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 2021 届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起,大自然就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人类发出种种警示。近年来,极端天气频起、
物种多样性丧失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直接促使我们思考并回
到那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境遇之中:人与自然究竟是何种关系? 人与自然究竟该如何相处?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价值遵循与实践方案。自然孕育了人类,
人类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同时,人类的实践活动也给自然打上了深
深的烙印,从而使得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科学、系统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
间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树立新
发展理念,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稳固支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
以成。”人类的发展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满足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转变以往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
产生活方式,我们才能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
感。要团结协作,坚持公平正义、共同但有区别、多边主义的原则,言而有信。特别是在疫情肆虐的时代,
更要科学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凝心聚力共谋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
在全球环境治理的课题中,中国从未缺席。比如中国将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
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主要表现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开始逐步下降。碳中和则
需要在特定时期内实现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去除量达到平衡。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过渡期少则
45 年,长则 7 年。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则要力争用 30 年左
右的时间实现。这无疑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时也向世界释放出中国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积
极信号。
以上基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的价值遵循与实践方案,不仅是中国未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践行绿色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摘编自赵建军 赵若玺《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价值观》)
材料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
生态环境需要,而且能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生
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部分地区和领
域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重,生态环境新增压力仍然很大。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尚须进一步捋顺和完善,治理
能力亟须全面加强。同时,发展环境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给全球生
态环境保护及气候变化合作带来更多挑战。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坚定不移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探索以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制度建设是迎接挑战的保障。要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
法律和政策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全面实现部门间充分配合协作,形成生态文明建
设的有效合力。加强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运用,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水
平。要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重要抓手,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培育绿色新动能,全面推动绿色生产生
活与绿色消费方式形成。继续抓好 PM2.5 和 O₃协同控制,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统筹考虑疫情对经济社
会发展的影响,把握好推进节奏和力度,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积极参与
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深化“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多边合作,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就要坚持方
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久久为功,持续打好蓝天、绿水、净土保卫战,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
普惠的民生福祉。
(摘编自董战峰《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与自然究竟是何种关系,这个问题虽古老却常新,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就直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这
个问题的答案。
B. 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的实践活动也给自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自然也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是
生命共同体。
C. 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既要团结协作,又要无条件地平均分担责任,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在国际上作出的
承诺要言而有信。
D.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相冲突,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
加以解决。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作用,有力论证了
树立新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B. 中国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坚持方向不变、力
度不减、标准不降,久久为功。
C. 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审时度势,把握好推进节奏和力度不可人为割裂生态文明建设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D. 要达成“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伟大目标,就要通过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推
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 材料一中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下列各项中,最能表现其含意的一项是( )
A. 根据岷江洪涝规律和地形水势特点修建都江堰,既造福当时又泽被后世。
B. 在荒漠地区开挖人工湖,引入黄河水,可以增加旅游资源,吸引游客。
C. 在山区砍伐丛林,种植经济作物,可以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
D. 在草原开垦农田,可以增加粮食产量,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4. 如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有人说,材料一中基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没有普适性。你是否同意?请结合两
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D 3. A
4.①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②加强制度建设,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
