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实干 脱贫攻坚 精准扶
贫
目 录
03/ 04/ 主体段观点篇
01/ 02/ 感动中国篇名言篇
05/ 模拟金题 06/ 精彩时评
第一部分
名言篇
真抓实干 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
名言篇
1.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
( 这句话的意思是:民众也劳累了,要好好休息;
爱护城中的民众,来安抚四方。)
4.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5.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
6.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管子)
名言篇
7.河北的山山岭岭都绿起来,父老乡亲都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李
保国)
8.常言道:创业难,守业更难。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只有不返
贫才是真脱贫。
9. 回望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从孔子的富民思想、
屈原的“美政”理念,到朱熹的“足食为先”、康有为的大同之道,历代先
贤对富民裕民的追求从未停止。无论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美好憧憬,
还是“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热切企望,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情怀,还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政治理
想,无数先民对殷实生活的呼唤响彻历史的天空。
10.扶贫“扶”是手段“富”是目的,重在“扶”不是突出“救”。
第二部分
感动中国篇
真抓实干 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
• 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领群众,
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
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
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
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
为“大发渠”。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
•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
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
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
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
孔,但初心不变。
01黄大发:脱贫战场上的“新愚公”
• 2016年,黄文秀从北师大硕士毕业后,
毅然回到家乡支援建设,担任驻村书
记。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
教村民做电商。村里绝大多数贫困户
顺利脱贫,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
2019年6月17日,黄文秀遭遇突发山洪
不幸遇难,年仅30岁。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
•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
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
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
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
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
醒目的黄花。
02黄文秀:脱贫战场上的醒目黄花
• 据数据统计,渠县四年共减贫136610人,贫困
发生率从12.1%降到0.6%,这一条扶贫之路,
张渠伟走得辛苦,却依旧坚定。
• “获此殊荣,我仅是扶贫战线的代表之一。”
节目播出后,张渠伟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时表示,这份殊荣对他而言更多的是压力和责
任。“唯有扎根扶贫一线,更加努力地工作和
顽强地拼搏,为脱贫攻坚做出积极贡献!为乡
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张渠伟说。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
• 扶贫必须精准,不落一人一户。病情迫在眉睫,
却一拖再拖。扎下帐篷,扎下了根,签上名字,
就立下了军令状。没有硝烟的战场,你负了伤,
泥泞的大山,你走出了路。山上的果实熟了,
人们的心热了。
03“半盲”扶贫局长:张渠伟
第三部分
观点篇
真抓实干 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
01
• 壮大产业“摘穷帽”;生态补偿
“保家园”;异地搬迁“挪穷窝”;
医疗救助“除病魔”;教育就业
“绝穷根”;政策兜底“全保障”。
02
• “科学谋划+压实责任”添干劲;
“修好房子+建致富路”强基础;
“发展产业+培训就业”促增收;
“公共服务+政策兜底”固保障。
03
• 制定一套系统全面的精准扶贫方案;
编制一本内容精准的扶贫工作手册;
建立一支精干过硬的扶贫专业队伍;
搭建一个比学赶超的精准扶贫擂台;
打造一批强有力的基层党的组织;增
加一个细化量化的扶贫专项考评;出
台一套导向鲜明的扶贫奖惩措施。
04
• 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扶贫攻坚是“牵
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从战略的高
度去认识扶贫攻坚是“迟一步退百步”
的时效工程;从执政的高度去认识扶贫
攻坚是“不脱贫就摘帽”的政绩工程。
No
Image
05
精准识别,锁定“帮扶谁”。精准
对接,明确“谁帮扶”。精准施策,
着力“怎么扶”。精准保障,确保
“扶得好”。
06
精确规划脱贫攻坚“路线图”,强
力突破异地搬迁“主攻点”,精准
打通产业扶贫“主渠道”,积极探
索资金整合“新模式”。
07
千万重担众人挑,把扶贫脱贫责任落到
每个干部肩上;磨刀不误砍柴工,把扶贫
脱贫基础性工作做实做细;政策落实全覆
盖,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享受一项以
上扶贫政策;积极探索闯新路,不断创新
扶贫脱贫的工作机制。
08
立足精准要求,提升扶贫成效;立足脱
贫引领,加快县域发展;立足利益联结,
实现 合作发展;立足自力更生,激发内
生动力;立足开源节流,多方筹措资金;
立足斩断穷根,巩固脱贫成果。
09
抓统筹,促协调,吹响扶贫工作
“冲锋号”;上项目,扩投入,贫
困村屯焕发“新面貌”;解民困,
消民忧,落实惠民政策“暖民心”。
10
结对子,建驻村机制;理路子,建
规划机制;想法子,建帮扶机制;甩
膀子,建动力机制;强班子,建引
领机制;凑份子,建联动机制;造册
子,建管理机制。
11
着力擦亮驻村扶贫“精准牌”;着
力构建精准扶贫“滴灌田”;着力
引入脱贫致富“动力源”。
12
