______. 【答案】 2 . 【解析】 【分析】根据复数的运算法则,化简复数为 1z i  ,结合复数模的计算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由题意,复数       1 2 21 2 1 1 12 2 2 i iiz ii i i           ,即 1z i  , 所以 2 21 ( 1) 2z     . 故答案为: 2 . 11. 在 612x x     的二项展开式中,含 3x 的项的系数是_______.(用数字作答) 【答案】240 【解析】 【分析】先得到通项,再根据系数得到项数,然后计算即可. 【详解】根据二项式定理, 612x x     的通项为   366 2 1 6 2 1 r rr r rT C x       , 当 36 32 r  时,即 2r  时,可得 3 5 240T x . 即 3x 项的系数为 240 . 故答案为: 240 . 12. 直线l : 2 0x y   与圆相切于点  3,1M ,且圆心在抛物线 2 4y x  的准线上,则圆的标准方程为 ______ 【答案】   2 21 3 8x y    【解析】 【分析】先设出圆心坐标,根据半径相等建立等式解方程即可. 【详解】由抛物线方程,可知准线方程为 1x  ,设圆心坐标为 (1, )b ,由题意有 2 2 |1 2|(3 1) (1 ) 2 br b       ,解得 3b  , 2 2r  , 所以圆的标准方程为 2 2( 1) ( 3) 8x y    . 故答案为: 2 2( 1) ( 3) 8x y    . 13. 在 ABC 中, a ,b , c 分别为内角 A , B ,C 的对边,且满 ( )(sin sin ) ( 3sin sin )b a B A c B C    .则 (1) A =________; (2)若 2a  , 4B  ,则 ABC 的面积为________. 【答案】 (1). 6  (2). 3 1 【解析】 【分析】由已知条件结合正弦定理进行边角互化可得 2 2 23b c bc a   ,再由余弦定理可得 A ; 结合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可得 2 2b  ,由 7 12C A B     ,进而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详解】解:因为 ( )(sin sin ) ( 3sin sin )b a B A c B C    ,则由正弦定理可得, ( )( ) ( 3 )b a b a c b c    ,即 2 2 2 2 23 2 cosb c bc a b c bc A      ,则 3cos 2A  , 则 6A  ;因为 sin sin a b A B  ,则 2sin sin 2 2sin 4sin 6 ab BA      , 又 7 4 6 12C A B           ,所以 1 1 7sin 2 2 2 sin2 2 12ABCS ab C    △ 6 22 2 sin 2 2 sin cos cos sin 2 2 3 14 6 4 6 4 6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故答案为: 6  ; 3 1 . 【点睛】方法点睛: 对于解三角形的问题,若已知条件中既有角又有边,则常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进行边角互化进行计算. 14. 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 2, 60AB ABC    , AC BD, 相交于点O ,E 为线段 AC 上的动点,若 7 2AB BO    ,则 BE DE 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 【答案】 19 4  【解析】 【分析】先利用已知条件求得 3BA BC   , 3BC  uuur ,再设  , 0 1AE t AC t    ,根据线性关系利用向 量 ,BA BC   表示向量 ,BE DE   ,利用数量积展开化简得到 27 7 3BE DE t t     ,0 1t  ,结合二次函数 最值的求法即得结果. 【详解】依题意,由 7 2AB BO    ,知 7 2BA BO   ,即  1 7 2 2BA BA BC     , 所以 2 7BA BA BC     ,得 3BA BC   ,则 cos60 3BA BC    ,即 3BC  uuur . 设  , 0 1AE t AC t    ,则  BE BA t BC BA      ,得  1BE t BA tBC     ,      1 1DE BE BD t BA tBC BA BC tBA t BC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BE DE t BA tBC tBA t B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1 1 2 2 1t t BA t t BC t t BA BC                 24 1 9 1 3 2 2 1t t t t t t        2 2 1 197 7 3 7 2 4t t t         ,由 0 1t  知,当 1 2t  时,二次函数取得最小值,即 BE DE  取 最小 值为 19 4  . 