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ID:697125

大小:94.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5-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 2018 级高三二诊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 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 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 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 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 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 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 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 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 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 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 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 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 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 “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都是 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 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 用意识而自然碰得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 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 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 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 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 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 地表情达意。 B. 《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 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 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 者刻意为之。 D. 《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平和愉快的感受, 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 情意的道理。 B. 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 行性。 C. 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同时解释了“无言之 美”的内涵。 D. 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 显易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 白。 B. 《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 的古诗文中。 C. 《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 了深刻美。 D. 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 感染力。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有很大差别”,“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错误。原文信息是“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 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 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可见只是说“言”和“意”不同,并未 说“很大差别”;“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 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可见这里说的是不必追求“全部”传达,而非不追求 “很 好”表达。 B.“没能表达出”错误,原文是“没完全描写出”,可见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另外“这个例子证明了 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也不对,原文相关段落结论为“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 难能可贵”。 C.“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错误,由原文“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 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得巧”可知,是“也许是”,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逐层递进”错误,应该是“并列”。文章分别列举了诗词、音乐中的“无言之美”,最后总结“以上 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主体部分是并列关系。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错,表述绝对。原文第一段说“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的热议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 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 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 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 烧率达到 70% ~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有 利于焚烧,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 和工艺制约,焚烧垃圾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 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 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 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 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 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 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 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摘编自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 “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 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 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 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 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 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 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 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 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 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 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 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 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 以减少垃圾的产生。例如,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小城克莱蒙有一种生态屋,它利用本地土壤作为建筑材料, 屋墙使用了类似中国干打垒的技术,屋子的整体形状很像陕北的窑洞,其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 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还曾经展出过洛克菲勒·艾比的马桶,它是一个瑞典人设计的专利产品,完全不用 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摘编自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之路的可行性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 念,未来,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这一行列。 20 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排放”,这是一种物质 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照此运行下去,必然会出现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的局面,其结果必 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走上人类在多年实践中总 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 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 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 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 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 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4. 下列对“工业文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工业文明的科学与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垃圾物质。 B. 工业文明的科学与技术应用越广泛,制造的垃圾就会越多。 C. 工业文明对资本增殖的追求导致资源不断转变为各种垃圾。 D. 当前解决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垃圾问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鼓励拾荒有助于垃圾分类,而垃圾分类降低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如果想解决垃圾问题,政府需要鼓励更 多的人拾荒。 B. 相较卫生填埋,焚烧发电有缓解土地资源紧张、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好处,因此当前我国都用焚烧的方 式处理垃圾。 C. 波士顿展出过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 花园使用。 D. 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其发展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 一再生产品”。 6. 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有哪些?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 【答案】4. D 5. D 6. ①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变废为宝;②建立生态文明,倡导“零废弃”理念,减少垃圾产生; ③用循环经济模式处理垃圾问题,使垃圾资源化。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当前解决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垃圾问题”错,由材料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 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 续的文明形态”可知,原文说的是垃圾问题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形态,D 项反向推导 不成立。