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万宁附中 2021 年高考 5 月底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民法典事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出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有哪些条例是值得我们特
别关注的?2020 年 5 月 28 日,中国网《中国访谈》就此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典
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秘书长王轶。
中国网:王院长,您好!感谢您做客《中国访谈》。
王轶:各位网友大家好!
中国网:① ?
王轶: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民法典》,是这样一个体系架构。第一编是总则编,
整部《民法典》的立法目的、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一般规则,以及不适合在《民法
典》各分编中增加的规定内容(学术上把它称为立法技术的剩余),这些都放到总则编里,这是开篇。总则
编之后是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物权编和合同编着重调整平等
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着重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与人身关系有
关的财产关系;侵权责任编既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益,又保护民事主体的财产权益。
中国网:相较其他国家,我国《民法典》出台时间较晚,但是体现出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
《民法典》中哪些条例能够体现我们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呢?
王轶:我们《民法典》的中国特色也好,时代精神也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它就是立足中国的实
际,发扬中国的智慧,提出中国的方案,然后在回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的过程中自然产生出来的,想不
这样都不行。如果不这样的话,就背离了中国人所分享的价值共识了。
比如说,有一种特别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权,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在这次《民法典》物权编中有一个
新名词叫“土地经营权”,它是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派生出来的,是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要求而进行的改变、调整、发展和完善。一个农村的居民通过家庭承包的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他可以在承包经营权的期限内,通过出租、入股的方式转让土地经营权,还可以拿这个土地经营权设定抵
押权,然后向金融机构进行资金的融通。这个土地经营权是一个可以进入市场自由流转的权利。这就是我
们经常提到的“新三权分置”在我们《民法典》物权编中的一个体现,具有很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网:② ?
王轶:人类正处在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的重要转型阶段,我们的《民法典》就编撰于这样一个特
殊的文明转型期。在回应人类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阶段的新问题、新要求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法
典》就会展现出相应的时代精神。
在《民法典》人格权编中,对个人信息这种在信息文明时代迫切需要得到保护的人格权益做出了非常
全面、完善的回应,而且我们还回应了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而给人格权益的确认和保障带来的新挑战。比
如说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或者科学研究活动,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矩和准则,《民法
典》在人格权编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对网络侵权设置更为明确、详尽的规则。
而且同样也是立足于信息文明时代,随着人类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看法的改变,《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对环
境损害、对生态破坏所带来的相应责任的承担,也都做出了明确的回应。可以说这些都展现了《民法典》
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我们这部《民法典》在人类法律文明史上能够有自己独特地位的关键所在。
中国网:您刚才介绍的这些条例回答了中国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具有全球共性的。
王轶:对,可以这么讲,我们是在人类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阶段,第一个借助《民法典》的方
式整体回应这些新问题和新要求的。我相信,我们做的这种回应一定是对人类法律文明整体的一种贡献。
中国网:③ ?
王轶:2011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不代表它就不再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生
活总在向前,法律体系也应该及时地进行发展和完善。我们进行《民法典》的编撰,其实也是在坚持和完
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当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这次编撰的《民法典》可以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可靠的、基础的、核心的、
关键的法制保障。
我们还借助这次《民法典》的编撰,尝试用《民法典》来整体回应人类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这个
重要的文明转型期所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可以说我们担当的任务和使命自古以来都不仅仅局限于我们
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我们的法律文明不仅仅造福于中国人民,它得同时传播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去。
我们希望这次做出的整体回应,也能够对人类文明的整体有所回馈。
中国网:可以说《民法典》的出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凝聚了好几代法律人的心血。我相信随着它
的作用陆续发挥,也会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加良好的法律保障。感谢王院长做客《中国访谈》,带来如此
精彩的解读。
(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民法典》在总则编中交代了《民法典》的立法目的,确定了民法的调整对象,规定了民法的基本
原则及一般规则,不包含立法技术的剩余。
B. 我国《民法典》体现出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是在立足中国实际、发扬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回
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C. 我国《民法典》编撰于人类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的特殊转型期,在世界上第一次整体回应信息文明
时期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D. 编撰发展《民法典》不仅完善了我国法律体系,还在我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民法典》各分编根据现实需求分别就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及财产关系、保护民事主体的
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做了相应的规定,确实是为“民”立法。
B. “土地经营权”来自“土地承包经营权”,一个农村居民通过家庭承包的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在
承包期限内就拥有可以进入市场自由流转的土地经营权。
C. 侵权责任编立足信息文明时代的种种改变,明确从事人体基因、人体胚胎医学研究活动的规则,确定因
损害环境、破环生态而承担的责任,展现了法典的时代精神。
D. 我国《民法典》的出台意义重大,既能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提供法律保障,又能够对人类文明的整体有所回馈。
3. 下列哪一项不是《民法典》“土地承包经营权”中规定的合法行为( )
A. 村民王大把自已的土地作为商品转卖给了投资公司。
B. 小李在他承包经营的园子里种植芒果、莲雾等水果。
C. 小杨向登记机构申请登记,把自己的上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小陈。
D. 同心县农村信用联社通过了十几个农户以上地抵押贷款的贷款申请,预计发放贷款约 101580 万元。
4. 根据访谈内容,在文中空缺处依次补出“中国网”采访王轶时提出的三个问题。
5. 作为一名中国公民,你认为国家为什么要颁布《民法典》这一国民法典?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1. B 2. C 3. A
4. ①您能帮我们梳理一下我国《民法典》的体系架构吗?②我国《民法典》中哪些条例体现了时代精神呢?
