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新城第一中学 2021 届高三年级第四次增分训练
语 文 考 试
出题人:王晓姣 周月 审核人: 高三语文组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答案填写或涂写方式,请按照要求作答。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写在非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纸质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按照学校的具体要求提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一些作家开始反思、追问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
系,不少作家开始批判工业文明的冷漠,反思人性的异化及人类生存的痛苦。他们深知,要治愈这种精神
顽疾,人心需要亲近大地、回归自然。而生态文学恰恰能够给人一种亲切的生存体验。
中外生态文学源于对生态问题的关切。批判穷奢极欲,探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其永恒的主题,揭示
生态危机的人性与文化根源则是其终极目标。从某种程度上看,生态危机实乃精神危机、人性危机和文化
危机,作为应对危机的上策,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于全球公民环境素养的提升。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与批判,饱含诗意栖居美好愿景的生态文学,以真、善、美的表现形式,引领读者回归自然,并将自然根
植于心灵深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在西方文学中,在自然日志《瓦尔登湖》中,“生态文学先驱”梭罗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主
张善待自然,强调人应回归自然。中国作家对生态情怀的展现是全方位的,比如徐刚的《伐木者,醒来》
等守望家园系列、李青松的《一种精神》等绿色森林系列等,均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现,共同昭示了生
态危机的根源及出路,对人们未来如何走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生态文学发出的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心灵诉求,其核心就是要恢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对
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给予审美的解答,以期通过对话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很显然,生态
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有助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生态文学在关注人类生存、探究人性危机、谋求
人类合作及构筑人类共同价值基础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人类应树立生态世界观,从生态学角度
来把握世界的总体联系和发展规律。
在中西文化间,生态思想资源是互相交叠的。尤其在生态伦理方面,这在中西生态文学及相关著述中
有着极为丰富的表征和阐述。阿尔贝特·施韦泽在《文明的哲学》一书中正式提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
理思想,将伦理学范畴由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生命。“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大地伦理。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则把目光投向荒野。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和合
共生”等哲学理念和智慧已内化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这在古代叙事文学、隐逸文学和当代书写中均有
着丰富的呈现。如陶渊明的诗文,以大量的田园文学实践彰显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在小说领域,文
人对“天人合一”之境的摹写与刻画也很多,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诉求及与自然相亲
的诗意愿景。
生态文学以生命伦理为基础,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找寻人类的精神归宿。尽管生态文学不能直
接改变生态状况,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观念及生活方式。它以自觉的责任意识引领人们反思当下的问
题,思索人类未来的命运,其意义已远远超越文学本身,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王玉明、冯晓英《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实际情况看,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学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反思的产物。
B. 对生态问题加以关切的生态文学的终极目标是揭示生态危机中的人性与文化根源。
C. 生态文学可以引领人们从真善美等角度加强对精神、人性和文化等危机的关注。
D. 对话是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学用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基础的最佳途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工业文明带来的危害引起一些作家的反思自然地引出生态文学的概念。
B. 文章列举梭罗、徐刚、李青松等作家的创作事实,意在阐明生态文学的写作内容。
C. 文章引用中外伦理学中的观点阐明了生态文学对伦理学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 文章的最后一段紧承上段,从生态伦理出发,进一步总结生态文学的积极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态文学凭借在探究人性危机方面的重要作用使自身拥有创作与传播的动力。
B. 那些描写“天人合一”思想或体悟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歌或小说属于生态文学。
C. 只有那些对中外生态伦理进行深入研究的作家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
D. 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诉求的生态文学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及生活方式。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生态文学用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基础的最佳途径”曲解文意,由原文中的“以期通过对话的
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助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可知,对话是重构人与自然的和
谐关系的方式,而不是“生态文学用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基础的最佳途径”。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阐明了生态文学对伦理学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说法错误,原文第五段具体阐释了中西方不同的
生态伦理,并举陶渊明等人的例子阐明了生态伦理在文学作品中的表征和阐述,然后在最后一段的开头进
一步指出“生态文学以生命伦理为基础,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找寻人类的精神归宿”,但由此并不