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鼓励拾荒有助于垃圾分类”分析片面,材料一为“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 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且“如 果想解决垃圾问题,政府需要鼓励更多的人拾荒”分析错误。 B.“当前我国都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垃圾”过于绝对,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 的规划”,并没有说“当前我国都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垃圾”。 C.“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有机肥”错,原文为“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并没 有提到“垃圾分类”。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题干要求概括“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且答题范围是三个材料。 由材料一“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给 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可以概括出:垃圾进行分类 处理,焚烧发电,变废为宝。 由材料二“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 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 延续”“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 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可以概括出:建立生态文明,倡导“零废弃”理念,减少垃圾产生。 由材料三“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走上人类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 路——‘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的过程。自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 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可以概括出:用循环经济模式处理垃圾问题,使垃圾 资源化。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千年丝路归去来 ①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地,剔透的天没有任何白云,蓝瓦瓦地将大地罩了个严严实实,地也是尽力 地延展,在尽头迫不得已而与天交于一线。这无垠的沙地与戈壁本没有路,一个脚印踏过,来一阵风,便 什么也不再留下。 ②这样的一方天地,一直在沉睡。终于,公元前 138 年,等来了一位 27 岁的年轻人,他与和他年纪相 仿的君主“一拍即合”,为了击退匈奴,决心打通西域。这位正值盛年的侍从官,从汉武帝刘彻的手中接 过象征授权的符节,再拜君主,一表心系朝廷的忠心,二表定当竭力完成任务的决心。前路漫漫,这位名 叫张骞的侍从官,带领着身后的 100 多名随行人员,转身骑上骏马,面向西域进发。这一转身,便是一个 新纪元的序曲。 ③马匹走在沙丘上,四周悄无声息。久居长安城,从未见过如此阔大的景致,他惊叹于大自然的壮美, 心底同时也有些寒意,漠漠平沙有一种令人畏惧的肃穆。天似穹庐,笼盖四方沙地。人与马被晚霞映得通 红,犹如披着一件神圣的袈裟。 ④张骞用一生丈量出一条蜿蜒的路,这条路将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再大的风也抵挡不住历史的进程, 丝绸之路应运而生,长安和罗马,形形色色的人一队又一队,带有中亚的骏马、印度的医药、西亚的金银 器、美洲的棉花和番薯……在这贫瘠的地上留下了文明的印记。 ⑤张骞来过后,这里便设有玉石障,五代是天门关,明代又称嘉峪关。站在关上,天地尽是金黄,城 楼的砖与戈壁沙漠连在一起,分不清彼此,仿佛这嘉峪关是大自然一手造就的。古老的风,似从城墙上吹 起,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⑥一阶阶走下千古关隘,觉得这已经被风干的历史,此刻却都活了起来。我能听到,驼铃声、熙攘的 人声和着羌笛和胡笳,点缀着这条路,与自然浑为一体。随着人群来到关隘里的一个小楼之前,这座红色 木制的关帝庙,与这个土黄色的世界格格不入。敦煌这一带本该是佛教盛行之地,那莫高窟、榆林窟,吸 引了一代代工匠前来修葺,也吸引了中外虔诚的信徒来此拜谒。 ⑦可偏偏,为什么在这丝路之上,出现了这样一座庙?殿内供奉着关公,手持青龙偃月刀,赤面长髯, 带着一种与莫高窟瑰丽色调完全不同的美感。这座庙告诉后人,古代在这里戍守边关的人是山西人。因为 关帝来自山西运城。 ⑧运城与嘉峪关,家乡与边邑,1600 多公里,唯有信仰能跨越这段距离。这样的信仰,又在有形的丝 绸古路之上架设起一条无形的精神之路。人们虽然殊途,但最终会同归于内心深处的那份安宁。这份安宁, 可以抵抗走在大漠中深深的不安感。丝路古道,将急切的军令和温暖的家书,由内地传向边疆或者从边疆 传回内地。 ⑨我开始想象古时戍守边关人的生活:扎营、练兵、打仗,闲暇时注视着远方若有若无的地平线和家 乡的方向。“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在那个闭塞的地方,唯一的乐趣可能就是闲暇时去戏台子转一转吧, 听听边塞的曲艺,那铿铿的撼动天地的锣鼓声中,或许可以听到秦腔,运城离着陕西很近,所以秦腔也能 被认作是乡音了。听到了,心中又不禁翻腾起不尽的乡思。一台戏终了,还可以在戏台周围打听打听各路 的讯息,运气好,会收到家人的口信。 ⑩1516 年,这明代的重要隘口被满速儿汗攻破,大西洋上船只的黑烟也渐渐代替了丝路上的驼铃。清 朝末年,这座要塞被荒废,众人东迁,官道与民道一同成为了百姓的弃子。一百年后,一把火也将那座古 物烧成断壁残垣。这段历史画上了句号。中原的史官把卷帙一片片翻过,此处的西风裹着沙,也一层一层 地将这条昔日繁华的古道淹没。 ⑪ 此后,中原大地一如这沉默的古道一般,强盛不再,自信不再,被列强践踏,被帝国瓜分。 ⑫ 时间转到今日,我来到此地,又是喧闹的景致了,游客熙攘。这样一条用丝绸点缀的路已然复活。 同时复兴和崛起的,还有整个民族。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用雄浑的笔调描绘出戈壁滩苍茫的景色和恶劣的环境,也从侧面表现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 伟大。 B. 作者游览嘉峪关,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任笔端在现实与想象间来回穿梭,连缀出一幅幅壮丽的关外图 景。 C. 第③段运用比喻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把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事件描绘得庄严又神 圣。 D. 第⑨段中描写了古时戍守边关者孤独单调的生活,渲染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有家不能回的哀怨之情。 8.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9. 