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考前最后作文材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考前最后作文材料

ID:696423

大小:46.83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1-05-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人民时评) 2021 年 05 月 14 日 08: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广大青年方能闯出广阔天 地、干出不凡业绩 在前不久公布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名单里,我们看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消防 救援支队玉泉区大队南二环路站站长巴特尔,14 年来参与 4500 余场灭火救援,闪耀无私“火 焰蓝”;海军特级飞行员王勇创新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培养模式,彰显热血“迷彩绿”;福建省漳 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直属大队组建平安志愿者队伍 29.4 万人,增添亮丽“志愿红”……在青 春绚丽多彩的调色盘中,每一种颜色都有属于自己的美,正像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有为青年, 他们奔跑在时代前列,在奋斗中增长才干、实现价值,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 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 锋力量。新时代为广大青年实现青春梦想提供了更多可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过硬本领,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广大青年方能闯出广阔天地、干出不凡业绩。 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执着,到“愿拼热血卫吾华”的英勇奋斗,再到“哪 里艰苦,我就应该到哪里去”的默默奉献……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从党的 百年非凡历程中汲取营养和动力,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 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 信、文化自信,当代青年方能不负韶华、砥砺前行,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如今,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唯有 勤奋学习、增长本领,才能为青春搏击积蓄能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 巧妹甘坐“冷板凳”,专注探索人类群体的起源与演化问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 研究院 7103 厂高级技师何小虎多年来解决火箭发动机加工难题 65 项,在长征五号、天问一号 等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司机张彦扎根港区码头一线, 带领团队7次刷新集装箱桥吊单机和船时量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越来越多的青年在各自的 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用严细深实的专业能力、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为青春写下生动 注脚,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贡献才智。 实现青春梦想,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 放青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 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青年驻村第一书记,到“80 后”“90 后” 最美逆行者坚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当代中国青年有着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担当。 当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广大青年就能在实现出彩人生的同时为国家发展作出突出贡 献。 在清华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 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 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广大青年必能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 目相看的新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天问着陆火星,刻下中国印迹(人民论坛) 2021 年 05 月 16 日 0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历经 9 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经历惊心动魄的“9 分钟”,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 在火星表面。这是振奋人心的场景,这是令人自豪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天 2 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 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既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重要一环,也是奠定任务成功的关 键一步。待到“祝融号”火星车驶出,在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迈开脚步进行科考,中 国首次火星探索计划也将圆满实现预期目标。从去年 7 月 23 日成功发射揭开我国地外行星探 测新篇章,到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首次拍摄火星高清影像,再到实现我国首次地外 行星着陆,短短 10 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天问一号创造了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一系列新突破, 推动我国星际探测再上新台阶,无疑也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次壮举。 踏上遥远的红色星球,彰显着中国航天人执着勇毅的探索精神。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 长途星际飞行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着陆火星面临巨大风险考验,在仅有五成左右成功率的人 类火星探测任务中,火星着陆是失败率最高的阶段。稀薄而不稳定的火星大气,复杂的火星表 面地形,极其严重的火星尘暴,再加上通信延迟,天问一号经历了此次探火旅程中最为艰难的 “9 分钟”。中国航天器首次登陆火星,就毫发未损过关,令世界惊叹。这背后,是地外行星软 着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保驾护航;这短短几分钟,凝结着中国航天人昼夜不息的攻坚克难、 卓越创新。 作为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站,火星探测是从月球到行星探测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肩负着 非凡的意义——从火星起步,然后向更遥远的行星及星际进发,无论是发展航天尖端技术还是 科学的全新探索,乃至满足人们对浩瀚宇宙的好奇心,都将有着巨大的收获。此次实现火星的 着陆以及后续的火星巡视探测,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跨越,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再接再 厉,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精心推进行星探测等航天重大工 程,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我们就一定能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 献! “火星你好,中国来了!”“为祖国航天人点赞”……天问一号登陆火星之时,互联网上一 片沸腾,写满对中国航天人的致敬,洋溢着中华儿女的自豪。火星已在脚下,梦想又一次脚踏 实地;星辰大海在招手,中国航天人再次进发。我国第一辆火星车即将在火星上闪亮登场,让 我们期待“祝融号”的精彩表现。 