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素材:「美文选粹」--铁凝《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
编者寄语
星移斗转,四季更迭。春夏秋冬中,母亲总是最牵挂儿女的那个人,母亲或温婉或炙热的爱
总是最令人动容。无论是孟郊笔下倾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含蓄不舍, 还是季羡林
先生所坦言:“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
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的温情眷恋;抑或是雨果所流露:“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
在里面怎能不甜?”的美好追忆,凡此种种都是对母爱的体会感悟。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总有一
块最温暖的地方属于母亲,属于母爱。母亲对子女的爱毋庸置疑,但身为子女的我们,对深陷生
活琐事中的母亲又是否能够真正理解?我们是否能透过母亲的举止言谈真正读懂母爱呢?今天就
让我们一同走进铁凝的文字世界,感受《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
披文入情
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
古语有云:“言为心声”。行动又何尝不是心灵语言的外化?
①这里要说的是我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的一些表现,但我首先须交待一下我母亲的职业。
母亲乘公共汽车,这生活中寻常的举动,却引发了不尽的思索。
②我母亲退休前是一名声乐教授。她对自己的职业是满意的,甚至可以说热爱。因此她一开始有
点不知道怎样面对退休。(母亲面对退休生活的无所适从,侧面表现对之前工作的眷恋与不舍。)
她喜欢和她的学生在一起;喜欢听他(她)们那半生不熟的声音是怎样在她日复一日的训练之中
成熟、漂亮起来;喜欢那些经她培养考上国内最高音乐学府的学生假期里回来看望她;喜欢收到
学生们的各种贺卡。(对于教师而言,见证学生们的成长、成功就是莫大的快乐。母亲在这份职
业中收获喜悦与幸福,收获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满足。)当然,我母亲有时候也喜欢对学生发脾
气。用我母亲的话说,她发脾气一般是由于他们练声时和处理一首歌时的“不认真”“笨”。(所
谓的“不认真”“笨”,无非是爱之深、责之切。)不过在我看来,我母亲对学生发脾气稍显那
么点煞有介事。我不曾得见我母亲在课堂上教学,有时候我能看见她在家中为学生上课。学生站
着练唱,我母亲坐在钢琴前弹伴奏。当她对学生不满意时就开始发脾气,当她发脾气时就加大手
下的力量,钢琴骤然间轰鸣起来,一下子就盖过了学生的嗓音。奇怪的是我从未被我母亲的这种
“脾气”吓着过,只越发觉得她在这时不像教授,反倒更似一个坐在钢琴前随意使性子的孩童。
(读到此处不禁哑然失笑,好一位不失童趣、醉心教学的教授。)这又何必呢,我暗笑着想。今
非昔比,现在的年轻人谁会真在意你的脾气?但我观察我母亲的学生,他们还是惧怕他们这位徐
老师(我母亲姓徐)。(原本暗笑母亲不了解当下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所畏惧,却没料到
学生们真的在意母亲的感受。是母亲平日里的倾囊相授,感动了学生们。)他们知道这正是徐老
师在传授技艺时没有保留没有私心的一种忘我表现,他们服她。可是我母亲退休了。(就在母亲
与学生的和谐相处中,时光如水,退休突如其来。)
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追忆母亲工作期间的点滴,母亲作为热爱职业、醉心帮助学生成长的声
乐教授,理所当然看重联接她与职场的纽带——公共汽车。在煞有介事的生气事件中,从母亲似
坐在钢琴前随意使性子的孩童,到学生惧怕母亲生气的原因,母亲可敬、可亲、可爱的形象跃然
纸上。
③我记得退休之后的我母亲曾经很郑重地对我说过,让我最好别告诉我的熟人和同事她的退休。
我说退休了有什么不好,至少你不用每天挤公共汽车了,你不是常说就怕挤车么,又累又乏又耗
时间。我母亲冲我讪讪一笑,不否认她说过这话,可那神情又分明叫人觉出她对于挤车的某种留
恋。
源于对工作的热爱与沉醉,母亲对于退休问题始终讳莫如深,无论是“郑重地对我说”,还是“冲
我讪讪一笑”,都体现出母亲对自己退休的难以接受,因此才选择回避。母亲对于挤车的某种留
恋,是对事业和学生的留恋,也是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
④我母亲的工作和公共汽车关系密切,她一辈子乘公共汽车上下班。公共汽车联接了她的声乐事业,
联接了她和教室和学生之间的所有活动,她生命的很多时光是在公共汽车上度过的。当然,公共
汽车也使她几十年间饱受奔波之苦。在中国,我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城市乘公共汽车不用挤不用等
不用赶。我们这座城市也一样。我母亲就在常年的盼车、赶车、等车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上车
经验。(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无奈选择的出行方式,让母亲自动自发的摸索出了上车经验。)
有时候我和我母亲一道乘公共汽车,不管人多么拥挤,她总是能比较靠前地登上车去。她上去了,
