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麻城实验高中 2021 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等方
面的文化精神力和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
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体现着中华民族世
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在新时代,我们要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准则和必由之路,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
力,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摘编自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
各个国家、民族的特色文化丰富多彩,是文明交流中的“名片”,是相互吸引的精神源泉。新时代,
科技的运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像网络视听因与文化多元特点的契合,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网络视听生产
与分发的专业化、多元化、技术化、智能化在带来海量信息流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出现了版权监管、网络中立性等问题,国际合作治理机制的不完善不到位等多重治理难点与挑战,需要注
重文化多样性保护和文化特例性管理,推行政府主导下的“多利益攸关方”协同共治模式,中华文化才能
更好展示出独特魅力。
视听内容更是当今社会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国际交往内容之一。一段时间以来,爱奇艺、优酷、腾
讯视频、快手等网络视听平台在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努力探索文化“出海”,致力增强文化软实
力,才能让中华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随着步伐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延展,更加多元高效的“出海”举措
层出不穷。例如优酷与新加坡 StarHub 公司签署内容合作协议,央视国际视频通讯社与瑞典 Newstag、荷兰
Zoomin。TV 签署新闻合作协议等。
(摘编自牛梦笛等《用网络视听精品搭起文明互鉴之桥》)
材料三:
作为以 IP 构建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新文创”内容上厚植人文精神,形式上注重新科技与文旅体
验的多重互动,成为数字及互联网文化的重点。但问题是,主流价值观和文化价值更为明显的文化形式,
如非遗、高雅艺术等如何找到有效吸引更多用户的模式,从而实现真正的健康发展。全国工商联指出,单
纯靠政策性补贴并不能让非遗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引导非遗走向产业化,形成市场机制,不断完
善自身造血机能,才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解决这种割裂,是数字文化、互联网文化,乃至整个文化产业能否在新时期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关键
问题。
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这种统一,需要有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无论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还是传统
文化、乡村文化、文旅融合这些中国文化的重要支点,都依靠这种创新和创造。
近年来,腾讯、阿里巴巴、盛大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先后提出的“新文创”强调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
良性循环,要通过文化 IP 全产业链发展联动,来创造代表中国的超级文化符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
国文化符号。
(摘编自王志东《“新文创”要通过文化 IP 全产业链发展联动》)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
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与鲜明的时代意蕴。
与西方机械论的宇宙观不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习惯上将世界看作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存在。(通过与
西方机械论相比,引出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接着引用《周易》、名言来论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赋予生命更加
深刻的内涵,才能使德业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先哲认为世界是一个如同大河奔流的运动总体,一切无时
无刻不在流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和发展的特性在《周易》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天地之大德日生”“富
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有两义:一是变易或变化;二是常道,即天道。变易是事物
普遍存在的基本方式,但变化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包含着创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
赋予生命更加深刻的内涵,才能使德业不断充实和完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种变化生生
之道是中华文化的固有精神,正是它支撑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与时俱进。
新时代的中外人文交流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
头活水”。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近年来,我国对外人文交流既充分
发掘本国珍贵的历史资源,又从他国不同文明中接受启发;既对自身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保护,又对其进