能说“阐明了生态文学对伦理学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使自身拥有创作与传播的动力”无中生有,生态文学“在探究人性危机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
用,但文中并没有提到其与“自身拥有创作与传播的动力”有何关系。
B.“……属于生态文学”错误,选项淡化了“生态文学”的内涵,文章第二段中说“批判穷奢极欲,探究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其永恒的主题”“揭示生态危机中的人性与文化根源是其终极目标”,因此不能简单
地将“描写‘天人合一’思想或体悟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歌或小说”理解成生态文学。
C.“只有……才能”说法绝对,文中虽然探讨了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但不能认为对生态伦理进行
深入研究是作家创作出优秀生态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
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图 2 图 3 出自王辉、杨卿梱《新中国 70 年人口变迁与老龄化挑战》)
材料二:
我国已进行过六次人口普查,世界各国也都定期开展人口普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
自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
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开展人口普查,了解
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
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
挑战和机遇,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问题答记者
林火灿)问》,中国经济网 2019 年 11 月 9 日)
材料三: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高,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便创造了有利
于经济发展的人口条件,从而形成高储蓄和高投资的宏观经济格局。在改革开放的前 40 年间,凭借人口转
变后的丰富人口红利,我国发挥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分工,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在第一次
人口红利消耗殆尽之际,我国即将迎来第二次人口红利。
第二次人口红利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即
生产单位作为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综合生产率,它的提高就是产业升级与生产力的发展)的重点将从提高
劳动投入转向提高人力资本。第一次人口红利得益于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九年义务教育
的基本普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数亿具有基础教育水平的劳动者。第二次人口红利将受益于我国在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长期、持续努力。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从 2000 年的 42.8%和 12.5%提
升至 2019 年的 89.5%、51.6%。据预测,到 2030 年,我国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规模将达 3 亿,
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一数字到 2050 年将达 5 亿。
这意味着,我国未来将拥有全球最大规模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群体。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国家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石,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累积正推动我国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摘编自杨朝《人才争夺战背后是第二次人口红利》,《光明日报》2020 年 10 月 22 日)
材料四: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需要深化同智能科教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拓宽招生渠道,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改革教学体制,适当增加智能教育科目,提高学生自主动脑、动手
能力。把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
探索更能激发专家学者发明创造积极性、有利于“冒尖”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深化同精神文明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精神文明素质既包括意识形态层面的信仰、
理念等,又包括诚实守信等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等法治素质,还包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生态文明素质。
当前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建强宣教队伍,提升宣教质量,改进宣教方式方法,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加强法
治建设,凡是能够纳入法律规范的事务都应出台尽可能详尽的法律法规,以更有效地弘扬正气、纠正各种
不文明行为。
(摘编自田雪原《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人民日报》2018 年 12 月 10 日“人民要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中国 70 年人口结构变化:婴幼儿人口变化不大,年龄越往上,增加人数越多。
B. 促进人口素质全面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人口调查数据为重要依据。。
C. 人口素质与教育体制密切相关,提升人口素质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D. 精神文明素质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可以从加强宣教和法治建设着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七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都发生显著改变的背景下展开的,必将有助于
研判我国未来人口形势,调整相关政策。
B. 改革开放的前四十年,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和 50 后至 80 后四个代际人口出生高峰密切相关,也得
益于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
C.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才能真正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D.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首要任务就是激发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探索更能
激发专家学者发明创造积极性的体制机制。
6.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2030 年我国人口结构可能出现的主要变化及相关影响。
