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孟
子
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 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 孟 子 便 与 母 亲 相 依
为 命 。 孟 母 非 常 疼 爱 自 己
的 儿 子 , 曾 经 为 了 替 孟 子
找 一 个 舒 适 的 学 习 环 境 而
三 次 搬 家 。 孟 子 自 小 便 受
严 格 的 管 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后 , 便 十 分 认 真 读
书 , 稍 大 一 点 , 孟 子 变 得
十 分 贪 玩 。 孟 母 便 剪 断 织
机 上 的 麻 布 , 她 要 孟 子 勤
奋 读 书 , 要 不 然 将 会 像 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 牢 记 母 亲 的 教 诲 , 立
志 成 材 。
孟 子 长 大 后 ,
被 孔 子 的 儒 家 思
想 所 吸 引 , 于 是
决 定 离 开 邹 国 到
孔 子 的 家 乡 鲁 国
深 造 , 其 老 师 正
是 孔 子 的 孙 子 子
思 的 徒 弟 。 通 过
学 习 , 孟 子 认 为
孔 子 是 有 人 类 以
来 最 伟 大 的人,
于 是 他 立 志 发 展
孔 子 的 思 想。
孟 子 醉 心 研 究 , 终 于 名 声 大 噪 , 邹 国
和 鲁 国 国 君 也 时 常 向 他 请 教 治 国 之 道 。可
惜 邹、 鲁 这 样 的 小 国 , 很 难 实 施 孟 子“ 仁
政 ” 的 抱 负 。 他 决 定 带 着学 生 到 东 方大 国
齐 国 去 。
但 是 齐 国 所 采 取 的 是 锻 炼 精 兵 使 国 家
更 为 富 强 的 政 策 , 对 孟 子 的 思 想 毫 不 理
睬 。 最 后 , 孟 子 来 到 膝 国 , 膝 国 太 子 对 孟
子 的 “ 仁 政 ” 十 分 感 兴 趣 , 于 是 孟 子 便 在
膝 国 实 行 他 “ 仁 政 ” 的 思 想 。 遗 憾 的 是 ,
膝 国 是 个 小 国 , 时 时 有 被 灭 亡 的 危 险 , 不
可 能 把 仁 政 推 行 天 下 。 孟 子 于 是 到 其 他 国
家 宣 扬 他 的 “ 仁 政 ” 思 想 。 可 是 没 有 一 位
君 主 愿 意 实 施 他 的 政 策 。 孟 子 放 弃 继 续 宣
扬 仁 政 的 念 头 , 决 心 写 书 建 立 学 说。
•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
劳 其 筋 骨 ,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
• 男 女 授 受 不 亲
孟子的仁政思想
1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 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4 政事以民为归宿
5 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
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6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7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8 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
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
“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
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
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
“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
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
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
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
《孟子》。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
称“四书”,与“五经”(《诗》《书》
《礼》《易》《春秋》)并称,是儒家
的经典。
孟子与孟母三迁(先迁于坟,再迁于市,
后迁于学)
已学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
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
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
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
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
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
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
(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
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
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
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
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
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一、第一段
1、字词句重点: 凶、河东、河内 、无如、
寡人之于国也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寡人之于国也(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
于
之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
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
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
(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
多,这是为什么呢?”
2、梁惠王施行的政策是什么?困惑有哪里?
于国尽心:移民、移粟。困惑在:民不加多
3、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
的原因,那么孟子有没有正面回答呢?
第二、三、四自然段
1、注音:王好(haò)战 弃甲曳( yè )兵
2、重点字词:好、请、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走、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请以战喻
以五十步笑何如
回答问题:孟子没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用设
喻的方式,这样既不容易激怒对方,又便于启发对方。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
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
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
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
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
姓比邻国多了。”
答:比喻梁惠王的治国与邻国之君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事例来比喻什么?
如何理解“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一句?
这句话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
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
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
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
政、行王道。
三、第五、六段
重点字词:
1、注音:胜(shēng)食 数( cù )罟( gŭ ) 衣(yì)帛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庠(xiáng)序
孝悌(tì) 然而不王(wàng)
谷不可胜食
数罟
以时
可以衣帛矣
无失其时
庠序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然而不王者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未之有也
尽
密网
按照
穿
通“毋”
学校
同“斑”,斑白。 顶着东
西 这样却还 称王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孟子在指出梁惠王的缺点之后,那怎样才能使民加
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张。
那么,孟子的主张有哪些呢?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
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
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
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
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
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的繁殖时机,七十岁
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
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
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
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
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
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
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仁
政
王道
之始
不违农时(农)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王道
之成
鼓励养蚕(纺)
繁兴六畜(牧)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
初步
措施
根本
措施
不
可
胜
食
不可胜用
保
民
教
民
四、第七段
1、注音:饿莩(piăo)
2、重点字词:
食人食 检
涂有饿莩 发
岁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是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吃,动词;食物,名词。约束
同“途”,道路。打开
年成
同“毋”,不要。动词,归咎、
归罪 则,那么
转折连词
递进连词
对比
狗彘食人食 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 下层百姓
通过对比,写出了社会的
不平等,同时也对梁惠王
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
斥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消除自满,施行仁政,
才能“天下之民至焉”
目
的
第七段译文:“(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
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
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
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
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用
了什么说理方法?