用好博物馆这个大学校 来源:求是网 2021-05-18 15:42 5 月 18 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 现在、未来的桥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博工作,习近 平总书记赴博物馆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祖国内外。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 历史高度,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对做好新时期文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 指示和部署。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多项重大发现举世瞩目,博物馆建设 进入发展“快车道”。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和免费开放、满 足民众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昨天和明天、历史和未来,在这里相逢。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博物馆是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集中展示,是坚定文化 自信的重要源泉。今年的 4 月 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再次指出:“我到地方考察, 都会抽时间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沿革。”良渚博物 院里实证文明起源的展览陈列、故宫博物院里凝固时间的规模建筑、陕西历史博物馆里一件件 3 文物对历史的叩问、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里一块块化石对生命的求索、首都博物馆展现的北 京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一个个博物馆像一 本本史册,记载着华夏文明沧桑辉煌的过去,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蕴藏着“从哪 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在一件件实物面前,中华文化为什么“兴”、中国人民为什么“能” 的答案呼之欲出,建立在 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彰显持久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 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一个“活”字,说透了方法。今天,借助 新的技术手段、网络的传播效应,许多博物馆注重提升“用户体验”,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 话,让文化说话,让博物馆变得“有趣起来”。2017 年底,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 宝藏》一夜之间火了起来。这档节目全方位展示了多座著名博物馆的文化渊源、诸多国宝藏品 的前世今生、系列文化遗产的历史踪迹,让那些在博物馆中沉睡了千百年的国宝纷纷“活”了 起来。2020 年国际博物馆日,各种云直播、云观展、云听游、云学游等,把展览、讲座、沙龙、 课堂、教育等整合在一起,让厚重的历史以轻松、有趣、活泼的方式打开,“线上趣游”成为 一大特色。2020 年 9 月,河南博物院主展馆推出基本陈列“泱泱华夏·择中建都”及系列专 题展览,将 5G、VR、AR 等新技术融入其中,通过 5000 多件精品文物深度解析中国古代都城 “择中”理念,使文化遗产内容可视化、历史信息情景化,让观众得到更好的沉浸式体验。对 许多中国老百姓来说,节假日不爬山不看海,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时髦选择。 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他强调:“《复 兴之路》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 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革命博物馆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记录了党的百年历史征程。先 辈们探索革命道路时筚路蓝缕、艰辛奋斗的情景,通过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 直观地展现出来,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灵共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地方考 察时瞻仰当地的革命博物馆,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 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要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把革命博物馆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 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 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博物馆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文物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要用好博 物馆这个大学校,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 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把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去,让 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 神动力 做好学史崇德的“大文章” 2021-05-18 15:25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指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史崇德”是党史学 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重要一环。“学史崇德” 虽仅四字,但内涵丰富,能否领悟其内涵要义,锚定其方向目标,掌握其路径举措,关乎最终 能否取得成效。要深刻理解“崇”什么样的“德”,精准把握怎样才能“明德”。要言之,学史 崇德就是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升华道德认知,增强行动自觉,从党的光辉奋斗历程中获取精神 4 动力,明大德、讲政德、守公德、严私德。党史学习教育,既要思想上有触动,更要实践上有 行动;绝不能学习时热热闹闹、深受感动,学习过后一切照旧、毫无所动。 一、学史崇德就是要崇尚忠诚于党、永不变色的大德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入党誓词”中这样写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 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 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我们的党是百年大党, 是拥有 9100 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对于我们每一位党员来讲,忠诚于党的信仰、理 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就是我们必须崇尚的大德。邓中夏、夏明翰、方志敏、江善忠等灿若群星的 共产党人,用鲜血乃至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忠诚于党的信仰大德。 二、学史崇德就是要崇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德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讲政德, 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 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古人有“官箴”云: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这是古代政治体系中对为官德行的朴素告诫 与表达。