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身份的象征
【考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豪车、别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权力、官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技能、学历
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旦失去了这些物质条件、权力优势与职业保障,他们也
就没有了相应的身份和地位。
乐于奉献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为民谋利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爱岗敬业是一种
身份的象征……一旦得到了这些优秀的品质,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拥有不褪色、
永不过期的“身份证”。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
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试题解析】
作文材料共两段,第一段主要从外在的角度来列举身份象征的一些表现,并
告诉我们这种身份象征具有不稳定性;第二段从内在的角度来解读身份象征的
“永不褪色”“永不过期”,从而说明这种身份象征的牢固性。通过对比,我们
不难发现,解读材料的重心应该放在第二段,即我们要注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身
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内涵的人,优秀品质是我们永远的“身份证”。
文体:既然是体验和思考,用议论文为佳,注意观点鲜明,论证合理。
【立意方向】1.永不过期的“身份象征”;2.我们该拥有怎样的“身份证”;
3.给“身份证”盖上精神之章;4.道德立身,不以物惑。
【素材链接】
1. “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中国是老阿爸手中缝过
的五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高原隔不开深情,冰雪锁不断春
风,河的源头是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34 年间的坚守,是他们拳拳爱国之
心的有力证明。桑杰曲巴和两个女儿卓嘎央宗以放牧为生,守护者祖国数千平方
公里的国土,她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守护者自己的家,守护者祖国西北边陲的土
地。
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老子一生为道而生,因道而去。“无欲无求”,
或许在我们看来并不现实,这也是为什么老子的学说在当时并没受收到推崇的原
因。“无欲无求”是老子在追求精神上的欲望与要求而不是仅限于物质,同样的,
这也正是为什么《道德经》在经过历史的洗礼之后,却变得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立于东山之上,望日之升,降任于斯人,经磨难,沥意志,成人上人。精神的智
慧是人生之路上无可替代的动力之源,让人越读越难以自拔。
3.黄公望守山独居三四载,持之无用之事始如一,著画《富春山居图》留美
名。精神,在许多人看来不过是虚无飘渺的东西,甚至连一块面包都不如。而在
黄公望的眼中,精神,则是他为之存活的动力。将自己的志向,情感,抱负,融
成精神之力注入画作之中,不是无用,而是未显其用,百年之后,此等“无用之
功”为依山而居的小城带来的许多价值。精神的价值带来的物质利益,就像那壶
酒,越品越香。
【必备范本】
永不过期的身份象征
富裕的生活条件,如日中天的事业是一个人的身份象征。他们是个人能力出
众的体现,是个人成功的身份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外在的物质条件会被
忘却。除却那些外显的身份证,我觉得内隐的品质才是个人有不过期的身份证。
内隐与外显似乎是一对矛盾,但他们辩证统一。内外相衬统一才能达到和美状态。
现年 94 岁的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寿司大厨,他对新鲜食材