【答案】4. A 5. D
6. (1)结构变化:①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劳动力数量及占比大幅度降低,少子化严重;②受过高等教育的
劳动者数量及占比大幅度上升。
(2)相关影响:①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消耗殆尽;②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高
投资回报率释放第二次人口红利。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年龄越往上,增加人数越多”错误,根据新中国 70 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老龄化发展趋势图可以看出,
并不是年龄越往上,增加人数越多。45-58 岁这一年龄阶段增加的人数是最多的,58-60 岁这一年龄阶段相
对于 45-58 岁这一年龄阶段增加的人数是减少。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D.“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首要任务就……”分析错误,原文表述为“把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能
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重要目标”不能理解为“首要任务”。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构变化:观察材料二图表可知,60 后人口达到了 4.5 亿之多,老年人口数量巨大;而劳动力数量及占比
2010 年后断崖式下降,出生率 2010 年后减半下降,少子化严重;据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
学率分析,据“到 2030 年,我国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规模将达 3 亿,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三
分之一,这一数字到 2050 年将达 5 亿”这一预测,可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数量及占比大幅度上升。
相关影响:在改革开放的前 40 年间,凭借人口转变后的丰富人口红利,我国发挥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融入国际分工,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但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必然会逐
渐减损直至消耗尽;“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数量及占比大幅度上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点将从提
高劳动投入转向提高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高投资回报率释会放第二次人口红利。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草原深处的笑声
唐均
很久没去祝桑乡了。周末,我和几个轮休的同事一起去祝桑乡回访帮扶过的贫困户,其实称其为贫困
户已不合适,因为他们都在去年集体脱贫了。我们像以往帮扶时那样,说去走亲戚,才最为恰当。
祝桑乡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境内。汽车爬上 3800 米高的黑石山,辽阔的祝桑草原映入眼
帘。
远方,一顶牛毛帐篷冒出牛粪饼燃烧散发出的余烟。成群的牦牛,安静地散落在山坡上。草坪中,各
种花儿争奇斗艳,格桑花和着微风跳起了弦子舞,蒲公英把成熟的花籽伞兵般轻轻地放飞到空中,孕育来
年的繁盛。
平整的柏油马路边,两条木凳,一块门板,便是我们的回访对象仁青措一家出售高原特产的简易店铺。
圆柱形的酥油饼整齐地码在木板上,在阳光下闪耀成一块块“金砖”;玻璃罐里黄灿灿的虫草,宛若熟睡
的金蚕;一方不锈钢托盘里,珍珠般的贝母堆成了小山。
脱贫后的仁青措打扮得精致干练:混编着红色丝线的麻花辫盘在头上,戴着一副小巧的藏式金耳环,
穿着一身褐色暗花拉萨长裙,搭配一双黑色小羊皮矮跟鞋。仁青措在遮阳伞下,望着来来往往的自驾游小
汽车,不断地向游人们招着手:“买酥油,买酥油吗?新鲜的。还有今年新采的虫草、贝母,货真价实。”
我们的车在不远处停下来,仁青措不失时机地跑来向我们招揽生意。待我们取下遮着脸的口罩,她见
是熟人,一下子害羞起来,用手捂着嘴偷笑,脸上悄然绽放出两朵粉红的高山杜鹃。
“哎呀,辛苦了!”仁青措的丈夫丁则尼玛迎了过来,热情地与我们打着招呼。
得知我们的来意,丁则尼玛把我们带向身后的帐篷。帐篷前铁链拴住的藏獒摇着尾巴,大家都是熟面
孔了。掀开帐篷的门帘,我们围坐在钢炉边。一碗碗喷香的酥油茶,恭敬地递到我们面前。
“伙计,生意做得好哦。天天让老婆在那里招揽顾客,小心被别人拐跑了。”同行的前任第一书记和
丁则尼玛调侃。
丁则尼玛豪爽地拍了一下巴掌,哈哈大笑起来:“现在的她呀,怕是赶都赶不走了。”他边说边取出
手机,翻到一条银行存款信息,递给第一书记看。
“哇!个、十、百、千、万、十万,厉害啊。”第一书记一边用手指点数着数字,一边惊喜地瞪大了
双眼。
我们也凑上来,一起分享丁则尼玛的得意与快乐。
要知道,这对夫妻 3 年前结婚不到一个月时,就因为家庭贫困等矛盾闹过离婚。帮扶工作组成员苦口
婆心地劝导,特别是他家的帮扶责任人,更是三天两头地往他家钻,甚至把自己一家都带到高海拔的牛场
来,用家庭的欢乐来带动他们重新面对生活。
如今的好日子得益于丁则尼玛的家传绝活。他从小就在牛场长大,祖上代代相传的放牧经验,让他阿
爷、阿爸都成了远近闻名的放牧高手,更有一手骟牛、杀牛的好手艺。几年前,第一书记鼓励他,承包村
合作社的牦牛放养,不但每月有固定工资拿,还可以让其他养牛群众省出时间,去发展别的致富门路。对
丁则尼玛来说,放一头牛是放,放十头也是放,百头、千头也不在话下。
在帮扶责任人和第一书记的担保下,丁则尼玛不但承包了村合作社的 320 头牛,还把村里零散牦牛的
放牧也承包下来,按每头母牛每月固定交给主人一定量的酥油、其他酥油全部归丁则尼玛所有签订协议。
丁则尼玛将承包的公牛、母牛登记后打上记号,遇到哪家的母牛产子,就在哪家的登记簿上画上一笔,同
时在牛犊耳朵上做好标记。遇到主人要求骟掉牛犊作为菜牛喂养的情形,他们收费也很公道。对本村那些
贫困户,两口子也会相视一笑,免了骟牛费用。
到了年底,有着丰富养牛经验的丁则尼玛,除去该上交给合作社的款项,第一年的收入就把贫困线甩
得远远的,再加上代销虫草、贝母的业务,他的腰包一天一天鼓了起来。小两口的腰杆挺直了,感情也越
来越好了。
说话间,帐篷外,几头小牛犊回来了,哞哞哞地呼唤着主人。丁则尼玛从蛇皮袋里舀出一小碗红盐端
了出去,几头小牛亲热地围上来,用还未长角的小脑袋轻轻地碰触着他的小腿,他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盯着它们舔舐。
回访结束,我们走出帐篷,雪域的阳光普照着万物,晃得人睁不开眼。
汽车飞驰在 318 国道上,同行的小护士得意地唱了起来:“是谁帮咱们翻了身呃,是谁帮咱们得解放
呃,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呷拉羊卓若呃……”
她高涨的情绪感染着大家。我们也情不自禁地放开嗓门,唱起了我们的县歌:“高尔寺山,蜿蜒的臂
膀,迎接远方的朋友……”
嘹亮的歌声在青山绿水间回荡。
(选自 2020 年 10 月 30 日《中国民族报》有删节)
文本二:
“真”指向文艺作品的内容真实、态度真诚,它是对文艺作品可信度的反映。艺术立足生活真实,反
映时代要求。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精神,优秀文艺作品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折射时代精神的镜子,最能代
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
(摘自李昕揆《优秀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自驾游小汽车来来往往,与上文“平整的柏油马路”相照应,侧面表现了祝桑乡村民生活状况的
改观。
B. 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祝桑乡色彩艳丽、充满生机的草原景色,烘托出人民生活
的幸福美好
C. 文中描写仁青措的文字,着力刻画了她的服装打扮、动作、语言及神情,字里行间表现出她当前生活的
充实和快乐。
D. 文章运用大量笔墨,插叙了丁则尼玛一家脱贫致富的过程,意在赞美他们勤劳上进的美德,彰显了文章
的主题。
8. 文章题目“草原深处的笑声”有什么含义?