故答案为: 19 4  . 【点睛】关键点点睛: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用基底 ,BA BC   表示向量 ,BE DE   进行运算,将数量积的最值问题转化成二次函数的最 值问题,突破难点. 15. 若 ,x y R ,且 2 1x y  ,则 2 22 1 2 x y x y  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答案】 1 6 【解析】 【分析】令 1, 2m x n y    ,可得 2 6m n  ,化简可得 2 22 1 8 41 2 x y x y m n      ,再结合基本不等式 可求解. 【详解】令 1, 2m x n y    ,则 1, 2x m y n    , 则  2 1 2 2 1x y m n      ,即 2 6m n  , 则    2 22 2 1 2 22 1 82 101 2 m nx y m nx y m n m n            1 8 1 1 84 2 46 m nm n m n           1 2 8 1 2 8 117 4 2 17 46 6 6 n m n m m n m n       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2 8n m m n  ,即 6 12,5 5m n  时等号成立, 故 2 22 1 2 x y x y   的最小值为 1 6 . 故答案为: 1 6 . 【点睛】关键点睛:本题考查基本不等式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令 1, 2m x n y    ,化简得出 2 22 1 8 41 2 x y x y m n     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5 个小题,共 75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推证过程或演算步 骤. 16.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己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等较严重疾病,而新型冠状病毒(nCoV)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人,感染了新型冠 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歌、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 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假如某医药研究机构合成了甲、乙两种抗“新冠病毒”的药物.经 试验,服用甲、乙两种药物痊愈的概率分别为 2 3 , 1 ,2 现已进入药物临床试用阶段.每个试用组由 4 位该病 毒的感染者组成.其中 2 人试用甲种抗病毒药物,2 人试用乙种抗病毒药物.如果试用组中,甲种抗病毒药 物治愈人数超过乙种抗病毒药物的治愈人数,则称该组为“甲类组”. (1))求一个试用组为“甲类组”的概率; (2)观察 3 个试用组,用 表示这 3 个试用机组“甲类组”的个数,求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答案】(1) 4 9 ;(2)分布列见解析;期望为 4 3 . 【解析】 【分析】(1)把“甲类组”这一复杂事件用几个互斥的基本事件的和来表示,再利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 公式即可求解. (2)首先判断随机变量 服从二项分布,再求其分布列和均值. 【详解】解(1)设 iA 表示事件“一个试验组中,服用甲种抗病毒药物有效的人数i 人”, 0,1,2i  , iB 表示事件“一个试验组中,服乙有效的人有i 人”, 0,1,2i  依题意有     1 2 1 2 42 3 3 9, 2 2 4 3 3 9, P A P A            0 1 1 1 1 2 2 4, 1 1 12 2 2 2, P B P B        所求的概率为      0 1 0 2 1 2 1 4 1 4 1 4 4 4 9 4 9 2 9 9 P P B A P B A P B A          (2) 的可能值为 0,1,2,3,且 43, 9B        0 3 0 3 4 4 1250 19 9 729P C              ,   2 1 3 4 4 1001 19 9 243P C               ,   2 2 3 4 4 802 19 9 243P C               ,   3 0 3 3 4 4 643 19 9 729P C               ,  的分布列为  0 1 2 3 p 125 729 100 243 80 243 64 729 数学期望   125 100 80 64 40 1 2 3729 243 243 729 3E           . 