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作文考前冲刺:“传统文化”写作素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作文考前冲刺:“传统文化”写作素材

ID:696306

大小:27.86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5-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传统文化”写作素材 传统文化包括: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 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 古玩器具、饮食厨艺、传说神话、中国对联等。 一、优良的民族精神 1.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孟子,“匈奴 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都以一 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勾践选择卧薪尝胆,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 孙康映雪……他们为崇高理想、正义事业尽心竭力地奋斗,正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 强不息。” 3.不负我心的独立精神我们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之语 中感悟了“谪仙人”的凛然决心。他曾名纵一时,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却终究不愿为 权贵所倾,卑躬屈膝,出卖自己心灵,“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专心于 自己的梦想,依赖于自己的本心。 4.不屈不挠的坚守精神 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狂傲;杜子美茅屋疾 呼,坚守一份关怀;正是他们执着而顽强地坚守传统、历史、文化、人格、良知,中 华民族才得以血脉相传、生生不息。 二、优秀的道德品质 中华经典古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品质美的力量是巨 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写作打 下坚实的基础。尾生抱柱、曾子杀彘,留给我们一个个重诚守诺的典范;廉颇负荆请 罪,顾全大局,与蔺相如冰释前嫌,团结一心,传下知错能改的佳话。 三、深刻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人,崇尚宇宙、敬畏自然、思考人生、关注心灵,因此在他们的文 章中显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辨色彩,引人深思、值得寻味。教材中有不少充满哲思的佳 作。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之后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拘无束、 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体现的正是道家哲学的本质内涵。《秋水》以神奇的想象和极 度的夸张描绘了河伯和海若的形象,告诫人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宏观地看待问 题不做井底之蛙。《邹忌讽齐王纳谏》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远及近,由小到 大,层层深入,强调了类比联系、迂回推理的重要性。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一 次半途而返的游览生发开去,点明“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 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阐述了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 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苏轼在《赤壁赋》中由水与月的消长盈虚之变 生发出人生须臾、宇宙无穷的感慨,更由此阐明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传达一 种旷达自适的处世哲学。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 族性的内容,既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 好的思维品质。 四、凝重的历史反思 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凝重的历史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 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节选自《史记》的《完璧归赵》和《鸿门宴》,让我 们了解到在历史事件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 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体恤民意而亡国的历史教训, 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警告。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 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 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论断,精辟透 彻,发人深省。苏轼的《教战守策》认为当今之严重危险,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 而不能劳”,“天下虽平,不敢忘战”,居安思危,能逸能劳,方可以御不测之患,因而 主张平时教民习战讲兵。这些文章无不体现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 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五、高雅的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对美有独特的感受和追求。文学大师们在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字中为我 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愉悦、淡泊之美;《赤壁赋》在清风、明月、饮酒、赋诗的诗情画意中流淌着 旷达和超然的情怀之美;《项脊轩志》满载着归有光“多可喜,亦多可悲”的细腻真挚 的亲情之美;《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骨肉分离字字血泪的至爱亲情之美;《石钟山记》 凝聚着清雅、深沉之美;《孔雀东南飞》歌颂了爱情忠贞之美;《陌上桑》赞颂不为 权势所屈敢于斗争的秀外慧中的女性之美……这些空灵而丰富、至真而至纯的审美情 趣,无不体现出深沉的美学积淀。 【主要角度】 1、文化传承与传播 2、文化自信与担当 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关系 4、乡规民俗、民风、民族特色 【经典论据】 1、守住传统民俗 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 20 个动漫形象中, 19 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一个“孙悟空”, 中华民间习俗、故事在当代生活中 已严重失落。凤翔泥塑、木板年画、千阳灯盏戏、凤县民歌……这些深深扎根于宝鸡 民间的传统文化如今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从 2016 年起,陕西宝鸡市财政每年都将 拨专款 40 万元用于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华阴老腔”亮相春节联欢晚会,“中国苏 绣”走上国际时装周,走向世界的“南京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步伐铿锵。 2、各大开幕式上的中国元素 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充分向世界展示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水墨画,淡雅却意味 无穷;焰火,璀璨英两夜空;缶声,悠扬悦耳……开幕式中的“中国元素”集中代表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整台开幕式,因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中国与世界的 完美结合,创造了“奇观感”的恢弘中国气派和东方神韵。【G20 开幕式上从“茉莉花” 到“欢乐颂”、从“春江花月夜”到“天鹅湖”, 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共同演奏的《高山流 水》,九支曲目,九种形态,绘一幕“光影山水卷”,汇一首“世界交响曲”。国家一级演 员徐宁这样评价这场演出:“以天为幕、以山为景、以湖为台,在表演中,我看到水、 光、乐的三者完美融合”;中国艺术院研究院研究员宋宝珍则评价,《春江花月夜》《梁 祝》《天鹅湖》《欢乐颂》不仅仅是文化内容的经典,而且是艺术形式上的经典。“中 外不同的名曲剧目在西湖上共同演出,寓意深远。 3、电影里的中国元素 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和美国都取得了很不错的票房,但是,功夫是中 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为什么电影是别人制作的……尽管在国内,“花木兰”的故事 妇孺皆知,但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却被美国抢了先。