突出一个“准”字,严格落实“六
个精准”要求;突出一个“实”字,
用实功出实招求实效;突出一个
“早”字,早部署早到位早实施早
见效;突出一个“稳”字,多管齐
下巩固脱贫成果。
第四部分
主体段
真抓实干 脱贫攻坚 精准扶
贫
• “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
这种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而且因
为这种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新冠
肺炎疫情的发生不可避免对经济社会
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但,从疫情分布
的区域来看,全国贫困发生率超过1%
的7个省份,包括广西、贵州、云南、
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受此次疫
情影响均较轻;从贫困户类型细分来看,
疫情对脱贫攻坚总体进程的影响也是
有限的、局部的。疫情当前,脱贫攻
坚全面胜利、圆满收官,我们有信心,
更有底气。——人民网时评
•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
锤;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跟突出问题
较劲。“整治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清除
‘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等
现象,想办法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
投入到具体工作上来”。代表委员们
的呼吁提醒我们,脱贫攻坚必须真抓
实干、精准施策。开对“药方子”,
才能拔除“病根子”。脱真贫、真脱
贫,才能确保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
才 能 确 保 脱 贫 成 果 经 得 起 历 史 检
验。——人民日报时评
•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考中,越到交卷时刻,越要保
持定力,保持决断力,保持果敢的行动力,这是一场硬仗,
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既要统筹疫情防控,又要统
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既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也要打赢
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实现全
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千斤重担挑在肩,风雨无阻向前
冲。
• 赢得这场大考,困难群众在盼着,海内外人们在看着。决战
决胜脱贫攻坚,卷子答到现在,每一道题都是难啃的“硬骨
头”,但越是艰险越向前,惟有精准答好每一道题,抓紧抓
实抓细,才能让每一户困难群众都满意。
•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把打赢
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答卷写在中国广袤的大地
上,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
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是这一代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也
是无上的光荣。——大众网时评
•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当前实现
全面脱贫的关键抓手。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
段,更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
教育扶贫,破思想禁锢、造脱贫根基,启民
智民心、生脱贫茎叶,激创新之举、洒脱贫
雨露。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切实激发贫困
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特
别是要重视贫困人口子女教育,确保他们都
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
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真正通过教育让贫困人
口子女“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光明日报时评
第五部分
模拟金题
真抓实干 脱贫攻坚 精准扶
贫
• ①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
• ②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
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 心,变“要我脱贫”
为“我要脱贫。
• ③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
• 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 ⑤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
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健康和爱情等)不够时,这
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
决定。
•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
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模拟
金题
材料解读与选择
• 材料1:古语,讲“人穷就志短”,物质穷的
恶果。
• 材料2:政策,讲“要主动脱贫致富”,扶贫
的策略。
• 材料3:哲理,讲“精神贫穷才是真正的贫
穷”,对贫穷的认知。
• 材料4:方针,讲“要精准扶贫,真扶贫”,
扶贫的策略和手段。
• 材料5:认知:讲“物质贫乏会限制精神的高
度”。对物质贫穷的认知。
• 在选用这些材料的时候,既可以正面运用,
也可以反面使用。
立意
• 1、扶贫首扶志
• 2、扶贫更要扶智
• 3、我们都是贫穷者(我们都需要扶贫)
• 4、可以贫但不可以穷(人穷但不能志
短)
• 5、物质精神两手抓,脱贫致富成坦途
• 6、政府精准扶贫,个人自立脱困
与其补水,不若开源
今有一河将枯。法一:持续运水补给之。法二:为其开一补给水源。法一见效速而难久,而法二开其源头活水可保其长清,是谓:
与其补水不止,勿宁助河开源。
这一智慧岂止适于自然?当下,扶贫为谓社会热门话题,各方出力,方法各异,都有成效。但余以为:增强扶贫的内生动力方为长远脱
贫之计。
如何能增强内生动力呢?扶二者即可,志与智。扶志,使人产生内在觉悟 ,振奋精神,发力拼搏,一改丧颓顽气。扶智,使人拥有实在
本领,掌握技能,能独立为自身与家人谋得收入。
坚持扶志与扶智,势必为贫困地区注入积极动力,摆脱“等米下锅”的依赖思想,从而提高扶贫的针对性,达到精准扶贫、真正脱贫的
目的。我想:基于这样的长远之益,其必然会受到扶贫方的愈加重视和推广。
反之,有人言输血模式作用最大。何为输血?为贫困地区长期提供基本物资助其生存也。诚然,遭天灾人祸之地确实需要紧急的救助。
这些援助对于人们短期内摆脱困难作用甚大,但不合理使用,或者过度使用均伤害甚大,甚至可能诱致贫困依赖症。不通过奋斗就有收获,如
果这一思想被激发,如何能达到真正助人脱贫的目的?