③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5. 示例一:同意。
①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不同,各国要因地制宜制定自己的治理环境的方案;
②国家制度不同,不少国家缺乏中国的制度优势,未必有实施“中国方案”的执政能力。
③有些发达国家治理环境的经验已非常成熟,无需借鉴“中国方案”。
示例二:不同意。
①环境生态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在治理环境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中
国方案”;
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基于此的“中国方案”具有最普遍的意义;
③“中国方案”是治理理念而不只是具体的治理方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具有普适性。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又要无条件地平均分担责任”错,原文的表述是“要团结协作,坚持公平正义、共同但有区别、多边
主义的原则,言而有信”,可见责任的分担是有区别的。
故选 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要达成……的伟大目标,就要通过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说法不全面,原文
中不只提到了国际合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还有“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
深化‘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多边合作,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故选 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原文中对“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解释是“人类的发展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
在此基础上充分满足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意思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
础上发展经济,造福人民。
A.都江堰根据“岷江洪涝规律和地形水势特点”是遵循自然规律,又造福了人们。
B.“在荒漠地区开挖人工湖,引入黄河水”不是遵循自然规律。
C.“在山区砍伐丛林,种植经济作物”是破坏了山区的自然环境,不符合自然规律。
D.“在草原开垦农田,可以增加粮食产量”破坏了草原环境,不符合自然规律。
故选 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如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进行概括。“‘人
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价值遵循与实践方案”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
理念科学、系统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遵循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的科学理念,能够推动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要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法律和政策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全面实现
部门间充分配合协作,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合力。加强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运用,全面提
升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可以概括为“发展生态文明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多部门协调
机制、加强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深化‘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多边合作,完善全球生
态环境治理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概括为“将强国际间合作,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要求对“料一中基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没有普适性”这一观点做出自己的判
断,并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阐明理由。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题目,可以回答“同意”,也可以回答“不同
意”,无论哪种观点,都要从文中找到根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如果回答不同意,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回答:
“以上基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的价值遵循与实践方案,不仅是中国未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
行绿色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方案提出的是
一种治理和发展的理念,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也可以为其他国家的生态发展提供指导,并不是一种具体措
施。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价值遵循与实践方案”“科学、系统地揭示
了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可以看出是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共存的和谐关系,
符合整个世界的生态发展规律。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的修复
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部分地区和领域生态环境问
题依然严重,生态环境新增压力仍然很大”可见,我国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经
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一定的借鉴。
如果回答同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如“中国方案”毕竟是基于中国提出的,不一定能够适合其
他国家;很多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从发展—污染—治理的路子,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得出了本国的生态发
展之路,不一定搬取中国方案;可以从哲学角度看,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不要让制度患
上“水土不服”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采蒲台
孙犁
越过平原,越过一条大堤,就是白洋淀水乡了。
这里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澈,芦苇万顷,俯仰吐穗。
自从敌人在白洋淀修起炮楼,安上据点,抢光人民赖以活命的粮食,鱼米之乡就变成了饿殍世界。
正二月间,正是环境残酷的时候,县里派我到这一带组织渔民斗争,我就住在采蒲台。
采蒲台是水淀中央的一个小村庄,一家家的小院落,飘着各色各样的破布门帘,院里门前,留下一块
地方,碾苇和编席。
支部书记把我领到曹连英家住下。每天天不明,这一家人就全起来了。曹连英背上回子,沿着冰上的
小路,到砸好的冰窟窿那里去掏鱼。小红穿一件破花布棉袄,把苇放在院里,推动大石壤子来回碾轧。她
娘把轧完的苇用鞋尖破开。之后,小红提上篮子去挖地梨,直等到天晚了才同一群孩子沿着冰回来,嘴唇
连饿带冻,发青发白,手指头叫冰凌扎得滴着血。娘抬头看见,眼里含着泪说:
“孩子饿了,先吃块糠饼子吧!开了凌,我们拿上席到端村去卖,换些粮食。”
小姑娘嚼着冰硬的饼子说:“粮食,粮食,什么时候我们才有粮食吃呀!”说完,她望着我。
娘笑着说:“对,他是咱们的一个指望,他来了,我们就又快过好日子了!”
我看在眼里,也酸酸地难过,就说:“开了凌,我们去弄些吃喝来!”
曹连英说:“淀里起风了,凌就要开!”
这一晚上,我听见小红在外间屋地上一边编席,一边编着歌儿唱:
眉子细,席子白,
八路同志走了你还要来。
你们远出在外,
敌人,就上咱的台阶!
你快快打回来,
你快快打回来!
风整整刮了一夜。第二天,淀里的凌一丝也不见,全荡开了,一片汪洋大水,打得岸边劈劈啪啪地响。
这天正是端村大集。小红和她母亲,带着编好的席、织好的网,到集上去换粮食,我也跟着到集上看
看。
赶集的人很多,那些老乡们都是惊惊惶惶的,鬼子汉奸在街上横行乱撞。过了木桥,便是网市。小红
坐在里面。
一个青年渔夫翻翻看看,就又放下了,苦笑着说:“网是好网,也能捞大鱼。可是有什么用啊,粮食
比金子还难,白费那个力气去干什么!想些别的办法活命吧!”
随后过来两个老年渔夫,一个老人看了看说:“喂!真是一副好网。”
另一个老人说:“天好,现在也不买那个。能安安生生打鱼吗?”
“你以为他们要在这里呆一辈子吗,这里是我们的家,不是他们的家。这里是,这里是——”小红低
声说,“是他们的坟茔地!不出今年!我看你还是买了这副网吧,好日子总归不远!”
两个老人笑一笑,说:“好,听你的,孩子。现在粮食困难,我给你量半斗米的票!”
我看着小红卖了网,就到席市去。
席一捆一捆地并排放着,卖席的妇女们眼巴巴望着南边大梢门那里,很久不见有人出来。人们等得极
不耐烦了,那个收席的大官员,本街有名的地主豪绅冯殿甲家的大少,外号“大吉甲”,才前呼后拥地出
来。
梢门口边头一份席,那是小红的堆的。她弯着腰一张一张掀开序,叫收席的人过眼看成色、量尺丈。
收席的像员大将,站在席边,把尺丈一抛,抓起印板就说“五百!”
小红的娘吃了一惊,吸口气说:“先生,你说小米子多少钱一斗啊?”
“我买的是你的席,我管你小米子多少钱一斗?”收席的楞着眼说,“不卖?好,看第二份!”
