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三一模二模作文题目+解析+范文汇编
1.东北三校模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今年新春最时髦的祝福语是:2020,“鼠”实不易;2021,“牛”转乾坤。
人们用诙谐的语气表达了对农历鼠年的感慨,对农历牛年的期盼。
材料二:
中国古今吟咏牛的诗文有很多。比如,“羸羸老牯牛,默默数春秋。田里禾
苗壮,一步一点头”;比如,“勿言老牛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比如,“横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比如,“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其实,牛生启人生,人生亦牛生。对此,你有何感想?请依据材料,自定立
意,给你的好友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解题
这是一则典型的双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价值观,激发其社
会责任感,引导其思考和学习三牛精神。从材料内容来看,题目聚焦社会发展,
关注传统文化内涵,以疫情后的新春祝福为切入点,以传统生肖文化中的“鼠”
和“牛”为载体,引导考生对未来的生活、人生满怀信心,更传递出要用奋斗拼
搏、责任担当来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从材料关系来看,命题人利用材料内
容上的关联,有效地区分了主次,把重心落在材料二上,有一定的审题难度。考
生审读材料时,既要整体把握材料,也要有所侧重,理清命题人的核心意图,选
择自己有感触的观点来写。
“鼠”实不易已走过 “牛”转乾坤等你来
信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张艳玲
亲爱的××:
你好!好久不见,十分想念!
2020,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未能与你相聚,遗憾不已。牛年到
来,收到你的来信,非常开心。2020 真可谓“鼠”实不易,你祝我 2021“牛”
转乾坤,着实让我感动不已,这可是今年最衷心、最时髦、最恳切的祝福
啦!
但若想“牛”转乾坤,需要一份牛精神。
昨天老师讲了中国吟咏牛的诗文,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
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中的牛是惜时勤劳的符号;“羸羸老牯牛,默默数春秋”中的牛是一种奋
斗拼搏的情怀;“勿言老牛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中的牛是一种老当
益壮的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的牛却是一种无私
奉献的品格。也在 2021 年春节团拜会上,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
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
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牛年已到,我们亦要体悟牛的品格、弘扬
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 “牛”转乾坤。
牛生启人生,我们要学习三牛精神,拼搏奋斗,拓荒创新,无私奉献。
我们难忘张定宇院长脚步蹒跚,争分夺秒,“能帮助到别人很幸福”
的拼搏奋斗精神;我们难忘北斗首席设计师谢军细分时间,压缩速度,用
“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的拓荒创新精神;我们难忘华坪女校校长张桂梅
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的奉献牺牲精神;我
们亦不会忘记无数党员干部,斑白了自己的头发,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
终于取得了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无数华夏儿女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
永不过时。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
讴歌的对象,就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
品质。
人生亦牛生,牛年,让我们携起手来,“牛”转乾坤。
牛年已至,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寄语:“2020,‘鼠’
实不易;2021,‘牛’转乾坤。”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
牛年,我们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
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如
老黄牛一样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如
老黄牛一样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每个人都应“牛劲十
足”,新的一年必定会“牛气冲天”。流淌在华夏儿女精神血脉中的孺子
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蕴含着华夏儿女顽强奋起、自强不息的精神密
码,也必将引领中国人民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再创辉煌。
“黄河船夫的纤绳,牵出的不再是蹒跚和古老;拓荒牛坚韧不拔的开
拓,拓开了灿灿的黄金海道……”沿着“灿灿的黄金海道”,中国号巨轮
已经驶入更加开阔的水域。农历牛年,无数“拓荒牛”躬耕在充满希望的
原野,无数创新拼搏的种子播撒在神州大地,我们的征途必将是星辰大海。
朋友,让我们在牛年砥砺前行!
此致
敬礼!
××
×年×月×日
2. 江苏盐城质检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陈蕃十五岁时,曾独自一人住在一处读书,
其庭院及屋舍内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孺子何
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
勤认为他有澄清世道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陈蕃后来果然成了一
代名臣。(译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蓉年少时,很有抱负,在其父亲
养晦堂偏西一间书房里闭门读书。俯读仰思,每当思考得深入时,他常站起身绕
着室内来回走。室内地面坑坑洼洼,刘蓉多次被绊倒,吃了不少苦头,但时间一
长他也就习惯了。一日,他父亲过来室中,笑话他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
家国为?”他父亲就命童子取来泥土填平了那些坑洼。(编自 清·刘蓉《习惯
说》)因为刘蓉这件事和陈蕃的事太像了,后人就弄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
下?”这样的名句。某校高三年级将举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假如你是高
三(1)班的小史同学,请围绕以上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一屋不扫未必不扫天下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观点是“一屋不扫未必不扫天下”。
东汉的陈蕃持有“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的观点,本来历史
上是薛勤赞赏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却被后人杜撰为遭到薛勤的“一屋不扫,何以
扫天下”的责备,还为人广为信奉。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成就大业的人,都
是要从小事做起的,但我认为,一屋不扫,也未必就不能扫天下。
反方观点认为,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伟业,首先必须从“扫一屋”这样的小
事做起;但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又怎能为一屋一院所困?一个人只注重身边的
琐事,把许多时间都花在小事上面,却没有成就事业的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也根本谈上“扫天下”,相反,如果有成就大事的志向,
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即使不去做“扫一屋”这样的小事,那又有何妨?所以,陈
蕃不去“扫一屋”而志在“扫天下”未必就错。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
苔都长到了他门前的台阶上,马上就要进入室内了,他也没有去“扫”一下,却
依然与“鸿儒谈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专心创作,终于成为名闻天下的诗
人。闻一多先生为研究古代典籍,目不窥园,兀兀穷年,头发凌乱不堪。可他却
不屑梳理一下,终于写成了蕃名的《唐诗杂论》。再比如,一个重要战役的胜利,
士兵作战时的勇敢固然不可少,但是指挥员的正确指挥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有
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每个指挥员连打洗脸水这样的小事都必须亲自去做,把
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小事上,哪还有时间去研究作战方案呢?所以,有时一些小事,
不必做的就不去做,毛泽东连吸烟这样的小事都经常让别人给点火。难道你能说
他不能扫天下吗?