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避免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遗失,又运用现代高科技创新手段激发
其活力,不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摘编自邢丽菊等《中外人文交流的文化基因与时代意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软实力可以感召人心,提高社会凝聚力,事关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观念的形成,是制定
国家战略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B. 网络视听在促进文化交流上效果显著,但在版权监管、网络中立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减弱了文化软实力,
表现了科技运用的普遍问题。
C. “新文创”这种文化生产方式,融人科技、文化、旅游等因素,形成商业价值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最
终目的,即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
D. 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文旅融合和数字文化、互联网文化融合,才能保持其中国文化重要支点的地位,
承担起新时期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需要继承、转化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
展,与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
B. 我国网络视听走向海外,视听内容成为当今社会活跃、有生命力的国际交往内容,这启示我们要抓住发
展机遇,努力探索中国文化的“出海”举措。
C. 在增强文化软实力途径的探索中,强化市场途径,弱化行政指导,有利于吸引更多用户,形成文化产业
化,并实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D. 我国一些企业通过文化 IP 全产业链发展联动,这给怎样“讲清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出具有
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以有益启示。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中华文化的变化生生之道的一项是( )
A.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C.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D. 善救弊者,必塞其弊之源
4. 新时代,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要处理好哪些事物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请简要梳理材料四的行文脉络。
【答案】1. A 2. C 3. D
4. ①正确处理科技运用和人文文化的关系,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②正确处理文化
多样性保护和文化特例性管理的关系,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展示出独特魅力。③正确处理文化“出海”与文
化引进之间的关系,增强文化软实力,使中华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④正确处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
的关系,发展文化产业,做好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⑤正确处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外来文化的
关系,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答出四点即可)
5. ①开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②然后从创新发展的
角度论证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③最后结合时代要求,指出中外人文交流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减弱了文化软实力,表现了科技运用的普遍问题”错误。“减弱了文化软实力”说法绝对化,在版权
监管、网络中立性等方面出现问题是事物发展中的一种现象,未必会造成“减弱了文化软实力”这后果,
更不能推出“表现了科技运用的普遍问题”这一结论。
C.“达到最终目的,即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错误。这种观点忽略了“新文创”对文化价值的追求。
D.“才能保持其中国文化重要支点的地位”错误。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文旅融合本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
支点,需要和数字文化、互联网文化融合,有助于文化产业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弱化行政指导”错误。从文中“推行政府主导下的‘多利益攸关方’协同共治模式”“单纯靠政策性
补贴并不能让非遗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等内容,可知“协同共治模式”主张“政府主导”,“单纯靠
政策性补贴”也未否定政府力量。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是从根本上堵塞弊病,不重在表现不断变化生生不息这一道理。
D.“善救弊者,必塞其弊之源”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拯救弊病,要从弊端根本的起源处去解决。”而
中华文化的变化生生之道原文中的相关阐述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赋予生命更加深刻的内涵,才能使德业
不断充实和完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的是变化与创新,是从根本上堵塞弊病,不重
在表现不断变化生生不息这一道理。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新时代,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要处理好哪些事物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结合材料来筛选和概括
答案。
根据材料一“在新时代,我们要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准
