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片断及反思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片断及反思教案

ID:697871

大小:3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5-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生活中的比》教学片断及反思 背景与导读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 48 至 50 页的内容,教材安排了“图 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 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比在数学中 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但在实际中,学生记 住“比”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基于这些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 了本内容的教学目标为:1、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 数之间的关系。2、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比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 的精神。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试教片断: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第 48 页图。 师:据老师了解,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谁能告诉老师,你的业余爱好是什么? (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业余爱好是什么?(想)老师的业余爱好是设计图片,课前老师 对一位小朋友的照片进行了设计,请看这里(出示课件),现在请同学们来当裁判员,仔细听, 判断一下,哪些照片与 A 像? 生 1:照片 B、D 与 A 比较像。 生 2:照片 C、E 有的太长了,有的又太扁了。 师:真是不好意思,老师毕竟是业余爱好者,谁能公平的评判一下老师的图片设计的怎 么样? 生:老师设计的图片有的像,比如图片 B、D,有的又不像,比如图片 C、E。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谢谢同学们给老师这样公平的评价,大家仔细看,照片 B、D 与 A 比,大家都说很像,可是它们的什么变了?(大小变了),大小都变了,那为什么同学们 还要说它们很像呢?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同学们进行各种猜测。) 师:刚才同学们猜到了这么多种原因,那么照片 B、D 与 A 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下面 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为了探究的方便,我把它们放在了格子纸上(出示课件),看不清楚 的同学可以看书上的图,好了,下面小组内探究开始。 师:研究出结果了吗?有发现吗?看哪组能最先把结果告诉老师?(生汇报,师板书) 2 生 1:(一张照片内长与宽的关系)。 A:6÷4=1.5B:3÷2=1.5D:12÷8=1.5 生 2:(一张照片内宽与长的关系) A:4÷6=2/3B:2÷3=2/3D:8÷12=2/3 师;刚才老师发现这几组的同学讨论的热火朝天,所以他们能有这样惊人的发现,这两 种思路刚好是相反的,一组研究的是长是宽的几倍,另一组研究的是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那 么,谁能把刚才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吗? 生:图片 B、D 是把它们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了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就很像。 师:那么刚才大家在讨论的过程当中就有了这样一个惊人的发现,原来照片 A、B、D 它 们的长都是宽的 1.5 倍,宽都是长的 2/3,所以它们就非常像,否则就不像。也就是说,我 们在放大或缩小照片的时候,只要考虑长和宽的倍数相等,或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个数也相 等,那么这些照片就很像,否则就不像。这个规律你记住了吗?下面大家就用这个规律自己 也来设计一张与 A 张照片很像的照片,在格子纸上设计,我们只需要设计照片的相框就可以 了,中间的内容就不需要画了。 (学生设计,同桌交流,汇报,全班个别展示。) 反思: 这一片断是我在执教《生活中的比》时的一次试教片断。在设计这一教学过程时,我想 到数学教学活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也希望课堂气氛更 活跃,同时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自主活动的过程。因此我设计了开课前的谈话及自己 设计照片这些环节。没想到在试教之后,效果却不尽人意。 因为这是一节公开课,所以我特别希望课堂气氛活跃,内容丰富多彩,生活氛围浓厚, 于是也就有了一些“作秀”和一些看似“热闹”的场景。 就开课前关于爱好的谈话这一环节来说,学生对谈业余爱好很感兴趣,对老师有什么业 余爱好也挺感兴趣,所以在谈话时学生兴趣很高,但是在后来老师出示了照片后,学生情绪 一下子就低落了,感到很失望,因为老师出示的是教材中的主题图,学生一看就感觉上当受 骗了。所以这一环节有些牵强附会,更有一些适得其反。其次是自己设计照片这一环节,当 初的本意是想给学生多动脑、动手的机会,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但经过试教及后来对教 材和课标的研读,觉得这一环节就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说意义并不大。教材运用这一主题图, 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从中体会到比,理解比的意义。而运用规 律设计照片这一动手操作的过程缺乏必要性。况且在六年级下册还专门安排了“图形的放缩” 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习按一定的比对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同时“开课前的谈话、学生设计 3 照片、同桌交流、汇报、个别展示”这些意义不大的环节花费了不少时间,以致于到后面讲 到本课的重难点时时间又不够了,所以这是一次比较失败的试教。 教学片断: 师:(课件出示第 48 页图)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小朋友的照片,但是却有不同的样 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图片 A 是照片本身的样子,而图片 B、C、D、E 是经过处 理后得到的,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片中哪些图片与 A 像? 生 1:照片 B、D 与 A 比较像。 生 2:照片 B、D 与 A 比较像,照片 C、E 有的太长了,有的又太扁了。 师:大家都说图片 B、D 与 A 像,可是它们的什么变了?(大小变了),大小都变了,那 为什么同学们还要说它们很像呢?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同学们进行各种猜测。) 师:同学们都说它们很像,可能是与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有关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验证 一下大家的猜想,看一看这些图片的长和宽到底有个什么样的关系?为了探究的方便,老师 把这些图片放在了格子纸上,然后抽象出图片的外框,每一个小格的边长为 1 厘米,数一数 它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再来比较它们的长和宽各有什么关系。现在小组内探究开始。(小组 探究) 师:研究出结果了吗?有发现吗?看哪组能最先把结果告诉老师?(生汇报,师板书) A:6÷4=1.5 B:3÷2=1.5 D:12÷8=1.5 生 2:(一张照片内宽与长的关系) A:4÷6=2/3 B:2÷3=2/3 D:8÷12=2/3 师:同学们真棒,能有这样惊人的发现,原来图片 A、B、D 它们的长都是宽的 1.5 倍, 宽都是长的 2/3,也就是长÷宽=1.5,宽÷长=2/3,像这样的长÷宽我们也可以看作是长与 宽的比,也就是长比宽。那同样的宽÷长我们也可以看作是宽与长的比,也就是宽比长。 反思: 这一片断是在上一次试教后重新研读教材和课标之后的再设计和再教学。通过实际教学, 感觉效果要好很多。首先把试教时的开课谈话变为单刀直入,这样干净利落,少了矫揉造作。 其次是在总结出规律后引出比,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最后是删除了学 生自己设计照片这一环节,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的感悟: 课堂教学需要丰富,但更注重有效。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新的情趣,它可以 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而如果单单只是为了丰富课堂内容,调节课堂 气氛而作了一些“无关痛痒”的环节,结果定会适得其反。 4 设计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 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是为数学内容而教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答案是肯定 的。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 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 有效为教学服务的。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共性目标和提高性目 标,立足长远,设计立体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有生机的课堂。 学生发展是教学的主旋律,教学的一切求索都是因学生而存在。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 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和潜能的发挥,还应重视通过把握学生 的心理特征、认知发展规律与水平,已有的数学活动体验和经验等途径去读懂学生,同时, 教师更应把握教材,研读教材,创设出既丰富又有效的课堂情境,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资料: 619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