所谓“公生明,廉生威”,能否“将权力关进笼子”,能否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 私”,努力向焦裕禄式的党的好干部靠拢,是关系到人心向背,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三、学史崇德就是要崇尚一心为民、忧国忧民的公德 2021 年 5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来到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察看村容村貌 并到村民家中看望时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100 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就 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 的历史。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 我们共产党人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从广大人民中走来,始 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群众之事无小事”,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 小事当作大事来办,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四、学史崇德就是要崇尚严以律己、克己奉公的私德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严于律己,慎独慎微”。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我们要崇尚在党 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 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 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 精神谱系,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 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 要对照这些伟大精神,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五、学史崇德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学史崇德,就是要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 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学史崇德就是要知行合一,将共产党 人崇尚的高尚德行转化成“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实际行动。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 这是永恒的道理。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 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共产党人必须将百年党史 的滋养转化为不变的政治本色、奋斗的行动自觉。要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性先进性,时刻 5 保持奋斗精神,勇于在改革攻坚中打头阵。要切实增强“八项本领”、提高“七种能力”,要有 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向前走,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 不断通过苦干实干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都雄辩地 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没 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言过其实的空谈,没有彷徨犹疑的忖度,有的只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越是艰险越向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空谈只有误 国,实干才能兴邦”。学史崇德,归根到底是要崇尚“实干”之德。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我们 要更加善于把党的大德、理论、方针与政策转化为行动实践,“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 靠神仙和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袁隆平院士去世了,缅怀他的事迹 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 者袁隆平,5 月 22 日 13 点 07 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 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 作。 袁隆平生平: 袁隆平(1930 年 9 月 7 日-2021 年 5 月 22 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 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 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 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 誉校长,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 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 年中国 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 CCD 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 年获 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 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6 年 4 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 士,2010 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3 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 2018 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 袁隆平语录 1、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他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 【适用主题】坚持 2、性格决定命运,有一点点关系,不是全部。性格很重要,但是不见得决定命运,命运是 由各方面来决定的,还有外界条件,还有时代不同了等等。 【适用主题】性格,命运 3、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 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适用主题】健康 4、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总结了两条,爱好: ”自由”;特长: ”散漫”,加起来就是” 自由散漫”。我还就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适用主题】自由 6 5、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一定要来路正,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有了 钱, 要用在正当处, 既不能挥霍浪费,也不要吝啬小气。我喜欢朴素的生活。 【适用主题】金钱观,朴素,名利 6、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你追求的东西,如果再怎么努力都没 有希实现,不会快乐。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 【适用主题】追求,名利,快乐 7、我是 70 多岁的年龄, 50 多岁的身体,30 多岁的心态,更有 20 多岁的肌肉弹性。 【适用主题】健康 8、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 那么一帆风顺的。 【适用主题】失败 9、尽管天上有一 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 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 【适用主题】童心,初心 10、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适用主题】实践 主题写作 事例一: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 近日,在中国网和江苏卫视热播的《似是故人来》实景文化访谈节目专访了袁隆平先生。 袁老已是鲐背之年,依旧在做科研、带学生,他在节目里的一句话触动了笔者:“我带研究生 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袁老年轻的时候是赤脚下田(现在有套鞋,条件好很多),经常被虫子、蚂蟥叮咬。