则和必由之路,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促进人类文明的发
展进步。”可得知答案①正确处理科技运用和人文文化的关系,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
力。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需要注重文化多样性保护和文化特例性管理,推行政府主导下的“多利益攸关方”协
同共治模式,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展示出独特魅力。”可得知答案②正确处理文化多样性保护和文化特例性
管理的关系,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展示出独特魅力。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一段时间以来,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快手等网络视听平台在引进、吸收外来文
化的同时,努力探索文化“出海”,致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才能让中华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可得知答
案③正确处理文化“出海”与文化引进之间的关系,增强文化软实力,使中华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
根据材料三第三段“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这种统一,需要有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无论是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设,还是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文旅融合这些中国文化的重要支点,都依靠这种创新和创造。”可得知
答案④正确处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发展文化产业,做好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根据材料四第三段“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近年来,我国对外人文交
流既充分发掘本国珍贵的历史资源,又从他国不同文明中接受启发” 可得知答案⑤正确处理发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和学习外来文化的关系,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四一共由三个自然段组成。
第一段,开篇引用习近平的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来引出加
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它能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
第二段,通过与西方机械论相比,引出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接着引用《周易》、名言来论述“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赋予生命更加深刻的内涵,才能使德业不断充实和完善。”因而这是从创新发展的角度论证要加强中
外人文交流。
第三段,这一段在结构上是总分总的结构,第一句“新时代的中外人文交流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是关键句,所以概括为“”结合时代要求,指出中外人文交流要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吹我的风已经渡过了黄河
鲍尔吉·原野
①今早跑步,我看到北陵公园的湖水上有一圈波纹儿,风吹到了水上。哪有风?我没有感觉到风。走
进树林,看树叶微微晃动,这时候我才感到风吹在脸上。就是说,我把心里关于风的开关打开后,皮肤才
感觉到微风拂过。
②以这件事为例,人这一生不知错过了多少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你忽略了大自然。大自然对你来说
根本不存在。大自然没从你心头走过的话,这一生都令人遗憾。大自然不光有四季,以及天空、大地和植
物。对人来说,它有教益,有力量。我甚至喜欢用一个病句来表达我的感受——大自然里面有人生。
③我常常在大自然里面流连忘返,我不知道我看到了什么,但一直在看。树林里前后左右的树,都是
你的观察对象,还有地上的枯叶以及昆虫。眼前的风景似乎是静止的景象,实际它每一秒钟和上一秒钟都
不一样,实时更新。在桥上,我喜欢看流水钻进桥洞。我想记住这些水,但它们没有面孔五官,不好记。
然后我到桥另一侧的栏杆旁,看水匆匆流出来,像羊群从羊圈跑向四方。水流是拥挤的,也是汹涌的。它
是急切的,还是大度的。当然你可以想到水里的鱼。河床下面有石子和苔藓。我觉得这都是秘密。这很神
奇,只有我才知道。
④今年我看了一部日本电影《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记录一位九十多岁的日本画家熊谷守一在居所里
的生活。他的房子周围有树、水塘、青草,当然也有小鸟、昆虫。他每天都在凝视大自然的这些作品——
树,水塘,青草,小鸟和昆虫。有时候,他在摊开的手心摆放两个石子看上几个小时。在看这部电影之前,
我不敢对别人说我也是凝视大自然的人,我怕别人把我当成傻子。但是,既然熊谷守一可以如此,我们一
动不动地看一个地方也没什么不可以。有时候,我看漓江园窗前的皂角树的枝叶在风中起舞。一阵风吹过,
树枝摆动的样子各不相同。就像一个跳舞的人的上肢和下肢在做不同的动作。而风穿过这些枝叶是愉快的。
这些枝叶挡住了风的去路,但风毫不犹豫地穿过去,把树留在了后面。风永远是一个胜利者。前面说过的
吹起北陵公园湖面波纹的风,后来去了哪里?风停不住脚步,它一直往前跑,往西——众所周知,风喜欢
拐弯儿——然后再往东。我觉得这些风,现在已经吹到了河北省,它们正吹麦子。也有可能渡过了更远处
的黄河。吹过我的风又去吹树叶,吹昆虫,吹小鸟;想到这些我觉得很愉快。有时候我会遇到一只甲虫的
鲜艳的尸骸,不知道它因为什么死了。昆虫也许连心脏都没有,怎么会死呢?我用纸巾把尸骸包起来,过
一会儿或者过几天再拿出来看一看。看它的鲜艳的外壳以及风干了的手足。它仿佛在说一件事,但我们永
远不知道这是一件什么事。
⑤童年,我跟家属院的小孩儿一起玩的时候每每显出无能。他们能在墙头上走,还能在墙头跑。我完
全不能。别的事情,比如说制作冰车、制作弹弓火药枪,我也不行。我从小就具备一无所长的特长。而现
在回忆童年,好像我一直是个静默的观察者,却没有技术。那时好多人说我是废物,开始不是很爱听这个
评价,现在恍然大悟,废物多好啊,废物就像草原突兀长着的一棵榆树,它不成什么材,方圆几公里只有
这棵树,沐浴着阳光和雨水,幸福。
⑥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子孙,在造物主面前我们都是废物。我站在荒野里,想象我的视角从高空往下看,
像无人机拍摄那样,到很高的高处俯瞰站在荒野里的我,不过是大自然里边的一粒沙子,如此而已。我们