③您认为我国《民法典》的出台有哪些意义(作用)?
5. ①《民法典》的诞生取决于中国当下的时代发展要求,体现出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②在工
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阶段,我们需要这样一部较为完善且具体的法律条例来回应这一转型阶段产生的新
问题和新要求。③编纂《民法典》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④《民法典》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加良好的法律保障,造福于中国
人民。⑤《民法典》的出台不仅回答了中国现阶段的时代问题,也是在回应世界性的时代问题,是对人类
法律文明的回馈。
【分析】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我国《民法典》在总则编中交代了《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不包含了立法技术的剩余”错误,应
该是包含了立法技术的剩余;
C.“我国《民法典》……在世界上第一次整体回应信息文明时期的新问题和新要求”错误,人正处于从业
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转型期,《民法典》回应的是转型期的新题和新要求,而不是信息文明时期的;
D.“编撰发展《民法典》不仅完善了我国法律体系,……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错误,应该是起到了重
要的补充作用而非决定性作用。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侵权责任编立足信息文明时代的种种改变,明确从事人体基因、人体胚胎医学研究活动的规则”错误。
“明确从事人体基因、人体胚胎医学研究活动的规则”属于人格权编。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土地承包经营权”中规定人对土地有经营权和承包权而没有买卖权。所以“村民王大把自已的土地作
为商品转卖给了投资公司”属于不符合《民法典》“土地承包经营权”中规定的合法行为。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根据访谈内容,在文中空缺处依次补出“中国网”采访王轶时提出的三个问题。作答本题,实质
上就是根据被采访者回答的内容,推断采访者的问题,即概括被采访者回答的主要内容,然后用问句的形
式进行组织答案。
由王轶回答的内容“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民法典》,是这样一个体系架构……”分
析可知,回答的内容主要涉及我国《民法典》的体系架构,故此处可填写:您能帮我们梳理一下我国《民
法典》的体系架构吗?
由“在回应人类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阶段的新问题、新要求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法典》就会展现
自己的时代精神”分析可知,这部分内容涉及《民法典》所展现的时代精神,故可填写:我国《民法典》
中哪些条例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呢?
