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必备的写作素材————传统文化篇:开头+结尾+素材+时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必备的写作素材————传统文化篇:开头+结尾+素材+时评

ID:696304

大小:29.2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5-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传统文化篇:开头+结尾+素材+时评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 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高考以“文化”为立意方向的作文,可以把文化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 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 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 01 【精彩开头】 类型 1:欲立先驳,观点更明 有人说现实已被绚丽多姿的霓虹熏染的光怪陆离,早已丧失了五千年文化的厚重和亮节。其 实,在摇头叹精粹的流失的同时,不妨细心感受一下新风,说不定那些被认为早已失去的经典, 正在以另一种形式普照大地。 (《苏三起解》) 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 衷于过“洋节”。那么,我们的节日呢?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 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 流传的价值。(《尊重传统》) 类型 2:现象引题,引发思考 网络上传得火热的恶搞杜甫的事件有如石子投入水中,打破了人们心头的宁静,正如诗人赵丽 宏的评价:中学生涂鸦杜甫出于游戏心理。然而被现代人玩弄的不仅是杜甫,更是厚重的中华文化。 人们对文化的不尊重,在她的脸庞抽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尊重文化》) 且看这样一种社会怪象: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 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景冈山”越来越多,知 道“井冈山”的越来越少……人们似乎面对流行的、时尚的便趋之若鹜,而对民族文化却越来越 淡忘。 (《铭记文化》) 【精彩结尾】 类型 1:结尾点题,水到渠成 文化的创新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大大增 强了人的综合素质,使得人能够全面发展。所以我认为:文化同经济一样必须要开括创新。(《文 化与创新》) 尊重五千年的历史,尊重五千年的文化。先人的智慧有希望在现代社会一展锋芒。而唯有 尊重,方可使文化的灵光慢慢闪现,唯有尊重,我们才找得到打开文化之门的锁眼。(《尊重文 化》) 类型 2:含蓄结尾,余音袅袅 曾经那么美好而又璀璨的东西,却要被那写满功利的大楼与灯光所吞噬,她无奈焦急,却又 无能为力……那本不应被遗忘啊,她想唤醒,只不过却打不开厚厚的功利之墙。 老树随风摇曳:树下,只留下她悲哀的脚印…… (《文化的叹息》) 吟着“质本洁来还洁去”,梦中的我,逐渐幻化,化作一株绛珠草陪伴在林妹妹的身边…… 祖国的文化是这样的精深,让我在梦中沉醉,不愿醒来。(《沉醉》) 【精彩片段】 1.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浓缩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它也被蒙上了历史的尘埃,将要被人们所淡忘。其中,以京剧,漆艺,老字号,杂技等为代表的传 统文化更是在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之间踌躇徘徊。如何复兴传统文化是当今高速发展的中国不容回避 的问题。(《复兴传统文化》) 2.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 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 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节日文化》) 【点亮素材】 1.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 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 2.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愚昧无知的一层裱糊纸。(马洛利) 3.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爱 献生) 4.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邱吉尔) 5.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里德) 6.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印度) 7.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 8.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毛泽东) 9.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毛泽东) 10. 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费尔巴哈) 02 【精彩开头】 类型 1:追问开篇,扣人心弦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脑海中不再有“文化”二字的出现?又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血液里流淌着的 中华文化开始一点点地消失?不经意间,文化丢了,它在霓虹灯闪烁的都市中迷路了,它在有着众多追 捧者的奇异同类面前退缩了。它悄悄地找了个隐蔽的洞穴,从此躲起来了。(《迷失的文化》) 朋友,当你沉浸在“情人节”的玫瑰花香中的时候,你可想过,牛郎织女正在一路奔波,在“七夕”时, 即将相会在鹊桥之上? 朋友,当你头戴红色圣诞帽,挤在小教堂里不亦乐乎的时候,你可记得,重阳那 天携着双亲登高远望遍插茱萸时的一幕一幕?(《文化的追问》) 类型 2:假设开篇,反思引路 文化处处都在,知识无限宽广。在浩瀚无边的知识世界里我们能做一些什么呢?写字、画画还是读 书?知识是我们处处需要的,每时每刻都要用到的。如果没有知识和文化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人 类会怎么样呢?(《假如没有文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 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守望·腾飞》 【精彩结尾】 类型 1、思想升华,引人深思 文化,只有我们用心去感受,才能发现其中独特的魅力。特别是民族文化,更是熔铸在我们骨血里 的东西,是我们精神上的支柱。如果只浮在表面,不去领悟其精髓,那民族的凝聚力便会渐渐消失,而 这个民族也会变成一个名存实亡的空盒子。当今的我们,不应该只追求物质的富足,而更需要去接受文 化的熏陶,追求精神上的享受。(《遗失的文化》)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有义务好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那些并未了解的文化, 应丢弃戒备之心,尝试接纳和吸收其中的精华,将中国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孙享受祖 先留给他们的文化财富。(《中国文化》) 类型 2 叙述作结,意蕴绵长 夕阳的余晖从天上洒落下来,洒落在这片已经历沧桑的古老城区,在夜幕来临之前,这由岁月沉积 而成的城区还在挣扎着发出微弱光芒。只是在老城区之外的新区,那无数的灯光似乎要将夜空照亮,而 老城区,也似乎要被这新生的灯光吞噬。