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识别反问句并懂得其作用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引导学生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说明: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正确的朗读节奏更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况且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故将学习本文的基本方法还是定为朗读学习法。
本文出现了两种类型的反问句,一种是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一种是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掌握一些文言句式,积累一定的汉语知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必须的。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引课激疑
导入新课
积极思维,参与辩论
由“辩”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读课文、疏通文意
范读课文;指导朗读,明确朗读节奏;讲解反问句
自由朗读;讨论读法→练读→评读;合作译文;交流互评
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不同形式地翻译,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合作学习、理解内容
明确要求,出示表格,点评小结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一儿:初 近 大 中 远 小 一儿:初 远 凉 中 近 热
小组合作填表,一举多得,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合作创新的体现。
诵读表演
明确要求,参与诵读
分角色朗读;基本能背诵;复述课文故事
使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背诵相得益彰。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旨
概括文章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感想
让学生从故事和人物身上受到启发,由所查资料初步了解孔圣人,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探究作业
设计练习
完成作业,巩固知识
恰当合理的有助于知识的形成与方法的掌握。练习举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3)及其日中如探汤 (4)孰为汝多知乎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孰为汝多知乎! 3、根据要求填写表格 (1) 用原文回答; (2)用现代汉语回答;
小 儿 一
论 点
依 据
推 理
小 儿 二
论 点
依 据
推 理
参考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朗读本文的节奏停顿提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