由“在《民法典》人格权编中,对个人信息这种在信息文明时代迫切需要得到保护的人格权益做出了非常
全面、完善的回应,而且我们还回应了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而给人格权益的确认和保障带来的新挑战”“可
以说这些都展现了《民法典》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我们这部《民法典》在人类法律文明史上能够有自己独
特地位的关键所在”分析可知,这部分内容主要阐述的是《民法典》的意义,故可填写:您认为我国《民
法典》的出台有哪些意义(作用)?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针对材料中某一问题剃齿自己见解能力。
由“我们《民法典》的中国特色也好,时代精神也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它就是立足中国的实际,发
扬中国的智慧,提出中国的方案,然后在回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的过程中自然产生出来的,想不这样都
不行”可知《民法典》的诞生取决于中国当下的时代发展要求,体现出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
由“人类正处在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的重要转型阶段,我们的《民法典》就编撰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文
明转型期。在回应人类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阶段的新问题、新要求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法典》就
会展现出相应的时代精神”可知在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阶段,我们需要这样一部较为完善且具体的法
律条例来回应这一转型阶段产生的新问题和新要求。由“我们进行《民法典》的编撰,其实也是在坚持和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可知
编纂《民法典》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由“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这次编撰的《民法典》可以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可靠的、基础的、
核心的、关键的法制保障”可知《民法典》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加
良好的法律保障,造福于中国人民。
由“我们还借助这次《民法典》的编撰,尝试用《民法典》来整体回应人类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这个
重要的文明转型期所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要求”“我们的法律文明不仅仅造福于中国人民,它得同时传播到
其它国家和地区去。我们希望这次做出的整体回应,也能够对人类文明的整体有所回馈”可知《民法典》
的出台不仅回答了中国现阶段的时代问题,也是在回应世界性的时代问题,是对人类法律文明的回馈。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注】
朱光潜
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
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了一座极简单而亦极整洁的平屋。同事夏丐尊、朱佩弦、刘薰宇诸
人和我都和子恺是吃酒谈天的朋友,常在一块聚会。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概,我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
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后来我们都离开白马湖,在上海同办立达学园。大家挤住在一条僻
窄而又不大干净的小巷里。学校初办,我们奔走筹备,都显得很忙碌,子恺仍是那副雍容恬静的样子,而
事情却不比旁人做得少。虽然由山林搬到城市,生活比较紧张而窘迫,我们还保持着嚼豆腐干花生米吃酒
的习惯。酒后有时子恺高兴起来了,就拈一张纸作几笔漫画,画后自己木刻,画和刻都在片时中完成,我
们传看,心中各自欢喜,也不多加评语,在文艺中领取乐趣。
当时的朋友中浙江人居多,那一批浙江朋友们都有一股清气,即日常生活也别有一般趣味,却不像普
通文人风雅相高。子恺于“清”字之外又加一个“和”字。他的儿女环坐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居然微
笑;他自己画成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看,欣然微笑;在人生世相中他偶然遇见一件有趣的事,
他也还是欣然微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黄山谷尝称周茂叔“胸中
洒落如光风霁月”,我的朋友中只有子恺庶几有这种气象。
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师。他是子恺的先生。在许多地
方,子恺都得益于这位老师。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弘一。在我初认识他
时,他就已随弘一信持佛法。不过他始终没有出家,他不忍离开他的家庭。他通常吃素,不过做客时怕给
人家添麻烦,也随人吃肉边菜。他的言动举止都自然圆融,毫无拘束勉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能了解佛
家精神的人。他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弘一法师近来圆
寂,他不远千里,亲自到嘉定来,请马蠲叟先生替他老师作传。
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
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
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是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国他最早作木刻,这
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些只是浮面的形象,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
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人诗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片段,他看
得准,察觉其中情趣,立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化极多,可是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久不忘
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到于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
印象。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
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
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
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功夫。时下一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
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空灵,其实是画家所谓“败笔”,像患虚
症的人的浮脉,是生命力微弱的征候。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而笔笔稳重沉着,
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
文本二:
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
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
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害怕那些表面
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但好作
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你有多少诗意要发,有多少情要感慨?其实许多作者并不是专门写散文的,他
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
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
