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题:“融”的三层次-2021年高考语文押题16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2题:“融”的三层次-2021年高考语文押题16题

ID:696338

大小:37.6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5-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2 题:“融”的三层次 【考题呈现】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答。 “融”既有融化、消融的意思,也有融合、融通的意思,还有和乐的意思……当今 是多元发展的时代,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手机公司已不只是手机 公司,新闻传播提出实现资源、技术、人才、生产等各个方面融合共生的融媒体,还有 融创、融心、融梦以及融梗这些鲜活的词语……融,无所不在。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试题解析】 考题所给材料大致可以分三个层次。首先是“融”蕴含的意思,分三个层面:一是 “融化”“消融”,如“冰雪消融”,这是其本义;二是“和乐”,如“其乐融融”, 此乃其引中义;三是“融合”“融通”,如”文化融合”“融通感情”,此亦是其引申 义。考生写作时,以上述的含义立意行文皆可。其次,“融”是多元发展时代的必然需 要,并举出材料中所提示的例子来说明“融”是大势所趋。命题者的倾向性还是很明确 的,如果与其背道而驰去创作,显然不是好的选择。当然“融”也不是毫无边际的,也 有个度的问题,“融”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发展,而不是要迷失自己,因此行文中要显 出思辨性。最后是网络信息时代产生的一些与“融”有关的鲜活词汇:融创、融心、融 梗,考生可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行文。考题材料符合当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联系现实。 【选材标准】 综合材料提示,考生可从“融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发展”,“‘融’的提高、发展 需要一定的条件”等角度出发,寻找适用素材。还需注意在论述时,要多结合观点来谈。 【素材链接】 高迪:融自然于建筑 “建筑是一种果实,它为建筑师的坚强品格所孕育,更确切地说,它是建筑师人格 的一种表现。”柯布西耶在《高迪》一书的序言中这样说过。安东尼奥.高迪,西班牙 “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塑性建筑流派代表人物,用荒诞至极的作品震撼着 人们的想象与感官。高迪的建筑属于现代主义风格,还融合了东方伊斯兰摩尔风格、自 然主义等诸多元素,创造出近乎怪诞的独特风格,给我们带来一场独特的建 筑视觉盛 宴。 高迪的建筑,从来没有设计图纸,没有工程预算。所有的建筑都是随心所欲,凭着 艺术感觉创造出来的。来源于自然界的曲线造型,让高迪的建筑没有一点直线与直角。 但正是这样将自然融于人工的方式,才造就了他的建筑永不衰朽的美。 【素材点拨】 随心所欲并不等于毫无章法,将自然融于人工是高迪的巧思,也是他能够获得成功 的关键。在他看来,“艺术必须出自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已为人们创造出最独特美丽的 造型”。这也启示我们,有时候“融”比“寡”更能创造出奇迹。 【必备范本】 融则通,大融至达,达者至融 近年来的年度热词中常常出现“融”的身影,达者大融,融则通。“融”正 作为一种进步的智慧广泛进入我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精神世界中,并对我们]的 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发展中必然会出现“融”,要发展就必须思考 “融”。 “融”意味着灵活和效率,是一种可以充分发挥整体中各个部分的优势并融 会贯通的方法和思想。在经济学和地理学中,一种产业会从低级发展到高级,会 由单一的发展转向高效益的综合发展,这种高效益的综合发展之所以高效就是因 为做到了“融”。这几年出现的“融文化”“融媒体”“融经济”,都是在不断 地以“融”的方法简化烦琐的过程,是把几种相关并相辅相成的要素有序地整合 在一起的探索。这种探索毫无疑问提升了效率,减轻了各要素的压力,激发了整 体活力,达到了年轻化、活力化。可见,“融”可以启发人们,在发展的道路上“截 弯取直”。 “融”往往意味着“通”和“达”。“融”本身能够用来形容冰的融化,就 像这个过程一样,从固态到液态的转换,使物质能够更好地传递和沟通,同样地, 以“融”的方式整合,能够提升信息的传播扩散功能。“融媒体”是说明这一点 的最好的例子,把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整合,不仅能加速信息的传播效率, 而且能对信息进行不同角度的加工,容易做到横纵双向发展。“融”带来的 “通”与“达”,是“融”发挥作用的表现。一个有序的整体,各个要素绝不是 孤立的,它们能够互相影响,并反馈出变化。 这也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融”一定是好的吗? “融”当然不都是好的。缺失了有序的体制,缺失了管理和制约,缺失了不 断调整,“融”会造成“反噬”。处于“融”的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全 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而产生的。枪响之后没有赢 家,国际贸易愈发紧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完整的大市场,谁要是破坏这市场中 的一个部分,就有可能会造成无法估量的负面效应。共享单车产业像是一个微观 的“融”崩塌,大规模地融资、捞钱,忽视了问题的累积,导致许多多共享单车 企业破产,这种“融”只是简单地金钱融资,或许还不够充体现“融”的特点。 “融”就像是一潭光滑的水面,粒小石头就能激起阵阵涟漪,但是我们不能退缩, 因为这是我们终究要面对的问题,终究要承担的风险、机遇,也是挑战。 处于“融”态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谨慎而乐观。达者大融,“融”需要精准 的运算和判断,这样的融才是“大融”。 【佳作点评】 文章从整体上看,结构严谨,又有起伏感,其内在的思辨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缺失了有序的体制,缺失了管理和制约,缺失了不断调整,‘融’会造成‘“反 噬’”这句话不是单纯的转折,而是更深刻的哲理思考,发人深省。 