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江苏新高考五月冲刺模拟试题(八)(解析版含作文审题立意)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江苏新高考五月冲刺模拟试题(八)(解析版含作文审题立意)

ID:696356

大小:0 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5-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江苏新高考五月冲刺模拟试题(八)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三星堆遗址 3 到 8 号祭祀坑的发掘让大家对三星堆的认知更加清晰了。三星堆文化比较吸引人 的是青铜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异于中原文化的面具、人像,一类是和中原文化类似的青铜容 器。从成分分析,异于中原文化的面具、人像的铅含量分布分散,普遍超过 10%,锡含量为 5%-13%; 而和中原文化类似的青铜容器锡含量分布分散,高于 15%,而铅含量集中分布在 10%左右。提示两类 青铜器工艺差异较大,可能不是同一个地方生产的。综上,可推测出三星堆文化中中原风格的青铜 器可能不是三星堆本地生产,而是由江淮一带输入的。 (摘编自王超《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带给我们的思考》) 材料二: 三星堆的城邑位于一条大河南岸,城中央另有一条河流横贯,将城内空间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城邑的 功能分区呈现河北为世俗区而河南为宗教区的空间格局。贯穿全城南北的内城墙将大城划分为东西两城, 以分隔城内不同社会等级和职业的社群。城市因而形成南、北上下城区,东、西并列双城的城市结构。三 星堆古城的规划思想和文化传统,对以后古蜀国的都城,乃至于秦汉帝国的都城规划都有很大的影响。金 沙村遗址和战国时期的成都城,都是将城市规划在一条宽阔的河流岸边,却另有一条稍小的河流从西向东 穿城而过,将都城划分为南、北两个城区。城的北区布置宫殿等世俗建筑,城的南区安排神庙等宗教祭祀 场所,突出表现人与神分离的二元思想。横贯城市中间的河流,既起着分隔世俗之人与神职人员功能区的 作用,也起着联系河北面人的空间与河南面神的空间的纽带作用。这实际上就是有学者所说的“象天法地” 的都城规划。秦国的都城咸阳在渭河北岸,也先后建有旧、新咸阳城,前者是秦孝公时营建的咸阳都,后 者则是秦始皇仿效六国宫殿陆续增筑的宫殿区,他还将咸阳城区扩展到渭河南岸,形成了河流横贯大咸阳 的都城格局。由于秦始皇不断神化自己,将自己视为三皇五帝的升华,故他将原先古蜀国“象天法地”的 都城规划移植至咸阳,更强化了天而弱化了地,变“象天法地 ”为象征天汉。古文献记载的成都“与咸阳 同制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咸阳的形态是“端门四达,以则紫宫;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 桥南渡,以法牵牛”(《三辅黄图》),就是这种规划思想的产物。 (摘编自孙华《三星堆遗址与三星堆文化》) 材料三: 鉴于文献记录无法作为主要研究依据,我们便只能倾听那些出土文物的沉默的自白了。它们试图告诉 我们,尽管三星堆文明成分驳杂,却是典型的外来文明,向我们展示出高度开放的成都盆地的“全球化” 特征。 根据现有文物推断,三星堆遗址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土著期(前 2800-前 1300 年)主要 为陶器和石器,属于新时期时代和青铜时代早期;第二期为插入期(前 1100 年-前 900 年),又可称为“王 国期”,大量青铜器突然闪现,毫无征兆,器型诡异,风格跟第一期截然不同,显示有外部先进文明强行插 入;第三期为后焚毁期,插入式文明遭到解体,但本地余韵犹存,而且在百里以外的金沙村一带,有被轻 度沿袭、模仿和复制的迹象。 现有的研究报告,试图抹除三个时期、尤其是“土著期”和“插入期”的迥异之处,将其视为一种连 续的自我继承关系。而真正值得谈论的,恰恰是那个短暂的“插入期”,它跟原住民缔造的第一期文化有本 质差异,而非基于华夏文明的“次生文明”。 我们已经发现,三星堆可能是政教合一的王国,其统治阶层来自异乡,其人类学 表征为窄脸、大眼、高鼻、大耳和阔嘴,脸部轮廓具有显著的凹凸风格(如图)。 从公元前 4000 年到前 600 年的轴心时代,从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到印 度,存在着一个地域广阔的西亚/埃及文明共同体(以下简称“西亚文明共同体”), 其特征就是“巴别神系”及其对应的神庙和祭拜体系、人口聚集的城市、青铜铸造技 术、发达的海陆两栖贸易,还有基于象形文字的抽象字符,以及狂热的黄金崇拜(埃 及尤甚)。 