文中对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事件评价极高,说“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结合全文阐述你的 理解。 【答案】7. D 8. 与前文形成对比,前文作者写了丝绸之路的衰落,本段写丝绸之路的复兴;照应标题, “这样一条用丝绸点缀的路已然复活”照应标题中的“千年丝路”的“去”和“来”;深化主题,一带一 路的建设象征着古丝绸之路的复兴,如今中华民族开始崛起,中国已经踏上复兴之路。 9. (1)这句话的内涵是张骞从汉廷转身出使西域,是汉朝击退匈奴,开辟强盛王朝的新纪元的开端。 (2)将张骞出使西域比喻为“新纪元的序曲”,形象的揭示了他开辟丝绸之路,这一壮举深远的历史意义。 (3)表达了作者对开辟丝绸之路,促进汉文化与沿途民族文化的碰撞,加强中西方文明交流的赞颂之情。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理解内容、概括作品主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 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 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 项, “极力渲染将士们……有家不能回的哀怨之情”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作者描写古时 成守边关者孤独单调的生活目的是渲染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突出开辟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最后一段 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然后分析概括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表现了什么,再看这些内容和上文以及主旨的关联。从内容上来看,文章最后一段用“喧闹”“熙攘”“复 活”等词语体现出丝绸之路的复兴,而上文写的却是丝绸之路的衰落,前后内容构成鲜明的对比;从结构 上来看,“这样一条用丝绸点缀的路已然复活”中的“复活”照应了标题“千年丝路归去来”中的“去” 和“来”;从主旨上来看,文章结尾说“同时复兴和崛起的,还有整个民族”,文章从“丝绸之路的复兴” 想到“民族的复兴和崛起”,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题,明 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对张骞出使西域一事评价极高,说‘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 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解”,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这句话,圈出句子中的一些重点词,再结合前后的语境 分析这些重点词的意思,最后理解句子的内涵。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从句子中的重要词 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就可以推知整句的含义;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 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很重要,做题时应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从分析句子的表达入手,这一方法适合 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带有赏析的性质,需要还原修辞意或者揭示警戒意或表明双关意;不要 人为拔高,这是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性通常是因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是把一 些不找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往上加;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中的句子。从文中来看,“这一转身, 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在文章第二段,关键词是“转身”“新纪元”“序曲”,从前面“这位名叫张骞 的侍从官,带领着 100 多名随行人员,转身骑上骏马,向西域进发”这句可知,“转身”的对象是“张骞”, 而“转身”是指张骞从汉廷转身向西域出发;从后文“丝绸之路应运而生。长安和罗马,形形色色的人一 队又一队,带有中亚的骏马、印度的医药、西亚的金银器…在这贫瘠的地上留下了文明的印记”这一内容 可知,“新纪元”是指国家强盛,文明开始,“序曲”是比喻事情、行动的开端,文中把张骞出使西域比 喻成“新纪元的序曲”,这是肯定了张骞之行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作者以此表达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促 进汉文化和沿途民族文化碰撞,加强文明交流的赞颂之情。 【点睛】解答句段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 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 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 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 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 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结尾段一般是呼应开头,照应标题;中间段一般是 承上启下。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珍国字徳重,仕齐为南谯太守,有能名。时郡境苦饥,乃发米散财以振穷乏。高帝手敕云:“卿爱 人活国,甚副吾意。”永明初,迁桂阳内史,讨捕贼盗,境内肃清。罢任还都,路经江州,刺史柳世隆临 渚饯别,见珍国还装轻素,叹曰:“此真良二千石...也。”还为大司马中兵参军。武帝雅相知赏,谓其父广 之曰:“珍国应堪大用,卿可谓老蚌..也。”广之曰:“臣不敢辞。”帝大笑。帝每叹曰:“晚代将家子弟 如珍国者少矣。”累迁游击将军,父忧..去职。梁武起兵,东昏召珍国以众还都,使出屯朱雀门,为王茂所 败。乃入城,密遣郗纂奉明镜献诚于梁武帝,帝断金以报之。时侍中、卫尉张稷都督众军,珍国潜结稷腹 心张齐要稷,稷许之。十二月丙寅..旦,珍国引稷于卫尉府勒兵入自云龙门,杀东昏于内殿,与稷会尚书仆 射王亮等于西钟下,使国子博士范云等奉东昏首归梁武。后因侍宴,帝曰:“卿明镜尚存,昔金何在?” 珍国曰:“黄金谨在臣肘,不敢失坠。”历位左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封滠阳候,迁都官尚书。初,珍国 自以废杀东昏,意望台鼎。先是出为梁、秦二州刺史,心常郁怏,酒后于坐启云:“臣近入梁山便哭。” 帝大惊曰卿若哭东昏则已晚若哭我我复未死珍国起拜谢竟不答坐即散因此疏退久方有此进。天监五年,魏 任城王澄攻钟离。帝谴珍国为援,因问讨贼方略。对曰:“臣常患魏众少,不苦其多。”武帝壮其言,乃 假节与众军同赴。