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解读:大漠种枣人李鹏等 3 则(附:适用话题及素材分析)
大漠种枣人李鹏:让塔克拉玛干沙漠长出 70 万棵枣树
“和田人民真辛苦,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沙漠与人的角逐,不仅关
乎生态,更关系着饭碗。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阿日希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三号风
口,生活条件极度艰苦,干旱缺水,风沙肆虐。不过,一个老人用 10 年时间让这里长出了
5 万株杨树、70 万棵枣树,这位老人就是 2019 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李鹏。
李鹏 18 岁参军进新疆,在新疆工作生活了近 50 年,曾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
区行署副专员。2009 年,退休后的李鹏到和田地区策勒县阿日希村考察后,决定在这里种
枣扶贫。和田地区的绿洲面积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3.7%,策勒县的耕地更是弥足珍贵。
为了不与农民争地,李鹏移走过两层楼高的沙丘。土地平整了,新的困难又来了,李鹏的
沙地位于三号风口,枣苗一入地,不到一个月,就被风沙掩埋了。一年几十次沙尘暴,每
次都是巨大的考验。李鹏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沙丘中拄着拐棍深一脚浅一脚、
走一步退半步。有一次他胃病发作,连续呕吐,还整夜坚持给防风林浇水,造成胃黏膜严
重脱落。
比身体的劳累更难的是缺钱,尽管李鹏拿出了积蓄,卖掉了乌鲁木齐的房子,但依然
只是杯水车薪。在等待防风林长成的日子里,他向周边的朋友借了个遍。他还从银行贷款,
采取边干边投滚雪球的方式,一块地一块地地开发,经过十年的滚动开发,终于形成了如
今将近 3000 亩红枣地的规模,成为当地的红枣示范基地。阿日希村党支部书记麦提沙吾尔
•胡达拜尔地说:“李鹏来到阿日希村后,不仅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改善了环境,还通过雇
村民在红枣示范基地打工,让村民学会了红枣提质增效的技术,带动大家增收脱贫,共同
致富。”
如今,李鹏的枣园设施完备,70 万株红枣树已全部进入结果期。有了红枣,李鹏又咬
牙排除万难,投资建了家红枣加工厂,可解决全县 50%左右的红枣初加工,又解决了 300
多人就业。据统计,从 2009 年到 2019 年,李鹏累计发放劳务费 1400 万元,阿日希村村民
人均纯收入由 2009 年的 2173 元增加到 2018 年的 9300 元,超出全县人均水平 1000 多元。
不止如此,红枣基地修的路、渠、桥,一律与村民共用;1500 车柴火、1 万多车饲草
无偿给村民使用。谁家有病人,李鹏主动联系医院治疗。2017 年秋,村民牙克普江•艾山
得了严重的肾衰竭,李鹏资助了 15 万元。
李鹏的父亲被他的义举所感动,97 岁与世长辞前立下“把我埋在这里,陪着你,看着
你”的遗嘱。按照父亲的遗愿,李鹏把父亲的遗骨安放在自己坚守的这片沙漠里。
如今在阿日希村,提起李鹏,村民们会说一句“雅克西老板”(维吾尔语:好老板)。
曾有村民问年近 70 的李鹏:现在村里脱贫了,你是不是要回去了?“和大家一起干到
生命的最后一天。”站在枣林里,李鹏又开始新的谋划:进一步延长红枣加工产业链,带动
更多村民参与;对接网络销售平台,让沙漠红枣走向全世界!
