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千秋伟业
恰是百年风华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素材多角度运用
吖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自1921年在南湖红船上成立,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民浴血奋战28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发
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极大
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从1921到
2021,中国共产党始终与时代同步伐,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
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一个生
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14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吖引言
思维导图
红船“扬帆起航”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先进
的革命知识分子把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为斗争使命,迫切需要先
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毛泽东、董
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到会。7月30日晚,代表们正在开第六次会议时,
一名陌生的男子突然闯入会场,声称“找错地方了”后便匆匆退离。共
产国际参会代表马林当即建议休会,代表们火速离开会场。果然,不久
之后,法租界巡捕就包围了会场。1921年8月初,“一大”代表们分批
转移到嘉兴南湖,在如今被称为“红船”的画舫上,“一大”完成了最
后的议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审议通过,党的领导机
构——中央局首次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就此诞生。
角度1 开天辟地
角度1 开天辟地
考场速用
红色的游船,红色的起点,南湖红船
成为通向未来的坐标。100年来,从嘉兴
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摆渡人,到驾驭世
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者,中国共产党激
励与召唤着亿万人民,掀起汹涌壮阔的狂
澜,荡涤风雨如磐的暗夜,汇聚成光耀中
华的绚丽日出。如今,我们也应自觉肩负
新时代所赋予的重大历史任务,手握奋斗
接力棒,扮演好时代青年角色。
遵义会议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
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开
始长征。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黔北小城遵义秘密召开政
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用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批
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给革命事业带来的危害。3月中旬,成立由毛泽
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
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之后,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巧渡
金沙江……毛泽东以一系列军事史上罕见的大手笔指挥红军跳出了40万
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中央红军最终实现了遵义会议确定的渡江北上的战
略方针。
角度1 开天辟地
角度1 开天辟地
考场速用
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矢志坚守崇
高革命理想的中国共产党召开遵义会议。这
次会议纠正了脱离中国实际的错误路线,使
党中央和红军转危为安,使中国革命化险为
夷,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
成熟。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
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一条正
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屡遭挫折的红军
从此有了不断走向胜利的保证!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
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
针,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
法政府,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任何外
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下午3时,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
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角度1 开天辟地
角度1 开天辟地
考场速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胜利。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
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
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
权,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它们
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抗美援朝
1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
冷战思维出发,做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
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
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中国安全面临严重威
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经过充分讨论和全面衡量,
党中央和毛泽东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290
余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前赴后继跨过鸭绿江,与当时世界上经济实
力最雄厚、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展开生死较量。中国人
民志愿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舍生忘死、驰而不息的革
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军队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
角度2 改天换地
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
地,实施多次进攻战役,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
战上甘岭,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迫
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在历时
两年零9个月的浴血奋战中,朝鲜战场上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
邱少云等30多万英雄功臣和近6000多个英雄集体,近20万战士献
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包括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伟大的抗美援
朝战争,彰显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
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
的和平。
角度2 改天换地
角度2 改天换地
考场速用
抗美援朝战争以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
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