9. 文本二提出了优秀文艺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质。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文本一从哪些方面体现
了这些品质。
【答案】7. D 8. (1)“草原深处”意味着精准脱贫政策深人到国家边远地区。
(2)“笑声”意味着祝桑乡的人们脱贫后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3)“笑声”还意味着扶贫工作人员帮扶成功后的欣慰与快乐。
9. (1)文章以大量生活细节讲述了丁则尼玛一家脱贫致富的经历,塑造出一个个扶贫人员及村民鲜活的形
象体现了创作内容的真实性。
(2)字里行间饱含了以“我”为代表的扶贫工作人员对人民群众的爱和对国家扶贫政策的赞美之情体现出
创作态度的真诚。
(3)本文讲述了祝桑乡村民尤其是丁则尼玛一家的脱贫经历,故事虽小,却反映出精准扶贫的宏大主题,
折射出时代精神。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D.“彰显了文章的主题”错误。本文的主题应是通过写扶贫工作人员对丁则尼玛一家脱贫致富的帮扶过程
赞扬了扶贫人员一心为民的高贵品质,赞美我国的扶贫政策而不是简单地赞美夫妻的勤劳上进美德。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1)由“祝桑乡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境内。汽车爬上 3800 米高的黑石山,辽阔的祝桑草原
映入眼帘”可知“草原深处”意味着精准脱贫政策深入到国家边远地区。
(2)由“她见是熟人,一下子害羞起来,用手捂着嘴偷笑,脸上悄然绽放出两朵粉红的高山杜鹃”“丁则
尼玛豪爽地拍了一下巴掌,哈哈大笑起来:‘现在的她呀,怕是赶都赶不走了’”可知“笑声”意味着祝
桑乡的人们脱贫后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3)由“第一书记一边用手指点数着数字,一边惊喜地瞪大了双眼。我们也凑上来,一起分享丁则尼玛的
得意与快乐”“她高涨的情绪感染着大家。我们也情不自禁地放开嗓门,唱起了我们的县歌”可知“笑声”
还意味着扶贫工作人员帮扶成功后的欣慰与快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1)由文本二“‘真’指向文艺作品的内容真实、态度真诚”“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
为神圣使命”可知优秀文艺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质是创作内容真实、创作态度真诚、反映时代精神。
(2)“要知道,这对夫妻 3 年前结婚不到一个月时,就因为家庭贫困等矛盾闹过离婚。帮扶工作组成员苦
口婆心地劝导,特别是他家的帮扶责任人,更是三天两头地往他家钻,甚至把自己一家都带到高海拔的牛
场来,用家庭的欢乐来带动他们重新面对生活”“在帮扶责任人和第一书记的担保下,丁则尼玛不但承包
了村合作社的 320 头牛……丁则尼玛将承包的公牛、母牛登记后打上记号,遇到哪家的母牛产子,就在哪
家的登记簿上画上一笔,同时在牛犊耳朵上做好标记”,文章以大量生活细节讲述了丁则尼玛一家脱贫致
富的经历,塑造出一个个扶贫人员及村民鲜活的形象,体现了创作内容的真实性。
(3)“我们像以往帮扶时那样,说去走亲戚,才最为恰当”“帮扶工作组成员苦口婆心地劝导,特别是他
家的帮扶责任人,更是三天两头地往他家钻,甚至把自己一家都带到高海拔的牛场来,用家庭的欢乐来带
动他们重新面对生活”“第一书记鼓励他,承包村合作社的牦牛放养”“回访结束,我们走出帐篷,雪域
的阳光普照着万物,晃得人睁不开眼”,字里行间饱含了以“我”为代表的扶贫工作人员对人民群众的爱
和对国家扶贫政策的赞美之情,体现出创作态度的真诚。
(4)“要知道,这对夫妻 3 年前结婚不到一个月时,就因为家庭贫困等矛盾闹过离婚”“到了年底,有着
丰富养牛经验的丁则尼玛,除去该上交给合作社的款项,第一年的收入就把贫困线甩得远远的,再加上代
销虫草、贝母的业务,他的腰包一天一天鼓了起来。小两口的腰杆挺直了,感情也越来越好了”,本文讲
述了祝桑乡村民尤其是丁则尼玛一家的脱贫经历,故事虽小,却反映出精准扶贫的宏大主题,折射出时代
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人也。令狐楚奇其才,使游门下,授以文法,遇之甚厚。开成二年,高锴
知贡举,楚善于锴,奖誉甚力,遂擢进士。又中拔萃..。楚又奏为集贤校理。楚出,王茂元镇兴元,素爱其
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除待御史。茂元为李德裕党,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摈之。来京
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归穷于宰相(令狐)绹,绹恶其忘
家恩,放利偷合,从小人之辟,谢绝,殊不展分。重阳..日,因诣厅事,留题云:“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
樽前有所思。”又云:“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绹见之,恻然,乃补太学博士。柳仲郢节
度东川,辟为判官。商隐廉介可畏,出为广州都督,人或袖金以赠,商隐曰:“吾自性分不可易,非畏人
知也。”未几,入拜检校吏部员外郎。罢,客荥阳,卒。
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
右鳞次,号“獭祭鱼”。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时温庭筠...、段成式各以秾致相夸,号“三十六体”。
后评者谓其诗“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要非适用之具”。斯言信哉!