管仲曾言:滥予之害,甚于饥荒。不正确第帮助他人害处甚大。不停地给那些贫困之地捐钱捐物,却没有帮助其养成脱贫之志,生成去
贫之智,如何不令人心存忧虑?
滚滚长江东逝水,阅尽古今可明智。曾经的大秦帝国做法可鉴,对老弱者施以救助之余,培训其手工业技能,助其自给自足。英国尚未
崛起时开福利院,收流浪儿童,在粥饭之余,培训其专业技能,鼓励其自谋职业,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之到来。反观德国,二战后,过于完善
的福利使政府不堪重负,其本意在救助穷人脱贫,然而未料到却造成了一批坐等救济的懒汉,各国都在反思!
由此观之,助人脱贫莫若扶志与扶智。否则可能致使目的与效果相去甚远。
不只在扶贫方面,而且在社会的其他方面,我们亦得重视内生动力机制的重要性。外在的帮助可得一时之利,内在的强大方固根本之繁
荣。难道我们的学习不是这样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是这样吗?大国崛起之实现不是这样吗?而那些真正在内在方面立志求智而强大起来的
人或民族,当值得历史尊重的眼光和掌声!
与其补水,不若开源;补水一时,开源万世。扶贫与求脱贫者当鉴之。
与其补水,不若开源
今有一河将枯。法一:持续运水补给之。法
二:为其开一补给水源。法一见效速而难久,而法
二开其源头活水可保其长清,是谓:
与其补水不止,勿宁助河开源。
这一智慧岂止适于自然?当下,扶贫为谓社
会热门话题,各方出力,方法各异,都有成效。但
余以为:增强扶贫的内生动力方为长远脱贫之计。
如何能增强内生动力呢?扶二者即可,志与
智。扶志,使人产生内在觉悟 ,振奋精神,发力拼
搏,一改丧颓顽气。扶智,使人拥有实在本领,掌
握技能,能独立为自身与家人谋得收入。
坚持扶志与扶智,势必为贫困地区注入积极动力,摆
脱“等米下锅”的依赖思想,从而提高扶贫的针对性,达到
精准扶贫、真正脱贫的目的。我想:基于这样的长远之益,
其必然会受到扶贫方的愈加重视和推广。
反之,有人言输血模式作用最大。何为输血?为贫困
地区长期提供基本物资助其生存也。诚然,遭天灾人祸之地
确实需要紧急的救助。这些援助对于人们短期内摆脱困难作
用甚大,但不合理使用,或者过度使用均伤害甚大,甚至可
能诱致贫困依赖症。不通过奋斗就有收获,如果这一思想被
激发,如何能达到真正助人脱贫的目的?
管仲曾言:滥予之害,甚于饥荒。不正确第帮助他人
害处甚大。不停地给那些贫困之地捐钱捐物,却没有帮助其
养成脱贫之志,生成去贫之智,如何不令人心存忧虑?
滚滚长江东逝水,阅尽古今可明智。曾经的大秦帝国
做法可鉴,对老弱者施以救助之余,培训其手工业技能,助
其自给自足。英国尚未崛起时开福利院,收流浪儿童,在粥
饭之余,培训其专业技能,鼓励其自谋职业,推动了英国工
业革命之到来。反观德国,二战后,过于完善的福利使政府
不堪重负,其本意在救助穷人脱贫,然而未料到却造成了一
批坐等救济的懒汉,各国都在反思!