看到大自然的美,听到风声,这就足够了。不断地在生活中追索意义,自我加压,榨干自己的血汗,是一
件很要命的事情。我们的生活里,美也有意义,美的意义就是美,如同我们在大自然当中所看到的那样。
⑦熊谷守一观察大自然并用绘画这种样式记录大自然,他会觉得根本画不出来它的美。就像用文学的
方法记录大自然的美也仅仅记录了一点点而已。传达大自然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⑧如果非要在大自然当中找到一种所谓意义,其实这里面有非常大的意义。人从类人猿进化成人之后,
估计还没有走到终点,也许还走在半路上,他脱离不了大自然。大自然对人的意义不仅是气候与环境,它
还是人的导师。人从大自然中所学到的东西一点不比所谓知识提供的要素少。熊谷守一每天忙于安静地观
察树叶、昆虫和石子儿,眼睛亮晶晶的。他不会去翻阅智能手机也不看电视节目。他好像也不怎么读书,
读书对一个九十多岁的人也有一些困难。你说他脱离时代了吗?他走在时代的前面。你说他内心荒芜了吗?
他的内心非常丰盈。我以为我很理解他的幸福。
⑨人度过这一生,如果没有机会对大自然说一说感恩的话,这个人注定是白活了。一个人有了写作本
领之后,最值得写的就是大自然。大自然的美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发生,只是穿着四季的外衣或者河流和
云彩的外衣,那里是生命能量的原点,也是艺术的源头,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到达的地方。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 年 7 月,有删节)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北陵公园的湖水上的一圈波纹儿写起,旨在说明只有把心里关于风的开关打开才能感觉到风的吹
拂,才不会错过与自然的接触。
B. 日本电影《有熊谷守一的地方》给了“我”敢于凝视大自然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也可以像熊谷守一
那样,一动不动地看一个地方。
C. 作者把甲虫鲜艳的尸骸包起来,既是出于好奇而对自然的深度观察,也体现出自己对这样一只无比可爱
的生命的尊重以及其消亡的怜惜。
D. “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子孙”与“他脱离不了大自然”这两句中所使用的人称代词虽然不同,但是指代的
都是同样的人。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写桥下的流水,作者用词巧妙,用动词摹写动态,用形容词刻画形态,再辅以比喻、对比、拟人
等修辞手法,活画出水的灵动和神奇。
B. 写童年的自己一无所长,作者并不是完全把视角聚焦在自己身上,而是把自己放在与其他孩子的对比中
来展开,更加凸显了自己“废物”的一面。
C. 作者想象从高空俯瞰荒野里自己的景象,感觉自己竟然不过是大自然里的一粒沙子,这种艺术化的表述
表现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能。
D. 文章的语言既秀丽灵巧,又厚重坚实,把对自然的关注和审美转化为人文意识,闪耀着夺目的艺术与思
想光彩,具有敏锐睿智的情趣和洗练纯熟的个性。
8. 文章第七、八两段分别引述熊谷守一的材料,请结合原文分析其各自的含意和作用。
9. 文章最后说大自然“是生命能量的原点,也是艺术的源头,只有少数人才能到达的地方”,请结合苏轼
的《赤壁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B 7. A
8. ①第七段说熊谷守一觉得根本画不出来自然的美,旨在表现用艺术传达大自然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强化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凸显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②第八段说熊谷守一每天忙于观察自然不但
没有脱离时代,还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内心丰盈而幸福,用熊谷守一的具体事例说明真正的意义是存在于
大自然之中的,为结尾深化主旨作了铺垫。
9. 大自然作为生命能量的原点和艺术的源头,这一点在《赤壁赋》中有充分的体现。《赤壁赋》首段描写江
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空灵澄澈的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超
然独立、洒脱旷达的情怀。《赤壁赋》第四段,苏子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以水与月作比,以“江上
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表现出对“清风”与“明月”
所代表的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赞美与欣赏,深深感悟出人生与外物一样都遵循变与不变的两重性的规律,把
自己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真正到达了只有少数人才能到达的地方。由此来看,
是赤壁所代表的大自然给了苏轼生命的能量,也成为《赤壁赋》这一旷世艺术杰作的源头。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日本电影《有熊谷守一的地方》给了‘我’敢于凝视大自然的勇气和力量”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三
段“我常常在大自然里面流连忘返”可知,凝视大自然是“我”多年以来的习惯,只是缺乏承认的勇气而
已。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A.“再辅以比喻、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错误,“看水匆匆流出来,像羊群从羊圈跑向四方”是比
喻,“水流是拥挤的,也是汹涌的。它是急切的,还是大度的”是拟人,并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内容和作用的能力。
第七段共三句话,第一句交代了“熊谷守虽然观察和绘画大自然,但画不出来它的美”;第二句引出中心
话题“用文学记录大自然”;第三句表达观点“传达大自然的美很困难”。作用:引述熊谷守一的材料目
的是表达“传达大自然的美很困难”的,由此凸显人类是渺小的,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是无法用语言来
表达的。
第八段就内容讲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了本段的主要观点,即“大自然里面有非常大的意义”;第二
部分引述熊谷守一的材料,主要肯定他通过观察大自然,使自己“走在时代的前面,他的内心非常丰盈,
他是幸福的”。作用:用熊谷守一的材料座椅论据,来有力的证明了这一段的分论点,那就是“人真正的
意义是存在于大自然之中的”,增强了说服力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是生命能量的原点,也是艺术的源头,只有少数人才能到达的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大自然的美