的热爱和坚持,以及专业娴熟的手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成就了他“寿司之
神”的称号。正如他所说:“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工作也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
度。我会继续攀登,试图攀到顶峰,但没有人知道顶峰在哪里。”正是这般敬业
严格追求卓越的品质,让他的外显身份象征更为实至名归。
应该说实至名归是一种赞誉,是身份象征中外显与内隐的和谐统一。18 年
当选为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的古天乐在演艺事业外热衷于慈善公益,其实目前他
先后在贵州等地捐赠了 100 多所学校,让学龄儿童能够走进教室,接受正规教育。
而在他之前,邵逸夫早已将这份大爱蔓延,至今各类学校里的逸夫楼里依旧传出
朗朗读书声,这是受恩惠的人们对这位老人最大的敬意。
但有时候,并非所有内隐条件与外显条件都是相称的,内隐条件再优秀,有
时却难以换来应有的名或利,这究竟是个人的时运导致,还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导
致呢?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杨绛的作品《老王》中我们能看到一个穷苦卑微却善良无比的底层劳动者。
他虽然让一些人,比如杨绛产生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
怍”,但更多的却体现了人们的冷漠与取向。在小说《品质》中,格拉斯兄弟拥
有精湛的制鞋工艺和质朴的人性之美,却只能沦落到饿死的悲惨下场。但这并不
妨碍我们成为一个个老王与格拉斯兄弟,因为那种金子般的品质会永远温暖我
们,激励我们。
由此可见,外显的条件,诸如财富名誉权势,虽然成为个人一时的身份象征,
令人艳羡,但是这些终究抵不过时间的大浪淘沙,而那些内隐的金子般的品质,
还是有不过期的身份象征,才能得以世代保存流传。
【拓展阅读】
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自生命萌动之初,你在人世间就有了自己的位置,到生命终结之际,你在大地上仍有自己的位置;在
整个生命历程中,你一直同位置打着交道。或许,你有一段关于位置的心情故事;或许,你有许多关于位
置的独到见解;或许,位置曾引起你深入的思索;或许,位置让你产生无限的感慨……
请以“位置”为作文话题写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 800 字。
美丽的季节
生命赋予万物以“位置”。当婴儿哭着降临人世时,他的哭声便宣告天地间从此有他的一个位置;当
花儿开放、小草萌芽时,它们用无声的语言诉说自己拥有了位置;当旭日初升光芒万丈时……万物都有其
位置。
位置不可须臾或缺。当老人无声无息地走向天堂时,当残花凋零、枯草飘摇时,当夕阳收尽苍凉残照
悄悄走下山去时……它们的位置仍在。
我读过两句话:“悄悄地让出多余的位置,为心灵轻松而宁愿远离。”我当时不解其意,“远离”,
为什么要远离呢?又为什么要让出“多余的位置”?难道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有不妥吗?
一天我去散步。正是秋风萧瑟的季节,路边的草木毫无生气,只是一片衰败与凄凉。憔悴的枯叶在风
中颤抖着,摇晃着,似乎要用残力去对抗寒风,对抗季节,却不知,冬天已在眼前。我不禁闭上眼睛,因
为我不忍看这番毫无意义的对抗。
往前走,似有蝴蝶起舞——原来是银杏树叶。它们在风中轻扬着,悠悠地坠落,那么坦然,那么平静,
没有丝毫矫饰与做作。它们把“秋”的内涵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它们把生命的真实演绎得如此精彩生动。
是它们没有留恋吗?不,它们也深知枝头的辉煌;是它们没有依眷吗?不,它们也沉醉母亲的庇护。
但它们选择了离开,选择了飘落——坦坦荡荡的飘落。因为,它们更知道“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一种更为
高尚的举动。于是,它们把位置让给了来年的点点新绿。
我恍然大悟。“宁愿远离”,不是逃避现实,放弃自我,而是顺其自然、追求怡然处得的逍遥。朱敦
儒有言曰:“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大概就是说要“让出多余的位置”罢。史铁生说“那一
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这难道不是更为从容,更为安然,更为平静的“让出”与
“远离”吗?