他从她的席上踏过,就来看第二家的席。小红的娘呆呆地坐在自己的席上。那些围上来探听的人们,
都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席子那里去了,一路唉声叹气。
背席进去的人,手里捏着一沓票出来换苇或是换米去了。小红的娘许是想起家里等着她弄粮食回去,
就用力站起来,一步一步挪到收席的那里说:“你收了我那一份席吧!”
收席的白着眼说:“你刚才不是不卖吗?怎么样,肚子里说话了吧,生成的贱骨头!”
小红的娘卖了席,背进去换了一沓票出来。
我到梢门口那里一望,看见院里和河码头上,敌人收的苇席,垛得像一座座的山。我无比愤怒:这一
捆捆的、一张张的席都是这一带的男女老幼,不分昼夜,忍饥挨冻,一尺一寸织成了的。敌人收买席子的
办法是多么霸道,这还不如明抢明夺!
晚上,我就召集人们开会。
支部书记说:“我们这里村子不大,却是个出鱼米的富庶地方。自从敌人在我们这儿安上据点炮楼,
扒大堤破坏了稻田,人们就没有粮食吃。端村大街,过去是多么繁华热闹?现在一天要饿死几口人!”
我说:“我们要组织一个水上游击队,先弄敌人的粮食,有了粮食,什么也就好办了。”
游击小队组织起来后,我们就在去年没有收割的大苇塘里驻扎,每天拂晓和黄昏演习。
有一天,小红在淀里收鱼篓,看见敌人的大船过来,她绕着弯飞快地来告诉我们。我们在大苇塘附近,
袭击了故人,夺回一大船粮食,分给采蒲台的人们吃。
直到现在,白洋淀还流行着这首描写了真实战斗情况的歌;
队长下命令,弟兄往前冲,
不怕流血,不怕牺牲。
打得他们见了阎王,
盒子大枪敛了一大舱,
嘿!一大船粮食送进大苇塘!
(有删改)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述曹连英一家三口每天繁重的劳动,不仅表现出白洋淀百姓的勤劳能干,还突出了在日寇入侵后
民众生活的艰难。
B. 小说通过描写端村集市中百姓惊惶和敌人嚣张的场景,反映了市场秩序因日伪政府垄断控制而遭到严重
破坏的社会现状。
C. 小说中“我”对日伪欺压百姓的行为感到愤怒,对受苦受难百姓充满同情,因而认识到只有依靠人民才
能取得抗战胜利。
D. 小说叙写白洋淀百姓从忍受生活困苦到积极投入斗争的过程,表现了在党的领导下普通民众的成长和抗
日力量的壮大。
7. 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我”是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视角展现出的白洋淀的生存环境和人物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征和地方色彩。
B. 小说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重点描写了“小红”这个人物,塑造了一位能吃苦、有觉悟、机智勇敢
的优秀女性形象。
C. 小说将“收席大少”的丑恶嘴脸与卖席百姓的无奈痛苦对比,突出日伪的趾高气昂和贪婪凶残,为下文
写群众的斗争做铺垫。
D. 小说中两处充满诗情画意的歌谣,分别表达了民众对八路军到来的期盼和对伏击战取得胜利的赞美之
情,情感真挚质朴。
8. 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
9. 作家孙犁曾说:“在现实主义的作品里,作家的丰盛的情感含蕴在描写中。”请结合本文的环境描写,
试举两例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第一处:表现小红对“我”能带给他们粮食的期待,对八路军充满信赖。第二处:表现小红的娘听闻席
子价格低贱后的惊愕,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
9. 示例一:小说开头“云低”“风急”的环境描写,暗示着白洋淀百姓在敌人统治下生活的压抑、紧张,
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淀百姓生存状态的同情和对日伪政府的深切痛恨。
示例二:“淀水清澈”、芦苇“俯仰吐穗”,描写白洋淀独特的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沉
的爱以及保家卫国的抗敌决心。
示例三:小说中写端村大街上惊惶的老乡们和横行的鬼子汉奸的这一社会环境,表现当时白洋淀的混乱和
动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和对敌人的痛恨。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因而认识到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取得抗战胜利”强加因果,原文有这样的表述“正是环境残酷的时候,
县里派我到这一带组织渔民斗争,我就住在采蒲台”,可见在来采蒲台之前,就已经认识到发动、依靠人
民的重要性。
故选 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充满诗情画意的歌谣”错,诗情画意即“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本文两处歌谣,
第一处写出了敌人带来的苦难而盼望八路军的到来;第二处是写战斗获得胜利后,人们对八路军的赞颂。
两处均没有诗情画意。
故选 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第一处,通过联系上下文“小姑娘嚼着冰硬的饼子说:‘粮食,粮食,什么时候我们才有粮食吃呀!’”“娘
笑着说:‘对,他是咱们的一个指望,他来了,我们就又快过好日子了!’”可知,小姑娘期盼着有粮食
吃,看向我,是对我能够带给她粮食的期盼。
第二处,“收席的楞着眼说,‘不卖?好,看第二份!’他从她的席上踏过,就来看第二家的席。”可知,
小姑娘的神情是对收席子人给的价格之低的惊讶,也是对收席人的霸道的无奈,对以后生活的茫然。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从文中找到例子,印证孙犁本人的写作主张:“在现实主义的作品里,作家的丰盛的情感含蕴在
描写中。”首先,要对孙犁的主张理解透彻,即作者的情感是饱含在文章的描写中的。然后,回归原文,
找到文中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其情感。