神鸟生命树、黄金面具和权杖、南亚象牙和印度洋贝币,所有这些三星堆出土物品,足以证明它跟“西 亚文明共同体”的同质性。 该共同体涵盖古埃及人、苏美尔人、闪族人和印欧人等,并拥有近似的人类学体征:长方脸、大目、 高鼻、大耳和阔嘴,以及由此形成的凹凸分明的面部轮廓。 即便如此,这个盆地小国的民族结构仍然是多元的。它的王族、祭司和铜匠,正如青铜雕像和面具所 塑造的那样,属于西亚人种,并以笄发为辨认标识,但人数有限;而它的民众则是以辫发为标识的原住民, 他们是聪明的蚕农,为数众多,在国王和祭司指导下勤勉地劳作。 (摘编自朱大可《三星堆王国的神学战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类似于中原文化的人像、面具、容器等青铜器锡含量高于 15%且分布分散,而铅含 量分布集中在在 10%左右。 B. 一条河流横贯三星堆城邑的全城,将大城划分为两城,以分隔城内不同社会等级和职业的社群。 C. 成都城与咸阳城同制,都是受到三星堆城邑影响,都是建在宽阔河流岸边,另有一条河流穿城而过。 D. 三星堆王国期的统治阶层很可能是人数占少数的来自西亚文明共同体的异族人种,并带来了外部文明。 2.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材料一对青铜器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三星堆文化在和外界文化的交流的基础上, 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B. 材料二认为,随着秦始皇对自我的神化,都城咸阳也由三星堆的“象天法地”规划思想提升为“象征 天汉”的规划思想。_ C. 材料三中所说三星堆这个盆地小国的“多元”,就是指世俗人的世界与宗教神的世界的二元。 D. 来自西亚的文明,在三星堆存在了大约两个世纪,其文化对古蜀国和秦汉帝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3. 有人认为三星堆与中原文化有密切联系,不适合作为依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原信仰中,认为太阳是神鸟,宇宙中心有扶桑、建木、若木三棵神树,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上面铸有 九只鸟,其宇宙观与中原相似。 B. 越南发现与三星堆形制相似的牙璋,《交州外域记》也记载“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交 趾地区),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 C. 三星堆的发现的玉牙璋、青铜兽面牌、陶盉在形制上与中原二里头文化发现的玉牙璋、重要礼器青铜 兽面牌、陶盉一样。 D. 三星堆大量使用青铜礼器,那里出土的一些青铜方尊,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代礼器是一样的。 4. 材料二、材料三内容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4 分) 5. 就文化认知而言,三则材料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6 分) 【参考答案】 1. (3 分)D(A 项,类似与中原文化的青铜器是青铜容器;B 项,分隔城内不同社会等级和职业的社群的 是贯穿全城南北的内城墙;C 项,秦始皇“将咸阳城区扩展到渭河南岸,形成了河流横贯大咸阳的都城格局”, 是在原来处于渭河北岸的都城咸阳扩建到了南岸,构成河流横贯格局,而非“另有一条河流”) 2. (3 分)C(材料三中的“多元”指的是“民族结构”,即王族、祭司和铜匠是西亚人种,民众是原住民) 3. (3 分)B(只能说明古蜀与越南地区的密切联系,佐证了从蜀地通往越南路线存在的事实) 4. (4 分)①材料二侧重论说三星堆文化的影响;②材料三侧重推断三星堆文明的来源。评分建议: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即可。 5. (6 分)①要重视对考古发掘的研究;②要善于利用史料文献;③要注意文化常常同时具有独立性和交 互性;④要有宽广的视野,能多角度进行比较;⑤要言必有据,不盲从别人。 (二)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马 吴伯萧 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 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坐着马走呢。 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姐姐出阁了呢。 