由此观之,助人脱贫莫若扶志与扶智。否则可能致使
目的与效果相去甚远。
不只在扶贫方面,而且在社会的其他方面,我们亦得
重视内生动力机制的重要性。外在的帮助可得一时之利,内
在的强大方固根本之繁荣。难道我们的学习不是这样吗?企
业的生存与发展不是这样吗?大国崛起之实现不是这样吗?
而那些真正在内在方面立志求智而强大起来的人或民族,当
值得历史尊重的眼光和掌声!
与其补水,不若开源;补水一时,开源万世。扶贫与
求脱贫者当鉴之。
与其补水,不若开源
今有一河将枯。法一:持续运水补给之。法二:为其开一补给水源。法一见效速而难久,而法二开其源头活水可保其长清,是谓:
与其补水不止,勿宁助河开源。
这一智慧岂止适于自然?当下,扶贫为谓社会热门话题,各方出力,方法各异,都有成效。但余以为:增强扶贫的内生动力方为长远脱
贫之计。
如何能增强内生动力呢?扶二者即可,志与智。扶志,使人产生内在觉悟 ,振奋精神,发力拼搏,一改丧颓顽气。扶智,使人拥有实在
本领,掌握技能,能独立为自身与家人谋得收入。
坚持扶志与扶智,势必为贫困地区注入积极动力,摆脱“等米下锅”的依赖思想,从而提高扶贫的针对性,达到精准扶贫、真正脱贫的
目的。我想:基于这样的长远之益,其必然会受到扶贫方的愈加重视和推广。
反之,有人言输血模式作用最大。何为输血?为贫困地区长期提供基本物资助其生存也。诚然,遭天灾人祸之地确实需要紧急的救助。
这些援助对于人们短期内摆脱困难作用甚大,但不合理使用,或者过度使用均伤害甚大,甚至可能诱致贫困依赖症。不通过奋斗就有收获,如
果这一思想被激发,如何能达到真正助人脱贫的目的?
管仲曾言:滥予之害,甚于饥荒。不正确第帮助他人害处甚大。不停地给那些贫困之地捐钱捐物,却没有帮助其养成脱贫之志,生成去
贫之智,如何不令人心存忧虑?
滚滚长江东逝水,阅尽古今可明智。曾经的大秦帝国做法可鉴,对老弱者施以救助之余,培训其手工业技能,助其自给自足。英国尚未
崛起时开福利院,收流浪儿童,在粥饭之余,培训其专业技能,鼓励其自谋职业,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之到来。反观德国,二战后,过于完善
的福利使政府不堪重负,其本意在救助穷人脱贫,然而未料到却造成了一批坐等救济的懒汉,各国都在反思!
由此观之,助人脱贫莫若扶志与扶智。否则可能致使目的与效果相去甚远。
不只在扶贫方面,而且在社会的其他方面,我们亦得重视内生动力机制的重要性。外在的帮助可得一时之利,内在的强大方固根本之繁
荣。难道我们的学习不是这样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是这样吗?大国崛起之实现不是这样吗?而那些真正在内在方面立志求智而强大起来的
人或民族,当值得历史尊重的眼光和掌声!