“这里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澈,芦苇万顷,俯仰吐穗。”“云雾很低”“风声很急”
是通过自然环境的低沉恶劣,写出了当时敌人占领下的白洋淀的紧张形势和人们生活的困苦;“淀水清
澈”“芦苇万顷,俯仰吐穗”写出了白洋淀自然环境之美,如此美的环境,被敌人占领,更加激起人们保
卫美好家园的斗志。
“我到梢门口那里一望,看见院里和河码头上,敌人收的苇席,垛得像一座座的山”,通过写敌人收取的
苇席之多,通过“像一座座山”的比喻,写出暴敛之多,写出了敌人对老百姓的压榨之深,写出了侵略者
的无耻和老百姓对敌人的无比痛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向子諲,字伯恭,临江人,钦圣宪肃皇后再从侄..也。元符三年,以后复辟恩,补假承奉郎。豪民席势
犯法,狱具上,尹盛章方以狱空觊赏,却不受。子諲以闻,诏许自论决,章大怒,劾以他事勒停。
宣和初,复官。淮南仍岁旱,漕.不通,有欲浚河与江、淮平者,内侍主其议,无敢可否,发运司檄子
諲行。子諲言:“曩有司三日一启闸,复作澳储水,故水不乏。今复故制,严禁约,则无患。”使者用其
言,漕复通,进秩一等。
建炎元年,金人犯亳州,子諲自勤王..所以书遗金人,言兵势逆顺,令退保河外。张邦昌僣位,使其甥
刘达赍手书来,子諲不启封焚之,械系达于狱。时康王次济州遣子澹请康王率诸将渡河出其不意以救二帝
遣将王仪统勤王兵至城下。
金人破江西,移兵湖南,子諲闻警报,率军民以死守。金人围八日,登城纵火,子諲率官吏夺南楚门
遁,城陷。坐敌至失守落职罢。
初,邦昌为平章军国事,子諲乞致。绍兴元年,移鄂州,主管荆湖东路安抚司。剧盗曹成据攸县,子
諲军于安仁,遣使招之,成听命。子諲又遣将西扼衡阳,南守宜章,成逡巡不敢南向者百余日,诸郡遂得
割获。成忿子諲扼己,拥众而南,子諲率亲兵拒之。会官军溃,度不可遏,单骑入贼中,谕以国家威灵。
成不服,执子諲归。会宣抚司都统制马扩遣人持吴敏檄谕成,成许受招,始释子諲。
诏提举江州太平观。胡安国方避地湖南,以书抵秦桧,言:“子諲忠节,可以扶持三纲,愿怜其无救
而陷于贼,复加收用。”起知广州。时恐贼度岭,故就用子諲守之。又以言者罢,遂致仕。寻起知江州,
进徽猷阁待制。金使议和将入境,子諲不肯拜金诏,乃上章言:“自古人主屈己和戎.,未闻甚于此时,宜
却勿受。”忤秦桧意,乃致仕。
子諲相家子,能修饬自见于时。友爱诸弟,置义庄,赡宗族贫者。退闲十五年,号所居曰“芗林”。
卒,年六十八。
(选自《宋史·向子諲》,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康王次济州/遣子澹请康王率诸将/渡河出其不意以救/二帝遣将王仪统勤王兵至城下
B. 时康王次济州/遣子澹请康王率诸将渡河/出其不意以救二帝/遣将王仪统勤王兵至城下
C. 时康王次济州/遣子澹请康王率诸将/渡河出其不意以救二帝/遣将王仪统勤王兵至城下
D. 时康王次济州/遣子澹请康王率诸将渡河/出其不意以救/二帝遣将王仪统勤王兵至城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侄,文中指向子諲是钦圣宪肃皇后的堂兄弟的儿子;按辈分,向子諲应称皇后为姑妈。
B. 漕,从水从曹声,“水”指“水运”,“曹”意为“粮草”,合起来表示通过水道转运粮草。
C. 勤王,尽力于王事的意思。文中是指宋代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向子諲起兵希望救援皇帝。
D. 戎,即北戎,与南蛮、东夷、西狄同为我国古代对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称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子諲通晓水利治理。淮南大旱时,他反对疏通黄河与江、淮的治水建议,提出恢复旧制的主张,使淮
河漕运畅通。
B. 向子諲坚决主张抗金。面对金人的入侵,他不仅写信劝金人退兵,遣将勤王而且亲自参加作战,有力抗
击了金兵。
C. 向子諲为国奋不顾身。面对强盗曹成招安后再次叛乱,他抗击失败后,不顾个人安危,单骑入贼营对其
晓知国家大义。
D. 向子諲注重修身自守。他不愿与奸臣张邦昌、秦桧为伍,对兄弟友爱,并置办田庄赡养救助家族中贫穷
困苦的人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豪民席势犯法,狱具上,尹盛章方以狱空觊赏,却不受。
(2)子諲忠节,可以扶持三纲,愿怜其无救而陷于贼,复加收用。
14. 向子諲反对“金使议和”的理由是什么?结果如何?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豪民依仗势力触犯法律,被定案上报,府尹盛章正因为狱中没有囚犯觊觎奖赏,拒绝(案件)不
接受(犯人)。
(2)向子諲忠诚有节操,可以帮助推行三纲,希望同情他因为没有救援而使城陷于贼手,重新加以录用。
14. 理由:金人提出的条件超出自古以来帝王议和的屈辱。结果:因为违背了秦桧的心意,向子諲被逼辞官
回家。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遣子澹请康王率诸将渡河”,是说“向子諲派遣子澹请康王率领诸将渡过黄河”,“渡河”是前文“请
康王率诸将”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A和 C项;
“出其不意以救二帝”是说“出其不意来救二帝”,“救二帝”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D
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当时康王驻扎在济州,向子諲派遣子澹请康王率领诸将渡过黄河,出其不意来救二帝,
派遣大将王仪统领勤王的军队到城下”。
故选 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我国古代对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称呼,正确的说法是“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故选 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写信劝金人退兵”错误,原文是说“言兵势逆顺,令退保河外”,即“言明双方兵力形势的优劣,令