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她替我着急;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对于
她在上车这件事上的比我机灵。她这种情态让我在一瞬间觉得,抱怨挤车和对自己能巧妙挤上车
去的得意相比,我母亲是更看重后者的。她这种心态也使我们母女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总仿佛不是
母女同道,而是我被我母亲率领着上车。这种率领与被率领的关系使我母亲在汽车上总是显得比
我忙乱而又主动。(面对日渐成长的女儿,母亲欣喜之余难免还有一点点维持自尊心的小小虚荣。)
比方说,当有一次我因高烧几天不退乘公共汽车去医院时,我母亲在车上竟然还动员乘客给我让
座。但那次她的“动员”没有奏效,坐着的乘客并没有因我母亲声明我是个病人就给我让座。不
错,我因发烧的确有点红头涨脸,但这也可能被人看成是红光满面。人们为什么要给一个年轻力
壮而又红光满面的人让座呢?那时我站着,脸更红了,心中恼火着我母亲的“多事”,并由近而
远地回忆着我母亲在汽车上下的种种表现。当车子渐空,已有许多空位可供我坐时,我仍赌气似
地站着,仿佛就因为我母亲太看重座位,我便愈要对空座位显出些不屑。(母亲理所当然的给予
爱,动员乘客给生病的我让座;我却恼火母亲的“多事”,不能理解母亲对座位的看重,宁愿选
择站着。生活中,类似的场景并不鲜见,所谓代沟应该就是不能彼此理解。)近几年来,我们城
市的公共交通状况逐渐得到了缓解,可我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仍是固执地使用她多年练就的上车
法:即使车站只有我们两人,她也一定要先追随尚未停稳的车子跑上几步,然后贴门而上。(母
亲不自觉持续保持的上车方式,让我们不禁感叹习惯的强大力量。)她制造的这种惊险每每令我
头晕,我不止一次地提醒她不必这样,万一她被车剐倒了呢,万一她在奔跑中扭了腿脚呢?我知
道我这提醒的无用,因为下一次我母亲照旧。每逢这时我便有意离我母亲远远的,在汽车上我故
意不和她站在(或坐在)一起。我遥望着我的母亲,看她在找到一个座位之后是那么的心满意足。
我母亲也遥望着我,她张张嘴显然又要提醒我眼观六路留神座位的,但我那拒绝的表情又让她生
出些许胆怯。(关于上车方式、关于座位,引发了母女之间的对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我遥望着我的母亲,遥望她面对我时的“胆怯”,忽然觉得我母亲练就的所有“惊险动作”其实
和我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有关联。在我童年、少年的印象里,我母亲就总是拥挤在各种各样的队
伍里,盼望、等待、追赶……拥挤着别人也被别人拥挤:年节时买猪肉、鸡蛋、粉条、豆腐的队
伍;凭票证买月饼、火柴、洗衣粉的队伍;定量食油和定量富强粉的队伍;火车票长途汽车票的
队伍……每一样物品在那个年月都是极其珍贵的,每一支队伍都可能因那珍贵物品的突然售完而
宣告解散。我母亲这一代人就在这样的队伍里和这样的等待里练就着常人不解的“本领”而且欲
罢不能那。
回忆起我的童年、少年岁月,我终于理解我母亲这一代人在特殊年代、物质匮乏时期,为了生活、
为了家人,不得不练就常人不解的“本领”。虽然时代已经发展、生活水平已经提高,但这一“本
领”却仍然如影随形。
⑤我渐渐开始理解我母亲不再领受挤车之苦形成的那种失落心境,我知道等待公共汽车挤上公共
汽车其实早已是她声乐教学事业的一部分。她看重这个把家和事业联接在一起的环节,并且由此
还乐意让她的孩子领受她在车上给予的“庇护”。那似乎成了她的一项“专利”,就像在从前的
岁月里,她曾为她的孩子她的家,无数次地排在长长的队伍里,拥挤在嘈杂的人群里等待各种食
品、日用品一样。
我开始真正理解母亲。理解母亲将挤公共汽车视为自己事业甚至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母
亲将挤公共汽车视为“专利”,理解母亲不再饱受挤车之苦反而失落的心境。
⑥不久之后,我母亲同时受聘于两所大学继续教授声乐。她显得很兴奋,因为她又可以和学生们
在一起了,又可以敲着琴键对她的学生发脾气了,她也可以继续她的挤车运动了。我不想再指责
我母亲自造的这种惊险,我知道有句老话叫做“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⑦可是,对于挤公共汽车的“爱好”,难道真能说是我母亲的秉性么?(这个问句值得鉴赏,有
深意。)
令人欣喜的结尾,母亲得以继续自己的教学工作,得以继续保持挤公共汽车的这一“爱好”。扪
心自问,挤公共汽车并非是母亲的秉性,而是一种由被动到主动的选择。公交车已经由母亲维系
家与工作单位的工具,转化成为母亲醉心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的纽带。在悠悠的岁月中,母亲已
经将挤公交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将挤公交车内化成一种自我满足的本能。
原文有删减
作者:铁 凝
文章珠玑
每一样物品在那个年月都是极其珍贵的,每一支队伍都可能因那珍贵物品的突然售完而宣告解散。
我母亲这一代人就在这样的队伍里和这样的等待里练就着常人不解的“本领”而且欲罢不能。
她看重这个把家和事业联接在一起的环节,并且由此还乐意让她的孩子领受她在车上给予的“庇
护”。那似乎成了她的一项“专利”,就像在从前的岁月里,她曾为她的孩子她的家,无数次地
排在长长的队伍里,拥挤在嘈杂的人群里等待各种食品、日用品一样。
思考探究
1.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2.文章在写法上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分条列举出两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