银杏树叶飘落的季节,真的好美。
【评析】
这篇话题作文与其他话题作文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立意不同凡响,可谓独辟蹊径,发人所未发,言人
所未言。小作者由银杏树叶的飘零感悟出一番人生哲理:“让出多余的位置”“不是逃避现实,放弃自我,
而是顺其自然,追求怡然自得的逍遥”。也就是说自然与人事的新陈代谢新老更迭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
面对新生事物、新生力量,难道我们还不应该“让出自己多余的位置”吗?全文思路清晰,语言自然流畅,
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有内在的节奏感。排比、比喻、设问、反问、引用与拟人等修辞
的综合运用使文章颇具文采,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本文实乃考试作文中的上乘之作。
鱼儿长在水里
百尺悬崖上的草有它的位置,万顷良田中的葛有它的位置,茂密森林中的萧有它的位置,广袤草原中
的艾也有它的位置。
鸟儿飞翔在天空,天空是它的位置;骏马奔驰在原野,原野是它的位置;猛兽出没于山林,山林是它
们的位置;鱼儿潜游在清溪,清溪是它们的位置。
你有你的位置,我有我的位置,大家各有自己的位置。
有位置的人是幸福的。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上,如果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天地,那么,就
不会迷失自我,丢失方向。可以时刻提醒自己:嘿,你的位置在这里。
有一些人没有位置,没有位置的人是残缺的。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他们没有坚韧的支持,理性的判
断;面对白热化的竞争,他们没有终极的目标,强大的动力。他们疲劳地奔波在荒漠之中,失败是他们永
远的归宿。
屈原自投汨罗江,一代文豪自此灰飞烟灭,是因为在腐败的楚国宫廷没有赢得应有的位置;李白行走
江湖,游历山水,与朝露斜晖为伴,以麻布黄卷为友,也是因为争权夺势的朝廷没留下他的位置;蒲松龄
厌倦官场,隐居山野,一本《聊斋志异》映出了一些人的狰狞面孔,也是因为在浮浮沉沉的前半生没找到
自己的位置……
但是,鲁迅弃医从文,拾起文笔作利匕,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的位置;史铁生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一
篇《我与地坛》使千万人声泪俱下,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找到了位置;华颜钧流落街头,双目
失明,以卖艺为生,但他为自己赢得了位置,于是,便赢得了生命……
有些人位置很“低”,但心很好,像李素丽,照样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有些人位置很“高”,但心不正,像成克杰,最终还是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愿你我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快快乐乐生活下去!
【评析】
本文也是一篇较上乘的考场话题作文,其亮点有五:一是全文自始至终紧扣话题;二是题目新颖别致,
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三是内容丰富饱满,由自然而及人类,由古人而谈及今人。四是段与段之间两两对
比,结构匀称,如第一段与第二段,第四段与第五段,第六段与第七段,第八段与第九段,或正比或反比,
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五是语言精警,整饬中富于变化;举例精当,对比中凸现主旨。六七两段似稍有瑕
疵,但瑕不掩瑜。
永远的位置
在薄薄的晨雾中,一个中年妇女包着一条暗红的围巾匆匆赶着,微风掀起围巾的一角,却发现粗糙的
围巾那么平整洁净——只有母亲厚重的抚摸才留下的特有痕迹啊!刹那间,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第一缕阳
光洒在了神圣的母亲身上,微风温柔地拂开了最后的迷雾。
“秦老师,秦老师,等一等——我们也去。”一群孩子跑了过来,五六个,十来个,也许几十个,“我
们也去看秦波!”
中年妇女——秦老师猛地停住了匆忙的脚步,缓缓转过身来,孩子,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她的眼里定格
——
“妈妈,祝你生日快乐!”当女儿秦波送上她第一份也是最后一份给妈妈的贺礼——一条暗红色的围
巾时,秦老师的眼里悄悄泛起了泪花。
第二天放学前。
“孩子们,老师今天要给大家调一下位置,因为……”秦老师的嗓音颤抖起来,“我们的教室是……
危房,但是,但是请大家不要慌,老师一定会保护你们的,再说,上级很快就会批下文件造新楼给大伙用
的,孩子们,你们说好吗?”