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在这场波澜壮
阔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革
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
国际主义精神。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
而残酷的战场环境,志愿军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
气多”力克“钢多气少”,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
泣鬼神的英雄史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
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
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
鉴”,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我国社会主
义改造完成,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开始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
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我们很快有了中国历史上的无数个第一:生产出第一架飞机、第
一辆汽车、第一台拖拉机,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先后爆炸
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艘
核潜艇顺利下水,自行设计建造第一座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在世
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等。
经过20多年的奋斗,中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
民经济体系。
角度2 改天换地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全党保持了良好精神状态,全社
会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进而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强大力量。大庆工人王进喜喊出“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
三抖”,铁人精神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感动,
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河南林县人民用简陋
的工具劈开太行山的重峦叠嶂,引漳河水入林县,建成“人造天
河”红旗渠的事迹,也是这时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一个缩影。
角度2 改天换地
角度2 改天换地
考场速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面对一穷二白、百废
待兴的极度落后局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
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毫不畏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
民进行伟大创造。为了改变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
保证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党中央和广大中国人民付
出了无数血汗,研制出核武器、卫星,生产汽车、飞机
等。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众多科学家的名字见
证了这一切,也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变得更加厚重。
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是先辈们的光荣,也是中国人民
接续奋斗的重要精神力量源泉。
改革开放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
召开。会上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
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
指导方针;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
历史性决策。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1978年11月,中国拉开了改革大幕。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在城市,实行政企分开,企业自负盈
亏、自主经营;所有制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角度3 翻天覆地
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
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到20世
纪90年代,基本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开放进入了新
的阶段。2020年,我国自贸试验区达21个,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
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角度3 翻天覆地
角度3 翻天覆地
考场速用
从包产到户的“星星之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风
生水起;从兴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到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闯出一条发展新路……通过改
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冲
破层层阻碍,攻克重重难关,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
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对于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改革开
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唯有迎难而上,砥砺奋进,
才能再攀高峰。在新时代的浩荡东风的吹拂下,我们应
该发扬敢闯敢干的改革精神,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将改革
开放的伟业不断推向深入,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
丽华章。
新时代的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党中央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对外开放
“走出去”等多项战略。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
定》,正式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3月,在《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科教兴国战
略被上升为国家意志。
1996年,中国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全面推进实施。进
入新世纪,中国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
为国家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相继颁布和修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制定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系列专项规划。
角度3 翻天覆地
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棋盘中,西部的发展极为重要。2000年,西
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包括宁西铁路、青海30万吨钾肥工程、
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西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四川紫坪铺水利