其退守黄河以北”。是“命令”而不是“劝”。
故选 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重点词:“席”,依仗;“狱具”,被定案;“觊”,觊觎;“却”,拒绝。
第二句中重点词:“扶持”,帮助推行;“愿”,希望;“怜”,同情;“收用”,录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子諲不肯拜金诏,乃上章言:‘自古人主屈己和戎,未闻甚于此时,宜却勿受’”可知,向子諲反对
“金使议和”,是因为金人提出的条件超出自古以来帝王议和的屈辱。从“忤秦桧意,乃致仕”可知,向
子諲反对“金使议和”,结果是向子諲因为违背了秦桧的心意,被逼辞官回家。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向子諲,字伯恭,临江人,是钦圣宪肃皇后的再从侄。元符三年,因为外戚恩荫,补任假承奉郎。豪
民仗势犯法,定案上报,府尹盛章正因狱中没有囚犯觊觎奖赏,拒绝受理此案。向子諲上报朝廷,皇帝下
诏允许他自行判罪断案。盛章大怒,用别的事弹劾他勒令停职。
宣和初年,恢复官职。淮南连年干旱,水运不通,有人想疏通黄河与长江、淮河水道相平,宦官赞成
这项建议,没人敢表示反时,发运司下檄文命令向子諲执行。向子諲说:“从前有关官吏三天一开闸,又
作澳储水,所以水不缺乏。现在恢复旧制,严格禁止约束,就没有患害。”使臣按他说的去做,漕运重新
畅通,向子諲进升官职一等。
建炎元年,金人侵犯亳州,向子諲自勤王处写信给金人,言明双方兵力形势的优劣,令其退守黄河以
北。当时张邦昌僭越本分,窃据皇位,派他的外甥刘达带着他的亲笔信来拜访向子諲,但向子諲没打开信
件就烧毁了,并将张邦昌的外甥拘禁起来送往监狱。当时康王驻扎在济州,向子諲派遣子澹请康王率领诸
将渡过黄河,出其不意来救二帝,派遣大将王仪统领勤王的军队到城下。
金人攻破江西,驻军于湖南,向子諲听闻战事警报,率军民拼死防守。金人围城八日,登城放火,向
子諲率官军攻破南楚门逃走,潭州陷落。向子諲因敌至失守被罢官。
当初,张邦昌担任平章军国事,向子諲请求辞官退避。绍兴元年,向子諲转任鄂州知州,主管荆湖东
路安抚司。大寇曹成占据攸县,向子諲率军驻扎在安仁,他派遣使者招降曹成,曹成听命于他。向子諲又
派遣将领在西边扼守衡阳,向南据守宜章(以挡住出路)。曹成徘徊不敢前进达一百多天,各州于是得以收
复。曹成忿恨向子諲扼制自己,就率众匪军向南进军,向子諲率领亲信部队抵御。恰逢官军溃败,向子諲
估量着已无力阻击(曹军),于是只身前往贼营,用国家的威势晓谕对方。曹成不肯降服,抓捕了向子諲。
恰逢宣抚司都统制马扩派人拿着吴敏的檄书告谕曹成,曹成答应接受招安,才放了向子諲。
朝廷下诏任命向子諲提举江州太平观。胡安国当时避地湖南,他写书信给秦桧,说:“向子諲忠诚有
节操,可以帮助推行三纲,希望同情他因为没有救援而使城陷于贼手,重新加以录用。”向子諲被重新起
用知任广州。朝廷当时恐怕贼人度过秦岭,所以就任用向子諲把守。向子諲又因为言官弹劾被罢官,于是
离官退职。不久被重新起用知任江州,晋升徽猷阁待制。金人派使者入境议和,向子諲拒绝跪拜接受诏命,
趁机上疏说:“自古以来,国家的君王对外族屈辱求和,从未比现在更过分,(这种做法) 应该拒绝不接受。”
这违逆了秦桧的心意,于是被迫离官退任。
向子諲是宰相家的子弟,能修养自己在当时非常出名。对弟弟们友爱,设置义庄,赡养宗族中贫困的
人。向子諲退闲十五年,把居住的地方称为“芗林”。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赴职西川过便桥书怀寄同年
吴融①
平门桥下水东驰,万里从军一望时。
乡思旋生芳草见,客愁何限夕阳知。
秦陵无树烟犹锁,汉苑空墙浪欲吹。
不是伤春爱回首,杏坛恩重马迟迟。
【注】①吴融(850~903):字子华,晚唐诗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交代了创作的缘由,诗人将要前往西川任职,经过便桥时有感而发,写诗寄赠友人。
B. 在平门桥头,俯看滔滔东流的河水,想到自己将远赴万里从军,诗人内心充满无限感慨。
C.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了自己油然而生的思乡之情,以及想到未来客居他乡的无尽的愁苦。
D. 尾联不仅表达对春光流逝的伤感,还通过缓马前行的动作,流露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16. 颈联如何借“秦陵”“汉苑”表达深沉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融情于景,通过描写烟雾笼罩着下孤寂的秦陵和波浪拍打中荒废的汉苑,抒发对前
朝灭亡的悲叹,寄寓了诗人的沧桑之感和对晚唐社会衰亡的忧虑。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表达对春光流逝的伤感”说法错误。尾联中明确地说“不是伤春爱回首”,可见诗人并不是对春光流
逝感到伤怀,之所以“马迟迟”,是因为“杏坛恩重”,即对同榜登第的友人感到依依不舍。
故选 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词义和内容上理解,“秦陵”“汉苑”指的是秦代的帝陵和汉代的宫苑,它们都位于长安。“秦陵无树
烟犹锁”描绘了秦陵早已荒凉枯败,周遭“无树”,却寒烟迷离、空旷寂寥的景象;“汉苑空墙浪欲吹”
描绘了汉苑早已变作苍凉废墟,只余“空墙”,冷寂残破的景象。
从表达技巧上看,这是使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赴西川任职,路过长安北的便门桥,看到了春日的寒
烟笼罩下孤清残败的秦陵和如今只余“空墙”,荒废破旧,被波浪空自拍打的汉苑,令人顿生千古兴衰之
叹。诗人触目所见,古迹残破,让诗人想起秦汉两大王朝往昔的强盛繁华,如今却也只落得“无树”“空
墙”,令人喟叹,抒发对前朝灭亡的悲叹之情;同时,根据诗歌注释,诗人是晚唐诗人,而晚唐是一个较
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因此,也寄寓了诗人的沧桑之感和对晚唐社会衰亡的忧虑。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僧人志南《绝句》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江南则又是一种藏在心灵角落深处的惆怅。