这不是说,扫一屋者就做不成大事,可做大事的人,也未必就一定要事事亲
力亲为,否则只能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饮恨五丈原,未
能实现恢复中原之志了。所以,我们不应该被一些繁琐小事所困扰,如果把自己
的宝贵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上,那是很可惜的。相反,我们应该树
立成就事业的大志,并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地为之奋斗,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
就大事业。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较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一屋不扫,也
未必就不能扫天下。
【解析】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材料看似是十分熟悉的材料,然而其关键点在于第三段,“因为刘
蓉这件事和陈蕃的事太像了,后人就弄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这样的
名句”。所以不能单纯地就材料论事,需要思考的其实是第三则材料中的现象透
露出什么样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我们可以这么思考:1.为什么对待十分相似的事
情,薛勤和刘蓉父亲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论调?2.为什么后人把刘蓉父亲的论调杜
撰给了薛勤,并且成为了主流观点?
从正方说:有“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是“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
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
下”的理想的。——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荀况《劝学篇》里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
小流,无以成江海。”——前苏联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
得从小事做起。”以上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体现了“扫天下”与“扫一屋”的
哲学关系,说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莫以善小而不为”,
“善”再小,也只有积善才能成德。总体来说,这种观点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做
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光说不练。
从反方说:在古代治国要求的主要素质有:儒家哲学,农业知识,自然经济
学,古代军事学,古代管理学等,怎么看和扫屋子都搭不上边。再说了,一个人
个人卫生保持的好,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肯定的说这个是个认真,严肃,谨慎的人。
但是,光看到一个人的个人卫生不好,是不能武断的说这个人肯定对待工作不认
真。举个例子,爱因斯坦的照片大家都见过,面对他,我们能否说:“你连你的
头发,胡子都‘理不顺’,你还妄想‘理顺’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之间的关
系?你做梦吧!”而牛顿,也常常糊涂得闹不清什么场合该穿什么衣服的人,然
而他却得出了牛顿三大定律。从国内说:“王羲之坦腹东床,王猛扪虱治天下。”
所以也是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不扫一屋”代表不被与志向无关的事
情所迷惑,所拖累,不被金钱,美女,权力,利益所束缚,全心身心为自己的理
想——“扫天下”而奋斗!总体来说,反方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应该将主要精力
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而不应该分散精力到与事业无关的地方。
关于第二个问题,更有意思。从我们现在杜撰出薛勤反问陈蕃:“不扫一屋,
何以扫天下?”可以看出,这是中国的主流观点。很显然,这个观点是符合儒家
的哲学思想的,这点从荀子的相似言论就可以知道。并且《习惯说》片尾的总结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可以看出清代大儒刘蓉也是持这种观点的。而陈
蕃的言论被人硬生生杜撰出一个被驳倒的结尾,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是对陈
蕃的言论持否定态度的。在这里我就不讨论这种现象其中明显体现出儒家——过
于中庸,过于重视自身品格修养而轻视实践的哲学弊端。
还可以把:“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理解为草率的“上纲上线”,“乱
扣帽子”。“上纲上线”和“扣帽子”也是中国人的习惯,就像我们常说的“三
岁看到老”,三岁真的能看到老么?也像是很多父母经常这样教育孩子:“哎呀,
你连这点 XXX 都没有,将来还怎么 XXX 呢?”其实孩子的某些小习惯不好,并不
代表他一辈子的人生就是怎样的,提前给孩子“扣帽子”,反而压抑了孩子成长
的可能性。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一点“就事论事”,少一点“上纲上线”
和“扣帽子”。
【立意】1.扫一屋与扫天下没有必然联系。2.扫一屋与扫天下,各有其优缺
点。3.人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会相信的故事版本。4.不要随意给人/事/物定
性。
3.辽宁葫芦岛模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美国诗人艾略特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
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余秋雨先
生定义文化是“一种称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
格。”《辞海》定义文化,广义指人类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
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
会意识形式。世界中学生文化交流论坛在学校举行,作为中国代表队的一员,请
以“中国制造之外的美”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立