枢纽在内的十大重点工程全部开工。如今,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下,西部大开发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
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闭幕后不久,党中央明确提出中
国企业要走出去。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全面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经
验的基础上,首次把“走出去”战略上升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
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的高度。
角度3 翻天覆地
角度3 翻天覆地
考场速用
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对外开放
“走出去”等多项战略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与
实践创新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党在带领人民不懈奋斗
中经历新考验、获得新经验、引发新觉醒的系统总结。
新思路带来新转变,新实践迈上新台阶,各大战略已经
具体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
有源头活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征程中,
唯有关注实践、坚持创新,使思想理论稳步跟上社会时
代的步伐,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共筑中国梦
1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
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习总书记表示,到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
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是14亿
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它的最大特点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
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
在一起。自“中国梦”提出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做出响应,相继提出行
业梦与各地的地方梦,掀起了梦想热潮。
角度4 惊天动地
角度4 惊天动地
考场速用
中国梦引领新航程,中国梦饱含民族
魂。中华儿女世世代代坚守传承的爱国基
因生成了中国梦。中国梦是14亿中国人的
共同理想信念,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幸福
梦,凝聚了全民族、全社会、全体中华儿
女的憧憬与期盼。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有梦、
脚下有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心往一
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够用14亿人的智
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党的
坚强领导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
梦想已经实现:“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名义增量达到6.5
万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1万亿元;2019年、2020年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高速铁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万吨级码头泊位
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
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比2010年实际增长100.8%。脱贫攻坚有力有效,5575万农村贫困人
口实现脱贫,138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角度4 惊天动地
角度4 惊天动地
考场速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千
百年来的夙愿。无论在古老的农耕文明时代,
还是在积贫积弱的近代,小康对百姓来说,
都只能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只有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这一梦想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
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扛起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的大旗,经过一代一代的接续
奋斗,全面小康终于梦想成真。这一目标实
现后,我国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
与世界相拥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已与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
了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2020年开行超过1.2万列,
通达境外21个国家的92个城市。一大批境外项目和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中老铁路、雅万铁路、瓜达尔港等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区域全面
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功签署,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诞生。
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成为内地第一个自由贸易港。2018—
2020年,中国连续举办3届国际进口博览会。2020年12月30日,中国与
欧盟领导人举行视频会晤,共同宣布全面、平衡、高水平的《中欧全面
投资协定》已如期完成谈判。
角度4 惊天动地
角度4 惊天动地
考场速用
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
远而放弃追求。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
同。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一个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中
国,将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更大奇迹,为
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做出贡献。
中国女足晋级东京奥
运会
4月13日晚,中国女足与韩国女足东京
奥运会预选赛结束,中国女足以总比分4 ∶ 3
战胜对手,昂首晋级东京奥运会。在中韩女
足首回合交锋中,中国队客场2 ∶ 1取胜。回
到主场后,中国队在上半时被韩国队连入两
球;下半时调整阵容之后,王霜任意球扳平
总比分,双方进入30分钟加时赛;加时赛中
王霜于禁区前沿一脚低射攻破韩国队球门,
实现总比分4 ∶ 3反超;随后,门将彭诗梦化
解了对方一脚极有威胁的射门,力保球门不
失。随着比赛时间告罄,中国女足成功将东
京奥运会入场券收入囊中,这也意味着中国
女子“三大球”项目全部闯入奥运会决赛圈。
时事背景
适用话题:决策失误、自食其果、名不副实
多向运用范例
角度1:逆境反击,荡气回肠
中国女足逆境中的扭转乾坤,让最终的结果更显荡气回肠。比赛
过程中,虽然中国女足在客场占得先机,但在主场上半时完全被韩国
女足压制,处在被淘汰的生死边缘;进入下半时比赛之后,王霜利用
任意球扳平总比分,中国女足振作起来并开始压制对手。赛后,攻入
制胜球的王霜表示,落后的时候她们从没有想过要放弃。“铿锵玫瑰”
再度怒放,体现了中国女足永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传承。
适用话题: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精神传承
多向运用范例
写作范例:
不难想象中国女足姑娘们在这场中韩女足比赛中背负了多大的压力,
为了拿到通往东京奥运会的门票,为了国家的光荣,她们在赛场上来回
奔跑,挥洒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在她们背后,是家人关切的目光,是教
练、队友的信任,是十四亿双饱含期待的眼睛。当主场比赛形势陷入被
动时,以王霜为代表的女足姑娘们没有沮丧,没有放弃,在生死关头绝
地反击,不但踢出了胜利,也踢出了水平、踢出了志气。
适用话题:决策失误、自食其果、名不副实
多向运用范例
角度2:梅花香自苦寒来