魏军退,班师。改封宜阳县侯,累迁丹阳尹。卒,赠车骑将军,谥曰威。 (选自《南史·王珍国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大惊曰/卿若哭东昏则已晚/若哭我/我复未死/珍国起拜谢竟/不答/坐即散/因此疏退/久方有此进/ B. 帝大惊曰/卿若哭东昏则已晚/若哭我/我复未死/珍国起拜谢竟/不答/坐即散/因此疏退久/方有此进/ C. 帝大惊曰/卿若哭东昏则已晚/若哭我/我复未死/珍国起拜谢/竟不答/坐即散/因此疏退久/方有此进/ D. 帝大惊曰/卿若哭东昏则已晚/若哭我/我复未死/珍国起拜谢/竟不答/坐即散/因此疏退/久方有此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千石,文中指官员。因官员所得的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称之。 B. 老蚌,又叫老蚌生珠,比喻年纪老了的人宝刀不老,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C. 父忧,指父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要离职居家守丧。 D. 丙寅,干支之一,顺序为第三个,介于乙丑和丁卯之间,文中为干支纪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珍国体恤百姓,恪尽职守。他在齐国担任南谯太守时,在饥荒之年发放粮食及财物给贫困的人;他在 桂阳任职时肃清境内的贼寇。 B. 王珍国为官清廉,深受赏识。王珍国离开桂阳途经江州时,柳世隆为他饯行,看到他轻装朴素,对他大 加赞赏;皇帝表示要重用王珍国。 C. 王珍国忠于梁武帝,立下功劳。梁武帝起兵时,王珍国暗中对梁武帝表达诚意,并要求张稷胁迫张齐一 同起事,杀了东昏侯献给梁武帝。 D. 王珍国重信贵义,不忘恩情。梁武帝向王珍国表示自己还珍存着先前的明镜,而王珍国也一直将梁武帝 砍断的黄金贴身存放,妥帖保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郡境苦饥,乃发米散财以振穷乏。高帝手敕云:“卿爱人活国,甚副吾意。” (2)对曰:“臣常患魏众少,不苦其多。” 武帝壮其言,乃假节与众军同赴。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当时郡内发生大饥荒,(王诊国)就散发米粮和财货,赈济贫困的人。高帝亲手写诏书道:“您爱 民救治国家,很合我意。” (2)(王珍国)回答说:“我常害怕魏兵少,不以他们兵多而苦恼。”梁武帝赞赏他的豪言壮语,就授予 他符节和众军一道奔赴战场。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中“竟不答”,最终没有说话,“竟”放在句首,之前断开,排除 AB;“久方有此进”“久”,时间 状语,放在句首,之前断开,排除 C。所以 D 项正确。 句意是,皇帝大吃一惊说:“你如果为东昏而哭那么已经晚了,如果为我而哭,我还没有死。”王珍国起 身拜谢,最终没有说话,坐了一会就回去了,因此疏远了他,很久之后才有改变。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比喻年纪老了的人宝刀不老,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错,应是比喻人年纪老了但有贤能的儿子,后泛 指老年得子。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要求张稷胁迫张齐一同起事”错,应是王珍国私下结交张稷的心腹张齐,邀张稷一起策反。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重点字词:“苦饥”困于饥饿;“穷乏”贫困的人;“敕”皇帝的诏令;“爱人”爱民;“副”, 符合。 第二句重点字词:“苦”意动用法,以……为苦恼;“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假”给予。 参考译文: 王珍国字德重,在齐国做官时担任南谯太守,有能干的名声。当时郡内发生大饥荒,就散发米粮和财 货,赈济贫困的人。高帝亲手写诏书道:“您爱民救治国家,很合我意。”永明初年,改任桂阳内史,讨 伐叛贼拘捕盗贼,境内安定。罢任回都城,途经江州,刺史柳世隆在江渚边设宴饯行,见王珍国轻装朴素 回都城,感叹道:“这真是位好内史。”回朝后任大司马中兵参军。武帝一向赏识他,对他的父亲王广之 说“珍国应该担任重大职务,爱卿可谓是老蚌藏珠啊。”王广之说“我不敢推辞。”武帝大笑。武帝常感 叹说:“最近将军家出身的后代子弟像珍国一样的太少了。”积累功劳升任游击将军,因父亲去世守丧离 职。梁武帝起兵,东昏侯召来王珍国率领自己的队伍返回都城,派他屯兵朱雀门外,被王茂打败。于是入 城,秘密派遣郗纂捧明镜向梁武帝投诚,梁武帝斩断黄金表示结为同心盟友以回报他。当时侍中、卫尉张 稷统领众军。王珍国私下结交张稷的心腹张齐邀张稷一起策反,张稷同意了。十二月丙寅早晨,王珍国引 张稷在卫尉府带兵从云龙门入宮,在内殿杀死东昏候,与张稷和尚书仆射王亮等人在西钟下会合,派国子 博士范云等人捧着东昏侯的首级送给梁武帝。后来侍宴,梁武帝说:“爱卿的明镜还保存着,原先的那段 黄金在哪儿?”王珍国说:“黄金小心地保存在我肘臂上,不敢丢失。”历任左卫将军,加授散骑常待,封 滠阳候,升都官尚书。当初,王珍国自以为废黜并杀了东昏侯,想必会升任三公。先出任梁、秦两州刺史, 心中常忧都不满,酒后在座上向梁武帝启奏说:“我近来进梁山就哭。”梁武帝大惊,说:“您如果是哭 东昏候就晚了,如果是哭我,我还没死。”王珍国起来揖拜谢罪,始终不答话,酒宴散后,因此被疏远、 降职,许久才有这次升迁。天监五年,魏任城王元澄进攻钟离。梁武帝派王珍国为援军,于是问王珍国讨 伐贼兵的策略。王珍国回答说:“我常害怕魏兵少,不以他们兵多将广而苦恼。”梁武帝赞赏他的豪言壮 语,就授予他符节和众军一道奔赴战场。魏军退,班师回朝。改封宜阳县侯,积累功劳升任丹阳尹。去世, 赠车骑将军,谥号为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千 年 调① 辛弃疾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②前导,叫开阊阖③。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④。览玄圃⑤,万斛泉, 千丈石。 钧天广乐,燕⑥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 惚。 【注】①千年调:词牌名。词前有序曰: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②丰隆:雷神。③闾阖:天门。④寥天一:天界。⑤玄圃:传说神仙居住的山。⑥燕:通“宴”。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起始两句很有气势,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天马行空、纵横驰骋的神奇壮丽景象中。 B. 上阕主要写神游天界,层次很分明:先叫开天门,上下游览一番,最后游赏了神境仙界。 C. 下阕最后三个短句借马和仆人因思念家乡而悲伤,反衬出辛弃疾对天界美好生活的留恋。 D. 序中交代开山路时得到一块石壁和词中描述石壁为天帝所赐并不矛盾,特殊写法使然。 15. 这首词是如何体现浪漫主义色彩的?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答案】14. C 15. ①想象:词人通过想象,描述自己到达天界,周游上下,创造出神奇瑰丽的神仙世界。 ②夸张:词人将“青霓”“明月”视为手中可持之物,泉涌万斛,石高千丈,意境奇绝,气势恢宏。③与 天帝神仙交游对话(拟人亦可):词人见到天帝,受到天帝的热情款待,天帝还高兴地说:“我要将苍壁赐 给你!”