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发生”,是我们生命能量的汲取之处,也是艺术灵感的生发地。
关于这一点在苏轼的《赤壁赋》一文中有类似的体现,比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
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
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悠悠
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抒发了作者超然独立、洒脱旷达的情怀;还比如,
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
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
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
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因此可以说,是大自然给了苏轼精神上的能量,成就了他的人生,也是大自然成就了千古名篇《赤壁赋》,
成就了苏轼的文学创作,所以印证了文中所说的“大自然是生命能量的原点,也是艺术的源头,只有少数
人才能到达的地方”的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羊玄保,泰山南城人也。起家楚台太常博士..,转左丞,司徙右长史。府公王弘甚知重之,谓左长史庾
登之、吏部尚书王准之曰:“卿二贤明美朗识,会悟多通,然弘懿之望,故当共推羊也。”顷之,入为黄
门侍郎。善弈棋..,棋品第三。太祖与赌郡,戏胜,以补宣城太守。先是,刘式之为宣城,立吏民亡叛制,
一人不禽,符伍里吏送州作部,若获者赏位二阶。玄保以为非宜,陈之曰:“臣伏寻亡叛之由,皆出于穷
逼,未有足以推存而乐为此者也。今立殊制,于事为苦。又寻此制施一邦而已,若其是邪,则应与天下为
一;若其非邪,亦不宜独行一郡。”由此制停。太祖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干绩,而去
后常见思。不营财利,处家俭薄。太祖尝曰:“人仕宦非唯须才,然亦须运命;每有好官缺,我未尝不先
忆羊玄保。”元凶刘劭弑立,为吏部尚书,领国子祭酒。及世祖入讨,朝野多南奔,劭集群僚,横刀怒曰:
“卿等便可去矣!”众战惧莫敢言,玄保容色不异,徐曰:“臣以死奉朝。”劭乃解。世祖即位,以为散
骑常侍。寻迁金紫光禄大夫。又以谨敬见知,赐赉甚厚。大明五年....,迁散骑常侍。玄保自少至老,谨于祭.
奠.,四时珍新,未得祠荐者,口不妄尝。八年,卒,时年九十四。谥曰定子。子戎有才气而轻薄少行检玄
保尝云此儿必亡我家官至通直郎与王僧达谤议时政赐死死后世祖引见玄保玄保谢曰:“臣无日磾①之明,
以此上负。”上美其言。戎二弟,太祖并赐名,曰咸,曰粲。谓玄保曰:“欲令卿二子有林下正始②余风。”
(节选自《宋书·羊玄保传》)
【注】①日磾:金日磾(mì dī),西汉时期著名的匈奴族政治家。②正始: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齐王曹芳
的第一个年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戎/有才气/而轻薄少行检/玄保尝云/此儿必亡/我家官至通直郎/与王僧达谤议时政/赐死/
死后世祖引见玄保/玄保谢曰/
B. 子戎/有才气/而轻薄少行检/玄保尝云/此儿必亡我家/官至通直郎/与王僧达谤议时政/赐死/
死后世祖引见玄保/玄保谢曰/
C. 子戎/有才气/而轻薄少行检/玄保尝云/此儿必亡/我家官至通直郎/与王僧达谤/议时政赐死/
死后世祖引见玄保/玄保谢曰/
D. 子戎/有才气/而轻薄少行检/玄保尝云/此儿必亡我家/官至通直郎/与王僧达谤/议时政赐死/死
后世祖引见玄保/玄保谢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士,科举时代应试入选的最高等级,起初为掌议论政事及礼仪的官员。
B. 弈棋,指下棋,古代围棋棋艺的等级分为九等,文中羊玄保位列第三等。
C. 大明五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的方法;大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年号。
D. 祭奠,对逝者的一种悼念仪式,体现了中华传统注重“慎终追远”的文化。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羊玄保声望美好,受到推崇器重。羊玄保任司徒右长史时,受到府公王弘的称赞,王弘曾对左长史庾登
之、吏部尚书王准之说应推重羊玄保。
B. 羊玄保体谅下情,纠正严苛措施。羊玄保为宣城太守时,启奏朝廷前任太守刘式之对叛逃吏民的惩治措
施苛苦,未考虑民情,最终他废止此制。
C. 羊玄保廉朴不贪,为官谨慎诚敬。羊玄保因廉朴而受太祖肯定重用;他不经营钱财利益,治家俭省,为
官谨慎诚敬,因而受到朝廷恩遇。
D. 羊玄保谨慎祭奠,坚持始终如一。羊玄保不管是在少年还是到老年,对祭奠之事都非常谨慎,四季出产
的珍品,不经祭献,绝不先尝。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寻此制施一邦而已,若其是邪,则应与天下为一;若其非邪,亦不宜独行一郡。
(2)人仕宦非唯须才,然亦须运命;每有好官缺,我未尝不先忆羊玄保。
14. 太祖为什么要为羊玄保的两个儿子赐名?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又考虑这个政策只是在一个地区实施,如果它是正确的,则应该与天下统一起来;如果它是不正确
的,那也就不应该在一个郡中单独实行。
(2)一个人做官不仅必须要有才干,也必须要有运气;每次有了好的官位出缺,我不曾不先想起羊玄保。
14. ①羊玄保没有袒护被朝廷赐死的儿子,反而表达了歉意,太祖比较满意,赐名以示恩宠;②太祖希望他
的两个儿子有美好的作风。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语境来看,“官至通直郎”是羊玄保的儿子的官位,不是羊玄保的官位,且羊玄保认为儿子羊戎会使自
己家败亡,故“此儿必亡我家”“官至通直郎”中间断,排除 A、C 项;
“谤议”是“毁谤、议论”的意思,中间不能分开,排除 C、D 项。
句意为:他的儿子羊戎有才气,但却人品轻薄,行为不检点。羊玄保曾经说:“这孩子一定会毁掉我家。”
羊戎官居通直郎,因为与王僧达一起毁谤当朝政治,被赐命自杀。羊戎死后,世祖引见羊玄保,羊玄保谢
罪说。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 .“科举时代应试入选的最高等级”错,博士与科举无关,科举从隋朝大业元年(605 年)开始实行,而
此“博士”是官位的一种,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他废止此制”错,结合“由此制停”分析,从此诏令停止这项政策。应为“朝廷废止此制”。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寻”,考虑;“是”,正确;“为一”,统一;“行”,实行。
(2)“仕宦”,做官;“非唯”,不仅;“好官”,好的官位;“未尝”,不曾。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玄保谢曰:‘臣无日磾之明,以此上负。’上美其言。戎二弟,太祖并赐名”可知,羊玄保没有袒