回顾中国女足征战东京奥运会的历程,人们不得不感慨其坎坷艰难。
中国女足所在的奥运会预选赛B组比赛原定在武汉举行,后因疫情改至
悉尼。因当地疫情防控需要,中国女足姑娘们2020年从布里斯班入境澳
大利亚后,被隔离在酒店的两个楼层,7天不能进行室外训练。无奈之下,
姑娘们只能在逼仄的过道里铺上大毛巾练体能,或者跑楼梯。天道酬勤,
中国女足姑娘们的艰辛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适用话题:奋斗、苦尽甘来、有志者事竟成
多向运用范例
写作范例:
苦心人,天不负。女子足球作为一项竞技性极强的体育运动,不但
需要天赋,更需要运动员们日复一日的艰辛付出。体能训练、战术配合、
心理调整……每一项都至关重要。女足姑娘们在赛场下的奋力拼搏,终
于成就了赛场上的逆转传奇。这种奋斗精神,一百年前曾在嘉兴红船上
燃起民族希望之光,一百年后仍继续引领着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时代潮流浩浩汤汤,我辈青年自不能落后,当心怀奋斗
精神砥砺前行。
适用话题:决策失误、自食其果、名不副实
多向运用范例
角度3:与祖国同在
中国的巾帼英雄们一直与祖国同在。2021年中国女足以拼搏姿态
击败了韩国队,拿到了通往东京奥运会的入场券;2020年初在国内疫
情最艰难的时刻,中国女篮在贝尔格莱德爆冷击败西班牙队,锁定奥运
席位,以胜利与祖国共克时艰;2019年国庆前夕,中国女排以全胜战
绩卫冕世界杯,为新中国70华诞献上最恰逢其时的贺礼。而今,中国
女子“三大球”进军东京,我们期待姑娘们在东京奥运会上再次奏响凯
歌。适用话题:国家荣誉、家国情怀、为祖国而战
多向运用范例
写作范例:
“你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中国
姑娘们用实际行动为这段话写下了最真切的注脚。女足、女篮、女排,
当姑娘们在世界舞台上征战厮杀时,她们代表的就是中国的面貌、中国
的姿态,以及中国的尊严和荣耀。世界通过她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民
族,我们则通过她们描绘更深沉的民族精神底色,展望更加光明灿烂的
未来。
英雄湖北浴火重生
4月12日,中国外交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
在外交部南楼蓝厅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
“英雄的湖北:浴火重生 再创辉煌”湖北全球
特别推介活动。湖北抗疫是中国抗疫的缩影,
更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集中展现。此次中
外嘉宾相聚外交部蓝厅,分享英雄湖北的抗疫
故事,见证浴火重生的荆楚新貌,开创合作共
赢的美好未来。这是外交部在疫情后举行的首
场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也是外交部首次为同
一省份第二次举行全球推介活动。共有来自155
个国家驻华使馆、21个国际组织驻华机构的
275位驻华大使、外交官、国际组织代表等出席。
时事背景
多向运用范例
角度1:重生的湖北,惊艳的画卷
人头攒动的推介会场,《湖北日报》双面原创手绘长卷特刊“英雄
湖北 浴火重生”惊艳亮相,引得多国驻华大使和外宾连连称赞,成为
燃爆现场的“彩蛋”。从黄鹤楼到户部巷,从武汉大学到光谷“马蹄
莲”,从务工专列到汉欧班列,重启后的湖北加速恢复,樱花喜迎八方
客……画卷再现了湖北疫后重振、浴火重生的奋斗历程。
适用话题:新气象、凤凰涅槃、众望所归
多向运用范例
写作范例:
在万物生长的季节,武汉不负众望,尽情展示着自己浴火重生后的
光华盛景。作为封控时间最长、重启时间最晚、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城市,
武汉在抗疫精神的鼓舞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依托长期积累的区位
交通、科教人才及产业优势,干出了加速度、干出了精气神,拼来疫后
重振的新奇迹,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蓬勃的生机。它宛如一艘经历过暴
风骤雨的航船,在6000万荆楚儿女的殷切期待中,驶向更加辉煌的征程。
适用话题:决策失误、自食其果、名不副实
多向运用范例
角度2:临危不惧的凡人英雄
危难关头,许多凡人英雄挺身而出。在推介会展览展示区,一张按
满红手印的“决心书”格外显眼,那是2020年除夕面对疫情威胁时武警
湖北总队医院急诊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的签名,他们立誓坚守岗位,救
死扶伤,“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还有援鄂医疗队员的战袍,火神山、
雷神山医院建设者的工帽,志愿者的家书,多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
疗方案》……和湖北一起战斗的,是无数平凡的英雄。
适用话题:不忘过往、抗疫精神、致敬英雄
多向运用范例
写作范例:
2020年对湖北来说是艰苦卓绝、苦难辉煌的一年。作为疫情阻击战
的最前线和主战场,湖北第一时间果断封城封省,湖北人民在全国人民
的支持下众志成城,绝地反击,与新冠肺炎疫情展开殊死搏斗,不仅为
中国战胜疫情做出了巨大牺牲,也为全球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他
们以坚不可摧的大无畏气概,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
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人民网《浴火重生的湖北,繁
荣开放的中国》)
适用话题:决策失误、自食其果、名不副实
多向运用范例
角度3:致敬扎根田野的中国考古人
2020年8月,武汉举办水上电音节的热闹场面在海外引起巨大反响;
2021年清明假期,湖北共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疫情稳定后,湖北向
150多个国家和10多个国际组织送去抗疫物资、分享抗疫经验;中国与
蒙古国“羊来茶往”的故事,成为万里古茶道上的新佳话。经济复苏、
朝气蓬勃、健康安全的湖北在为全球抗疫增添信心、贡献力量的同时,
也展现着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适用话题:精神力量、守望相助、胸怀广博
多向运用范例
写作范例:
湖北在疫后重振发展的大考中交出的优异答卷,不仅证明了中国抗
疫战略的正确性,展示了中国的魄力和志气、韧性和潜能,更为全球的
抗疫工作增添了信心。湖北曾饱受疫情的磨难,但它终究等来了雨过天
晴的一天,在收获胜利的同时,还以守望互助的广阔胸怀援助他国。在
全球疫情形势依旧严峻的当下,每个人、每一个国家为抗疫做出的每一
分努力,都昭示着文明的精神高度。
近代中国的文艺复兴
——新文化运动素材
解读
新文化运动,是指从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开始,以
“科学”与“民主”为口号,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掀起的一场前所未
有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它的发生既是以民族危机加深的历史背景
为条件,亦是中国文化革新发展必然中的偶然,同时也是“特定的
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系统中新的政治、思想、文化要素的总爆发”。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
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
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编者按:
《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陈独秀担任主编,李大钊是主
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陈独秀是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他仇视当时的封建军
阀统治,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为此发表《敬告青年》;李大钊则反对复古尊孔,
要求思想自由,号召青年不要留恋将死的社会,要努力创造一个青春的中国。
《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1916年9月,《青年杂志》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时,刊名改为《新青年》。进
步知识分子团结在《新青年》周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
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对封建复古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他们还主
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大事年表
文学革命
1917年,陈独秀、李大钊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
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实际上成了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导中心。
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十月
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和民