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 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 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 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反衬出辛弃疾对天界美好生活的留恋”说法有误。辛弃疾借马和仆人因思念家乡而悲伤来表达自己 深情地眷恋着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是正衬。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创作手法的能力。本题涉及的是浪漫主义手法。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并理解全词 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从对比、夸张和想象的手法的使用,用词(倾向于华丽)等角度入手,分析 是怎样体现浪漫主义色彩的;最后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本词大意是:左手拿住青霓,右手挟住明月,我让雷神丰隆在前面做向导,叫开天宫之门。我周游太空, 径直走入天之最高处。游历了神奇迷离的仙山悬圃,观赏了水源滔滔的涌泉和直立千丈的仙石。天帝用钧 天广乐并设瑶池宴来款待我。天帝请我饮酒,并赐苍壁一块。苍壁重叠高耸,正在瓢泉丘壑山水之间。我 的马不肯前行,驾车人因思家而悲伤,从天上返回人间我觉得恍惚惆怅。(1)从整体上看,这首词最大的 艺术特点就是五彩缤纷的联想和光怪陆离的幻觉。词人通过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形象和理想的神仙世 界。他在那里得到无限广阔的自由天地,受到礼遇和赏赐。上阕写登天与周游。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乘 着神马飞入太空。作者化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描绘进入天宫的情景。“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 圃,万斛泉,千丈石”,描写遨游天宇的情景。词人在天国里上下周游,直到太虚之境,在那里饱览了天 上的奇景珍物,游历了神奇迷离的仙山悬圃,观赏了水源滔滔的涌泉和直立千丈的仙石。下阕写受赐与怀 乡。“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这四句写天帝对词人的恩赐。这里化用《史 记·赵世家》中赵简子梦游天国的典故。辛弃疾把这个典故借用过来,描写自己想象中受天帝款待、赏赐 的情景。(2)“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作者运用夸张手法,起句便很有气势,把读者带入了天马行 空、纵横驰骋的神奇壮丽景象之中。(3)“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写天帝以 隆重的仪式迎接他,在瑶池设下宴席,众多乐工奏起仙乐,天帝亲自斟酒,还高兴地说:“我要将苍壁赐 予你。”这是至高无上的恩遇。与天帝神仙交游对话,运用拟人手法,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结合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陋室铭》一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的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3)庄周在《逍遥游》中,举例证明何为“小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不在深 (2). 有龙则灵 (3). 制芰荷以为衣兮 (4). 集芙蓉以为裳 (5). 朝菌 不知晦朔 (6). 蟪蛄不知春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芰”“蓉”“朔”“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长期以来,实体书店受线上书店冲击,经营 。实体书店门可罗雀的状况一度让读书人忧心忡 忡。谁能想到,如今,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实体书店便华丽转身。各地实体书店旧貌换新颜, 地 走上了网红之路。 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网红书店与传统书店相比,无论是外部设计还是经营理念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单从外观设计来看,有些书店向传统文化致敬,灰砖墙、竹书架、汉字、中国红等,成为不可或缺的设计 元素;还有些书店回归自然,( )。显然,这样的书店,已不仅是单纯卖书和买书的场所,它更力图以书 籍为依托,成为一种文化消费、文化体验的新选择。 实体书店复合化、综合化的探索与发展,实际上是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明进步的集中 ,是未 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在时代的洪流中,使网红书店还会源源不断地涌现,也会 获得民众和社会的热捧。我们期待网红书店顺时应变、不断进步,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我们更乐见网 红书店能够大踏步前进,见证社会生活 活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每况愈下 不约而同 体现 生生不息 B. 江河日下 不谋而合 表现 生机勃勃 C. 每况愈下 不谋而合 体现 生机勃勃 D. 江河日下 不约而同 表现 生生不息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森林、梯田、假山、阳光、雨雪等景观,被设计者尽可能多地植入到书店的整体设计中 B. 设计者尽可能多地将森林、梯田、假山、阳光、雨雪等景观,植入到书店的整体设计中 C. 考虑书店的整体设计,设计者尽可能多地植入森林、梯田、假山、阳光、雨雪等景观 D. 设计者从书店的整体设计出发,尽可能多地植入森林、梯田、假山、阳光、雨雪等景观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社会向前不断地发展,在时代的洪流中,网红书店源源不断地还会涌现,也会获得民众和社会的热捧。 B. 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时代的洪流还会让网红书店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也会获得民众和社会的热捧。 C. 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在时代的洪流中,网红书店还会源源不断地涌现,也会获得民众和社会的热捧。 D. 社会向前不断地发展,时代的洪流让网红书店仍将源源不断地涌现,他们也会获得民众和社会的热捧。 【答案】17. A 18. A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每况愈下:情况越来越坏。江河日下:情况一天天坏下去。此处指实体书店的经营状况,应选“每况愈下”。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为一致。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此处侧重于商量、约定,应选“不约而同”。 