袁老 为解决亿万国人吃饭问题所作出的贡献彪炳史册,但他因长时间赤脚浸泡在春天冰冷的水稻田 而得上了肠胃病。作为农业科学家,田间地头是他们科学研究的主战场,靠想象干不出杂交水 稻,他们的科学成果必须写在大地上,长在土壤里。从这个角度来看,袁老收徒必须下田的“门 规”,是从事农业应用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袁老在节目中说,他对年轻人最想说的 8 个字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互联网时代 为年轻人获取知识提供了空前的便捷,于是,能够诞生更多灵感和赢得更好机遇,但最可靠的 两个字还是“汗水”,敢于撸起袖子在风吹雨打中耕耘,在骄阳炙烤下劳作,是年轻的农业科 技工作者收获事业成功的必备攻略。 【适用主题】实践,务实,脚踏实地 事例二:耄耋之年,不断进步 你能想象到,一个 90 岁的老人,可以自由用英语交流吗? 袁隆平可以。 前不久,在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一段英文致辞,一开口就 把大家惊呆了! 在这之前,在袁隆平爷爷的指导下,杂交水稻在非洲高产创纪录,当地原来每公顷 3 吨的 产量,现在变成了 10.8 吨,可以说非常骄傲! 在致辞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 7 粮食短缺的问题。 而很多人看到这段视频,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可以看出袁老真的老了,都快 90 了还在忙碌,重于泰山的一生。” “真的有点泪目,我记得之前看他好年轻,仿佛就在前几年……” “这么大年纪还在奋战,怎么会有如此优秀的人。” 90 岁,这个年龄离我们大部分人都很遥远,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个年龄的人,除了最基 本的生活外,几乎什么都不能做。 人上了年纪,不管是身体还是心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以为袁隆平也是如此。 但我们都误会他了。 而直到现在,当我看到这段视频时才明白,原来有些伟大,与年龄无关。 我们说他老了,该休息休息了,他却说,90 岁又怎样?我还要继续追梦。 【适用主题】进步,终身学习,年龄,梦想,突破 事例三:追寻所爱,行动报国 1930 年,袁隆平出生了。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战争的威胁中度 过的。那时的他为了活命,和家人一起到处逃难。 年幼的他不懂,为什么我们中国要受欺辱?为什么我要东奔西走?为什么中国要忍受饥饿 和贫穷? 等到袁隆平高中毕业,一家子的生活算是稳定了,但在他的学业上,大家又一次犯了难。 上了大学是好事,可是学啥? 父亲的思想比较传统,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走入仕途,升大官,赚大钱。 可袁隆平不乐意呀,他不喜欢钱,偏偏喜欢花花草草。 在袁隆平的心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归宿,在别的孩子把赚钱当成理想时, 他却对鲜花,绿草,果树有着异常的向往。 而他也确实这么做了。 1949 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 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 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 到了 60 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 袁隆平的身体也有些撑不住。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愁得连觉都睡不好。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 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 “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 人民挨饿的景象就是他的动力,他迈开双腿奔走进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 性不育株。 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 仅仅是第一步。 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 能。 【适用主题】爱国,梦想,初心 8 事例四:不顾质疑,坚持追梦 很多人说是袁隆平是救世主,但人们却不知道,为了研究水稻,他独自一人吞下了多少心 酸…… 他的前半生是饱受争议的,在刚提出这个想法时,他就收到了无数人的揶揄和嘲讽,人们 不相信这么个不不起眼的小教师,能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 不断被泼冷水的十多年中,他没有放弃,在经费短缺的条件下,他也依然坚持实验,只要 他还活着,就要把“梦”做下去。 他要坚持,他不怕别人阻挡。 90 年代前后,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断涌现,年过半百的袁隆平,却还是和年轻时一样, 用实践来回应争议。 下田对于老人来说可不容易,他却生生克服了这个困难,他的胸中有一团火,任何非议与 质疑都没法把它浇灭。 他对待水稻比谁都认真,只要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下田观察,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就 算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间断。 有人说,这一路走来遇到过这么多苦难,他难道不怕吗? 可袁隆平还就真的不怕,他相信,只要自己踏踏实实下地研究,就什么都能攻克。 【适用主题】质疑,失败,困难 事例五:淡泊名利 当有记者问袁隆平:您的身价值 1008 亿,您如何看待财富和名利?袁隆平说:不错,我身价 值 1008 亿,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 6000 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 很满足了。对金钱我不会挥霍浪费,但该花的还是要花。至于我获奖得的奖金都放到基金会里 边了。我今天穿的衣服就 50 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 15 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 我的表 260 元,鞋子 100 多块。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薄名利,对物质 别要求太高。 【适用主题】简朴;富裕;生活方式;美德 事例六:不知疲倦,永远向前 袁隆平爱自由,什么事情都想尝试,高中时,他就已经是百米自由泳的第一名了,曾经为 了省船费,甚至游过嘉陵江。 大学的时候,他曾报名参加空军,体检和政审都合格了,但为了参与经济建设,他选择了 留校学习。 他甚至还会拉小提琴! 小提琴可是公认的最难学的乐器之一,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他,依旧会遵循自己 的爱好,抽出空闲来练习。 他还是那个他,不管面对什么,永远都不惧怕。 他的英文也非常好。 他读书时就很用功,后来,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和更多的国际友人沟 通,他更是勤于练习。 哦,对了,老爷子的俄语也不差。 而除了这些,他还会打排球,会跳踢踏舞…… 9 他不光是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袁隆平从来都没变,他还是那么地自由洒脱,即使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即使拯救了无数人 的生命,于他来说,也只是实现了童年时的一个小小梦想。 人生过得如此充实,如此有意义,这就值得了。 【适用主题】兴趣爱好,充实,自由 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人民论坛) 2021 年 05 月 23 日 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5 月 22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中国 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 99 岁。人们为两位院士逝去而悲恸,深 情缅怀两位杰出的科学家。 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 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梦。如今,水稻高产的梦想变成现实,杂交水稻也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家 大面积种植。面对外国人“21 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袁隆平决心向“饥饿恶魔”挑 战;为了实现梦想,袁隆平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让外国人惊叹“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 的世界”。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历史、对文明的贡献。 