(《守望》) 我合上字典,唤来我的孙儿,将汉字这最古老的文化重新细细教与他们,让他们接下这接力棒,将 汉文化传承下去,让汉字洗净外来文化侵袭的铅华,让我们心里一直坚守汉字这片文化土壤并发扬光大。 (《汉字·瑰宝》) 【精彩片段】 1.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 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 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 收。(《中华文化》) 2. 中国的节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尽的民曲,品不够的香茗。新春佳节,寄意于合家团圆;清明节, 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洒遍人间,亲人故友共婵娟;端午之晨,龙舟竞 发,唱尽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继往开来……(《节日文化》) 【亮点素材】 莫言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的颁奖词是:莫 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是继 2008 年成功举办奥运会、2010 年上海圆满承办世博会之后我国的又一文化盛事。莫言得奖既改变了西方人的“中国想象”,也修正了中 国民众对诺贝尔文学奖以及中国文学的看法。 【点评】 诺贝尔文学奖曾经就像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陀螺,莫言获奖,说明诺贝尔文学奖在坚持公正原则的 基础上有了新的活力和新的生机。亦有评论认为,莫言得奖象征着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文化与世 界文化对话交融的新时代的来临。 03 【精彩开头】 类型 1:化大为小,以小见大 传统文化有很多种,每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的传统文化。京剧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之一。(《京 剧渊源》) 茶,是一种高雅的饮品。品茶,品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气质,一种修养。喜欢品茶,因为每一口茶 中蕴涵的都是天地精华。(《茶文化》) 类型 2:对照入文,启人深思 中国的历史长卷,群星璀璨:远古神话的浩大纯美,诸子散文的洋洋洒洒洒,辞赋经文的博大精深, 唐诗宋词的经典奇葩。辉煌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思如今,我们的心灵和眼球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浩劫呢? (《传统文化的继承》) 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 的越来越少了……(《文化反思》) 【精彩结尾】 类型 1:鼓舞号召,提出希望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 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守护传统文化》) 是追名逐利让我们遗忘了那些曾经的艰苦沧桑,是利令智昏让我们抛弃了那些高雅的文化,是歌舞 升平让我们失去了高雅的追求……被遗忘的文化在悄悄的哭泣……回来吧,高雅的文化!回来吧,远离 的文化!(《快被遗忘的文化》) 类型 2:指出教训,强调深意 曾经六角形的思念被母亲捏在手中,一缕清香,被一个童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久不息。 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消失远方……(《屈子的悲歌》) 我们生活在时下一个信息量大,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时代,更可能陷入精神的空虚和灵魂的漂泊, 只有用美来陶冶情趣,用传统文化来铸造性情,用人文品格来指导人生,才能彰显生命的价值,呵护成 长的旅程,规范发展的轨迹。(《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 【精彩片段】 1.每一个字都是文化的精华,或轻叹,或悲号,或默然,也许这就是行走在消逝中的苦旅,归途无 尽。从渤海古国一路走来,承德,平遥,敦煌,一直到现在读到的鸣沙山,月牙泉,我一直固执地不作 摘录,因为要让这些香醇汇集于我的内心,历经时日,也许遂成文化的佳酿,经久愈浓。(《消逝的河 流》) 2.苍茫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行走在消逝 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消逝中的……》) 3.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 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 (《发挥科技优势,弘扬传统文化》) 【亮点素材】 1.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出处】清·赵翼《论诗》 【鉴赏】李白和杜甫的诗万口传诵。然而现在读起来已不觉得那么新鲜了。因为时间在推移,事物 在变化,时代在前进,诗歌也要随着进代的前进来表现时代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反对泥古守旧,主张争 新独创的诗歌理论观点,这无疑是进步的。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处】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鉴赏】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而文化的 延续又何尝不是需要源头活水! 【精彩时评】 01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既“活”又“火”? 来源:人民网 作者:仲田 (标题抛出疑问,暗含中心论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脉延续,国之强大,离不 开赓续历史传统、守护文化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可以说,支持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扶持优秀传 统文化就是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开篇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引出文章观点。在引题上, 不蔓不枝,直入主题。同时援引领导人讲话,点明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近年来,包括国粹艺术、非遗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渐成热潮。“故宫跑”、京剧“潮”、 敦煌美、诗词热……诸多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形态活跃在各大平台,不仅越来越有时代风 尚,而且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伴随着传播热度的是,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换言 之,文化热,不能热在一时,而要在持续支持与扶持中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第二段契 合观点,联系现实,指出要发展传统文化的原因所在:传统文化不能只热在一时,而要有持久发 展,引出下文。】 应该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热起来”的背后,藏着对其支持与扶持的紧迫性。仔细观察一些 火热的传统文化形态,多数是因为某个“IP 人物”的带动而进入人们视野。这是好现象,却也值 得反思。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如何更有持续性?如何能百花齐放?如何能激发内生动力、 散发外在魅力?