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ID:697573

大小:39.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5-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孔城镇中心小学 刘定春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 的认识》的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对这一节课作一个简 要的概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 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 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 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 验,设计了两类情境——“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情境和“比速度”、“比 单价”等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 接着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 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 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 案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 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 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 “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三)重点、难点与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 结合学生实际 ,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准确 理解比的意义;教学活动的关键是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 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 设计教学过程 ,有效 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说教法。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 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 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 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首先通过创设系列情境, 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退回“生活”,由浅入深地独立 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 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比的意义,以及尝试应用引导学生进 到“数学”。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 结合起来。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比 的意义。 三、说学法 。 主要采用观察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操作法。首先通过系 列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找出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通过观察、 讨论以及自学课本内容后总结出比的意义及相关的知识要点,然后找生活中 的比,利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比的兴趣和 积极性,并巩固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能用数学视角来观察和 思考,亲历探索过程。尤其是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 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比的意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在认识 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经过表象达成理性认知的学习过程。为了全面 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教学 过程中,我准备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安排以下三个教 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三) 巩固新知,拓展运用。 第一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给同学们来一场“选美”比赛。(不过这次“选美”比赛的对象有点特 别。)教师出示规格分别是 A:6×4、B:2×3、C:8×3、D:8×12、E:2×12 五 张淘气的照片(ppt),全班投票选出最美的几张照片,可能大多数学生都选 A:6×4、B:2×3、D:8×12 为最美的照片。 然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 察和思考:为什么这 3 张照片最美,而其他两张不好看呢?这里面有什么奥 妙?是否跟数学有关联呢?可贵的数学意识由此而生,从而引入新课。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和创造的潜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探 究和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用得上的知识。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经 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教学第二个环节“探 究新知,构建模型。”时,我分三个步骤进行: 1、借助“图片放大与缩小”问题的解决,引出“比”的概念。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照片放在方格纸上再做研究。为了减少学生探究的 盲目性,我先引导学生观察五张照片在方格纸上的长和宽,然后让学生在小 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学生不 难发现:照片的长、宽都发生了变化,可为什么有的照片不变形,有的照片 却变形了呢?此时出示下表(ppt)对于照片 A,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呢?你是怎么得出的?学生回答时老师课件呈现 6÷4 =1.5 ,对于其他的几 张照片的长和宽的关系据学生的汇报同样在表格上出示。而后引导发现照片 A、B、D 的长与宽的关系始终没变,由此让学生解释为什么照片 C 和 E 变形了。 这样安排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请学生解答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 之几这两个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从而发现长方形长宽之间 的倍数关系,明确是长和宽两个量在比,并使学生体会同类量比的意义。接 着还可以让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倍数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例证。通过 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 而后教师可做这样的引导:刚才我们将照片的长除以宽,或宽除以长, 将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进行比较,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像这样表示两个 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名字,叫什么呢?(ppt)这时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 显然是水到渠成。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比”的意义,引导学生回顾小结:“长和 宽相除,又叫做长和宽的比;宽和长相除,又叫做宽和长的比。长和宽都是 表示长度,这是将长和宽这两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板书:同类量), 接着教师继续问: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学课 本,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由于此环节的知识性比 较强,让学生先自学再通过对自学效果检测性问题(ppt)的讲解,既能培养 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对新知加深印象。 2、借助“比速度”、“比单价”等问题的解决,丰富对“比”的认识。 (1)比速度。 教师引导提问:“凭你的经验和平时的观察,你认为从你们家到学校, 是跑步快还是骑自行车快?”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马拉松选手跑步及某 学生骑自行车的情境图(ppt),引导学生想一想:要比谁快,比什么呢?怎 样比?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让学生明白:路程与时间相除又叫做路程与时间 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进一步巩固理解比的意义。 (2)比价格。 继续呈现 “比价格”的情境图(ppt),引导提问: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 最便宜,实际上就是拿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哪位同学愿意以最快的速度汇 报你填写的结果?这个问题中你找到比吗?你能模仿前面两个例子那样说说 其中两个量的比的关系吗?学生不难说出:总价与数量相除又叫做总价与数 量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就是单价。 此时再引导学生小结归纳:从比速度、比价格两个例子我们看到:路程 和时间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速度就是它们的比值;总价和数量也 是两个不同类的量,也可以相比,单价就是它们的比值。(板书:不同类的 量) 按前面的步骤,分块式呈现信息材料,一是渗透要学会用“全面”的观 点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创设不同背景下的数学问题情景;更重要的 是引导学生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逐步体验感悟出:单纯从绝对量 的多少(比差)来比较是不够的,还要用相对量(比商)来比较。 为了及时反馈学生对比的意义的掌握情况,我安排了“找身边的比”活 动。利用教材第 50 页的“说一说”(ppt)作引子,让学生想一想:看能不 能从自己的生活中、自己身边找到比?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小组的同学。让学 生思考、小组讨论,然后反馈交流。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举例、 归纳一气呵成,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得比较深刻。 3、提供多组信息,讨论、理解数量的可比性。 依据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提供三组数学信息,每组信息中均含 有两个量(ppt),让学生判断这两个量能不能用“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 系。通过讨论明确:只有两个数量具有相除关系时,才可用“比”表示,否 则无意义。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深化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生想清和说清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发展能力, 同时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 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联系实际说一说“比”的含义。呈现教材 50 页“说一说”的第 2 题 (ppt),请学生说说题中两个小朋友所说比的含义,再猜一猜:合唱队男生、 女生各有多少人?新生儿头长与身高大概是多少? 使学生感知“比”在生活 中无处不在,以及用“比”来表述关系的简洁、明了的特点。 2、以“我是小侦探”激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ppt)。先由 “侦探柯南只测量脚印的长就可以判断出罪犯的身高”设疑,引导学生明白: 人的脚长与身高肯定有关,再以“比”的形式告诉学生脚长与身高的关系, 最后,利用对“比”的理解,试图推算出罪犯的身高,体验成功的喜悦,并 渗透“比的应用”知识,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3、拓展性练习:体育比赛中的比分“4︰0”的意义及它与几天学习内容 的区别。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指出: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 的比,它只是一种积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布置“实践活动”的作业:找 一找自己身上的比。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真正体现数学知识“由生活中来, 再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资料: 619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