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 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 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 了。"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 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吧,骑师是 各自当家的。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崭新的年 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 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驰骋往返,非 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那些日子,家里 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 就出门遛几趟马。 孟春雨霁,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 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 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 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落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 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 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 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东岭,西洼,河埃, 丛林,踪迹殆遍殆遍。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父亲呵叱了,才想起肚子俄来反正父亲也是 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 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秋 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本来么,祖孙两人,缓辔 端跚于羊肠小道,或浴着朝瞰,或披着晓霞,闲谈着,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亲热的说话; 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我们也志 同道合。 最记得一个冬天,满坡白雪,没有风,老人家忽尔要骑马出去了,他就穿了一袭皮袍,暖 暖的,系一条深紫的腰带,同银白的胡须对比的也戴了一顶绛紫色的风帽,宽大几乎当得斗篷, 马是棕色的那一匹吧,跟班仍旧是我。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虽没去寻梅花,当我们 到岭巅头,系马长松,去俯瞰村舍里的缕缕炊烟,领略那直到天边的皓洁与荒旷的时候,却是 一个奇迹。 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竞是大人了。家乡既 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可 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蔡,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鼠长,我都喜 欢。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 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 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里,活活绘出了一片马蹄声 中那营帐里的忙乱与紧急,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飞 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哙,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的闪 了过来的,就是马。