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解读:为一个人起立等 4 则(附:素材点拨及适用话题)
为一个人起立
那年春天,县教育局的部分干部去土塔乡中学考察。这所乡镇中学很小,整个初中只
有三个班,一个年级一个班,所有的同学都在一栋教学楼里上课。
他们听课的时候发现,不管哪个班,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要回答问题都是直接起
立抢答而不举手。听课后,教育局局长忍不住问校长:“刘校长,你们学校学生回答问题为
什么不举手,都是站着抢答问题呢?”
刘校长带着他们来到一间教室窗前:“看到第二排那个学生没有?”
顺着他的手指,可以看到一个面皮白净的孩子正在认真听课。
“这个孩子家里很穷,就靠卷些烟花爆竹过日子。去年秋天,他帮家里干活的时候,
两只手臂在一场爆炸炸掉了。”校长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们只能尽力帮他。老师们发现课
上提问的时候,别的孩子举手,而他无手可舉,我们就将回答问题的举手制改成了起立制。”
【素材点拨】
从举手到起立,规则改变的背后,流淌的是温暖的真情。而这个改变,也必将在这些
孩子心中埋下善的种子,影响着孩子们未来的人生态度。
【适用话题】
规则改变的背后;善意的改变;真情……
向自然学习“知足”
弱肉强食据说是自然界的法则,然而,哪怕是“百兽之王”狮子,在一次捕猎成功、
填饱肚子之后,在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即使猎物就在身旁,它们也不会发起袭击。因为狮
子本能地知道,如果贪得无厌,为了满足欲望而肆意捕杀,那么猎物的减少就会危及自己
的生存。
一般认为黑猩猩是草食动物,但有时候它们也会袭击羚羊等哺乳动物。因为动物蛋白
质营养高,味道好,所以整个族群都会兴高采烈地一起享用。
既然是这样高价值的食物,那么经常捕食动物不是很好吗?但黑猩猩不这么做,它们
捕猎的频率虽然不固定,但仅仅是“偶尔”而已。据说它们捕猎只是为了补充生存必需的
那部分营养,因此,它们不会过度捕食,不会贪得无厌。
自然界中存在著人类世界所没有的“节制”。为了生存,动物需要做出最低限度的努力,
但是,让欲望过度增加,动物中绝对没有这样的行为。它们都具备“知足”的本能。
【素材点拨】
稻盛和夫笔下的狮子、黑猩猩等动物知足的捕食行为给读者呈现了“天道均衡”的奇
妙,正如《花月痕》中所言:“天道循环,往复不息。”一切事物的运行轨迹都是无始无终、
往复循环的。明智的人们应从动物们知足的本能中得到启发——人类在实践中须坚持适度
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
【适用话题】
知足常乐;欲望;限度;节制;适度原则……
为什么锤子一定是锤子
锤子的典型功能是什么?敲东西。还有吗?一时想不起来了,因为你的思维已经固定
在“锤子是用来敲东西的”上面了。
心理学家诺曼·迈尔的“绳索实验”差点儿将参试者逼疯。参试者进入一个房间,天
花板上的两个位置挂着两条绳索,他们的任务是将两条绳索绑在一起。遗憾的是,两条绳
索之间的距离太远,参试者无法同时够到它们。
参试者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思维是固化的,完全没有想到利用房间里的其他工具,例
如钳子。如果把钳子当作摆坠,它就成了完成任务的关键道具。
将钳子绑在一条绳索上,让它像钟摆一样摇摆,用手拽住另外一条绳索在一旁等待,
当“钟摆”晃到自己附近时拽住钳子,这样就可以顺利将两条绳索绑在一起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信息的方式。其中,智商起到的作用要远远小于信息处理质量。
一个好的思考者会注意到两点:在脑中对情况和问题有全面、清晰的设想,并且具有
简单、清楚的创造性思考策略。
我在科隆大学工作的时候,听过一位客座教授的讲座。投影儀已经装好了,但是没有
经过测试。演示的时候,人们可以明显看到:投影仪放的位置太低,观众只能看到屏幕上
的一半内容,另一半被挡住了。高年级的学生很快采取了补救措施,他们找了一本书垫在
投影仪下面。但是,书太厚了。解决方法:必须换一本薄点的书。大家用尽方法去找薄书
的时候,一个低年级的女学生走过来,把那本厚书从中间翻开。现在好了,高度正合适。
【素材点拨】
“锤子的典型功能是什么?敲东西。”这让人想到另一句话“如果你拥有的唯一工具是
锤子,你就会把所有的问题都视为钉子”。这两句话的本意都是指思维固化,意即遇到问题
时,人都会习惯于从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去寻求解决办法,而忽略了周围的信息。要想改变
这一点,你需要做的就是打开你的视界。在一个专业里深耕的同时,不要忘了拓荒,因为
在“拓荒”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很多不同的问题,有机会让我们尝试使用新的“工具”,工具
越多,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越多,你的思维也就自然而然被拓展开了。
【适用话题】
思维固化;打开视界;你的视界决定你的世界;深耕与拓荒;工具……
林巧稚的考评
协和医学院是我国医务界的翘楚。协和医学院有位很有名望的教授——林巧稚。她给
学生讲“做一个好医生”的三个标准:一是有高尚的医德,一切从患者考虑;二是有精湛的
医术,能解除患者的疾苦;三是有服务的艺术,取得患者的信任。
在一次考评中,林巧稚要求学生们观察孕妇的分娩过程,然后写出一份病历记录,以
此来评定他们的临床能力。结果只有一份病历记录被评为“优秀”,其余均不及格。学生们
惭愧不已,自我检讨,但左思右想不得其解。林教授严肃地说:“你们的记录没有错误,但
不完整,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东西。”“漏掉了什么呢?”学生们反复查看,实在想不出漏掉
了什么,于是便去研究那份“优秀”病历记录。结果他们发现,各项记录都没有区别,只
是那份“优秀”病历记录里多了一句话:“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原来,在林巧稚
眼里,这就是“优秀”与“不及格”之间的差距。
【素材点拨】
那份“优秀”病历记下了分娩过程中“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说明这个学生不只
是有板有眼地记录了她分娩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的手术程序、体征变化等,还从产妇经历煎
熬所体现的外部情景作了客观的记载,他观察了手术过程,更是观察了产妇变化——注重
服务对象,从患者角度考虑。因此,在林巧稚看来,这份病历记录是“优秀”的,而其他
学生轻忽了后者,“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东西”,即使前者寫得再完美、再准确,也是“不完
整”的、“不及格”的。
【适用话题】
细节见真章;角度;重要的与不重要的;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