意,明确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义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中国制造的文化精神
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制造的文化精神”。
“中国制造”是时代品牌的象征。近些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承受住了国际
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制造”一词曾经
成为了时代的代名词与中国人的骄傲。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我国的制造也面临了巨大的问题。传统的生产模式,低质
量的原始产品以及缺乏竞争力的发展态势,无不折射出中国制造的问题。追根溯
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制造困境的核心在于背后精神的缺失。我们输出的只是我
们的代工产品。这些产品所体现的只是中国人口的众多,根本就没有体现出中国
的文化内涵。所以中国制造的后劲肯定是不足的。为此我们应该在产品输出的同
时更多的是强调文化与精神的输出。使我们能够通过工业产品的载体来输出我们
的文化精神。同时也以我们的精神内涵来提振我国工业产品的品质内涵。
中国制造需要有精神作为支撑。精神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根基,一物之存在必
然要有其精神作为依据。脱离精神的物体必然是无法长期存在的,更谈不上发展。
工业的发展也必然是建立在文明的基础之上,没有纯粹的经济活动。风靡全球的
“中国制造”曾经成为中国人的骄傲。国人狂热与激情过后,不得不思考我国当
前制造也的困境。追根溯源,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国制造业所缺乏的核心竞争
力。而这种竞争力背后却是缺乏民族精神的支持。所以我们要向中国制造走向世
界,必须要将中国的精神走进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所体现的精神应该是中国优秀价值的集中体现。文化与产品的输出
应该能够体现出该国的核心价值。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期间孕育出了深厚的文
化内涵。我们应该将我国的文化内涵准确的传递出去,应该是传递我国国民的勤
劳勇敢的生活方式;应该传递的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应该传递的是爱好和平、
包容团结的国家行为。所以政府在文化产品的输出中应该加以甄别,让能够体现
我国精神内涵的产品走出国门,展示我国的国家形象。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的,在当今社会中竞争日趋激烈,所有的竞争背后都是文
化的角力。所以无论是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还是文化产品,都应该将我国传统的
精神内化进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国制造有更深厚的竞争力。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审题】材料主要讲美国诗人艾略特,余秋雨先生,《辞海》等对文化的定
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至今,一
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有文化信仰。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人信仰什么,常常引起
外国人好奇。材料列出了中西方对“文化”的定义和理解,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
活感悟进行思考行文。题干任务要求“世界中学生文化交流论坛在学校举行,作
为中国代表队的一员,请以‘中国制造之外的美’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要
求以“中国制造之外的美”为主题,包含两个方向的要素:一是对“中国制造”
的国际形象做出一定的审视和认知,二是要呈现和挖掘中国文化精神的美好内
蕴,并进一步自信而谦和地向国际青年中学生介绍。
【立意】正确认识中国制造之外的美;走向世界,挖掘中国文化意蕴;文化
自信与文化信仰等。
4.辽宁高三模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网络上流传着三张照片:第一张,一名年
轻的协警在雨中单膝跪在马路中央,为车祸中受伤倒地的老人撑伞。第二张,某
职业技术学院的小伙身披五星红旗,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第三张,
莫高窟壁画前 80 后学者们面壁工作的背影。2019 年,他们制作的“数字敦煌”
走进摩洛哥,受到热捧。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作为 00 后的你,读了以上材料一定会有不少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
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静待你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自己的骄傲所在,普通协警单膝跪地为老人撑伞;技
校小伙身披五星红旗,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80 后学者们制作的“数
字敦煌”走进摩洛哥……这些平凡人的身上不平凡的闪光之处,就是所谓人生的
高光时刻。
高光时刻大体上等同于现在我们所说的成功。但是与成功不同的地方在于,
这些高光时刻是真正属于自己个人的。比如,一个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十年寒
窗苦读终于考上了大学,后来又拿到了博士学位,获得博士毕业证的时刻就是他
一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
或者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演员,依靠很多年的执着和努力,终于成为一部大片
儿的主角,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明星。那么当他面对聚光灯,面对人们的称赞时,
他就在享受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历史上有名的三国人物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之战前的几十年,一直是曹氏
政权的谋臣。他先后辅佐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四代君王,一直都身为人臣安