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注】朱光潜(1897-1986),当代著名美学家,文本一《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为作者为嘉定丰子恺
画展所作。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丰子恺兴之所至提笔作画,体现出他高超的技艺,同时也让朋友们感受到文艺中的真正乐趣。
B. 丰子恺的画作平易深刻,用笔沉着,深受人们喜爱,这得益于他的性格和他深厚的艺术功底。
C. 这篇散文通过介绍丰子恺的人品进而让人了解其画品,作者赞美他是基于其画展宣传的需要。
D. 这篇散文通过对丰子恺的神态、行为等特征的描绘,展现出了一个人品与画品统一的画家形象。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具有民族气节。和丰子恺的画一样,朱自清的散文也充满了诗
意。
B. 黄山谷即黄庭坚,“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形容一个人的个性如春风般和煦,借此意在赞美丰子恺雍容
恬静。
C. “月上柳梢头”是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的句子,描绘的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赏灯时年轻人约会的情
景。
D. 文中所写诸人,热爱文艺,情趣高雅,虽然性格各异,却有“竹林七贤”那种不羁的性格特征,颇具魏
晋风骨。
8. 贾平凹对当今的散文创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其心目中好散文的特点。
9. 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评论《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这篇文章。
【答案】6. C 7. A
8. ①要有真情,散文应是有感而发,不可有太强的功利性。②要有趣味,要关注形式、语言、节奏,可用
闲笔。
9. ①丰子恺的形象的呈现都出于作者平时的观察感受,出于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意,真实动人。②所写都
是生活小事,如叙家常,颇有趣味。③语言平易,较少辞藻的堆砌,不饰浮华却引人入胜。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作者赞美他是基于其画展宣传的需要”错误,本文虽是为丰子恺画展所作,但作者与丰子恺相交二十
年,了解丰子恺且敬重其为人,故而写出如此深刻的文章。其实,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情流露,并不
是为了宣传而赞美。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本内容、作者观点的能力。
B.“借此意在赞美丰子恺雍容恬静”错误,诗句指人的胸怀坦白开朗就如同雨过天晴明朗洁净的景象,重
在说明丰子恺先生的“和”,不是赞美丰子恺雍容恬静。
C.“描绘的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赏灯时年轻人约会的情景”错误,元夕是现在的元宵节。
D.“却有‘竹林七贤’那种不羁的性格特征,颇具魏晋风骨”错误,竹林七贤放荡不羁,文中诸人表现并
非如此,丰子恺更是一团和气。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贾平凹心目中好散文的特点,需要从文本二筛选概括。
由“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我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
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但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可以概括出:
要有真情,散文应是有感而发,不可有太强的功利性。
由“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
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
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可以概括出:要有趣味,要关注形式、语言、节奏,可用闲笔。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先要对文本二进行研读,看看贾平凹先生对当今散文的看法是什么。“其实许多作者并不是专门写散文的,
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贾平凹先生所提出的关于散文创作看
法,就是我们“对标”评论朱光潜先生散文的方向。贾平凹先生关于散文创作看法是理论层面的,我们回
答时要结合《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是如何与贾平凹先生的观点相一致的,实
际上就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认知感悟。
结合文本二前半部分可知,贾平凹的观点有二:一是思想内容,散文要有真情;二是语文风格,语言不必
有诗意的浮华,平白如话一样可以,或许其更真实些、自然些。
由这一评伦,我们可以想想丰子恺散文《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①是不是够真情?怎样个真情法?丰子恺
的形象的呈现都出于作者平时的观察感受,出于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意,真实动人。②语言风格是不是平
白如话?语言平易,较少辞藻的堆砌,不饰浮华却引人入胜。
由文本二的后半部分内容“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
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
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可知,贾平凹关于好散文的另一观点同,要
有趣味,要会说些闲话。由这一评伦,我们可以想想丰子恺散文《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是不是读来有趣,
是不是说了些闲话?
认真研读《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一文,题目中的人品与画品,正式谈到“人品与画品”的在第四段。第
一到三段是谈及丰子恺的往事回忆,如第一段谈到最初相识与共事,丰子恺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第二
段写丰子恺具有浙江人的一股清气,生活别有趣味;第三段是写丰子恺在许多地方,都得益于弘一法师,
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老师。还有第五段,谈到了丰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
过很久的功夫,与他的画的关系,引出他的性格。
闲话特性:这些内容,事情片断众多,属“形散”,好像是在说些闲话,但是暗里都与丰子恺的人品有关。
趣味特性:在讲一个本身有趣味的人的众多趣味故事,所写都是生活小事,如叙家常,颇有趣味,人物形
象饱满,给读者留下印象深刻。
贾平凹说的“趣味+闲话”这两点,《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一文都具备。
由此可以找到三个得分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塽幼,诸将刘国轩、冯
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
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
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给事中孙蕙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
见,户部尚书梁清标复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
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旋以百
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东指鸡笼峪,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
船继后,扬帆直进,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
至台湾 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
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平,自海道报捷。上旌琅功,曰:“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
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
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於金
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及
崇祯元年,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互市..之所。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