与其补水,不若开源;补水一时,开源万世。扶贫与求脱贫者当鉴之。
简评
• 文章仅仅围绕“扶贫”的核心,抓住
“扶志与扶智”来评析论证,从“补
水”与“开源”(“输血式”扶贫与
“造血式”扶贫)正反对比的角度来
展开,逻辑比较清晰、严谨。内容也
比较充实,管仲名言,大秦帝国,英
国,德国。语言凝练,也比较有力量,
注重整句的运用,比喻说理。基于扶
贫而有所拓展,由个人到企业到民族
国家的发展强大,强调“扶志与扶智”
带来的内生动力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
精彩时评
真抓实干 脱贫攻坚 精准扶
贫
莫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
文:钟超 来源:光明日报
【点评:标题即为文章观点,直指现象,也表明立场】
一段时间以来,扶贫领域检查评比多、填表报数多、压力大任务重的现象广泛存在,
特别是精准扶贫陷入精准填表的怪圈,成为广大贫困农民和农村的负担。【点评:
开门见山,照应标题,指出“精准填表”的不良现象】
据媒体此前报道,一个贫困户光身份证号就填了两百多次,一个村打印资料就花费
两万多元,一个乡为迎接一次检查,光打印费就花了10多万元。这种费时费事费纸
费钱的工作方式,实在是把好经给念歪了。【点评:引用媒体报道,作为实证,指
出“费时费事费纸费钱”的扶贫误区】
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表面上看是工作方式不对,将机关和企业的工作方法简
单套用到农村扶贫工作中,并美其名曰痕迹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文牍主义、形式主
义、官僚主义,同时也是一种不负责任、不作为的表现。当然,扶贫干部对此也无
奈,填表、考核、评估的成绩是上级评价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基层扶贫干部
只能想方设法把表格填完、填好,表格成为一种应付上级考核的“盆景”,“栽盆
景”的技术就比真正的精准帮扶更加重要。【点评:分析“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
表”的实质】
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改革规范
考核管理制度,激励一线扶贫干部把心思用在田间地头,用在与贫困户交心交流上,
用在“扶贫”“扶智”“扶志”的实践中。驻村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帮村里找资金、
跑项目、促合作,管理和考核方式也应该考虑工作任务、干部专长和地方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激发广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脱贫成效检
验并不断调整工作方法。【点评:从“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角度,进一步深入
论述,指明扶贫方向】
扶贫无案牍劳形,脱贫方成事可冀。扶贫工作有自身的特殊性,搞形式主义、官僚
主义肯定行不通。各级扶贫相关部门应潜心多总结经验和不足,扬长避短。驻村干
部只有多些真抓实干,少点花拳绣腿,才能真正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删减)
【点评: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莫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
文:钟超 来源:光明日报
【点评:标题即为文章观点,直指现象,也表明立场】
一段时间以来,扶贫领域检查评比多、填表报数多、压力大任务重的
现象广泛存在,特别是精准扶贫陷入精准填表的怪圈,成为广大贫困
农民和农村的负担。【点评:开门见山,照应标题,指出“精准填表”
的不良现象】
据媒体此前报道,一个贫困户光身份证号就填了两百多次,一个村打
印资料就花费两万多元,一个乡为迎接一次检查,光打印费就花了10
多万元。这种费时费事费纸费钱的工作方式,实在是把好经给念歪了。
【点评:引用媒体报道,作为实证,指出“费时费事费纸费钱”的扶
贫误区】
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表面上看是工作方式不对,将机关和企业的工作方法
简单套用到农村扶贫工作中,并美其名曰痕迹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文牍主义、形
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时也是一种不负责任、不作为的表现。当然,扶贫干部对
此也无奈,填表、考核、评估的成绩是上级评价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基层
扶贫干部只能想方设法把表格填完、填好,表格成为一种应付上级考核的“盆
景”,“栽盆景”的技术就比真正的精准帮扶更加重要。【点评:分析“把精准
扶贫变成精准填表”的实质】
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改革规
范考核管理制度,激励一线扶贫干部把心思用在田间地头,用在与贫困户交心交
流上,用在“扶贫”“扶智”“扶志”的实践中。驻村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帮村
里找资金、跑项目、促合作,管理和考核方式也应该考虑工作任务、干部专长和
地方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激发广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脱贫成效检验并不断调整工作方法。【点评:从“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角
度,进一步深入论述,指明扶贫方向】
扶贫无案牍劳形,脱贫方成事可冀。扶贫工作有自身的特殊性,搞形式主义、官
僚主义肯定行不通。各级扶贫相关部门应潜心多总结经验和不足,扬长避短。驻
村干部只有多些真抓实干,少点花拳绣腿,才能真正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有
删减)【点评: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扶贫需要下“针”功夫
文:王俊岭 来源:人民网
俗话说:“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在微观上看,贫困常常表现为个体家庭的收入来源少、生活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
而在宏观上看,贫困现象的存在则反映出贫富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不稳定因素多等深层次矛盾问题。因此,消
除贫困是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答题。
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
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将精准扶贫形象地比喻为“绣花”,不仅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全面消除贫困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更抓
住了打赢中国扶贫攻坚战的关键问题,即中国的扶贫需要因地制宜、做细做实、精准到人。
那么,中国为何如此强调扶贫的“精准性”呢?