初得大名薄游长安尚希识面因投宿逆旅有众客方酣饮赋《木兰花》诗就呼与坐不知为商隐也。后成一
篇云:“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客问姓名,大惊称罪。
时白乐天老退,极喜商隐文章,曰:“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白死数年,生子,遂以“白老”名之。
既长,殊鄙钝,温飞卿戏曰:“以尔为侍郎后身,不亦忝乎?”后更生子,名衮师,聪俊。商隐诗云:衮
师我娇儿,英秀乃无匹。”此或其后身也。商隐文自成一格,后学者重之,谓“西昆体”也。有《樊南甲
集》二十卷,《乙集》二十卷,《玉谿生诗》三卷。初自号“玉谿子”。又赋一卷,文一卷,并传于世。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得大名/薄游长安/尚希识面/因投宿逆旅/有众客方酣饮/赋《木兰花》/诗就/呼与坐/不知为商隐也。
B. 初/得大名/薄游长安/尚希识面/因投宿逆旅/有众客/方酣饮/赋《木兰花》诗/就呼与坐/不知为商隐也。
C. 初/得大名/薄游长安/尚希识面/因投宿/逆旅有众/客方酣饮/赋《木兰花》/诗就/呼与坐/不知为商隐也。
D. 初得大名/薄游长安/尚希识面/因投宿/逆旅有众客/方酣饮/赋《木兰花》诗/就呼与坐/不知为商隐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抜萃,即“书判拔萃”,是唐宋吋期针对人才的破格铨选而设置的考试科目。
B. 重阳,衣历九月初九,二十四节气之一。因此日二九相重,故又称“重九”。
C. 温庭筠,字飞卿,“花间词派”鼻祖,诗歌成就与李商隠齐名,时称二人为“温李”。
D. 流苏,一种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饰物,常系在服装或器物上。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商隐才华横溢,曾得到贵人相助。仕途之初,令狐楚对他有知遇之恩;王茂元把女儿嫁给他,宰相令
狐绹出于同情最终也给予了他帮助。
B. 李商隐为官廉洁自律,品行端正。出任广州都督期间,曾有人暗地里送他金子,他以自己为人本性不可
改变来婉言谢绝。
C. 李商隐赋诗为文精益求精,倾尽心力。每次创作,他都要翻阅大量的参考书籍。像“獭祭鱼”一样,让
身边的人按照顺序把书摆好。
D. 李商隐诗文俱佳,作品成就非常高。白居易虽年长许多,却表示死后愿再转世做奉商隐的儿子。李商隐
的才华对当时唐代文坛的影响由此可见一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狐楚奇其才,使游门下,授以文法,遇之甚厚。
(2)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摈之。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令狐楚认为他的才能很特别,让他在自己的门下游学,教给他文章作法,对他很好。
(2)文士们就嘲笑谴责李商隐,认为他虚伪轻薄,品行低劣,一起排斥摈弃他。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当初有大的名声时,李商隐为薄禄而宦游在长安,还很少与人见面,就在旅馆投宿。当时,
有很多客人正在畅快地饮酒,李商隐写了《木兰花》一诗,就喊李商隐与他一起坐,但不认识是李商隐。
“逆旅”是“投宿”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 CD;
“方酣饮”是“众客”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 BCD;
“赋……诗就”的“就”是“完成”的意思,应与“诗”相连,排除 BD。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二十四节气之一”错误。二十四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重
阳不是节气。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让身边的人……”错误,原文是“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意思是“每当李商隐写文章时,
总要查阅书籍,他把书籍排列左右”,“左右”不是身边人的意思。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奇”,意动用法,认为特别;“使游门下”,省略句,“使(之)游(于)门下”;
“授以文法”,状语后置句;“遇”,对待。
(2)“士流”,文士们;“谪”,谴责;“以为”,认为;“无行”,品行低劣。
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狐楚认为他的才能很特别,让他在自己的
门下游学,教给他文章作法,对他很好。开成二年,开成二年高锴主持贡举,令狐楚与高锴交好,他在高
锴面前极力夸赞李商隐,于是李商隐被选拔为进士。又中了书判拔萃科。令狐楚又奏请让李商隐任集贤校
理。令狐楚罢相出朝期间,王茂元镇守兴元,他一向喜爱李商隐的文才,就上表奏请让他做掌书记,并把
女儿嫁给他为妻。李商隐被授予侍御史的官职。因王茂元是李德裕党人,文士们就嘲笑谴责李商隐,认为
他欺诈无德,品行低劣,一起排斥他。李商隐来到京城,很久未获官职。他就又投靠桂林总管郑亚,在幕
府中任判官,后来又随着郑亚贬官到了循州,三年后才回京。李商隐归朝后受到宰相令狐绹的追究,令狐
绹恨他忘了令狐家的恩情,见利忘义,苟且迎合,接受小人征辟,就拒绝与他见面,一点也不留余地。重
阳节那天,李商隐就来到令狐绹的衙厅,留下题诗:“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又题道:“郎
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令狐绹见到诗后动了恻隐之心,就补授他为太学博士。柳仲郢指挥中
州,征召李商隐担任判官。李商隐刚直廉洁令人敬畏,他出任广州都督,有人袖藏黄金来贿赂他,李商隐
拒绝他说:“我的性格本来就是这样,难以改变,不是怕此事被人发觉。”不久,他又入朝当了检校吏部
员外郎。解除官职,客居荥阳,去世了。
李商隐善长写诗,写文章瑰丽豪迈奇崛拟古,用词难涩含蓄朦胧。等到他跟令狐楚学习后,诗句清丽
不足,繁缛太过。每当李商隐写文章时,总要查阅书籍,他把书籍排列左右,号称“獭祭鱼”。而他的文
章旨趣很能打动读者,人们称他的文笔空前绝后。他和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互相以浓艳致密夸耀,当
时号为“三十六体”。后世评论者认为他的诗“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要非适用之具”。这
话很正确啊!