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
鼓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
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硃桓等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国轩、锡范伯衔,俱隶上三旗.,馀职
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垦荒。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B. 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C. 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D. 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花翎,清代的一种冠饰,多为皇室贵族和朝廷高级官员所佩戴,是“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
B. 互市,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C. 旗,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
D. 太子少傅,负责教习太子的副职,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为“九卿”
之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施琅联络旧部作内应;澎湖之战中,他精心谋划,
排兵布阵,大获全胜。
B. 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施琅被流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他平定台湾,终于使之回归,
稳定了东南局势。
C. 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面对是否缓征台湾的不同意见,施琅据理力争,坚持攻台;面对台湾弃留的
争论,他准确分析形势,说服朝廷将其纳入版图。
D. 施琅深明大义,尽忠为国。平定台湾之后,他将国家利益置于私仇之上,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
其请封;他多次进言,建议设立台湾官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
(2)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
14. 平定台湾后,清廷内部产生了一场针对台湾的弃留之争。施琅主张守而不弃的理由有哪些。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请求催促地方筹备粮食军饷,只要遇到便利天气就可进军,并且请求调度陆路官兵协助围剿。
(2)我特意提拔重用你,是因为你能不辜负使命,把盘踞台湾六十余年的贼寇,一举消灭。
14. (1)战略位置重要;(2)防止外来侵略;(3)维护国家统一;(4)迁民不易。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
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
“琅”作主语,“疏陈”作谓语,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 BD;“上”指皇上,作“许之”的主语,中间
不能断开,排除 A。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错。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错。原文“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说的
是施琅不报私仇,没有说释放郑克塽;“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是对施琅的封赏,不是郑克塽。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趣,通“促”,催促;治,置办、筹备;但,只要。
(2)关键词:擢用,提拔重用;负,辜负;靖,平定。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结合“明季设澎水标於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可知,台湾战略位
置重要;
结合“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可知,守住台湾能防止外来侵略;
结合“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可知,因为船只少,很难短时间内把百姓迁走,
迁民不易;
结合“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可知,守住台湾有利于国家统一。
参考译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康熙元年,施琅被提升为水师提督。康熙二十年,郑锦病死,他的
儿子克爽尚年幼,将领郑国轩、冯锡范负责军务。内阁太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
荐了施琅(以前他的水师提督之职被裁掉)。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加任太子少保,并命令
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施琅到任军中,上疏说:“敌人的船只长时间地停泊在澎湖,全部力量坚固防守。
冬春交际之时,飓风时常发生,我们的船只很难渡过海洋。我现在练习水兵,又派遣间谍与我以前的部下
联系,使他们作为内应,等到风便利我们的时候出兵,可以大获全胜。”夏至后二十多天,彗星出现,户
部尚书梁清标以此为理由,要求暂时延缓进攻围剿。施琅上疏说:“我已经挑选两万精兵、三百只战船,
足够消灭海贼。请催促督抚置办粮饷,只要遇到顺风,就可进攻,并且请求征调陆路官兵协助围剿。”皇
帝下诏听从他的建议。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占踞澎湖,环绕澎湖二十多里设置壁垒。施琅坐着主帅太船;中进对手水阵中,
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很快把百艘船分开列阵东西两侧,派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向东
攻打鸡笼峪,向西攻打牛心湾,分散敌人的攻势。施琅亲自率领五十六个船分为八队,用八十船殿后,扬
帆直进,直取澎湖,国轩逃回台湾。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
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
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
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怨啊。”台湾平定,自海道报告朝廷大捷的消息。上皇表彰施琅的功劳,说:“我
特别对你提拔重用,你能不辜负使命,作乱了六十年难以平定之贼寇,消灭殆尽。”又授予他靖海将军,
封靖海侯。施琅上疏辞掉靖海侯的封赏,请求向内大臣一样照例赐给花翎,部议认为不符合常例,皇上下
命令不能推辞封赏,一并按照他的请求赐予花翎。
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的问题。有人提出将在台湾
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上疏说:“明朝末年在金门设澎水标,出汛到澎湖就停止,台湾
原属于教化只外,本地人和外来人混杂相处,没有进入疆域版图。然而那时中原的百姓秘密前往生活的,
已不少于万人,等到崇祯元年,芝龙接受安抚,借给与红毛作为互市之场所。如果丢弃他们的土地、迁走
他们,用有限的船只,去摆渡无限的百姓,不经过多年,难以完成。如果摆渡不完,逃窜藏匿在山谷中,
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此地原来被红毛占领,他们要趁机再次占领,一定会
偷偷觊觎内地,蛊惑人心。大概通筹天下的形势,一定希望万全之策,台湾虽然在外岛,却关乎四省要害,
断然不可放弃。” 施琅又陈述了请求皇上允许郑克塽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朝廷,并让他带领家眷和部下与
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硃桓等一起到京城,皇上下诏授予克塽公的封号,国轩、锡范伯的封号衔,一起隶
属于上三旗,其余职官以及桓等在附近的省分安排垦荒。不久苏拜等上疏也采用施琅的提议,一并设置三
个县、一个府、一个巡道,皇上下令允徐施行。
三十五年,施琅在官任上去世,时年七十六,死后赠予太子少傅,赐给他祭奠的仪式,谥号襄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①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注]①遗编:前人留下的著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自叹“腐儒”“无奇”,既暗示了不得志的现状, 又点明了读书的原因。