(2)《师说》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赞扬了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正
确学习态度。
(3)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可以知今,学史可以明智。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 ”一句告
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胁迫;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则用“____________”的反问指出兴亡成败
本乎人事。
【答案】 (1). 小楼一夜听春雨
(2). 深巷明朝卖杏花
(3). 其出人也远矣
(4). 犹且从师而问焉
(5).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劫”“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奔腾不息,长驱万里。自河口镇急转南下至禹门口,黄河将黄土高原分割为两半,构成大峡谷,
河床垂直而下,潺潺的水流不断汇聚,到此狂澜猛落,远闻似雷声震耳轰鸣,临岸即见涛飞雾布,映成天
宇中的七色彩虹,幻化成人间的宽发羽衣。
黄河,历经五千多公里的曲折行程,( ),更有当今民族复兴朝晖日上的御风而行。画作《黄河朝晖》,
写实与写意相谐,抽象与具象共融,近观有滔天激浪的质感之美,远看有震撼心灵的磅礴之势;通过画作
展示黄河不仅发现了我们民族屹立不倒的历史,而且显现了中华民族复兴不可阻挡的力量。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同我们民族五千年发展历程,有过平和的流淌,有过奔腾的咆哮
B. 如同我们民族五千年发展历程,有过奔腾的咆哮,有过平和的流淌
C. 有过平和的流淌,有过奔腾的咆哮,如同我们民族五千年发展历程
D. 有过奔腾的咆哮,如同我们民族五千年发展历程,有过平和的流淌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B.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C.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D.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A 19. C
20.⑴“写实”与“写意”对调(或“具象”与“抽象”对调);⑵在“通过”前加“画家”;⑶将“发现”
改为“见证”。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首先根据第一段内容“潺潺的水流不断汇聚,到此狂澜猛落”可知,黄河水应是先平缓后“奔腾”,故排
除 BD两项;
然后,根据后文“更有当今民族复兴朝晖日上的御风而行”,由关联词“更有”可知,前文应是“有……,
有……”连接更加紧密,排除 CD两项。
故选 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本体是“天宇中的七色彩虹”,喻体是“宽发羽衣”。
A.拟人,“无声”“惜”“爱”均是人的动作情感,运用在了泉、水身上。
B.拟人,“悲”是人的情感,运用在了“秋风”身上。
C.比喻,本题是“露”,喻体是“玉”。
D.借代,用“孤帆”代指“船”。
故选 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指出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写实”对应“具象”、“写意”对应“抽象”,
故应将“写实”“写意”或者“具象”“抽象”对调位置;二是成分残缺,“通过画作展示黄河不仅发现
了我们民族屹立不倒的历史”缺少主语,应在“通过”前加主语“画家”;三是搭配不当,“发现”与“历
史”不搭配,应将“发现”改为“见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祝融,预计明天开始进入火星大气,择机降落。这一刻终于来了,我现在是大考前的心情,
(1) 。登陆火星最大的难点在于全自动软着陆,着陆过程中没有地面信号,跟地球究全“失联”,
要依靠我自己完成。整个过程,我必须冷静专注,随机应变。 (2) ,迎接我的将是火星最大的
平原——乌托邦平原。师父们为什么让我去这里呢?
一是因为工程风险低。火星南部为古老高地,坑多,60%的面积遍布陨石坑;而乌托邦平原所在的火星
北部,是被火星熔岩填平的低矮平原,地形平缓,隔石坑较少。
二是因为 (3) 。师父们分析,乌托邦平原很可能是远古火星海洋的所在地,我着陆的地点
在古海洋和古陆地的交界处。最新的科学探测发现,在火星乌托邦平原距离地面 1~10 米的浅表底层下方,
存在大量地下水冰。想知道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乌托邦平原是一个绝佳的探测点。
好了,这几天我要全神贯注执行任务。祝我顺利!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2. 请根据上述文字写一段新闻报道。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
【答案】21.⑴紧张又兴奋;
⑵着陆成功后;
⑶科研价值高。
22. 祝融将采用全自动软着陆的方式登陆火星,为降低工程风险并探测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登陆点选择在火
星北部的乌托邦平原。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上文说到“这一刻终于来了”,体现了兴奋激动的心情,而且说到是“大考前的心情”,激动中
又含有紧张。所以第一处应填“紧张又兴奋”。
