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再认识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
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
均数的灵敏性。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
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
平均数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同学们
有没有兴趣呢?
你们都坐过公交车,谁能告诉老师,你是从什么时候开
始投币上车的?
预设回答 1:六七岁的时候
预设回答 2:上学前班的时候
预设回答 3:身高超过 1.2 米的时候
你说的真好,确实是这样,我们坐公交车是否投币跟
我们的年龄无关,而是和我们的身高有关。当我们的身高超
过 1.2 米的时候就需要投币。细心的孩子在公交车车门上看
到过这条线。对吗?
那你知道为什么身高超过 1.2 米的时候就需要投币呢?
(没人回答时)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来看看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内容:
(有人回答时)说的到底对不对呢?学了今天的内容你
就知道了。)
二、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今天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呢?出示课题——平均数
关于平均数,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
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学习平均数的再认识,板书
平均数的再认识
三、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请继续我们的话题(出示教材 87 页第一段话,让
一位学生读出来)。读完这段话,谁能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
告诉老师:1.2 米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到的?
生 1:调查一些 6 岁儿童的身高
生 2:可能调查一些 6 岁儿童的身高,然后求出的平
均数
你认同他的看法吗?
小结:这说明了平均数具有代表性(板书)
2、有一些学生为了证明 1.2 米免票线的合理性,他们
做了一个调查统计,请看统计结果(课件展示教材问题 2)
根据调查统计的结果你能解释 1.2 米免票线的合理性吗?谁
给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想法。
3、举生活中的事例说一说你对于平均数的理解。
4、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下表是
“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课件出示),
(1)请你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让两位学
生汇报结果。(表扬学生)
在实际比赛中,是如何计算一个选手的成绩的?通常都
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进而一个最低分,然后在计算平均数的
积分方法。
(2)接下来老师有一个活动,请同学们计算出三位选
手的最终得分,请看活动要求:
①采用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方法,列式计算出每位选
手的最终得分,并排出名次;
②想一想,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说一说其中
的道理,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你的看法。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1 去掉最高对低分再求平均数更有代表性,排除人为
因素的影响,对比赛更公平
②平均数容易受最大和最小值影响,不能很好的代表一
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3)如果随便去掉一个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会改变
呢?请你算一算,然后小组之间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都有反应,平均数很灵敏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谁能来说一说
1) 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能表示一组数的平均水平
2) 平均数容易受最大、最小数据的影响,非常灵敏
五、课堂练习:
教材 88 页练一练 1、 2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1、 具有代表性
2、 平均数非常灵敏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