当初有大的名声时,李商隐为薄禄而宦游在长安,还很少与人见面,就在旅馆投宿。当时,有很多客
人正在畅快地饮酒,李商隐写了《木兰花》一诗,就喊李商隐与他一起坐,但不认识是李商隐。后来写成
一首诗:“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客人问他姓氏名谁,
大为吃惊,连连称罪。当时白居易年老谦退,非常喜爱李商隐的诗文,说:“我死后,转世能当你的儿子
就够了。”白居易死了几年后,李商隐家生了儿子,就把这孩子起名为“白老”。白老长大了,非常鄙陋
迟钝,温庭筠跟他开玩笑说:“以你为白居易侍郎的转世之身,不也太惭愧了吗?”后来李商隐家又生了
个儿子,起名叫衮师,聪明过人。李商隐写诗道:“衮师我娇儿,英秀乃无匹。”衮师也许是白居易的转
世之身吧。李商隐的文章自成一格,后代学诗文的人十分重视,称为“西昆体”。有《樊南甲集》二十卷,
《乙集》二十卷,《玉谿生诗》三卷。当初自号“玉谿子”。又有赋一卷,文一卷,一起流传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古风·昔我游齐都
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注】华不注:山名,在山东省济南市东北。赤松:仙人名。倒景: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
倒景。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回忆以前在齐地登山的经历,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明了。
B. 作者把山比作芙蓉花,极写山的美丽俊秀,为后面神仙出场做了铺垫。
C. 诗人希望骑着白鹿畅游仙界,这个场景在李白其它作品中也多次出现。
D. 诗人希望远离世俗,和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
15. 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4. D 15. (1)“了知是赤松”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骑白鹿驾青龙,俯瞰日月,诗人想象奇特。
(3)“含笑凌倒景”,飞升快乐,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D.“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错误。本诗只是写诗人见到了仙人赤松,赤松借给自
己一头白鹿,自己骑着白鹿跟从乘坐两条青龙的赤松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他们身下成为倒影。从中
看不出仙人赤松对现实不满。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读懂全诗的意思:本诗写自己以前游览游齐国首都济南的时候,曾经攀登上华不注峰,遇到了仙人赤
松子,赤松子借给自己一头白鹿,自己骑着白鹿和赤松子一起遨游仙境的情景,符合游仙诗的内容界定。
是有诗中写仙人借给自己一头白鹿骑,仙人自己乘坐两条青龙,骑白鹿驾青龙,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
在身下成为倒影,想象奇特。
然后根据游仙诗的特点,结合本诗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
(1)结合注释②可知,“了知是赤松”运用了神仙典故,说自己遇到了一位白发童颜仙人,他就是著名的
仙人赤松子,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含笑凌倒景”,写自己骑着白鹿欣然含笑与和赤松子一起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
“含笑”写出诗人游仙镜的快乐,“凌倒景”,凌空而上,超越现实人们生活的大地,日月大地都留在身
下成为倒影,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
(3)“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诗人想象奇特,写自己骑着白鹿驾着青龙,俯瞰日月的情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嗟来之食”是出自《礼记》中的一个故事,常用来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孟子《鱼我所欲也》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化用了这个典故。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依山势设计、结构精巧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琵琶曲在一个高潮之后,开始沉入寂静,
孕育着另一个高潮的到来。
【答案】 (1). 呼尔而与之 (2). 行道之人弗受 (3). 各抱地势 (4). 钩心斗角 (5). 冰泉冷涩
弦凝绝 (6). 凝绝不通声暂歇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尔”“抱”“钩”“涩”“凝”“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鸿章正是在固化的秩序里开始酝酿他的改革。然而他在事先已被祖先确定好的框架内进行的所谓改
革是完全无济于事。即使他兴办机械局、矿务局、铁道局、电报局,直至苦心孤诣地创建了那支亚洲规模
最大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军队将领皆从英国留学归来,军事操练皆用英语,然而在这位雄心勃勃的
大臣面前,那个薄暮中的王朝就像一台过度破损的机器,早已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率。只有它的礼制,还
在按照千百年前的模样有条不紊地运作着,如总督签押房里那座古老的自鸣钟那样,各个机件严丝合缝,
准确无误,容不得一粒尘沙。正是在各种严格的繁文缛节中,王朝神圣不可侵犯的秩序精神得以维持,这
使得王朝至少能在表面上看像点模样。
李鸿章像巧手的工匠一样富于敬业精神,他意识到了要改变些什么。( ),技术上的进步已经
于事无补。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
倒不如那些行为惺惺作态的更符合历史逻辑的官员们。对于一个道德底线已经彻底崩溃的社会来说,对它
进行局部修补,使它维持得久一点,对于大多数人反而是一种痛苦,倒不如摧其速朽,使所有的灿烂与阴
影都化成无尽的尘埃。
17.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直至苦心孤诣地创建了那支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的
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知道这雾凇——树上的冰花是怎样形成的吗?