吴孟超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 吴孟超曾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从医 70 多年,吴孟 超完成了 1.6 万余台肝脏手术,自主创新了 30 多项重大医学成果,推动中国的肝病医学从无 到有、从有到精,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 平。手中握刀,游刃肝胆,精准无误;满腔热忱,守望初心,矢志不渝。这是医者仁心,也是 一名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挚爱守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 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对杂交水稻研究难题,袁隆平在实践基础上,以过人胆识和科 学眼光投身其中,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伴随其一生。上世纪 50 年代,肝脏还属于 手术禁区,经过探索钻研,吴孟超创造性地提出肝脏外科“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坚持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同步发展,中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肝脏外科发展道路。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尊重知识、崇尚科学才能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科学家只有勇攀高峰、 敢为人先,才能服务人民、献身祖国,引领科技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科学家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坚守着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底色。1953 年,23 岁的袁隆 平立下誓言:“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这位“看上去更像农民”的科学家, “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 上,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把挽救病人生命作为毕生追求的吴孟超,视病人如亲 人,冬天查房,他会先把听诊器焐热了再使用。吴孟超常说:“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 心里装的是人。”一切为了人民,他们以满腔热血和激情,尽好一份责任、捧上一份心血,生 动诠释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他们身上最闪光之处,就是心中时刻装 着国家和人民,让科学家精神熠熠生辉。 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两颗小行星,一颗是编号为 8117 的“袁隆平星”,一颗是编号为 17606 的“吴孟超星”——两位科学家对人民对人类的贡献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当前,世界百年未 10 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在新征程上,我们更当从杰出科学家 身上汲取力量,矢志创新、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共同守护人类健康美好未来(和音) 2021 年 05 月 23 日 08: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将继续同国际社会深化抗疫合作,为合力战胜疫情、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展、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5 月 21 日,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健康峰会上发表题为《携 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讲话,站在为人类谋健康、为世界谋发展的高度提出推进 国际抗疫合作的主张,宣布支持全球抗疫合作的举措,对提振多边主义、推动国际抗疫合作、 引领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变革具有重大意义。行动是最好的语言。中方已向全球供应 3 亿剂疫苗, 是世界上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已为受疫情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抗疫以及恢复经济社会发展 提供了 20 亿美元援助;中非建立了 41 个对口医院合作机制,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大 楼项目已于去年年底正式开工……中国宣布的举措,均在抓紧落实。 习近平谈党的传家宝——勤俭节约 2021-05 “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 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古往今来,“勤俭节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 道德风尚,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历史警思。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并率先垂 范、以身作则。 新华网评:雪山永远不会忘记 2021 年 05 月 23 日 千山耸峙,万水奔腾,天边秘境,神奇高原。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 70 年。1951 年 5 月 23 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 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从此,西藏人民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 略和羁绊,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祖国大家庭里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70 年来, 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 实现了沧桑巨变,取得了全方位进步。 西藏今天的繁荣发展来之不易。广袤的荒原、恶劣的气候、稀少的人烟、复杂的地质条件、 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西藏社会面貌发生的每一点改变、经济发展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要比 其他地方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雪域高原“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不是一蹴 而就的。70 年来,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进,进行民主改革,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 70 年间,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将青春、汗水、 热血乃至生命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西藏……如今,一个社会大局更加稳定、经济文化更加繁荣、 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呈现在世人面前。这背后,有党中央 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也有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 西藏今天的繁荣发展意义重大。一部西藏当代史,就是一部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人的全 面发展的发展史,更是一部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经济民生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跨越史。从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 年西藏民主改革、到 1965 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一次次深刻的社会变革, 确立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大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到社会主 11 义社会的制度跨越。