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 —弟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挺快的……"真是,说句儿女情肠的话,我有 点儿想家。 6.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一开头就写"我"与马有缘分,写送四姑坐马走,充满温馨之感,透出儿女情肠之味。 B.出阁的姐姐搬回娘家住,在淡淡的叙述中既有几许重逢的高兴,又有几分道不明的伤感。 C.家乡有马的日子十分有趣,新年可纵马驰骤竞赛,以马代步走亲访友,驱马回家吃晚饭。 D.学生时代的我仍喜欢马,祖孙三代因马志同道合,即使三人间偶有不愉快但仍觉温馨。 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回忆的形式写了与马相伴的童年生活及所谓荒诞不经的故事,与鲁迅"朝花夕拾" 有异曲同工之妙。 B.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把有马的生活写得非常有层次,一年之中从正月写到初夏,一生之中 从童年写到成年。 C.作者借景抒情,空中的夕阳和凉云、地上的杨柳和麦苗、落日下的大旗和鸣马都饱含作 者欣喜的感受。 D.文中长短句的结合、文白句的间杂、语气词的妙用、修辞的精心选择都很有特色,平易 近人,清新朴实。 8. 文中画线部分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4 分) 9.作品结尾弟弟关于买马的来信,有人说是多此一举,有人说是恰到好处。请结合作品谈谈你 的理解。(6 分) 【参考答案】 6. (3 分)D(与父亲志同道合牵强,“不愉快”理解有误) 7. (3 分)C(“落日下的大旗和鸣马都饱含作者欣喜的真挚情感”错,不是“欣喜”) 8. (4 分)①承上启下,紧承上文对年少生活的回忆,下启对成年生活的叙述;②情感抒发有了突转,表 达对世事的感慨,更深沉厚重,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两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 9. (6 分)示例一:恰到好处。素材与全文融为一体,都是写关于“马”的事;思家之情抒发自然,强调 是“家里”,“我有点儿想家”则显得顺理成章;全文结构紧凑,转变了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章前一部 分写家里有马的日子很有趣,是实,后一部分写梦中的马、书中的马,是虚,弟弟的来信又由虚转向 实了。 示例二:多此一举。素材重复,前面大多是写关于“马”的事,文末再写有堆砌之嫌;思家之情做作,与 写飞将之马时的情感不吻合;文章结构松散,文章本来所写内容多,角度多,有虚有实,最后再写弟 弟关于家里买马的来信,文章显得更加松散。 评分建议:一点2分,三点即满分6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王敬则,晋陵南沙人也。明帝即位,以为直阁将军。坐捉刀入殿启事,系尚方..十余日,乃复直阁。泰 始初,以敬则为龙骧将军,随宁朔将军刘怀珍征寿春。殷琰遣将刘从筑四垒于死虎,怀珍遣敬则以千人绕 后,直出横塘,贼众惊退。除奉朝请...,出补暨阳令。既入县,军荒之后,县有一部劫逃紫山中为民患,敬 则遣人致意劫帅,可悉出首,当相申论。治下庙神甚酷烈,百姓信之,敬则引神为誓,必不相负。劫帅既 出,敬则于庙中设会,于座收缚,曰:“吾先启神,若负誓,还神十牛。今不违誓。”即杀十牛解神,并斩 诸劫,百姓悦之。迁员外郎。 苍梧王①狂虐,左右不自保,敬则以太祖有威名,归诚奉事。每下直,辄往领军府。夜著青衣,扶匐道 路,为太祖听察苍梧去来。太祖命敬则于殿内伺机,未有定日。既而杨玉夫等危急殒帝,敬则时在家,玉 夫将首投敬则,敬则驰诣太祖。太祖虑苍梧所诳,不开门。敬则于门外大呼曰:“是敬则耳。”门犹不开, 乃于墙上投进其首,太祖索水洗视,视竟,乃戎服出。敬则从入宫。明旦集议,敬则拔白刃在床侧跳跃曰: “官应处分..,谁敢作同异者!” 太祖将受禅,材官荐易太极殿柱,顺帝不肯出宫逊位..。明日,当临轩,帝又逃宫内。敬则将舆入迎帝, 启譬令出。 寻迁吴兴太守。郡旧多剽掠,有十数岁小儿于路取遗物,杀之以徇,自此道不拾遗。又录得一偷召其 亲属于前鞭之令偷扫街路久之乃令偷举旧偷自代诸偷恐为其所识皆逃走境内以清 三年,以改葬去职,诏赠 敬则母寻阳国太夫人。太祖遗诏敬则以本官领丹阳尹。寻迁会稽太守。 敬则名位虽达,不以富贵自遇,略不衿裾,接士庶皆吴语,而殷勤周悉。明帝即位,既多杀害,敬则 自以高、武旧臣,心怀忧恐。帝虽外厚其礼,而内相疑备,数访问敬则饮食体干,闻其衰老,且以居内地, 故得少安。 (选自《南史•齐书•王敬则传》有删节) 注释:①苍梧王,刘旻,南朝宋第八任皇帝,后被杀。王敬则原为其侍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又录得一偷/召其亲属于前/鞭之令偷扫街路/久之乃令偷举旧/偷自代诸偷/恐为其所识/皆逃走境/ 内以清/ B. 