【拓展阅读】 在融合的境界倾听时代进步的足音 卧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著名画家的书画作品,题画诗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 居》:“茅屋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 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么和谐的一幅画面!这 是社会融合的一个缩影啊!每当面画而立,我常会凝眉沉思:为什么如此富有诗 意的图景一去而不复返了呢?直到康德告诉我:人的一生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 河流。 我顿悟,所谓的“融合”也与世间万物一样,有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 变化的问题。 人类跌跌撞撞地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茹毛饮血走到高度文明和发达的新 科技时代,其间有多少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或随着人类一起发展,或碾碎在历 史的车轮之下。和谐的理念、融合的追求也是如此。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考证远 古、上古社会人们是怎样诠释的了,但后来一些文化人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可 以寻访的线索。“不焚林而猎,不涸泽而渔”,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与 民同乐”,希冀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融合。苏东坡在他的《浣溪沙》中以生 花妙笔为我们描述了另一幅祥和的图景:“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沽酒卖黄瓜。”“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集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做官的与为民的似乎还算和谐融洽。宋人爱热闹,在热热闹闹中似乎体现出一种 社会的和谐融合,《清明上河图》可为一证。到了明清两代,我知道对和谐的追 求也一定是有的,但我现在还没有搞懂其和谐的主题是什么。大名士王士祯高唱 过“一人独钓一江秋”,是否具有代表性呢?不得而知。总之,在不同时代的特 定环境里,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的标准,融合的境界是不完全一致的。 今天,我们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实惠,“和谐”的理想自然迥别于前 人,对“融合”的概念自然也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可以感受“溪上青青草”晃 眼的绿色,然而已不能再住那屋檐低小的“茅棚”了;我们可以感受雪白的“簌 簌枣花”,却已经听不到村南村北响起的“缫车”了;我们可以看市长书记甚至 直接和他们对话,却再也无“篱”边可集,也无那样的兴致了。是的,“依依墟 里烟”会让我们感到一种诗意,但我们不能拒绝进步,拒绝文明,拒绝现代的一 切便利。历史是向前的,我们必须接受现代的和谐观念,创造今天的融合局面。 携着过去走到现代,携着现代走向未来,让“和谐”永远伴随着我们这个融合的 大家庭向前,向前! 征服与适应 人生于天地间,天然地要与自然世界发生种种矛盾。那么,对待自然是征服 还是适应融合呢?我以为正确态度应该是:少一点狂妄征服,多一点和谐适应。 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炎黄建立华夏文明,从第一只人猿勇敢地挺起胸膛直立行 走到新世纪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人类一直都在与自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妄图征服自然,做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征服,几乎成了人与生俱来的目标。然而, 征服自然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伴随着人类虚荣心的膨胀,生态日益遭到破坏,环境一天天恶化。鹤立汀渚, 鹭栖沙洲,早已成为想象中的美景;风吹草低见牛羊,沦落为诗词中的图画。鹤, 立在动物园里;鹭,逃亡在沙漠中;风吹来的是沙尘暴;牛羊的脚下是荒漠…… 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类狂妄的征服最终只能自食其果,受 到大自然的惩罚。2003 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难道真的“纯属偶然”?近年来 一会儿洪涝,一会儿旱灾,难道真的只是天灾?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南美洲神秘的 玛雅文化,这是让多少考古学家、旅行家为之赞叹、为之倾倒的文化啊!可是它 最终灭亡了,什么原因?原因就是玛雅人焚烧树林、过度开垦,使有机质大量流 失,导致土地的荒漠化。玛雅文明大概是人类一味征服自然而遭到自然惩罚的最 早的标本。 历史一再证明,现实充分显示:自然可以开发利用,但不可粗暴征服。作为 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树立适应自然,融入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适应自然,融入自然,不是苟且顺从,安于现状,听天由命,而是依据客观 规律,在保护生态的同时,积极地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自然。钻木取火,为人 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都江堰的修造,促进了两岸经济的繁荣;防护林的种 植,让洪涝灾害远离我们;三峡大坝的兴建,使我们充分享受到了自然带给我们 的恩惠。如今风力水力太阳能不都已经或正在成为造福人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清洁能源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和谐才有发展。人与人是平等的,生物与人同样是平等的,地球是我们共 同的家园,只有与大自然和平共处,才能构建这个星球上生生不息的生命乐园。 少一点对抗,多一分融合;少一点狂妄征服,多一点和谐适应。只要我们每 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并付诸行动,我想,世界的明天将更美好。这是我们―― 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期待,也是地球母亲的期待。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