B. “白发”和“青灯”,“无情”和“有味”,形式上对仗工整,内容上对比鲜明。
C. 颈联描写室外风吹梧桐和打更击鼓之景,既照应标题,又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D. 秋夜漫长,饥饿作祟,诗人将一杯山药当作琼浆,写出了其清苦乐观的形象。
16. 诗人称自己“喜遗编”,请结合诗歌分析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5. A 16. ①读书贯穿诗人一生,白发的诗人对着青灯夜读,唤起了儿时的记忆,“有味”二字
体现其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②诗人秋夜常读书至“二鼓”时分,窗外寒气凛冽,更鼓催促,但诗人仍
孜孜不倦,不忍释卷。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A 项,“又点明了读书的原因”错误,喜欢读书是因为“不我欺”,与“腐儒”“无奇”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主旨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诗歌哪些地方体现“喜遗编”,就是喜欢读书。结合诗句“青灯有味似儿时”分析,头有“白
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还觉得意味盎然,象儿时读书一样。“白发”“青灯”“无
情”“有味”“老境”“儿时”’一一相映成趣,勾人联想。凡是自幼好学,觉得读书有味,到老犹好学
不倦的人,读了这联诗,都会感到亲切,无限神往,沉浸于诗人所刻划的夜读情景。这是“喜遗编”的表
现之一。
再结合“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分析,在“高梧”树叶的摇落声中传来“寒意”。重复敲打
的更鼓报过二更,明日公务在身,虽书兴犹浓,而“睡期”却苦不能延。诗人秋夜常读书至“二鼓”时分,
窗外寒气凛冽,更鼓催促,但诗人仍孜孜不倦,不忍释卷。这是“喜遗编”的表现之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黄庭坚在《登快阁》中用“____,____”两句表现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自由人生的渴望。
(2)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以“____,____”两句比喻民众团结抗敌的意志不可阻挡,象征
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3)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指出“____,____”是错误的做法,表现出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答案】 (1). 万里归船弄长笛 (2). 此心吾与白鸥盟 (3). 青山遮不住 (4). 毕竟东流去 (5).
事不目见耳闻 (6). 而臆断其有无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竟”“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腻。”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因一个独立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
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
现场观戏描摹,( )。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 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山石树木、亭台楼阁
等背景刻画写实,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勾画脸谱,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
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
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各
地的年画中,要属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戏出
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
受,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18.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腻”属于形声字,“贰”表示其意义范畴
B. “角色”与“角逐”中的“角”读音不同
C. 此处如果删去“被”字不影响语意表达
D. “耳熟能详”可以用“耳濡目染”替代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B. 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一致
C. 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D. 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可感知优秀传统文化
的魅力
B. 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可使人感知优秀传统
文化的魅力
C. 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可使人感知优秀传
统文化的魅力
D. 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
觉享受
【答案】18. C 19. B 20. B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成语,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贰’表示其意义范畴”错误,“月”表意义范畴,“贰”表声音;
B.“读音不同”错误,相同,都读“jué”;
D.“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重在强调熟悉;“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
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重在强调影响。此处强调人们对剧目的熟悉程度,所以不能替代。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补写能力。
通过分析上文语境“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可知主体对象为“民间画师”,根
据主语一致衔接最紧的原则排除 AD。再结合“民间画师”这一职业可确定选项第二句主体对象为“画中
人”,排除 C。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为语病有:结构混乱,“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句式杂糅,删掉“由”或改为
“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主语应该
为人们,与上文主语为“戏出年画”照应不周,再结合后文“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需要前文以
“戏出年画”为主体对象。另外“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语序也不当,
可改为“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可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或者“让人们在视觉享受的同
时,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A.“更可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偷换了主语。
C.“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句式杂糅,删掉“由”;
D.“在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语序不当,可改为“在带给人们视觉享
受的同时,更可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故选 B。
21. 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飞”意为凌空
飞翔,字“鹏举”,以鲲鹏高飞呼应飞翔的意思。请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
(1)覃璋,字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2)吴冠群,字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玉成 (2). 说明:“璋”,玉器名,字“玉成”,表示玉汝于成。 (3). 谦之 (4).