护被朝廷赐死的儿子,反而表达了歉意,太祖比较满意,赐名以示恩宠;
根据“谓玄保曰:‘欲令卿二子有林下正始余风’”可知,太祖希望他的两个儿子有美好的作风。
参考译文:
羊玄保,是泰山南城人。羊玄保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担任楚台太常博士,转为左丞,担任司徒右长史。
府公王弘对他十分了解器重,曾对左长史庾登之、吏部尚书王准之说:“你们二位贤士聪明俊朗,很多东
西可以会悟通达,然而宽宏美好的声望,自然应当共同推重羊君。”不久,羊玄保入朝担任黄门侍郎。羊
玄保善于下棋,品第居第三。太祖和他用郡官做赌注,结果羊玄保下棋得胜,太祖便让他补任了宣城太守。
在此以前,刘式之为宣城太守时,订立了吏民叛逃的惩治措施,一个人如果不能抓到,就以公文通知将伍、
里的官吏扭送州郡的有关部门,能抓到此人的人赏官位二级。羊玄保认为这样做很不恰当,向太祖进言道:
“臣考查叛逃的缘由,都是出于极端的逼迫,没有人会在能够求得生存的情况下乐意起来做叛乱这种事的。
现在订立的特殊的政策,从实际来看是苛苦的。又考虑这个政策只是在一个地区实施,如果它是正确的,
则应该与天下统一起来;如果它是不正确的,那也就不应该在一个郡中单独实行。”从此诏令停止这项政
策。太祖因为羊玄保廉洁朴素没有贪欲,所以频频地安排他在名郡任职。羊玄保治理政事虽然没有特殊的
功绩,但离开以后通常被人思念。他不经营钱财利益,治家俭省。太祖曾经说:“一个人做官不仅必须要
有才干,也必须要有运气;每次有了好的官位出缺,我不曾不先想起羊玄保。”元凶刘劭弑君自立,让羊
玄保做吏部尚书,兼任国子祭酒。到了孝武帝入京讨伐,官吏和百姓大多向南逃走,刘劭把官员们全部召
集过来,横握钢刀愤怒地说:“你们都可以走了!”大家都很害怕,没有人敢说话,羊玄保面不改色,慢
慢地说道:“臣愿意以死报效朝廷。”刘劭因此缓和下来。世祖即位,任命羊玄保为散骑常侍。不久升迁
为金紫光禄大夫。羊玄保因为谨慎诚敬被赏识,朝廷赏赐他很是优厚。大明五年,被提升为散骑常侍。羊
玄保从少年到老年,对祭奠非常谨慎,四季的珍奇新鲜出产,凡是没有经过祭献的,自己决不先尝。大明
八年,羊玄保去世,去世时九十四岁。死后,追加谥号为定子。他的儿子羊戎有才气,但却人品轻薄,行
为不检点。羊玄保曾经说:“这孩子一定会毁掉我家。”羊戎官居通直郎,因为与王僧达一起毁谤当朝政
治,被赐命自杀。羊戎死后,世祖引见羊玄保,羊玄保谢罪说:“臣下没有金日磾的明察,因此辜负了皇
上。”皇上认为他说的话很得体。羊戎有两个弟弟,太祖一起赐名叫羊成、羊粲,对羊玄保说:“希望能
让你的两个儿子有正始时代林下雅静的遗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中州寄谢崔相公
白居易
提拔出泥知力竭,吹嘘生翅见情深。
剑锋缺折难冲斗,桐尾烧焦岂望琴。
感旧两行年老泪,酬恩一寸岁寒心。
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泥”表明自己原是在淤泥之中,暗示了作者被提拔之前的艰难境况。
B. “力竭”是说崔相公帮助作者用尽全力,“情深”是说他与作者情谊深厚。
C. 颔联说自己的宝剑缺损,无法上阵杀敌,就像烧焦的梧桐不能制成瑶琴。
D. “岁寒心”指坚贞不屈的节操,作者以此表达会对崔相公的帮助永怀感恩。
16. 诗歌的尾联有何含意?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第一问:尾联的意思是,无须问中州是好是坏,鸟儿只要能脱离囚笼,就不会挑选
飞到哪个林子里。②“鸟得辞笼不择林”一句中,作者以鸟自喻,以笼喻自身困境,以林喻做官地点,形
象生动,从而表达了“只要能够脱离现在的困境,不管中州是好是坏,自己都会欣然赴任”的意思。第二
问:这一联强化了作者对提携自己的崔相公的感激之情。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说自己的宝剑缺损,无法上阵杀敌,就像烧焦的梧桐不能制成瑶琴”错误。颔联中的“剑锋缺折难冲
斗”是比喻,非实指,作者借此自谦,称自己才能不高,从而委婉地表达对崔相公提携自己的感谢之情。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第一问:首先,“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这句诗的意思是“中州是好是坏不用问,就像鸟儿
只要能脱离囚笼,就不会挑选飞到哪个林子里。”
其次,手法运用上,“鸟得辞笼不择林”一句中,作者以鸟自喻,以笼喻自身困境,以林喻做官地点,形
象生动,从而表达了“只要能够脱离现在的困境,不管中州是好是坏,自己都会欣然赴任”的意思。
第二问:这首诗的题目是“除中州寄谢崔相公”,可以得知这是作者到任中州后写给崔相公的答谢诗,而
尾联中,作者写自己就像鸟儿一样摆脱了樊笼,可见自己的内心是如何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是来自崔相公
的提掖,所以尾联照应了题目,再一次强化了作者对提携自己的崔相公的感激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丽,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
“_________,_________”则用类似的景物描写了边塞的悲凉。
(2)小明阅读经典时,只摘抄词句,不注重领会思想,这种学习方式可以用《师说》中“_________,
_________”来评价。
(3)时间和空间的对举或融合在律诗的颔联与颈联中较为常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杜甫诗歌中就有这
样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千嶂里 (2). 长烟落日孤城闭 (3). 小学而大遗 (4). 吾未见其明也 (5). 无边
落木萧萧下 (6). 不尽长江滚滚来(或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或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
晓。)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嶂”“孤”“明”“萧”“常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1 世纪后,机器与人类协同创作的情况日益普遍,各种写作软件( ),用户只需输入关键字就
可以获得系统自动生成的作品。对于这些人工智能的作品,人们的评价并不高,更倾向于视为一种由机器
或算法完成的文字游戏。它可以模仿逼真,可以快速组合,可以在技能和信息掌握方面超过真正的艺术家,
甚至大量生成具有诗或艺术形式的东西,但在自我意识、自我情感方面的天然缺失,导致它的作品从根本
上讲就不是其自我情感、自我意识的表达。
诗是思想情感的表达,而思想情感又是因生活而起的。生活的前提是生命,是包括思想情感、意识在
内的生命。生命的展开就是生活,生活是生命的体现。人工智能,显然没有生命、没有生活、没有思想情
感,它所具有的是算法,是模拟,是生成,是通过算法来模拟诗人 的作品所生成的文字。现在的人工智能
所生成的文字还多有不通之处,但未来的人工智能肯定会生成各种合规的甚至生动的文字。单从字面来看,
这些文字也会具有其字面的意义。但一旦用上“( )”的标准,这些作品就可能现出( ),丧失被称
为“作品”的资格。
18.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层出不穷 文学审美 原形
B. 层出不穷 知人论世 原形
C. 不胜枚举 知人论世 原型
D. 不胜枚举 文学审美 原型