族复兴的希望。新文化运动由此进入了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大事年表
《新青年》改用白话文
从1918年1月第四卷第一号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
刊登一些新诗,这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文学创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1918年5月,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无情
的鞭挞,指出隐藏在封建仁义道德后面的全是“吃人”二字,那些吃人的人“话
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中国2000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就是这吃人的历史,宣
告“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大事年表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与《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8年11月,《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写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
的胜利》这两篇著名的文章,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热烈欢呼。同时,《新
青年》顺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发表了大量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和社会主义
理论的文章。五四运动爆发后,《新青年》逐渐变成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
大事年表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上刊载文章,指出
“只有这两位‘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
思想上一切黑暗”。文中的“德先生”是“Democracy”(民主),即民主思想
和民主政治;“赛先生”是“Science”(科学),即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
精神。“德先生”和“赛先生”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大事件小素材
“德先生”与“赛先生”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第一首白话诗《蝴蝶》:“两个黄
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
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首诗如果放到今天,一定会遭人诟病。什么“飞上
天”“为什么”“怪可怜”“太孤单”……不仅口语化,且用字随便,内容又过
于简单,完全不像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文人所写的诗。胡适真的不会写诗吗?他
真的只有“两个蝴蝶”的水平吗?非也。这首诗的价值不在于文学本身,而在于
对新时代新青年的激励和鼓舞。人们看到胡适的新诗,发现“原来写诗就是说
话”“原来作诗不用平来仄去,可以自由自在”,于是纷纷提笔创作,新诗运动
如火如荼,现代诗歌由此拉开巨幕。
大事件小素材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北京大学红楼,简称“红楼”,1916年开工建设,1918年8月建成,用作校部、
图书馆和文科教室,称为“北大一院”。整座建筑通体用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
名“红楼”。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始终坚持“兼容并蓄,思想自由”,在北大
给教授们搭建了一个自由且自治的平台,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
鲁迅、李大钊等各路新文化英豪从四面八方向红楼集合。
倘若身处1918年的北大红楼,你或许能听到学生们在谈论鲁迅的《狂人日记》,
或许能看到青年学生在和李大钊讨论十月革命的胜利,或许还能看到在图书馆阅览
室工作的毛泽东正和其他学生讨论无政府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前景。这群年轻人心怀
大义,公然鄙夷、抨击着蝇营狗苟、精致利己……所谓不破不立、不辩不明,时代
新声在这里汇集、碰撞、争论,国家、民族的未来轮廓早已显迹于青年人的日常活
动中。
回望历史,北大红楼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
想的重要场所,可以说偶然中有必然。如今,北大红楼已是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展厅内留下了陈独秀撰的对联:“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
大事件小素材
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北新文化运动前期,文化革命的主张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于是新文
化运动的“急先锋”钱玄同和刘半农自导自演了一出著名的“双簧信”。1918年3
月15日,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杂志第四卷第三号上发表了一篇写给
《新青年》杂志社的公开信。信以文言文写成,以一个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卫道者
的口吻,历数《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罪状;而就在《新青年》同—期上,还刊
登了一篇《复王敬轩书》,署名“本社记者半农”,所陈观点皆与“王敬轩”文针
锋相对,全文洋洋万余言,对王敬轩的观点逐一批驳。这一正一反两篇文章同时出
现,结果自然是“旧式文人出尽了洋相,新派获得压倒性的辉煌胜利”。新文化运
动得到了青年学子和进步人士的支持,新文学的声势也在辩论中逐步壮大。”
大事件小素材
“双簧信”
大事件小素材
●观点1:知识分子成为主导力量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
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些进步知识分子,以前
不见古人的担当与魄力改变着国人的蒙昧、文坛的消沉和国家的疲软动荡。
●观点2:充分肯定人的情感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
的范围太狭了……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
显然,新文化运动着眼于突破旧传统的新的情感,提倡和赞美的是一种更广范围、更
高境界的情感。
多元解读
角度1
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
●观点1:提倡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用民主来反对专制独裁,用科学来破除盲从和迷信,把
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尺度,传播了西方的民主、自由
精神。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
●观点2:解除思想禁锢
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
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冲破束缚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投身于更多政治活动,为救亡
图存和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元解读
角度2
新文化运动传播进步思想
●观点1:社会变革的先导
新文化运动不但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继
而引发了五四运动,使其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文化是变革的先导,“文化
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从这一点上来说,新文化运动影响重大且意义深远。
●观点2:文化创新的先驱
一个世纪前的新文化运动对于今天的文化创新仍有着启发意义:只有努力创造具有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化软实
力,才能为民众立心、为民族立魂,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走向胜利。
多元解读
角度3
新文化运动推动时代进步
延伸思考
1.有人说,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
学的洗礼,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
什么?