又录得一/偷召其亲属于前鞭之/令偷扫街路久之/乃令偷举旧/偷自代诸偷/恐为其所识/皆逃走境/ 内以清/ C. 又录得一/偷召其亲属于前鞭之/令偷扫街路/久之乃令偷举旧偷自代/诸偷恐/为其所识皆逃走/境内 以清/ D. 又录得一偷/召其亲属于前鞭之/令偷扫街路/久之乃令偷举旧偷自代/诸偷恐为其所识/皆逃走/境内 以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尚方,古代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官署,多以役徒服劳作﹐也作为羁押罪囚的地方。 B. 奉朝请,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叫“请”,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 C. 处分,文中指关于皇帝人选的具体安排,现在多指对犯罪的人进行处理或处罚。 D. 逊位,也称退位,是指封建时代君主或其他统治者放弃自己职务和地位的行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王敬则行事鲁莽,去面见皇上启奏事情,竟然带着武器就进去了,结果被朝廷处治。 B. 王敬则机智巧妙,他利用暨阳百姓对神灵的敬畏,剿匪成功,然后杀了十头牛庆贺。 C. 王敬则忠于太祖,在苍梧王被杀、朝中危乱之时,他竭尽全力帮助太祖掌握了权力。 D. 王敬则治乱严明,他用杀一儆百的方式,快速改变了吴兴抢劫掠夺事件多发的状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殷琰遣将刘从筑四垒于死虎,怀珍遣敬则以千人绕后,直出横塘,贼众惊退。 (4 分) (2)乃于墙上投进其首,太祖索水洗视,视竟,乃戎服出。(4 分) 14. 王敬则半生功劳显赫,却受到明帝“疑备”,他是如何自我保全的?请简要概括。(3 分) 【参考答案】 10.(3 分)D(“一偷”是词语,不宜断开;“久之”表示时间长,通常放在句首;“为其所识”是恐的内容, “恐”后不宜断开) 11.(3 分)C (处分,现为对犯罪或犯错的人做出处罚) 12.(3 分)B(杀十头牛是为了兑现对神灵的誓约) 13.(8 分)(1)(4 分)殷琰派遣大将刘从在死虎修筑了四个堡垒,刘怀珍派遣王敬则带领一千兵士绕到堡 垒后面,径直从横塘杀出,贼兵惊慌撤退。 评分建议:“垒”“以”词义各 1 分,“筑四垒于死虎”倒装句式 1 分,文句顺畅 1 分。 (2)(4 分)(王敬则)就从墙上把首级抛进去,太祖找水来洗后验视,看完,才穿戎装出门来。 评分建议:两个“乃”和“竟”词义各 1 分,首句省略句式 1 分。 14. (3 分)①不把自己当作富贵之人;②待人恭敬(不傲慢);③用吴语和人交谈;④待人殷勤周到; ⑤常怀忧恐之心。 评分建议:每点 1 分,答出 3 点即可。 参考译文: 王敬则,是晋陵南沙人。明帝即位后,让他做直阁将军。因为带刀进入宫殿启奏事情获罪,被拘禁在 尚方十来天,才又恢复直阁的职务。泰始初年,让王敬则做龙骧将军,跟随宁朔将军刘怀珍征伐寿春。殷 琰派遣大将刘从在死虎修筑了四个堡垒,刘怀珍派遣王敬则带领一千兵士绕到堡垒后面,径直从横塘杀出, 贼兵惊慌撤退。朝廷授予他可以定期参加朝会的资格,出京补任暨阳县令。王敬则入职暨阳县以后,当时 是兵荒刚过,县里有一部分人逃入山中做了劫匪,成为当地百姓的祸患。王敬则派人向劫匪首领致意,要 他出来自首,会为他申辩。县城里庙中的神像非常灵验酷烈,老百姓都非常相信,王敬则对神发誓绝不违 背誓言。劫匪首领出首后,王敬则在庙中置办酒会,在席间将他拘捕捆了起来,说:“我曾对神说,如果违 背誓言,还敬神十头牛。今天不能违背这一誓言。”于是立即宰杀了十头牛祈神还愿,同时将这些劫匪全部 斩首,百姓对此都很高兴。王敬则升职做了员外郎。 苍梧王狂妄暴虐,身边的人都无法自我保全,王敬则因为太祖有威名,诚心归顺为他尽忠侍奉。常常 在下朝以后就去领军府。王敬则夜里穿着黑色衣服,趴在路边,替太祖打听探察苍梧王的行迹。太祖命令 王敬则在宫殿里等候机会,没有确定具体时间。后来杨玉夫等人在紧急情况下杀了苍梧王,王敬则当时在 家里,杨玉夫提着苍梧王的首级投奔王敬则,王敬则跑去见太祖。太祖担心是苍梧王的骗局,不让开门。 王敬则在门外大喊:“这是我王敬则呀。”大门还是不开,王敬则就从墙上把首级抛进去,太祖找水来洗后 验视,看完,才穿上戎装出门来。王敬则跟随着太祖进了宫殿。第二天集中在一起商议,王敬则拔出刀在 座旁边跳起来说:“关于皇帝的安排,谁敢提出不同意见!” 太祖即将承受禅让的帝位,负责宫室营造的官员建议更换太极殿的梁柱,顺帝不肯搬出宫殿退出帝位。 第二天,顺帝应该驾临前殿,却又跑回了宫内。王敬则带领车舆进去迎接顺帝,开导晓谕让他出来。 不久升任吴兴太守。郡中以前有很多抢劫掠夺事件,有个十几岁的少年在路上拿走了别人遗失的东西, 王敬则就杀了他来示众,从此以后路不拾遗。后来又逮住了一个小偷,召集了他的亲属过来,在他们面前 用鞭子抽他,让他打扫大街,时间长了还让他检举揭发其他小偷来替代自己服役,那些小偷害怕被他认出 来,都逃跑了,吴兴郡内因而太平。建元三年,王敬则因为要为母亲改葬离职,皇帝下诏追赠王敬则母亲 寻阳国太夫人封号。