一方面,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大多数地区居民收入明显提升,数以亿计的人实现了脱贫。1990年以来,中国极
端贫困率降低了94%。迄今为止,超过70%的全球减贫工作成绩应归功于中国的努力。另一方面,中国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
口,尽管其在中国总人口中比例并不高,但是这部分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多,且大多分布在自然资源禀赋匮乏、地理
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基础长期薄弱的地区,扶贫工作难度较以往反而更大。
可以说,扶贫工作就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一样,都有一个“先易后难”的特征,越往后“硬骨头”越多。因此,现阶段消
除贫困也就必须要有更多的耐心、爱心与恒心。
未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助力消除贫困方面需要下一番“针”功夫。具体来看,尤其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精准发掘比较优势。中国的贫困地区往往自然环境恶劣,东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模式、思路和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这些
地区。因此,有关方面在扶贫时一定要结合当地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人才、市场、资金支持。比如,对沿边
贫困地区提供发展边境贸易的政策支持,对荒漠戈壁贫困地区提供光伏产业政策支持等。
二是扶贫资金要“滴灌”不要“漫灌”。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日益雄厚,国家财政对扶贫有很多资金支持。这些资金
如果仅仅以“大水漫灌”式地发给贫困户而不跟踪其用途并加以引导,显然可能导致短期的“数字脱贫”,“造血”功能
跟不上,脱贫后“返贫”的概率便会居高不下。
三是信息扶贫也要加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这对于位置偏僻的贫困地区而言无疑是个重大
利好。在扶贫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深入群众,耐心细致地做好观念引导,又要用好“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渠道,
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激发其自身脱贫致富的活力和创造力,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扶贫可比绣花,需要下“针”功夫。从今年两会上汇聚的各种信息来看,中国扶贫事业正呈现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人们
有理由对中国消除贫困的前景给予更大的信心和期待。
扶贫需要下“针”功夫
文:王俊岭 来源:人民网
俗话说:“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在微观上看,贫困常常表现为个体家庭的收
入来源少、生活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而在宏观上看,贫困现象的存在则反映
出贫富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不稳定因素多等深层次矛盾问题。因此,
消除贫困是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答题。
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改进脱贫攻坚动
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
下一番“绣花”功夫。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将精准扶贫形象地比喻为“绣花”,不仅向世界传递了中
国全面消除贫困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更抓住了打赢中国扶贫攻坚战的关键问题,
即中国的扶贫需要因地制宜、做细做实、精准到人。
那么,中国为何如此强调扶贫的“精准性”呢?
一方面,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大多数地区居民收入明显提
升,数以亿计的人实现了脱贫。1990年以来,中国极端贫困率降低了
94%。迄今为止,超过70%的全球减贫工作成绩应归功于中国的努力。
另一方面,中国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口,尽管其在中国总人口中比例
并不高,但是这部分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多,且大多分布在自然
资源禀赋匮乏、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基础长期薄弱的地区,
扶贫工作难度较以往反而更大。
可以说,扶贫工作就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一样,都有一个“先易后难”
的特征,越往后“硬骨头”越多。因此,现阶段消除贫困也就必须要
有更多的耐心、爱心与恒心。
未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助力消除贫困方面需要下一番“针”功夫。
具体来看,尤其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精准发掘比较优势。中国的贫困地区往往自然环境恶劣,东部地区发展经济
的模式、思路和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这些地区。因此,有关方面在扶贫时一定要
结合当地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人才、市场、资金支持。比如,对沿
边贫困地区提供发展边境贸易的政策支持,对荒漠戈壁贫困地区提供光伏产业政
策支持等。
二是扶贫资金要“滴灌”不要“漫灌”。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日益雄厚,国
家财政对扶贫有很多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如果仅仅以“大水漫灌”式地发给贫困
户而不跟踪其用途并加以引导,显然可能导致短期的“数字脱贫”,“造血”功
能跟不上,脱贫后“返贫”的概率便会居高不下。
三是信息扶贫也要加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这对
于位置偏僻的贫困地区而言无疑是个重大利好。在扶贫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既
要深入群众,耐心细致地做好观念引导,又要用好“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渠道,
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激发其自身脱贫致富的活力和创造力,
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扶贫可比绣花,需要下“针”功夫。从今年两会上汇聚的各种信息来看,中国扶