【人物速写•奉献】
十年的努力,沙漠变枣园。原本可以享受退休生活的李鹏,没有选择安逸,而是怀着
对脱贫事业的信念,选择在最苦最难的沙漠地区种枣,带领当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面对
恶劣的风沙环境,李鹏没有退缩,顶着胃病的痛苦为防风林浇水;面对资金短缺难题,李
鹏也没有退缩,借钱筹资最终搞起了红枣种植基地。我国脱贫攻坚能取得突破性胜利,离
不开李鹏们的勇做先锋、甘于奉献的精神。
进入特殊学校陪读孙子 9 年后,他成了所有孩子的爷爷
人物时事速递
上海奉贤区惠敏学校是 127 个特殊孩子的小世界,他们是一群患自闭症、脑瘫、唐氏
综合征的孩子,因为没法进入常规的学校而在这所学校聚集在一起。2011 年,为了陪身患
自闭症的孙子小黄入校,爷爷陈学飞成了这里的常客,在学校做起了志愿者的工作。这些
孩子中有大多数人不会主动与人交流,但是都愿意主动叫他一声“爷爷”,不光是这些孩子,
就连学校的老师、校长、家长,也都喊他爷爷。爷爷会抱起情绪失控的孩子安慰他们,会
亲自给孩子们喂饭,会陪孩子们一起完成体育课的任务……渐渐地,他成为学校不可或缺
的人。然而,2021 年孙子小黄就要从慧敏学校毕业了,这也意味着,爷爷很有可能就要离
开这里。老师、家长都知道,孩子们能遇上爷爷,陪着他们走这一程,是一份特殊的幸运。
人物素描 1 奇迹的发生与爷爷有关
惠敏学校的每个班,有各种类型的孩子,轻症、重症,不能走路的、不能说话的,男
生、女生都有。七(2)班嘟嘟打了同班的祺祺,祺祺的额头有伤,左脸也被抠出了血印子。
作为补偿和反思的一种方式,嘟嘟的家长暂时把他带回了家。班主任沈佩说,嘟嘟和祺祺
是病理上的“死对头”,一个喜欢惊声尖叫,一个对声音极度敏感。但他们奇迹般地做了 7
年同班同学——奇迹的发生与爷爷有关。父母送孩子到校,孩子在校门口嚷着不肯下车,
老师拿他没办法时,是爷爷哄好的;重度自闭症患儿畅畅会突然坐在操场上不动,任谁也
劝不回来,只有爷爷成功了;每次嘟嘟和祺祺发生矛盾,爷爷会把嘟嘟揽在怀里,捂着他
的耳朵,隔绝那些令他狂躁不安的声响,感受他渐渐平复的心跳。“其实他们已经好久没打
架了,可惜那天爷爷不在。”沈佩说。
人物素描 2 那些不计回报的付出
特殊孩子的家长们,似乎比普通人家的父母多了一丝悲悯。学校里有孩子把饭汤滴落
在身上,或控制不住大小便弄脏裤子,即便是不认识的,陪读的家长里也有人愿意搭把手
弄干净。这种付出是不计回报的,他们甚至不会宣之于口。
直到后来,祺祺妈妈才知道,自闭症的儿子祺祺每月在学校经历的失禁,都是爷爷替
他收拾干净的。爷爷特别关心了祺祺很多年,陪伴着他一点点脱离了尿布。爷爷尤其照顾
那些病重的,甚至失语的孩子。畅畅是他 2020 年重点帮助的一个孩子。因为重度自闭症,
畅畅的生活不能自理,也无法和任何人交流。但他对爷爷的喜欢是显而易见的。午饭时间,
爷爷帮他把菜和饭拌在一个碗里,畅畅会一口一口、竭尽全力把它吃光;课间上厕所,畅
畅会等着爷爷帮他提裤子,爷爷不来,他就在马桶上坐着,一直等下去。除了照顾孩子们
的生活,爷爷还会陪孩子们参与课堂。三个班级的孩子要在操场上一起上体育课,五(2)
班的高洁,是班里最矮的男孩子。一次体育课老师教大家踢足球,高洁反复试了几次,都
无法完成跳起来踩球的动作。爷爷赶忙上去撑住他的胳膊,试验了一次又一次后,他成功
了。
人物素描 3 爷爷终于成了所有孩子的爷爷
在所有陪读家长中,爷爷是有理由提前退出的。孙子小黄症状稍轻。他可以自己洗脸、
吃饭、与人交流。2020 年,升入九年级后,他甚至可以自己走到公交站,再乘坐 7 站路下
车,走进校门找到班级的座位坐下。反而是爷爷走不开了。从一开始放心不下孙子,到后
来,他放不下越来越多的孩子。与此同时,许多陪读家长则因为各种各样的家庭原因退出
陪读的队伍,爷爷的责任更大了。爷爷终于成了所有孩子的爷爷。
其实为了孩子,许多家长曾经全情投入地陪读过,甚至放弃过自我。自从孙子来了惠
敏学校,陈学飞已经连续 10 年没再出去工作过。尽管他是一名奶牛养殖的专业技术人员,
江苏、崇明等各個地方的农场都曾给出上万的月薪来聘请他。但特殊孩子,是要投入特殊
精力的。陈学飞根本没有一心二用的可能性。2019 年,劳累的陈学飞突发心梗,医生给出
了心脏搭桥手术的建议。出院后,陈学飞不得不减少他在惠敏学校的志愿工作。很快,便
有两三个重症的孩子选择了休长期病假。祺祺妈妈也动过让孩子休学的念头。如果爷爷不
再来了,选择休学的孩子还会更多。
【素材延伸·认识弱势群体】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约有 500 万脑瘫家庭。曾经,有相
当一部分脑瘫患者,不是被丢弃,就是在被丢弃的路上。近年来,脑瘫患者逐渐被更多人
了解,“成见”也随之打破:2020 年高考,先天性脑瘫患者姚俊鹏,以 623 分的高考成绩
被中国药科大学录取;2020 年 12 月,爆红网络的“中国阿甘”陆鸿厂长,带领 50 多名残
疾人,年收入 1000 多万……其实,通过康复训练,他们可以和普通人一样追求梦想。
唐氏综合征,也被称为先天性愚型,他们的智商通常只有 40 至 60,会一直处于幼儿
水平。但其实,唐氏综合征患者会在某一领域有着不俗的表现,2019 年上映的美国电影《花
生酱猎鹰》就讲述了唐氏综合征患者扎克成为摔跤手的故事。
自闭症,也叫孤独症谱系障碍。根据美国疾控中心 2020 年的数据,每 54 个孩子里面
就有 1 个孩子是自闭症,大概是 2%的概率。对自闭症儿童和家庭来说,“偏见”是最沉重
且无法绕过的难题。怪异、暴力、无法沟通、智力缺陷等被贴上去的标签,会随着孩子年
纪渐长变得越来越牢固。尽管现在已经有很多公司都有自闭症患者招聘计划,但是自闭症