第二处,后面说到“迎接我的将是火星最大的平原”,所以应是这时候应是着陆成功后。所以第二处应填
“着陆成功后”。
第三处,后面分析的是降落到乌托邦平原的原因是想知道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乌托邦平原是一个绝佳
的探测点,更具有科研价值。所以本处应填“科研价值高”。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说到登录火星采用全自动软着陆,并且登录点选择在乌托邦平原。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在说登陆点选
择在乌托邦平原的两个原因,一是工程风险低,一是探测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然后根据分析组织答案,注
意字数要求。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回味叫“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仅令人见识到中国美食特有的一系列元素,而且使观众了解到
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有一种意蕴叫“诗词大会”,参赛选手声情并茂的吟诵固然让人动容,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诗书气质
和文化内涵更令人敬佩。
有一种浪漫叫“给航天器取名”: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
载人空间站叫“天宫”……每一个响亮的名字都是一张闪亮的中华文化名片。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
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文化自信”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坚守文化阵地,重拾文化自信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同样,忘记民族传统文化,忘记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意味
着对中华民族的背叛。一个民族一旦遗忘了传统民族文化,就如同一课参天大树失去了根,终归会枯萎;
又如同一条大河失去了源泉,终归会干涸。现今社会,顺应时代潮流,适度地追求时尚无可厚非。但我们
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也千万不要忘记祖先们创造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
坚守传统文化阵地,重拾传统文化自信,就要坚守我们的母语文化阵地。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之根。试想,如果
一个民族不重视她的母语文化,那么其民族文化势必会走下坡路,甚至走入“死胡同”,更无“发展”可
言。如今很多人疯狂地学习英语及其他语种而将我们的母语抛诸脑后,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就拿汉字
书写来说,由于电脑、手机、平板等现代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人都已习惯于键盘打字。人们长期不注重
手写,包括毛笔、钢笔等各种软硬笔的手写,一旦需要手写时就容易出现错字、别字、提笔忘字等令人担
忧的现象。这难道不是对汉字书写传统文化的无意识遗弃吗?可以想象,如此下去,终有一天我们会失去
我们的民族特征,到那时,我们还有底气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吗?汉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之魂,因此我们有责任传承并振兴包括汉语言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坚守传统文化阵地,重拾传统文化自信,就要坚守我们的古代文化遗产阵地。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大放异彩,文房四宝散发幽香,茶
酒中药魅力四射,故宫长城巍峨屹立,兵马俑都江堰闻名遐迩,丝绸陶瓷遍布世界,四大发明光耀全球……
我们还有很多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如书法篆刻对联谜语,京戏脸谱花轿旗袍,中国结景泰蓝,长命锁桃
花扇,不胜枚举。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是我们区别于异邦异族的基本特征。我们
的现代工业文明、科技文明确实令世界瞩目,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三峡水库工程、高速公
路铁路工程、安居工程等等使我们失去了多少珍贵的古代建筑文物。那轰然推倒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古代建
筑文物,更是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中华民族精神财富。我们应该要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注意保护古代文
明。对它们,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没有理由不传承,没有理由不将它们发扬光大。
坚守传统文化阵地,重拾传统文化自信,还要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
对传统文化来说,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收并蓄,同时与世界各国文化共