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花木兰》 系列动画片,在全世界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可联系当下如《欢乐喜 剧人》、贾玲等恶搞花木兰事件对比思考:在倡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任何 文学艺术都该“谨言慎行”,不随便否认历史,不轻易抹黑正面人物。创作者、表演者 要有分寸,监管部门也要严格把关,千万别让粗俗、低俗、恶俗的文艺作品大行其道, 毒化社会。) 4、央视大型纪录片《我们的中国梦——记住乡愁》 2015 年开播至今已经第四季,抒发中华儿女不忘故土、落叶归根、思念家乡、守 护家园的赤子之情,透视中华儿女继承民族优秀传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文化密码 和精神基因,表达中华儿女致力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和必胜信心。领导人指 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一个人的乡愁可以寄托在很多东西上,而央视的纪录片《记住乡愁》 选择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记录的内容不同,但镜头下事物承载的东西 是不变的,那就是萦绕在亿万中国人心头的乡愁。所以我们期待,《记住乡愁》能够 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成为中国人释放乡愁的又一个出口。”(《人民日报》) 《记住乡愁》第三集《明月湾村——讲和修睦》向我们讲述了太湖深处西山岛最 南端明月湾村的故事,展示出中国和文化传统的一个当代活标本。而第九集《街村口 村——自尊自强》,讲述的是祖国东北边陲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故事。赫哲族人口极少, 他们的乡愁,就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这部百集大作像是一部长长的气象万千的画 卷,可贵的是它引领我们走进普通的院落,走近淳朴的乡民,从他们讲述的那一段段 的天事、地事、人事,感受到这一民族文化的温度和硬度,更像是一座巍巍的人生精 神的坐标。《记住乡愁》力图打捞那些影响人们日常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的道德观念,这些融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伦常,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 求,也绵延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回响。这是一种信仰与坚守,使得文化传承的脉脉细 流静静地流淌在每个普通个体的心间,维系着宗族之根、血亲之根、文化之根。——“记 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记住 乡愁,就是记住根本。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5、《我在故宫修文物》 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也可用于工匠精神) 绘有 800 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金丝刺绣满满的万寿屏风、面容肃穆安详 的木雕菩萨像……精美绝伦的文物,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却在一双双神奇的手 中重新焕发光彩。《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是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这 部 3 集纪录片在聚集了大批年轻人的弹幕视频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跻身热门 搜索。而片中的故宫工匠,则成了新生代的“男神”“女神”。 擦掉黄花梨箱柜铜组件上的锈,显出黄澄澄的光;一个个齿轮的调适,大座钟上 的野鸭终于能扇动翅膀;颜色已经黯淡了的瑟,一层一层刷上新漆后华彩焕然……用 目光穿透时间,用指尖对话历史,文物修复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充满了专注 与从容。这或许就是“燃”,纯粹地、执着地、充满敬畏地做一件事。正如一位纪录片 导演所说,“好内容和新人类之间并不存在隔阂”。 而关键之处在于,需要与文物修复一样保持“匠心”,才能制造更多“文化的相遇”。 “空口袋立不起来”,一些热衷大投资、大场面的文化产品,即便全是高清航拍、数字 特效,也难掩内里的空虚和苍白。好的文化产品,总能找到有共鸣的视角、发掘有故 事的人物、展现有深度的思考,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美美与共”,以“工匠 精神”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不要低估年轻人的鉴赏力,如果你认为他们“接收不 到”,可能只是因为你不够好。 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表现,还是汲汲于各种符号:卷轴、瓷器、昆曲、 武术……要知道,失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感的沟通,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 号、呆板的素材,即使挂满了折扇、脸谱和中国结,也不过是仿古街的纪念品摊位。 如果历史只剩下戏说,止步于胡编乱造的穿越剧;如果传统只剩下皮毛,演变成空洞 乏味的实景秀,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市场,更是让文化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新一代的 年轻人成长起来,向他们传递中国传统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才能与来 势汹汹的“日风”“韩流”“美剧”对抗。 精美的大座钟,即便是上百年前制造的,在匠人的精心呵护下,仍然可以运转如 常。我们的文化传统,同样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去发现、去呵护、去激活,才能不 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当此之时,传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一些人打着“传统”的旗号, 或是为了上项目圈钱,或是为了吸眼球博名,造出一些莫名其妙、徒具形式的文化垃 圾,反而让传统“污名化”。“为往圣继绝学”,终究是要落实到实践之中去。领导人强调,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 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能力。文 化的长河里,既需要大国工匠沉心传递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也需要优秀导演用心建 构当今时代的文化方舟,才能让文明古国的河流绵延不绝、源远流长。当修复无痕的 文物被送去展出,网友的弹幕纷纷感叹,“看到这里居然泪目”“表白修文物的男神女 神”“致敬中华文化”。这些情难自禁的年轻人们,或许不会真的投身文保事业,但对于 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肯定会有更多理解和认同。一部纪录片,能达到这 样的效果,可谓殊为不易;而更多的文化产品,如若能有同样的效果,那就善莫大焉。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 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 会生根发芽。) 6、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 千年智慧照耀现代生活,传承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专家 认为,这次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 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由 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 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为 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 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 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 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 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端午节”申遗的成功,到“清明节”“除夕”的公共假期,到“二十四节气”,其实在 每个中华传统节日中,都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都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都携带 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如果能真正领略到这种情怀和精神,对于文化传承将会非常有益。 (在之前我国入选“非遗”的还有昆曲、古琴艺术、南京云锦、中医针灸、端午节、 中国剪纸、篆刻、京剧、皮影戏、珠算等三十多项。2018 年 1 月 26 日,中国正式推 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 2019 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说“中华民 族是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良渚让我们找到属于整个民族文化的‘根’。” )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