17. 如图所示,正方形 ABCD 所在平面与梯形 ABMN 所在平面垂直, / /MB AN , 2NA AB  , 4BM  , 2 3CN  . (1)证明: MB  平面 ABCD ; (2)求直线 AC 与平面 CDM 所成角的正弦值; (3)在线段CM 上是否存在一点 E ,使得二面角 E BN M  的余弦值为 3 3 ,若存在求出 CE EM 的值,若 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10 5 ;(3)存在; 1 2 CE EM  . 【解析】 【分析】(1)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可得 BC BM ,再得出 BM AB 即可证明; (2)以 B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 CDM 的法向量,利用向量关系可求出; (3)设CE CM  ,求出平面 BEN 和平面 BMN 的法向量,利用向量关系建立方程求出  即可得出. 【详解】(1)正方形 ABCD 中, BC AB ,  平面 ABCD  平面 ABMN ,平面 ABCD  平面 ABMN AB , BC 平面 ABCD , BC  平面 ABMN , BC  BM ,且 BC BN ,又 2, 2 3BC CN  , 2 2 2 2BN CN BC    ,又 2AB AN  , 2 2 2BN AB AN   AN AB  ,又 / /AN BM , BM AB  , BC BA B ,  BM  平面 ABCD ; (2)由(1)知, BM  平面 ABCD , BM AB 以 B 为坐标原点, , ,BA BM BC 所在直线分别为 , ,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     0,0,0 , 2,0,0 , 0,0,2B A C ,      2,0,2 , 2,2,0 , 0,4,0D N M , 则  2,0,2AC   uuur ,  2,0,0CD  ,  0,4, 2CM   , 设平面 CDM 的法向量为  , ,n x y z  2 0 4 2 0 CD n x CM n y z             ,解 0x  ,令 1, 2y z   ,  0,1,2n  , 4 10sin cos , 54 4 4 1 AC nAC n AC n                ,  AC 与平面CDM 所成角正弦值为 10 5 . (3)设点  , ,E x y z ,CE CM  ,    , , 2 0,4, 2x y z     ,   0 4 , 0,4 ,2 2 2 2 x y E z             ,    2,2,0 , 0,4 ,2 2BN BE       , 设平面 BEN 的法向量为  , ,m x y z  ,   2 2 0 ,4 2 2 0 BN m x y BE m y z                令 2 21, 1, , 1, 1,1 1x y z m                 , 显然,平面 BMN 的法向量为  0,0,2BC  , 2 4 31cos , 322 2 1 BC mBC m BC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即  2 2 2 3 1 3 32 1 4        ,即 22 3 6 4 2,     即 23 2 1 0    ,解得 1 3   或 1 (舍), 则存在一点 E ,且 1 2 CE EM  . 【点睛】思路点睛:利用法向量求解空间线面角和面面角的关键在于“四破”:第一,破“建系关”,构 建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第二,破“求坐标关”,准确求解相关点的坐标;第三,破“求法向量关”, 求出平面的法向量;第四,破“应用公式关”. 18. 已知椭圆   2 2 2 2: 1 0y xC a ba b     的离心率为 3 2e  ,其左右顶点分别为 ,A B ,下焦点为 F ,若 3ABFS  . (1)求椭圆C 的方程; (2)若点 P 为椭圆C 上的动点,且在第一象限运动,直线 AP 的斜率为 k ,且与 y 轴交于点 M ,过点 M 与 AP 垂直的直线交 x 轴于点 N ,若直线 PN 的斜率为 2 5 k ,求 k 值. 【答案】(1) 2 2 14 y x  ;(2) 3k  . 【解析】 【分析】(1)由已知直接列出式子即可求解; (2)设出直线方程 AP ,与椭圆联立,可表示出点 P 坐标,得出直线 MN 方程,可得出点 N 坐标,即可根 据直线 PN 斜率求出 k. 