惊叫声、议论声很快停止了,孩子们稚嫩而响亮的回答终于牵动了秦老师的嘴角,她露出了几天以来
第一个短暂的微笑。
“好,那么现在就开始。”秦老师面容一正,叫道:“秦波,第四排最后一张。”谁也没发现秦老师
紧紧抓住围巾一角的手微微一颤。
“妈……我个子那么小”秦波一急,从第一张位置上站了出来。
“现在在学校,叫老师。”秦老师纠正道。她微微侧过脸去:“你是班长,带头!”围巾一端轻轻滑
下老师肩头。
秦波懂了,她默默地收拾好了书包,向后面走去……
有一天,晴天霹雳,有个孩子大惊:“房子要塌啦!”秦波因为整天精神紧绷,一听,紧张过度,神
经错乱,也跟着大叫起来,最后被送进了医院……
一年以后,新教学楼落成,当秦老师跨进新教室,发现离讲台最近的地方留着一张空位置……
【评析】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三自”原则是话题作文开放性的体现,也使学生拥有了更多自主
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写出更多富有个性的文章。小小说这种文学样式颇受中学生的青睐,本文即是一个
明证。小说的选材并不新鲜,调位置的题材可以说是老掉牙了,但小作者翻出了新意,由调位置反映出了
一位普通教师“宁愿苦了自己的孩子,也不让别人的孩子吃亏”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高尚品质,在立意上明
显胜人一筹。对暗红围巾的有关细节描写很好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题目是否可以改为“一张空位”,这样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另外,篇末点题,也使文章在结构上前
后照应,首尾圆合。
论“六国”换位
记得苏辙继父之后,在他的《栾城集》里也写了一篇《六国论》,论述很是有力。他主张以韩魏两国
来挡虎狼之秦,齐赵燕楚四国同心协力,在韩魏东方给予鼎力支持,那么秦国与六国,当真是不知道鹿死
谁手的。很可惜,韩魏未能挡住秦国,天下终究一统,但今日我大胆假设一下,把韩魏和其它四国互换个
位置呢?
先让韩魏与燕赵互换一下,两边实力应该说差不多了。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秦
赵各占一半,外加燕国乐毅,这下总应该挡得住吧!但再看看各自国内,秦国在商鞅之外犹有吕不韦、范
睢之辈,政治清明,秦穆公之后历代无事,最后传至了雄才大略的嬴政之手,国力怎不大盛?而赵国自赵
武灵王赵雍改革胡服骑射之后,君王一代比一代窝囊。当赵孝成王从赵惠文王手中接权之后,赵国已注定
灭亡。而将相之中,除却蔺相如、孟尝君田文之外,犹有赵奢之类,本当振赵雄风,但又怎奈郭开和赵惠
文王混到了一起,放着李牧和廉颇两根救命稻草不用,最后是废的废、杀的杀。赵五战于秦,即使二败三
胜,但无信陵君窃符怎胜的了?赵括一败四十万,不知抵消了多少次小胜仗!燕国也不用说了,骑劫换乐
毅,荆轲配秦舞阳,实在没什么拿得出台。由此而言,此二国还是挡不住秦国的。
即使再换齐楚,也照样是不行的。管仲之后鲜闻贤臣,孙膑一死,不见良将,齐威王一鸣惊人,不过
是齐国颓废大势中的一道小波澜。楚灵王后宫中美女腰细,大王脖子便也粗不起来,地盘最大却落的个诸
侯国中再分诸侯国。战国后期,楚国平息内乱尚不自暇,即使有黄歇、项燕之辈便也是干不了什么的。
由此看来,六国抗秦,非位置之事也。倘若赵雍不死,骑劫不生,公子小白犹在,六国好好抚恤人民,
厉兵秣马十年何愁区区秦国。倘若真如苏辙所言,秦灭不了诸侯,天下不能一统,那最后受苦的,只能还
是百姓。七国互相拖着倒不如让秦统一,可惜嬴政也没摆正百姓在自己心中的位置,盛快衰也快啊!
希望党能吸取七国之训,明白谁的位置该怎么摆,那必将千秋不衰,万代相传!
【评析】
从换位思考的角度来选材,大多数学生写的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换位,且立意一般;本
文则另辟蹊径,选材不落窠臼,立意颇为深刻,思路也较为清晰。首先,针对苏辙的观点,小作者作了大
胆的假设:六国换位能抵挡住虎狼之秦吗?尔后从政治、经济、军事(即将才)等方面概述列举大量史实,
将六国与秦作比较,最终得出“六国抗秦,非位置之事也”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出六国归秦及秦的灭亡实
际上是由于统治者未能抚恤百姓而造成的——即未能摆正人民在心中的位置。最后希望党能摆正人民在心
中的位置,并祝愿党的事业千秋不衰。谙熟战国历史使小作者在举例时显得左右逢源,可谓信手拈来,其
实这完全得益于小作者平时广泛的阅读积累。另外,本文语言亦庄亦谐,较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