2.你认为民主、科学、自由、个性四者是什么关系?如果非要排个次序不可,你会怎样排列它
们的“座次”?
3.与西欧的文艺复兴相比,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先进的要素?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4.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部分青年自由主义者和左翼激进文人之间的不稳定组合,主要成
员都相信必须用现代西方文化替代中国传统文化,但彼此对西方文化和中国现实的理解大相径
庭。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延伸思考
5.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从意大利开始,经历了早期、高潮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持续了三百年之
久;而中国新文化运动则发生在20世纪初期,从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开始到
1919年前后,仅仅持续了数年。请问二者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影响大小有无必然联系?
6.我们通常说,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现在看来,这并不完整,其
实,它所高举的是三面大旗:民主、科学、道德。“道德”为什么在当初不被广泛认可?
7.有人说:经济让你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富有和美妙,而文化则占有了你的记忆,它能够让
你的精神富有和充实起来。只有文化能超越时间,成为我们不断回想和引以为豪的东西。新
文化运动给后人留下了哪些丰厚的历史遗产和学术话题?请你列举其中二三,并结合自己的
学习、生活展开说说。
延伸思考
8.衡量文化是否进步和健康的指标大致有哪几项?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新文化运动,你
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9.新文化运动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来文言分离的历史,确立了白话文学的正统地位,白话
文最终成为汉民族的通用书面语。各种白话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30年
的“黄金时代”。除了鲁迅的《狂人日记》,你还读过当时哪些白话文学作品?请列举一
个群文阅读清单,并与同学交流彼此的阅读心得。
考场范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严复
材料二: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
材料三:100多年前,胡适、鲁迅、李大钊等引领了新文化运动,提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
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中国带来了变革,带来了希望。
材料四:莫言在一次演讲时说,从特定意义上讲,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旧与新的斗争史。他还
说,人们要从旧的里面寻找新的灵感和素材,“屠呦呦的青蒿素就是从旧里面找新的典型范例,我
本人的小说创作更是从古老的经典里和古老的民间传说里面获得了许多灵感跟素材。”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新”与“旧”有什么思考和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阅读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考场范本
且将旧火试新茶
◎一考生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是诗人苏子瞻对新事物的态度,而我要说“且将旧
火试新茶,中国正年华!”
“旧火”与“新茶”的交融,古典与现代的碰撞、底蕴与创新的结合,给中国带来了最美
的年华,让古老的中国焕发出夺目的青春光彩。
从那仕女图中幽雅的古典韵味到国际T台上的中国刺绣,从那《本草纲目》中的袅袅药香
到今日诺贝尔领奖台上的一剂青蒿素,从大漠黄沙中的丝绸之路到如今沟通亚欧的“一带一路
”,从那小桥流水的江南人家到今日连接港珠澳的宏伟大桥……它们都是新旧交织而催生的时代
产物,这些流光溢彩的“珠宝”的诞生,离不开“蚌壳”的培育,也离不开在“沙子”的磨砺
下力求新生的阵阵隐痛。
考场范本
严复说:“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由此言可知:没有中国古老厚重的传统文化
的土壤,必然无法开出芳香四溢的时代花朵;没有今人的浇灌,昔日再肥沃的土壤终究也只能
荒芜。只有用古老的中国之火去细细烹煮那时代的新茶,才能品味四溢茶香。遥想当年,新文
化运动中,一批批新青年在国家内外交困的至暗时刻,毅然擎起救亡图存的大旗,反对旧道德
、旧文化,传播新文学、新思想。而作为“00后”的我们,自然也要有敢做时代弄潮儿的勇气
,趁着年华正好,去烹一杯时代的“新茶”。
在以“旧火”试“新茶”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火候,既要尽力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
以期待将“新茶”的清香煮得淋漓尽致,又要注意去芜存菁,以免将“茶水”烧得枯干。
考场范本
在古老的中国焕发着青春的光彩之时,我们每个人都应尽力为这份光彩添砖加瓦,让其更
加耀眼夺目,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义务将这份光彩背后传承古典与大胆创新的精神内涵传递下去
。薪火相传,“新”的种子便会埋在“旧”的土壤里,中华民族的古老土地上便会源源不断地
开出新的花朵,我们的国家便会百花齐放,春色无边。
“且将旧火试新茶,中国正年华。”让人人都以旧火试新茶,让人人都能用最好的年华去
谱写中国的青春之歌、盛世华章!