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才能保障西藏 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才能为西藏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全 面进步;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满足西藏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 坚持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才能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雪山不会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西藏走过了怎样艰辛的奋斗历程,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精 神财富。如今的西藏,发展基础之实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之好前所未有,发展后劲之足前所未 有。站在新起点,迈入新征程,西藏各族人民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姿态,不懈努力,接续奋 斗,书写西藏更加辉煌灿烂、幸福美好的发展新华章。 职业教育不能“上热下冷” 2021 年 05 月 26 日 光明日报 今年以来,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国家层面“大动作”不断,“大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这些举动被普遍视作推进普职融通的积极信号。 职业教育虽被定位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并列的类型教育,但在现实中,一直存在“上热下冷” 的问题。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 41.70%,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 39.46%。国家虽然作了普职大体相 当的硬性规定,但是实际“普职比”已经降为接近 6∶4。尽管如此,在不少地方,家长关于本 地普高录取率偏低的抱怨一直未减。 职业教育“上热下冷”何以出现?首要原因是职业教育体系仍存在“断档”现象。虽然职 业教育法明确了建立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相较之下,作为职业教育起点的初等职业教 育一直很少被关注。学生、家长把升入普高作为唯一的选择,地方政府也把“普高率”“重高 率”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一些初中学校为了应对升学指标考核,便草草对 初三学生进行“分流”,把一些文化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动员到当地的中职学校,提前进入中职 学习,因此造成了学生和家长潜意识认为读中职就是成绩不好、“低人一等”,强制性的初中毕 业学生“分流”成了“分层”。 在“学历情结”的现实语境下,家长们都想方设法送孩子进入普高学习。为回应家长对普 高的高期待,一些地方的中职学校也顺势选择以普高化为招生卖点。学生进入学校后,并非学 习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课程,而是学习与普通高考对应的考试科目,造成中职教育“普高化”。 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就业质量普遍不高,也是实践中造成“上热下冷”的另一个重要原 因。在办学质量方面,虽然国家不断修正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以期实现与用人市场无缝衔接, 但具体到职业学校,所设专业的变更需要在实训设备、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大量调整,这种不 小的资金压力也造成一些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难以快速跟上市场的变化需求。就此,“以专 业兴产业”“以产业兴专业”成为一句空话,职业教育所设专业与产业严重脱节,毕业生也很 难实现高质量就业。 我国自 2019 年已经开始推进中高职衔接,逐步建立起中高职的“立交桥”,但实际上中职 学生毕业后除一少部分能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绝大多数学生仍面临就业选择。一些学校选 择将学生送到一些企业和工厂,在专业所学与工作实际的巨大落差之下,不少学生“毕业”后 随即选择“失业”,这都加深了学生和家长对于职业教育“无出路”的刻板印象。 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受地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12 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普及程度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是高中阶 段教育的底部。有关调查数据表明,2019 年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 1.01 万所,尚有 127 个县没 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即使在一些地方开办了职业教育学校,但学校的数量也较少,造成职业 教育与普通教育呈现不均衡现象,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选择相当有限。另一方面,现阶段,我 国职业教育招生也未突破地域限制,目前各省的职教高考也存在一定差别,且不能跨省录取, 中职学生毕业后进入高一级学校也受到了限制,让学生和家长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一条“断头路”。 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不科学,也助推了职业教育“上热下冷”。目前国家要求建 立分类考试招生、“1+X”证书制度试点、国家学分银行等多元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手段。然而, 在现实中,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评价仍然只将普职招生数量(或普职比)和学生毕业后的是否 就业作为硬性指标,甚少关注学生在校专业性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学生毕业“入市”后的跟踪 评价。更离谱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将中职学生毕业升入高一级的高职院校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 平的重要指标,在评价学校中错误坚持“唯升学论”“唯学历”,造成部分职业院校虽名为“职 业”,仍以升学、学历为导向办学。这些已不合时宜的评价手段亟须扭转,否则,职业教育“上 冷下热”的困境难以摆脱,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也难以及早建成。 中国精神 致敬戍边战士!甘做界碑,无畏坚守 2021 年 2 月,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现场视频公开,视频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边防团团长 祁发宝面对数倍外军张开双臂阻拦的背影,令无数网友感动落泪。在这场冲突中,营长陈红军, 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 4 人不幸在战斗和营救战友的过程中牺牲,其中最小的陈祥榕才 19 岁。 在肖思远的战地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 祖国的领土。”“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他用生命践行了这句话。 2020 年底,这个团服役期满的战士全部主动申请留队,继续在英雄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战斗。战 士付忠义说:“经历了去年的边防斗争,我更加认清了边防军人的价值。边关虽苦,但总要有 人守。只要边防一天需要,我就一天不走。” 核心立意 用生命守护祖国山河。 速写示范 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是钢铁战士,是时代先锋,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精神光照千秋,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戍边战士将自 己的热血,甚至生命留在了边境,树起了巍峨的界碑。英雄虽然已经离去,但他们舍身卫国的 精神却永驻边疆,激励着每一位国人。我们不仅应当记住他们的名字,更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宝 贵的精神财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力拼搏。 爱国情怀 国测一大队:用汗水和生命丈量祖国大地 “为国家苦行,为科学先行,穿山跨海,经天纬地,你们的身影,是插在大地上的猎猎风 旗。”