分守己。但是,在他晚年 70 多岁高龄的时候,终于决定发动高平陵之战,将曹
魏的江山占为己有,在那一时刻,虽然司马懿已经迟暮之年,但那是他人生最耀
眼的高光时刻。
写西游记的吴承恩,一生颠沛流离贫困潦倒,一生都在求其功名的他用了大
半生的时间,才考中一个小小的县官,只做了一年又半载,就被人从位子上赶下
来。小时候出生在商人家庭衣食无忧的他,到了自己独立门户的时候,却天天都
在愁着柴米油盐,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到 70 多岁高龄的时候,吴承恩开始写西
游记。他用七年的时间写了这部传世之作。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虽然吴
承恩已经风烛残年,依然贫穷孤苦,但那时候是他人生的真正高光时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当我们看到别的人在滋润的生活、兴奋的表达、
热情的宣泄、骄傲的炫耀的时候,我们也不一定非要羡慕他们的高光时刻。其实
人生真正的奥秘在于,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高光时刻在什么时候能够到
来,因为那才是人生真正的惊喜。因为不知道你才会觉得非常神秘。
对有些人来说,他们的高光时刻来的很早很及时,年轻时候他们就拥有了良
好的资本,不错的声望。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的高光时刻往往来得很
晚,那叫大器晚成。
在自己的高光时刻来临之前,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本分,砥砺前行,不要因为
暂时看不到希望就放弃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要点】关键句:“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此句意在让学生挖掘三张照片的共性,都是平凡人,但是他们有了人生中的高光
时刻,启示学生思考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材料目标:材料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平凡
的人也能够通过自己的爱、善良、坚持等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
【审题】材料为三张照片的内容,每张照片都是不同的人,但是具有相似的
内容。第一张照片:一名协警在雨中单膝跪在马路中央,为车祸中受伤倒地的老
人撑伞,暖了人心。第二张照片: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小伙身披五星红旗,站在世
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鼓舞了人心。第三张照片:莫高窟壁画前 80 后学
者们制作的“数字敦煌”走进摩洛哥,受到热捧,多年面壁的时光书写了精彩的
人生。三张照片共同指向了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精彩高光的时刻。另根据“再微小
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说明材料意在让学生思考平凡
之人通过自己的爱、善良、坚持、奋斗等书写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在行文过程
中一定要结合自身 00 后的身份,体现自我的认识和思考。
【立意】1.平凡之人亦有高光时刻;2.高光时刻需要爱心、奋斗、坚守;3.
奋斗青春,静待自己的高光时刻。
5.山东济南高三模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全国两会上,“体育入高考”这一话题引
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增强
学生体质,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步伐;有人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并不能减轻
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会增加学生新的“体育应试”负担;也有人认为,是否将
体育纳入高考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保障课程教学质量。中国教育报拟针对“体
育是否该纳入高考”开设专栏,展开讨论。请你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投
稿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魄
1953 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健康是金子”。“健康的钥匙在自己手中”,
愉快的心境,活跃的思维都需要健康的身体。体育运动是人们保持健康体魄的重
要途径。把体育纳入高考,使学生加强锻炼,增强自己的体魄,是有必要的。
我们因健康而快乐,因运动而健康,运动是一切生命之源。有专家说过:“青
少年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
品’。《奥林匹克宪章》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阐释是:增强人的体质、意志和精
神,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青少年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并了解体育所蕴
含的哲学和精神,这是成长的必修课程。
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一种对抗,更是一种合作。团结一致就是体育精神的具
体体现。运动会的广播操和入场式比赛,要求全体参与人员互相配合、互相协调。
在一系列的团体比赛中,参赛队员齐心协力、一鼓作气,在一旁的拉拉队不停地
欢呼叫喊着,给参赛的队员足够的信心,大家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拼搏,心连心
一同前进。这就告诉我们,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把体育纳入高考,
难道不是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吗?
体育精神,在于锐意进取、奋力争先的活力,在于坚持不解、拼搏到底的韧
性。无论任何时候决不服输,再苦再累也决不放弃。必胜的信念是体育精神,的
精髓。无论是什么比赛的运动员,在他们的内心里,始终存在着一根支柱——必
胜的信念。体育精神还在于公平合理、互相体谅。在比赛中难免会产生磕磕碰碰,
由此而使得双方搞得不愉快,这是不值得的。体育精神并非只能以输赢来衡量,
重要的是维持并加深比赛各方的友谊,赛场如同战场,却不是战场,只有互相谅
解、互相协助,体育的精髓才能发挥无遗。这种信念难道不是我们青年一代应该
具备的良好品质吗?