B. 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
C. 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 “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尽管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抵消掉
B. 尽管从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中,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消解掉
C. 然而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抵消掉
D. 然而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消解掉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
那些惺惺作态的官员们的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
B. 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所以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
那些行为更符合历史逻辑的惺惺作态的官员们。
C. 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所以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
那些惺惺作态的官员们的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
D. 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
那些行为更符合历史逻辑的惺惺作态的官员们。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
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
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本题要求选出与选文中“‘直至苦心孤诣地创建了那
支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选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北洋水师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军力量”,A 项,“你知道这雾凇——树上的冰花是怎样形成的吗”中,
破折号的作用也是解释说明,用形象的说法解释什么是雾凇;B 项,“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
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表示另说一件事,话题的转移。C 项,“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
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表示意思的跃进,不是此时睡着了,而是永远睡着了。D 项,““顺——山
——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
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
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括号前面说“李鸿章像巧手的工
匠一样富于敬业精神,他意识到了要改变些什么”,括号后面说“技术上的进步已经于事无补”,选项的
句子前后是转折关系,用“然而”,排除 AB;“抵消”更偏重于两者互相作用,而此处则侧重于社会惯性
对个人努力的挤压,用“消解”,排除 C。
故选 D。
【19 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
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句子有两处错误,前一处因果倒置,“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
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是“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的结果而非原因。后一处语序不当,“所有
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与“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前后照应,与“官员”无法实现内容上的照应。A
项,“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因果倒置;B 项,“倒不如那些行
为更符合历史逻辑的惺惺作态的官员们”语序不当;D 项,兼有 AB 项的错误。
故选 C。
20. 根据所给材料,请用一个单句为“失眠”下定义,不得遗漏主要信息,不超过 70 字。
关于失眠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并不是所有的“睡不着觉”,都可以称之为失眠。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
种类型,是患者对睡眠的时间和质量不满足,导致社会功能减退,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主观体验。长期慢
性失眠,除了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外,还能继发其他系统疾病。
很多人认为要睡够 7 小时,所谓的 7 小时睡眠只是通过大数据得出的一个参考值。了解自己的睡眠规
律,才是实现个体化睡眠管理的基础。睡眠时间和年龄相关,通常情况下年轻人对睡眠的需求更多,而随
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也会逐渐缩短。
很多存在睡眠困扰的人,有这样一种误区,“只要我躺下的时间够早,失眠就追不上我”。事实上,
正常人的“生物钟”是固定的,这样往往会有两种结果,躺下后仍然熬到半夜才睡着,睡着了却半夜醒来
睁眼到天亮。
【答案】失眠是一种因患者对睡眠时间和质量不满足而导致社会功能减退、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主观体验
甚至继发其他系统疾病的睡眠障碍。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下定义的能力。
首先根据语段中的“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种类型”压缩出属概念“睡眠障碍”。
然后从语段中抓住关键信息概括出种差。由“失眠……是患者对睡眠的时间和质量不满足,导致社会功能
减退,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主观体验”中概括出种差为“一种”“患者对睡眠的时间和质量不满足,导致
社会功能减退,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主观体验”。
由“长期慢性失眠,除了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外,还能继发其他系统疾病”中概括出种差为“继发
其他系统疾病”。
最后按照“种概念=种差+属概念”的模式,用一个单句给“失眠”下定义:失眠是一种因患者对睡眠时间
和质量不满足而导致社会功能减退、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主观体验甚至继发其他系统疾病的睡眠障碍。
注意用单句给“失眠”下定义,不能用复句。
21. 请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根据要求分别放在 A、B 两种不同的语言情境中进行转述。
李云对王凯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帮我转告郭老师。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我
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要求:①不能改变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得体;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A.当天下午,王凯遇见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到了这件事。王凯说:“ 。”
B.第二天早上,王凯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了郭老师本人。王凯说:“ 。”
【答案】A.“珊珊你好,李云说明天上午他(她)不到语文组去找你妈妈(郭老师)了,请你转告郭老师
一声;他(她)还让我代问一下,后天晚上去你家里找她(郭老师)行不行。”
B.“郭老师好,李云说他(她)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让我转告您一声,再问问,明天晚上他(她)去您
家里找您行不行。”或“郭老师好,李云让我转告您,说他(她)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再问问明天晚上
他(她)去您家里找您行不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
这是一道考查转述的语言得体的题目。转述时要注意的就是题目给的“要求”部分的三点。
题目所给第一个语境中有三个人物,一是李云,一是王凯,一是郭老师;李云让王凯告诉郭老师的事件涉
及到两个时间和地点,一是明天上午,语文组;一是后天晚上,郭老师家里。要把这些分析清楚,转述时
注意表达准确。
第一题中涉及到了郭老师的女儿珊珊,需要有相应的称呼,王凯需要交代清楚是李云让他转告郭老师的,
表达时可以将郭老师替换成“你妈妈”;然后交代清楚两个时间和地点,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
后天晚上去家里找她行不行。
第二题中注意变化是说话对象是郭老师本人,称呼要准确,还要注意时间是“第二天早上”,因此涉及到
的转述时间需要变成“今天上午”和“明天晚上”。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阳光中学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示向真、向善、
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美育改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
作的意见》要求,将举办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书画摄影展、音乐、舞蹈、戏剧表演
等。这次活动获得了阳光中学学生的积极响应,但学校规定参加活动的人员只限于高一高二学生,很多高
三学生对这个限制表示不满,决定推举一位代表给学校写一封建议书,希望学校允许高三学生参加这次活
动。
请你以高三学生推举的代表身份,给学校写一封建议信。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关于允许高三学生参加文化艺术节活动的建议书
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我是高三的一名学生,我谨代表全体高三学生向您提出关于允许高三学生参加文化艺术节活动
的建议。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展示多样的校园文化,将美育工作落实到位,给广大学
子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值得大力提倡。唯一的遗憾是高三学生受到了限制。
我们充分理解学校限制高三学生参与这次活动的初衷。我们知道进入高三,高考已迫在眉睫,需要我
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学校的良苦用心我们理解,但限制我们参与活动却并无必要。
学校担心我们参加活动而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但我们认为参加活动与耽误学习之间
并无必然联系。在高三这个关键时期,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成绩固然重要,可我们也不能忽视适当的课外活
动。笛卡尔曾说:“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正如可口的
佳肴需要油盐酱醋的合理搭配,精美的画作也少不了各色的巧妙点缀,即使是面对高考,认真备考也并不
意味着被学习填满,参与艺术活动何尝不是对时间的另一种有效利用呢?