太祖临终前发诏书,任命王敬则凭现任官职兼任丹阳尹。不久升任会稽太守。 王敬则虽然名声地位显达,却不凭借富贵矜骄,待人接物一点都不高慢,跟士人百姓闲谈都是说吴语, 并且态度殷勤周到。明帝即位后,杀戮了很多大臣,王敬则自认为是高帝、武帝的旧臣,心里忧虑恐惧。 明帝虽然表面上对他优厚礼遇,可是内心对他猜疑防备,多次派人探望他的饮食身体情况,听说他年老体 衰,又因为住在内地,所以明帝心里能够稍稍心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5~16 题。 九日出门,沿惜字庵至范文清东篱 黄宗羲 两两三三郭外阡,僧房篱落共连延。 高林初带冰霜气,风景俄成惨淡天。 如此江山残照下,奈何心事菊花边。 不须更觅登高地,只恐登高便泫然! 【注】黄宗羲(1610~1695),清初思想界三大诗人第一人,著名史学家。明亡后,多悼念前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紧扣标题,叙写了城廓之外蜿蜒的田间小路以及接连不断的篱落。 B.九月之初即林高天冷,冰霜初带,景色凄凉,眼前之景亦是诗人心境。 C.颈联用"如此江山"将诗人心事引向广阔天地,闲适淡雅,丰富了意境。 D.全诗情感十分深沉,但诗人并不说破,显得内敛,从而增加诗的含蓄美。 16.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歌尾联有人说"觅"是诗眼,有人 说"泫然"是诗眼,你认为哪个是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 分) 【参考答案】 15.(3 分)C( “闲适淡雅”错,其他正确,故选 C。) 16.(6 分)示例一:诗眼是“觅”,一个“觅”字照应了标题,写出了出门的行为和目的,突出了内心的急 切,以动作收尾更有形象感,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示例二:诗眼是“泫然”字,“泫然”即泪水下滴的样子,写出了全诗的伤感之情,与前面的“奈何”“惨 淡”等相照应,一个为国事操心、因无力改变江山而无奈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以“泫然”收尾把凄 凉意境又推向深入、让人难以忘怀。 评分建议:观点 1 分,其余一点 1 分,五点即满分 6 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劝学》中,“ ▲ , ▲ ”两句通过写“木”“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 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苏轼《赤璧赋》中“ ▲ , ▲ ”两句描写了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横执长 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 (3)“荷”这一意象常常被文人墨客运用于诗词中,请举出两个咏荷的句子:“ ▲ ”、 “ ▲ ”。 【答案】 (6 分)(1)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3)一一风荷举(周邦 彦《苏幕遮》);“小荷才露尖尖角”(杨万里《小池》);“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等,写出其他符合要求的诗句亦可。(每空 1 分,有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黄河精神是人们在长期同黄河水患作斗争中形成的思想意识、精神追求与性格特征。黄河 精神孕育于桀骜不驯的黄河。 ( )对黄河文化来说,黄河精神是统帅,决定了黄河文化的基本特质,指导着 黄河文化。黄河精神主要体现在面对重大事件、突发事变所作出的本能反应,黄河精神是基于 黄河文化暗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价值判断而表现的行为自觉。 黄河精神内涵历经数千年发展,实现了由无畏抗争到推崇人格、崇尚道义、践行家国情怀 的逐步完善,最终达到人类理想的最高境界。正______对"德"的强调,黄河精神______逐步发 展为中华民族精神,______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黄河精神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但不完全等同。 B.黄河精神和黄河文化内涵差不多,但不完全等同。 C.黄河文化包含了黄河精神,但不完全等同。 D.黄河文化与黄河精神的内涵不完全等同,黄河精神只是其一部分。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因为 才 并 B.由于 还 并 C.