说明:“冠群”意为出类拔萃,字“谦之”,以谦虚戒;或为“卓凡”,意为卓然不凡,与“冠群”相呼
应。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注
意从和“名”之间的关系,注意字要从“名”衍生而来,然后分析名、字之间的关系。名与字之间可以相
互解释,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同义。互补,即名与字互为反义,以期互补。三为延伸,即字为名意义
的联想与延伸,如关羽字云长,羽意为翅膀可以飞翔,云长代表天高云舒,连起来可理解为展翅翱翔。
(1)璋与玉有关,所以取字时和玉相关即可,如“玉成”,表示玉汝于成。
(2)冠群为出类拔萃之意,有自夸之嫌,可用较谦逊的词补充,如字“谦之”,以谦虚戒也;可以同义呼
应,如“卓凡”,意为卓然不凡。
22. 下面这首诗曾获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特等奖,请说明你认为该诗获奖的理由。要求:理由不少于 2
条,不超过 70 个字。
过故人庄
彭彪
我在外面流浪,回来时
故乡瘦了一圈——
墩子叔走了,门前的池水
干了一半。
屋后驼背的柳树
头发散落了一地,
老房子蹲在坟边,屋顶的白云
仍在风中奔跑。
【答案】①将故乡与故乡之物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正是故乡如亲人。②精心选择与流浪、思乡相关的
意象,营造伤感氛围,渲染惆怅情绪。③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和韵律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品读诗歌的能力。品读诗歌可以自选角
度,可以从人物形象、语言形式、手法和思想内容情感等方面赏析,赏析时应注意结合诗句,不要笼统地
说明,应结合诗句说明。本题综合读写要注意抓住文学体裁去解答,本题是诗歌,要注重抓住诗歌赏析的
要点去分析。首先读懂诗歌的句意,然后揣摩句子中蕴含的情感。要明确诗歌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情、
哪些景物等。要明确诗歌的语言是什么风格,有无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要明确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
的,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说明理由可以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说明,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题
干要求回答该诗获奖的理由。从诗中“故乡瘦了一圈”“(柳树)头发散落了一地”“老房子蹲在坟
边”“屋顶的白云仍在风中奔跑”等句子看出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故乡、老房子、柳树、
白云等意象以人的情态和动作,把故乡的风物写活了。题目《过故人庄》直接沿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但旧题新用,笔下的“柳树”“老房子”“坟”“头发散落”景象充满伤感、哀婉的神韵,共同营造了一
种凄迷、衰颓的意境,让人怅惘。从形式来看,诗行参差错落,极富建筑美和韵律感,充分体现了现代诗
的自由活泼的特点。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1,我们迎来了农历辛丑牛年。对中华民族来说,牛是刻苦、踏实、坚韧的象征,在全国
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三种“牛”的精神,为中国今年的奋斗状态奠定了基调----“发扬为
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
材料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她创办了全国第一
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是华坪儿童之家 130 多个孤儿的“妈妈”。63 岁的她,已经扎根滇西贫困山区教育一
线 40 余年,12 年她把超百万元的全部奖金和大部分工资捐出,帮 1804 名贫困山区女孩走出大山,为学生
留住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她好似“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一头牛,诠释了共产党员
的初心使命。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任务光荣而艰巨,
使命伟大而自豪,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某校举办“迎百年党庆,谈‘中国牛’精神”师生座
谈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谈谈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发扬“老黄牛”精神 永葆艰苦奋斗作风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发扬‘老黄牛’精神,永葆艰苦奋斗作风”。
2021,我们迎来了农历辛丑牛年。对中华民族来说,牛是刻苦、踏实、坚韧的象征,深受中国人民喜
爱。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分别代表了“为民服务”“创
新发展”“艰苦奋斗”三种精神。在这三种精神中,我认为“老黄牛”精神是最朴素也最伟大的精神。
无论什么时候,建功立业、书写历史、创造奇迹、实现梦想,都离不开勤勤恳恳的付出。这就需要我
们像老黄牛一样,将汗水流洒在大地上,把奋斗书写在时间里,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诗人臧克家曾在《老黄牛》中吟道:“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
鞭自奋蹄。”在诗人的笔下,老牛的一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永远都是低头前行,永不松套,一辈
子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发扬老黄牛精神,需要勤恳奉献、忠诚实干,面对挫折更需要艰苦奋斗、负重前行。世上没有坐享其
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近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中华儿女历经千难万险,在民族危亡时浴血
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奋发图强,在时代发展中劈波逐浪,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
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特别是刚刚结束的 2020 年,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国际、
自然等领域的挑战纷至沓来。在泰山压顶的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展现出的韧劲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在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了极不寻常的辉煌: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增长