【详解】(1)由题可知: 1 2 32ABFS bc   ,即 33, 2bc e  , 2 2 2 3 2 3 12 3 bc a c ba ca b c              , 椭圆方程为 2 2 14 y x  ; (2)  1,0 , APA k k  , 设直线  : ( 1), 0,APl y k x M k   , 联立方程  2 2 2 22 2 ( 1) 4 2 4 0 14 y k x k x k x ky x           , 2 2 2 2 2 4,4 4A P A P k kx x x xk k        ,  2 2 2 4 8, 14 4p p p k kx y k xk k        , 2 2 2 4 8,4 4 k kP k k       , MN AP , 设直线 1: ,MNl y x kk    令 0y  ,解得 2 Nx k ,  2 ,0N k , 2 2 2 2 8 24 4 5 4 PN k kk kk kk      ,即 4 25 24 0k k   ,解得 2 3k  或 2 8k   (舍), P 在第一象限, 3k  . 【点睛】方法点睛: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的常用步骤: (1)得出直线方程,设交点为  1 1A x y, ,  2 2B x y, ; (2)联立直线与曲线方程,得到关于 x (或 y )的一元二次方程; (3)写出韦达定理; (4)将所求问题或题中关系转化为 1 2 1 2,x x x x 形式; (5)代入韦达定理求解. 19. 已知等差数列 na 满足 3 2 3 41, 2,S Sa a    其中 nS 为 na 的前 n 项和,递增的等比数列 nb 满足: 1 1b  ,且 1b , 2b , 3 4b  成等差数列. (1)求数列 na 、 nb 的通项公式; (2)设 n na b 的前 n 项和为 nT ,求 nT (3)设 1 ( 4) ( )n n n n aC S n b     , nC 的前 n 项和为 nA ,若 1nA n   恒成立,求实数  的最大值. 【答案】(1) 2 1na n  ; 13n nb  ;(2) ( 1) 3 1n nT n    ;(3) 5 3 . 【解析】 【分析 】(1) 设等差 数列的公 差为 d ,由已 知条件, 结合等差 数列的通 项公式和 求和公式 可得 1 1 1 1 2 2 1 3 23 3 22 a d a d da a d         ,从而可求出首项和公差,即可求出通项公式;设等比数列 nb 公比为 q,由 已知条件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求出公比,从而可求出 nb 的通项公式. (2)由错位相减法即可求出前 n 项和 nT . (3)由(1)可知 2 nS n ,整理可得  1 1 1 3 1 3n n nC n n    ,由裂项相消法可得 nA    11 1 3nn     ,由 1nA n   恒成立可得  11 3nn    恒成立,结合   11 3nn     的单调性即可求出实数  的最大值. 【详解】解:(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 d , 3 2 3 41, 2,S S aa     1 1 1 1 2 2 1 3 23 3 22 a d a d da a d         , 1 1, 2a d   , 2 1na n   . 设等比数列 nb 公比为 q(其中 0q  ),因为 1 1b  , 由 2 1 32 4b b b   ,可得 2 2 3 0q q   ,解得 3q  或 1 (舍去); 所以数列 nb 的通项公式为 13n nb  . (2)由(1)得   12 1 3 n n na b n     , 则  1 2 2 11 3 3 3 5 3 2 3 3 (2 1) 3n n nT n n            0 ①.  1 2 3 13 1 3 3 3 5 3 2 3 3 (2 1) 3n n nT n n            ② 由①减去②得  1 2 3 11 2(3 3 3 3 ) 2 1 3n n nT n       -2 , 则     13 1 3 1 2 2 1 31 3 n n nT n        -2 ,所以 nb 的前 n 项和 ( 1) 3 1n nT n    . (3)由(1)可知,     2 1 1 1 22 2n n n n nS a n d n n        , 则          12 2 3 2 3 1 1 1 3 3 1 33n n n nn n nC n n n nn n              1 1 2 1 1 1 1 1 11 2 3 2 3 3 3 3 1 3n n nA n n                11 1 3 1nn n      恒成立,   11 3nn     恒成立,   11 3nn     单调递增, 1n  时,   min 1 51 3 3nn      , 5 ,3     最大值为 5 3 . 【点睛】方法点睛: 常见数列求和的方法有: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分组求和法等. 20. 