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表现:表示出来。根据语境说的是“城市文化发展、 城市文明进步”在实体书店上的具体表现,应选“体现”。 生生不息:变化或新事物的发展没有终止。生机勃勃: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此处说的是 社会生活,应选“生生不息”。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原文语境是“有些书店向传统文化致敬,灰砖墙、竹书架、汉字、中国红等,成为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 根据句式一致性的原则,下句与上句应保持一致的句式,A 项最符合。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社会向前不断地发展”应改为“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源源不断地还会涌现”应改为 “还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B.主语残缺,“也会获得民众和社会的热捧”缺主语。 D.语序不当,“社会向前不断地发展”应改为“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时代的洪流让网红书店仍将源 源不断地涌现”结构混乱。 故选 C。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8 个字。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 ________________。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 ________________,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一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 光。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 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 _____________。“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 的迷雾,看清前行的方向;不忘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才能激发起向前的无穷力量。 【答案】 (1). 国家/民族因英雄辈出而强大 (2). 更因为英雄身上闪亮的精神光芒 (3). 却可以历 经时间的冲刷而凝为不朽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 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 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 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在论述英雄在历史进程中的引导作用,根据上文“山因脊而雄, 屋因梁而固”的表述可知,材料采用比兴的手法,由“山”“屋”引出有关“英雄”的话题,故此处可填 写“国家、民族因英雄辈出而强大”;根据上文“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 “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是英雄在历史进程中的客观作用,“不仅”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与之对 应的是“而且、更”,故下文填写的内容应该是英雄在精神方面的作用,并且用关联词“而且/更”连接, 此处可填写“更因为英雄身上闪亮的精神光芒”;根据上文“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的语境推断,此处应指英雄的精神长存、不朽,故可 填写“却可以历经时间的冲刷而凝为不朽”。 21. 下面文段有五处语言表达问题,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20 年 9 月 27 日,①围绕以“文明照鉴未来”为主题的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举行。②旨在 通过文明交流互鉴,③消除偏见,增进互信,健全共识,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⑤与 会专家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最大的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⑥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纳入中 国先哲们的思考中。⑦“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仁爱”“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理念不仅是人类共 同的文化遗产,也滋养塑造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精神品格。 (1)序号: 改: (2)序号: 改: (3)序号: 改: (4)序号: 改: (5)序号: 改: 【答案】①去掉“围绕”或“以”“为”;②“旨在”前加“论坛”;③“健全”改为“扩大”(或:“凝 聚”“达成”等);⑤ 将“最大的”移至“课题”前面;⑦“不仅”“也”后面的内容互换。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围绕以‘文明照鉴未来’为主题的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举行”中“围绕……”和“以…… 为……”句式杂糅,去掉“围绕”或“以”“为”; ②成分残缺,再“旨在”前加“论坛”; ③“健全共识”搭配不当,把“健全”改为“扩大”(或:“凝聚”“达成”等); ⑤“这一最大的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语序不当,将“最大的”移至“课题”前面; ⑦“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也滋养塑造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精神品格”语序不当,把“不仅”“也” 后面的内容互换。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用毕生心血,以类似军事化的方式管理学生,逼着学生学习进步,让 1804 名 贫困的山区女生走出大山,改变了原有命运,成就了灿烂人生。张老师制定的校训是:“我生来就是高山 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则认为,为人父母,与其逼着孩子成为一个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让孩子势不可挡 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她说:“我 家孩子以后开个奶茶店就得了,不行开个煎饼店也行。” 