考场范本
本文亮点有三:一是标题亮眼。文题化用苏轼的诗句,巧妙地将新旧文化之间的关联融入
其中,诗意浓郁,夺人眼球。二是层次清晰。文章从“旧火”与“新茶”的交融入手,将古典
与现代的碰撞、底蕴与创新的结合而催生的时代产物之“果”,与“00后”的我们如何去烹一
杯时代“新茶”之“法”并置而观,层层深入,纵横捭阖。三是写法多样。全文借助引用、化
用、对比、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巧妙组织语言,匠心独运,文采斐然,让人回味无穷。
点评
经典时评
新文化运动与两个一百年
◎章启群
中国历史真正的古今分际,应该以新文化运动作为标志。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王朝,于1912
年1月建立了中华民国,却没有停止中华帝制的历史惯性。最终终止中华帝制巨大历史惯性的是
1915年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是一种“革心”的运动。它从思想上将中国人
的观念从古代转变为现代,真正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919年爆发的五四全民爱国运动
,是新文化启蒙的最直接成果。此后出现了一批现代政党成为中国政坛的新兴力量,而国共合作的
北伐战争彻底结束了封建残余军阀势力对中国的统治。后来发生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虽然使
中国经历了严重的战争创伤,但中国历史总算跳出了古代帝制王朝循环的怪圈,进入民主、共和的
现代世界历史潮流之中。
经典时评
进行物质生活层面的经济改革,以及进行法律、政治层面的社会制度改革,是中国实现现代化
的必备条件。然而,如果没有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无法实现,甚
至经济、法律和政治层面的现代化也难以实现。中国近代史也证明,像洋务运动那样仅仅努力从器物
层面实现国家现代化,以及像戊戌变法那样仅仅试图从制度层面实现国家现代化,都不能成功。
新文化运动着眼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以及未来中国如何发展,从思想文化的层面寻找中国
之所以为中国的基因,试图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它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洋务运
动和戊戌变法的旨归。因此,新文化运动主将们清理和抨击孔子和儒家是理所当然之事。但是,简单
地把新文化运动与反孔、反儒等同起来是片面的。只要稍作分析就能看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对于
孔子和儒家的态度是极为矛盾的,甚至一些激烈的反传统文化行为,也是出于深爱传统文化的反常之
举。由于中国的社会发展是连续的,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于现代中国人和社会的影响依然十分深厚。
经典时评
中国要进入现代文明国家的主流世界之中,必须有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和核心
价值观。简单地斩断孔子、儒家思想与现代中国人的关系是不可行的。但是,原封不动地把孔
子和儒家思想直接作为当下中国的意识形态,也是不可能的。如何取代古代学术实质上承担的
宗教功能,涉及中国现代人文学科建设,涉及整个教育体制,涉及社会文化的整体建构。
中国当下面临的艰巨复杂的思想文化建设工作,与鲁迅、胡适、陈独秀等先贤对于旧礼教
的批判并不抵牾矛盾。相反,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
建设不能简单地移植西方现代文化,而应是一种根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体文化创造。因此,
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会展示出民族国家现代化的不同类型,使人类的现代世界呈现一种多元
文化的辉煌图景。未来一百年里,即新文化运动二百年之内,如果出现这样的图景,可以想象
中华民族是何等的伟岸、自豪! (有删
改)
经典时评
文章标题即亮出了论题,简洁明了。开篇先从一百多年前新文化
运动的重大意义——开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入题;之后顺势探寻新
文化运动影响深远的原因——从思想观念这一根本层面上寻求变革,
并从传承传统文化与反对传统文化两方面辩证分析;最后结合中国当
前现实,借鉴新文化运动的启迪,提出在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创造、实现现代化的主张。全篇由古观今,论述严密,文脉贯通,一
气呵成,堪称佳作。
点评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
古新发现揭晓
4月12日,“2020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终评会在北京召开。经过层层选拔的20个遗
址发掘成果进行了激烈角逐,最终,贵州贵