这是 2021 年 2 月 17 日,《感动中国 2020 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给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 测量队的颁奖辞。 这支被习惯称为“国测一大队”的队伍创建于 1954 年。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国民经济 发展亟须测绘数据,国测一大队承担的测绘任务大多位于高寒缺氧、物资匮乏、交通和信息极 差的生命禁区。2020 年 5 月,国测一大队第 7 次测量珠峰高度——8848.86 米。这是最新测定 13 的珠峰高程,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测绘科技的巨大成就。67 年来,国测一大队两下南极,7 测珠 峰,39 次进驻内蒙古荒原,52 次深入高原无人区,52 次踏入沙漠腹地,先后完成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大地原点建设、全国天文主点联测、国家天文大地网测量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测绘项目。 他们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用血汗乃至生命绘出祖国的壮美蓝图。 核心立意 不畏艰苦,为国奉献。 速写示范 我国国土辽阔,山川河流巍峨浩荡,南北西东各具特色,相应的测绘任务也异 常艰巨。然而,67 年来,国测一大队一次次不负众望,交出满意的答卷。两下南极,7 测珠峰, 39 次进驻内蒙古荒原,52 次深入高原无人区,52 次踏入沙漠腹地……坚定的脚步,丈量着祖 国大地,“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薪火相传。 家乡 《山海情》唤起年轻人的乡土情怀 电视剧《山海情》是一部怀抱着塑史追求的扶贫题材电视剧,展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宁夏 西海固地区人民易地搬迁、艰苦开拓的奋斗史,折射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达 40 多年的反 贫困壮举。以今天的市场思维来看,这样一部电视剧与当下主流收视人群间的时空距离,简直 就如同山海之隔。但该剧开播后不久,就有上万人给其打出高分,热议之下《山海情》还多次 登上热搜。剧中人物对家乡的朴素情感毫无疑问拨动了观众心里最深的那根弦。对一部分年轻 观众而言,他们并不是在《山海情》中观看他人的陌生生活,而是在回溯自己的个人记忆与家 族记忆。 事实上,许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根脉都在乡村,该剧在大西北实地取景,演员放弃 “美颜包袱”真实地塑造人物,方言版中人均说着“家乡话”,这无不唤醒着远在异乡的年轻 人血脉深处的乡土情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精神寻根之旅。 核心立意 家乡,每个人心中魂牵梦萦的所在。 速写示范 《山海情》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剧情丰富、真实、精彩。还在于剧中浓浓的乡 土气息。方言版中的方言台词,更是助其人气飙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在 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影子。正因为如此,该剧才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唤醒了 观众对家乡的怀念与热忱。 自信自立 嫦娥五号“挖土”归来,闪耀自立自强信心 2020 年 12 月 17 日,随着采集月壤归来的嫦娥五号稳稳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 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探月工程也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 规划的最后一步。 嫦娥五号是我国独立自主设计研发的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 任务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而对整个工程来讲,嫦娥五号完成的挑战远远不止五个方面— —新研制的 3000 牛的发动机在到达月球制动和从月面起飞时表现良好;基于视觉的月面采样 区快速分析以及采样、放样、装罐、放罐过程的快速定位,为机械臂快速调整提供支持;对飞 行轨道、飞行程序等进行快速设计,支撑任务中可能遇到的天上或者地面的应急情况……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自主创新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主旨。”国家航天局探月 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说。嫦娥五号的成功充分说明,我国已经在世界航天领域走出了一条自 立自强的创新发展之路。 14 核心立意 自主创新是中国走向科技强大的必由之路。 速写示范 科技自立自强的旋律最为动听。嫦娥五号代表着中国航天自主创新道路的新成 就,是我国自 1970 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以来又一段动人节拍。实践证明,只 有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攻关,才有可能书写下北斗、嫦娥、神舟、天宫、天问这一个个响亮的 名字。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只有坚定不移地自主创新,把关键核心技术牢靠掌 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航天事业的国际竞争力,走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长 征。 命运共同体 中国疫苗助力全球抗疫,书写大国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疫苗承载着人类战胜病毒的希望。生死竞速中,中国疫苗研发交出亮 眼成绩单,为全球抗疫做出贡献。2021 年 2 月 1 日,中国政府首批对外援助的新冠疫苗正式 移交巴基斯坦,同一天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介绍,除巴基斯坦外,中方 还正在向文莱、尼泊尔、菲律宾、缅甸、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蒙古、巴勒斯坦、白俄罗 斯、塞拉利昂、津巴布韦、赤道几内亚等 13 个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下一步将向其他 38 个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援助疫苗。在此之前,中国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签署协议,正式加入“新 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中国积极通过实施计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这是中国秉持人类卫 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履行自身承诺推动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举措。 核心立意 大国担当,凝聚共克时艰的力量。 速写示范 全球抗疫形势严峻,疫苗是应对疫情的有力武器。中国作为最早承诺将疫苗 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国家,一直在不折不扣地履行诺言。从尽己所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 助,到全力推进国际抗疫合作;从携手各国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到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 体,中国一直在行动,展现出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在疫情肆虐的危急时刻,各国唯有团结 互助,携手共进,才能终结病毒大流行的寒冬,拥抱温暖的春光。 新时代青年 周承钰:“火箭少女”,心向宇宙 2020 年 11 月 24 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发射现场,一位姑娘 格外引人注意,她就是文昌发射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女指挥员周承钰。平时,周承钰被同事亲 切地唤作“大姐”,但其实她是一名 95 后。 “大姐”能吃苦,也肯吃苦,是出了名的硬角色。在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测试任务中, “大姐”被定岗在位于脐带塔 15 层的二级连接器配气台。通往 15 层的路,是倾角接近 90 度 的 180 多级钢铁台阶,很多地方难以直立行走,必须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普通人跑一趟都得 冒一身汗,“大姐”要一天来回四趟。15 层的工作环境,更是让多数人胆战心惊——不足 8 平 方米的测试间,设置了两个配气台、4 个转接盒以及上百根电缆和供气管路,空间狭小,没有 空调,且充满了高压气体流动的嘈杂声。