作为青年,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人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选择适合孩子的人生 刚刚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感动国人。张桂梅老师说:“拼了,不停地 刷题,人家说刷题对孩子们不好,但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啊。不这样,我们的孩子就去不了浙大、厦大、 武大和川大。”“我们不拿出这样拼的架势,孩子们怎么和外面条件好、基础好的孩子比?”这就是张桂 梅老师鲜明的教育理念。 而与此相反,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在演讲中却亮出了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老师 说:为人父母,与其逼着孩子成为一个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让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听从自己内 心的召唤,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过上自己想要过上 的那种人生。 其实张桂梅和刘瑜两位老师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都有道理。他们站在各自的位置上看问题,可以说 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没有奋斗就没有出路。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学习就是唯一的选项。考学 几乎是走出社会底层的、通往上层社会的唯一通道,唯一途径!所以张桂梅老师要求学生拼命学习,拼命 刷题,一点都没有错。 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最适合学习,最适合做学问,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 才成功,都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有的孩子适合干这,有的孩子适合做那,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 自己的强项,发挥好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都能够最大限度地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光彩!所以,请允许孩 子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 条条道路通罗马,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此路不通走彼路,硬要赶鸭子上架是不科学的,硬要逼 迫瘸子成为百米冠军也是违背规律,违背人性,徒劳无益的! 教育具有普惠性,更要人性化,科学化。师长鼓励孩子要尽其所能,能达到什么层次就达到什么层次, 能达到什么高度就达到什么高度,但是教育孩子也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看别人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你 就逼迫自己的孩子也去考清华北大,那是绝对不科学的!每个孩子的潜质和个性都不同,发展状况也各异, 承认差异,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沙子攥得太紧,反倒漏得越快,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学啥样是啥样,不要刻意逼自己的孩子 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这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清华大学刘瑜老师说的是正确 的,不这样做,一味强逼孩子成功成才,势必酿出更多学生因学轻生,母亲被害的惨剧!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兔子训练短跑科学,让兔子训练游泳就是不科 学;让老鼠训练打洞科学,让老鼠训练和老牛拔河就是不科学。训练动物如此,教育孩子更是如此! 为人师,为人父母的既要倾其所能为学生、为孩子创造成长进步的在外条件,尽最大可能培养教育孩 子成才成功,但是也要有一颗平常之心,要顺其自然,要勇于接受孩子的平凡甚至平庸,让孩子选择适合 自己的人生。只要尽其所能,都能在不同的位置上为社会做出自己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时评类材料,给我们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张桂梅校长逼迫学生拼命学习,逼着 他们改变命运,成就灿烂人生;而刘瑜教授却让孩子听从内心的召唤,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 要成为的那种人。考生首先要理解这两种教育观念产生的根源。我们可以概括为:底层的焦虑执念,精英 的随遇而安。对于张桂梅和她的学生而言,身处大山,贫困像大山一样沉重,贫困农村的娃,外面的世界 再精彩,那也要先走出去再说。而刘瑜老师,本科和研究生在人大,博士和博士后在美国,如今在清华任 教,丈夫周濂是人大教授,女儿就读清华附小。不同的阶层,势必导致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处境,势必衍 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势必形成不同的见识;不同的见识,势必催生不同的言行。考生不必去争论 这两种教育观念的对与错,而是要从中找出自己对于这两种人生的看法。比如,肯定拼搏、奋斗的价值, 或者指出适合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立意】1.在该奋斗的年纪不要选择安逸; 2.不要做佛系青年; 3.平凡人生也很美。 【素材】1.有人说:“我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一直在为生活打拼;拿着一份普通的薪资,未来只希望平 平淡淡度过自己的一生。”成功的人生固然很好,不过,平凡的生活也没有什么过错。余生,这样平淡地 生活,也很好。那些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并且把爱好坚持下去的人,会具有一种别样的风致,也因此会拥 有自己的属性,哪怕会平凡但不会普通。 2. 一个向左,一个向右,看似都有道理,但这两个都不是我们这些普罗大众的道理。我们没有清华教授的 身份和地位,也不是贫困大山的子民,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中间层,所以不能拿两个极端的例子,来对标我 们的孩子。作为本就是普通人一枚,所以肯定要努力,但是也不至于和命运死磕。 3. 不能有半点的松弛,不可有半点的怀疑,不许有半点的懈怠,不该有点半点的偷懒,因为这是唯一改命 的机会,也背负着一个家几代人的希望。只有苦苦奋斗,考上大学,来到城市,才能摆脱父辈的贫穷和愚 昧,才能穿越风雨和疼痛,成为一个看起来不那么艰难的普通人。这是看多了苦难和偏见的张桂梅校长的 偏执,也是背负很多压力和重托的山村孩子的死磕。这和刘瑜老师那场演讲相左,甚至是背道而驰。它未 必就是正确的,但这不妨碍它就是一群群孩子的生存之本和拼搏信念,也构筑起这个国家教育体系里,庞 大且坚实的底座。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