我国有良好的体育教育传统,更有优质的体育资源、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
学生在追求卓越学习成绩的过程中应同样重视体育,积极锻炼身体,所以我认为,
将体育纳入高考很有必要。以体育纳入高考,来促进青年一代锻炼身体,增强体
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该材料来自两会期间的一个敏感
话题。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材料集中在了两类人对“体育纳入高考”的不同态度,一类人持支持态度,列举
了“把体育纳入高考”的优点。写作时,注意从体育锻炼对学生的益处方面论证
观点;另一类人持反对态度,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可能会减轻人们对学业的
重视程度,针对过多的体育锻炼,会牵扯学生精力,就会影响文化学习来论证。
这样,在审题上没有难为学生,学生可以去探究现在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也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批评对体育锻炼的漠视态度等等。
立意:(1)体育纳入高考,可促使学生增强体魄。(2)不宜把体育纳入高
考,会减轻人们对学业的重视程度。
6.山东德州一模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我国有很多大国重器的名字,
都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被命名为“嫦娥”,寄托了
中华民族世代对月球的无限憧憬,一个民族的千年梦想化为了现实;我国第一艘
深海载人潜水器被命名为“蛟龙”,寓意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秘海底世界;
暗物质探测卫星被命名为“悟空”,期望它能不畏艰难,在茫茫太空中以“火眼
金睛”探测出暗物质粒子;国之重器核导弹取名“东风”,源自《红楼梦》中的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不可战胜的信
心和力量……那些古代的幻想,在前辈的努力下正一点点变成现实。日新月异的
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让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薪火
相传。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解析: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主要讲“中国式浪漫”。注意抓重点句,如第
一段的第一句“我国有很多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
以及最后一段“那些古代的幻想,在前辈的努力下正一点点变成现实。日新月异
的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让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薪
火相传”。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彰显了我们的实力,中国式浪漫让国人找到自己的
“源”、自己的“根”,这是一切精神力量的源头,或者说是我们坚信这是种浪
漫的底气。“中国式的浪漫”是一种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彰显了我们文化的独
特魅力。
当一个民族与祖先融为一体,它宛如拥有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因为他不是
一个人他属于一种恒久的文化,属于群星中的一颗——他是有使命的,这使命庄
严但又美丽,纵然苦楚,但心中有这份诗意,浪漫,归属感,他不会止步。
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立意,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紧扣“中国式浪漫”,
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即可。文体可以选择擅长的,本次作文较适
合写成议论文。立意:1、“中国式浪漫”是前行,同时也是寻根。2、以“中国
式浪漫”,面对世界,走向未来。3、“中国式浪漫”彰显文化认同。4、“中国
式浪漫”的名字背后,是中国立于世界舞台的自信。5、“中国式浪漫”,让文
化薪火相传。6、为“中国式浪漫”点赞。
参考例文:
中国式浪漫
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惊变的新时代。我们将砥砺奋进的现代化产物与前人
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成果相融合,在当今社会产生文化延绵之回响,可谓中国式浪
漫。
我们在航天领域所自主研发的卫星系统我们借远古历法之名命名为“北斗”。
在高精尖航天领域的成果以庄子的预言命名为“嫦娥工程”……单单关注中国新
时代下诸如此类的科研成果便能了解一部中国的文明史,岂不有趣?
那么这些表现为什么浪漫,浪漫在哪呢?表层而言浪漫在这些远古传说与预
言在岁月积淀之下,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而产生的神秘感和意境美。嫦娥奔月
一传说使我们对于“月”充满了无限遐想,主观上把探索外太空这一严谨任务赋
予了诗意。把月亮这一实体星球转化为了“月”这一意象,抽象化了月。如此一
来,太多古诗古词借月抒怀的浪漫意境便油然而生,可谓浪漫。
然而若只有浪漫的意境,神秘的氛围,再美好的景色也仅仅会留于“昙花一
现”般,徒有其表。更不能构成“中国是浪漫”的情结。所谓“中国是浪漫”是
远古素材与现代中国人艰辛努力结合而成的产物。若说美好意境是中国式浪漫之
本,那么中国在新时代下与别国竞技所体现出的砥砺奋进精神才是中国式浪漫之
根。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把卫星系统送上了太空,把探月计划命名为夸父计划,
这便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古人的想象与期望化为现实,更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预
言的寻觅与追求。因为这些传说对于我们耳熟能详甚至深信不疑,所以我们才会
有如此动力试图一探究竟。这使我们在科技探索的道路上跋山涉水,砥砺前行。
中国式浪漫也就是艰苦奋进之后获得的甘甜与欣慰,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所表现出
来的文化共鸣。
反观这些成就不难发现,北斗系统的建立不仅在科技领域使中华民族被别国
了解,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输出与弘扬。以鹰击为名的超音速导弹寄托了我们“挥
斥方遒”的豪迈胸怀……
“中国式浪漫”在当今时代,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寄托着我们对于文化的认
同,对于乡愁的追索。对于社会而言中国式浪漫是一剂润滑剂,使我们社会在发
展现代化科技的同时感受到文化之美。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中国式浪漫”是支
撑我们民族砥砺奋进的精神支柱,让我们民族在向前奋力奔跑的同时不忘自己从
何出发,使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在世界之林为人所了解。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
所言“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
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
7.湖南三湘教育联盟第 3 次联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高一学生李华马上就要新高考选科了,听说选科将决定三年后所读大学和所
选专业,甚至影响到将来从事的职业。为此他深感迷茫:自己并没有特别的兴趣
爱好,没有明显优势的科目,也没有十分明确的人生目标,该如何合理选科呢?