参与艺术活动,甚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学习状态。有位哲人说:“休耕之后的田地会献出累累
的硕果。”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方为正确的学习之道。我们观察燕子的飞行轨迹,会发现它在高飞前总
会降低高度,紧贴地面,待力量积蓄完成,便倏然向上,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其实,课余丰富多
彩的活动,正是我们积蓄力量的最佳机会。暂时的降速,不正是冲击巅峰的预热吗?从主张治国一张一弛
的周文王、周武王,到用一天酒醉缓解九日案牍劳形的杜甫;从为创作《最后的晚餐》而白天做梦的达·芬
奇,到通过放松获得创作灵感的莫扎特,都深谙这一道理。相反,若是过分强调高压工作,忽视了必要的
休息,反而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作为高三学子,我们深知,真正的实力不会因为短暂的欢娱而降低,学习成绩的提高也绝非临阵磨枪
就能一蹴而就。我们的底气,来自数百个日夜的栉风沐雨,等待最后的厚积薄发,也请学校相信我们。
每个人都有追求艺术的需要,也渴望着一个绽放自我的舞台。我们恳请学校能够考虑我们的建议。
此致
敬礼
高三学生代表:×××
×年×月×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文。由一段材料和写作任务要求组成。
审材料:材料中介绍了写作背景事件,阳光中学“将举办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学校规定参加活
动的人员只限于高一高二学生,很多高三学生对这个限制表示不满”,因此高三学生“希望学校允许高三
学生参加这次活动”。这则材料的背景的事件很真实,材料中存在的事件,现在不少学校应该普遍存在,
因而这篇作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应该较熟悉,也都有话可说,也应该都有真情实感要抒发,写作也有现实意
义。写作时,可从高三学生需要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有意义的活动和参加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角度
写作。高三学生课业压力大、时间紧,这是事实,可是不让高三学生参加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大型文
化艺术节活动似乎有悖素质教育的目的,因而,学生可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角度对学校提出让高三学生参
加的建议,以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争取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三学生学
习紧张,压力大,学校让高三学生适当参加学校组织文化艺术节活动,在“书画摄影展、音乐、舞蹈、戏
剧表演等”活动中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做到劳逸结合,以提高学习效率。
审任务:题目要求“给学校写一封建议信”,建议信的格式和一般书信大体相同;因为要说服学校让高三
学生参加活动,要向学校提出建议,因此从表达方式看,应以议论为主;从题目“请你以高三学生推举的
代表身份”来看,写作的身份是“高三学生”,写作的目的是为全体高三学生争取参加文化活动的机会,
从语言表达来看,行文中,切忌言辞激烈,应摆事实讲道理,娓娓道来。
【立意】(1)重视学习,也应劳逸结合。
(2)青年需要素质教育。
(3)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很重要。
【素材】(1)两千多年前孔子近乎完美地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可见“素质教育”的理论源远流长。在我看来,21 世纪全方位走向世界的中国,并不缺乏那些高文凭、高
学位的知识分子以及财富精英,而缺乏那些有着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公众对素质教育的评价与
希望为我们勾勒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以及大学源源不断的扩招,大学生稀缺的现象已成为昨日黄花,但大学生的精英
意识仍很浓厚,而大学生供给过多和高端岗位较少之间产生了矛盾,因而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可见大学
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满意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的不是声讨社会竞争太过
激烈,而是要检讨一下自己,读书期间在课程高压之间,是否来得及思考身的立位,是否在不断提高自己
的整体素质?
(3)在学校一方,应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为基本取向。学生就学的学校,是其形成各种能力的基本场合。
不同的学校在培养目标上当有不同的取舍,但将原本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肢解为轻德缺体,少美砍劳,自然去素质教育十万而八千里也,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无从形成。相比于单
纯强调埋头苦读,学校举办各种技能大赛或文化活动等,以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既能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