这种工作环境,连一些男同志都不敢轻易尝试,“大 姐”却在这里整整干了 60 天,从来没有抱怨过,更没有迟到过,成功把二级连接器配气台这 个“边缘岗位”,打造成了“党员先锋岗”,并顺利完成了长征五号火箭的复飞之战。 核心立意新时代青年要敢于接受挑战。 速写示范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马厩里养不出千里战马,青年人应有一种初生牛犊不 怕虎的精神,敢于直面困难,挑战自我。作为文昌发射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女指挥员,95 后的 15 周承钰不怕苦、不畏难,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完成了一次次挑战,在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任务 中亦表现出色。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新时代青年应以之为榜样,努力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 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 文化传承 河南春晚火“出圈”,文化味是最大亮点 2021 年 2 月,河南卫视的一档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了。仅 2 月 16 日单个视频片 段在社交平台就累计观看千万次。“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精彩的舞蹈让网友一 秒穿越回大唐。整场河南春晚也成了大型圈粉现场,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点赞。 《唐宫夜宴》从妆容到造型,再到布景,都下足了功夫。为了体现丰腴的唐俑形象,演员 们身上穿着塞海绵的连体衣,嘴里含着棉花。演员们眼角两道月牙形的妆容,完全再现了风靡 于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妆容“斜红”。从以《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古代名画的画意为 背景,到“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的穿插,再加上 5G+AR 技术的运用,虚拟 场景和现实舞台的结合,让这场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华美得像一场梦境,更让人感受 到了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底蕴。 除了《唐宫夜宴》,2021 年河南春晚中还有演员穿着宇航服打太极的太极表演《天地之中》、 民乐大师方锦龙吹响千年骨笛的《国乐新春畅想曲》等创意表演,这些具有浓浓文化味的精彩 节目,同样吸引着公众的目光。网友纷纷表示,“看完晚会想去河南博物院转转”。正如河南春 晚总导演陈雷所言:“这些表演‘出圈’值得了,我们为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了一点点力量。” 核心立意用技术和艺术唤醒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速写示范 当下的中华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现代技术与艺术,才能得以传承、发展。《唐宫 夜宴》的“出圈”,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诸多的可能性,看到了当下人们尤其是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厚重的历史文化本就不应仅陈列在博物馆里,人们期待更多的创作 者,用现代技术和艺术形式,将传统文化激发出新的生命力。 科技生活 天问一号探火星,掀开行星探测新篇章 2021 年 2 月 24 日,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 探测器将在停泊轨道上运行约 3 个月,环绕器 7 台载荷将全部开机,开始科学探测。同时,载 荷中的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光谱仪等将对预选着陆区地形地貌、沙尘天气等进行详 查,为择机着陆火星做好准备。 翻开人类历史,火星探测共 40 余次,成功 24 次,通关概率仅一半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 天问一号将载入史册:于中国,它是国家航天科技走向更远深空的里程碑,开启了国人对地球 之外一颗行星的深入探索;于世界,它意味着国际太空探索再添生力军,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认 知将进一步深化。截至 2020 年末,已经有三个国家成功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分别是阿联酋的 希望号、中国的天问一号和美国的毅力号。三个国家发射的探测器虽不尽相同,但它们正代表 地球文明,向那颗遥远的红色星球靠近。 核心立意 太空探索无止境,伟大梦想不止步。 速写示范早在 2300 多年前,屈原就用一首长诗《天问》,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 疑问。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命名,将远古的浪漫诗句、神奇的想象与当今严谨的科学联 系起来,意蕴无穷。无论是中国的天问一号,还是阿联酋的希望号,抑或是美国的毅力号,一 16 系列探测火星的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大众对火星的好奇与向往。这种好奇和向往,反 过来深深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重大命题的思索。人类向太空深处的探索永不止 步。 认识自我 罗翔:你当自卑视己,切勿狂妄自大 2020 年 3 月 9 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受邀把自己的刑法课“搬”上 B 站后,大受欢 迎。对于自己的走红,罗翔最开始是开心,但转身又反思自己太虚荣。他想起外公的遗言“你 当自卑视己,切勿狂妄自大”,提醒自己只是一个普通老师,别飘飘然。 罗翔的这种自省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上大学时,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窗,他总为自己 的湖南人身份而骄傲,瞧不起一切外省的人和事。他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妥。在学校教书时, 他觉得世人皆醉我独醒,不大瞧得上身边“平庸”的人。33 岁那年,他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开 始改变,他明白,年少总是轻狂,总是喜欢抽象的概念,总把人想得很完美,用理想的标准要 求别人,才会觉得别人如此平庸。可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与一个平庸的人共处,那就是我们 自己。我们每天不断原谅自己,却不愿接纳别人的不足。此后,他反思自己的自恋和偏见,反 思自己不够勇敢,反思“法律技术主义”。他甚至将自我反思用在课堂上,告诫学生。 核心立意 客观看待自己与他人,摒弃自恋与偏见。 速写示范 一个人只有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不断地反思自己,才能真正地去完善自己, 发展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罗翔教授曾经也是没能认清自己的人,高估了自己,看低了他人。 直到他重新调整自我姿态,懂得谦逊,尊重他人,才成长为如今受人尊敬与欢迎的样子。“你 当自卑视己,切勿狂妄自大”,如此金玉良言,我们也当铭记在心。 偶像 郑爽:失格之人没资格成为榜样 2021 年 1 月,郑爽被爆出在美国代孕了两个孩子,并在胎儿七个月时打算弃养,这引发 了全社会对代孕法律伦理和生育责任的热议。随着此事在网上的发酵,多家官方媒体相继发声, 批判郑爽代孕和弃养的违法行为。很快郑爽遭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封杀,数天之内,演艺 事业跌落谷底。 其实,从郑爽进入演艺圈以来,因为“真性情”曾在镜头前数次失控,混乱的情绪、浅薄 的认知、糟糕的演技,一方面是她的“黑点”,一方面又帮助她攻占媒体头条。偶像迷惑行为 不断,粉丝们则甘愿冲锋陷阵,赴汤蹈火。纵观当下饭圈,在意偶像作品功能性和艺术性的人 越来越少,化身“工具人”打榜刷数据来给偶像造人气的人越来越多。粉丝义无反顾,偶像放 飞自我,小到人设翻车,大到道德沦丧,越线法律。而此次郑爽遭封杀,已然说明无视道德和 法律,再火的偶像也会凉凉。 核心立意 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速写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虚假的榜样,甚至是道德败坏的“榜样”,造成的负面 影响也是巨大的。流量明星郑爽代孕、弃养事件一时间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偶像做出违反道 德、触犯法律的事情,不但不能给青少年带去正能量,反而会误导青少年。而青少年群体的偶 像观,影响着一个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偶像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