新高考改革的目的,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其自主选科的本质是“适性
扬长”,让每一颗种子找到自己的潜能和方向。请你以学长或学姐的身份,给面
临选科的李华写一封信,谈谈你对选科的思考、权衡和建议,为他的选科提供一
些帮助。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统一署名张明;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本届学生是新高考背景下的第一届学生,新高考最突出的一个新就是学生在
进入高二前要进行自主选科。自主选科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喜欢、能
够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且真正适合自己的学科。因此,学生要认识自己的个性特
征,建立自己与世界、自己与未来的关联,增强决策意识、提高选择能力和生涯
规划能力,从更长的时间跨度里去探索个人发展方向和人生选择,为自己的选择
负责,勇于担当。以上是本次作文命题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所在。
这道作文题融交际性、情境性和应用性于一体。学生审题时,首先要有交际
意识:作为有过选科经验的学长(学姐),给一位对选科深感迷茫的高一学生支
招,谈谈你对选科的思考、权衡和建议,其二,要有情境意识:这位学生“没有
特别的兴趣爱好,没有明显优势的科目,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这一具体情境
不能忽视;其三,要注意写成书信这一应用文体,要符合书信体的情感表达和形
式要求。
学生写作时,可以围绕如何选科从微观层面细细阐述;也可以从宏观层面入
手:看到选科背后的一些元素,如自我兴趣、自我优势、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等
去确定立意;或从当下与未来的关系入手,引导对方站在未来思考现在,少些迷
茫,多些担当;或指导对方朝内看,想想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
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选科也就有了方向和底气。
立意参考
①在寻找自我兴趣和关注社会需要国家发展层面选科,从而找到自己发展之
路。
②如果不能选你所爱,那么请爱你所选。
③站到在未来思考现在,认识到自主选科是在引导我们关注自身成长:去迷
茫,有担当。
④风物长宜放眼量,从更广的视角更远的未来看待选科。
⑤攻其一科,也及其余。确定自己想要突破的科目,迎头赶上,然后全面开
花。
定逐梦航向 扬青春之帆
戈美清
亲爱的李华同学:
你好!
我是高三年级的张明学长。看到你为新高考改革学科而茫然无措的情形我不
禁想起当年的我—同样的焦虑、迷茫。作为首届经历新高考改革的学生,请允许
我以自己的经验给你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明晰自己的目标,既要有利益的考量,更要有理想情怀。
在选科可能决定就读大学与所学专业时,不少人陷入了利益的羁绊,热衷实
惠而耻谈理想,“学的专业不赚钱,又有何用?”的利己主义盛行。
从来如此,便对吗?在仔细权衡利弊,精准计算投入与产出时;在物欲横流,
对利益的追求喧嚣于尘土之上时,我们又不禁陷入了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
当当,心中空荡荡”?考量利益本无过,但切莫让利益迷失了我们前行的路。所
以,在面临选科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多一份浪漫情
怀,多一点理想星光,我们才能成就一种更饱满,更丰盈的人生。
其次,树立报国之志,以实干铸就伟业。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幅宏大的图景,作为青年的我们则是整幅拼图中的
一个个单片。当现下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新青年应擎起民族精神的火
炬,去诠释多彩青春的意义。青年的人生目标应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君不见,国力衰微,侵略的战火肆虐时,少年周恩来坚定地喊出“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的慷慨誓言;君不见,青年毛泽东豪迈纵声“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的拳拳报国志;君不见,中印边境冲突一触即发时年仅 18 岁的战士
为保护队友淹没在汹涌无情的浪涛中。
自古洎今,无数志士仁人担起民族复兴大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声,赍志
实干,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青年时国家的希望,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
风向标,青年树立报国之志,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稳稳地掌住航船之舵,将青春
之帆驶在正确的航向上,才能肩负起“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的责
任担当,开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笃行。
愿你在砥砺自我中坚定理想航向,在赍志报国中逐梦青春。祝学业有成!
张明
2021 年 3 月 24
8.广东佛山一模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60 分)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大军南下,逐刘备,进逼东昊。东吴方面分化为主降派
和主战派,主战派主张联刘抗曹。刘备也有联吴抗曹之心,派诸葛亮前往东吴游
说。诸葛亮先用激将法,后分析时局,孙权听后心动。都督周瑜力主抗曹,并指
出了曹军的不利因素,最后孙权断案立誓,联刘抗曹。
在广佛中学"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大家围绕这个故事展开了热烈的讨
论。面对强敌,孙权、诸葛亮、周瑜均有出彩的表现,谁才是你最欣赏的人呢?
请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完成写作任务:
1,是否完成基本写作任务 1:未能在题目规定的“孙权”“诸葛亮”“周
瑜”之间择其一展开论述的,如,写其中两人,或三人都写,视为未能完成基本
写作任务。最高不超过 30 分。
2,是否完成基本写作任务 2:未能在题目规定的“孙权”“诸葛亮”“周
瑜”之间择其一展开论述的,如,写“刘备”,视为未能完成基本写作任务,且
离题。最高不超过 25 分。
3,是否完成文体要求:发言稿格式(改卷以“称呼”为统一标准),未完
成,总分扣 3 分。
4,是否完成核心写作任务:未能体现“鉴古知今”主题,不能判为 50 及
以上的分数。(参见标杆文四、五之间的区分)联系现实
5,是否完成隐含写作任务 1:未能体现“最欣赏”这一比较逻辑,或未能
体现“权衡取舍”这一过程,不作为必要判分依据,但判 50 以上的文章应该
有所体现。
读三国,借古悟今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在“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发表我在读完《三国演义》之后的
一些想法。面对曹操之兵强势南下,孙刘联合亦是大势所趋,相较孙权、周瑜二
人,诸葛亮的表现最令我由衷敬佩。
肩负使命,临危不惧,方显大勇。在强敌南下之时,诸葛亮受刘备之命,前
往东吴进行联合抗曹的游说。试想,如果诸葛亮没有对天下人安危记挂于心,没
有身临危险仍一往无前的勇气,他又何能在危难面前接受使命呢?这不由让我想
起了这些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抗疫天团,他们在 2020 年初的新冠疫情里
响应国家号召,把“为国”与“为民”装在心中,肩负起保卫中国人民健康的使
命,以面罩护卫服为盾牌,以专业知识与满腔关怀为利剑,临危受命驰援武汉,
从古至今,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他们在危难面前,用责任心与勇气筑造起坚实的
城墙,捍卫他们的心之所向。同学们,诸葛亮那种“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
难之间”的勇气,又是否打动了你们?
