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比的应用》复习课有感
一般人都不会选择复习课做为公开课,原因很简单,复习旧知识
没有新意,单调乏味。但复习课也有其优点,就是能够整合和梳理学
过的知识,使学生在运用中牢固掌握新知,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
题的能力。
回顾自己所上的复习课,只是一味的就题讲题,死死盯着课本习
题和练习册中的题目,思维不开阔,不会举一反三,类比教学,还不
注重课堂细节。
在 2011 年 11 月听了祁福霞老师上的六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比的
应用》复习课后,对我深受启发。她讲的第一道题目是 a:b=2:3
b:c=4:5 问 a:b:c=? 。假如这道题换做是我讲,我只会讲清楚这道题
的解法,然后说出结果后就进行下一道题的讲解,但她不仅讲了解题
方法还强调了平时的解题格式,而且做了几道类似的练习题。
她是这样讲的 :a:b=2:3 b:c=4:5 两个式子中出现的相同字母是
b,代表的数分别是 3 和 4,先把这两个数圈出来(a:b=2: b:c=④:5),
再找出 3 和 4 的最小公倍数是 12,在 3 和 4 的上面分别写上 12
12 12
(a:b=2: b:c=④:5),然后根据比的性质 ,第一式后项 3 变成 12 扩
大了 4 倍,前项 2 也扩大 4 倍变成 8,在 2 的上面写上 8;第二式前
项 4 变成 12 扩大了 3 倍,后项也扩大 3 倍变成 15,在 5 的上面写上
8 12 12 15
15 (a :b=2 : b:c=④ : 5),这样 a=8 b=12 c=15,a:b:c=8:12:15。
她在讲这道题时注重了细节,让学生不仅听得清楚还看得清楚,使学
生在做题时思路清晰又不易出错。紧接着她又出了一道类似的练
习:b:a=1:3 c:a=2:5 求 a:b:c。她叫了四个学困生板演,当时有两个人
出了错,她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再讲解后,让做错的学生改了过
来。做完以后又是一道 c:a=1:3 b:c=2:5 求 a:b:c=?仍然让前面的学困
生做,这一次他们将她讲的方法用了进去,将题正确无误的做了出来。
她还没有结束,继续提问:“如果在这道题种只求 a:b,会不会做?”
学生异口同声说:“会”,师:“结果是?”,生:“15:2”。
就祁老师对这一道题的练习,她就一次性巩固了学生对这一类题
的解法,而且让学生影响深刻。我们经常说有些题头几天讲过,前天
讲过,昨天又讲,今天居然还不知道,此时你是否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所在?还有一类情况是:很多学生提问时知道,却写不到本子上,答
不到卷子上,从祁老师的身上你会发现她让学困生上黑板动手实践的
频率很高,而且针对学困生出现的错误当面讲清,学生印象较深。
第二道题是: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 60,甲:乙=5:7,甲数是( ),
乙数是( )。她讲完这道题紧接着出示,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
数是 60,甲:乙:丙=2:3:4,丙数是( )。生完成后她又出示甲,
乙,丙三个数的和是 200,甲数是 60,乙:丙=2:5。乙数是( ),
甲数是( )。教师举一反三一次性让学生掌握了这类题的解法,。
这节课当中她还用了类比的方法,如:她在讲了甲,乙两地相距
96 千米,甲车要 12 小时行完,乙车要 16 小时行完,求甲乙两车的
速度比之后,又出现:一段路,甲要 12 小时行完,乙用 16 小时行完,
求甲乙两车的速度比。两种算法之间的比较,思路不同却殊途同归。
第三道当时仅有的题目是:学校运动会上,参加跳绳和赛跑的人
数比是 5:7,跳绳的有 80 人,赛跑的有多少人?这道题她没讲,而
是叫了一位学生说出了解题过程,而且让学生说出了每道算式表示的
意义,学生思路非常清晰。说完后她又进行了变式练习,将题目“跳
绳的有 80 人”改成了“赛跑人数比跳绳人数多 12 人”问:跳绳和赛
跑的共有多少人?仍然让学生说出了解题过程并说出了每道算式表
示的意义,而且用了多种解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的知识在解决实
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加深认识不同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
应用比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家看到这里是否对你平时上复习课有所启发呢?
听了这节课对我的启发有几点:1、练习题不能就题讲题,教师
在讲题时思维要开阔,题要做到举一反三,一次性让学生掌握一类题
的解法,不要头几天讲过,最近也讲过两三次,学生还是不会做;2、
多做变式练习;适当的进行一题多解。3、多让学生说,发挥学生的
积极性和主体地位。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讲代替了一切,学生不会做
的讲,会做的也讲,让学生养成思维上的惰性,对有些知识似是而非;
4、多叫学生板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困生出现的错误及时
的纠正。5、讲题时注重细节。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多做题,多研究习
题,才能有更多的素材讲给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
回看这节课,对我来说不是听复习课,而是经验课,只有不断地
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作者简介:田新琳 出生于 1981 年,2003 年毕业于河西学院数学系。
现任五(1)、六(1)班数学。曾在天祝教育上发表论文《浅议数学课
堂中的“讲与练”》。在 2011 年举行的“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得市级
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