思考并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和扶持大有裨益。【第三 段可以看作承上启下的过渡段,通过分析支持传统文化发展的紧迫性,为下文提出对策做好铺垫。】 这就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给予支持和扶持。弘扬传统文 化,既是传播的过程,又是研究的过程,归根结底都要立足于对其深入研究之上。这几年,围绕 敦煌的文化话题之所以火热,与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 理念、道德规范等不无相关。人们不仅知道敦煌文化,而且了解以“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为代表 的研究文化,更是借助诸如《敦煌飞天》的芭蕾舞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只有通过深入研究,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现代意义,才能真正既“活”又“火”。【对策之一:加强对优秀传 统文化的研究。在论证思路上,也基本上是观点+解释+举例佐证(敦煌文化研究)+总结陈词, 逻辑很明晰。】 这就需要具有博大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 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敦煌文化为例, 其文化风格之丰富、文化样态之精彩,很大程度上在于历史上的中西文明交流,这是互相学习借 鉴的成果。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再次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发展、交流互鉴提供了契机, 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就能学习借鉴到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应该说, 中华文化之伟大在于包容互鉴,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更需要秉持包容精神。【对策之二:要有博 大胸怀,开展国际交流。作者列举敦煌文化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例子,说明不管是历史还 是当前,都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新时代,我们追随时代的新进步,推 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 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就都能够活起来,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也必定具有更 强大的精神动力。【结尾发出呼吁,再次回扣主题,首尾颇为圆融。】 02 兴文化,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来源:人民网 作者:郑言之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开门见山,指出兴文化的重要意义】 近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 任务,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正确政治 方向”。兴文化,就是其中的关键处、要害处,唯有下功夫,才能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 【引用领导人观点,从“兴文化”和宣传思想工作的联系上,继续强调其重要性。】 何为“兴文化”?【段首句即为本段中心句】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 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兴文化的目的就在于激发活力、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不仅 是实现文化强国的路径选择,而且能有力地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 紧团结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解释“兴文 化”的具体内涵】 何故“兴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文化,而且 展现了非凡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 久的力量。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文化焦虑、“精神滑坡”、创作瓶颈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创新创造的繁荣动力与发展潜力。可以说,兴文化,既是要承续优秀文 化的血脉与传统,又要破解当前文化发展面临的难题与困惑。不断抬升社会的文化水位、不断凝 聚国民的文化力量,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才能汲取不竭的前行动力。【回答“为什么”的问题。阐 述“兴文化”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何以“兴文化”?文化是抽象的概念,兴文化则是具体的行动。兴文化,关键在于“创”。 一方面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质,进行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是“推陈出新,革故鼎 新”,进行创新性发展。无论是日常文化生活还是文艺创作,亦或是互联网文化现象,都需要在 充分激发活力的前提下提升创造力和创新力。当然,这不意味着要虚构历史、背离常识、宣扬谬 论、肆意娱乐、挑战底线、违反法律,也不意味着恶俗、丑化、媚态,而是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只有以此作为文化创新创造的基石,才能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回答“怎么样”的问题。指出具体的途径——“创”,具有理性思辨 色彩。】 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兴文化的重要保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 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 文化消费模式,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让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才能让文化的力量蓬勃涌动, 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才能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 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走向何方?这样的历史感一再提醒我们所具有的文化厚重,这样的时间感也一再提示我们要 延续文化生命。站立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 分,就能凝聚起 13 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惟其如此,我 们的道路也才能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从“文化 自信”的角度,进一步展开论述。】 兴文化,功在当代、利在万代。阔步新时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需要 齐心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好声音”。【再次重申,收束全文。】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