分析时局,全盘把握,尽得大观。在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之时,诸葛亮肯定对
天下之局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战争的背景进行了综合评估,他深知曹操虽
兵力强盛,但毕竟北方之兵不习水战,长途征战必水土不服。而孙,刘地处南方,
虽力量微弱,但共同联合则足以拒曹。在当今,21 世纪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疫情撕裂美国,脱欧累垮英国,恐袭威胁法国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我们拥
有分析时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如此,才能应对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时局里层出不穷
的危险与挑战。其实,不仅仅在国家治理层面,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应有分析
问题,把握全局的能力,我们应对各个学科有充分的自己认知,正如诸葛亮在分
析各个势力兵力战斗值时一样,我们也应对自我能力有全盘的分配与认识,各位
同学,这一方面你们又是否认同呢?
灵活运用,另辟蹊径,是为大智。诸葛亮面对的孙权是敌亦是友,而相较于
苦苦恳求与强硬胁迫孙吴来联合抗曹,诸葛亮运用的是激将法,将关乎对方重点
利益的问题摆到桌面上,从而利用对方的弱点达成自己的目标。这种灵活运用以
及创新亦是当今的我们应当学习的。在我们解决一道数学难题的时候,我们又是
否囿于传统的思路,而被他们蒙蔽了我们发现题目要害之处的目光呢?尝试灵活
运用,另辟蹊径来达到解题的目的吧!
同学们,古时的人物和故事释放出智慧的光辉,对如今我们做事看问题有许
多可贵的启示,读三国,借古之道,知悟现今之事。
谢谢大家!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审题精准,有三大优点:其一,较好地完成了写
作任务。以发言稿的形式,呼应了“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发言的情境,较
为清晰明确地回答了题目的问题,并紧紧围绕“鉴古知今”的主题,从三个方面
论述了诸葛亮对今天的借鉴,联系自身实际,谈得非常具体。其二,观点独到,
思维清晰,结构谨严。阐述诸葛亮为什么值得欣赏,“肩负使命,临危不惧,方
显大勇;”“分析时局,全盘把握,尽得大观;”“灵活运用,另辟蹊径,是为
大智。”三个角度的回答清晰独到。其三,材料使用灵活自然,对话感强。“知
今”的材料论据准确有力,从全国抗疫天团到 21 世纪的世界格局再到自身学
习生活实际,视角多变,表达灵活。由三国讲到当今的现实价值,再又回到听众
的身份进行交流,对话感和现场感很好,这也是本文最突出的亮点。
致谢(原文)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
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
过。
出生在一个小山
ào
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
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
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
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
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
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
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
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
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
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
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
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
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
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
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
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
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
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
折都显得那么的身不由己。幸运的是,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惜。进入高中后,学
校免了全部学杂费,胡叔叔一家帮助解决了生活费。进入大学后,计算机终于成
了我一生的事业与希望,胃溃疡和胃出血也终与我作别。
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从炬光乡
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
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
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难料,未来
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
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
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
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人民日报评“励志博士”:引议联结、巧设分论点的极佳
范本(易学易用,逐段点评)
【鲜素材总评】
多读典范的人民时评,是学写、写好议论文的有效途径。
这篇题为《励志博士: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时评,来自人民日