患者的就业率仍然很低。英国的自闭症患者就业比例为 32%,澳大利亚则是 38%。而在许
多国家,包括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的数据记录。
针对这些群体在工作场所实现平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努力创造一个尊重“神
经多样性”的工作环境也十分艰难。这需要社会整体提高对“多样性”的认识,并将那副
无形中被戴上的有色眼镜摘下来,看看这个世界上缤纷的色彩。
【适用话题】
奉献 关爱特殊人群 奇迹 世界的多样性 尊重
他们凭“绝活儿”勇夺首届全国技能大赛金牌
人物时事速递
2020 年 12 月 13 日,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这是 1949 年以来,规
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优的全国性、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职业
技能的全运会”。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随着 86 个项目金牌依次揭晓,年轻的冠军们登上
领奖台,朴实平静的笑容难掩内心的澎湃。珠江之畔,参赛选手们凭借手中的“绝活儿”,
励志成才的青春故事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我国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人物素描 年轻工匠有“绝活儿”
这届大赛,全部选手的平均年龄仅有 21.8 岁。这些勇夺金牌的“能工小匠”,凭借怎
样的“绝活儿”,在 2500 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汗水闪耀的背后又有哪些成长故事?
从以下四类项目冠军的身上可以窥见一斑。?
来自上海城市科技学校的 18 岁学生孙岩是“精細木工”项目冠军。帮孙岩夺冠的是一
个定制的窗户,需要用各种形式的榫卯、榫接,完成木质零部件连接,对精度要求苛刻,
每一个缝隙要求都在 0.2 毫米以内。毫厘之间彰显匠心,精益求精、专注地做好一件事,
这是孙岩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是他持之以恒的动力。
19 岁的周新东是本次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冠军。建筑金属构造,对大众来说看似陌
生,但它将传统钳工、焊工、铆工、装配工等多工种技能集于一身,它成就了鸟巢、水立
方、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地标建筑的钢结构建造。如此复杂的结构设计,极大地
考验着这个工种的空间想象及统筹能力。而这,正是周新东的“绝活儿”。在 2019 年第 45
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中,周新东获全国第 5 名,进入国家队集训,从那时起,他更
坚定了走这条路是没有错的,要以世界最高的水平为目标去追求它。从此这颗追求极致的
工匠精神的火种,在周新东心里扎根。
2000 年出生的张洪豪,是信息网络布线项目的冠军。信息网络布线关乎着千家万户的
用网安全,是智能时代的工业基础,容不得丝毫差池。能够获胜,张洪豪凭借着一份极致
的细心,这是靠五年如一日,每天休息都不超过 7 小时的紧张训练得来的。
四年前,刘江华入读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美发专业,入学后,沉迷电子游戏,两年
时光飞逝而过。2018 年,学校让他们给军训新生剪发,因为觉得自己实力太差了,才发现
不能再浑浑噩噩下去了,从此他开始苦练技术。刘江华记得,一个看起来简单的女士电棒
烫发,自己练习了上百遍。努力被老师们看在眼里,不久,刘江华就进入了专业竞赛梯队
集训班,最终在这次全国大赛中夺得美发项目冠军。
媒体点评 《经济日报》:让技能报国成为新时代风尚
奖牌诚然可贵,但并非办赛最终目的。大赛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技能竞赛工作
展示的“风向标”,让“有技能、好就业”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更具重要引领意义。大赛虽
然结束,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仍任重道远。业内人士普遍呼吁,要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
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切实增强技能劳动者获得感与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培养更
多人对于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观念的认同。
适用话题
技能报国;工匠精神;荣誉感;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