因为 还 就 D.由于 才 就 20.画浪线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指出修改意见。(4 分) 【参考答案】 18.(3 分)A 19.(3 分)A 20.(4 分)①在“本能反应”后加“上”;②删去“暗中”。 评分建议:改对一处得 2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如今,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上至万米高空,下至大洋深海,甚至外层空间,______。它 们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环境中,也存在于我们的身体里。微生物的数量之庞大,种类之丰富,超 出了我们的想象。 微生物作为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命形式,蕴藏着 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但人类对微生物的发现和认知,______。人们一直渴望揭开 面纱,只不过目前人类所认知的微生物还不足其总量的 1%。 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露出其锐利的獠牙,______。与此同时,微生物学家们,也正在 快马加鞭地研制疫苗、抗体和药物,保障人的生命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讲,微生物也是我们的 朋友。科学家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的敌人变成我们的朋友。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0 个字。(6 分) 22,如果你是科普宣传员,要向小学生介绍微生物,请根据上述材料列出介绍的提纲。每点不 超过 10 个字。(4 分) 【参考答案】 21.(6 分)微生物都无处不在;还远远不够;成了我们的敌人。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三点即满分 6 分,意思对即可,不超过字数 22.(4 分) 微生物数量大种类多;微生物神秘且未知(多样形式等待探索);微生物是敌也是友(可恨也 可爱)。 评分建议: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即满分 4 分,意思对即可;答案未扣住“微生物”表述扣 1 分; 超过字数扣 1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李牧是战国末期赵国名将,奉赵王之命驻守雁门,抵抗匈奴。他每日让军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 谍”,匈奴来袭,他就派人收拢人马、牛羊、物资到堡垒中,任凭匈奴如何叫阵,就是坚守不出。他还每日 都要杀牛给士兵们吃。赵王认为李牧安于享乐,不思进取,便将他撤回。替换他的将领屡屡出战匈奴,却 多次被匈奴打败,损失惨重。赵王只好召回李牧将他派往雁门,李牧又和之前一样,,每天命将士们“习骑 射,谨烽火,多间谍”,依然闭门不战。但是他手下将士们求战若渴,希望李牧能够带他们攻灭匈奴,一雪 前耻。李牧经过一番准备和设计,与匈奴进行决战,几乎让匈奴全军覆没。匈奴从此元气大伤,十多年都 没敢再犯赵国边境。 班级计划举行“读史品史”活动,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请结合你 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审题立意】 材料涉及李牧、赵王、替换李牧的将领、将士、匈奴等人物个体或群体。从材料整体分析,李牧在驻 守雁门时,让军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是在养精蓄锐,磨砺以须;他“每日都要杀牛给士兵们吃”, 是在激励士卒,鼓舞士气;他“坚守不出”,是在韬光养晦,示之以弱;再被起用后善于抓住时机,精心准 备,一战功成。赵王不明就里,没有调查研究,轻易换帅,招致失败;幸亏醒悟,重新起用李牧,才挽回 败局。替换李牧的将帅逞匹夫之勇,莽撞蛮干,屡战屡败,与李牧形成鲜明对比。士卒知耻后勇,精神振 奋。匈奴在材料中处于非常次要位置,可不作为立意的角度。 根据以上分析,从李牧的角度可立意为:①韬光养晦,示弱低调;②养精蓄锐,磨砺以须;③激励士 卒,鼓舞士气。从赵王的角度可立意为:①要善于调查研究;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③知错能改,善莫 大焉。从替换李牧的将帅的角度可立意为:勿逞匹夫之勇。从士卒的角度可立意为:知耻而后勇。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