贫事业正呈现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人们有理由对中国消除贫困的前景给予更大
的信心和期待。
精准扶贫要扶到根子上
文:杨亚林 来源:人民日报
在精准扶贫实践中,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切
实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就要立足实际,把精准扶贫扶到点子上、根子上,以更明确的目标、
更有力的举措、更有效的行动,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提高扶贫精准度,先要把贫困群众从“穷窝”里挪出来。一些贫困群众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
山里,既有迫于偏远、贫瘠、封闭自然环境的无奈,也存在“住惯的山坡不嫌陡”的惯性。
为把这些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山区的群众搬出来,我们坚持把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贯穿于搬迁
全过程,数万名干部深入千家万户开展工作。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单“挪个窝”,而是要
围绕搬哪里、怎么搬等问题通盘考虑。昭通坚持全市“一盘棋”,打破原有的县、乡、村的
界限,探索“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安置模式,让36.24万贫困群众实现了由落后山区
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
提高扶贫精准度,要想办法切断“穷根”。易地搬迁只是手段,发展致富才是目的。我们追
求的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昭通有苹果、马铃薯、竹子
等高原特色产业,以此为抓手,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引导专业大户,为贫困群
众增收致富提供产业支撑。以彝良为例,该县有丰富的天麻、竹笋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以前
大多停留在传统生产模式上,难以带动贫困户增收。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农户”
的机制,推动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发展好产业、统筹好经营,
既能解决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又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提高扶贫精准度,更要改变人的思想,扶智与扶志缺一不可。一方面,对干部来说,脱贫攻
坚的过程虽然艰辛,但需要大胆解放思想、敢于求变求新、勇于顶住压力、善于抓住机遇,
带着真心、真情投入到脱贫工作中。用好理念、好方法、好作风为群众服务,旧貌终会变新
颜。另一方面,对群众来说,暂时的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
识匮乏、精神委顿。通过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接纳新观念,坚定脱贫的决心、树立致
富的信心,个人才能用自己的力量搬走贫穷的大山。
如今,我们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脱贫攻坚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当此之时,
务实为先、精准为要,让脱贫过程更扎实,保障脱贫结果更真实,才能真正使脱贫成效获得
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有删减)
精准扶贫要扶到根子上
文:杨亚林 来源:人民日报
在精准扶贫实践中,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开对“药方子”,才
能拔掉“穷根子”。切实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就要立足实际,把精准
扶贫扶到点子上、根子上,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更有效
的行动,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提高扶贫精准度,先要把贫困群众从“穷窝”里挪出来。一些贫困群
众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里,既有迫于偏远、贫瘠、封闭自然环境的
无奈,也存在“住惯的山坡不嫌陡”的惯性。为把这些不具备发展条
件的山区的群众搬出来,我们坚持把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贯穿于搬迁
全过程,数万名干部深入千家万户开展工作。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
单“挪个窝”,而是要围绕搬哪里、怎么搬等问题通盘考虑。昭通坚
持全市“一盘棋”,打破原有的县、乡、村的界限,探索“进城、入
镇、进厂、上楼”安置模式,让36.24万贫困群众实现了由落后山区到
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
提高扶贫精准度,要想办法切断“穷根”。易地搬迁只是手段,发展致富才是目
的。我们追求的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昭通
有苹果、马铃薯、竹子等高原特色产业,以此为抓手,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专业
合作社、引导专业大户,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产业支撑。以彝良为例,该县
有丰富的天麻、竹笋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以前大多停留在传统生产模式上,难以
带动贫困户增收。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农户”的机制,推动农特产
品精深加工,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发展好产业、统筹好经营,既能解决
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又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提高扶贫精准度,更要改变人的思想,扶智与扶志缺一不可。一方面,对干部来
说,脱贫攻坚的过程虽然艰辛,但需要大胆解放思想、敢于求变求新、勇于顶住
压力、善于抓住机遇,带着真心、真情投入到脱贫工作中。用好理念、好方法、
好作风为群众服务,旧貌终会变新颜。另一方面,对群众来说,暂时的贫穷并不
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通过接受新事
物、学习新知识、接纳新观念,坚定脱贫的决心、树立致富的信心,个人才能用
自己的力量搬走贫穷的大山。
如今,我们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脱贫攻坚的任务也越来越重。
当此之时,务实为先、精准为要,让脱贫过程更扎实,保障脱贫结果更真实,才
能真正使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