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人民至上”(附:运用示范)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是艰难困苦的时候,执政党越是要紧紧依靠人
民。在前进的道路上,执政党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始
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
“人民至上”作为一种理念,是“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极易成为高考命题的选题。因
此,考生应未雨绸缪,储备好相关的素材。笔者围绕“经典事例、社会热点、观点阐述、
名言”这四个维度,同时结合素材的运用示范给考生提供高效的素材备考方案。
素材指路
一、经典事例篇
王骘为民之心
清前期名臣王骘在顺治十二年中进士,当时他已经 43 岁。走上仕途后,他为民效力,
政绩卓越,受到康熙的赞许。康熙二十四年,王骘因政绩卓越被转任到直隶当官。
当时,工部责定四川供给朝廷 2663 根楠木,用来修建太和殿。王骘在蜀地为官 5 年,
深知蜀道艰险,运输不易,且蜀地刚经战乱,民生凋敝。身在直隶的他当即决定为民请命,
向康熙陈辞。
在陈辞中,王骘陈说用蜀地木材会遭遇两难。一难在于伐木难,蜀民跋山涉水,深入
陡坡,砍伐树木,实属艰难。二难在于运输难,从山林中将木材运到船上,经过激流险滩
和弯曲河溪,才能运出山区,比之平原更难。
如果要求蜀民砍伐木材加上运输费用,不仅影响蜀民自身农业生产,而且周期太长,
也影响太和殿工程建设。康熙看了他的陈说之后,感同身受地说:“蜀中屡遭兵燹,百姓民
不聊生,朕非常痛心,岂能再增加他们的困苦。”康熙于是放弃了从四川取楠木的想法,转
而从塞外想办法。
蜀民由此得福,对王骘非常感激,作《松威治绩略》来赞扬他的功绩,并为他绘制图
像,为后人传颂。
素材运用示例:重修太和殿是康熙心中的一件大事,劝谏皇上否决工部的计划,实际
上是跟皇上唱对台戏,弄不好会引起皇上的反感,对自己不利。一边是民众,一边是皇上,
怎么办?怎么取舍?王骘选择了前者,事实证明,把百姓放在首位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
百姓深深地记住了他。
吴金印:一刻也不离开群众
吴金印,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曾荣获改革先锋称号,获颁改革先锋奖章,
2019 年 9 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是:“我们和群众同命运共
呼吸,与群众打成一片,永不脱离群众。幸福果实也是奋斗得来的,是干出来的,要大干,
高标准的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他担任乡镇党委书记 40 多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群众当亲人,扎根农村基层,
苦干实干,带领群众治水开洞、修筑大坝水库、营造良田,干出了使荒山野沟变成米粮川
的不平凡业绩。任唐庄镇党委书记期间,他带领群众兴建林果园、蔬菜园,创办乡镇集体
企业,把一穷二白的唐庄建设成了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省经济发达镇,被誉为“乡镇党
委书记的榜样”。
在卫辉,他的事迹,被老百姓口口相传,甚至被刻录在山崖上。
在狮豹头乡的棋盘山隧道上方,“太行公仆吴金印”,几个红色的大字舒展耀眼。旁边,
“田渠路作证”“感谢中组部中宣部,宣传好人用好人”……青年洞上方山壁上,一家家、
一户户用朴实的文字,刻录着老百姓对他的纪念。
百姓们追忆吴金印带领大家战天斗地的场景,传颂着他的感人事迹。乡亲们说,跟村
民同吃同干活时,看到村民为他杀鸡,吴金印会借故离开。吴金印说,“我能不知道肉好吃?
如果吃了,每个人都跟着他们做,那我成啥人了?共产党员搞特殊那一刻,他就脱离了群
众,就干不长!”
他三舍升迁,而当年和他一起上中央团校的同学,大多已是省部级或厅局级干部。吴
金印说:“一点也不眼气,他们还羡慕我呢,和老百姓在一起,踏实。”
素材运用示例: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心务实,百姓至上,“榜样书记”吴金印以此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爱戴。狮豹头、唐庄的群众几次为他立碑,都被他撤了。卫辉的群
众怕他再撤碑,就把碑文刻在了太行山的峭壁上。一个党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就像这
太行山一样巍峨高大,矗立在人们心中。
二、社会热点篇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
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全文共 5 个部分,包括:总体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
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党对“三农”工
作的全面领导。
文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中央认为,新发展
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
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文件确定,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
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
國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
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
足。
素材运用示例: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
体现了见识卓远和务实精神。正如某学者断言,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
代化,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时代的重托。近年来,
各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广大农民的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因此,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要坚持人民至上。
三、观点篇
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广泛
参与和大力支持,是我们党战胜一切风险考验、赢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是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的根本力量。因此,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的
主体意识,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实
践中,更好地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事业上来。人民群众内部蕴含着无限的创造力,问
计于民、问政于民是制定正确政策的前提,必须通过广泛倾听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增
强党的执政本领,通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创新活力。人
民既是我们必须依靠的智慧力量,也是治国理政的最高评价主体。(选摘自《解放军报》)
“人民至上”的历史文化渊源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饱含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心连心的真挚情感。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认识到,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这样的
理念和立场不是凭空而来的,除了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外,还有着深厚长远的历史
渊源,是扎根于中华大地上的文明传承之花,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治国之果,与中
华文明史上历代先贤所推崇的“重民”“安民”等民本思想一脉相承,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
想的汲取、发展和超越。(选摘自北青网)
四、名言篇
1.人民是我们至高无上的主宰。——英国作家 华尔浦尔
2.岁月磨灭了人民的光荣,但生活终将把光荣的绶带还给人民。——突尼斯诗人 沙比
3.一位领导人仅仅是他所领导的人民的化身。——印度 甘地
4.所谓国家,也就是人民的集合体,而不是他们个人;个人可以消亡,但人民却万世永
存。——孟德斯鸠
5.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
6.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