同发展。早在汉代,就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在唐代,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曾十几次派
出遣唐使团;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极盛;如今,习近
平总书记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将促进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
交流达到空前的繁荣。
我们要坚守我们的母语文化阵地,坚守我们的古代文化遗产阵地,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坚固民族文
化根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坚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阵地,重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
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审题】
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综合以上材料,以“文化自信”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综合材料”:材料中谈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诗词文化(“诗词大会”)、传
说文化(“给航天器取名”),总结了文化的意义,即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指出了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息息相关。写作时,要紧扣材料中提到的中华文化,不能偏离或无视材料。
(2)“以‘文化自信’为主题”,明确了写作内容:文化自信。首先,要明确文化自信的内涵——所谓文
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
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也就是说,要抓住对我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积极践行、坚定信心这三个方面来
进行写作。从对文化自信充分肯定的角度看,可以结合材料中谈到的饮食文化、诗词文化、传说文化,阐
述中华文化在现代中国的重大意义: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助力扶贫、发展体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
承中华文明等。从对文化自信积极践行的角度看,可以结合材料中的文化现象,谈如何坚定不移地践行文
化自信:自觉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先秦到明清、从诸子到诗词……要做到如数家珍,用这些优秀
的文化来指导实践行动。从对文化自信抱持有坚定信念的角度看,可以结合材料,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植根中华大地,生发于 5000多年的文明史内,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
精神追求;还可以联系当今实际,围绕着文化自信能构筑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来进行
构思。
【立意】
(1)继承发扬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
(3)执中鉴西,贯通中外。
(4)传承中华文化,自信面对世界。
【素材】
(1)【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新风】记者在河南新乡调研时,遇上戏班来村里演曲剧《哑女告状》,全村老少将
戏台围得水泄不通。当含冤受诬的“哑女”被解开哑穴,终于发出一声哀鸣时,蹲在墙根、坐在三轮车上、
站在平房顶上的村民们顿时雀跃,齐声欢呼。村支书告诉记者,每次村里举办完文艺演出,村民邻里之间
的矛盾冲突都会减少。“传统节目里的正能量,能唤起村民心里的善良、勤劳和正义感。”这位村支书说。
(2)【文化自信彰显体育新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久居家中。居家期间,传统体育项目成
为很多人居家健身的首选,打花棍、抖空竹,器具虽小但让人练得兴趣盎然。方舱医院中,医生、护士带
领患者练起了太极拳、健身气功八段锦,通过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帮助他们恢复健康。随着我国疫情防控
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不少人开始走出家门,来到户外享受大好春光,放风筝、踢毽子,人们因参与传统
体育项目而发出的欢快笑声,成为这个春天优美的乐章。
(3)【树立文化自信需要“硬实力”】2016年,澳大利亚官方报纸曾向中国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时
候全球的精英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而不是像今天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美国、欧洲留学?第二,什么时候
全球的年轻人会最欣赏中国的电影、文化、书籍,而不是像令天他们最喜欢的是美国、欧洲的电影、书籍、
音乐?第三,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会首选中国的品牌?这三个问题说明,只有软实
力与硬实力匹配的时候中国才会在世界上具有真正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