率先实现由负转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不朽奇迹
背后,始终如一贯穿着老黄牛般的奉献和实干精神。
发扬老黄牛精神,需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踏实工作。
不做表面文章,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
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要务实,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要勤勉,就是要发扬“老黄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
上。要吃苦,就是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敢于到艰苦岗位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工作,以苦为乐,
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
当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甘宁边区采访时,把红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矢志奋斗的坚强意志
称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诚如斯诺所言,“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
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永远不过时,永远不能丢。
同学们,让我们永葆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的精神底色,脚踏实地,勇于担当作为,在新时代创造更
大辉煌。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第一步:审读原材料
在到来的牛年颂“牛”,不仅时间节点上偶合,主题上也十分契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且因牛在中华传统
文化中具有的独特精神意蕴而更能激发人们的内心共鸣。这个作文题给的两则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
牛的精神作了解读。
材料一:首先侧重牛的传统内涵,在我们的传统生活世界里,牛是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动物,在中华
传统文化中,牛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往往与踏实、忠顺、勤奋、厚道、质朴、坚毅、无私奉献等诸多优秀
品质相联系,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写作提示。而习近平主席谈话中对牛的精神的解读,则在新的历史高
度,赋予了牛新的内涵精神,“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因其职责、使命和所处历史条件的不同
而有其个性化的精神标识,我们在写作中需要注意其不同牛的不同内涵。
材料二:给出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的事迹,和前一则材料不同,这是一个典型事例,是我们生活中
具有牛的精神品格的具体化身。从张桂梅的身上我们读出了牛的“刻苦、踏实、坚韧”,看到了她的孺子
牛的“全心服务人民”的品质、拓荒牛“创新发展”的意识和老黄牛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逻辑关系是:材料一多为抽象的概念和高屋建瓴的概括;材料二则是具体的例证,是对
概念接地气、形象化的证明和解说。材料一,习总书记是“三牛精神”的提出者,材料二,张桂梅是“三
牛精神”的践行者。
第二步:审情境限制和驱动任务
2021 年,“十四五”开局年,国家建设新征程之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在此之际举行“迎百年
党庆,谈‘中国牛’精神”师生座谈会,写一篇演讲稿,这是命题老师精心设计的写作情境和驱动任务。
根据此,本次作文当注意一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要求学生思考的是“中国牛”精神之于“十四五”开局、
国家现代化建设、党的光辉形象的意义;2.要求学生在历史的重要关口,有担当精神、责任意识、使命感、
自豪感。3.要求以学生的身份写成一篇面向学生和老师的发言稿。
发言稿基本构成:标题,开头(称呼、问候语),正文,结尾。
三牛精神可谈但最好只谈一牛的精神,同理“共产党百年”“十四五开局”和“国家建设”可以都谈,但
最好谈其中一个方面。这样文章的切入点会小一些,便于写出深刻的文章。
【立意】1.学三牛精神,誓做接班人
2.勇做拓荒牛,迎难开新局
3.学习老黄牛,躬耕为党国
4.学习孺子牛,做肯奉献牺牲的青年
5.发扬三牛精神,新年“牛”转乾坤
6.生当如牛,犁耕天下
7.少年当做“牛”郎,千难万挡去闯
【素材】1.做孺子牛,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和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
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当前,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即将实现,解决困扰中华
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为了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需要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
施策。不止如此,在所有领域,都需要孺子牛精神。
2.做拓荒牛,就是要坚持创新发展。2021 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十四五”
开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
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等都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创
新发展。只有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才能破解困扰各领域发展的难题。我们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
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3.做老黄牛,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回顾过去一年,征途充满艰辛,奋斗成果显著。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今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要办好自己的事,离不开艰苦奋斗。站在“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永远保持
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