已知   21 2 3ln2f x x x x   ,   3 21 ln6g x x x a x   (1)求  f x 在   1, 1f 处的切线方程及极值 (2)若不等式     ( ) 2 6xf x g x f x x a      对任意 1x  成立,求 a 的最大整数解. (3)   31( ) 6F x g x x  的两个零点为 1 2 1 2, ( )x x x x ,且 0x 为  F x 的唯一极值点, 求证: 1 2 03 4x x x  【答案】(1)切线方程为8 2 5 0x y   ;极小值为   33 3ln32f    ,无极大值;(2)9;(3)证明见 解析. 【解析】 【分析】(1)求出函数的导数,求出 (1)f  , (1)f 即可得到切线方程,解 ( ) 0f x  得到单调递增区间,解 ( ) 0f x  得到单调递减区间,需注意在定义域范围内; (2)       2 6xf x g x f x x a      等价于 min 3( ln ) ( )1 x x xa h xx   ,求导分析 ( )h x 的单调性, 即可求出 k 的最大整数解; (3)由 2( ) lnF x x a x  ,求出导函数分析其极值点与单调性,构造函数即可证明; 【详解】解:(1)   21 2 3ln2f x x x x  Q 所以定义域为 0,  , ( ) 32f x x x     , (1) 4f    , 3(1) 2f   , 所以切线方程为8 2 5 0x y   ;   1 3( ) x xf x x    , 令 ( ) 0f x  ,解得 3x  ;令 ( ) 0f x  ,解得 0 3x  ; 所以  f x 在区间 0,3 上单调递减,在 (3, ) 上单调递增. 3x  时  f x 有极小值为   33 3ln32f    ,无极大值; (2)       2 6xf x g x f x x a      等价于 min 3( ln ) ( )1 x x xa h xx   , 2 3( 2 ln )( ) ( 1) x xh x x     ,记 ( ) 2 lnm x x x   , 1( ) 1 0m x x     , 所以  m x 为 (1, ) 上的递增函数,且 (3) 1 ln3 0m    , (4) 2 ln 4 0m    , 所以 0 (3,4)x  ,使得  0 0m x  ,即 0 02 ln 0x x   , 所以  h x 在 01, x 上递减,在 0,x  上递增,且   0 0 0 min 0 0 0 3( ln( ) 3 (9,12)1 )x x xh x h x xx     , 所以 a 的最大整数解为9; (3)证明: 2( ) lnF x x a x  , ( 2 )( 2 )( ) 2 0a x a x aF x x x x       得 0 2 ax  , 当 0, 2 ax      , ( ) 0F x  ; ,2 ax       , ( ) 0F x  ; 所以 ( )F x 在 0, 2 a      上单调递减, ,2 a     上单调递增, 而要使  F x 有两个零点,要满足  0 0F x  , 即 2 ln 0 22 2 2 a a aF a a e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 10 2 ax  , 2 2 ax  ,令 2 1 x tx  ( 1)t  ,由    1 2g x g x , 2 2 1 1 2 2ln lnx a x x a x    ,即 2 2 2 1 1 1 1ln lnx a x t x a tx   , 2 1 2 ln 1 a tx t    , 而要证 1 2 03 4x x x  , 只需证 1(3 1) 2 2t x a  ,即证 2 2 1(3 1) 8t x a  ,即证 2 2 ln(3 1) 81 a tt at   , 由 0a  , 1t  只需证 2 2(3 1) ln 8 8 0t t t    , 令 2 2( ) (3 1) ln 8 8h t t t t    ,则 1( ) (18 6)ln 7 6h t t t t t       , 令 1( ) (18 6)ln 7 6n t t t t t      ,则 2 6 1( ) 18ln 11 0tn t t t      ( 1)t  , 故  n t 在 (1, ) 上递增, ( ) (1) 0n t n  , 故  h t 在 (1, ) 上递增, ( ) (1) 0h t h  , 1 2 03 4x x x   . 【点睛】关键点点睛:(2)问属于典型的隐零点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   0 0 0 min 0 0 )3( ln( ) 1 x x xh x h x x    的化简需要用到  0 0m x  ,即 0 02 ln 0x x   ; (3)问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极小值点 0x ,利用比值代换 2 1 x tx  ( 1)t  ,通过分析法将要证不等式等价转化 为证明关于t 的不等式 2 2(3 1) ln 8 8 0t t t    成立.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