报评论,作者是知名评论员石羚。全文共 7 段,总字数大约 1350 字(若是考场
作文,保留骨架,压缩部分文字即可)。文章思路清晰,行文规范,值得高中生
学习模仿。
它有四个显著特点:①文章结构清晰顺畅。运用典型的“引、议、联、结”
结构模式,这种模式也是高中考场作文易学易用的。
②巧妙设置了分论点。文章有三个分论点,但并非简单罗列,形式不显板滞,
多个观点之间逻辑清晰。这点很值得高中生学习,很多高中考场作文喜欢拼凑排
比段,行文思路混乱杂糅,结构呆板毫无灵气。
③结合新闻就事论事。几乎每一段都能关联新闻事实,真正做到了“就事论
事”,绝不东拉西扯,冲淡时评特色。而很多高中生写议论文,就缺乏针对新闻
事件展开阐释、论述的能力,往往是开篇对新闻一笔带过,就开始堆砌大量名人
事例,借此来支撑论点(事实上这种论证非常单薄,且有宿构之嫌)。
④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第③段),有正反对比论证(第⑤段),
有引用论证。
励志博士: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这几天,一篇 2017 年博士论文的致谢让亿万网友泪眼婆娑。朴实真挚的文
字毫无半点致谢的套路,黄国平借此道出了一路走来的坎坷与感悟。从炬光乡小
学、大寅镇中学、仪陇中学,到西南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一步步走出大山的
足迹,也是黄国平一步步改变人生的轨迹。
父亲因交通事故离世,照顾自己 17 年的婆婆下葬时只有一副薄薄的棺材,
年少的他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家徒四壁、下雨天靠竹笋壳塞住瓦缝,学费没
交、用以维生的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换酒,贫穷不断磨损着他内心的希望。拖欠
学费被老师约谈,夏天光脚冬天寒衣的穿着,几乎成为压垮尊严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样的生活现实而残酷,沉重而辛酸。“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感谢
不堪回首的岁月需要强大的勇气。举重若轻,或许正是黄国平在生活中沉淀下来
的智慧。
人们感动的不是接踵而至的苦难,而是苦难中积聚的力量。如果说悲剧是
明明知道命运却无可奈何,那么黄国平就抓住了深井中唯一的绳索,在密不透风
的晦暗生活中看见微光,改变了几乎写就的结局。支撑他的是考试后领到的奖金、
一墙的奖状,以及奋斗不被辜负的时代。从小山坳里的放牛娃到中科院的博士生,
这条路他走了整整 22 年。与其说“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悯”,不如说命运劈头
扔来一个个重担,他用小小的肩膀慨然负扛。
人们感动的不是令人歆羡的人生成就,而是坎坎坷坷的奋斗故事。一分钱难
倒英雄汉,一句话羞煞读书人,面对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黄国平记不清有多少
次快扛不下去。他所遭遇的困难,与你我如此接近;他有过的犹豫、失望,每个
人都真切可感。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过五关斩六将的“开挂人生”,黄国平用历
尽风雨见彩虹的经历,指出一条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成长、成才、成功之路。
越是路途艰险,越能看出信念的力量。对于黄国平而言,这个信念不过是“把
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有人难以理解,这样简单的道理如何支
撑数十年寒暑?的确,同样的道理,有人视为信念,有人权当空话;有人埋在心
底,有人挂在嘴边。风雨之中志愈坚,生活的磨刀石让信念愈发闪亮。相反,“道
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背后,或许正是因为优裕的生活磨去了动力、波澜不惊
的节奏消减了改变的冲劲。长此以往,温室中的花朵将再也经不起风雨,失去信
念的人将不再相信奋斗的价值。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充斥着读书无用的无稽之谈、一夜暴富的成功鸡汤,
靠阶层固化、财务自由等贩卖焦虑的声音不绝于耳,靠丧文化、摸鱼生活来打消
斗志的文章层出不穷。一些人因此改变了初心,放弃了价值,开始怀疑一切、自
我放逐。这则致谢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重申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常识,反对了
“听天命”而不“尽人事”的颟顸。尤其在活力奔涌的流动中国,在脱贫攻坚催
生山乡巨变、教育均衡助力机会公平的当下,黄国平、刘秀祥、钟芳蓉们的努力
不会被生活所辜负。“没有什么人生是不可能的”,应当成为每个人心中最为笃
定的信念。
生活向上,时间向前。当年那个煤油灯下写作业的孩子,如今已成为实验室
中忙碌的科研工作者。但正如黄国平自己所说: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
功业已成的乡里早已不是少年,鬓毛已衰的游子又何尝年少?唯一年轻的,就是
依靠奋斗的信念、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对待生活的真诚。怀揣这份初心与信念,愿
每个人都能走到梦想的彼岸。这正是:以肩担苦难,命运得改观。千帆虽历尽,
归来仍少年。
【鲜素材逐段简评】
第①段:议论文的“引”部分,引出新闻事实,并做简单概述。
第②段:议论文的“议”部分。继续简述黄国平博士遭遇的苦难经历,概括
文章主旨,即文章标题“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若在考场作文,此段
可略写 100 字,提观点更迅速。
第③段:议论文的“议”部分。设置文章分论点之一,句首指明本段中心。
论述过程中,紧扣黄国平博士的人生经历,真正做到就事论事。
第④段:议论文的“议”部分。设置文章分论点之二,句首指明本段中心。
与上一段的分论点一形式整饬,而又不是机械罗列,内容是层进关系。同样能联
系黄博士的经历,加以阐述。
第⑤段:议论文的“议”部分。 设置文章分论点之三,句首即本段中心。
本段对前面两段做小结,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第⑥段:议论文的“联”部分。联系社会现实,与文章主体形成正反对比论
证,内容上有所关联延伸(列举刘秀祥、钟芳蓉),揭示出“励志博士”的社会
意义,有主题的升华。
第⑦段:议论文的“结”部分。总结全文。