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
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河南淮阳时庄遗
址、河南伊川徐阳墓地、西藏札达桑达隆果
墓地、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陕西西安少陵
原十六国大墓、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
一号墓、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十个项目
入选。入围终评的20个项目来自15个省、直
辖市、自治区,涉及年代全、覆盖地域广,
反映出近年来我国考古学课题性不断加强、
多学科合作、学术目标明确等特点。
时事背景
适用话题:决策失误、自食其果、名不副实
多向运用范例
角度1:不同的角度,精彩的故事
参加终评的项目,在时间跨度上,自距今4.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历
经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直至唐宋元;在地区分布上,
既有深埋黄土地下的中原文明,也有分布江浙沿海的精美文物,既有来
自西南地区的考古新探,也有边疆地区的历史回声;在遗址类型上,有
人类起源的洞穴遗址、创造青铜文明的铸铜遗址、视死如生的墓葬、联
通天地的祭祀遗址等。它们从不同角度讲述着丰富多彩的故事。
适用话题:源远流长、灿烂文化、百花齐放
多向运用范例
写作范例:
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宏大背景中,丰富多样的考古发现将过去的
故事娓娓道来: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拿着磨制石器的人们于丰茂的
森林或草原中延续着刀耕火种的生活;5300年前,河南巩义双槐树地区
的人们一边耕种一边养蚕,编织丝绸早已成为习惯;而在浙江宁波余姚
井头山,8000年前的先民凭借简陋的工具在海边捕鱼,将拾起的贝壳带
回家做装饰品……以墓葬和遗址为载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明被更加完整地呈现出来。
适用话题:决策失误、自食其果、名不副实
多向运用范例
角度2:多学科合作助力考古工作
此次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20个项目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多
学科合作。在这些遗址的发掘研究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考古地层学和考
古类型学以外,聚落考古、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地质考古、
冶金考古等分支学科全面推进,碳-14测年、残留物分析、工艺技术分
析、产地分析、地质环境研究等科技手段广泛融入,为人们更加全面地
获取遗址信息、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便利。
适用话题:学科交融、科技考古、与时俱进
多向运用范例
写作范例:
考古学本就是一项找回记忆、启迪智慧、走向未来的事业。如今,
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在年代测定、人骨研究、植物考古、动
物考古、环境考古等诸多方面都已经有了长足的技术进步,人们可以向
遗址、遗迹、遗物索取更多的信息,以填补更多未知的空白。科技的加
持给考古学插上了翅膀,使其得以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间遨游。
适用话题:决策失误、自食其果、名不副实
多向运用范例
角度3:致敬扎根田野的中国考古人
真实的田野考古并不是探秘猎奇、满天繁星,而是简单重复、枯燥
乏味,甚至危机四伏。连续作业60余年的陕西秦咸阳城遗址,每日饱
受风沙侵袭的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与盗墓贼隔河相望的青海热
水墓群……一代代考古人坚守在广袤田野,中国考古也因此始终保持着
旺盛的生命力。
适用话题:致敬先贤、薪火相传、甘之如饴
多向运用范例
写作范例:
田野,是中国考古人守于斯盼于斯的所在。在天长日久的田野考古
中,中国考古人通过和古人对话,了解古代的物质遗存,探究古人的思
想意识,仔细地找寻看似繁杂枯燥的发掘工作背后的文化温情。终评会
上的20个参评项目无一不是扎根田野的中国考古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它们象征着2020年全体考古人在广阔原野中经历过的每一阵风雨,承载
着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所有的时空记忆。正是因为这群考古人,人们
才有机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追溯历史,谋划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