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分数混合运算(一)》教学设计
安徽省阜南县第一小学 戎卫武
教材分析
本课所要学习的知识是整数混合运算的拓展,教材安排了由三个问题构成的问题串及试
一试。这三个问题体现了学生读题、审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问题 1 展现了学生
读题、审题的一般思考过程,并让学生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问题 2 是用不同的直
观图表示数量关系,同时突出了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问题 3 是要求学生列式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有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会用画图的策略直观呈现数量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一样,会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并在计算中养成认真的良好习惯。
3、能解决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能解决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画图策略直观呈现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导入】
1.(课件出示图)师: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从
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气象小组有 12 人;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
3
1 ;
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4
3 。
3.教师引导分析:从这些信息中,你能知道什么呢?
4.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每句话表示的数学意义。
5.提出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航模小组有多少人吗?自己先思考,再把你的
想法与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源于生活、获取信息、理解信息、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发展学生“四能”的基础,本课导入阶段就是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设计和构思的。
【探索】
1.师:怎样才能知道航模小组有多少人呢?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可以从问题出发,思考航模小组的人数与什么有关系?
要求航模小组的人数要先算出什么?也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
组的
3
1 ,我们可以算出什么?
3.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航模小组与气象小组、摄影小组之间的人数关系吗?试
一试吧!
4.学生尝试、交流,教师引导明确不同方法。可以画示意图,也可以画线段图。
5.师:根据以上画图和分析,你能列式解决问题吗?
6.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同桌交流。
7.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明确不同思路和方法:
(1)先求摄影小组有多少人,再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列式为:12×
3
1 ×
4
3 。
(2)先求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几分之几,再求航模小组的人数。列式为:
12×(
3
1 ×
4
3 )。
8.(出示试一试第 1 题)师:你能试着做一做吗?
9.学生独立做题,集体交流,教师引导明确: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
顺序一样。
10.(出示学生做的题目)师:这几道题算得对吗?
11.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错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12.师:这几道题目给我们正确计算可以提供哪些启发呢?
1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注意正确的计算法则,做完后可以再检查一遍,这样可
以提高正确率。
【设计意图】:画图表征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通过画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出数量
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提供直观支撑。当学生列式过程中,通过具
体情境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并能根据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分数混合运算。
【巩固】
1、练一练第 1 题:(1)(课件出示题)学生读题、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数量关系与列式方法。
2、练一练第 2 题:(1)学生看图,说数量关系。
(2)学生列式解决问题,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方法与结果。
3、练一练第 3 题:(1)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2)集体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及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4、练一练第 4 题:(1)学生读题、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数量关系及列式方法。
5、练一练第 5 题:(1)学生独立解答,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明确过程与结果。
6、练一练第 6 题:(1)学生做题,同桌交流想法。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明确不同想法。
7、练一练第 7 题:(1)学生独立解答,同桌交流想法。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明确怎样判断每人一杯,够不够?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能力。
【总结】
1、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要点,总结全课。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归纳,巩固新知识 。
教学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