19. 对上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排比、双关、对比 B. 对偶、顶真、双关
C. 排比、顶真、对比 D. 对偶、顶真、对比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B 19. C
20. (示例)它可以逼真模仿,可以快速组合,可以大量生成具有诗或艺术形式的东西,甚至在技能和信息
掌握方面超过真正的艺术家,但在自我意识、自我情感方面的天然缺失,导致它的作品从根本上讲就不是
其自我意识、自我情感的表达。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
类的人或事物很多。语境是说“21 世纪后,机器与人类协同创作的情况日益普遍,各种写作软件”不断出
现,使用“层出不穷”,“层出不穷”不仅突出多,还与前一句的“日益”相吻合,所以更合适。
第二空,“知人论世”,原指为了了解历史人物而论述他的时代背景,后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
的得失。前后语境都是突出人工智能作品缺乏人的情感意识,缺乏生命力,故可推出“知人论世”比“文
学审美”更合适。
第三空,“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原
形”,本来面目。语境是说这些作品的本来面目,应使用“原形”。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它可以模仿逼真,可以快速组合,可以在技能和信息掌握方面超过真正的艺术家”“它所具有的是算法,
是模拟,是生成,是通过算法来模拟诗人的作品所生成的文字”是排比;
“诗是思想情感的表达,而思想情感又是因生活而起的”“生命的展开就是生活,生活是生命的体现”是
顶真;
“现在的人工智能所生成的文字还多有不通之处,但未来的人工智能肯定会生成各种合规的甚至生动的文
字。单从字面来看,这些文字也会具有其字面的意义”将现在的人工智能所生成的文字和未来人工智能生
成的文字进行比较。
没有双关、对偶。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可以模仿逼真”语序不当,“模仿逼真”和“快速组合”应该结构一致,应为偏正结构,故改
为“逼真模仿”。
第二处,“可以在技能和信息掌握方面超过真正的艺术家,甚至大量生成具有诗或艺术形式的东西”语序
不当,“甚至”表递进,后者比前者应更进一步,将两处内容互换,改为“可以大量生成具有诗或艺术形
式的东西,甚至在技能和信息掌握方面超过真正的艺术家”。
第三处,“自我情感、自我意识”语序不当,应先“自我意识”,再“自我情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件频发,① ,有的是利用网购订单实施诈骗,有的是利用个人信息冒充公检
法人员实施诈骗等。归根结底是个人信息泄露才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多年来,国家立法机关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在《网络安全法》《民法典》以及《刑法修正案》等法
律中,② 。保护个人信息是信息时代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和人格尊严以及安全的重要方面。
这些规定散见于各部法律中的相关条款,③ ,但分散的立法可能造成相互矛盾、难以明确个人信
息执法分工,不利于统一个人信息保护行政监管,也不利于公民增强个人信息权利意识。此外,对企业而
言,面对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分散、模糊的局面,产业发展亟需明确、统一的规则给予指引。所以,制定一
部专门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势在必行。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肯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21. ①形式五花八门;②均作出相关规定;③虽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①网络诈骗案件频发有其根源。②国家重视保护个人信息。③分散的立法存在弊端。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句“有的是利用网购订单实施诈骗,有的是利用个人信息冒充公检法人员实施诈骗等”可
知此处是说网络诈骗形式多样,故填的内容可以是“形式五花八门”。
第二空,据前句“国家立法机关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在《网络安全法》《民法典》以及《刑法修正案》
等法律中”后面说的“保护个人信息是信息时代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和人格尊严以及安全的重要方面”,
可知此处是说以上法律法规对保护个人信息均作出相关规定,所以可填写“均作出相关规定”。
第三空,根据后句中“但”可知要填内容与后句是转折关系;根据前句“这些规定散见于各部法律中的相
关条款”,可以推知此处是总结上文说这些规定起到重要作用,故填写内容是“虽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根据“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归根结底是个人信息泄露才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分析概括:网络诈骗案
件频发有其根源。
根据“国家立法机关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在《网络安全法》《民法典》以及《刑法修正案》等法律中,
均作出相关规定”分析概括:国家重视保护个人信息。
根据“分散的立法可能造成相互矛盾、难以明确个人信息执法分工,不利于统一个人信息保护行政监管,
也不利于公民增强个人信息权利意识。此外,对企业而言,面对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分散、模糊的局面,产
业发展亟需明确、统一的规则给予指引”分析概括:分散的立法存在弊端。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国潮”是一种现象,它需具备两个要素:其一,要有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其二,要与
当下潮流融合,更具时尚感。
——凤凰网
材料二:“90 后”“00 后”是生活在国富民强时期的一代,拥有民族的文化自信,他们不再视国潮国
风为老气、传统的符号,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国际的文化浪潮、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
——界面新闻
材料三:近年来,消费市场上涌动起一股“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的国货新潮流:老字号品牌焕
新,传统品牌升级,新锐品牌崛起……
——《人民日报海外版》
对于“国潮”你有怎样的认识?请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国潮”何以成热潮