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
行仁政。
施仁政
除暴虐
天
下
之
民
至
焉
第1自然段:梁惠王自我表白治理国家尽心尽力,提出
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第2自然段:孟子第一次设喻,请求梁惠王的回答。
第3自然段:梁惠王表明了自己的想法。
在第4、5自然段中:孟子紧紧抓住梁惠王的答话,又从
日常生产、生活中举出事例,阐明何为“王道”。
在6、7自然段中:孟子进一步提出了自己设想的理想境
界。为了巩固自己论证的成果,孟子第二次设喻,指出
了梁惠王惯用的推卸责任的方法,鼓励梁惠王推行真正
的“仁政”。
内容归纳
总结全文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了下列的思想
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
的,他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
的机会,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是远远不够
的,这与其他国家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
“五十步”的区别。
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
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
田”、“鸡豚狗彘之畜”。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
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
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
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
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
责任。
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
1、王道精神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以律己,不推卸责任
2、注意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
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知识点归纳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2)七十者衣帛食肉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4)树之以桑
(5)王无罪岁
词类活用
鼓:打鼓
衣:穿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树:种植
罪:归罪、归咎
动词作名词 1、请以战喻 战争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
“有”的宾语,放在了“有”
的前面。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状语后置句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固定句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直……耳 ,是…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
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古今异义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
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
逃跑/行)
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完成下列一词多义(补充)
一、王:1、然而不王者
2、梁惠王曰
为王、称王、统一天下wang4 名作动
君王wang2 名词
二、食:1、谷不可胜食也
2、狗彘食人食
吃 动词
食物 名词
三、时:1、不违农时
2、无失其时
季节 名词
机会、时机 名词
四、以:1、请以战喻
2、可以无饥矣
3、以时入山林
4、申之以孝悌之义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用 介词
凭借 介词
按照 介词
把 介词
认为 动词
五、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寡人之于国也
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比 介词
对 介词
在 介词
六、之:1、填然鼓之
2、王道之始也
3、五亩之宅
4、申之以孝悌之义
音节助词 无义
结构助词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无义
结构助词 的
代词 百姓
七、然:1、河内凶亦然
2、填然鼓之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太后曰:“然”
代词 这样
助词 地、…的样子
连词 然而、但是
形容词 对的、认为…对的
八、则:1、则移其民于河东
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
顺接连词 就、那么
转接连词 却
凶
(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
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
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
利;顺应自然的变化
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
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
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
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
(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
喧嚷骚动)
察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
记》)
(2)考察
向察众人之议(《赤
壁之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曹刿论战》)
察临国之政(《寡人
之于国也》)
(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
情表》)
(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东
方朔《答客难》 )
喻
(1)告诉,使人
知道
今将喻子五篇之
诗(《汉书》)
(2)明白、知道
成语有“家喻户晓”
(3)比喻
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
(4)通“愉”
庄周梦为蝴蝶,栩
栩然蝴蝶也,自喻适
志与(《庄子﹒齐物
论》 )
兵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寡
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
为旗(《过秦论》)
(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3)军队
赵亦盛设兵
以待秦(《廉颇
蔺相如列传》)
(4)士兵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直
(1)与“弯”相对
木受绳则直(《劝学》)
(2)正确的、正直的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
(《〈指南录〉后序》)
(3)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4)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
翁》)
(5)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6)副词,径直、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
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
救赵》)
(7)副词,竟然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
为此廪廪也(《论积贮
疏》)
数
Shù
(1)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2)几,几个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
之(《狼》)
(3)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Cù
(4)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
之于国也》)
Shǔ
(5)计算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uò
(6)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
将兵(《陈涉世家》)
树
(1)种植
一年之计,莫如树
谷(《管子》)
树之以桑(《寡人
之于国也》)
(2)树立、建立
树帜曰“谢庄团练
冯”(《冯婉贞》)
(3)培养
终生之计,莫如
树人(《管子》)
(4)树木
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桃花源
记》)
(5)量词
树木一株、一棵
称一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