泸州老窖香水、青岛啤酒外套、老干妈卫衣……最近几年,一波“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的国货
新潮流,让人们记忆里那些朴实、低调的国货品牌通过联名、跨界等方式在现代潮流和传统文化的碰撞中
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国潮热”的兴起,折射出年轻人新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社群认同。“当你买耐克鞋时,你可能
并不仅仅是在挑一双穿着去逛街的鞋,还可能是在表明自己的生活方式,说明自己是什么人或希望成为什
么样的人。”今天,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品质与个性。他们对于跨国品牌的态度也从曾
经的盲目崇拜走向了现实理性。
“国潮热”的兴起,也是国货的崛起。自 2018 年李宁携鲜明的中国元素登上纽约时装周之后,一大批
国潮品牌向阳而生。曾经,进口大牌是品质的象征,国货只是大牌的“平价替代”;如今,随着消费升级,
“中国制造”正改变着传统的刻板印象,更时尚、更前沿的中国品牌重新焕发出光彩,逐渐成为年轻消费
者的首选。诸多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的水土不服也从侧面印证了在今天的中国市场,要实现基业长青,
离不开强大的本土思维。
盘点这些年“国潮热”层出不穷的符号、形象、题材等,一个清晰可见的特征是传统文化和审美的复
苏。诸如祥云、繁体字等文化元素已经突破了文化圈层,加入这场情怀与时尚跨界融合的商业实践中,重
新定义了“潮”的概念,并引发年轻人对“东方美学”的追捧。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潮热”既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如果说,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为
国货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那么国货崛起也在重新塑造着消费者的文化追求,激发出内心的文化自信。阿
里研究院发布的《2020 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国消费者购物车里装的八成以上是国
产品牌。正是有了这样一份文化自信,购买国货、使用国货、分享国货才能成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方式。
事实上,不仅国货,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国漫、国剧等也借助传统文化 IP 实现了新生,还有越来越多
年轻人自信地穿着汉服走上街头。去年以来,李子柒在网上的走红更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中,她通过镜头,让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桂花酒有了新的生命,为西方世界打开
了一个发现中国之美的窗口。不少国外网友纷纷感叹,“李子柒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那些被我们忘记的
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
让“国潮热”澎湃不息,就要呵护好这份文化自信。“国潮”二字所承载的意义,远不止跨界融合的
商业创新。因此,对企业来说,切不可仅把“国潮”当噱头、借势营销。如果只是堆砌文化符号,不挖掘
核心价值,失去了对文化的敬畏、对品质的坚守,既无法恰当传递出潮流理念,也与“国潮”的文化内涵
相去甚远。在国货品牌弯道超车的路上,需要多一点这样的文化自觉。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三则材料,都围绕“国潮”这一对象展开。第一则材料对“国潮”的具体
要素进行了分析,突出其文化基因和时尚潮流的融合。第二则材料反映的是 90、00 后对待国潮的态度,突
出其文化自信这一点。第三则材料以当前市场上老字号崛起的现实,突出国货升级创新的方向。写作时,
首先应理解材料内涵,提炼出共性认识,然后联系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分析时,可以运用辩证统一
的思维,对国潮的发展前景进行客观思考,表达具有时代感的认识。
【立意】1.文化底蕴。国潮,承载着丰富的中国元素、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国潮的兴起,是传统文化和基
因焕发新面貌的标志,是民族品牌健康发展的见证。
2.民族自信。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人对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元素的民族文化自信也在不
断攀升,尤其是 90、00 后,他们对民族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3.坚守初心。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大量国货在跨界融合中改变了原有模样,以全新
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素材】1. 无纸化生活早已盛行的今天,一支签字笔也能引领时尚?当文具遇上国粹,产生的“化学反应”
正颠覆很多人的想象。此前,晨光文具与京剧“联姻”,将生旦净末丑的扮相绘于文具之上,瞬间火爆市
场。而因文创的融入,晨光把看似几块钱的小买卖做成了年营收 80 余亿元的大生意。一支笔的蜕变,折射
了国货的“复兴”。 “国潮”的背后是供给的创新,一系列为满足年轻人对品质、文化、个性等需求的创
新,正推动国货不断焕发新的神采。
2. 有学者认为:时尚不仅是某种思潮、行为方式渗透于社会的过程,而且,通过各种渗透的过程,时尚队
伍的扩大,还包括不断改换人们的价值判断过程。当代中国年轻人在改革开放的思潮下将国潮作为追求自
我表达的新形式,其背后正是中国文化不断走向自信的过程。新时代背景下,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造就
了新一代消费升级浪潮,国人的消费理念已经从物质层面追求,上升到追求精神、文化领域的自信和满足
感。
3. 天重新定义国货,不仅在产品,更“潮”在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显示着个性、品味、情怀。注入
了全新内涵的国货,正推动制造与消费、服务的融合。正在火热进行中的上海“五五购物节”,中华老字
号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各式各样的老字号嫁接新科技,蝶变新时尚,加上结合市场流行的体验式消费、网
红“带货”、短视频传播等方式,为“国潮”品牌走红推波助澜,网络平台越来越多的传播渠道,纷纷发
布扶持本土品牌计划,共享共创不断助推“国潮”的温度,这既是中国审美、文化元素、工匠精神与时尚
的深度融合;更是每一个中国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是时下年轻人对内容和价值的呼唤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